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9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畜牧
分类号: F326.342
页数: 31
页码: 217-247
摘要: 迭部人民有着经营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追本溯源,牧先于农。境内在秦、汉及其以前的氐羌先民以狩猎和游牧为主。东晋、十六国时,“随逐水草、庐帐为室,肉、酪为粮”的吐谷浑人,曾在今电尕乡吉爱那村南筑马牧城,做为牧马基地。至南宋时,设在南坪、文州等八个茶场的茶马交易中,叠、洮之马最为良优,叠州马贩每三个月或半年赴茶场交易一次。史载证明古叠州是发展畜牧业的重地,且经久不衰。
关键词: 迭部县 畜牧业 畜牧业经济

内容

迭部人民有着经营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追本溯源,牧先于农。境内在秦、汉及其以前的氐羌先民以狩猎和游牧为主。东晋、十六国时,“随逐水草、庐帐为室,肉、酪为粮”的吐谷浑人,曾在今电尕乡吉爱那村南筑马牧城,做为牧马基地。至南宋时,设在南坪、文州等八个茶场的茶马交易中,叠、洮之马最为良优,叠州马贩每三个月或半年赴茶场交易一次。史载证明古叠州是发展畜牧业的重地,且经久不衰。
  在游牧逐渐转为定居、草地陆续垦为耕地的漫长演变中,牧业比重逐渐变小。至解放前,县境只有南北边缘高寒山区的部分山村以牧为主。1949年全县各类牲畜只有2.94万头(只)。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建县以来,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在改造畜群结构、改良畜种、保护草场、疫病防治、经营方针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1981年后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后,经省、州批准先后将气候高寒的57个自然村退耕还牧,改为以牧为主。又相应的投资办起了腊子、达拉两个县办种畜场,做为本县发展畜牧业的畜种基地。全县以疫病防治为主的兽医技术三级服务网已经形成,县城成立畜牧畜医中心,各乡设立兽防站,行政村配有半脱产防疫员。畜牧业已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90年牧业总产值1023.0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1.36%。各类牲畜总数达到15.89万头(只),其中大牲畜6.28万头(匹),山绵羊7.3万只,猪1.77万口。混合牲畜总数比1949年增长了5.4倍;比1962年建县时增长了5.18倍;平均年递增率为6.05%。
  第一节畜牧业机构
  一、畜牧业行政管理机构
  迭部建县前无畜牧业行政专管机构。上、下迭地区的畜牧兽医行政业务,先后归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四科(即建设科,自1950年10月至1955年5月)、卓尼县人民委员会畜牧科(1955年5月〜1956年12月)、农牧科(1957年1月〜1958年12月),临潭县和龙叠县农牧科(1959年1月〜1961年12月)统一管理。洛大、腊子地区则先后归岷县(1950年〜1954年5月)、舟曲县农牧科(1954年6月〜1961年12月)管理。
  1962年1月建县后,随即成立迭部县人民委员会农牧科,主管全县农业和畜牧业行政业务。1968年10月改称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农牧组。1973年2月恢复成立县农牧局。1990年农牧局配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共9人,因县境没有纯牧区,部分乡村是牧农兼营的半农半牧区,所以畜牧业管理机构一直与农业管理机构并为一体。
  二、畜牧兽医机构
  1962年建县后即成立迭部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初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干部4人。1968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将农技、林技、畜牧兽医合并成立农、林、牧三站革命领导小组(简称农三站),1973年“农三站”分设,1974年9月成立畜牧兽医工作站领导小组。1987年4月在原畜牧兽医工作站基础上成立迭部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业务范围扩大到畜牧、兽医、草原、检疫、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诸方面。
  畜牧兽医基层工作机构,始于1971年成立电尕、旺藏、花园、洛大4个公社中心兽医站。至1973年2月全县12个公社基层畜牧兽医站,全部建立健全,并配备了专业技术干部。基层站行政上归公社领导,业务上受县站管理。
  止1990年,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及下属12个乡基层畜牧兽医站共有职工41人,其中技术干部37人,工人4人。技术干部中大学本科毕业1人,大专毕业3人,中专毕业33人;其中畜牧师2人,兽医师4人,助理畜牧师2人,助理兽医师8人,畜牧技术员4人,兽医技术员5人。
  全县52个村委会及腊子种畜场共配有半脱产兽医防疫员54人。
  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于1986年建成三层双面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其它主要设备有:东风牌动物运输车1辆,液氮车一辆,液氮罐4个,孵化机1台,出雏机1台,饲料粉碎机2台,中药粉碎机1台,电动喷雾机及分析天平、蒸馏器各1台,电冰箱3台,恒温箱4台,光学显微镜13台。12个乡基层站共有办公用房60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第二节畜牧业体制的变革及发展
  解放前的数百年中,在政治经济上一直相沿土司制和政教合一的基本统治体制。土司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辖区内政治、宗教、军事首领。畜牧业经济体制亦为土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山和牲畜所有权多数集中在牧主、土官、头人之手;而绝大多数贫苦农牧民只占有少量牲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困苦地位。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长期处于原始的经营状态,生产水平低。
  解放后,迭部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地方人民政权,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特权,使各族贫苦人民翻身解放,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迭部的畜牧业生产在探索中迂回前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9年〜1957年建国初期迭部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响应政府指令禁绝种植烟毒恶习,在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贯彻党对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的方针,实行“不斗不分,不划分阶级于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的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畜牧业生产。1956年10月以后,逐步组建农牧业互助组和合作社。广大贫苦农牧民成为土地、草山、牲畜的主人,从而迸发出炽烈的生产热情,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至1957年底,全县各类牲畜总数达到5.77万头(匹、只),比1949年增长1.96倍,年平均递增率为8.79%。其中:大牲畜比1949年增长2.15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0.03%;山绵羊增长1.69倍,年平均递增率为6.78%;猪增长2.5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2.14%。
  1958年〜1962年建县前的负增长期1958年上、下迭部均进行民主改革和反封建斗争,废除了畜牧业生产资料的封建地、牧主所有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制度,牲畜计股入社,畜牧业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个体经济。这5年中,区内因发生了1958年反革命武装叛乱的破坏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困扰;.又加指导政策上的失误,一度受“一平二调”、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等“左”的干扰,以及“重农”轻牧的影响,天灾人祸并行,致使境内正在恢复发展的畜牧业深受其害,损失惨重。到1962年底,全县各类牲畜总数骤降到3.07万头(匹、只),比1957年下降46.79%。其中:大牲畜比1957年下降了48.09%,山绵羊下降了47.92%,猪下降了38.67%。牲畜总数降到1949年的起步水平,山绵羊数比49年还少11.97%。
  1963年〜1967年建县初的恢复期1962年建县后,县、乡认真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和牧区“四十条”,积极纠正“左”的错误倾向。并根据本县实际,在畜牧业生产上提出“保护现有,大量繁殖”的口号,工作中采取消灭兽害、修棚搭圈、贮备冬草、奖励繁殖等有效措施,使畜牧业生产在抑制滑坡趋势、恢复元气的同时,进而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至1967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7.14万头(匹、只),比1962年增长2.32倍,其中:大牲畜2.11万头(匹),比1962年增长1.55倍;山绵羊3.76万只,增长3.01倍;猪1.273头,增长2.72倍。
  1968年〜1978年低速发展期这期间受“文革”影响,本县生产方针几经调整,左右摆动,60年代末提出“以牧为主,全面发展”;70年代初改为“以农为主,以副促农、综合经营”,强调“以粮为纲”;畜牧业则提出“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一亩一猪、一人一猪”、“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等口号,使畜牧业处于从属农业,为农业积肥和提供役畜的地位。1975年甘肃牧区工作会议后省委将迭部县定为半农半牧县。据此精神,又重新确定了“农牧并举,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并划定益哇、电尕、卡坝、达拉、阿夏、多儿、腊子口7个公社为半农半牧公社,扎茶那等22个大队、124个生产队为半农半牧生产队,半农半牧队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58.8%。但实行“农牧并举"的有效措施并未形成,政策的不稳定,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到1978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为10.55万头(匹、只),与1967年相比,11年增长了47.79%,年平均递增率为3.61%。
  1979年以后,进入稳定发展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后,本县农牧业经济体制随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当年12月至1980年3月,全县52个大队、256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至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牲畜、草场分户承包管理,打破了以往的“大锅饭"经营方式,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现了责、权、利三结合,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畜牧业生产形势逐年见好。
  1984年后,经省、州批准先后分批将10个乡、25个村委会所属65个村民小组(63个自然村)转为以牧为主。这部分转牧村共有1458户,7879人,占有耕地面积21481亩,大牲畜20456头(匹),山绵羊13501只。其中:1984年第一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东哇、代巴、达日、业日、日宗、普来、当多、刀拉、尼哇、高哇、普欠、刀代卡、下吾那、白云、业库、祖西、祖爱、沙拉、子如、那盖、作木、崖哇、白赛、大板、纳告等25个,1985年第二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达岗、沙欠、子午、纳加、牙那、拉哇、尼吉巴、一乍、高在、戈吾、克浪、班藏、腊子一、二队,出路,铁尺、巴路等17个(16个自然村);1986年第三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崖巴、日盖、肯子卡、岗藏、容科、尼欠、阿如、村地、牙利巴、年那、牙拉、吾乎、黑拉、久里才一、二队,达拉一、二队、车念等18个(16个自然村);1988年第四批转牧的村民小组有:吾子、亚乍、库地卡、卡浪、赵藏等5个(第四批只经县政府批准)。由农转牧的主要条件是:1・地处海拔2800米以上,气候高寒,不适宜农作物生长;2.发展牧业有一定潜力,人均占有牲畜在15个羊单位以上,每个羊单位平均有草场10亩以上;3.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4.有较长的放牧习惯和经验;5.口粮不能自给,长期吃回销粮。这些转为以牧为主的村,对部分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种草,生产优质饲料。县、乡及放牧专业户共同增加对畜牧业的资金和劳力投入,使畜牧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1990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总数达15.89万头(只),其中,适龄母畜6.26万头(只),种公畜0.40万头(只),役畜1.71万头(只)。总数比1949年增长5.4倍,比1962年建县初增长5.17倍。与1978年相比,总数增长了50.65%,12年平均年递增率为3.47%。其中:大牲畜达6.66万头(匹),比1978年增长了97.63%;山绵羊7.36万只,增长了30.60%;猪1.86口,增长了21.08%。在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发展的进程中,根据农牧民旧的惜售观念,提出了“提高总增,控制净增,加快周转.扩大出栏,增加商品”的指导思想,使农牧民的商品意识逐步增强,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牛羊肉年产597.34吨,与1978年相比增长6.03倍;猪肉年产598.2吨,增长2.61倍;羊毛产量为45.05吨,增长45倍;牛奶2024.27吨,增长8.6倍;皮张11182张,增长5.8倍。
  1990年全县牧业总产值484.2万元(1980年价),比1979年增长3.6倍。牧业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31.40%提高到37.28%。
  附:历年各类牲畜数量统计表迭部地区1949年〜1961年社会牲畜数量统计(建县前)迭部县历年牲畜数量统计迭部县历年牲畜数量统计迭部县1990年各类牲畜数量统计迭部县历年畜牧业产值及畜产品产量统计
  第三节草场饲草料
  一、草场资源
  据1982年和1984年两次调査,全县共有天然草场235.28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2.5%。其中可利用面积208.7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8.73%,平均亩产鲜草374.72公斤,7.79亩可养一只羊。全县草场理论载畜量为26.79万个羊单位。
  (-)草场类型及生产能力
  根据中国植被区划,本县属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区;在全省草场区划中,属甘南高原东部山地草甸草原草场亚区;在全州区划中,属白龙江下游山地草甸草场片。但由于县境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垂宜差异明显,因而草场植被从沟谷到高山随海拔高度,草场类型主要分为:
  亚高山草甸草场
  是本县天然草场的主体,面积158.3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7.30%,可利用面积137.35万亩,平均亩产鲜草434.07公斤,6.73亩可养一只羊。主要分布在2500米〜4200米之间的山体阳坡、半阳坡。依海拔高度和坡向基质的差异,牧草植物的组成分为阳坡禾草场组和沟坡莎草杂草类草场组等2个草场组和3个草场型。阳坡禾草场组分两个草场型:①野青茅+短柄草+密生苔草+珠芽蓼草场,多分布在海拔2900米〜3600米之间的山体偏西坡。这里坡面较缓,土层较厚,种的饱和度在20种上下,盖度在95%以上,草层高20厘米〜30厘米。②短柄草+密生苔草草场,多分布在海拔2500米〜3300米之间的残积坡积坡面,基质多砾石,通透性好,向阳干燥。在分布上限地段,草的种类较杂,盖度大,产量高,除优势种外,多有勃氏针茅、地榆、草玉梅和嵩属豆科植物参与,种的饱和度20种左右,盖度80%以上,草层40厘米〜70厘米;中间地段,成份单调,盖度小,产量低;下限地段,多有三刺草、克氏针茅、本氏针茅和紫苑、莲子菜、铁杆蒿等旱生植物参与,种的饱和度15种左右,草群盖度50%〜60%,草层高20厘米〜30厘米。这种草场在亚高山草甸草场中海拔较低,背风向阳,冬春少雨雪,气候较暖,适于绵羊、黄牛冬春放牧。沟坡莎草杂草类草场组,只有1个草场型:即珠芽蓼+线叶蒿草+紫羊茅,珠芽蓼+线叶蒿草+银莲花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拔3300米〜3900米之间的浑圆山顶及林缘缓坡梁谢地段,种的饱和度在25种以上,草群盖度91%,草高10〜20厘米。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
  面积69.5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9.54%。可利用面积63.99万亩,平均亩产鲜草257.72公斤,11.33亩可养1只羊。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4000米之间的山体阴坡林缘地段及林限以上的高山阴坡。主要牧草有:金露梅+珠芽蓼+紫羊茅+矮生蒿草。草群盖度在90%以上,草层高20厘米〜50厘米,种的饱和度30种左右。此类草场生境阴湿,灌丛参与,其上限适宜夏季放牧牦牛,下限宜放牧山羊。
  山地草原草场
  面积3.3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44%,均可利用。平均亩产鲜草284.89公斤,10.25亩可养1只羊。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沟谷阳坡,是以本氏针茅+铁杆蒿为主的草原草场,草群盖度在90%左右,草层高度15厘米〜20厘米。这类草场多与农田、村庄相间分布,践踏较重。
  此外,还有附带利用草场4.03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71%,平均亩产鲜草284公斤,10.25亩可养1只羊。
  (二)草场等级与牧草种类
  按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大纲规定的等级划分标准,本县没有一、四、五等和一、二、六、七、八级草场,只有二、三等和三、四、五级草场。而以二等草场和三级草场面积最大,二等草场129.13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1.85%;三级草场114.33万亩,占54.76%。三等草场79.64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38.15%;四级草场15.65万亩,占7.49%;五级草场78.79万亩,占37.75%。
  根据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鉴定统计,分布在本县天然草场上的植物共有75科,291属,573种。其中饲用植物31科,287种,占草场植物总数的50%。在饲用植物中有本科76种,豆科38种,均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可供人工栽培驯化。
  二、草原保护
  解放后,在草原的合理利用、保护、建设方面先后所做的工作,主要表现在重点解决各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建县前后,侧重于以乡(社)、村为单位固定草场的使用范围,以稳定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放牧秩序。1970年后,
  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草畜矛盾逐年突出,引起县、乡政府对草原建设的重视。在多年摸索、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抓了防兽害、修棚搭圈、贮冬草、保护弱畜渡过春乏关等方面的措施,并根据本县草场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的推广了电尕乡业库村“分小群、勤搬圈”的经验和本州碌曲县玛艾乡砍黑刺,除毒草的做法。
  1980年后,灭鼠害成为草原建设的主要任务。据实地测查,县境草原鼠类个体虽小,但数量多,对草原危害甚重。以高原鼠兔为例,体重只有100克〜200克,但其日食草量达77.3克,56只成年鼠一日所食牧草相当于一只羊一天的食草量。危害更大之处在于:鼠类啃食牧草根部,挖洞打土,形成大量土丘,破坏植被。迭部地区鼠类主要有中华盼鼠和高原鼠兔,中华覇鼠多分布在土层较厚、土壤疏松潮湿的河谷地带;高原鼠兔主要分布在灌丛周围、阳坡缓地。据査,电尕乡资润牧场每公顷有高原鼠兔有效洞口107.6个,中华覇鼠12.3只。1984年〜1990年,全县用于草原灭鼠的投资累计达4.6万元,累计灭鼠面积9.23万亩。
  迭部县可利用草场等级面积表
  三、饲草料的开发利用
  饲草资源农作物秸秆是主要饲草资源,据测算,全县年产秸秆约1844.16万公斤,除去垫圈泯肥和其它损耗外,用作饲料的约1059.47万公斤,可饲养1.94万只羊单位。其次,是人工种植饲草主要有芫根、黄燕麦(籽粒做饲料,秸秆做饲草)、箭舌豌豆、紫花苜蓿等,年产量约290万公斤,可饲养0.2万只羊单位。此外,还有割林间青草或收贮辽东栋枝叶,青冈籽等以补饲家畜的习惯,年打草量约854万公斤,收贮栋树枝叶238万公斤左右。
  饲草种植与加工本县农村及半农半牧区均有种植饲草、冬贮补饲的传统习惯。1982年以来,尤其是退农还牧的乡村,推广益哇乡东哇村建立饲草料种植基地的经验,利用“三荒”地种植饲草,选用当地传统良种和引进的紫花苜蓿、老芒麦、黄花草木樨等优良牧草,建立饲草种植基地。至1988年底全县人工种草累计投资19.57万元,种植牧草面积达8.86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4.87万亩,一年生牧草3.99万亩;种植饲草2.08万亩,其中退耕种草0.64万亩,“三荒地”1.23万亩,耕地0.21万亩。每年收获鲜草2080万公斤,可饲养b42万个羊单位的家畜。农牧区饲草喂畜习惯多用长草撒施的落后方式,钏短调制的办法极少使用;饲草转化率低。80年代以来,乡村开始利用粉碎机加工蚕豆秸、玉米棒等饲草,以提高饲用效果。
  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于饲养业的精饲料,主要来自粮食种植业及粮油加工、酒醋酿制的副产品,其种类有糠、鉄、渣、饼粕等。1988年饲料产量达189.71万公斤,其中鉄皮66.2万公斤,糟渣115.39万公斤,油籽饼8.12万公斤。用作饲料的粮食主要有蚕豆、豌豆、燕麦籽粒、洋芋等,其留量随粮食的丰欠而增减,常年留量约132万公斤左右。1985年以来,乡、村先后建立粗饲料加工点9个,至1988年生产粗饲料能力达130吨,产值1万元。
  第四节畜禽品种与改良
  —、畜禽品种
  本县饲养、放牧的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马、骡、驴、山羊、绵羊、猪、鸡、鸭、兔等。引进品种较少,多以当地土种为主,具有适应本地自然条件,行走、爬山、采食性能好,耐粗饲,抗病能力强等优点;但又有晚熟、生产性能低,畜产品量少质差的弱点。数量以牦牛、黄牛、山羊所占比例较大。
  黄牛
  是本县主要家畜之一,以役用为主。1990年全县共饲养17971头,占牲畜总数的11.31%。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沿岸沟谷农区,其中益哇、电尕、旺藏、多儿、洛大等乡较多。本地黄牛头部大小适中,鼻嘴直长,颈薄肉垂少,公牛颈短而粗,鬓甲低平而宽,背胸校窄,肋骨开张良好,腹大而不下垂,前肢发育良好,后肢较差。毛色有黄、黑、花等色。据测定,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09.56厘米,体长120.5厘米,体重258.17公斤;成年母牛平均体高101.56厘米,体长116.13厘米,体重241.31公斤。屠宰率40%〜42%。胴体重平均69公斤。母牛在饲草旺季日产奶1.5公斤左右,含脂率4.5%.每对牛日犁地2亩〜3亩。2岁左右性成熟,3岁开始配种利用。母牛终生产犊5胎〜8胎。黄牛体格较小,生产性能低。
  农作物秸秆饲草量统计表
  牦牛是本县高寒山区的主要家畜和牧畜品种,肉、乳、毛是当地群众的主要食用品和生产原料,有耕地、驮运、乘骑等役用性能。1990年全县共养有牦牛27311头,占牲畜总数的17.19%。主要分布在益哇、电尕、卡坝、达拉、腊子等乡的高寒山区。属高寒草地型牦牛种,外貌粗野雄壮,体质结实,头大耳小,唇薄灵活,眼圆有神。公牛有角,母牛角小或无。胸和中躯发育良好,腹大较圆,但不下垂,尻校窄斜;后躯发育欠佳,四肢短,关节显明,粗壮有力。尾毛蓬松形帚状,全身被毛密生,后肢腹毛较长,粗毛下层有较长绒毛,毛色以黑为主。体格较小。成年公牦牛平均体高119.33厘米,体斜长138.67厘米,体重316.52公斤;成年母牦牛体高107.56厘米,体斜长118.81厘米,体重210.54公斤;阉牦牛体重302.62公斤。屠宰率47%, 净肉率34%。年产毛平均0.7公斤〜0.9公斤,平均日产奶1.79公斤,年产奶320公斤,含脂率5.5%〜6.5%,干酪素3.0%〜3.5%,酥油率7.52%〜8.78%。每对牛日耕地3亩一4亩。牦牛是较原始的晚熟品种,一般3岁开始配种,终生产犊4胎〜6胎。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极少补饲,只对产犊母牛和幼犊在家饲喂或单独放牧。发展蒂牛对利用高山章甸,繁荣民族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牦牛与黄牛杂交一代偏牛,在本县饲养量较多,公褊牛体大力强,使役灵活,是主要役用牛;母辅牛产奶量比牦牛提高50%〜100%。骗牛的耐力较高于双亲,乳脂率低于牦牛。
  马
  多属河曲马种。饲养量少,1990年共养马3332匹,仅占牲畜总数的2.10%。以役用为主,挽乘兼用。体格外形匀称,全身结构良好,其生态类型属“高原森林草原生态型”。公马平均体高137.94厘米,体斜长139.76厘米,体重312.08公斤;母马平均体高130.67厘米,体斜长137.75厘米,体重221.47公斤。饲养方式为半放牧半舍饲,在枯草期补饲精料,平均每匹年补饲量150公斤~200公斤。
  骡
  是马与驴的杂交后代。1990年全县饲养数为1558头,仅占牧畜总数的0.98%。各乡均有分布,腊子、旺藏、洛大等乡较多。骡体质结实、力大,耐粗饲,抗病力强,体质性能好,善行崎岖山路,特别适应于驮运,亦可乘骑、耕地,在山区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驴
  县内毛驴数量少,1990年全县有驴1140头,仅占牲畜总数的0.72%。主要分布在洛大、花园等乡农村。外型头小、耳长、背凹,体格小,四肢强健,毛色有烟灰、黑、杂等色。食草量小,易管理,以役用驮运为主。
  山羊
  系当地土种山羊,又名青山羊。是适应山地沟谷灌丛草场环境下,放牧驯养的肉毛兼用型品种。各乡均有分布,以洛大、花园、旺藏等乡较多。1990年全县年末存栏50684只,占牲畜总数的31.90%。本地山羊外型清秀,体小灵活,头长小弯角,下颌有髯须。躯体较窄,背腰平直,结构紧凑,四肢坚强,性情活泼。被毛分内绒、外毛两层,毛色以白为主,还有兰、黑、棕红等色。据测定,成年公山羊平均体高53.40厘米,体斜长58.34厘米,体重22.06公斤;母山羊平均体高53.31厘米,体斜长59.09厘米,体重22.79公斤;成年骗山羊平均体重26.4公斤,胴体重12.3公斤,净肉重8.7公斤,屠宰率46.6%,平均产毛量0.26公斤,产绒0.075公斤。山羊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母羊初配年龄1岁左右,一般一年一胎,多数产冬羔,春羔较少,母羊终身产羔5胎。本县山羊因选育不够,体格小,生产性能低。洛大、花园、腊子一带山羊体格较大,下颔两侧有肉阜,毛色纯白,有光泽,是本县山羊中优良的地方品种。
  绵羊
  本县绵羊属山谷型藏羊。是适应高寒山谷自然环境和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经长期驯养选育而成的毛肉兼用性品种。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高寒山区。1990年末存栏22948只,占全县牧畜总数的14.45%,占山绵羊总数的31.17%。本地绵羊体格小、结实,公母羊均长有圆锥小弯角,向后上方直伸,颈细,胸廓欠丰满,四肢端正有力,尾短瘦扁紧贴臀部。被毛油汗较多,毛色以黑白两色为主。据测定,成年公羊平均体高56.82厘米,体斜长62.52厘米,胸围74.59厘米,活重24.17公斤;成年母羊体高55.88厘米,体斜长66.48厘米,胸围71.62厘米,活重23.41公斤。成年羯羊活重26.6公斤,胴体重11.2公斤,净肉重8.1公斤,屠宰率42.42%。公羊年剪毛0.59公斤,毛长9.28厘米;母羊剪毛0.37公斤,毛长7.79厘米。公羊2岁始作种用,母羊1.5岁配种利用,每年1胎,双羔率极低。
  猪
  多属合作猪种,由野猪驯化而来,又叫蕨麻猪,是甘南地区特有的小型古老的瘦肉型猪种。全县各乡均有饲养,但主要分布在草甸草场面积较大的益哇、卡坝、多儿、阿夏、桑坝、达拉等乡。一般白天放牧,晚上收圈补饲。蕨麻猪种体型小,机警灵敏。据测定,成年公、母猪平均体重35.37公斤,屠宰率70%左右,有皮薄肉嫩,膘厚适度,瘦肉率高的特点。
  在白龙江沿岸河谷地区则以饲养杂交猪为主。1990年全县共养各种猪18591口,占牲畜总数的11.70%。
  鸡
  县内鸡种较杂,农村以养土种鸡为主;近年随着城镇人口增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先后引进外地优良鸡种养殖。1990年全县饲养量为2.31万只。土种鸡年产蛋70枚〜80枚,星杂288年产蛋150枚〜200枚左右。蜂
  本县各地群众都有养蜂的传统习俗,腊子、旺藏较多,但均以零星散养方式为主,无专门从事养蜂的专业户。1990年全县共养蜂1799箱。
  鸭、兔亦有养殖,但数量很少。
  二、畜禽品种繁育改良
  建县前,迭部地区畜禽品种以豢养当地土种为主。本地畜种在特定自然环境下长期驯化传代,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遗传稳定的特点,同时又存在着发育缓慢、低产晚熟、畜产品量少质差、商品率低的弱点。据此状况,县乡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把畜禽品种繁育改良视为本地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建县初期,注重于积极培养畜牧干部,宣传推广选育、改良知识,采用去势(阉割)淘汰劣质种公畜,选留优种畜,合理组群等,以选育本地品种为主的办法;同时少量引进外地优良品种。选点改良试验。1970年前后,在继续强调选育当地优种的同时,先后大量引进各种优良种畜禽,进行杂交改良,并采用人工辅助授精等杂交技术。1984年后,利用边远草场优势,重点投资创办腊子、达拉种畜场,购进外地良种牛作为繁育基地。1985年,在畜种改良中采用了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全县畜禽品种的繁育改良工作逐步走上调动多方积极性,讲求实效,稳步发展的轨道。
  黄牛改良
  始于1970年引进三河牛种与黄牛杂交改良试验,1973年9月又引进三河牛30头,1974年再引进20头,在卡坝、电尕两社选点投放,继续杂交改良,县派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长期蹲点负责种畜的饲养管理及利用诸方面的技术指导。卡坝公社安子大队首先取得了黄牛改良的成功经验,至1979年底,该大队已有三河牛与黄牛杂交后代162头,(其中杂种一代131头、二代31头,适龄母牛47头),占全大队275头黄牛总数的58.9%。改良牛具有与当地黄牛同等适应性能,性情温顺;还有生长发良快、成熟早,体大、体重、生产性能、母牛产奶率均有提高的优点。1985年,购进液氮30升和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620粒,在卡坝、电张两乡开始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共授配黄牛43头,产犊3头。因技术不熟练等故,成功率低。
  绵羊改良
  1965年首次引进新疆细毛羊20只,分别投放于卡坝、益哇、电尕三乡繁育,至1967年选其良种公羊采用人工辅助授精方法,在仝具共捋配当地绵羊500只,进行杂交改良。1973年后,继续多次引进新疆细毛羊和茨盖半细毛羊,至1988年底,全县共投资7.41万元,先后引进优良绵羊种羊387只。1973年〜1977年间全县绵改工作成绩显著。到1977年底全县已有改良绵羊1900多只,占绵羊总数的10%。其中安子大队到1979年底共有改良羊338只,占绵羊总数的93.9%。基本实现了绵羊杂种化。改良羊具有体型大,体重增加、产毛量提高的优点。此后,绵羊改良工作有所放松,1984年和1987两年虽然先后又引进内蒙古茨盖半细毛羊70只、夏河甘肃高山细毛羊30只,但因管理不善,死亡损失严重。
  山羊改良
  洛大、花园、腊子一带的山羊是本地山羊中较好的品种,又经过建县以来多年的自然和人工选育,已初步形成优良的地方品种。1973年9月开始引进宁夏中卫山羊80只(公羊30只,母羊50只),进行繁育。1977年又引进45只种羊,与本地山羊杂交改良,效果良好,其中安子大队至1979年底改良羊达334只,占本队山羊总数520只的64.2%J986年又引进50只中卫山羊,投放花园后因管理不善,死亡损失严重。1987年再引进中卫山羊50只投放县良种场和旺藏等乡,改良效果较佳。改良杂种山羊与本地山羊有同等适应性能,且具有生产性能显著提高的优点。
  猪的改良
  1968年畜牧兽医站在县城东建立种猪场。1969年始从河南镇阳引进巴克夏良种猪10头,进行杂交改良,为城乡群众提供仔猪。1977年又引进约克夏种猪50头,又引进长白、内江、新维、苏大白等猪种,先由县办种猪场进行纯繁育,进而向全县推广种猪以改良当地土种猪。1972年〜1980年间,县种猪场向社队猪场及城乡养猪户共提供优良仔猪893头,对本县猪的杂种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城乡群众还从外地购进优良种猪养殖繁育。至1990年全县猪存栏总数的60%以上实现杂种化。
  鸡的改良
  1977年开始引进九斤黄、澳州黑等鸡种。1980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养鸡业发展较快,饲养量猛增,为满足广大养鸡户对良种鸡的需求,1982年将县种猪场改办为种鸡场。1983年从兰州购进优良蛋鸡品种星杂288千只,为社会提供种蛋,仅1984年供应3.41万枚。1986年引进孵化机械,当年孵化鸡600羽,至1988年向社会提供优良小鸡种8000多羽。近年来,每年春秋两季均有外地鸡贩担挑良种雏鸡,到县境城乡出售,亦为养鸡户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优良鸡种,但品种混杂。第五节畜牧兽医和疫病防治
  建县前,畜牧业处于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除民间对畜禽感冒、拉濡、外伤等普通小病采取出汗、烙烫、服草药等土法治疗外,对其它传染、寄生虫、中毒等疫病则束手无策,听天由命。畜禽疫病严重危害着家畜的养殖,阻碍着畜牧业的发展。
  1962年建县后,在县乡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下,经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积极宣传、普及推广防疫灭病科技知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交通不便、设备不足的困难,肩背药箱、翻山越岭,走遍千家万户致力于防疫治病工作。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已基本查清了本县畜禽疫病种类,部分传染病已得到控制或绝迹。疫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治愈率不断提高,在疫病发病规律、防治办法等方面积累了资料和经验,为本县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传染性畜病防治
  经历年调查,县境内已确诊的畜禽传染病有24种,其中:人畜共患病6种,马病4种,牛病5种,羊病3种,猪病5种,鸡病1种。从历年畜禽传染病流行情况看,其规律是:散发流行,零星发病,病种虽多,但流行范围较小,危害不甚重。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仅限于某个自然村、畜群或饲养点,发病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很少上百,未发生过大流行。在分布上,电尕、益哇、洛大、花园和县城等牲畜集中、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地区,因传播媒介较多,发病率亦较高;而在其它交通闭塞,地广人稀、草场分散的边远山村或牧场,则很少发生疫情,其原因除多年防疫工作效力外,“天然屏障”起到了隔断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经多年防治,已消灭的有牛瘟、牛肺疫两种恶性传染病;基本控制的有口蹄疫、炭疽、破伤风、布氏杆菌病、狂犬病、马鼻疽、马腺疫、马副伤寒、马传染性感冒、牛恶性卡他热、羊肠毒血症、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猪丹毒等14种,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其中马鼻疽经连续几年检疫扑杀,1985年〜1988年抽检,均未发现阳性病马;布氏杆菌病经几年血检,已达到国家“稳定控制区”标准,并已通过省级验收。牛放线菌病、坏死杆菌病、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羊传染性口膜炎、猪肺疫等病处于零星发病状态。牛出败(即牛出血性败血病)原已基本控制,近年又有回升趋势。原危害甚重的猪瘟、鸡新城疫两种病,经几年重点防治,危害程度显著降低。
  迭部县畜禽传染病种类
  几种主要传染病的防治情况是:
  1.牛瘟
  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特征是高热稽留、病程短促,粘膜尤其消化道粘膜发炎、出血、糜烂、坏死。据《甘南州畜禽疫病普查报告》记载,1938年曾在阿夏乡北赛村发生,发病牛245头,死亡210头,致死率85.71%。1959年卓尼县兽防站派技术人员在上迭地区进行了一次预防注射。建县后于1962年、1969年、1971年、1977年数次用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进行大面积预防注射。1983年后牛瘟再未发生。
  2.口蹄疫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特征为口腔粘膜、蹄叉、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本县仅发生过一次,即1977年6月28日由四川传入本县达拉乡,使该乡高吉、东藏、普哇、次哇村和益哇乡扎尕那5个生产队的牛羊发生乙型口蹄疫,牛发病199头,死亡23头,死亡率11.58%;羊发病185只,死亡19只,死亡率10.27%。1979年全县开始大面积防疫,至1984年累计预防注射牛199143头(份),羊154385只(份)。1985年又与毗邻地区协同重点防范,预防注射牛46926头(份),羊7234只(份。)1977年后再未发生。
  3.布氏杆菌病
  是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牛、羊和猪,人易感染。1972年开始调查检疫,至1984年先后经5次抽检,共抽检牛2659头(份),检出阴性病牛354头(份),平均感染率为13.31%;检羊8150只(份),阳性病羊674只,平均感染率8.27%。1972年始用羊型布病5号苗进行气雾免疫,免疫牛20210头,山羊31280只,绵羊18800只,但因免疫场所不合要求,牲畜分散等故,未达理想效果,1979年在全县进行大面积注射免疫,连续6年共免疫牛134069头(份),羊218522只(份),提高了牛羊群体免疫能力,有力控制了布病的继续流行。1984年抽检中,感染率已达到中央地方病办公室的“基本控制区”标准,并通过州级验收。1986年抽检中,牛、羊均未发现。为巩固防治成果,1986年和1988年又对牛羊进行免疫,前后在全县9个乡共免疫牛48984头(份),羊30485只(份),免疫密度在90%以上。1989年又发病89头。
  4.马鼻疽
  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传染病,马最易感染,驴、骡次之;也能传染给人。发病特征是鼻腔、肺、皮肤及其它实质器官中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和溃疡。此病在本县境内早有流行,危害严重。1963年至1973年共三次检疫马类动物234匹,检出病畜率高达17.3%。对阳性病畜进行隔离措施。1982年后,按照省、州统一部署,主要采用检疫、扑杀开放性病畜、适当补助养马户的办法净化养畜区域。1982年至1984年三次共检马骡驴9025匹(头),检出阳性病畜14匹,平均感染率为0.16%;扑杀12匹,占病畜的85.71%。1985年和1986年两次共检6210匹(次),1987年后改为抽检监测,均未检出阳性病畜,基本达到了净化标准。
  5.牛出败
  即牛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余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常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此病在县境早有发生,几乎每年都有牛发病死亡。近年来成为危害本县养牛业的主要传染病。1981年至1988年共发病13起,发病牛386头,死亡290头,死亡率为75.13%,其中1987年最重,在电尕、益哇、卡坝、旺藏、桑坝等乡发病5起,发病牛208头,死亡157头,致死率75.5%。1962年至1966年间,每年注射1次〜2次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1984年开始,连续三年在流行严重的电尕、益哇等乡进行牛出败防疫,共免疫注射牛13433头 (份)。1987和1988两年又在全县大面积预防注射,共免疫牛55261头(份),收到明显效果。但因疫苗免疫期短、注射漏针多、治疗不及时、隔离消毒不严等故,此病仍未能控制。6.猪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疾病。急性以败血症、高热稽留,慢性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死亡率高。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此病在县境流行较早,1964年〜1980年先后在电尕、花园、旺藏、卡坝、洛大等乡流行9次,共发病约1164口,死亡798口,致死率68.56%。县城居民养猪,经常发生猪瘟。自1962年起连年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春秋两季防疫有效,控制了流行,1980年后发病率急剧下降,未发生大面积流行。但县城及公路沿线乡村不经检疫从外地购入生猪,造成零星发生。1981年以来采取高密度注射疫苗(每年都在85%以上),提高了猪的群体免疫力,切断了传染来源,现已很少发生。
  7.鸡新城疫
  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鸡的毁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粘膜及浆膜出血。1979年电尕乡拉路村和洛大乡洛大村发生此病,死亡1460只,1980年县城居民养鸡发病375只,死亡361只,致死率高达96.27%。近年来虽未发生大流行,但因从外地购进雏鸡未能及时预防注射等故仍有零星发生。
  二、寄生虫畜病防治
  经1960年〜1980年先后3次调査,县境家畜寄生虫病有数十种。其中分布广、危害重、感染率高的内寄生虫病主要有:羊消化道线虫病、肝片吸虫病、牛羊腹腔吸虫病、牛球抱子虫病、肺线虫病、绦虫病、猪囊虫等;外寄生虫病有:羊鼻蝇蛆病、牛皮蝇蛆病、螨病。由于寄生虫病一般呈慢性发病过程而常被人们所忽视。随着部分突发性家畜传染病的逐步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的危害日渐突出。慢性寄生虫病轻则可使幼畜发育受阻,成畜育肥困难,役畜使役性能减退,乳、肉、毛、皮、奶产量和质量降低;重则致死。
  牛球抱子虫病流行多年,1980年电尕乡资润、岗藏牧场发现此病,发病牛13头,死亡5头,致死率38.6%0近年电尕、卡坝、达拉乡流行较重,据1988年调查,’3乡当年发病牛181头,死亡9头,致死率5%。
  猪囊虫在公路沿线乡村养猪和县城肉食市场检疫中时有发现。1987年检出8头,占检疫数1721头的0.46%;1988年检出9头,占检疫数2209头的0.41%。在寄生虫病防治中,曾针对肝片吸虫、肺丝虫病,给羊驱虫数次。1979年对4250只羊驱治羊鼻蝇。1984年在益哇、电尕、卡坝三乡用四咪醴给牛羊驱治胃肠道线虫,共驱治牛6041头,羊14004.只。1987年全县驱治羊10746只。1988年驱治牛11000头,羊1800只。近年来又采用敌敌畏烟雾熏蒸法驱治羊鼻蝇幼虫,用倍硫磷驱治牛皮蝇蛆,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寄生虫畜病区系调查统计表
  三、中毒性畜病
  由于山林、草原有毒草杂生,加之农药、杀虫、驱虫、灭鼠等药剂的广泛使用,牲畜中毒病时有发生。据调查,本县牲畜中毒病主要有农药中毒、毒草中毒、毒蛇咬伤和饲料变质引起的中毒等4种。毒草或树叶中毒病例中,因牛采食过量鲜嫩青杠树枝叶而发生中毒现象,先后在洛大、旺藏、花园、电尕、桑坝等乡均有发现,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牛中毒发病,重则死亡。其它中毒病例如表:
  部分中毒牲畜病发病情况统计迭部县历年畜禽传染病流行情况统计表第六节畜牧业区划
  在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迭部县畜牧业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草场和畜种结构的差异性和同一性,进行科学规划,是发展本县畜牧业生产的主导性措施。建县以来,曾先后数次调查和规划。
  1975年5月〜7月,县农牧局组织十余名技术干部,采用实地踏查、目测、访问群众等手段,对全县草场面积和质量进行了第一次较全面的调查,初步计算出草场面积为260万亩,并按产草量将草场分为一、二、三类。但因条件限制,调查手段落后,调查结果精确度小。
  1984年8月〜11月,省草原队承担了北方11片重点草场甘南片草场调查项目。省草原队与舟曲、迭部两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的10名技术人员,对迭部草场进行了全面调查,做分析样方33个,采集标本400多份。通过地形图对全县草场面积第一次做了较全面的量算;并将全县草场划分为:亚高山草甸草场、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山地草原草场三类,4个草场组,5个草场型;绘制了十万分之一的《迭部县草场类型图》,编写了《迭部县草场调査报告》。
  1984年8月〜1986年12月,在省、州、县区划委员会及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迭部县抽调12名技术人员组成畜牧业区划专业组,对全县饲草料、草场、畜种等资源和畜禽疫病防治、畜牧业发展现状等情况,做了全面调查,在深入研究、博采众议的基础上,编写了《迭部县畜牧业综合区划报告》及《迭部县草场区划》、《迭部畜禽品种资源调查》、《迭部畜禽疫病调查》、《迭部县草场植物名录》4个附件;编绘了十万分之一的《草场类型图》及《草场等级图》。1986年12月通过省州区划委员会验收,颁发了成果证书。
  《迭部县畜牧业综合区划报告》将全县划分为四个畜牧业发展区,即:
  一、西部山原亚高山灌丛草甸牲牛、羊、马区
  包括益哇、电尕、达拉、卡坝四乡。全区土地面积325.6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95%。天然草场面积107.14万亩,占该区土地面积的32.90%,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45.54%,草场以高寒草甸草场为主,占全区草场面积的88.40%。1990年区内人口13067人(不含县城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6.02%,有各类牲畜67607头(只),占全县牲畜总数的42.56%。其中牛33620头,占本区牲畜总数的49.73%,内有牦牛16579头,占全县牦牛总数的60.70%;马1555匹,骡245匹,驴74头,山羊12355只,绵羊9670只,猪10088口。全区人均占有牲畜5.17头(只)。
  二、东部河谷具刺灌木草原黄牛、山羊、猪区
  包括洛大、花园、旺藏三乡。全区土地面积112.4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54%。天然草场面积29.08万亩,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25.86%, 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12.36%。1990年区内人口116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12%。1990年有各类牲畜44769头(只),占全县牲畜总数的28.18%。牲畜中以小畜为主,小畜中又以山羊居多,全区有牛8975头,占本区牲畜总数的20.05%,且以黄牛为主;马468匹,骡641匹,驴801头,占全县驴总数的70.26%;山羊24166只,占全县山羊总数的47.68%;绵羊5846只,猪3872口。全区人均占有牲畜3.86头(只)。
  三、南部岷山北坡森林草甸牛、山羊、猪区
  包括阿夏、多儿两乡。全区土地面积127.5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62%。天然草场面积49.46万亩,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38.79%,占全县草场面积的21.02%。1990年区内人口427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8.50%。1990年有各类牲畜16920头(只),占全县牲畜总数的10.65%。牲畜中,牛6191头,占本区牲畜总数的36.59%;马494匹,骡153匹,驴4头,山羊5895只,绵羊2770只,猪1413口。全区人均占有牲畜3.96头(只)。
  四、北部迭山南坡亚高山草甸牛、羊、猪区
  包括腊子、桑坝、尼傲三乡。全区土地面积158.2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86%。天然草场面积49.5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34%,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21.08%。1990年区内人口8201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6.33%。1990年有各类牲畜26209头(只),占全县牲畜总数的16.50%。其中大牲畜10625头(匹),占本区牲畜总数的40.54%;大牲畜中,牛9098头,占本区牲畜总数的34.71%,马690匹,骡516匹,驴261头,山羊8119只,绵羊4353只,猪3112口。全区人均占有牲畜3.20头(只)。第七节畜牧业基地建设
  随着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边远草场,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县政府有计划的重点投资选点创办牧场,作为本县繁育种畜、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腊子口牧场
  创建于1984年。位于县境东北端腊子口乡境内,东与岷县毗邻,北与卓尼县接壤。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有天然草场面积8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6万余亩,属亚高山草甸草场和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草质好,水源充足,发展养牛业条件优越。初建两年投资23万元,从外地购进牛989头,马4匹,绵羊184只,作为基础畜群。牧场共配职工3人,其中副科级场长1人,技术干部2人;有18个放牧专业户,23个放牧群。专业户牧民均系建场初被招入场的退农转牧村的贫困户。
  该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县政府制定的“无息贷款扶持,三年定期归还,无偿技术服务,牲畜个体经营,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办场方针。建场以来,在保护畜群适应当地环境,加强管理,疫病防治,消灭鼠害保护草场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了畜群的持续发展。随着牲畜大量增加草场载畜量过重的实际,场里积极宣传经营基础知识,提高牧民商品观念,改变传统的惜售思想,并采取了限制净增,扩大出栏,提高商品率的办法,增强经济效益,增加牧民收入。使全场牧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至1988年牛发展到1454头,马68匹,绵羊117只;全场总产值8.068万元,纯收入4.48万元,户均纯收入2488元,人均722元,比全县农村人均收入平均数415元高出73.98%。其中,1984年最早进场的10户牧民,户均收入达到4360元,人均1090元。该场在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投入,兴牧脱贫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二、达拉牧场
  参照腊子牧场的办场经验,为利用达拉乡境西南边界处散置草场,于1989年5月创建达拉牧场,先后投资32万元,购进牦牛千头做为发展基础畜群。调配场长1名,技术干部1人,招收放牧专业户25户。但该场办起后,因与邻界四川省发生草场纠纷,影响该场正常发展。
  三、种猪场和种鸡场
  为提高猪的良种化程度,县畜牧兽医站于1968年在电尕乡拉路村西开辟荒坡创办种猪场。翌年修建猪圈12间,库房4间,职工宿舍11间,开垦18亩荒地为饲料基地。调配畜牧技术干部2人,饲养工人2人。先后引进优良猪种,进行饲养繁育,为城乡养猪户(场)提供良种仔猪。为本县养猪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因侧重技术服务而经济效益不佳,不能扭亏而停办。
  1982年随着城乡养鸡业的兴起,将原种猪场基地改办为种鸡场。先后购进星杂一288等种鸡饲养繁育。1984年后投资修建孵化室4间,购置孵化机、出雏机各1台,进行人工孵化,为社会提供种蛋和种鸡,在促进本县养鸡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