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2
页码: 112-113
摘要: 迭部全境重峦迭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崎岖。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1000米〜2900米,平均坡度30°〜35°。白龙江干流自西向东从中横穿全境,将群山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山地统称迭山,江南山地统称岷山。岷、迭山系主要山峰基岩裸露,山体阳坡多为草坡和农田,阴坡多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沟谷江河纵横,山涧泉涌细流。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全境可划分为地理景观迥然不同的三个自然地理区,气候、水文、植被、地理要素有显著区别。
关键词: 迭部县 地质构造

内容

迭部全境重峦迭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崎岖。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1000米〜2900米,平均坡度30°〜35°。白龙江干流自西向东从中横穿全境,将群山分割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山地统称迭山,江南山地统称岷山。岷、迭山系主要山峰基岩裸露,山体阳坡多为草坡和农田,阴坡多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沟谷江河纵横,山涧泉涌细流。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全境可划分为地理景观迥然不同的三个自然地理区,气候、水文、植被、地理要素有显著区别。
  中部沿江河谷地区,一般海拔1600米〜1800米,最低1500米,比高100米〜300米,是本县主要农田分布区。其中,上迭(西部)地区江流比降小,切割较浅,两岸分布有稍宽阔的多级阶地;下迭(卡坝乡以东)地区,江流比降增大,切割深,形成数处气势宏伟的大峡谷,间段分布河谷阶地。沿江气候温和,多级阶地是本县种植业发展基地。
  北部迭山山脉,亦可分为两个自然地理区:一是横卧于县境北缘的迭山主脉,海拔高度3600米〜4488米,相对高差1500米〜1900米。西延称光盖山。最高峰错美,海拔4920米,为本州群山之冠。山脊多在4000米以上,是白龙江水系与洸河水系的分水岭,亦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势陡峭,基岩大部裸露地表,山脊走向近东西。为侵蚀构造型高山地貌。区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80%以上。迭山主脉南麓,即益哇、当多、哇坝、普若、安子、尖尼、让尕、桑坝、腊子等沟河上游地区,沟谷狭窄,坡陡土薄,地块零星,为土石森林高山深谷地貌和高山草原沼泽地貌。二是上列各沟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山体和沟系方向基本一致,南北走向,山体均由迭山主脉肋骨状向南翼辐射。海拔高度2000米〜3600米,比高800米〜1600米,为侵蚀构造型中高山地,各沟河沿岸为土石、山地沟壑地貌,土壤多为褐土和黄土,土层较厚;部分为农田分布区。
  南部岷山山脉区,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度2400米〜4102米,相对高差1000米〜1700米,为侵蚀构造型中高山区。西部山脉走向近东西,而达拉沟以东转为南北走向。区内山势雄伟,林木葱郁,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达拉沟、旺藏沟、曹什坝沟、阿夏沟、多儿沟、磨沟等沟谷相对较开阔处,阶地发育,沿沟河两岸多为黄土沟壑地貌。
  此外,在迭、岷山区普遍发育有冰川谷、冰斗悬谷、鳍脊、冰川湖等冰川地貌,表明境内有很发育的古冰川活动。区内3500米以上山地灰岩上,随处零星分布有灰岩砾岩,砾径一般5厘米〜30厘米,最大达数米,分选极差,局部见胶结物有泥质条纹,与下伏灰岩组成山峰。据后期切割出的产状看,该砾岩充填于古老的V型谷、裂隙溶洞中,接触处存在光滑面,据其产状、岩性特征及所在地貌位置分析,系古冰川产物。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