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1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工业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11
页码: 310-320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迭部境内受封建土司制度和落后生产关系的制约,工业处于空白,甚至连手工业作坊也没有,更无工业管理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建县以来随着文化教育、交通和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国家、集体、乡镇办的工业,从无到有,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 迭部县 地方工业经济

内容

第一节工业机构
  一、行政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迭部境内受封建土司制度和落后生产关系的制约,工业处于空白,甚至连手工业作坊也没有,更无工业管理机构。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社会秩序和经济形势的稳定,60年代初开始出现小手工业。建县后,对手工业及工业的行政管理事宜初由县计划委员会统管。1973年11月成立迭部县工业交通管理局,简称工交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工业、交通及地方道路等项业务的职能局。工交局配局长1人,副局长2个,内设:办公室、财务室、路政办公室、地方公路养护管理站,1990年共有职工9人,占地面积633平方米,建筑面积233平方米。
  二、县属工业企业单位(不包括村办及个体工业)
  至1990年先后开办的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有3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有:木材综合加工厂、林业公司、亚古电站、供电所4个;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车木厂、手联社、酒厂、残疾人福利厂4个;农村乡办工业企业有27个,即益哇、多儿、洛大、卡坝、尼傲、达拉、旺藏、花园、桑坝、腊子10个木材加工厂,卡坝乡车木厂,电尕乡谢协建材厂,电尕纺织配件厂,卡坝制香厂,益哇乡电圆木加工厂,旺藏、腊子、电尕乡哇巴沟、桑坝、多儿、卡坝、阿夏、尼傲等8个乡办水电站,还有益哇亚安煤矿、益哇蜂窝煤厂、腊子锚矿、尼傲乡地毯厂。第二节工业发展概况
  迭部境内工业之渊源,可追溯到古代。据《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中,合川县(今县城东郊)西北四十里处有“石镜山,山有石,明莹皎洁,山下有铜窟,于此置监,鼓铸钱刀焉。”可见迭部地区早在1400多年前就有官办采矿炼铜、铸币制刀之业。
  县境东部洛大、腊子、桑坝、旺藏、花园、尼傲、多儿等沿白龙江及其支流一带,清代和民国时期就盛行淘金业。最早始于何年虽无史料可考,但迄今江畔河岸现存大量人工采掘过的沙洞,留下了当年淘金者的艰难足迹。
  解放前,县境民间手工业主要有:1.家庭织褐(以羊、牛毛为原料)、织麻布(以胡麻茎皮纤维为原料)、制革(牛、羊和野生皮)业,均系自纺、自织、自制品,是本地民众穿着的主要来源。2.为数很少、数十村见一的铁匠和银匠,从外地购进现料锻制斧、镰、刀、锄、蹶头、砍刀、火钳、三角架、门扣、马蹄铁等铁制日用器具,以及银质耳环、腰带镶饰品。其中部分属外地工匠。3.木匠较普遍,能盖民房、水磨,制做木柜、木盒、斗、升、木桶、木犁、木锹等农具和家具;规格和工艺较高的寺院经堂修建、雕刻、绘画、油漆等,一般请外地工匠承担。4.民间亦有不少能人采竹和柳树枝条编制簸箕、筛、背蒐、筐等劳动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建县以来随着文化教育、交通和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国家、集体、乡镇办的工业,从无到有,得到较快的发展,40年来,迭部地方工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949年至1962年建县前,是迭部地方工业的启蒙时期。电尕、旺藏、洛大等区、乡驻地,先后出现了人民解放军驻军随军建造营房的技术人员,出现了外地工匠来迭开办个体铁匠部、木工棚、缝纫部、土建队等,经营手工业生产活动,或承包零星土木结构的公房建筑。人数和规模极为有限。
  1962年建县至1977年,是迭部地方工业奠基起步而又徘徊不前的阶段。1964年,组建起第一个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迭部县手工业联合社。1970年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由农机公司开办起迭部县农机修配厂,至1974年单独分设。1971年8月成立迭部县木器加工厂,第一次利用本县木材资源,雇用外地木工进厂制做办公用具和家具。1977年4月木材加工厂改为迭部县建筑工程队,始以承建县内部分土木建筑工程为主要经营项目。这些县办工业,虽已创建铺底,但这一时期内因受十年“文革”的干扰,大部分处于裹足不前、亏损不景气状况。1975年3月在益哇乡境开办了当多磷肥厂,耗资70余万元,因技术力量差、地质资料不实等原因于1979年下马,给国家财物造成严重浪费。
  1978年以后,本县工业开始走出低谷,逐年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1980年贯彻省委94号文件确定的“以林为主”生产方针后,充分利用丰厚的森林资源优势,以木材经营加工为主的县办工业很快兴起,成为本县工业的支柱;在木材加工业中开辟了纺织配件、包装箱、拼花地板、新式家具等生产项目,有计划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通过精细加工使产品增值,提高效益;同时又重视发展了一批水利发电、采矿、建材等工业企业。至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7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458.60万元的49.70%, 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26.48倍。
  第三节管理体制
  一、国营工业
  县内全民所有的国营工业分省属和县属两类。省属工业企业有国营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县办国营工业主要有农机修造厂、木材综合加工厂、亚古电站、酒厂,还有商业、粮食、供销等部门办的食品加工、面粉加工、罐头厂、食用菌厂、木耳厂等。
  国营工业在体制改革前,多年来一直实行计划指令、统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能力按年下达生产计划指标,盈利上交,无利补贴,亏损由国家统一负担。省属企业由省直接下达生产计划,盈亏亦有省直接实行计划管理;县属企业则由县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统一计划,统负盈亏,利税分成,亏损减免或补贴。
  1980年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实行了计划指导,自负盈亏的管理体迭部县几个年份全部工业总产值统计表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实行计划指导,企业内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采取以税代利,多利多收,无利不收,亏损不补。从而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风险意识,经营体制由“吃大锅饭”逐步转换为竞争机制,给企业注入了活力。
  二、集体工业
  县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手联社和民政、乡镇局等部门办的酒厂、车木厂、残疾人福利厂等企业,还有各乡办的木材加工、煤矿、舗矿、制毯、制香、建材等工业企业,多参照同时期国营企业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开办较早的手联社,起初亦实行计划指令、统负盈亏的管理体制。由县人民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行使统管,统一下达年度生产计划指标,企业经营规模、基本建设、劳动工资、职工管理等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负盈亏。
  1980年后,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随同国营企业的体制改革,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先后实行了计划指令、自负盈亏和承包经营、自负盈亏的两种管理体制。县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计划性指导,减少行政干预,放宽企业经营自主权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劳动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实行定额,多利多得。
  1988年后,部分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管理体制。有的则实行厂(社)、车间(班.组)分层承包,实行计件工资或利润分成,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税代利,盈利多收。产品自产自销,自行定价。
  三、个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主要是1980年后,由境内外个体户开办的豆腐坊、面粉加工、饲料加工、榨油、培殖食用菌、木器家具、车辆修理、铁器加工、缝纫、洮染等业。这些个体工业的经营范围、手段和权益受国家法令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调控和保护,实行依法管理,但政府不实行指令性计划和其它行政干预。实行自主经营,自产自销,自行定价,自负盈亏。个体工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全县工业企业体制经过多年改革后,拓宽了经营范围,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全县各类工业企业数和从业人员都有很大发展,增强了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也存在一些企业积累和后劲不足,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承包人的短期行为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等问题,有待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深化改革,使各类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第四节工业门类及主要工厂
  一、行业
  (一)重工业
  1.木材采运和加工业
  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建县前没有开发利用。建县后的十几年中只由省属森工企业独家经营,省属迭部林业局、舟曲林业局在迭部境内共设8个林场。1980年后根据省委94号文件精神,贯彻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开始创建县办森工企业,先后成立县林业公司和木材加.工厂,各乡亦普遍办起木材加工企业,县办木材加工业从此得到较快发展,并一举成为本县支柱产业。至1990年县、乡共办有木材采运加工业16个,年产值达2396万元。
  2.采选业
  县境内自70年代以来先后办有以能源为主的采选业。1970年筹建省属国营七九二矿。县属采选业数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技术力量弱,地下资源开发利用很有限,仍出于起步状态。1984年益哇乡开办亚安小型煤矿,1988年腊子乡开办铢矿。1990年两矿年产值达14万元。
  3.制造业
  1970年建立县农机修造厂,主要承担县境部分农机具的修配和制造。后因产品质量和销路等问题而停止制造,只搞修配,并实行部分转产,兼营旅馆服务业,以扩大企业收入。
  4.电力工业
  建县后县境丰富的水利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1966年修建第一座县办36千瓦小水电站,70年代以来各乡先后建成24座小型水力发电站。部分已报废。至1990年共运行的电站16座,装机容量23X3859千瓦。省属国营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亦在县内建起2X5000和2X800千瓦的水电站各1座。
  5.建材工业
  最早于1960年洛大公社在赵藏河坝办起迭部第一个砖瓦厂。1962年建县后随着县政府驻地各机关单位新建工程的需要,1964年先后办起电尕乡谢协砖瓦厂和尼傲乡砖瓦厂,是县内起步较早的建材工业。其中尼傲砖瓦厂后因附近对产品的需求量有限而停办。电尕砖瓦厂一直开办至今,设备数次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后改名建材厂,主要生产红砖和机瓦,1990年产值达35万元。1985年后,乡镇局所属建筑工程队多自制水泥预制板和空心砖,增加了建材品种。
  6.化学工业
  1988年县乡镇局与旺藏乡联营开办九龙峡化工厂,以白云岩为原料,生产轻质氧化镁和碳酸钙、碳酸镁3种产品。1990年基本建成进行试产。
  (二)轻工业
  1.食品加工
  县内最早的食品加工是粮食加工。始于1957年先后建立洛大、旺藏、电尕三个粮站,各站修建水磨就地加工面粉供应职工。1970年后各粮站先后安装了电动磨粉机(钢磨)。1974年省粮食局投资在电尕粮站建成大型组合式风动面粉加工厂,日内加工面粉两万斤。1980年因县内原粮数量有限“吃不饱”而停产。
  县商业局所属民贸、食品公司,曾于70年代起先后开办食品加工厂和罐头厂,主要加工生产糕点、豆腐、醋和牛肉、大肉、猴头罐头等,但生产规模小,并受技术力量、设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缓慢,时办时停。
  2.饮料加工
  为开发本地资源优势,1987年创办并建成了迭部县酒厂,以青稞、玉米、小麦为原料,加工生产“虫草青稞酒”和瓶装、散装系列青稞酒»1988年又在该厂增置了饮料加工设备,以本地野果沙棘为原料,生产沙棘果汁。1990年产值达22万元。该厂后经技术改造和扩建,生产的系列青稞酒和沙棘果汁,质优味醇,曾被指定为甘南州庆四十周年纪念品和兰州丝路节指定产品,并荣获莫斯科国际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
  二、主要工厂选介
  县工交局主管的工业企业,主要有以下3个:
  (―)木材综合加工厂随着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需要,开发利用本县木材资源开始引起重视。1971年8月,在县城西郊创建县办“木器加工厂”。招用外地木工为厂内职工,占地12.5亩,配置钻床、抱床、圆盘锯、带锯等木器加工设备。开始生产文件柜、书柜、写字台、靠背椅、茶几、餐桌、五斗柜、衣柜等木质家具和办公用具。1977年4月改木器厂为迭部县建筑工程队,始将生产能力扩展到建筑领域,职工人数增加,添置了部分建筑设备,开始承建县内土木建筑工程。
  1978年1月,又在县城西郊电尕乡驻地北新建县办同类企业迭部县纺织配件厂,占地2.13亩。主要为兰州几家棉、毛纺织厂订制木质配件。
  1981年7月,将建筑工程队和纺织配件厂合并为迭部县木材综合加工厂。初有职工56人(其中固定工29人),固定资产净值11,263元,专用资金8,352元,流动资金61,000元,产品值6620元。
  为能充分开发利用本县得天独厚的木材资源,扩大生产规模,贷款85万元。于1984年10月在西河滩扩建新厂区。于1986年9月建成投产,一个规模较大、规格较高、设备齐全的县办木材加工骨干企业开始运行。厂部配厂长1人,副厂长2人,内设计财股、经销股、生产股和办公室;生产系统设制材、纺织配件、细木、车旋等4个车间。年加工木材能力8,000立方米〜20,000立方米。该厂截止1988年,累计投资97万元,占地面积46.45亩,建筑面积6075平方米。主要设备置有:大小汽车7辆、摩托车1辆、带锯1台、自动磨锯机2台、锯条横压机2台、立式单轴洮床1台、单头直架开架机1台、多用胞床2台、单面压地机i台、细木带锯机2台、普通车床3台、中槽机2台、手砲机2台、台式钻床2台、砂轮机1台、磨刀机1台、鼓风机1台、打眼架槽机2台,圆盘锯4架.红外线烘窑1套、2吨锅炉1座。主要产品有:组合柜、各式沙发,各种办公用具、床,两用柜、独角台、衣柜、衣架、花架,艺术雕刻仿古圆桌、凳、梳妆台等各类家具,木门、窗,各类木制配件等。产品式样精美、品种繁多,且具有防收缩、防潮、钢性强等特点,已销往本省各地及青海、四川、陕西、浙江.江苏等省。1987年12月,本厂产品获得甘肃省质量管理局颁发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多次荣获州、县奖励,已迈入本州同类企业的先进行列。1988年生产能力及主要生产指标为:锯材20,000立方米,各类木质家具2500件,木制衣架1000个,木门窗8,000套,木质配件15万件;年产值311万元,完成利润61.2万元,税金27.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24,880元。有固定资产原值112.5万元,净值104.2万元。
  1990年有职工148人,年产值达47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8万元,完成利润70万元,上交税金37万元。
  (二)农机厂
  随着县内中小型农机具的拥有量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为能相应解决部分农机的修配和简易农具的制造,投资12.8万元(其中购置机械设备6.39万元),于1970年4月由县农机公司在县城筹建迭部县农机修造厂。翌年建成投产,初为农机公司属厂。厂内始设金工、修理、铸造、锻工、木工等车间。有职工26人。
  1974年升格为县办科级建制。1972年〜1975年添置机械设备13.11万元,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除能修理县内各类农机具、提供配件外,还能制造80千瓦水轮泵发电机、山地步犁、粉碎机、播种机、汽车马槽等。其中山地步犁由州农机公司统销。1975年有固定资产原值23.63万元,净值22.64万元,年产值3.73万元,完成利润0.25万元,税金0.1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00元,职工增至72人。1980年后,由于技术力量外流,产品质量和销路不景气等原因,部分车间停止生产,只留机修、锻工、木工3个车间。原以农机修造为主的专项经营开始部分转产,1985年开始兼营旅馆,厂院办成停车场。生产规模缩小,职工减少到32人。1987年增开烤箱加工业,并开办汽车维修、配件门市部和饭馆。至1988年,该厂累计投资36.23万元,占地面积10.5亩,建筑面积2777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大小汽车各1辆,柴油发电机1台,普通车床6台,钻床2台,洮床2台,砲床2台,磨机、磨床2台,空气锤2个,焊接、切割机2架,孤焊、缝焊机2台,油源试测机3台,滚拉丝机3台;旅馆床位62张,能停放汽车40余辆。是年,固定资产原值为39.68万元,净值28.2万元,年产值21.76万元,完成利润2.42万元,税金1.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800元。
  (三)手工业联社
  1964年7月,在新建县政府驻地西(今七九二汽修厂),把原有零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兼并联营,成立了第一个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迭部县手工业联合社,简称手联社。初有职工21人,始设架子车拉运、木工、大刀锯、钟表修理、镶牙、钉鞋、铁工等业。1966年增办缝纫部。1969年又增开镇铁、弹花、压面组。1969年,因受“文革”极左干扰,部分联社职工被强行下放到农村去当“新社员”。1975年后陆续落实政策,仍被收回到手联社从操旧业。1972年因旧社址被占,搬迁到今址。1976年增设自行车修理,新建门市部9间,添置解放牌汽车一辆。1985年挖山取土,拓宽场院,开办汽车修理业。职工最多达到47人。1986年,缝纫组自愿解散,变为个体缝纫部。联社职工数减少。1988年增开骨粉厂。
  至1990年,手联社累计投资10万元;现有主要设备:台虎钳2台,台式砂轮机、电砂轮机各1台,交流电焊机1台,交流孤焊机3台,台钻1架,普通车床1台,圆盘锯1架,电动机1台,三线锁边机2台,缝纫机15台,鼓风机1台,锻锤1个;占地面积7.38亩,建筑面积1267.3平方米;共有职工29人;年产值27万元,净产值1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8万元,完成利润2万元。县工交局主管的工业企业几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