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利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1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利 电力
分类号: F407.9;F416.61
页数: 20
页码: 290-309
摘要: 迭部境内地面水资源很丰富。横贯县境东西的白龙江是县内最大河流。自县境西界益哇沟口西侧入境,至洛大黑水沟口出境,境内流长110公里。迭部林木繁茂,江河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但解放前,因受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民间对水能利用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水流坡降为动力进行加工者,应首推水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本县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十分重视本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区、乡政府就号召并组织农村社队兴修引水渠道,增加灌溉面积。
关键词: 迭部县 水利 电力

内容

第一节
  水电机构
  一、行政管理机构
  建县初尚无水电专管机构,有关水电业务由农牧科兼管。1968年建立农、林、水工作站(简称“农三站”),三项业务协同管理。1972年正式成立迭部县水利电力管理局,主管全县水利电力建设事业中的规划、投资、技术服务、水电工程建设、水电物资供应等项业务。至1990年,水电局内设有水土保持工作站、水政资源办公室、防汛办公室,配局长1人,副局长1人,共有职工10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7人;占地5亩,建筑面积847平方米;配有客货两用汽车1辆,水准仪8架,经纬仪4架。
  二、水电专业服务机构
  水电局成立后,又相继下设并成立了一些水电专业服务机构。1973年成立县水电工作队,专搞全县水电建设工程及技术服务业务。1972年水电局又下设水电物资供应站,经管全县水电物资供应业务。1984年成立县水土保持工作站。1986年成立供电所,经管县城及附近村庄的供电业务,有职工20人,占地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620平方米。
  三、县办亚古水电站
  为解决县城照明用电,始于1963年动工引白龙江水,在达隆沟口修建一处水轮泵提灌站,并在提灌站安装发电机发电,一站两用,实际未能如愿。1966年开始又在此基础上改建36千瓦(110伏)发电站,1968年10月发电。又于1970年动工,至1972年竣工改建成50千瓦发电站。1976年于旧址东亚古村附近第三次扩建成2X500千瓦发电站。该站一直属水电局主管的县办电站。1990年有职工29人。占地面积6528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92年又增建630千瓦机组1台,3台机组装机容量1630千瓦,实际年发电量430万千瓦,供电量400万千瓦。
  第二节水资源
  —、地表水
  迭部境内地面水资源很丰富。横贯县境东西的白龙江是县内最大河流。自县境西界益哇沟口西侧入境,至洛大黑水沟口出境,境内流长110公里,总落差为700米,平均坡降6.4%,白龙江南北两岸岷、迭山系之间,北岸有当多曲(河)、益哇曲、哇巴曲、资润曲、吉爱那曲、普拉曲、安子曲、尖尼曲、台古卡曲、曲子布茶曲、若东曲、花园曲、桑坝曲、腊子曲、赵藏曲;南岸有姜巴曲、达龙曲、傲傲曲、达拉曲、热泉曲,、高吉曲、拉子曲、次哇曲、交木曲、旺藏曲、曹世坝曲、阿夏曲、多儿曲、水泊曲、磨曲。大小共有30条支流脉络般伸向全县四周,形成树枝状,支流中,除达拉曲、多儿曲源于川境外,其余均发源于境内南北深山之中。其中达拉曲是最大支流(有热泉曲、高吉曲、拉子曲、次哇曲4条小溪相汇而成)。以上白龙江各支流大部分四季有水,仅有少数几条在冬季和干旱季节枯竭。
  县内每年平均入境水径流量为9.586亿立方米,白龙江出境水年平均径流量为24.936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内7、8、9、10四个月径流量较大,占年径流量的54%;1、2、3、4这四个月径流量较小,占年径流总量的14.2%;2月份最小,仅占年径流量的2.8%。境内年平均自产水总量为15.9亿立方米(其中:白龙江流域自产水量15.32亿立方米;迭山北麓注河流域产水0.55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6.37亿立方米;偏丰年为18.74亿立方米;偏枯年13.63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1.74亿立方米。按年平均自产水量分配,地表水资源每平方公里32.95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990年为3.17万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倍,属丰水区。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利用率仅占0.69%。
  境内水质一般较好,适宜于灌溉和饮用。国营七九二矿矿磴及废弃物、放射性元素对附近水质有污染;县城、白云(迭部林业局驻地)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亦造成河水污染,尚未得到治理。
  因县内天然植被良好,林草茂密,加之河道河床结构均为砂砾石河床和砂砾岩深谷河槽两种形式,因此,水土流失相对不太严重,河水输沙量亦不算大。各河平均含沙量为0.510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达78.36万吨。但由于境内落后的林木采伐方式和过量采伐,水土流失及河水输沙量有逐年增大之势。
  境内有温泉两处:一处在九龙峡白龙江边,一处在达拉乡热泉沟,泉水流量约10立方/小时〜15立方/小时,水温在40°C~45°C之间,可供沐浴。高山堰塞湖9个:江北迭山区7个,江南岷山区两个。其中较大的有永错(藏语名,义为玉湖,又名骨玛海),位于桑坝乡黑拉村西北山腰,湖面约3500平方米,以湖色碧绿而取名;录坝湖,位于洛大乡录坝村南。
  二、地下水
  迭部境内的地下水,多以沙石孔隙、裸露型溶岩和基岩构造裂隙潜流的形式出现。各沟地下水的上流或中流潜流,下流最终排入地面水河道,是地表水河谷径流的一部分,其水量已计入地表水资源总量之中。全境地下水年径流量在5.23亿立方米〜5.55亿立方米之间,平均流量在16.58立方米/秒〜17.6立方米/秒。县内平均地下水径流模数为11.4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相当于3.6升/秒•平方公里。各沟地下水分布情况及径流模数附表。
  地下水质与白龙江河水化验基本一致。个别山寨人畜饮用泉水含氟量较高,不附合饮用标准,县、乡人民政府已引起重视,正在逐年规划,分期通过改水工程加以解决。
  迭部县白龙江水系各支流径流量统计表
  第三节水利
  一、民间水能利用
  迭部林木繁茂,江河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但解放前,因受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民间对水能利用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水流坡降为动力进行加工者,应首推水磨。水磨始于何代?无史料可考,在民国之前就遍及境内各沟农村。在沟谷河边垒石筑渠堵截部分水量,或直接在河道上用其全部水量,修有木屋平轮水磨,加工面粉和饲料。水磨建造多为木、石结构,主体分上、下两层,磨房下层卧轮坑道用块石砌成,上层磨房用木板装修,有的围墙亦用块石砌成(多见于下迭洛大等乡)。坑道内安装直径约2米〜3米的木制平式水轮,水轮至渠口处架有坡式泄水槽,水轮主轴垂宜向上穿透地板圆洞伸入上层磨房,托着两扇花岗岩锻制的圆柱型磨盘,利用水力推转轮带动磨盘旋转的摩擦力把原粮磨成面粉。有的水磨在水量充余的情况下,则并列建成双轮带动两组磨盘运转的双轮磨。80年代以来部分农村陆续通电,虽然原粮加工逐渐被小型磨粉机、粉碎机所代替,但旧式水磨在部分山村仍然是粮食加工的主要水利设施之一。二是沿江谷地,如电尕、尼傲、旺藏、花园、洛大等部分地区,利用流经田边小溪引水灌田。除此,别无其他水能利用。
  二、引水灌溉
  解放前,迭部境内仅有沿江河谷部分地区,利用流经田边小溪或临近易引的山沟小河,进行人工引水灌田。每季庄稼一般灌三次:播种前灌第一次, 拔节前灌第二次,抽穗前灌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本县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十分重视本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区、乡政府就号召并组织农村社队兴修引水渠道,增加灌溉面积。
  1973年前后,县、社各级都抽调和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一举修出了一批数量显著而质量粗糙的引水工程。截止1990年底,全县历年共修通引水渠道84条,全长约153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17万亩。这些水渠中,有部分继续发挥效益,部分因渠道渗漏、崩塌,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原因而废弃。
  1973年修通的九龙峡水渠,是其中最大的一条县内重点引水工程。该渠把曹什坝沟的水引向九龙峡东侧河谷阶地中去,中间穿越县境最大的峡谷九龙峡数十丈高的悬崖绝壁,修渠群众组织突击队,腰拴保险绳飞越山鹰无法落爪的峡壁打眼炸石,开凿了一条23.5公里长的引水渠,其工程之艰险曾一度闻名省、州。通水后在白龙江南岸阶地垦荒造田,扩大灌溉面积1000亩。并从别村迁徙群众组建起九龙峡新村。引灌渠道概况见表2。
  除修渠引灌外,还通过兴修倒虹吸工程把江河彼岸的流水吸引到此岸灌溉农田。1974年投资2.7万元,在洛大村扎柏坝修成倒虹吸一处,把白龙江北之水越江导入江南灌溉270亩农田,发展果园。1983年又在洛大乡代古寺修通一处倒虹吸工程,投资5.1万元,有效灌溉农田200亩。1985年国家投资5.16万元,在花园乡水泊沟修通一处倒虹吸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30亩。1990年投资2万元修通电尕乡根古倒虹吸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00亩。1992年国家投资10万元,自筹9万元,在洛大乡尖藏修通倒虹吸工程一处,扩大有效灌溉面积400亩。
  迭部县引灌水渠概况三、机电提灌
  1973年以后,本县每年都投入很多资金和劳力,先后修建了小型电力及柴油机提灌站20处。共计装机容量达32台11553千瓦(马力);设计灌溉面积4750亩,有效灌溉面积3250亩。此类工程,大部分因盲目修建,重建轻管,缺少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失修而报废,部分管道被盗,使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浪费。机电提灌工程见表3。
  1980年〜1981年,为能提高本县农田水利自动化程度,投资61.1万元, 修建了洛大上坝子、电尕上寺、河日等三处喷灌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102亩,1982年建成后当年灌溉控制面积1532亩。这三处喷灌工程亦因管理不善,失修而废弃。
  附:喷灌工程表。
  迭部县机电提灌工程概况表迭部县喷灌工程概况表
  四、治河、蓄水
  (一)治河
  建县以来,治河工程主要有二:一是防洪。迭部林业局驻地白云,在濒临白龙江北岸边沿筑起一道块石混凝土结构的河堤,预防洪水期江水漫入居住区或冲垮公路。1988年开始,逐年投资,在县城西河滩至东河滩的白龙江北岸修筑一道块石混凝土结构的防洪堤坝,预防滨江新建单位不受汛期洪峰的袭击。此外,益哇、阿夏、电尕、卡坝、旺藏、洛大等乡,亦在沿江(河)危险地段浆砌零星护岸石坝,以防洪水冲毁房屋和农田。二是70年代前后,各乡在“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组织群众于沿江和各沟河道旁大搞“与河争地”工程。在沙滩上垒石筑堤,填土造田。但因修筑粗糙,未能浆砌,部分已被洪水冲毁。
  (附防洪工程表)
  (一)蓄水
  在1969年〜1975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期,针对县境部分河谷台地,因引灌水源不足而修筑了不少大小不等的蓄水塘坝,积平日弃流之水,待干旱时解燃眉之急。全县先后共修筑24处小型塘坝,最大的容量200立方米,小的3立方米〜10立方米。其中16处均因库容量太小,且多年弃用失修被泥砂淤平而报废。
  (附:塘坝工程表)
  迭部县防洪工程情况表迭部县塘坝(蓄水池)工程表
  第四节电力
  一、水力资源
  水能资源是本县一大资源优势。境内植被良好,降雨充沛,地表水丰饶,加之各河流坡降大、水流急,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据1984年〜1986年“迭部县水资源调查及区划”中初步查明,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约有80.74万千瓦。按1988年底全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6.65千瓦。单白龙江主河道上,省西电设计院已初步勘测:尼什峡、尼傲峡、九龙峡、代古寺峡四处可建中型电站,合计装机容量46.2万千瓦。这种水力资源优势给本地区开发能源基础工业,建设中小型水电站,为发展工农林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有着提供廉价电动力的优越条件。截止1990年底,已开发的电力资源只有1.55万千瓦,地表水能资源利用率仅占蕴藏总量的1.90%。水力资源开发潜力非常雄厚。
  全县各河沟电力理论蕴藏量附表6。
  迭部县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以上各河沟电力理论蕴藏量统计表
  二、水电建设
  本县开发小水电站是从1966年县城附近修建一座36千瓦水轮泵发电站开始起步。此后,县、乡各级政府在逐步认识本地水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重视了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县内的水电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973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649.52万元,先后建成24座中小型水力发电站。其中:县办1座,乡村办23座,装机容量33台/4880千瓦。另有省属企业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分别在白龙江上建起2X5000、2X800千瓦渠道(涵洞)引水式发电站各1座。已建电站中,有8座乡、村办小型水电站,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不善,渠道崩塌,维修养护不及时等原因而报废。
  1981年后,在发展小水电中,克服了以往那种不顾客观实际,一轰而上,重建轻管,利用率低,毁坏严重的教训,一度采取了压缩新建项目、加强现有电站管理和养护,增强经济效益等措施。同时有计划的新建了卡坝、多儿、阿夏、益哇知子等座质量较好的小型水电站。
  1990年底,实际运行的水电站全县共有16座,装机容量24台/4514千瓦,变压器容量9055千伏安。其中:县办电站1座,装机容量3/1630千瓦;乡村办15座,装机容量21/2884千瓦,全县共有11乡、43个行政村、4348户通了电,1988年全县发电量480万度,实际用电390万度,其中:农业用电210万度,工业用电40万度,交通用电5万度,市政用电100万度,其它用电35万度。
  迭部县水电站概况表迭部县几个年份供电量统计表
  三、农电线路
  本县在开发水力资源,兴修小水电站的同时,为能把电站发出的电及时送往农村用户及乡办企业,从1981年以来逐年投资架设农电线路。至1993年累计投资312.25万元,共架设县乡农电线路15条,总长605.9公里。
  (附表)已建农电线路情况表
  第五节人畜饮水和病区改水工程
  县内部分村庄,因座落于山弗缺水处,又加近年森林过量采伐,水源趋于枯竭,给部分山村人畜饮水造成严重困难。从80年代起水利部门把解决部分山村人畜饮水问题列入水利建设的重要项目,累计投资156.51万元,逐年兴修人畜饮水工程。(如表8)。
  还有个别山村,因人畜饮用水中含有大量致人畜中毒而患大骨节等病的有害元素氟或辐射元素污染。为防治人畜疾病,解决人畜饮水卫生,逐年列项进行病区改水工程建设,多采用埋设管道截引地下径流优质水到病区供人畜饮用。1981年,国营792矿出资修成电尕乡河日村病区改水工程,管引1.5公里,修筑400立方米蓄水池1座,解决了188人、62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1984年,投资10.23元修成多儿乡次古村病改工程,管引4310米,解决了260人、1022头(只)牲畜饮水。1993年投资9万元,修成尼傲乡牙利卡村病改工程,管引600米,解决了587人、1250头(只)牲畜饮水。迭部人畜饮水工程表
  第六节水土保持
  县水电局成立后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业务范围之内。1984年5月县政府决定成立“迭部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仍由水电局主管,并由1名副局长兼任工作站负责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
  县境林草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起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促进降水、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因此,水土流失现象与本省大部分干旱地区相比,不算严重。但随着对本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森林、药材等资源的过量索取,加之一些掠夺式经营方式,人为地破坏了地面植被,致使县内水土流失强度迅速加剧。据县境东界白龙江出境后的立节水文站观测资料佐证:白龙江出境水平均年输沙量由1965年的89.96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155.23万吨,含沙量由平均0.184公斤/m³,增加到1.09公斤/m³,1980年后输沙量继续逐年增大,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截止198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6%。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以面蚀和重力侵蚀为主。面蚀多发生在坡耕地和荒坡地上,县内耕地大部分是坡地,且山高坡陡,坡度大,地形破碎,沟道纵横,降水流速快,土壤易于流失;地质主要由沉积型变质的砂岩、灰岩、白云岩、板岩、千枚岩等组成,土质结构差,水土保持能力弱。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河沟及现代侵蚀沟的沟谷地带,常以滑坡、泻溜、崩塌和泥石流现象出现。水土流失的时间分布大致与降水同步,主要集中在7月〜9月两季,占年流失量的75%〜90%。境内年降水量偏丰,且降雨时间集中,常以暴雨形式降落,流速快、涨水猛,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建县以来,县乡各级政府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起到了减弱水土流失的作用。其一,兴修水平梯田,自开展农业学大寨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坪田整地,改坡地为梯田,至1990年全县共修梯田1.62万亩,水平式梯田有助于降水在土壤中渗透,减弱降水流速和土壤流失。其二,植树造林,每年春秋两季,城乡动员参加植树运动,城镇主要在“四旁”和风景区开展绿化;乡村因地制宜地开辟荒坡、荒滩,栽种果树,营造经济林木,至1990年全县累计''四旁”植树85.11万株,营造果园5447亩。其三,坚持“以营林为主"的林业生产方针,在林业生产中,按造大于采的要求,采取了培育幼苗、迹地更新、封山育林、次生林改造、幼林抚育、护林防火、制止乱砍滥伐等措施,对保护生态平衡,减缓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