第七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26
颗粒名称: 第七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19
页码: 330-348
摘要: 迭部地处西秦岭岷、迭两大山系之间的深山峡谷之中,全境重峦迭嶂,雪峰栉比,悬崖峭壁,犬牙交错,纵横封锁;江河流急,岸高水深。这种复杂险要的地形,给境内交通与境外往来造成巨大的天然障碍。千百年来迭部人民吃尽了交通不便之苦,解放前不仅不通公路,连马车、牛车道也没有一条,内外交往全靠盘山羊肠小道和悬空栈道通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迭部人民世代靠人背畜驮、险爬栈道,饱受通行难艰之苦的局面,在二三十年内就得到了彻底改变。交通运输业的巨变是本县发展变化最明显,成绩最突出的一项利国富民之建设成就,深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称赞,受益颇重。
关键词: 迭部县 交通运输

内容

迭部地处西秦岭岷、迭两大山系之间的深山峡谷之中,全境重峦迭嶂,雪峰栉比,悬崖峭壁,犬牙交错,纵横封锁;江河流急,岸高水深。这种复杂险要的地形,给境内交通与境外往来造成巨大的天然障碍。千百年来迭部人民吃尽了交通不便之苦,解放前不仅不通公路,连马车、牛车道也没有一条,内外交往全靠盘山羊肠小道和悬空栈道通行。隘谷险峡处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打桩架栈道,选江岸最窄处架设伸臂木梁桥。行人身临栈道、伸臂桥或独木桥,如临履冰,惊险万分。古诗中“栈道险复险,溜索愁更愁,开山俱绝壁,水上不通舟”和范长江“上无坚壁,下有松岩,危之状,不敢正视”的描述,是白龙江两岸地势险峻、行路艰难的真实写照。峡谷悬崖小径和木撑栈道,只能单畜通过,两畜对行既不能左右擦身通过,又无法转身退让。民间相传,若两驮畜迎面通过绝壁栈道或悬崖小径时,必需预先高呼相让(因山石阻挡视线无法看到迎面来畜),若因信号传递失误而不幸栈道狭路相逢时,只得将其中劣畜作价推下悬崖坠江让路,畜主双方各负半价损失。境内驮畜颈部拴铜铃的习惯亦有报警让路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迭部人民世代靠人背畜驮、险爬栈道,饱受通行难艰之苦的局面,在二三十年内就得到了彻底改变。从1957年修筑舟(曲)洛(大)、卓(尼)电(尕寺)、江(扎)电(东寺)公路起,至80年代初,国家先后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凿石山,劈险峡,钻隧道,架飞桥,在境内从无到有共计修通各类公路36条,全长约758公里。其中:干线公路(省道)两条,境内段长148.9公里;县、乡道路6条,长146.8公里;林区和矿区专用公路28条,长约463公里。在白龙江和主要河沟上共修筑公路桥梁51座,其中:永久性钢混桥梁44座;涵洞172道。另外,还在全县共修通人行吊桥、木桥近百道。截止1990年,全县12个乡、49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已通公路。境内凡有民众居住的各主要沟谷都基本修通公路。如今全县公路纵横成网,勾通内外,桥梁涵洞星罗棋布,大小车辆穿行如梭。交通运输业的巨变是本县发展变化最明显,成绩最突出的一项利国富民之建设成就,深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称赞,受益颇重。
  第一节交通管理机构
  一、行政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迭部境内交通行政管理事务由土司衙门及土官头人统管,隘口要道,设卡把守。新中国成立后,境内交通先后由卓尼、龙叠、临潭等县交通部门管理。1962年建县后初无交通专管机构,有关交通业务由县计委代管。1973年11月在县革命委员会下设立迭部县工业交通局,简称工交局,统管全县工业、交通业务。局址建在县城汽车站东侧。1990年配局长1人,副局长2人,职工9人,占地面积633平方米,建筑面积233平方米。局内设办公室、财务室、路政办公室、地方公路养护管理站。
  二、交通管理机构
  养路费征稽站
  1971年9月成立迭部公路交通管理站,归甘南州汽车监理所管辖,配管理人员4人。是机动车辆的专管机构,包括交通安全、驾驶员执照、养路费征收等项业务。1974年改称监理站。1987年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中改为养路费征稽站,专搞机动车辆的养路费征收业务;有关交通安全管理业务移交给新成立的交警队。征稽站于1990年上级拨款修建办公、住宿楼一座,建筑面积734.5平方米,有职工25人。
  1974年9月又在县境两郎公路与岷代公路交汇点代古寺建立代古寺交通管理站,负责舟曲县行政区域内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后因站址离舟曲县城太远,不便开展业务,遂于1976年搬迁至舟曲县城。
  交通警察队
  1987年公路交通监理改革中,撤销迭部交通管理站,成立迭部县公安局交通警察队,简称交警队,配干警7人,专管全县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业务。交警队受县公安局与州交警队的双重领导。1990年有办公用房480平方米,占地0.7亩,配有北京吉普车一辆。管理辖区机动车辆696台,摩托车48辆。
  迭部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其前身是车办室,即1977年12月成立迭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办公室。1980年9月又开设代古寺、兰州两个调度点。1983年1月8日县政府下文撤销车辆办公室,成立迭部县公路运输管理站,属工交局主管。后改站为所,并设立益哇、腊子两处公路运输检査站。1990年共有职工12人,占地面积1533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1990年收入7.5万元。
  地方公路养护管理站成立于1980年6月,在县工交局的领导下,主要负责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建设等项业务。
  第二节古道路
  迭部境内通往内外的驮道和人行穿山蹊径,是区内古来唯一相沿的交通脉络。古驮道由来久远,自西汉、南北朝、三国时就有兵骑出入境内。据史载及民间相传,通往境外或途经县境的主要古驮道有6条;通往境外的人行小道主要有5条,境内驮道和蹊径数十条。
  一、驮道
  1.岷州(县)——郎木寺驮道(北路)
  自岷县起,南经栗林沟入迭境翻铁尺(铁杰)梁,顺腊子沟南下途经腊子口、康多,拐向东经黑多翻加勒克山梁入桑坝沟,经桑藏、班藏、吾乎、黑拉逾才纳拉扎山,又向南顺尖尼沟出口到尼傲,再沿白龙江北岸西经卡坝路、尼西峡、谢协寺、电尕寺、益哇沟口后出县境入四川然多。继续溯白龙江西行经降扎、热当坝至郎木寺。此道还有另一走法:即自岷县起经麻子川逾大拉梁入境,再经大拉、久里才至腊子口处与上路相接。
  2.武都——郎木寺驮道(南路)
  自武都溯白龙江而上经两河口、舟曲等地入迭境,西经本县洛大、益高(花园)、麻牙寺(迪让寺)穿九龙峡,经旺藏寺、尼傲峡、尼傲与(1)(北路)相接,继续沿白龙江西行至白龙江源头郎木寺。东晋十六国时,吐谷浑王阿柴曾派使臣从白龙江发源地郎木寺沿江而下,经此道通南朝刘宋,被宋武帝于景平元年 (公元423年)封为浇河王。
  3.狄道(临洮)一一叠部驮道
  自临洮南行至九巅峡、临潭新城、旧城,在卓尼达子多洮河渡口过船沿车巴沟翻越光盖山入迭部,至扎尕那顺益哇沟南下经纳加、东固、高杂、知子到电尕寺。此道又继续延伸,东经谢协寺、尼石峡、卡坝路,过白龙江伸臂桥南入达拉沟,再经岗岭、甘沟出县境入四川至求吉寺、若尔盖、松潘。亦可由电尕寺向西至郎木寺。河州(临夏)至洮州(临潭)驮道亦由洮州经此道延伸至叠部。隋唐时,唐、吐谷浑、吐蕃之间的多年征战,多经由此道。公元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9月,忽必烈征云南,曾从洮州渡洮河经此道出达拉沟入川至云南。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长征从四川进入迭部,并经此道达拉沟段东向腊子口进发。杨土司衙门入迭施政人员和沈州商贩多经此道出入迭部。
  此道入境后亦可从光盖山东侧南入哇巴沟,再向南至电尕寺。
  4.新城——叠部驮道
  自临潭新城南出新堡沟,在石咀窝洮河渡口过船进大峪沟逾迭山入迭部。入境后可分三条支道:其一,由西侧南入安子沟至卡坝路出口与(1)X2)两路相接;过白龙江伸臂桥到达拉沟口又与(3)路相接;其二,由中路南下入尖尼沟出口至尼傲与(1)、(2)两路相接,过白龙江至达拉沟口又与(3)路相接;其三,由东侧南入桑坝沟与(1)路相接,东出腊子沟至洛大又与(2)路相接。此路是一条偏僻商道,民国时从事鸦片买卖者常经此道来往于洮叠。
  5.康乐——叠部驮道
  自康乐南行经卓尼北山至临潭旧城,又西南渡洮河进车巴沟逾华尔干山入迭部,入境后从东南入益哇沟至扎尕那与(3)路相接至电尕寺。此道入境后亦可南入当多沟各村。
  6.临洮一一文县行道
  自临洮溯洮河至岷县,由岷县经栗林沟入县境越铁尺梁(铁杰)沿腊子沟南下至洛大,或由岷县槽子沟逾大拉梁经大拉、久里才、腊子口到洛大,与(2)路相接,再出境经舟曲至文县。
  二、通外人行小道
  由本县通往境外的崎岖蹊径主要有:
  1.沿多儿沟东南行至羊布(达益)经羊布梁(史称羊膊岭)西麓,通川北玉瓦寨可达南坪、松潘等地。2.自洛大西行至代古寺南入磨沟,溯水而上越羊布梁与上(1)路相接通川。
  3.自旺藏寺沿白龙江东至九龙峡西端,南入曹什坝沟逾帕茶梁入多儿沟与上(1)路相接通川。
  4.沿阿夏沟溯水而上经崖哇、大板西南行通四川求吉寺。此路颇险,很少通行。
  5.进达拉沟向西南经高吉、那盖溯水而上,亦可越岭通四川若尔盖等地。
  三、境内驮道及人行小道
  县境内主要沟谷中,只沿白龙江这条主沟(即迭部沟)为东西走向,其余南北岷迭山系中的当多、益哇、哇巴、安子、尼欠、尖尼、让张、桑坝、腊子、磨沟(居当)、多儿、阿夏、达拉、姜巴等14条主要山沟均呈南北走向。在隔山相邻的沟谷之间,都有数条翻山穿林的崎岖小道相通,有人行蹊径,也有驮道。全境约有数十条,本志未逐一列入。
  第三节公路
  一、公路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特别重视迭部地区的公路建设。从1956年开始先后从东、北、西三面向迭部延伸。东面,由甘川公路两河口为起点沿白龙江向西往洛大延伸;西面,由兰(州)郎公路南端郎木寺顺白龙江而下向电尕寺延伸;其后打通洛电公路,使两郎公路全线贯通。北面,由卓尼逾光盖山向电尕寺延伸,后又由岷县向南逾铁尺梁穿过腊子口勾通代古寺。干线公路的贯通,有力地促进了县乡公路、林区专用公路等地方道路的快速发展。
  (一)干线公路(省道)
  1.两(河口)郎(木寺)公路代号313线,1988年公路普查时更名为两阿(阿万仑)公路。境内段长102.4公里。两郎公路的建设先后分期分段进行。
  舟(曲)洛(大)段1956年10月10日舟曲县成立舟洛公路修建委员会,5月3日动工至1957年1月修通简易公路,使两郎公路向西伸入县境东头洛大。
  江(札)电(尕寺)段首先于1953年修通郎木寺至江札(四川若尔盖县境)段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102团,于1957年6月19日动工,至9月25日竣工,修通了江札至电尕寺(今县城驻地)的公路。使两郎公路西段伸入县境西头。
  洛(大)电(尕寺)段两郎公路中段洛大至电尕段全部在本县境内,是两郎公路全线工程量最艰巨的部分。1958年初甘南州组成洛电公路指挥部,划定由舟曲县负责洛大至花园段27公里修建任务,由临潭县负责电尕寺至花园66公里新建任务,先后于当年3月中旬动工,后因境内发生叛乱而被迫中断。1959年2月14日继续开工,至1960年4月25日竣工,5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至此,两郎公路全线贯通。该段工程实际支出139万元,完成土方103.4万立方米,石方35.52万立方米;修筑中型桥梁8座,小桥、涵洞59座(道),透水路堤19处,挡土墙12处、1.26万立方米;共投工62.95万工(天)。洛电公路修建中,先后发生重大伤亡事故24起,死亡7人,重伤9人,工地因生活艰苦加劳累死亡39人。洛电公路后于1962年和1964年两次遭特大洪水的冲毁,全线中断。虽经1963年和1964年投资25万元进行抢修,但因资金不足而未能修复。1966年再次进行修复,由林业部投资改建代古寺至旺藏寺37公里路段,甘南州于当年10月13日成立修路指挥部,从临、迭、舟三县抽调民工于11月28日开工改建,至1970年6月30日竣工。9座桥梁均改建为永久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或石拱桥,其中4座跨越白龙江。共支出236万元。后经甘南公路段的逐年改造,基本畅通,有64.8公里已铺为柏油路面。两郎公路洛电段是横贯县境东西8乡的交通主动脉,它对迭部林区的开发和本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岷(县)代(古寺)公路代号210线,1988年公路普查时更名为巴(仁口)代(古寺)公路。境内段长46.5公里。岷代公路是从西北通入县境与两郎公路相接的第二条干线公路,途中穿越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1967年7月28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召开省交通邮政管理局、甘南州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七九二矿负责人讨论产生了修建岷代公路纪要,12月开始测量设计。1971年5月省革委会决定由武都、甘南、省劳改工作管理局三家分段修建,武都地区承担岷代公路起点岷县南川巴仁口至43公里500米段,省劳改工作管理局承担43公里500米处至60公里段15.5公里任务,甘南州承担60公里处至终点处代古寺段13.5公里的修建任务。各段先后分别于6月3日起陆续开工,至1973年1月全线竣工通车。实际支出615.37万元,完成土石方307.07万立方米,建成永久式中小桥梁26座,410.96米长,涵洞112道,隧道1处79米长。后经公路段的改造,有22.8公里铺成柏油路面。岷代公路的建成,打通了本县迭山重重封锁的南北通道,对迭部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发挥了更加巨大的作用。
  (二)县乡公路
  卓(尼)电(尕寺)公路迭部境内最早修通的县乡公路是卓电公路。卓电公路从卓尼县城渡洮河沿南岸至达子多村再向南进入卡车沟,经郭札、达日卡诸村越光盖山后经县境扎茶那、纳加、高杂至电尕寺,全长109公里。1955年甘肃省政府批准修建卓电公路。1956年甘南州批准卓尼县实行“民工建勤”,并由洮河林业局投资18.6万元,于6月4日先期开工修建卓尼至达子多路段。经总参谋部批准,甘肃省军区调动临夏驻军步兵11师工兵营和甘南驻军内卫二团指战员参加筑路工程,并担负卓尼卡车沟达日卡村至电尕寺全长77公里的主攻路段。卓尼组织民工200余人担负卓尼至达日卡32公里路段。1957年5月20日正式开工,至9月23日竣工,10月1日在光盖山部队指挥部驻地召开通车典礼。在卓电公路修筑中,使用了风钻、爆破等较先进的机械和技术设施,共投入114.01万个工日,挖土石方616.14万立方米,人均每日完成土石方5.4立方米。修筑大小桥梁30座,长333.6米;涵洞9道。这条公路因1958年冬积雪埋没路面等原因失养而弃用,一直未能修复。但扎尕那至迭部县城的这段公路,于1962年迭部建县后数次修复使用。
  两郎公路和岷代公路相继修通后,为县、乡地方道路和林区专用公路的建设提供了契机。1973年至1975年间,县内通过地方自筹、争取省州地方道路建设资金、林业部门投资等渠道筹集筑路资金,先后修通了两郎公路主线至达拉、多儿、阿夏和岷代公路至桑坝4乡的公路。从此全县12个乡全部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后于1984年又将多儿公路延伸到洋布,同期修通了尼傲乡尖尼公路。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县乡道路6条,长146.8公里,其中,县道1条,长22.1公里;乡道5条,长124.7公里。县乡道路中,修有公路桥梁17座,长373.84米;其中永久式10座,284.59米;涵洞45道,长312.1米,其中永久式39道,长287.39米。
  (三)林区、矿区专用公路
  省属森工企业迭部林业局和舟曲林业局设在县境的3个林场,自建立以来根据木材采伐运输业的需要,逐年分期修通了多条林区沟谷公路,先后修通了电尕乡境的哇巴沟、资润沟、吉爱那沟、达龙沟、然闹沟、普若沟,卡坝乡境的安子沟,达拉乡境的次洼沟、四场沟,旺藏乡境的旺藏沟、曹什坝沟、若东沟,阿夏乡的大板沟,花园乡的水泊沟、花园沟,洛大乡的磨沟,腊子乡的久里才沟、老龙沟等18条林区拉运木材的专用公路。
  县办林业自1980年开办以来,也先后修通了多儿乡境的西让沟2条,尼傲乡境的尖尼沟2条,益哇乡境的傲子沟,桑坝乡境的桑坝沟等6条专用公路。
  另外,国营和县乡办采矿业,也先后修通了姜巴沟、当多沟、亚安、赵藏等矿区专用公路4条。
  以上林区和矿区主要专用公路共有28条,全长约463公里。
  全县境内干线公路和地方道路、林区专用公路纵横沟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人背畜驮的落后局面。如今除向南通川公路尚未修通外,其余向东、西、北三面都已畅通无阻。
  二、公路养护
  (一)干线公路养护
  迭部公路段,是养护两郎、岷代两条干线公路的专设机构。成立于1962年,初归甘南州公路总段管理。1971年8月3日甘南州革委会决定将县公路段下放为县属单位,行政、人事由县管理,养路业务、任务下达、经费等仍由州总段主管。1973年6月11日甘南州交通邮电局根据甘革生(73)116号文件精神通知,将县公路段仍收归甘南州公路总段管理。1990年有职工230人。下设:水帘洞、谢谢寺、卡坝、旺藏、花园、代古寺、洛大、腊子、铁尺梁等9个养路道班。县公路段负责养护的线段为两郎公路黑水沟口73K处至铁布区的热东坝234K处共161公里路段;岷代公路铁尺梁顶27K处至代古寺73K共46公里路段。
  在公路养护中,多年一宜采用固定道工分段常年养护、塌方水毁重点地段迭部县公路一览表机动抢修和按计划分期逐段改造的养护方式。
  (二)县乡道路和林区专用公路养护
  县乡公路由各乡按行政管理范围定段或轮流养护,扎茶那、多儿、桑坝、尖尼4条公路各组织了1个养护班组,雇用养路临时工31人。常年养路费及重点修补经费,由地方道路管理部门和乡镇企业、林业等单位共同筹集。
  林区、矿区专用公路的养护,则全靠使用工矿企业自行养护,护路工人、修补经费、设备等均由各林场(公司)按作业范围负责筹集派工、雇工进行养护和维修。
  第四节桥梁涵洞隧道
  迭部境内自1956年始修公路以来,先后在干线、县乡公路跨越的白龙江和主要河(沟)上共修筑各种公路桥梁51座,总长1290.59米,涵洞172道,长1432.48米,隧道1处。其中干线公路(省道)桥梁34座,长916.75米,均为永久式;涵洞127道,长1120.38米;隧道1处(腊子八隆隧道),长81米、宽7米、高4.2米。县、乡公路桥梁17座,长373.84米,永久式10座,长284.59米,半永久式1座,长6.1米,临时式7座,长67.25米;涵洞45道、长312.1米,永久式39道,长287.9米,临时式6道、长24.2米。
  —、公路桥
  在历年建桥中,1968年前所建桥梁因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紧缺,除少数重要桥梁建成永久式石拱桥,其余均建成半永久式石墩木面桥或临时性木桩基础简易桥。1969年后改建和新建的桥梁,均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式曲拱桥或石拱桥。各类公路桥梁列表(2),其中主要桥梁简介如下:
  洛大桥:位于洛大村西两郎公路79.5公里处,是两郎公路在县境跨越白龙江的第一座桥梁。初于1960年6月由龙叠县洛电公路指挥部建成,系1孔净跨18米的半永久式石墩木拱桥,桥长29米,净宽4.6米,高22米,投资3.9万元,荷载汽一13,拖一60,已使用30年之久。1991年,甘南州公路总段又在原址下移百米两岸公路对宜处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1孔净跨40米的永久式钢混双曲拱桥。反修桥(代古寺桥):位于县境洛大乡代古寺村西两郎公路88.9公里处,是两郎公路在县境跨江桥之二。初由龙叠县洛电公路指挥部于1960年3月6日建成,系浆砌片石桥台八字撑木架梁,1孔净跨19米,桥面宽4.5米,全长34.5米。1969年代旺公路指挥部改建为1孔净跨20.07米,长32米,净宽5.95米,高8.15米的石拱桥,取名反修桥。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荷载汽一13,拖—60。
  水泊沟1号桥:位于花园乡东两郎公路96.3公里处,是两郎公路在县境跨江桥之三。初于1960年3月由龙叠县修建洛电公路指挥部所建,系1孔净跨20.5米,桥长23.8米,桥面净宽4.5米的木笼片石桥台八字撑木架桥。1969年代旺公路指挥部从新改建为1孔净跨30米,长46米,净宽7米,高11.32米的永久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浆砌片石V形桥台。荷载汽一13,拖 —60。
  水泊沟2号桥:位于花园乡东两郎公路97.3公里处,是县境跨江桥之四。初于1960年3月洛大公路指挥部与1号桥同时所建,系1孔净跨17米,桥长22.4米,桥面净宽4.5米的木笼片石桥台八字撑木架桥。1969年仍由代旺公路指挥部从新改建为1孔净跨20米,全长34.9米,净宽7米,高5.89米的永久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浆砌片石V形桥台。荷载汽一13,拖一60。
  长征桥:以当年红军长征曾经此地而命名。位于旺藏乡东两郎公路122.3公里处,是此道在县境跨江桥之五。系1968年7月代旺公路指挥部新建的1孔净跨20米,长47米,净宽6.25米,高30米的永久式浆砌料石拱桥。基础为1米钢筋混凝土底座直接置于基岩上,浆砌料石V形桥台。设计荷载汽一15, 拖一80。
  达拉沟口桥(藏语称扎拜桑巴,意为汉藏桥):位于卡坝乡东两郎公路137.5公里处,是县境跨江桥之六。初于1959年修洛电公路时建成木架桥。1964年改建为石台木面桥。1979年10月迭部县公路段又改建为1孔净跨9米,全长22.1米,净宽6.54米,高15米的钢筋混凝土工形梁桥,浆砌料石U 形桥台,设计荷载汽一15,拖一80,造价3万元。
  卡坝桥:位于卡坝乡驻地,两郎公路139.4公里处。原系横跨安子河的木便桥。1960年元月由临潭修建洛电公路指挥部建成公路木拱桥,1962年7月被洪水冲毁。1964年7月重建为1孔净跨15米的石台上承式木桁架桥。1977年由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改建为永久式石拱桥,长36.4米,桥面净宽7米,高10.9米,浆砌片石V形桥台,片石混凝土底板直接浇注在基岩上,造价15.92万元,设计荷载汽一15,拖一80。跃进桥:位于县城西郊电尕乡驻地,两郎公路171.6公里处,跨越哇巴河公路桥。原系1957年修江电公路时所建木架桥。1970年由甘南公路总段改建为1孔净跨20米、全长36米的永久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高7.44米,净宽6米,片石混凝土实体基础深4.06米,片石混凝土轻型桥台。造价12.3万元。
  益哇沟口桥:位于县境西益哇沟口、两郎公路175.1公里处,跨越益哇河公路桥。原系1965年迭部公路段修建的木桩基础木排架桥。1978年10月由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改建为1孔净跨20米的永久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31.6米,桥面净宽7米,桥高4.32米,下部构造为浆砌片石V形桥台,浆砌片石基础深4.71米,造价18.20万元。
  九道沟桥(即格热沟):位于县境西北腊子乡岷代公路43.4公里处,是这条干线公路伸入县境后跨越的第一道桥梁。是1972年10月岷代公路腊子口指挥部新建的1孔净跨12米的永久式钢筋混凝土 T形梁桥,全长24米,净宽7米,高6.74米,片石混凝土实体基础深3米,片石混凝土桥台,设计荷载汽 —13,拖一60。
  腊子桥:位于腊子口南、岷代公路62.1公里处,跨越支东沟(河)的桥梁。亦是1972年10月岷代公路甘南指挥部新建的一座1孔净跨15米的永久式浆砌片石拱桥,全长29.3米,净宽7米,高10.6米,浆砌片石V形桥台直接置于基岩上,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
  康多桥:位于腊子乡驻地康多村,岷代公路64.7公里处,跨越康多沟 (河)。是岷代公路甘南指挥部1972年10月新建的1孔净跨15米的永久式浆砌片石拱桥,全长29.4米,净宽7米,高6.8米,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宜接置于基岩上,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
  尖藏桥:位于洛大乡尖藏村北,岷代公路70公里处,南北横跨腊子河。是岷代公路甘南指挥部1972年10月新建的1孔净跨15米的永久式浆砌片石拱桥,全长27.4米,净宽7米,高11.9米,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直接置于基岩上,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代古寺桥:位于洛大乡代古村东、岷代公路终点即与两郎公路交接处北侧,是岷代公路在县境唯一横跨白龙江的重要公路桥,成为本县南北公路交通的咽喉。系岷代公路甘南指挥部于1972年12月新建的一座1孔净跨30米的永久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47.2米,净宽7米,高25米,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长7.9米,宽8.6米,高14.24米直接置于基岩上,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建桥施工中采用了无支架整体吊装工艺。
  二、木桥吊桥
  面对县境各地山高谷窄、河岸高峻的地形特征,濒临河沟居住的山村,自古以来就有集体修桥的优良传统,集收益村落(或一村)公众之力修筑木笼基座板面伸臂木梁桥供人畜通行,这是境内藏族人民传世久远的群体公德。全县现有的伸臂木桥中,虽然大部分是解放后改建的,但多数都是在旧址上拆旧建新。至1990年全境共有供人畜通行的伸臂木梁桥或石墩木面桥近百座。
  1983年以来,为解决部分山村或河沟通行不便的困难,由县地方道路或乡镇企业筹集资金,先后在白龙江和深沟小河上建起钢混基座、板面钢索吊桥5座。
  第五节交通管理
  县境的交通管理,由县工交局、交通管理站、交警队、征稽站、企事业单位车辆运输管理所、公路段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的业务范围,分别进行行政管理、安全管理、养路费的征收和公路养护等项管理。
  一、安全管理
  迭部因山高谷狭,河沟纵横,造成多弯道、多险情的路况,又加拉运木料的车辆多,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在交通安全管理中除登记、换证、收费、审验、驾驶员培训考核等业务,由交通主管单位正常办理。社会性的宣传、稽查、处罚、综合治理等项活动,一般由司法、公安、工交、交通管理站(室)等单位联合行动。为能加强配合,还分期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一些协调机构开展工作。1971年9月首次整顿县内交通秩序。1978年县公安局牵头召迭部县干线公路桥梁一览表(一)迭部县干线公路桥梁一览表(二)迭部县其它主要公路桥梁一览表开首次交通安全工作会议。1981年5月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安全月活动\1984年5月2日,成立迭部县路政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工交的县长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管理协调工作。1987年9月21日召开迭部地区公路运输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着重加强了对甘肃省经委、交通厅关于《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宣传、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査工作。当年,对全县机动车辆及驾驶员进行检查、审验,从490辆机动车辆中审验合格的427辆。
  二、养路费的征收
  1986年前对汽车的养路费由交通管理站征收„1987年管理体制改革后由县征稽站专收。1989年11月起,对摩托车亦开始征收养路费。随着全县机动车辆的增加,养路费征收数也逐年增加,1990年全年共收养路费达168.3万元。1972年〜1990年,县境共征收养路费累计达1266万元以上(缺两年)。历年征收数如表:
  迭部历年养路费征收情况统计
  第六节运输
  迭部境内的交通运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远距离客、货运输,已彻底改变了以前骑骡乘马、人背畜驮的落后局面,被机动车辆所代替。近距离搬运,沿江河谷地带群众已部分使用汽车、拖拉机、人力车等先进机、具;而居住在高山陡坡上的村民,因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拾柴、运肥、收庄稼、磨面、从牧场运畜产品、下山购物等日常活动,仍然未从人背畜驮的状况中解脱出来。
  一、运输工具
  县境内主要驮运役畜有:骡、马、牛(牦牛)、驴;驮运器具主要有:驮驶、驮架、背架、毛(皮、麻)口袋、皮(麻、毛)绳等。
  1957年〜1969年间,随着舟(曲)洛(大)、卓(尼)电(尕寺)、江 (札)电(东寺)公路伸入迭境,和1960年两郎公路洛(大)电(东寺)段的修通,境内始有少量军用、货运卡车(解放牌)零星来往。但因公路塌方、水毁等故长期不通,县内运输仍靠人背畜驮。1962年建县后始有电尕农场、公路段、县政府、手联社等单位使用的三套和单套马(骡)车,拉运麦粮、石砂、烧柴等物。
  1970年洛电公路重新修复和1973年岷(县)代(古寺)公路修通后,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运输工具才陆续进入迭部,而且逐年增加。随着迭部林业局的成立和县境木材资源的开发,国营七九二矿的开办,机动车辆增速变快。1980年后个体运输户也逐年增加。运输机具类型亦随之增多。主要运输工具有:各类汽车、大小轮胎式拖拉机、二三轮摩托车、简易机动车、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1989年,全县有各类机动车辆463辆,其中,东风牌汽车204辆(私车79辆),解放牌汽车125辆(私车35辆),小客货两用车66辆,小客车59辆,其它9辆。1990年全县有大小拖拉机353台,驾驶员484人,其中,大型拖拉机33台,小型方向盘拖拉机224台,手扶拖拉机96台。
  二、运输单位和团体
  迭部汽车站是县内最早建立的国营客货运输承办单位。成立于1963年,归甘南州运输公司辖属。站址初建于电尕乡政府附近今电尕供销社院内。1972年建成新车站后迁入今址。占地面积8033平方米,建筑面积1101平方米,其中候车室两间35平方米。1990年有职工20人,客运量3万人次。
  县汽车队1975年6月,县革委会决定将县级机关部分车辆,集中起来组成迭部县汽车队,为科级建制,调配了队长和财务管理人员,队址设在电尕乡政府驻地西侧原部队营房处。车队承担县内运输任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组织货源,统一核算。1985年5月27日县政府下文撤销县车队,汽车和职工另行分配到其他企事业单位。
  县联运公司随着个体私营车辆的不断增加,为能把个体车辆组织起来,有秩序地参与社会运输,县内个体运输户在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的支持下,于1985年自愿组织起集体性个体联合运输公司。1989年有汽车62辆,其中东风牌43辆,解放牌18辆。
  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汽车队设在本县的省属企业国营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都建有自己的汽车队。主要承担本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的运输任务。人员、车辆、运输业务均由企业自己实行管理。1990年七九二矿有汽车85辆,迭部林业局有汽车99辆。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