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禽品种与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0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畜禽品种与改良
分类号: S813.9
页数: 6
页码: 230-235
摘要: 迭部县饲养、放牧的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马、骡、驴、山羊、绵羊、猪、鸡、鸭、兔等。引进品种较少,多以当地土种为主,具有适应本地自然条件,行走、爬山、采食性能好,耐粗饲,抗病能力强等优点;但又有晚熟、生产性能低,畜产品量少质差的弱点。数量以牦牛、黄牛、山羊所占比例较大。
关键词: 迭部县 畜禽品种畜禽 畜禽改良

内容

—、畜禽品种
  本县饲养、放牧的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马、骡、驴、山羊、绵羊、猪、鸡、鸭、兔等。引进品种较少,多以当地土种为主,具有适应本地自然条件,行走、爬山、采食性能好,耐粗饲,抗病能力强等优点;但又有晚熟、生产性能低,畜产品量少质差的弱点。数量以牦牛、黄牛、山羊所占比例较大。
  黄牛
  是本县主要家畜之一,以役用为主。1990年全县共饲养17971头,占牲畜总数的11.31%。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沿岸沟谷农区,其中益哇、电尕、旺藏、多儿、洛大等乡较多。本地黄牛头部大小适中,鼻嘴直长,颈薄肉垂少,公牛颈短而粗,鬓甲低平而宽,背胸校窄,肋骨开张良好,腹大而不下垂,前肢发育良好,后肢较差。毛色有黄、黑、花等色。据测定,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09.56厘米,体长120.5厘米,体重258.17公斤;成年母牛平均体高101.56厘米,体长116.13厘米,体重241.31公斤。屠宰率40%〜42%。胴体重平均69公斤。母牛在饲草旺季日产奶1.5公斤左右,含脂率4.5%.每对牛日犁地2亩〜3亩。2岁左右性成熟,3岁开始配种利用。母牛终生产犊5胎〜8胎。黄牛体格较小,生产性能低。
  农作物秸秆饲草量统计表
  牦牛是本县高寒山区的主要家畜和牧畜品种,肉、乳、毛是当地群众的主要食用品和生产原料,有耕地、驮运、乘骑等役用性能。1990年全县共养有牦牛27311头,占牲畜总数的17.19%。主要分布在益哇、电尕、卡坝、达拉、腊子等乡的高寒山区。属高寒草地型牦牛种,外貌粗野雄壮,体质结实,头大耳小,唇薄灵活,眼圆有神。公牛有角,母牛角小或无。胸和中躯发育良好,腹大较圆,但不下垂,尻校窄斜;后躯发育欠佳,四肢短,关节显明,粗壮有力。尾毛蓬松形帚状,全身被毛密生,后肢腹毛较长,粗毛下层有较长绒毛,毛色以黑为主。体格较小。成年公牦牛平均体高119.33厘米,体斜长138.67厘米,体重316.52公斤;成年母牦牛体高107.56厘米,体斜长118.81厘米,体重210.54公斤;阉牦牛体$302.62公斤。屠宰率47%, 净肉率34%。年产毛平均0.7公斤〜0.9公斤,平均日产奶1.79公斤,年产奶320公斤,含脂率5.5%〜6.5%,干酪素3.0%〜3.5%,酥油率7.52%〜8.78%。每对牛日耕地3亩一4亩。牦牛是较原始的晚熟品种,一般3岁开始配种,终生产犊4胎〜6胎。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极少补饲,只对产犊母牛和幼犊在家饲喂或单独放牧。发展蒂牛对利用高山章甸,繁荣民族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牦牛与黄牛杂交一代偏牛,在本县饲养量较多,公褊牛体大力强,使役灵活,是主要役用牛;母辅牛产奶量比牦牛提高50%〜100%。骗牛的耐力较高于双亲,乳脂率低于牦牛。
  马
  多属河曲马种。饲养量少,1990年共养马3332匹,仅占牲畜总数的2.10%。以役用为主,挽乘兼用。体格外形匀称,全身结构良好,其生态类型属“高原森林草原生态型”。公马平均体高137.94厘米,体斜长139.76厘米,体重312.08公斤;母马平均体高130.67厘米,体斜长137.75厘米,体重221.47公斤。饲养方式为半放牧半舍饲,在枯草期补饲精料,平均每匹年补饲量150公斤~200公斤。
  骡
  是马与驴的杂交后代。1990年全县饲养数为1558头,仅占牧畜总数的0.98%。各乡均有分布,腊子、旺藏、洛大等乡较多。骡体质结实、力大,耐粗饲,抗病力强,体质性能好,善行崎岖山路,特别适应于驮运,亦可乘骑、耕地,在山区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驴
  县内毛驴数量少,1990年全县有驴1140头,仅占牲畜总数的0.72%。主要分布在洛大、花园等乡农村。外型头小、耳长、背凹,体格小,四肢强健,毛色有烟灰、黑、杂等色。食草量小,易管理,以役用驮运为主。
  山羊
  系当地土种山羊,又名青山羊。是适应山地沟谷灌丛草场环境下,放牧驯养的肉毛兼用型品种。各乡均有分布,以洛大、花园、旺藏等乡较多。1990年全县年末存栏50684只,占牲畜总数的31.90%。本地山羊外型清秀,体小灵活,头长小弯角,下颌有髯须。躯体较窄,背腰平直,结构紧凑,四肢坚强,性情活泼。被毛分内绒、外毛两层,毛色以白为主,还有兰、黑、棕红等色。据测定,成年公山羊平均体高53.40厘米,体斜长58.34厘米,体重22.06公斤;母山羊平均体高53.31厘米,体斜长59.09厘米,体重22.79公斤;成年骗山羊平均体重26.4公斤,胴体重12.3公斤,净肉重8.7公斤,屠宰率46.6%,平均产毛量0.26公斤,产绒0.075公斤。山羊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母羊初配年龄1岁左右,一般一年一胎,多数产冬羔,春羔较少,母羊终身产羔5胎。本县山羊因选育不够,体格小,生产性能低。洛大、花园、腊子一带山羊体格较大,下颔两侧有肉阜,毛色纯白,有光泽,是本县山羊中优良的地方品种。
  绵羊
  本县绵羊属山谷型藏羊。是适应高寒山谷自然环境和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经长期驯养选育而成的毛肉兼用性品种。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高寒山区。1990年末存栏22948只,占全县牧畜总数的14.45%,占山绵羊总数的31.17%。本地绵羊体格小、结实,公母羊均长有圆锥小弯角,向后上方直伸,颈细,胸廓欠丰满,四肢端正有力,尾短瘦扁紧贴臀部。被毛油汗较多,毛色以黑白两色为主。据测定,成年公羊平均体高56.82厘米,体斜长62.52厘米,胸围74.59厘米,活重24.17公斤;成年母羊体高55.88厘米,体斜长66.48厘米,胸围71.62厘米,活重23.41公斤。成年羯羊活重26.6公斤,胴体重11.2公斤,净肉重8.1公斤,屠宰率42.42%。公羊年剪毛0.59公斤,毛长9.28厘米;母羊剪毛0.37公斤,毛长7.79厘米。公羊2岁始作种用,母羊1.5岁配种利用,每年1胎,双羔率极低。
  猪
  多属合作猪种,由野猪驯化而来,又叫蕨麻猪,是甘南地区特有的小型古老的瘦肉型猪种。全县各乡均有饲养,但主要分布在草甸草场面积较大的益哇、卡坝、多儿、阿夏、桑坝、达拉等乡。一般白天放牧,晚上收圈补饲。蕨麻猪种体型小,机警灵敏。据测定,成年公、母猪平均体重35.37公斤,屠宰率70%左右,有皮薄肉嫩,膘厚适度,瘦肉率高的特点。
  在白龙江沿岸河谷地区则以饲养杂交猪为主。1990年全县共养各种猪18591口,占牲畜总数的11.70%。
  鸡
  县内鸡种较杂,农村以养土种鸡为主;近年随着城镇人口增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先后引进外地优良鸡种养殖。1990年全县饲养量为2.31万只。土种鸡年产蛋70枚〜80枚,星杂288年产蛋150枚〜200枚左右。
  蜂
  本县各地群众都有养蜂的传统习俗,腊子、旺藏较多,但均以零星散养方式为主,无专门从事养蜂的专业户。1990年全县共养蜂1799箱。
  鸭、兔亦有养殖,但数量很少。
  二、畜禽品种繁育改良
  建县前,迭部地区畜禽品种以豢养当地土种为主。本地畜种在特定自然环境下长期驯化传代,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遗传稳定的特点,同时又存在着发育缓慢、低产晚熟、畜产品量少质差、商品率低的弱点。据此状况,县乡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把畜禽品种繁育改良视为本地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建县初期,注重于积极培养畜牧干部,宣传推广选育、改良知识,采用去势(阉割)淘汰劣质种公畜,选留优种畜,合理组群等,以选育本地品种为主的办法;同时少量引进外地优良品种。选点改良试验。1970年前后,在继续强调选育当地优种的同时,先后大量引进各种优良种畜禽,进行杂交改良,并采用人工辅助授精等杂交技术。1984年后,利用边远草场优势,重点投资创办腊子、达拉种畜场,购进外地良种牛作为繁育基地。1985年,在畜种改良中采用了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全县畜禽品种的繁育改良工作逐步走上调动多方积极性,讲求实效,稳步发展的轨道。
  黄牛改良
  始于1970年引进三河牛种与黄牛杂交改良试验,1973年9月又引进三河牛30头,1974年再引进20头,在卡坝、电尕两社选点投放,继续杂交改良,县派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长期蹲点负责种畜的饲养管理及利用诸方面的技术指导。卡坝公社安子大队首先取得了黄牛改良的成功经验,至1979年底,该大队已有三河牛与黄牛杂交后代162头,(其中杂种一代131头、二代31头,适龄母牛47头),占全大队275头黄牛总数的58.9%。改良牛具有与当地黄牛同等适应性能,性情温顺;还有生长发良快、成熟早,体大、体重、生产性能、母牛产奶率均有提高的优点。1985年,购进液氮30升和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620粒,在卡坝、电张两乡开始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共授配黄牛43头,产犊3头。因技术不熟练等故,成功率低。
  绵羊改良
  1965年首次引进新疆细毛羊20只,分别投放于卡坝、益哇、电尕三乡繁育,至1967年选其良种公羊采用人工辅助授精方法,在仝具共捋配当地绵羊500只,进行杂交改良。1973年后,继续多次引进新疆细毛羊和茨盖半细毛羊,至1988年底,全县共投资7.41万元,先后引进优良绵羊种羊387只。1973年〜1977年间全县绵改工作成绩显著。到1977年底全县已有改良绵羊1900多只,占绵羊总数的10%。其中安子大队到1979年底共有改良羊338只,占绵羊总数的93.9%。基本实现了绵羊杂种化。改良羊具有体型大,体重增加、产毛量提高的优点。此后,绵羊改良工作有所放松,1984年和1987两年虽然先后又引进内蒙古茨盖半细毛羊70只、夏河甘肃高山细毛羊30只,但因管理不善,死亡损失严重。
  山羊改良
  洛大、花园、腊子一带的山羊是本地山羊中较好的品种,又经过建县以来多年的自然和人工选育,已初步形成优良的地方品种。1973年9月开始引进宁夏中卫山羊80只(公羊30只,母羊50只),进行繁育。1977年又引进45只种羊,与本地山羊杂交改良,效果良好,其中安子大队至1979年底改良羊达334只,占本队山羊总数520只的64.2%J986年又引进50只中卫山羊,投放花园后因管理不善,死亡损失严重。1987年再引进中卫山羊50只投放县良种场和旺藏等乡,改良效果较佳。改良杂种山羊与本地山羊有同等适应性能,且具有生产性能显著提高的优点。
  猪的改良
  1968年畜牧兽医站在县城东建立种猪场。1969年始从河南镇阳引进巴克夏良种猪10头,进行杂交改良,为城乡群众提供仔猪。1977年又引进约克夏种猪50头,又引进长白、内江、新维、苏大白等猪种,先由县办种猪场进行纯繁育,进而向全县推广种猪以改良当地土种猪。1972年〜1980年间,县种猪场向社队猪场及城乡养猪户共提供优良仔猪893头,对本县猪的杂种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城乡群众还从外地购进优良种猪养殖繁育。至1990年全县猪存栏总数的60%以上实现杂种化。
  鸡的改良
  1977年开始引进九斤黄、澳州黑等鸡种。1980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养鸡业发展较快,饲养量猛增,为满足广大养鸡户对良种鸡的需求,1982年将县种猪场改办为种鸡场。1983年从兰州购进优良蛋鸡品种星杂288千只,为社会提供种蛋,仅1984年供应3.41万枚。1986年引进孵化机械,当年孵化鸡600羽,至1988年向社会提供优良小鸡种8000多羽。近年来,每年春秋两季均有外地鸡贩担挑良种雏鸡,到县境城乡出售,亦为养鸡户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优良鸡种,但品种混杂。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专题

黄牛
相关专题
牦牛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山羊
相关专题
绵羊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