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峡谷 石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峡谷 石门
分类号: P941.76
页数: 8
页码: 115-122
摘要: 因迭部县区内地质经历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一一印支等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全境群峰林立的地形地貌。加之江河流急,长期切割,使境内地势多处呈现出复杂峻峭的深峡险谷地形。峡顶望天一条缝,谷底江水怒吼,震撼山谷,地势险峻、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大峡谷和刀削斧劈般百丈悬崖绝壁对峙的隘口石门达数十道之多。
关键词: 迭部县 峡谷 石门

内容

因区内地质经历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一一印支等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全境群峰林立的地形地貌。加之江河流急,长期切割,使境内地势多处呈现出复杂峻峭的深峡险谷地形。峡顶望天一条缝,谷底江水怒吼,震撼山谷,地势险峻、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大峡谷和刀削斧劈般百丈悬崖绝壁对峙的隘口石门达数十道之多。其中较有名气的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峡谷
  尼西峡
  位于县境偏西电茶乡尼西村北,是白龙江在本县横穿“四峡”之第一道峡谷。长约百余米,宽十几米。峡道南北两面悬崖绝壁高达数十米。解放前,谷底峡道被翻滚地江涛独吞,人畜无法穿峡,需从石峡北侧攀山越顶而过。1957年〜1960年修筑洛(大)电(东寺)公路时从峡谷北壁上轰石劈成“C”型通道,修通公路。国营七九二矿从南山凿洞穿峡筑渠,在东南侧建成5000X2千瓦水电站一座。迭部县境山(峰)名录迭部县境山(峰)名录迭部县境山(峰)名录迭部县境山(峰)名录
  尼傲峡(藏名尼傲加尕)
  位于本县中部尼傲乡尼傲村东,是白龙江横穿县境“四峡”之二。峡道东西走向,长1000多米,两面石山高数百米,宽约6米〜8米,峡底江水奔腾呼吼。解放前,在南壁悬崖上凿眼打桩飞架栈道,供人畜冒险通行。1935年和1936年,长征红军先后均穿行该峡栈道东进腊子口。1960年修筑两郎公路时,在石峡南壁炸开“C”型石穴劈为路道,其势险峻,曾有几次重大翻车坠江交通事故发生于此。后拓宽路面,在路边北沿筑起护墩。
  九龙峡(藏语名亚卡加隆)
  位于县境中部旺藏乡东,是白龙江横穿县境四峡之三。峡道东西走向,长1500米,宽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南北两面悬崖绝壁高达800多米,是四峡中峡道最长、峡壁最高、其景最为壮观的大峡谷,素有“九龙金锁”之称。喧啸地江水响彻峡谷。解放前靠数处岩壁凿洞钉桩架设悬空栈道供人畜通行。牵役畜过险峡栈道,必须事先高呼相让,否则若二畜迎面在栈道相遇,无法避让,只好由畜主协商将较劣之畜作价坠江让路。1935年和1936年长征红军曾先后抢修栈道,穿峡东进。1960年修筑两郎公路洛(大)电(尕寺)段时,在峡谷北壁上劈石凿道,修通公路。后又铺成柏油路面,使当年雄鹰难过九龙关的险峡变为通途。1973年,在大搞农田水利,引曹什坝沟河水穿峡工程中,在峡谷南壁高出谷底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人工凿通了一条“飞龙峡”水渠,在峡谷东侧南岸阶地上兴修水平梯田。1987年又开始在峡谷东口北侧建成九龙峡化工厂,并在白龙江上架起混凝土专用桥梁一座。
  洛大峡(又叫鹦哥嘴,史称“狼道峡")
  位于县境东部洛大村西,亦是腊子河(南北向)与白龙江(东西向)的交汇点,西侧又是两郎公路与岷代公路相接处。是白龙江穿境峡谷之四。峡道呈三角交叉状,长百余米,最窄处仅数米,且被奔腾地江水和腊子河水吞没。三面均为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巍然犹如顶天巨石,三足鼎立。解放前,江水盈峡,人畜无法通行,南北两面均从峡顶山腰攀越而过。1960年修筑两郎公路时在南壁凿出“C”字型路道,贯通东西;1972年修岷代公路时又从峡谷西北岩壁上凿通公路,贯通南北。如今两道穿峡,险谷畅通无阻。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党项豪酋拓拔赤辞曾率部在此峡(时称“狼道峡”,即洛大峡之音转),据险伏击唐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军,致唐军死伤数万。腊子口峡
  即天险腊子口。位于县境东北部迭山东延南麓腊子乡境内,岷(县)代(古寺)公路58.7公里〜59公里之间。峡道走向南北,长约300米,宽仅8米,东西两面悬崖峭壁高达500米。腊子河由北向南奔流穿峡,地势险要,素有“天险门户”之称,是甘川通道之咽喉。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先后长征经过腊子口,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就发生在这里»1972年修通岷代公路穿过峡谷,昔日天险变成畅通无阻的柏油通途。1979年于峡口北侧1公里处建成2X500千瓦水电站一座。1980年8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南侧建起“腊子口战役纪念碑”。1990年又在纪念地建成接待旅游观光的“腊子口宾馆"一幢。
  达拉沟口石峡
  位于县境偏西,岷山北麓达拉河下游与白龙江汇流处南侧,达拉沟北端5公里左右的一段谷道。这是一处山高、谷窄、水深流急的大峡谷,地扼甘川通道之门户。峡道走向南北,东西两面陡峭的石山高耸入云,达拉河穿流于狭窄的谷底石质深槽内,行经峡谷,多处只闻河水虎啸雷鸣,难见谷底滔滔河面。旧时崎岖的羊肠小道逶迤于高出水面数十至百米的东侧石山上,其中两处山道必经险峻的悬崖绝壁,凭悬空栈道通行。1935年和1936年,长征红军先后两次从此经过,在攀越栈道和沟口险峡时,曾遭对岸山林中的散匪冷枪袭击,使百余名红军战士和一军团二师一名团长中弹牺牲在这里。1970年迭部林业局修筑达拉林区道路时劈开岩石修通公路。峡谷北口东侧,即达拉河与白龙江交叉点东南三角谷地上,古称“三交口”,在北周、隋、唐时曾据险筑城,置甘松防、常芬县、芳州等建置,至今古城遗址
  残垣犹存。
  二、石门
  光盖山石门
  亦称“迭部石门”,闻名于洮岷等地。位于县境西北益哇乡北部迭山主峰之脊,是由迭山主脉脊线两座高峰对峙而成。从百里外的洗州地境远望,酷似一尊天工铸就的巨型山门屹立于蓝天与迭山雪峰之间。“门墩”东西终年白雪皑皑,素有“石门金锁”、“叠山横雪”之称。此石门是洮叠古驮道中进入迭境的一道最高的天然屏障,亦是第一道险关。行人到此,因高山缺氧、气压低,常会出现头晕、气短、四肢无力等不适之感。解放前,这里常有匪盗出没行劫。1957年曾修通卓(尼)电(尕寺)简易公路,未久,又被冬雪埋没路面而废弃。扎尕那石门 语名“扎尕”,素称石门,实为一道幽深的石峡。位于县境西北益哇乡扎朵那东哇村东。是由石山断裂形成的陡坡状石质峡道,走向近南北,长百余米,南端宽仅数米,北段稍宽,东西两面是数十米高的斧劈般挺拔垂直的岩壁。一股溪水顺峡谷悬泻而下,声响如雷。置身峡中,看天一道缝,阴暗凄凉,寒然生畏。飞鸟误入,迷途难归。是洮叠古道必经之第二道险关。解放前常有山匪据险行劫。如今公路交通便利后,此峡除当地牧民往来山后牧场外,行人罕至。
  出石山南口,周围地形恰似一处巨型庭院,北靠迭山石峰,四周秀峰环拱,苍松翠柏掩映着稀疏的扎尕那四村(代巴、达日、业日、东哇),’“庭院”南侧出口处又是一道石山对峙而成的“庭院”前门。扎尕那俗有:“阎王殿”之称。内有通道,南有堂门,真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廊、堂、院、门齐备的石城宫殿。
  纳加石门
  于县境西北益哇乡纳加村北,是洗叠古道的第三道险关。走向南北。两面数百米高的岩壁犹如两堵巨型门墩巧对山门。益哇河从中穿过。旧时常有山匪凭险行劫,俗有“鬼门关”之称,即畏石门之险而言。北据扎尕那约5公里,成为“阎王殿”之外城门。如今,从扎尕那通往乡、县的简易公路经由此门出入。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实物

尼西峡
相关实物
尼傲峡
相关实物
九龙峡
相关实物
洛大峡
相关实物
腊子口峡
相关实物
达拉沟口石峡
相关实物
光盖山石门
相关实物
扎尕那石门
相关实物
纳加石门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