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集镇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集镇概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3
页码: 88-100
摘要: 本文介绍迭部县各乡集镇概况。
关键词: 迭部县 乡镇概况 集镇概况

内容

—、电尕乡
  地处县境西部白龙江两岸,东临本县卡坝乡,西连益哇乡,南接达拉乡,北隔光盖山与卓尼县毗邻,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区接壤。乡政府驻哇多卡,在县城西郊。乡名取藏语“巴西电尕”后二字得名,意为“台上”。
  乡境内,早在南北朝北周、隋、唐时,先后置有叠州、西疆郡、叠川县、合川县、,合川郡等建置,留有三处古城遗址。明、清至民国属卓尼杨土司统辖,并在境内设有哇巴、宁巴、白阿卡宋、曼玛卡松等4旗。解放后,1956年卓尼县始设上迭区。上迭区在乡境设立哇巴、白麻、买麻、中山4个乡。1958年改区为上迭人民公社。1959年随卓尼县划归临潭县辖。1962年迭部建县后置电尕乡至今。1990年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村;有人口1016户,5363人,其中藏族4299人。全乡总面积628平方公里,耕地1.25万亩,平均海拔2500米,北部最高峰保贝格洒(意为挖松香山)高4582米。两(河口)郎(木寺)公路横穿乡境,并与各沟林区道路纵横相接,交通较便利。白龙江、哇巴河上修有钢混公路桥梁各一座。乡境内驻有省属企业七九二矿、迭部林业局,县人民政府及县级机关、县属良种场、园艺场等单位。
  全境属高山森林区,森林、草场、水利、药材等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2439公顷,覆盖率达79%。木材蓄积448万立方米。沿江较平坦的河川阶地,是本县主要农业区,粮食作物以小麦、青棵、蚕豆为主,1990年粮食总产2335.05吨。有1个村委会、4个村民小组以种植蔬菜为主,是供应县城的蔬菜基地。1990年有各类牲畜23596头(匹),其中大牲畜12088头(匹),山绵羊7925只。乡镇企业办有:木器加工厂、砖瓦厂和个体运输、加工业、服务业等,1990年总产值(按当年价)515.6万元,其中乡办产值265万元,村办34万元,联户办119.4万元,个体97.2万元。乡内有小学15所,在校学生728人;另建有卫生院、供销社、综合服务站、电影放影队、信用社等基层单位。有寺院3座,共有住寺和尚68人。
  二、益哇乡
  位于县境西北,东连电尕乡,西、南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北靠光盖山与卓尼县卡车乡、尼巴乡隔山相邻。乡政府初驻扎尕那东哇村,1971年迁驻今址高杂村附近,东南距县城15公里。乡名以藏语“益哇库"而得名,意为 “猞猁沟”。
  乡境隋、唐时属叠州合川县辖,唐后属吐蕃。明、清至民国属卓尼杨土司领地,并在境内设有当多、益哇两个旗。解放后属卓尼县上迭区辖,1957年10月境内始设扎尕那、当多两乡,1959年1月随上迭公社划属临潭县,同年12月单独设立扎尕那公社。1962年划入新建的迭部县后改为益哇乡至今。1990年下辖6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31个自然村);共有人口687户,3943人,其中藏族3892人,回族2人。
  境内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北部基岩裸露,石峰嶙峋,璨然生辉,恢宏壮观。光盖山(迭山主峰)横卧境北,向南延伸部分将该乡境分为当多、益哇两条沟,两河沿沟由北向南注入白龙江。平均海拔2600米,最高的扎通瓦 (藏语,意为“高石山。)海拔4313米。气候高寒阴湿,无霜期短。全乡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3915公顷,森林覆盖率43%,木材蓄积量113万立方米;草场40.85万亩;耕地8831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青棵、小麦、油籽、洋芋。1990年粮食总产985.26吨;有各类牲畜21545头(匹),其中大牲畜13351头(匹),山绵羊4908只。该乡原以农为主,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转为以牧为主。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小水电、煤矿等,1990年总产值294.2万元,其中乡办产值216.3万元,村办2.6万元,个体办75.6万元。境内有林区乡村简易公路4条。县办林业公司在乡境办有益哇林场。
  境内有较丰富的森林、草场野生动植物、药材等自然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磷、煤、铀、铜等。境内早在隋代就有采矿炼铜,铸刀制币之记载。
  全乡有小学7所,在校学生345人。并设有卫生院、商店、兽防站、信用社等单位。有寺院3座。住寺和尚65人。
  三、卡坝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西,白龙江北岸,东邻尼傲乡,南连达拉乡,西接电尕乡,北依迭山主峰与卓尼县木耳乡接壤。乡政府驻卡坝路村南,西距县城32公里。乡名以藏语“卡坝路”首二字得名,意为“上面乡境南北朝至唐初属叠州辖。唐武德元年(618)年于境内置丹岭县,隶芳州。武德四年(621年)隶洗州。贞观二年(628年)复归芳州,旋又并入常芬县。神龙元年(705年)废芳州后归叠州辖。唐后属吐蕃。明、清至民国属卓尼杨土司辖地,并在境内设唵子、卡坝录秀二旗。解放后,1956年属卓尼县下迭区辖,1957年10月始设卡坝乡。1959年归龙叠县下迭公社管。1960年1月改设卡坝公社,辖今卡坝、尼傲2乡境。1962年迭部建县后恢复卡坝乡至今。至1990年下辖4个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共有361户,1975人,其中藏族1867人。
  全境属高山峡谷地带,迭山主峰错美(意为“湖爷”)位于境内西北部,海拔4920米,系州内最高峰。地势北高南低,发源于迭山主峰的安子曲和尼欠曲沿安子沟、尼欠沟向南汇流注入白龙江。年平均气温6.7C,年平均降雨量630毫米。总面积为56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526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7.7%,木材蓄积量752万立方米;耕地4492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青稞、蚕豆为主,南端白龙江谷地可种植玉米、养麦。1990年粮食总产734.51吨,有各类牲畜10900头(匹),其中大牲畜4834头(匹),山绵羊4032只。野生动植物、菌类、中药材等资源较丰富。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织毯、制香、小水电(75千瓦)等,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3.1万元,其中乡办107.6万元,联户6.3万元,个体59.5万元。境内白龙江和安子河上建有钢混桥梁各一座。两郎公路从境南穿过。
  全乡办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204人。迭部林业局安子林场建在乡境内。另设有卫生院、卡坝邮电所、信用社、营业所等单位。有寺院3座,住寺和尚100人。四、达拉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地处白龙江南岸、岷山北麓。东北连卡坝、尼傲二乡,东接旺藏、阿夏二乡,西、南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北与电尕乡隔虎头山为邻。乡政府驻岗来村,西北距县城65公里。乡名以地处藏语达拉库而得名,意为“虎穴”,相传古时沟内有虎。
  南北朝时,北周于建德六年(572年)在沟内九如卡处置恒香郡,隋废。唐贞观二年置恒香戍,兼置恒香县,旋又并入常芬县,隶芳州。神龙元年 (705年)废芳州后归叠州常芬县辖。唐后期属吐蕃辖。明、清至民国属卓尼杨土司领地,并设有达拉旗。解放后,属卓尼县下迭区辖,1957年10月始建达拉乡。1959年属龙叠县下迭公社管。1960年元月成立达拉公社。1962年建立迭部县后恢复达拉乡至今。至1990年下辖3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共有322户,1786人,其中藏族1765人。
  全境属岷山峡谷地带,山峦重叠,沟深谷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山峰在4300米以上。达拉河由南向北纵穿全境,次哇、拉子、热泉、高吉等数条山沟支流分别从东西汇入达拉河,向北注入白龙江。达拉河是县内白龙江最大支流,古有阔水、太白水之称。我国西北至西南间,被秦岭及岷、迭山脉层层封锁,极少通道。唯发源于川北的达拉河(上游四川境段称包座河)透穿岷山南北,勾通甘川,使达拉沟成为甘川天然古通道之一。古来运兵征战,屡经此道。三国魏蜀相争,唐、蕃、吐谷浑交战亦经此道,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兵分三路,中路经此道入滇。1935年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达拉,并在乡境高吉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俄界会议”。会址于1981年9月10日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4185公顷,森林覆盖率60%,木材蓄积量597万立方米;草场面积20万亩;耕地6126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洋芋、胡麻、油籽等。1990年粮食总产783.53吨,有各类牲畜11566头(匹),其中大牲畜5221头(匹),山绵羊5160只。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小水电等,1990年总产值130.6万元,其中乡办87.3万元,个体43.3万元。沟内有4条林区公路相互勾通,向北至沟口与两(河口)郎(木寺)公路相接。修有公路桥梁3座。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草场、水利、野生动植物资源。
  乡内办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161人。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设在境内。乡境还设有卫生院、兽医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基层单位。有寺院1座,住寺和尚38人。
  五、尼傲乡
  位于县境中部,东北连桑坝乡,东接旺藏乡,西南通达拉,西邻卡坝乡。乡政府驻尼傲村,西距县城38公里。乡名以驻地“尼傲”而得名,意为阳坡。
  乡境古为氐羌地。南北朝北周曾于白龙江南岸曲哇多纳(藏语地名,意为白水沟口),即达拉沟口东侧筑城先后置甘松防、,三川县(后改常芬县)和芳州。隋、唐沿袭。至今古城遗址犹存。唐神龙元年(705年)废芳州以常芬县归叠州辖。唐后属吐蕃。明、清至民国属卓尼杨土司辖地,并在乡境设有尖尼旗和沙录哇旗(部分村)。解放后,属卓尼下迭区辖。1959年划归龙叠县卡坝公社辖。1962年建县后仍属卡坝乡。1964年2月单独成立尼傲乡至今。至1990年下辖3个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共有392户,2225人,其中藏族2187人。
  全境地处迭山南麓深山谷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尖尼曲由北向南纵穿全境在乡政府驻地西注入白龙江。全乡总面积242平方公里。境内森林、野生动植物、中草药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4930公顷,森林覆盖率59.2%,木材蓄积量152万立方米。有耕地6362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棵、蚕豆、养麦、洋芋、胡麻、油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819.07吨,各类牲畜9502头(匹),其中大牲畜3691头(匹),山绵羊4813只。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厂、地毯厂、水电站等,1990年总产值达244.1万元,其中乡办产值152.6万元,村办76.9万元,个体14.6万元。两(河口)郎(木寺)公路从境南穿过,与通往尖尼沟的林区公路相接,白龙江上建有水泥桥梁一座。
  全乡办有小学5所,在校学生275人。还设有卫生院、兽医站、信用社、商店等单位。已建成尼傲和尖尼两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81年在乡境开办县属尼傲林场。有本教寺院1座,住寺和尚42人。六、旺藏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邻花园乡,南连阿夏乡,西与尼傲毗邻,北和桑坝相接。乡政府驻白龙江南岸旺藏寺附近,西距县城46公里。乡名原称“麻牙”(因初驻麻牙村附近)。1963年迁至今址,1985年报经省民政厅批准改为旺藏乡,以驻旺藏而得名。
  乡境于南北朝北周至唐时属芳州辖。唐神龙元年(705)废芳州后归叠州辖。唐后期属吐蕃。明、清以后归卓尼杨土司,并在乡境设有沙录哇旗。解放后,1956年卓尼县在旺藏设立下迭区,1957年下设沙录哇乡。1958年11月改区为社。1959年划属龙叠县辖。1960年下迭公社一分为四,遂建立麻牙公社。1962年迭部建县后设乡至今。1990年下辖5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 (16个自猱村)。共有662户,3640人,其中藏族3424人,汉族191人,回族23人。
  全境属深山谷地,白龙江从中部横穿乡境。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48天。全乡总面积350平方公里。林地面积737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1.9%。木材蓄积量257万立方米。耕地面积8220亩(其中水地2300亩),主要农作物有蚕豆、青棵、小麦、养麦、玉米、谷子、油籽等。1990年粮食总产1158.49吨,有各类牲畜17839头(匹),其中大牲畜5140头(匹),山绵羊8087只。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水电站等,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6万元,其中乡办产值127.3万元,村办3.2万元,个体25.1万元。两郎公路横穿乡境,并与境内旺藏沟、曹什坝沟、若张沟三条林区公路相接。全长80余公里。江上修有钢混拱桥4座,石桥1座。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旺藏,乡政府附近次日那村留有当年毛主席住过的木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途经乡境崔古仓时,杨土司粮仓的20余万斤粮食接济了困境中的红军将士。
  乡政府驻地旺藏,现发展成为县内主要集镇。驻有县属迭部第二中学、中心卫生院、粮站、邮电所、供销社、公安派出所、法庭、营业所、税务所、兽防站等单位。已开办私营工商、饮食服务业店铺20余处。从1985年起,每年9月27〜31日定期举办物资交流会。乡境内还驻有迭部林业局旺藏林场、阿夏林场场部、州属麻牙园艺场,水文站、公路道班等单位。.全乡有小学7所,在校中学生52人,小学生511人。
  旺藏寺院是县内规模较大的格鲁派寺院。1958年有和尚174人,现有住寺和尚32人。
  七、花园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连洛大乡,南接多儿乡,西邻旺藏,北靠桑坝。乡政府驻益高村,西距县城67公里。此地原称益高(曾译为“银固”,意为“荒坡”),后杨土司派人在此种植花果,始称“益高花园”,乡名取后二字而得。
  乡境在南北朝北周、隋、唐时,属芳州辖,唐中期归叠州。唐后期属吐蕃。明、清以来属卓尼杨土司世袭领地,分别属沙录哇旗、卡坝录秀旗和桑坝3旗管辖。解放后属卓尼县下迭区管。1959年划入龙叠县。1960年下迭公社划为4社后属麻牙和桑坝2社管辖。1962年建立迭部县后,划分桑坝乡的益高(花园)、西布古大队和麻牙乡的拜藏、阿寺大队,合并成立花园乡至今。1990年辖4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共有566户,2833人,其中藏族2443人,汉族373人,回族17人。
  全境地处白龙江谷地,平均海拔1875米,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440毫米,较干旱。居住在高山上的村庄缺乏水源,人畜饮水困难,且山高路陡,运输不便。全乡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林地3211公顷,森林覆盖率55.6%,木材蓄积量105万立方米。有耕地4615亩,其中河谷水浇地33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棵、蚕豆、玉米、油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623.09吨;有各类牲畜12025头(匹),其中大牲畜2174头(匹),山绵羊9132只;有果园200多亩,主要种植苹果、梨、桃、核桃等,其中苹果是享誉州内外的名土特产。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水电站等,1990年总产值84.2万元,其中乡办产值6&2万元,村办&2万元,个体7.8万元。两郎公路沿江横穿乡境腹地,与1条林区公路相接,江上建有钢筋水泥桥梁两座。
  全乡办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312人。还设有卫生院、邮电所、信用社、兽医站等单位。舟曲林业局水泊沟(西布古)林场设在境内。有寺院1座,住寺和尚34人。八、阿夏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与多儿乡隔山相邻,南、西南同四川南坪县和若尔盖县接壤,西北连达拉乡,北靠旺藏乡。乡政府原驻闹日吉,1983年迁至今址阿大海(村)河坝,西北距县城80公里。乡名以藏语地名阿夏库(沟)而得名。
  该乡清时杨土司设阿夏旗,解放后属卓尼县下迭区辖,1957年10月始设阿夏乡,1958年又与多儿乡合并。1959年随下迭公社划属龙叠县辖。1962年建县后恢复阿夏乡至今。1990年辖两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共有221户,1135人,其中藏族1125人。
  全境地处岷山北麓一条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高谷狭,森林茂密,日照时间较短,年降水量560毫米。源于川境的阿夏曲由南向北纵穿全境,至北界与多儿曲汇流再北注入白龙江。总面积43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67公顷,森林覆盖率56.9%。木材蓄积量332万立方米。草场面积9000亩。耕地3123亩,均为坡地。农作物主要有青棵、蚕豆、小麦、洋芋、油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196.76吨,有各类牲畜6938头(匹),其中大牲畜3426头 (匹),山绵羊3149只。境内野生动植物、菌类中草药资源丰富,其中白蕨菜享有盛名,系指名进贡卓尼土司的名特土产。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水电站等,1990年总产值59.4万元.其中乡办57万元,个体2.4万元。
  全乡办有小学4所,在校学生115人。另设有卫生院、兽防站、信用社、商店等基层单位。迭部林业局阿夏林场的作业区主要在本乡境内,场部1972年建在阿夏乡牙户寺附近,1976年遭洪水冲毁后,迁至旺藏乡境内。有寺院2座,住寺和尚36人。
  九、多儿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舟曲县大峪乡隔山相邻,南同四川南坪县接壤,西临阿夏乡,北连花园、洛大两乡。乡政府驻然子寺,西北距县城100公里。乡名以地处多儿库(沟)而命名;意为“石圈内",因境内山峦重迭、山峰裸露而得名。
  清时属卓尼杨土司辖境,并在境内置多力禾旗(内分“亚切"和“麻切”即上、下两个小旗)。解放后归卓尼县下迭区辖。1957年10月建立多儿乡。1958年底与阿夏乡合并。1959年随下迭公社划属龙叠县辖。1960年下迭公社划小后属麻牙公社管,多儿称管理区。1962年迭部县成立后仍恢复多儿乡至今。1990年辖5个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共有532户,3135人,其中藏族3102人。
  乡境地处岷山北麓深山谷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多儿曲(河)由东南向西北纵穿全境,在北界与阿夏曲汇流再北注入白龙江。全乡总面积为54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9700公顷,森林覆盖率56.6%,木材蓄积量356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草山面积4万亩。有耕地8943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1021.92吨,有各类牲畜9982头(匹),其中大牲畜3416头(匹),山绵羊5516只。境内野生动植物、菌类、药材、水力等资源丰富。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制筷厂、水电等,1990年总产值167.6万元,其中乡办产值119.3万元,个体48.3万元。
  该乡妇女服饰独特:头戴夹层筒型镶边帽,帽顶用白布封口微凹,面料颜色随年岁增长而由浅到深;身着半高领、右衽大襟长袍,领、襟部饰有10一15公分的镶花组边,常提起袍服下摆右角挽到腰带上;裤子宽短,多紫红色;足登满帮软筒厚底布靴。
  办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228人。另设有卫生院、畜牧兽医站、信用社等基层单位。1981年建立县办多儿林场。
  有萨迦派和格鲁派寺院各1座,共有住寺和尚114人。
  十、桑坝乡
  位于县境北部偏东,东临腊子乡,东南与洛大乡相连,南同花园乡隔山相邻,西与旺藏、尼傲、卡坝3乡相接,北与卓尼县、岷县交界。乡政府驻赛当寺,西距县城120公里。乡名取“桑藏”和“坝居”(卡曼、地来两村的旧名称)二村首字而得。其含义为“形如飞落的鸡”(指村旁山形)。.
  乡境明时属岷州辖,清至民国归卓尼杨土司辖(道藏、查哇二村仍属岷州),并设桑坝旗(内分“曲从日”和“曲帕日”即“河这面”、“河那面”两个小旗)。解放后1956年归卓尼县下迭区辖。1957年10月始建桑坝乡。1959年随下迭公社划属龙叠县辖。1960年下迭公社划小后设立桑坝公社。1962年迭部县成立后恢复桑坝乡至今。1990年辖4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共有498户,2807人,其中藏族2788人。
  全境地处迭山主脊南麓崇山峻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西北山巅有一奇景骨麻海(藏语称“永措”,意为玉湖),属高山堰塞湖,湖面约3500平方米,湖色碧绿。游人若在湖边高喊,就会招致雷雨交加,堪称自然奇观。桑坝曲顺桑坝隆哇(沟)由西北向东南穿流全境,与腊子河汇流后向南注入白龙江。全乡总面积47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9%,木材蓄积量145万立方米。1989年建立县办桑坝林场。草山面积17万亩,有耕地5947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1990年粮食产量762.80吨,有各类牲畜7652头(匹),其中大牲畜3359头(匹),山绵羊2915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水电等,1990年总产值170.33万元,其中乡办产值136.9万元,联户10.5万元,个体22.9万元。
  1935年长征红军曾途经境内吾乎、黑拉、班藏等地,东进腊子口。
  全乡办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382人,另设有乡卫生院、兽医站、信用社、商店等单位。
  有格鲁派寺院1座,住寺和尚70人。
  十一、腊子口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宕昌县接壤,南和洛大乡为邻,西同桑坝乡相连,北与岷县交界。乡政府驻康多村,西距县城95公里。乡名以天险腊子口地处境内而得名。“腊子”义为“山谷口 ”。
  乡境自北宋以来多属岷州所辖,民国时仍归岷县洛大乡管。解放后于1954年划属舟曲县辖。1962年建立迭部县后成立腊子乡。1968年改乡为社,1984年复改乡至今。1990年下辖3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共有436户,2564人,其中藏族2534人。
  乡境地处白龙江以北深山峡谷之中。峰峦起伏,山体陡峻,森林茂密,风景优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950米。腊子曲由北向南纵穿全境岀南界注入白龙江。全乡总面积为440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23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6%,木材蓄积量213万立方米。耕地5625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燕麦、洋芋、油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583.62吨。1990年有各类牲畜8995头(匹),其中大牲畜3515头(匹),山绵羊4744只。1984年在境内办有县办畜种繁殖场。境内野生动植物、食用菌类、中草药等资源丰富。乡镇企业办有木材加工、水电等,1990年总产值163.6万元,其中乡办145.3万元,个体18.3万元。
  岷(县)代(古寺)公路南北穿越全境,境内段筑有八隆隧道一处,长81米,宽7米,高4.2米。
  全乡办有小学4所,在校学生268人。另设有卫生院、兽医站、信用社、商店等基层单位。舟曲林业局腊子林场设在境内。
  位于乡政府驻地北10公里处的腊子口,自古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素有“天险门户”之称。峡谷两面悬崖峭壁对峙,仅8米见宽的狭道中腊子河从中奔流而过,只有一座1米宽的小木桥供人畜通行,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经此道。经9月17日激战,勇创奇迹,胜利突破国民党重兵据险扼守的腊子口天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目标。1936年8月,朱德等同志率领的二、四方面军又一次途经腊子口至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从此,天险腊子口驰名中外。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修建了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十二、洛大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北和宕昌县接壤,东与舟曲县巴藏乡相连,南同舟曲县除瓦乡及本县多儿乡为邻,西接花园、桑坝两乡,北靠腊子口乡。乡政府驻洛大村,西距县城94公里。乡名以驻地而得,藏语“洛大”义为“清净之区”;又相传唐时吐蕃东征军中来自卫藏“日当”地方的士兵和随军牧民到此定居,“洛大”系“日当”之音转。
  乡境明、清至民国多属岷州(县)所辖。民国于1940年设立洛大乡,辖今腊子、洛大二乡和桑坝的道藏、查哇二村。解放后于1954年划属舟曲县辖,1958年并入巴藏公社,1960年设洛大公社,并将道藏、查哇二村划归桑坝公社。1962年迭部县成立后,将洛大公社划分为洛大、腊子两乡至今。1990年下辖6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共有903户,4648人,其中藏族4315人。乡境地处白龙江两岸,岷、迭两山隔江对峙的谷地之中。平均海拔1678米,是本县海拔相对较低,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平均降雨量540毫米。乡境录坝村南有两处堰塞小湖,湖水碧绿如玉,清澈似镜,是县内美景之一。全乡总面积为24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2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1.1%,木材蓄积量113万立方米。有耕地6240亩,其中水浇地1296亩。江岸谷地可一年两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青棵、玉米、蚕豆、养麦、谷子、洋芋、油菜、甜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1142.18吨;有各类牲畜14905头(匹),其中大牲畜3571头(匹),山绵羊10130只。乡镇企业主要办有木材加工、水电等,1990年总产值185.2万元,其中乡办产值164.1万元,个体21.1万元。
  两郎公路横穿乡境,并与岷代公路在境内相接。白龙江上建有钢筋水泥桥梁3座,支流建有公路桥梁3座。
  洛大乡是本县教育发展最早的地区,民国时曾有私塾两处,解放后于1950年开办县境内第一所洛大小学。现办有小学8所(九年制1所),在校中学生98人,小学生530人。乡内另设有中心卫生院、供销社、营业所、邮电所、公安派出所、法庭、汽车站、工商管理所、财政所、税务所、征稽所、药材收购站等基层单位。舟曲林业局洛大林场亦设在境内。本乡代古寺已开发成为本县集镇之一。
  乡境有寺院1座,住寺和尚55人。
  集镇:
  —、白云
  是迭部林业局驻地。位于电尕乡白云村附近白龙江北岸,西距县城20公里。地名以驻地白云村而得。藏语白云,义为“神山”,有吉祥福地之意。白云小镇自然环境优美迷人,三面被浓郁苍翠的山林环抱,西临较开阔的河川地,白龙江从南穿流而过,水流平缓,岸平江宽,又因东侧电站入水口一坝拦江,使江面形成一泓秀丽的人工湖,满目碧波,浮鸭戏影。两郎公路从江边穿过。
  此处,原系荒草滩,间有数块农田。1969年7月成立林业局(当时称长征林业局),开土拓建。现已建有局机关及其所属机修厂、制材厂、纤维板厂、施工队、职工医院、职工子弟中学、小学等单位。县属单位设有:粮站、邮电所、公安派出所、工商管理所、税务所等基层单位。私营商店、旅店、饭馆、缝纫、修理等服务业遍布小镇街面。
  街道整齐,绿树成荫,供排水、路灯等设施齐全,业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山区小镇。
  二、代古寺(科布)
  代古寺位于洛大乡境内,两郎公路与岷代公路相接处,地处白龙江南岸岷、迭山系之间的峡谷台地上。藏语“代古”,含“安乐”之义。(科布,意为“野桃”,以地多野桃而得)。此地原系一片荒滩。这里因地处县内两条干线公路交叉的交通枢纽位置而得以重视。始于1973年开土拓建。现已建有汽车站、邮电所、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工商管理所、营业所、公路运输管理所、税务所、征稽所、药材收购站、洛大乡办厂等基层单位。洛大林场在此设有招待所、料场。私营商店、旅店、饭馆、缝纫部等个体工商、饮食服务业有25家。乡内群众已先后在此修建私人住房十多院。经县乡政府倡导和筹划,从1985年起,每年9月23~26日在这里举办物资交流会。一个新型的山区小镇已略具雏形。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地名

电尕乡
相关地名
益哇乡
相关地名
卡坝乡
相关地名
达拉乡
相关地名
尼傲乡
相关地名
旺藏乡
相关地名
花园乡
相关地名
阿夏乡
相关地名
多儿乡
相关地名
桑坝乡
相关地名
腊子口乡
相关地名
洛大乡
相关地名
白云镇
相关地名
代古寺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