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7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23
页码: 134-156
摘要: 迭部县境所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和区内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和造致迭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长无夏,春秋相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而分布不均,春季风多雨少,秋季阴雨绵绵;因地形高差悬殊,水平差异大,垂宜变化显著。
关键词: 迭部县 气候

内容

第一节气象观测机构
  1972年4月24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发文决定成立迭部县气象站,年底建成,翌年元月开展气象观测业务。县气象站初由县革委会管理,1978年收归省气象局直属,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站初设备条件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气象事业受到应有的重视,县气象站的人员、设备、服务质量都得到相应地发展。1979年增征土地1887平方米,新建办公用房,重建了观测场地625平方米,改铁丝围栏为钢筋、钢管围栏,改木制风向杆为钢管三角塔型风向架。1984年后添置、更新了接收兰州中心气象台和北京气象中心传真天气图片接收机2套,15瓦单边带短波无线电通讯设备一套;现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地温、日照、雨量、蒸发等气象观测仪器各2套〜3套。1988年县气象站共有气象工作人员9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3人。全站占地面积4613平方米,建筑面积422平方米。县站观测记录各项气象数据,传递交流气象情报,预报当地短中期天气等项业务量逐步增大,精细度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气象站的主要业务范围是气象测报和预报服务。地面气象测报:始终坚持每日8、14、20时定时观测三次,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风、气压、温度、湿度、降水、积雪、日照、蒸发、冻土、地面温度、地中5厘米〜加厘米温度等,坚持每日向省中心台拍发天气观测报,向州气象局拍发小天气图报,每旬、月向省台拍发农业天气旬、月报,并随时与省、州及舟曲县站进行联络重要天气实况。每月、年编制地面天气观测记录报表。预报服务:坚持每日接收传真天气图,制作短期天气预报进行公益服务;在各个不同季节预先发布中长期或某特定阶段(如汛期)天气趋势预报,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资料,为工、农、林、牧业生产提供服务。
  第二节基本气候特征
  一、影响迭部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在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影响迭部气候的主要因素,除太阳辐射、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大方位共性因素外,地势、地形、植被、地表(下垫面)等构造的独特性也是重要因素。
  迭部位于北纬30°39′一34°20′之间,它决定了该地正午太阳高角度的大小和昼夜的长短,从而决定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又因本县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岷、迭山系之间的深山峡谷之中,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下垫面的构造,又促成境内气候复杂多变的特点。
  迭部深居内陆,距降水的主要源地太平洋和印度洋均有数千里之遥,这种海陆位置本是影响降水偏少之因素,但又因地处行星风带的东西风过渡地带,并受东亚季风影响较重,处在东南风迎风坡上,加之岷、迭主山脉呈东西走向,使海洋水汽沿谷地易于吹入;另外,区内植被良好,森林密布,林地覆盖率高,这些因素又是促成本区降水较多之故。
  二、基本气候特征
  县境所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和区内特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和造致迭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长无夏,春秋相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而分布不均,春季风多雨少,秋季阴雨绵绵;因地形高差悬殊,水平差异大,垂宜变化显著。
  据1973年〜1988年凡16年的气象资料表征,迭部年平均气温在6.1℃〜7.2℃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一4.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5.9℃,气温最大日较差为30℃。年平均降水量447毫米〜762毫米之间,一日最大降水量55.4毫米。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55.3小时,4月份最多为208.7小时,9月份最少为145.9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5012.44兆焦/米2•年,光能资源略高于东部同纬度地区。第三节温度
  —、气温
  (―)气温的一般特征
  1.年平均气温本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大都在3℃一11℃之间。其地理分布较复杂,地域性差异大。由于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按地域分,年均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变幅较大;按同地垂直高度分,河谷高,高山低,由河谷至山巅递减,变幅更为显著,数处高峰常年积雪,年均气温在0℃以下。根据公式计算,县内各层次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为:1500米高度约为11.5℃,2000米约为8.6℃,2500米约为5.1℃、3000米约为2.8℃。县城年平均气温为6.7℃,其变幅在6.1℃〜7.1℃之间;最高值为7.2℃(1987年),最低值为6.1℃ (1976年),最大变幅为1.1℃。
  2.月、旬变化县内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为15.9℃;1月最冷,为一4.1℃。月较差为20℃。1月〜7月气温逐月回升,7月〜1月逐月下降,秋季降温速度比春季升温速度快。
  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最低,为一4.9℃;8月上旬最高,为16.8℃。2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平均气温在0℃以上,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平均气温在5℃以上,5月上旬至9月下旬平均气温在10℃以上,7月上旬至8月中旬平均气温在15℃以上。
  3.日变化境内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升温迅速;夜间热量散失快,降温剧烈。日较差虽比本省河西地区小,但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较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9℃,以冬、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最大日较差为30℃,日较差大,对瓜果及块茎作物含糖量的积累比较有利。
  4.极端气温县内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5.6℃,极端最高33.8℃(1978年7月8日);年平均最低气温为0.7℃,极端最低一19.9℃(1981年12月18日)。迭部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
  各月最高、最低气温(℃)
  123456789101112全年
  (二)积温和冷热日数(农业界限温度)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和相应时段的积温,对于规划本县农作物的熟制、倒茬、选择品种、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通称为农业界限温度。
  本县日平均气温≥0℃的初日平均为3月6日,终日11月9日,达259天,活动积温为2732.8℃。初日最早出现在2月16日,比平均日期早18天;最晚出现在3月28日,比平均日期推迟22天。终日最早出现在11月7日,比平均日期提前2天;最迟出现在11月27日,比平均日期推迟18天。按地区分,上迭地区(以县城为代表、下同)≥0℃的初日平均为3月7日,终日为11月15日,间隔254天,活动积温2766.1℃;中下迭地区(中迭以旺藏为代表,下迭以腊子口为代表,下同)平均初日为2月20日一23日,终日为12月6日〜9日,间隔日期287天〜293天,活动积温为3425℃一3563℃。在此期间,积雪融化,土壤解冻,草木萌芽,部分耐寒作物开始播种,通称农耕期。
  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初日为4月2日,终日为10月23日,持续日数207天,活动积温2532.1℃,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20日,最迟在4月18日;终日最早出现在10月17日,最迟出现在11月7日。
  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初日为5月10日,终日为9月23日,持续日数137天,活动积温1952.8初日最早出现在4月28日,最迟为5月2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9月13日,最迟为10月4日。按地区分,上迭地区≥10℃的平均初日为5月15日,终日为9月23日,间隔期132天,活动积温为1925.5℃;中、下迭≥10°C的初日平均为4月26日〜30日,终日为10月6曰〜9日,间隔期160天〜167天,活动积温为2603℃〜2758℃。在此期间,是喜温作物生长期和喜凉作物活跃生长期。
  日平均气温≥15°C的平均初日为7月17日,终日为8月13日,间隔日数28天,活动积温为480℃。初日最早出现在6月27日,最晚在8月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7月21日,最晚在8月28日。在此期间,是喜温作物生殖生长的适宜期,而且其活动积温的多寡对耐寒作物产品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影响。
  日平均气温≥20°C的日数没有出现。
  二、地温和冻土
  (一)地温
  1.地面温度
  地面温度系土壤表面温度,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本县1973年〜1988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地面温度为9.8℃,比年平均气温高3.1℃。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为30.6℃,最低为一0.3℃。地面温度的各月变化是:最热的7月平均地面温度为20.3°C,平均最高为39.9℃;最冷的1月平均地面温度为一2.8℃,平均最低为一14.0℃。极端地面最高温度达65.8°C,出现在1981年8月13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一26.7℃,出现在1981年12月18日,,极差达92.5℃,远大于气温变化幅度。迭部各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活动积温
  迭部平均地面温度与气温之差(°C)
  2.地中温度
  地内温度的变化比较平稳。各月地下温度的变化总趋势与气温基本相似,与气温的升降成正比。5厘米〜20厘米地下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10月2月,地下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3月〜9月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迭部累年各月地面温度(℃)
  迭部累年地中各种深度平均温度(℃)
  (二)冻土
  冻土与地面温度有密切关系,当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土壤开始冻结。迭部平均开始冻结日期为11月6日,最早冻结年份为10月23日,最迟为11月18日,平均解冻日期为3月2日,最早解冻日为2月26日,最迟为4月16日。冻土一般从11月上旬开始冻结深度逐渐加深,一月最深,2月、3月逐渐变薄,3月中、下旬基本解冻。最大冻土深度达66厘米,出现于1978年1月下旬23、24日。封冻期平均为117天,最长年度可达159天,最短年度为100天。10厘米深度平均冻结日始于12月5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16日。30厘米深度平均冻结日期始于12月29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21日。
  三、四季划分
  (一)自然季节的划分
  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为反映和区分一年内的自然景观、物候现象及农事活动,各地农牧民在生活实践中都在习惯上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这种自然季节的传统划分法,视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2月为冬季。本县春季平均气温为7.7℃,夏季为15.2℃,秋季为6.8℃,冬季为-2.8℃。
  (一)气候学上的四季划分
  根据我国气候学家张宝堃先生用候均温指标来划分四季,即候均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C为夏季,介于10℃一22℃之间为春、秋季。按此标准划分,我县则长冬无夏,春、秋相接,春秋始于5月1日,终于9月30日,春秋共153天。冬季长达212天。将平均气温小于一5°C的时期称为严寒期,本县1月份只有5天为严寒期,这说明冬季虽长,但严寒期则很短,实为:冬不严寒,夏无酷暑。
  第四节降水
  一、降水量
  (一)降水的地理分布和年变化
  本县年平均降水量为625.5毫米。最多年为762毫米(1984年),最少年447.6毫米(1982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地理分布自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递减,高山多于河谷;上迭较多,中迭突减,下迭最少,常受干旱威胁。时间分布亦极不均匀,冬春干旱不雨(雪),夏秋之交往往阴雨连绵,时有暴雨和冰雹骤降成灾。这给境内农、牧、林业生产、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上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11.6毫米,最多年达753.6毫米(1978年),最少为409.9毫米(1972年);中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65.6毫米,最多年达682.3毫米(1961年),最少339.5毫米(1969年);下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58.4毫米,最多年达677.5毫米(1979年),最少326.2毫米,(1969年)。从1961年〜1980年降水量的演变趋势看,中部地区趋于减少,气候变干;其他地区有增有减,变化不大。
  (二)降水的季节分配和月、旬变化
  区内降水受季风影响重。由于夏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和印度洋暖湿气流输入等因素,四季变化甚大,暖季多,冷季少。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42.7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2.8%;夏季降水316.8毫米,占50.6%;秋季降水为155.2毫米,占24.8%;冬季降水5.8毫米,占0.2%。
  各月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月际变化趋势是1月〜7月逐月增多,8月〜12月逐月减少。夏季尤其是盛夏,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输入,空气转为湿润,故降水集中,7月最多,8月次之。元月和12月降水量只有1毫米〜2毫米。
  旬降水量变化与月降水量变化大致相同。以旬降水量≥15毫米作为雨季,雨季则从4月下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共183天。以旬降水量≥30毫米为汛期标准,本县汛期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共132天。
  迭部各月平均降水量(毫米)
  (三)降水日数
  按24小时降水量≥0.1毫米为一个降水日的规定统计,上迭地区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3.9天,占年总天数的36.7%;≥5.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38.9天,占年总天数的10.7%;≥10.0毫米的年平均日数19.6天,占年总天数的5.4%;≥25.0毫米的年平均日数2.8天,≥50.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0.1天,仅在个别年份的7.8两月出现。中、下迭地区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4.8天;≥5.0毫米降水日年平均有29天;≥10.0毫米降水日数平均为12.2天;豪25.0毫米降水日数平均为0.8天;≥50.0毫米降水日数平均为0.1天,仅在个别年的7月份出现。
  最长连续降水日,上迭地区为14天,出现在1986年8月29日〜9月11日,总降水量为83.7毫米;中部地区连续降水日15天(1975年5月6日〜19日),总降水量60毫米。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冬季上迭地区长达88天,出现在1981年10月30日至1982年1月25日,入春后随降水量的增多无降水日数逐渐缩短到11〜19天。中、下迭地区冬季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达90天〜98天,春季也在20天〜30天之间。
  迭部各月各级平均降水日数
  (四)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境内一日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益哇乡各子村附近,达84.9毫米。县城一日最大降水量为55.4毫米(1978年8月31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23.7毫米(1985年7月23日),10分钟最大降水量17.4毫米(1985年7月23日)。
  以气象上日降水量划分等级,凡24小时降水量在0.1毫米〜9.9毫米之间为小雨,10.0毫米〜24.9毫米为中雨,25.0毫米〜49.9毫米为大雨,≥50.0毫米为暴雨。出现小雨的年平均日数为114.4天,出现中雨的年平均日数为16.8天,出现大雨的年平均日数2.6天,暴雨则为0.1天,仅个别年份出现。据水保部门分析,每分钟21.0毫米的降水强度即对土壤有严重的冲刷作用。单位时间内降水愈多,危害就愈大。全境均山高坡陡,强降水对水土保持造成严重威胁。
  年内日降水量≥10毫米的第一场透雨,上迭平均日期在4月13日,最早3月13日(1979年),最迟5月80(1974年);中迭地区平均日期在5月4日,最早年份4月1日(1966年),最迟6月28日(1962年);下迭地区平均日期在4月27日,最早年份3月28日(1978年),最迟6月19日(1976年)。
  二、降雪
  (一)降雪
  上迭(西部)初雪平均开始日期为10月18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3日,最晚出现在11月11日;平均终雪日期为5月7日,最早年份出现在4月18日,最晚年份出现在6月5日,年平均降雪日期为197.9天,最长221天,最短175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为34.3天,最多年份59天,最少年为18天;月分布以3月出现最多,平均为9.5天,7月〜9月无降雪。
  中迭初雪平均始日为门月11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20日,最晚为1月8日;平均终雪日为4月2日,最早年份为3月13日,最晚4月16日。年平均降雪期为143天,最长179天,最短77天。
  下迭初雪平均始日为11月13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19日,最晚1月12日;平均终雪日为3月23日,最早年份为2月18日,最晚5月6日,年平均降雪期为132天,最长210天,最短59天。
  (二)积雪
  积雪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13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3日,最晚出现在1月10日;终止积雪日平均出现在4月12日,最早年份出现在3月20日,最晚在5月12日;年平均积雪期为150.3天,最多年220天,最少年74天;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1天,最多年为38天,最少年10天,以3月份为最多,平均达6.4天,6月〜9月未出现积雪。最大积雪深度为15厘米,出现在1988年2月25日。
  三、干湿状况
  (一)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是表征空气中所含水汽的物理量。其表示方法除水汽压外,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迭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最大出现在9月,为77%,6月〜10月均在70%以上,12月〜4月均小于60%,最小出现在2月,为50%。湿度大小对农作物及其他植物生长有一定影响,湿度过小会造致空气干燥,加速植物叶面蒸腾,水份供应失调;过大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迭部各月降雪、积雪日数和初、终日期、积雪深度
  (二)蒸发量
  上迭地区年蒸发量为1525.8毫米,5月最大,为184.5毫米,12月最小,57.1毫米。中、下迭地区年蒸发量为1687.7毫米,5月最大,为203.8毫米,12月最小,67.9毫米。
  (三)湿润度
  区内各地各个时期的湿润度,取决于该处降水量及其水份支出的比值。水份支出很难直接测定,一般都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数值来表示,采用伊凡诺夫的湿润系数计算公式:第五节曰照风云
  —、日照
  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它不只直接决定气候,同时又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必需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一)日照
  日照通常用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来表征。一个地方的日照多少,既决定于地理纬度的高低和季节的变化,还受到云雾、山脉等遮蔽物的影响,所以区内日照状况不仅要看日照时数的长短,还须表示出日照百分率。迭部全年日照时数为2248.2小时,最多年达2392.8小时,最少年为2055.3小时。从各月分配看,4月份最多,达205.3小时;9月份最少,为146.5小时。在空间分布上,由于境内山大沟深,相对比之,当多、阿夏、达拉、磨沟等沟深谷窄处日照时间短,向阳坡面及沿江河谷开阔处日照时间较长。日照百分率全年为51%,最大年为54%,最小为46%;最大月是12月,为65%,最小月是9月,为40%。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在季节分配上,因昼夜长短之差,冬春季虽然可照时数比较少,但由于晴天多、云量少,日照百分率反而较高;夏秋季日照时数虽多,但阴雨天多,日照百分率相对较低。
  迭部累年各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记录年代:1973年〜1988年)
  (二)光辐射
  1.太阳总辐射:太阳辐射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太阳总辐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是大气透明度和天空遮蔽状况。太阳辐射量一般分布规律是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空气干燥、云量少的地方总辐射量就大,反之则小。根据翁笃鸣的经验公式计算,本县全年总辐射量为5012.44兆焦/平方米•年。7月最大,为557.26兆焦/平方米•月;12月最小,为272.56兆焦/平方米•月。从季节分配看,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
  2.生理辐射:亦称光合有效辐射,是指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99%集中在波长0.3微米〜4.0微米的光谱区内;而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只限于0.38微米〜0.71微米之间的可见光谱区,通常把这个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可见光谱区间的太阳辐射称为生理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这部分光线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49%。迭部全年平均生理辐射为2456.10兆焦/平方米•年。其时空分布规律与太阳总辐射量如表。
  二、风
  风是空气的水平流动,地面上因气温分布的不同而引起气压分布的差异,是产生风的根本原因。风向则与大气环流关系密切。因迭部地处青藏高原东侧,既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和大陆冷高气压的影响,又受行星风带的东西风过渡带和东亚季风的影响,再加境内沟谷纵横,受山脉阻挡,地面摩擦等复杂地形的影响,致使县内各地风速、风向变化较大,差异显著。
  迭部全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最大年为2.5米/秒。全年平均风速以2〜6为较大,均≥2.0米/秒;3月份最大,平均为2.8米/秒;12月最小,为1.3米/秒;其余各月均小于2.0米/秒。
  迭部累年各月太阳总辐射量和生理辐射量计算值
  迭部累年各月平均风速单位:米/秒
  累年各月定时最大风速达15米/秒,风向东南,出现在1979年1月27日。
  以瞬间最大风速≥8级为大风日,迭部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8天,3月份最多平均0.9天,9、10月未出现,最多年曾出现9天。1973年〜1988年16年气象资料中有5年未出现大风日。
  因县境两大山系岷、迭主峰呈东西走向,受地形和季风影响,风向盛行东风和东南风,西风次之。全年最多风向为东东南风,频率为13%。迭部累年各月定时最大风速、风向
  迭部累年各月平均大风日数
  三、云
  (一)云量
  迭部总云量年平均为6.5成,最多年达7.0成,最少年为6成;年内以6月最多达8.8.1成,12月最少为3.8成。
  低云量年平均为3.2成,最多年为3.7成,最少年为2.5成;年内以9月为最多达4.8成,12月和1月最少,分别为0.8、0.9成。
  (二)晴阴日数
  晴天:以日平均总云量<2成为晴天,迭部年平均晴日为47.6天,最多年达61天(1980年),最少年35天(1974年);年内以12月最多达12.1天,3月和6月最少,各1.1天。日平均低云量V2成的晴日年平均为141.5天,最多年达166天(1976年),最少年为118天(1982年和1986年);年内以12月最多,达25.1天,9月最少为4.5天。
  阴天:以日平均总云量>8成为阴天,累年平均阴日为152.8天,最多年达176天(1975年),最少年为128天(1980年);年内以6月为最多,达19.1天,12月最少,4.2天。日平均低云量〉8成的阴日年平均为17.0天,最多年达39天(1983年),最少年为2天(1973年);年内以6月最多为2.8天,1月和2月最少各为0.1天。
  迭部累年各月平均总低云量及晴、阴日数单位:成(日)
  第六节灾害性天气
  迭部境内对农、林、牧业生产、地方道路、桥梁、城乡建设危害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寒潮、低温、冰雹、霜冻、连阴雨、暴雨。其他大雨、大雪、大风等因其出现次数少,程度较轻,有的仅限于局部地区,危害较小。一、干旱
  干旱是危害本县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之一。全境年降水量并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中部和东部河谷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属半干旱气候,旱情频率、机率都比西部和南北深山区高,受旱灾的威胁较重;降水季节分配差异较大,多集中于7月〜9三个月,而5、6月份正值农作物拔节、抽穗、灌浆的关键期,降水量却相对偏少,往往久旱成灾。按季节可分春旱、夏初旱、伏旱、秋旱、冬旱。冬旱虽然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久,但冬季大地封冻,越冬作物停止生长,影响不大。影响本县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旱情是夏初旱,其次是春旱和伏旱,秋旱发生的次数较少。气象上划分干旱时段的标准是:连续两个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旱段(降水量≥10毫米的两场透雨间隔日期)215天为干旱。春旱在16年中共出现3次(1978年、1981年、1984年),其中1978年连续三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透雨(8.10毫米)间隔时间为58天;夏初旱共出现3次(1975年、1982年、1988年),其中1982年连续6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10毫米的透雨间隔为34天;伏旱共出现9次,其中1973年一年内出现2次,1987年连续两旬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两场Z10毫米的透雨间隔26天。
  二、寒潮(强降温)、低温
  (一)寒潮(强降温)
  寒潮和强降温是指冷季(11月〜翌年5月),常因极地冷空气的侵袭,造成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或伴有降雪,对农、牧、林业生产带来危害,尤其晚春的寒潮和强降温天气对农作物幼苗发育、果树开花、蔬菜等影响甚重,往往酿成降质减产之灾。
  气象上划分寒潮和强降温的标准,以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或48小时内下降12.0℃,且最低气温<5.0℃,为寒潮;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0℃~10.0℃,或48小时内下降10.0℃〜12.0℃,且最低气温≤5.0℃,为强降温。寒潮与强降温基本相似,强降温比寒潮稍弱。
  据气象资料统计,迭部寒潮、强降温天气出现在春季和秋末。16年中,寒潮共出现2次,分别出现在1979年4月和1982年5月;强降温共出现7次,3月出现1次,4月出现4次,5月出现3次,11月出现1次。寒潮和强降温共出现9次,年均0.6次,机率为56%。
  (―)低温
  低温指在农作物生长季内气温降到低于农作物所能忍受的下限温度而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天气。这种低温天气在本县出现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有持续低温和倒春寒两种。
  持续低温的标准分弱、中、强三等,旬平均气温比准平均气温低-0.3℃〜-0.9℃为弱低温;低-1.0℃一1.5℃为中等低温;低一1.6℃以上为强低温。连续三旬有低温出现为一个低温过程,当连续三旬的旬距平值分别达到强、中、弱低温标准时.称为强、中、弱低温过程。影响和危害本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是3月〜9月的低温。其中,3月〜5月的低温,主要影响春小麦及夏秋杂粮的播种出苗以及春冬小麦及其他夏秋粮分麋等生育期的推迟,16年中共出现16次,机率为38%,持续时间最长的达5个旬(1976年)。6月〜9月的低温发生在农作物发育生长及收获期,对农作物生育期的推迟、开花授粉、成熟等生长过程均造成一定危害,共出现过8次,机率为50%,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达7个旬(1973年)。本县16年中除1975、1978、1979、1985、1988五年未出现低温外,其余各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温出现,机率为69%。
  倒春寒按常规,冬去回来,气候本应逐日变暖,然而有的年份初春气候反常,气温后期反比前期低,形成倒春寒。3月下旬至4月下旬持续两个及以上旬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0.8C,且前旬气温较高,旬平均气温为正距平,这种低温现象为倒春寒天气。倒春寒会致春小麦、青禾等作物种子在土壤里滞留时间过长,内部养份消耗较多,顶土能力下降,造成“黄芽麦”多,出苗率相应减少;还影响冬小麦不能及时返青生长,导致当年粮食减产成灾。据1973一1988年气象资料统计,这种倒春寒共出现过3次(1978年3982年、1986年),机率为19%。
  三、霜与霜冻
  (一)霜
  霜是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和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在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形成的。迭部全年平均霜日出现110.4天,最多年达132天,最少年为78天,以12月最多,平均达23.7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9月28日,最早9月15日,最迟10月20日;终霜日平均出现于次年5月18日,最早4月20日,最迟6月13日。平均初终间日数为233.7天,最多达263天,最少201天。年平均无霜期131天,最多年164天,最少年102天。如表:
  迭部各月(年)平均霜日、无霜期统计
  (二)霜冻
  霜冻是危害本县农作物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受害轻者影响生长造成减产,重则被冻死。春霜冻结束愈迟危害愈大,秋霜冻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二者相比,秋霜冻比春霜冻危害更大,因春霜易御,秋霜难防。从地域分布看,沿白龙江河谷地带相对较轻;而南北边缘高山低温区霜害甚重,几乎每年都有部分迟熟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受其危害。霜冻与气温密切相联,其危害程度随海拔增高而加重,据气象部门对县境一带秋霜、春霜的初终日与海拔高度进行过相关计算,海拔每增高50米,秋霜初日提前两天,春霜终日推后4天;海拔每增高100米,无霜期减少12天。
  从迭部霜冻气象资料分析,春霜冻结束期平均为5月14日,最早4月23日,最迟6月12日;秋霜冻平均开始日期为10月4日,最早9月20日,最迟10月20日。初、终间日数平均为222.9天,最多达251天,最少194天;平均无霜冻日期142天,最多达216天,最少171天,变幅45天。
  四、冰雹
  冰雹俗称“冷子",是迭部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全县各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冰雹一般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骤雨,给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轻则打伤作物的茎、叶、穗,重则击毁作物致使颗粒无收,打掉果树花、果,甚至打伤人畜,危害不小。(―)冰雹的时空分布
  据1973年〜1988年气象资料记载,迭部年平均降雹日数为4.3天,最多年达11天,最少年为2天,出现在4月〜10月,以5月为最多。开始出现的平均日期为5月4日,最早开始出现在4月1日(1985年),最迟出现在8月22日(1984年);平均结束日期为7月5日,最早结束在4月26日(1977年),最迟结束于10月16日(1985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91.9天,最长达199天(1985年),最短为2天(1977年)。
  从地域分布看,全境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较重的有卡坝、达拉、益哇、电尕、腊子、洛大等乡,其中益哇、卡坝、腊子三乡为重灾区。一般高山低温区多于河谷低洼区,北部多于南部。其危害程度与冰雹的强度有关,强度取决于雹粒大小、降雹密度及持续时间。雹粒最大如鸡蛋,持续时间--般5分钟〜10分钟,最长一次达36分钟(4月份)。
  迭部累年各月(年)降雹日数和初终日
  二、冰雹的活动规律
  县境雹云走向多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其主要移动路经历年大致相似,群众中传有“雹打一条线”,“雹走老路”的说法,说明冰雹的活动范围较有规律。
  因本县地形复杂,多处高峰岩石裸露,因地势的抬升作用,使空气对流发展旺盛,利于雹云生成,促成雹源和增强区。迭部雹源有三:主要发源于光盖山,其次是虎头山(玛莫)和骨麻山。主要移动路经有四:
  1.发源于光盖山的冰雹,经益哇、电尕与虎头山源地结合为一路,再经那盖、岗领、次哇、阿夏,到多儿消失。
  2.从卓尼南移入境的一路冰雹到迭山加强后分两支,一支到骨麻山与本地雹源结合,再东南经桑坝出境东入舟曲;另一支经哇巴沟,到县城与白云之间消失。3.从卓尼、岷县交界处南移的一支冰雹,到腊子沟加强后经洛大东入舟曲县境。
  4.发源于骨麻山的冰雹分三支,一支经尖尼沟到尼傲、旺藏一带消失;一支经桑坝入舟曲境内;另一支到腊子消失。
  五、连阴雨
  连续阴天并伴有降水称为连阴雨。这种天气常因阴雨持久而积水成涝、光照不足、气温下降、积温减少,使农作物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导致生育机能受阻.影响成熟,造成减产;还会影响田间作业、打碾、储存等项农活正常进行,易致病虫害、草荒、霉烂之患。
  气象上以连续5天或以上出现连阴雨天气,降水总量≥15.0毫米(允许其中一天微量或无降水量,但不包括过程起止日期,下同),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一次连阴雨过程。连阴雨可分弱、中、强三等;连续阴雨5天〜6天,降水总量15.0毫米〜29.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一次弱连阴雨;连续阴雨7天〜9天,降水总量30.0毫米〜49.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28成为中等连阴雨;连续阴雨≥10天,降水总量>50.0毫米,日平均总云量≥8成为强连阴雨。
  16年中共出现连阴雨天气59次。平均每年出现3.7次,其中,出现5次以上的有1973年、1975年、1978年、1980年、1981年5年;最多年为6次(1975年、1978年),最少年1次(1986年)。年内各月分布以9月为最多,共出现14次;4月最少,只1次。按强度分,弱连阴雨共出现38次,年均2.4次;中连阴雨出现16次,年均1次;强连阴雨出现5次,年均0.3次。
  六、大暴雨
  大雨、暴雨也是局部灾害性天气。大雨、暴雨虽然持续时间短,但降水强度大而集中,且伴随狂风雷电。又因本县山髙坡陡、沟深谷窄的地形作用,使骤降之雨在地面排泻加速、冲力倍增,往往形成很大的破坏力,轻则致使农作物倒伏、水土流失,重则暴发山洪,冲毁道路、桥梁、房屋、农田、水渠、水磨等,塌方、泥石流堵塞道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迭部1973年〜1988年累计出现连阴雨天气统计表
  气象上以日降水量≥25.0毫米为大雨,日降水量≥50.0毫米为暴雨。迭部16年共出现大雨、暴雨46次,平均每年2.9次。最早出现在4月18日 (1975年),降水33.5毫米;最迟出现在10月5日(1973年),降水32.1毫米;7、8月出现次数较多,平均达1.2和0.8次。日降水量≥50.0毫米的暴雨出现次数较少,16年中共出现2次,一次出现在1975年7月28日,降水量54.6毫米;另一次出现在1978年8月31日,降水量为55.4毫米。
  迭部累年各月大雨、暴雨统计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