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8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分类号: P44
页数: 7
页码: 150-156
摘要: 迭部境内对农、林、牧业生产、地方道路、桥梁、城乡建设危害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寒潮、低温、冰雹、霜冻、连阴雨、暴雨。其他大雨、大雪、大风等因其出现次数少,程度较轻,有的仅限于局部地区,危害较小。
关键词: 迭部县 灾害性天气

内容

迭部境内对农、林、牧业生产、地方道路、桥梁、城乡建设危害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寒潮、低温、冰雹、霜冻、连阴雨、暴雨。其他大雨、大雪、大风等因其出现次数少,程度较轻,有的仅限于局部地区,危害较小。
  一、干旱
  干旱是危害本县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之一。全境年降水量并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中部和东部河谷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属半干旱气候,旱情频率、机率都比西部和南北深山区高,受旱灾的威胁较重;降水季节分配差异较大,多集中于7月〜9三个月,而5、6月份正值农作物拔节、抽穗、灌浆的关键期,降水量却相对偏少,往往久旱成灾。按季节可分春旱、夏初旱、伏旱、秋旱、冬旱。冬旱虽然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久,但冬季大地封冻,越冬作物停止生长,影响不大。影响本县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旱情是夏初旱,其次是春旱和伏旱,秋旱发生的次数较少。气象上划分干旱时段的标准是:连续两个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旱段(降水量≥10毫米的两场透雨间隔日期)215天为干旱。春旱在16年中共出现3次(1978年、1981年、1984年),其中1978年连续三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透雨(8.10毫米)间隔时间为58天;夏初旱共出现3次(1975年、1982年、1988年),其中1982年连续6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10毫米的透雨间隔为34天;伏旱共出现9次,其中1973年一年内出现2次,1987年连续两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Z10毫米的透雨间隔26天。
  二、寒潮(强降温)、低温
  (一)寒潮(强降温)
  寒潮和强降温是指冷季(11月〜翌年5月),常因极地冷空气的侵袭,造成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或伴有降雪,对农、牧、林业生产带来危害,尤其晚春的寒潮和强降温天气对农作物幼苗发育、果树开花、蔬菜等影响甚重,往往酿成降质减产之灾。
  气象上划分寒潮和强降温的标准,以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或48小时内下降12.0℃,且最低气温<5.0℃,为寒潮;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0℃~10.0℃,或48小时内下降10.0℃〜12.0℃,且最低气温≤5.0℃,为强降温。寒潮与强降温基本相似,强降温比寒潮稍弱。
  据气象资料统计,迭部寒潮、强降温天气出现在春季和秋末。16年中,寒潮共出现2次,分别出现在1979年4月和1982年5月;强降温共出现7次,3月出现1次,4月出现4次,5月出现3次,11月出现1次。寒潮和强降温共出现9次,年均0.6次,机率为56%。
  (―)低温
  低温指在农作物生长季内气温降到低于农作物所能忍受的下限温度而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天气。这种低温天气在本县出现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有持续低温和倒春寒两种。
  持续低温的标准分弱、中、强三等,旬平均气温比准平均气温低一0.3℃〜一0.9℃为弱低温;低一1.0℃一1.5℃为中等低温;低一1.6℃以上为强低温。连续三旬有低温出现为一个低温过程,当连续三旬的旬距平值分别达到强、中、弱低温标准时.称为强、中、弱低温过程。影响和危害本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是3月〜9月的低温。其中,3月〜5月的低温,主要影响春小麦及夏秋杂粮的播种出苗以及春冬小麦及其他夏秋粮分麋等生育期的推迟,16年中共出现16次,机率为38%,持续时间最长的达5个旬(1976年)。6月〜9月的低温发生在农作物发育生长及收获期,对农作物生育期的推迟、开花授粉、成熟等生长过程均造成一定危害,共出现过8次,机率为50%,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达7个旬(1973年)。本县16年中除1975、1978、1979、1985、1988五年未出现低温外,其余各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温出现,机率为69%。
  倒春寒按常规,冬去回来,气候本应逐日变暖,然而有的年份初春气候反常,气温后期反比前期低,形成倒春寒。3月下旬至4月下旬持续两个及以上旬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0.8C,且前旬气温较高,旬平均气温为正距平,这种低温现象为倒春寒天气。倒春寒会致春小麦、青禾等作物种子在土壤里滞留时间过长,内部养份消耗较多,顶土能力下降,造成“黄芽麦”多,出苗率相应减少;还影响冬小麦不能及时返青生长,导致当年粮食减产成灾。据1973一1988年气象资料统计,这种倒春寒共出现过3次(1978年3982年、1986年),机率为19%。
  三、霜与霜冻
  (一)霜
  霜是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和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在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形成的。迭部全年平均霜日出现110.4天,最多年达132天,最少年为78天,以12月最多,平均达23.7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9月28日,最早9月15日,最迟10月20日;终霜日平均出现于次年5月18日,最早4月20日,最迟6月13日。平均初终间日数为233.7天,最多达263天,最少201天。年平均无霜期131天,最多年164天,最少年102天。如表:
  迭部各月(年)平均霜日、无霜期统计
  (二)霜冻
  霜冻是危害本县农作物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受害轻者影响生长造成减产,重则被冻死。春霜冻结束愈迟危害愈大,秋霜冻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二者相比,秋霜冻比春霜冻危害更大,因春霜易御,秋霜难防。从地域分布看,沿白龙江河谷地带相对较轻;而南北边缘高山低温区霜害甚重,几乎每年都有部分迟熟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受其危害。霜冻与气温密切相联,其危害程度随海拔增高而加重,据气象部门对县境一带秋霜、春霜的初终日与海拔高度进行过相关计算,海拔每增高50米,秋霜初日提前两天,春霜终日推后4天;海拔每增高100米,无霜期减少12天。
  从迭部霜冻气象资料分析,春霜冻结束期平均为5月14日,最早4月23日,最迟6月12日;秋霜冻平均开始日期为10月4日,最早9月20日,最迟10月20日。初、终间日数平均为222.9天,最多达251天,最少194天;平均无霜冻日期142天,最多达216天,最少171天,变幅45天。
  四、冰雹
  冰雹俗称“冷子",是迭部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全县各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冰雹一般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骤雨,给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轻则打伤作物的茎、叶、穗,重则击毁作物致使颗粒无收,打掉果树花、果,甚至打伤人畜,危害不小。(―)冰雹的时空分布
  据1973年〜1988年气象资料记载,迭部年平均降雹日数为4.3天,最多年达11天,最少年为2天,出现在4月〜10月,以5月为最多。开始出现的平均日期为5月4日,最早开始出现在4月1日(1985年),最迟出现在8月22日(1984年);平均结束日期为7月5日,最早结束在4月26日(1977年),最迟结束于10月16日(1985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91.9天,最长达199天(1985年),最短为2天(1977年)。
  从地域分布看,全境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较重的有卡坝、达拉、益哇、电尕、腊子、洛大等乡,其中益哇、卡坝、腊子三乡为重灾区。一般高山低温区多于河谷低洼区,北部多于南部。其危害程度与冰雹的强度有关,强度取决于雹粒大小、降雹密度及持续时间。雹粒最大如鸡蛋,持续时间--般5分钟〜10分钟,最长一次达36分钟(4月份)。
  迭部累年各月(年)降雹日数和初终日
  二、冰雹的活动规律
  县境雹云走向多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其主要移动路经历年大致相似,群众中传有“雹打一条线”,“雹走老路”的说法,说明冰雹的活动范围较有规律。
  因本县地形复杂,多处高峰岩石裸露,因地势的抬升作用,使空气对流发展旺盛,利于雹云生成,促成雹源和增强区。迭部雹源有三:主要发源于光盖山,其次是虎头山(玛莫)和骨麻山。主要移动路经有四:
  1.发源于光盖山的冰雹,经益哇、电尕与虎头山源地结合为一路,再经那盖、岗领、次哇、阿夏,到多儿消失。
  2.从卓尼南移入境的一路冰雹到迭山加强后分两支,一支到骨麻山与本地雹源结合,再东南经桑坝出境东入舟曲;另一支经哇巴沟,到县城与白云之间消失。3.从卓尼、岷县交界处南移的一支冰雹,到腊子沟加强后经洛大东入舟曲县境。
  4.发源于骨麻山的冰雹分三支,一支经尖尼沟到尼傲、旺藏一带消失;一支经桑坝入舟曲境内;另一支到腊子消失。
  五、连阴雨
  连续阴天并伴有降水称为连阴雨。这种天气常因阴雨持久而积水成涝、光照不足、气温下降、积温减少,使农作物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导致生育机能受阻.影响成熟,造成减产;还会影响田间作业、打碾、储存等项农活正常进行,易致病虫害、草荒、霉烂之患。
  气象上以连续5天或以上出现连阴雨天气,降水总量≥15.0毫米(允许其中一天微量或无降水量,但不包括过程起止日期,下同),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一次连阴雨过程。连阴雨可分弱、中、强三等;连续阴雨5天〜6天,降水总量15.0毫米〜29.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一次弱连阴雨;连续阴雨7天〜9天,降水总量30.0毫米〜49.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中等连阴雨;连续阴雨≥10天,降水总量>50.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8成为强连阴雨。
  16年中共出现连阴雨天气59次。平均每年出现3.7次,其中,出现5次以上的有1973年、1975年、1978年、1980年、1981年5年;最多年为6次(1975年、1978年),最少年1次(1986年)。年内各月分布以9月为最多,共出现14次;4月最少,只1次。按强度分,弱连阴雨共出现38次,年均2.4次;中连阴雨出现16次,年均1次;强连阴雨出现5次,年均0.3次。
  六、大暴雨
  大雨、暴雨也是局部灾害性天气。大雨、暴雨虽然持续时间短,但降水强度大而集中,且伴随狂风雷电。又因本县山髙坡陡、沟深谷窄的地形作用,使骤降之雨在地面排泻加速、冲力倍增,往往形成很大的破坏力,轻则致使农作物倒伏、水土流失,重则暴发山洪,冲毁道路、桥梁、房屋、农田、水渠、水磨等,塌方、泥石流堵塞道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迭部1973年〜1988年累计出现连阴雨天气统计表
  气象上以日降水量≥25.0毫米为大雨,日降水量≥50.0毫米为暴雨。迭部16年共出现大雨、暴雨46次,平均每年2.9次。最早出现在4月18日 (1975年),降水33.5毫米;最迟出现在10月5日(1973年),降水32.1毫米;7、8月出现次数较多,平均达1.2和0.8次。日降水量≥50.0毫米的暴雨出现次数较少,16年中共出现2次,一次出现在1975年7月28日,降水量54.6毫米;另一次出现在1978年8月31日,降水量为55.4毫米。
  迭部累年各月大雨、暴雨统计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