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9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区划
分类号: F304.5
页数: 4
页码: 197-200
摘要: 根据迭部县境各地地貌、土壤、水热等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差异性,区域特征的类似性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按照农业分区原则,农业区划中将全县区域结构划分为四个土地资源区。
关键词: 迭部县 农业区划 农业管理

内容

根据县境各地地貌、土壤、水热等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差异性,区域特征的类似性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按照农业分区原则,农业区划中将全县区域结构划分为四个土地资源区。
  一、西部高山水源涵养林农牧区
  位于县境西部,包括益哇、电东两乡,县人民政府、县属良种场、谢射苗圃,省属国营七九二矿、迭部林业局及其下属益哇林场均设在本区。土地面积为148.16万亩(合987.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47%。其中耕地毛面积4.30万亩,(净面积为2.82万亩),占本区总面积的2.9%,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21%;林地78.73万亩,占本区总面积的53.14%,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8.65%;草地51.83万亩,占本区总面积的34.98%,占全县草地面积的22.03%。区内1990年共有人口4700户,21515人,(包括县级机关、七九二、迭部林业局),其中农业人口1629户926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78人。1990年有各类牲畜45305头(只),农业人口人均有混合牲畜4.89头 (只)。主要种植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油菜等粮油作物和苹果、梨等经济林木。本区电获乡蔬菜生产队是供应县城的蔬菜生产基地。
  区内海拔在2100米〜4500米之间。生态良好,林草并茂,自然植被覆盖率高达88.12%。植被以自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草场和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为主,农业植被为辅。土壤以山地褐土、山地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及灌丛草甸土为多,其次有新积土、暗棕壤及紫砂土。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海拔2600米以下的白龙江沿岸和益哇、哇巴河谷阶地,气候较好,光热充足,土壤肥力适中,大部分有灌溉条件,且便于机耕,适于种植,产量较高。河谷坝台旱地常因雨量分配不均而发生时段性干旱。海拔在2800米以上的耕地,因地势高、热量不足,土壤阴冷潮湿,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和土壤释放养分能力差,且生长期短,多因霜冻而减产。
  该区因地处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较密集,交通方便,信息较灵,市场需求量大。加之区内木材、土地、砂、石、煤等资源优势,对大力发展加工、建材、建筑、蔬菜、饮食服务等乡镇企业和其它副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二、东部高山峡谷多种经营区
  地处县境东部,白龙江中游地段深切割高山峡谷地带,山势陡峻,水流湍急。本区包括洛大、花园、旺藏三个乡,舟曲林业局洛大林场、花园林场,迭部林业局旺藏林场,州属麻牙园艺场设在区内。土地总面积112.47万亩(合749.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54%。其中耕地毛面积6.54万亩(净面积为4.1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0.78%,占本区总面积的5.8%;林地为74.81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7.72%,占本区面积的66.5%;草地29.08万亩,占全县草地面积的12.36%,占本区面积的25.86%。区内1990年共有人口2115户、11473人,均系农业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3人。1990年有各类牲畜44769头(只),人均有混合牲畜3.90头(只)。主要种植的粮油作物有冬、春小麦、青棵、蚕豆、豌豆、洋芋、糜、谷、玉米、油菜等;蔬菜有白菜、甘兰、蕃茄、辣椒、茄子、韭菜、葱、黄瓜、荀子、萝卜等,果木树有核桃、苹果、梨、花椒、柿、桃、杏、石榴等;饲草料作物有芫根、黄燕麦、苜蓿、箭舌豌豆等。
  该区海拔在1600米〜4000米之间,植被阴坡以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阳坡以旱生灌丛为主,农业植被为辅。土壤以洪积冲积的重砾质土为主,其次为褐土、棕壤。本区因地处白龙江干流河谷阶地,海拔较低,气候好,热量充足,雨量适中,适宜多种种植。种植业多为两年三熟制,即冬麦——复种养、糜谷、秋玉米——冬麦。近年经济林木发展快,种植面积大, 且品质优良。水能资源蕴量大,区内白龙江横穿尼傲峡、九龙峡、代古寺峡,三峡水能理论储量共有39.9万千瓦,占全县水能资源的51%。不利因素是立地条件差,山高坡陡,河谷狭窄,破碎层多,植被恢复较困难,水土流失严重,林地后备资源枯竭;草场量少质差;河谷阶地土层含砾石达30%〜70%,土体结构差,保土保肥力弱,土体升温快,蒸腾作用强,故易受旱。
  区内两(河口)郎(木寺)公路东西横穿三乡,岷(县)代(古寺)公路在区内与两郎公路会接,交通较便利。若充分利用气候好、林果、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林木,发展以加工增值为主的乡镇企业等方面很有潜力。
  三、南部高山用材林、牧、农区
  位于县境白龙江以南,包括达拉、阿夏、多儿三乡,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阿夏林场和县属多儿林场亦设区内。土地总面积为239.13万亩(含1594.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03%。其中耕地毛面积4.01万亩(净面积为2.5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占本区面积的1.67%;林地面积147.46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3.35%,占本区的61.67%;草场面积84.91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36.09%,占本区的35.5%。全区1990年共有人口1103户、6027人,均系农业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8人。1990年有各类牲畜28936头(只),人均有混合牲畜4.80头(只)。
  区内海拔在2300米〜4200米之间。地貌被达拉河、阿夏河、多儿河切割成三条南北走向的大狭沟。属温凉阴湿区。水能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植被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山地草场及亚高山草甸为主,农业植被为辅。森林面积大,蓄积多,材质优良,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县总蓄积的40.5%,是本县主要用材林基地。草场面积较大,质量好。蕨菜、蘑菇、药材、羊肚菌(狼肚)等野生资源丰富。土壤以棕壤、暗棕壤、草甸褐土、草甸土为主,其次为褐土、新积土、紫砂土。耕地虽然面积较大,肥力亦好,但除少量河谷阶地外,百分之九十以上分布在2200米〜3000米之间的亚高山区,且平均坡度在35度左右,气候阴凉。雨季土壤冲刷严重,农作物易倒伏,粮食秫粒多。耕地分散,有的远离村落数十里之遥,难以施肥,耕作粗放,使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远山耕地宜逐年退耕还林、还牧。
  该区因有木材、草场、水能资源优势,在发展木材加工、牧业和小水利,利用其它野生资源等方面前景良好。四、北部高山深切草甸牧林农区
  位于县境白龙江以北,包括卡坝、尼傲、桑坝、腊子四乡,迭部林业局安子林场、舟曲林业局腊子林场,县属尼傲林场、腊子种畜场亦设区内。全区土地总面积224.1万亩(合149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96%。其中耕地毛面积6.41万亩(净面积为4.2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17%,占本区面积的2.86%;林地面积121.17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8.7%,占本区面积的54.07%;草场面积69.46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29.52%,占本区面积的31.03%。全区1990年共有人口1712户、9811人,均系农业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7人。1990年有各类牲畜39793头(只),人均有混合牲畜4.06头(只)。
  迭山主峰位于区内,全区海拔在1800米〜4900米之间,北部迭山主脉自西向东裸岩峥蝶,发源于南麓的安子河、尖尼河、桑坝河、腊子河等诸流将全区切割为峰峦重叠、谷地幽深、壮观多姿的高山峡谷地貌。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山地草场、灌丛草甸为主,农业植被为辅。浅山多灌,深山林密。药材、蕨菜、山毛桃、沙棘等野生资源丰富。草场高寒,土壤以褐土、棕壤、灌丛草甸土、高山寒漠土为多,其次为新积土及暗棕壤。耕地多分布在2200一2800米之间的中山地段,且分布零散,河沟谷地多为冲积砂壤,阶地多为砂棕壤,含砂量在40%〜50%,立地条件差,多为坡地、旱地,透水性好,但保肥力差,易受时段性干旱。昼夜温差大,变温快,易形成暴雨和冰雹。
  该区在发展以耗牛、山羊为基础畜群的牧业,推广新技术提高粮油产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条件和发展后劲。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