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境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境域
分类号: K928.1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古叠州地,历代属兵家纷争之地。中原政权时占时弃,或鞭长莫及,占而不守;或招抚羁縻,选臣服部族首领委以重任,以安边患。故无显明疆界。部族豪酋的势力范围因受游牧习俗影响,惯以统领族人、畜群多少而论,并不注重疆域的固定界线。先后聚居境内的氐、羌、吐谷浑、党项、吐蕃等部族,自古惯于游牧,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又加宗教、部落管理上错综复杂的纽带联系,其疆界朦胧,境域难成定界。
关键词: 迭部县 疆界

内容

古叠州地,历代属兵家纷争之地。中原政权时占时弃,或鞭长莫及,占而不守;或招抚羁縻,选臣服部族首领委以重任,以安边患。故无显明疆界。部族豪酋的势力范围因受游牧习俗影响,惯以统领族人、畜群多少而论,并不注重疆域的固定界线。先后聚居境内的氐、羌、吐谷浑、党项、吐蕃等部族,自古惯于游牧,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又加宗教、部落管理上错综复杂的纽带联系,其疆界朦胧,境域难成定界。是本地区古代疆域的地方性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定居逐渐取代游牧,界线观念始有蒙生。至明、清卓尼土司实行土司制度后,属旗及部族的管理范围和习惯界线才逐步列显,并逐渐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认和交界地域民众的遵守。
  一、古叠州疆界
  隋以前叠州疆域无考。唐代始有史载,《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藏族史料集》等史书载:唐中宗神龙年间“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五里,南北一百二十九里”。与今迭部县境相比,南北界近似;东西稍长,东界至舟曲立节,西界至四川热多。州治(今县城东郊然闹村)“南至吐蕃界三十里,北至洗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扶州三百三十九里,西南至吐蕃七十里,东北至岷州四百五十里”。
  二、明、清至民国时疆界
  明永乐时,卓尼土司内附受封,并于正德年间赐姓杨准其世袭之后,先后数次开拓领地,征服迭部,直至第十任土司杨威于康熙年间才完成对迭部境内部落的收复、巩固和调整等工作。至清末杨土司统领的后山(迭部)十四旗,已有较明确的管理范围和习惯界线。
  东界:至今磨沟新旧帕子、上下其尔、甘向、地来村东与岷州所辖后归安相连。
  东南界:以羊布梁与西固为界。
  南界:至阿夏、达拉沟脑以岷山主峰与四川南坪、若尔盖为界。
  西及西北界:自益哇布岗山南麓至当多沟东克、麻盖错卡山顶与四川若尔盖境为界。
  北界:以迭山主脊及北麓交界民众沿袭的习惯界线与卓尼车巴沟、卡车等旗相邻。
  民国时,迭部十四旗的疆界未发生新变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的疆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迭部的行政区划历经数次变更,疆界也随之移动,建国初,上下迭部先后分别划归卓尼、临潭和龙叠等县管辖。至1962年正式成立迭部县后,县境疆界始趋稳定。管辖范围包括原杨土司所属后山十四旗全境外,还将原岷县所辖(1954年〜1961年间划入舟曲县)洛大乡境(含今洛大、腊子二乡和桑坝乡的道藏、査哇村)亦划入迭部县境。
  新建县的疆界,仍以境内原旗所辖范围的历史习惯界线为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没有重新正式划界。这种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惯界线,大部分已被各级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所承认和遵守。
  东界:自东北腊子乡境的铁杰日山梁北麓至大拉梁、葱地山顶,与岷县、宕昌县接壤;再向南延伸至洛大乡境曼地高山顶、黑水沟口,又东南至多儿羊布梁与本州舟曲县巴藏、曲瓦乡为界。
  南界:自东向西以多儿、阿夏、达拉沟脑的达益那隆、透木扎夏、巴旦哲西、尼玛克、佩尔热给、阿嘎尔等岷山主峰,与四川省南坪县、若尔盖县为界。
  西界:自电尕乡境杂藏卡村西向北至益哇乡布岗山南麓,又西北至色尔霍、东克、麻盖错卡等山峰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的铁布区为界。
  北界:自西向东仍以迭山主峰华尔干山、光盖山以及迭山北麓交界处民众使用的习惯界线,与本州卓尼县的尼巴、卡车、木耳、纳浪等乡相依为邻。
  附:县名来历考
  县名来历考
  “迭部”原写“叠部”,近年简化为“迭”。四川热多地区则称“铁布皆为藏语之译音,意为“拇指”,即神仙拇指点开的地方。
  关于“迭部"地名缘何而来,众说纷纭。据神话传说,古代迭部地区四周全是高耸入云的石山,隔断内外交通。有个叫涅甘达哇的山神途经此地,被石山阻挡去路,他伸出拇指一撼,石山顿开缺口,变为通道,且在“扎夏果”(地名)石崖上留下拇指媼石的痕迹。据《安多政教史》载,在然多沟内一座叫胜乐圣地灵鹫山有苯教祖师东巴西饶留下的足迹,其中拇指痕迹最明显。故得“迭部”之名。又相传唐时吐蕃东征军中有名叫达巴的大力士,行军时两腋各夹一头牦牛,仍行走自如。遂被吐蕃赞普封为镇守汉藏交界处的带兵统帅,驻守于地势险要的上迭部“铁剧”白崖神宫,并建城堡居住。因其力大超群,故誉称“迭部”,有赞扬其出众之意。并作为地名相传至今。在学术界亦有几种看法,一说:迭部“是吐蕃军事统帅'德布'的音变”。(四川省民族语言学会首届年会论文毛尔盖•桑木旦:《略谈铁布地名由来》)。有说:“自吐蕃入侵党项,诸姓内徙,诸部旧称尚有留作地名以至于今日者。”认为,汉魏后在青海、甘南、川西北发展起来的党项羌“拓跋氏”曾据于此地,故“迭州之'迭部'、松州之'铁巴',皆为'拓跋'部之转音。" (吴景敖:《西陲史地研究》中华书局1948年版)。还有认为:“党、丹、宕、铁,也是一音之转。疑皆宕昌遗裔的部族”。(任乃强:《“达布人”的族源问题》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印的民族研究丛刊之二)。又有人认为:迭的名称“是由羌语叠布而来。”(马长寿:《氐与羌》)。还有人推断:“古代确有一个被称为'迭'或'铁'的民族集团居于此地。”(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人名变为部名,部名又转为地名”(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
  以上几种说法除神话外,都是依据有关史料考证和推断的,都有它一定的道理。尤以格勒和洲塔的推断即迭部地名来源于古代部族名称较为可信。迭部藏族来源于唐代吐蕃屯军后裔之说,是有道理的,但“迭部”地名不只是唐以后才形成的。因为迭部之“迭”(叠)的称呼,早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出现并见于史册。据《元和郡县志》云:“周武德六年(577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置叠州。盖取山川重叠之义。”《迭部县地名志》认为“叠州是藏汉两种语言的组合名称。'叠'是藏语地名“帖武”一词的首字音译,选定汉文译写用字时,既注意了语音的准确性,又兼顾了符合当地地形特征(山峦重叠)的字义;'州'是汉语行政区划名。”
  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迭部”系藏语音译而得名,源于古代部族名称。在今译写汉文时,含有藏汉两语组合之潜义,选用“选”(叠)字,寓以群山重叠之义;“部"是藏语语尾,有“部族"、“部分”地区之义。“迭”与 “部”组合起来,亦含有“叠州部族叠州地区”之寓义。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