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汗丹津号岱青和硕齐,藏语称才旺丹增。系青海和硕特部黄河南前首旗亲王,为元太祖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固始汗之五世孙,1698年 (清康熙三十七年)嗣其父博硕克图济农之位。
1701年朝谒康熙帝,被封为多罗贝勒。为巩固和硕特蒙古在藏区的统治地位以及个人对佛教格鲁派的信仰,他先后派人赴西藏请德高望重的名僧俄昂宗哲(即嘉木样一世)来辖区建寺宏法。在其辖区部落征集民夫及建材,1711年修成八十根柱子的大经堂和内殿,使拉卜楞寺初具规模。此时正值西藏政局混乱,拉藏汗与第巴•桑吉嘉措对垒,接着在废立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及其转世灵童格桑嘉措为第七世达赖的问题上,察汗丹津、罗卜藏丹津与拉藏汗反目。在清政府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慑下,双方同意清廷安排,将格桑嘉措移住青海塔尔寺。察汗丹津保护新达赖的举动,博得蒙藏群众的信任,加之其听从朝廷命令,于1718年晋封为多罗郡王。
1723年,清廷以青海诸王公历年效忠朝廷之事绩各加封赏,察汗丹津晋封和硕特亲王,驻前首旗。同年七月,罗卜藏丹津叛乱,察汗丹津激烈反对,叛乱平息后,辖境安宁,僧俗更为拥戴。
1735年谢世,因其子早夭,即以仲兄墨尔根诺颜的孙子旺舒克承袭。
宏布刚究、索努脱巴二人皆为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5年)黑错(今合作)四沟藏族反清斗争领袖。道光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全国各地掀起反清斗争。1845年,黑错四沟藏族牧民按传统习惯北迁放牧,遭到西宁镇总兵站柱的袭击,1864年,黑错牧民南返原牧地,又遭清兵劫掠。藏族群众忍无可忍,便在部落首领宏布刚究与索努脱巴的率领下,聚集千八百众,抗击清兵。5月11日,西宁镇总兵站柱、知府庄俊率大军剿捕,从那沙、更力、迭庄推进,藏族群众竭力狙击。清官军兵分两路夹攻,一路在黑错山口受到藏族牧民的马队袭击,另一路从格河、沙沟包抄,巨炮连发,所有村舍、寺院,悉被焚毁,牧畜财产被洗劫一空,藏族群众被迫退至美武(今佐盖曼玛)地带,凭险坚守。部分避居扎尕草原一带的森林之中。7日,黑错四沟群众及寺院僧众,在宏布刚究、索努脱巴的率领下,再次掀起反清运动。清政府即派西宁办事大臣达洪阿亲率大军镇压,洮州同知严长宦、照磨唐宝,协同卓尼土司杨元、卓尼着逊千户杨国成从洮州西北部进攻,黑错四沟群众,在宏布刚究、索努脱巴的领导下,多次打退清兵进攻,并击杀着逊千户杨国成,但终因众寡悬殊、四面受敌而兵践败途。首领宏布刚究、索努脱巴惨遭杀害, 大部分反清起义者均遭厄运。
黄位中(1869〜?)藏族,又名贡保东珠,西康理化县(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拉卜楞寺活佛嘉木样五世和阿莽仓四世的生父。清时曾任理塘三营官(实际是土司)的管事。辛亥革命以后,黄位中被任命为理塘县的东路保正(相当于区长),管理莫拉乡和毛亚乡,人称抗保正。1920年9月,黄位中偕全家护送确定为第四世嘉木样转世灵童的次子黄正光到达拉卜楞寺,举行坐床大典。其后任拉卜楞寺总管,定居于拉卜楞。以“佛父"身份率领僧俗群众进行反抗青海宁海军的斗争。1927年4月,宁海军撤离拉卜楞,其后退居二线,然对地方一切重大事情仍积极参与。黄位中以其练达老成,曾被甘肃省政府任命为各蕃总办、省政府顾问等职。逝世后,寺院为其建造灵塔,供置于拉卜楞寺上续部学院经堂的后殿。
邓隆(1884〜1938)字德舆,号玉堂,又号睫巢子、睫巢居士,甘肃临夏人。国民党员,本仲家子,幼出嗣于邓氏。18岁考〓〓〓生,19岁中解元,20岁中进士,任四川新都知县。辛亥革命后,参加国民党,任甘肃省参事会参事、戒烟总局局长等职。1934-1935年曾任夏河县县长。
邓隆对佛教颇感兴趣,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任夏河县县长期间,学习藏文,钻研藏经,前后译著《密宗四上师传》、《密宗问津录》五卷、《大智宗喀巴大师事略》、《嘉木样传》、《麦拉祖师传》、《题宗喀巴画像》、《题多罗菩萨画像》、《书临洮正觉寺永乐敕书后》、《番佛名义》、《藏文注释》、《文字般若集》等著作。公开发表《拉卜楞之藏经》、《拉卜楞设治之经过》等文章。
邓隆任职期间,夏河的治安,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民事纠纷、草山纠纷很少发生。对夏河史地也有所考。大夏河原为古之漓水,古之大夏河为今广通河,错出《大明一统志》。邓隆据《水经注》所载,亲临大夏河水系及有关古城遗址考察,撰写《漓水•大夏水考》,首次予以驳正。还撰有《拉卜楞记略》等夏河史地文章。所作诗五十六首收集于《壶庐诗集遗稿》。
离任后,于1938年以甘肃佛教会会长身份,前往兰州桦林山慰问照料染有疫病的抗战应征壮丁而染疫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民俗学家和“《尚书》”研究专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
1938年6月17日,顾颉刚教授一行由临潭前来夏河地区视察,并先后会晤了陌务(今佐盖曼玛乡)土官杨步之、黑错寺(今合作寺)锁藏佛、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拉卜楞寺襄佐黄正本、县长丁明德及西北防疫处兽疫防治所主任杜世杰等人,参观了兽疫防治所、大夏街小学、藏民小学、图书馆和中央农业试验所西北种畜场、白石崖寺、作海寺等处,并在藏民文化促进会作了演讲。应邀为夏河各界举行的“七七”抗战建国纪念会撰写了祭文。7月13日,顾颉刚一行离开夏河前往临夏。
顾颉刚教授的夏河之行,促进了外界对拉卜楞地区民俗与民情的了解和研究,也为后来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
黄祥(1898〜1957)又名嘉样,藏族,夏河县扎油乡人。7岁入拉卜楞寺续部下学院出家为僧,17岁时因体格魁伟且精明强干,选拔为拉章卫士。后又委派为拉卜楞寺塔哇聂仓聂哇(地方行政官)。
1918年,宁海军马麒部驻军拉卜楞,军阀横行乡里,引起僧俗群众的强烈反抗,黄祥在这场斗争中,随同僧俗代表团多次赴兰控告马麒部罪行,参加中共地下党员宣侠父帮助组建的“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开展“民族自救,团结图存”活动。同时,随嘉木样之父黄位中,组建“反马司令部”,集结四方部落藏兵,进行军事抗争。作战中,黄祥善用兵,且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经过拉卜楞僧俗群众近十年的艰苦斗争,迫使宁海军于1927年撤离拉卜楞地区。
1928年拉卜楞番兵司令部成立,黄祥任第一团团长,主管拉卜楞地区的治安、寺院的警卫工作,秉公处理各种民事案件,经他处理的草山纠纷,一般能使冲突双方心悦诚服,重归于好。1930年,黄祥还俗。1940年担任夏河县首届参议会参议长。
1949年8月260,兰州解放,甘南藏区局势动荡不安。27日,国民党夏河县长殷裕国和保安司令部大部官兵撤往阿木去乎一带,夏河县城一片混乱。黄祥留驻县城,以参议长身份,维护秩序,安定人心。28日,解放军派代表李福林与黄祥取得联系,并在当晩,协同李福林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夏河县各部门旧职人员座谈会。次日,派韩志华等三人去临夏见王震司令员,介绍县情。31日解放军代表刘育华到夏河,黄祥热情接待,并与刘一同去做警察局长的工作,以稳定社会治安。1949年9月5日,王震司令员亲函通知:“黄祥议长暂代县长……继续维护社会治安为盼”。12日,夏河县政府以“祥字第一号”文,向全县通电。并自筹白洋千元买粮买草,做迎接解放军和工作团的准备。1949年9月20日,临夏专员牙含章同解放军62军186师556团副团长刘光奇率军一营前来接管夏河。黄祥布置安全防卫,组织万名群众,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22日,夏河县人民政府成立,黄祥当选县长,并兼任夏河县民兵司令。
1951年7月为抗美援朝战争,带头捐献人民币一千元,并走乡串户,发动群众,全县募捐飞机两架款项。11月1日,他以热爱和平的爱国人士身份, 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2年剿匪工作中,黄祥对阿木去乎区长次致木,听信匪特谣言,带领部分群众进山为匪一事,反复做思想工作,亲自动员争取,不几日,次致木所带群众返回家园参加劳动。7月,他以西北军政委员会藏区访问二分团副团长的身份,先后到碌曲西仓、作格等地,召集部落头人会议,扫除解放军进剿马良股匪的障碍。12月,甘南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夏河成立,黄祥为副主任委员,并先后兼任甘南剿匪委员会副主任、禁烟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底,黄祥在甘、青、川、康四省边境工作扩大会上表示,坚决拥护在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1956年,甘南藏区社会动荡不安,中共甘南州委和政府成立工作团,黄祥任三分团团长,抱病赴碌曲各地,与活佛、头人座谈,宣传政策,为稳定局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1957年2月14日,黄祥因病逝世,终年五十九岁。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协全国委员会送献花圈,以〓悼念。
萨丹(1898〜1937)真名为三木旦,汉名罗占彪,字虎臣。1898年出生在夏河县拉卜楞镇下塔哇一户藏族平民家庭,其父旦巴达吉格桑,原籍青海循化道帏,后移居于拉卜楞;三木旦兄弟三人中长兄次兄均为活佛,一名 “襄佐堪布仓”、一名“措都仓”。
三木旦从小出家为僧,在拉卜楞寺闻思学院习经学法,他自幼天资聪慧灵敏,学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故深受佛师之赏识,后提任他为襄佐堪布管家, 支掌襄佐堪布襄钦经济大权。
1918年青海宁海军围攻拉卜楞寺时,三木旦因阻击马部进攻,使众僧平安撤离险境,被大家誉为勇敢、善战的“神枪手在反对宁海军马麒部对拉卜楞群众和寺院僧侣劫掠屠杀的活动中,他毅然脱掉袈裟还俗并成为反马斗争中黄正清最得力的助手,他代表黄正清奔赴青海西宁、宁夏、河州等地谒见冯玉祥、陆洪涛等人控告马麒部在拉卜楞犯下的滔天罪行。1925年秋黄正清与三木旦在兰州结认了共产党员宣侠父,在宣侠父的协助下于翌年5月2日在兰州正式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三木旦担任翻译并被吸收为会员,宣侠父介绍黄正清、三木旦二人加入了国民党 (左派)和“少年同志会”,宣侠父积极引导他参加各种集会和社会活动,以提高他的政治思想觉悟。
为了进一步组织和发动广大僧俗群众反抗宁海军马麒部入侵的斗争,经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同意,1926年8月初派三木旦协同宣侠父去甘南藏区调查情况,处理问题。宣侠父、三木旦夫妇等一行七人,离开兰州后,经拉卜楞、阿木去乎、西仓新寺等地,最后到达欧拉。
在欧拉草地的参智合寺宣侠父会见了嘉木样五世及其父黄位中,在双方交谈时,均由三木旦充当翻译,双方的思想沟通了,黄位中欣然地接受宣侠父的指教和提议,决定召开部落头人会议,成立了“甘青藏民大同盟”,由三木旦用藏语宣读了“大同盟宣言”,随后由黄位中带领大家宣誓,宣誓完毕宣布在同年十月再在西仓举行正式结盟仪式。
甘青分治后,即开始了划界工作,作为黄正清助手的三木旦又积极参加了划界会议。三木旦岀色的工作和才能深得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之器重,特提任他为拉卜楞番兵司令部第一团团长,而青海军阀马步芳却视三木旦为眼中疔,肉中刺,伺机进行暗害。
1937年三木旦携同家人去西藏拉萨朝佛,途经青海玉树扎吉格草原时,被马步芳派兵诱杀,死时年仅39岁,与三木旦一起蒙难的有10余人(其中:有喇嘛僧侣数人)。
三木旦仅留一子,名罗图兰,其父遇难时图兰尚且年幼,当他知事时,决心长大后习武从戎,替父报仇雪恨,后考入伪中央陆军警官学校,在赴成都学习时,因病,医治无效而病故,去世时年仅18岁。
宣侠父(1899〜1938)又名宣尧火,藏名扎西才让,渐江省诸暨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受中国共产党委派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一期学员。1929年至1932年,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从事工作,因工作卓有成效,招致国民党当局注意,1938年暗杀于西安。
1916年7月,拉卜楞寺因内部派系矛盾,发生冲突,宁海军镇守使马麒趁机插足,两度血腥镇压拉卜楞僧俗,遭到僧俗强烈反抗。
1918年6月,黄正清等人组成“请愿代表团”,赴甘肃督办处控诉,督军陆洪涛不予受理。
1926年初,宣侠父随冯玉祥部刘郁芬入甘,以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委员的身份,从事政治工作。请愿团向刘郁芬上诉后,得到宣侠父的支持,在他的帮助下,长期驻兰州申诉的请愿团,在兰州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宣侠父为“促进会”起草了《宣言》、《组织大纲》,并代撰“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亲自负责石印,向全国散发,将马麒军队欺凌剥削藏族人民的种种暴行公布于天下。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宣侠父赴玛曲欧拉,召开了一个甘、青、川三省边境部落头人会议,详细了解情况。并在会上明确表示“我是来支持你们反抗马家军阀的”,同时发出“民族平等,团结起来求生存"的号召。返兰后,即向督办刘郁芬提出妥善解决纠纷的意见。于是年十月作出决定:一、马麒军队全部撤离拉卜楞地区。二、设拉卜楞设治局,归兰山道管辖。三、由甘肃省派一个保安大队长期驻扎拉卜楞,以保护藏民的生产和生活。
1927年春,马部撤兵,“促进会”从兰州迁往拉卜楞,并在宣侠父的支持下,以促进会的名义,开办了拉卜楞地区第一所藏族小学——拉卜楞藏民初级小学。为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文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丁明德(1899〜1958)字俊吾,兰州市榆中县人。西北大学蒙藏专科毕业。1927年经甘肃省国民党政府教育厅厅长水梓推荐、黄正清邀请,至拉卜楞创办藏区学校教育,从此定居夏河。
丁明德抵拉卜楞后,任藏民文化促进会附小教育主任。1928年任中山小学校长。
夏河县创办学校教育始伊,办学条件十分艰难,丁明德为此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初建的藏校没有校舍,他将学校搬到私宅,1928年“河湟事变”, 祸及夏河,学生或遭难身亡,或逃亡他乡,人数大减,再加学校经费无着落,但他仍坚持办学,提出“宁少毋停”的主张,同黄正清及全体教职工一道,采取两校合办等措施,克服困难,使萌芽中的夏河学校教育得以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1931年春,筹建夏河县教育局,丁明德任局长,1932年入拉卜楞番兵司令部任副官长,1935年藏民文化促进会改组后,任理事、常务理事等,协助黄正清理事长筹建新会舍及附设小学校舍,创办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巡回施教队,赴草地开展社会教育。
1937年6月12日出任夏河县长。在任县长一年中,对蒙骗藏族群众的奸商,采取措施,给予严厉打击。对拉卜楞地区商务颇有研究,撰文《拉卜楞之商务》,以翔实的论据,论证修筑拉卜楞地区交通的必要性,以开发拉卜楞地区商业。该文后辑于《方志•拉卜楞专号》,为研究夏河商业之珍贵资料。
丁明德为开明人士,曾与中共地下党员牙含章等多有往来。1949年夏河解放前夕以参议会秘书身份,协助黄祥维持社会秩序,后任夏河县人民政府一科科长、夏河县初级师范学校校长等职。
1958年平叛中,错捕入狱,冤死狱中,终年五十九岁。后于1978年得以平反。
张其昀(1900〜1985)浙江鄞县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和文学院长。1948年后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教育部长。1934年秋,作为研究人文地理的专家,张其昀亲历夏河考察。1936年张其昀主编的《方志》第九卷《拉卜楞专号》出版,其中张其昀著有《甘肃省夏河县志略》的文章,全文17000多字,从地位、地形、水系、气候、生物、民族、农业、林业、畜牧、矿产、商业、交通、政治、宗教、历史等15个方面进行了记叙,较为完整地概括当时夏河地区的人文地理和经济生活,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李安宅(1900〜1985)河北省迁西县人。
于式玉(1904〜1969)山东临淄县人,李安宅之妻。夫妇均为知名的社会学家、藏学家。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夫妇二人生活在拉卜楞,进行民族宗教的社会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抗战之始,李安宅夫妇均在燕京大学任教。北平沦陷后,李安宅以国民党教育部边疆视察员身份,于1938年冬月同于式玉先后到达拉卜楞。李安宅在藏族友人和众多喇嘛学者的帮助下,组建“新生活俱乐部研究组”,从事人类社会学调查,重点研究藏族宗教。李氏先后撰有《拉卜楞宗教之实地考察》、《拉卜楞的藏民文化促进会》、《拉卜楞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制》、《拉卜楞寺所馆暨各级职员类别》、《拉卜楞寺护法神》、《拉卜楞寺概况》、《黄河南亲王与拉卜楞》、《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拉卜楞寺公开大会》、《西藏系佛教僧教育制度》、《拉卜楞年节》、《关于藏王(赞普)世系年代辨证》等大量藏学论著。于式玉则在黄正清夫妇帮助下,募捐创办拉卜楞女子小学(1940年创办),做藏族妇孺的社会教育工作,同时致力于藏文藏语的学习和藏学研究工作,撰有《到黄河曲迎接嘉木样活佛日记》、《桑科呼滩欢迎辅国禅化嘉木样呼图克图由藏返拉记》、《拉卜楞藏民妇女之梳发》、《拉卜楞藏族区民间文学举例——民歌》、《藏民妇女之一生》、《拉卜楞寺祈祷大会之布施》、《拉卜楞红教喇嘛现状与其起源及其各种象征》等论文。
李安宅夫妇尊重藏俗,热爱藏民族,在拉卜楞期间,李安宅取藏名索南木多尔吉,于式玉取名央金拉毛。夫妇俩性格豁达好客,与藏族往来甚密,建立了深厚感情。1941年李安宅离开拉卜楞,赴成都华西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次年,于式玉亦赴华西任教,后夫妇俩赴西藏,从事藏族教育和藏学研究终身。
邢培仁(1903〜1989)字德吾,甘肃榆中县人。1921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夏河兴办学校教育之时,受水梓推荐、黄正清邀请,前来夏河从事藏区教育终身。.历任中山小学教育主任、国民党夏河县教育局督学、大夏街小学校长、夏河县回汉子弟小学校长职。1958年因病退休,定居于下塔哇村。1989年春去世,享年86岁。
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从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北至包头,西达敦煌,跋涉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广大地区。8月,范长江由临潭县到陌务(今佐盖曼玛乡)、拉卜楞等地旅行。追踪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数十篇通讯,汇集成《中国西北角》一书出版。
霍德义(1912〜1990)陕西省甘泉县人,1933年11月参加革命,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夏河和平解放,成立中共夏河县工委,任中共夏河工委第一任书记,1950年底调离夏河县。1990年3月在兰州去世。
滚噶化木却(?〜1940)藏史称更噶环觉,于1916年在襁褓中继承和硕特亲王爵位。继位时因年幼,由母亲兰曼措摄政。亲王自幼喜欢读书,既精通藏文,又勤学汉语文。尤善音乐,常与其母、妹妹及侍从在居室内合奏藏曲。1940年更噶环觉病故,因无嗣,按蒙古旧俗,其妹袭位。
丹巴嘉措(1909〜1971)四川若尔盖县人。他是国内第一个将毛泽东著作译为藏文的藏族学者。
丹巴嘉措自幼在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出家为僧,学习刻苦,学有所成,曾任拉卜楞寺“议仓”秘书长、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教员。后还俗定居于夏河县九甲乡。
1949年9月后,赴兰州革命大学第三部学习,后任临夏专署藏文秘书、革命大学翻译股股长、兰州大学藏文系副教授、西北民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岀版社藏文翻译等职。60年代返乡,任甘南州政协常委。
丹巴嘉措以他广博的知识、开朗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先后参与了《共同纲领》、《宪法》的翻译和审核工作,为宣传党的政策、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兰州大学任教期间,反复阅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几乎达到能默写的程度,随之着手将《实践论》与《矛盾论》等哲学论著译为藏文,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热情赞扬,在藏学界产生极大影响。
他在从教之余,进行藏学研究,陆续撰有《藏族史学简介》、《藏族文学名著简介》、《诗学修词明钥》、《藏文文法“拉顿”的若干问题》等著作。其中《藏文文法“拉顿”的若干问题》一书,甘肃人民出版社多次出版发行,并译为日文在国外发行。他在世界藏学界亦享有很高的声誉。
1959年,丹巴嘉措被错划为右派,1965年调回甘南州,继而又遣回夏河县批判斗争,身心备受摧残,于1971年病故。1973年2月,甘南州人民政府予以彻底平反。他的去世,无疑是藏学界的一大损失。
牙含章(1916〜1989)甘肃省和政县人。著名的民族理论家、宗教学家、藏学专家和党史研究专家。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甘肃工委决定在甘肃境内大力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建立游击根据地,为解放甘肃做好准备。经甘肃工委研究,决定派牙含章和高健吾二人到陇右地区开展地下斗争。同年10月,他化名“康明德”与高健吾秘密通过封锁线,来到岷县城。牙含章等同志先后与甘南农民起义失败后幸存下来的郭化如、杨友柏、毛德功、肋巴佛、夏尚忠等人取得联系,并亲自介绍这些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使他们为党的优秀分子和坚持地下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
1948年1月,在中共陇渭工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陇右工委。陇右是包括临夏和甘南的一个多民族地区。由于肋巴佛的不幸遇难,使陇右地下斗争受到了一次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之后,牙含章只得另辟蹊径,着手开展争取拉卜楞地区政教上层人士及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的工作。1948年夏,牙含章托朋友赵侠兴去信给黄正清,信中以个人名义代表中共陇右地下党组织向黄正清讲述了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指出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的趋势,指出藏族人民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介绍了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黄正清收到信后,思想很受震动。1949年春,牙含章又两次派地下党员常秋英和钱平到拉卜楞去工作,并将拉卜楞保安副司令张子丰(常秋英丈夫)破格发展为地下党员,指示他说服黄正清不要上蒋介石的当,不要与人民解放军为敌,更不要逃往台湾,选择时机起义,这些工作在以后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年9月20日,黄正清率部起义,为西北藏区的和平解放做岀了典范。牙含章受中共临夏地委的派遣,率领一个营的解放军和干部工作团前来夏河接管政权,以县工委委员的身份,亲自领导了夏河地区的建政工作。他将这一段工作,写成“解放初夏河建政的经验和教训” 一文,呈送中共临夏地委,成为解放初期党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重要文献。
作为著名的藏学专家,其代表作有《达赖喇嘛传》、《班禅额尔德尼传》。黄培德(1917〜1984)字养轩,藏名达嘎,夏河县九甲乡下塔哇村人。夏河县培养出的第一代藏族教育工作者。1938年毕业于拉卜楞初级小学校,后又求学于兰州农村师范学校、国立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
1949年前曾在兰州、岷县、临夏、银川、平凉、天水等地任过农民银雇员和农贷员。1949年8月3日经第一野战军政治部联络员刘育华同志介绍,前往兰州投奔解放军,受到彭德怀总司令员的接见,随即在第一野战军所办的“民族问题研究班”学习革命理论,研究民族问题。1949年冬,受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派遣,参加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三部(西北民院前身)藏区招生工作,在甘南、青海21县动员招生少数民族青年300余人,为西北民院输送了首批学员。
1950年返回故里,任夏河县副县长。1951年至1970年又回西北民族学院,历任院办公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等职。于195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并任院党委委员。1970年6月黄培德调碌曲县党校工作,其后回夏河县。1978年后任甘南州政协常委、夏河县政协副主席。1982年离休。
1984年6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7岁。临终留下遗嘱,将所积蓄的1000元钱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500元钱作为教育集金捐赠给母校 ——藏民小学。
吴振纲(1917〜1949)字乾生,别名高锐,藏族,夏河县九甲乡下塔哇村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振纲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兄弟五人无依无靠,只能以租佃寺院土地,给喇嘛喂马等劳作维持生计。10岁时就读于拉卜楞文化促进会创办的夏河县第一所小学——拉卜楞藏民初级小学。
1934年,国民党一支别动队120余人到夏河以缉査共产党为名,勾结当任县长杨良,敲诈勒索教育局长及藏民小学教师,并要捉捕有关教师。此时就读于藏民小学的吴振纲,组织和领导了夏河县有史以来的首次学潮。吴振纲之兄交巴掩护有关教师赴兰申诉,教育局长石莹珍被撤职押赴兰州,让国民党县政府秘书潘仁接替。别动队临行时,吴振纲等师生前去为石莹珍送别,遭到别动队士兵的无理殴打,此举激起师生们的义愤。吴振纲返校后立即组织同学,埋伏在县长杨良必经之路,欲抓杨而未获,只擒潘仁,游街示众,并到处张贴“杨良不良,潘仁不仁”等标语,抗议杨良勾结别动队乱抓教师学生,破坏萌芽中的民族教育。别动队得悉消息后,急返夏河,欲抓吴振纲等,弹压学潮,但在各界人士和群众的掩护下,吴振纲等脱离虎口,别动队的阴谋未能得逞。杨良随即潜返兰州,未敢回夏河。
1935年,吴振纲从藏民小学毕业,赴南京蒙藏学校就读。日本占领南京,学校迁湘,吴振纲返夏河,任教于母校,教学之余,他面向社会组办藏文识字班,并组织学生在县城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9年,由黄正清介绍,吴振纲又率数名藏族学生赴重庆蒙藏学校求学。此时,他参加了“东藏青年联盟”。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被认定有共产党嫌疑,强令退学。离校后,他找到了当时驻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叶剑英,并准许去延安学习。吴振纲未去延安,返回夏河,在县上就任督学,并继续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1949年6月后,吴振纲、班智达等一批进步青年,因反对地方封建势力,进行革命活动,生命受到威胁而潜行美武(今佐盖曼玛乡),受到美武土官杨世杰的保护。8月31日,吴振纲、班智达等七人受杨的重托,携带步枪32支,去临夏迎接解放军,见到王震司令员。王震赞扬了土官杨世杰的进步行动。由于吴振纲表现积极,工作踏实,品德优秀,历史清楚,王震司令员亲自介绍吴振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后,他与新华社随军记者杜鹏程同返美武,杨世杰率藏兵欢迎,再由美武经合作、隆哇一线抵夏河,沿途宣传政策,安定民心。吴振纲等一到夏河,很快与黄正清等上层人士取得联系,传达了王震司令员的问候,并阐明了党的民族统战政策和全国解放的形势,希望能从大局出发,早日促进夏河的和平解放。
1949年9月夏河解放后,吴振纲积极协助军政干部进行接收国民党旧政权,筹建中共夏河县人民政府和中共夏河县工委工作。1949年9月22日,夏河县人民政府成立,9月23日中共夏河县工委成立,吴振纲被任命为夏河县民兵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并兼任共青团夏河县委员会书记和夏河县师范学校校长。
1949年11月7日,吴振纲在学校开完会后,途经来周村,遭到6名匪徒的暗杀,时年38岁。吴振纲牺牲后,中共夏河县工委和社会各界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甘肃日报》也发表吊唁文章,以示怀念。
杨世杰(1918〜1958)字盈堂,又名杨占仓,藏名贡保先木,佐盖美武五部落(今佐盖曼玛乡)世袭土官。1942年5月30日袭职。1938年加入国民党,1940年任美武乡乡长,并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
1946年,赴南京国立政治大学特训班受训,1948年当选为甘南藏区国大代表。南京之行,使他有机会游历内地,开阔眼界,增长了知识,接触进步青年,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返乡后,常与共识者评论时局,积极支持“拉卜楞革命青年同学会”的政治活动,并保护逃亡到其领地的进步青年免遭迫害。
1949年临夏解放,杨世杰得悉消息,即派吴振纲等携带缴获国民党散兵枪枝的清册,赶赴临夏与解放军接洽。积极协助王震所派代表杜鹏程前往夏河,做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的工作,促成夏河和平解放。
1949年9月,夏河解放后,杨世杰被当选夏河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委员,并任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后改为夏河县民兵司令部)副司令。是年10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马良股匪流窜甘南一些偏僻地区,大搞武装暴动,散布“共产党要斗牧主,杀土官头人”等谣言,杨世杰害怕与马良股匪支队司令李彦虎来往一事,被政府发觉追究责任,便以朝拜为名到西藏,1953年又越境去了印度。1955年相遇拉卜楞寺霍尔藏仓•华丹嘉措,经过多次的思想工作,遂于同年与霍尔藏仓返回祖国。到夏河后,受到政府的关怀照顾,并委以甘南州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州政协副主席之职,但因其未彻底消除顾虑,加之患疾,挂职未就。
1958年2月,美武发生武装叛乱,杨世杰力劝被蒙骗的群众和自己的亲友不要参加叛乱。2月6日他接到美武乡党委通知,又冒生命危险,护送乡干部、各村党团员和基层干部七十余人安全抵达合作。不幸的是,由于平叛扩大化,4月2日,杨世杰亦以现行反革命罪被错捕入狱,7月21日患肺炎病死狱中,终年四十岁。
1988年,甘南州人民政府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扎西才让(1920〜1966)青海河南盟旗和硕特部(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最后一位亲王。1920年出生,自幼生活在安多藏蒙地区中心地带的拉卜楞寺附近王府里。其兄不幸早逝,且无后嗣,按照蒙古旧俗,其妹可以世袭爵位。1940年21岁时承袭王位,成为一位女王,统治和硕特前首旗。
扎西才让曾参加北京政治大学特别班学习,1948年以代表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1949年青海解放,女王率部落头人专程抵达甘肃夏河县欢迎人民解放军。1954年10月,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区成立时当选为主席,1955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县,扎西才让当选为县长。1966年病故,终年47岁。
龙智博(1935〜1985)藏族,夏河县九甲乡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学研究会会员、西藏佛学研究协会会员。
龙智博于1950年2月被组织选送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三部学习,同年7月转入西北民族学院。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品学兼优于1953年8月提前毕业,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担任藏语文教师。期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语言调査工作,并任甘、青分队队长。1964年调西北民族学院工作,1970年调甘南桑科畜牧学校任教,1972年调甘南州广播电台,开始从事藏文翻译工作,1976年选调到中央民族语言翻译局藏文室,从事翻译审稿工作,任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组副组长、组长等职。龙智博在长期从事藏语文教学和藏文翻译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先后在青海、甘南等省地藏文期刊上发表了《罗桑》、《花狗》、《漫长的春日》等藏族民间故事十余篇。1981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译著《短篇小说选》(汉译藏),1986年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遗著《佛学全称词汇》。
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因病去世。
第二节人物简介
党政军界人士
黄正清(洛桑泽旺)男,藏族,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营官坝彩玛村,是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的胞兄。黄正清于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创办了拉卜楞藏民小学,为拉卜楞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49年前曾任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次“国大”代表,中国国民党组织部拉卜楞特别党部主任委员,拉卜楞保安司令,中华民国政府西北长官公署少将参议等职。
黄正清早在1925年,就与中共地下党员宣侠父同志交往,在宣侠父同志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并参加了少年同志会和藏民文化促进会的进步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做过一些有益工作。1949年,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黄正清同志起义,投向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甘肃省政府委员,甘肃农业厅副厅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畜牧部部长,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甘南军分区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策仁娜姆夏河县九甲乡上塔哇村人,黄正清之妻。1940年,在黄正清等人的积极倡导和各界人士捐资帮助下,于同年创办了拉卜楞女子学校。解放后,策仁娜姆曾先后担任过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委员,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二、三、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西北妇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甘南藏族自治州妇联主任,甘肃省妇联副主任,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1950年,她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参加国际妇女大会。参加由郭沫若率领的代表团,岀席匈牙利国际和平会议。参观访问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丹麦、苏联和波兰等国。张子丰(1905〜?)甘肃崇信县人。别名华夏。1933年5月在西合加入国民党。1947年春由西安伪军官纵队退役,当时陇右地下党肖焕章在西安见到了张子丰,地下党组织令肖作张的工作,不让他退役,设法打入拉卜楞保安司令部争取黄正清,以掩护洮河流域一带进行地下工作的同志,张子丰接受了任务,于1947年7月1日,陇右地下党决定吸收张子丰为中共地下党员,钱平和常秋英同志(张之妻)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夏河解放后,他任东藏自治运动联合会秘书长,兼工委秘书,同年11月离开夏河。
杜鹏程1921年生,陕西韩城县人,著名作家。1949年8月22日当王震大军解放临夏后,解放大军争取黄正清率部起义工作受挫,王震同志派政治部军代表(新华通讯社前线记者)杜鹏程前往夏河了解情况,在夏河进步青年吴振刚的带领下,做黄正清、黄祥等藏族上层人士的工作,促进夏河和平解放。杜鹏程来到夏河后,与黄正清、黄祥等上层人士接触,转达王震司令员对他们的问候,并阐明全国形势和党的民族政策。经过努力工作和陇右地下党同志的积极配合,黄正清率部起义,夏河县1949年9月20日宣布和平解放。
杜鹏程同志为夏河地区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国际问题”研究专家。1990年10月18日,李慎之副院长在参加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后,专程来夏河参观拉卜楞寺。在参观了拉卜楞寺的各学院和佛殿,详细观看了寺内的壁画、塑像、建筑、经卷等之后,李慎之高度评价了藏族文化。他说,当前世界十大奇迹之一就是世界发现了布达拉宫,从某种意义上说,藏传佛教艺术的价值远远超过敦煌艺术,藏族人民创造出这样灿烂的文化,是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他希望在适当的时机,能在拉卜楞地区召开国际性的藏学学术会议,让世界人民了解拉卜楞,研究拉卜楞藏族文化,促进拉卜楞地区经济的发展。
王占彪男,藏族,1916年生于夏河县曲奥乡,中共党员。先后任甘南州委统战部部长,甘南州政协副主席等职。
万作良藏名丹真贡布,男,藏族,1934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王府村,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文联委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1986年任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他的诗作被收入多种选本,并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有诗集《羚之街》出版。
胡培珍藏名仁青,男,藏族,1934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年任甘南州州长、州委副书记。
胡培玉男,藏族,1935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中国共产党党员。1977年12月任中国共产党甘南州委员会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1982年调任甘肃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书记,省边界办公室主任。
金巴男,藏族,1937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佐盖曼玛乡浪木村,中国共产党党员。1973年起,先后任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州长等职,1985年任政协甘南州委员会主席。
旦正甲男,藏族,1938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下塔哇村,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任甘南州委副书记,后调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甘南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贡卜扎西男,藏族,1938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研究班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1983年任甘南州委副书记,兼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书记,继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长于文学、剧本、小说,曾多次获奖,并在上海举办过个人摄影展。
多吉才让男,藏族,1939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佐盖曼玛乡之克玛村。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西藏山南地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团委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日喀则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政协主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央委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现任民政部副部长。
才布道吉(蔡定中)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人,1946年在成都空军幼军学校上学,后乘船从广州到台湾。现在台湾任职。
麻久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人。中共党员。现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来加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人。中共党员。现任西藏人民医院副院长。
向阳藏名拉郎,男,藏族,1938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曼克尔村。中共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副主席。
胡才让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人。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东北工学院机械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后,历任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总经济师。
才旦玛女,藏族,甘肃省夏河县阿木去乎乡黑力宁巴人,中国共产党第届代表大会代表。二、民族宗教界人士
贡保才旦藏密瑜伽大师。1906年出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下塔哇村。幼时修习红教经文,参拜俄华•嘉布洛为师,习“瑜伽”之术,并进入拉卜楞红教寺学经,聪明好学的贡保才旦很快成为嘉布洛的高足。1957年,他赴西藏拉萨留学深造,在嘉央辖热学经,并求教于红教学者华赤仓,1959年去印度。1984年8月,他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故土拉卜楞。贡保才旦回到拉卜楞后,因他高深的瑜伽之术和经文知识,被大家推荐为红教寺法台(住持)。
念智仓男,藏族,1922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麻当乡牙秀村,拉卜楞寺活佛。1979年9月任政协甘南州委员会常务委员。
金巴男,藏族,1923年生,青海省岗岔县人。曾任拉卜楞寺“襄佐”, 故人称金巴襄佐。1953年任政协甘南州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三智布男,藏族,1924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曾赴西藏哲蚌寺深造。政协甘南州委员会六、七两届常务委员。
赛仓•罗桑华旦曲吉道吉男,藏族,1938年生,青海省同仁县人,夏河县德尔隆寺活佛。1985年任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曾任省佛协常务理事。著述有《藏族诗学修辞明鉴》、《藏文诗学修辞解析》、《历代藏区历史简述》、《古藏文诗词》、《古藏文诗词解释》、《隆务寺活佛》等以及宗教方面的著作。
光日仓女,藏族,1939年生,青海省同仁县人,夏河县白石崖寺活佛。曾任政协甘南州委员会常务委员。
索藏仓男,藏族,1953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那吾乡,合作寺活佛。中国高级佛学院毕业。任政协甘南州委员会常务理事。
三、英雄模范、专家学者
贡却才旦男,藏族,生于1913年,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曼克村人,西北民院少语系教授。多年致力于《格萨尔王传》的整理抢救工作。1982年被评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984年评为甘肃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委、民间文艺研究会颁发的关于在《格萨尔王传》的发掘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荣誉证书。
普哈毛女,藏族,1921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夏河县供销社营业员。1959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62年、1965年曾获“甘肃省先进生产者”称号。
桑珠嘉措男,藏族,生于1922年,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人,拉卜楞寺喜金刚学院僧人,我国著名藏文天文历算学者。曾任中国西藏天文历算学会名誉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科协委员、夏河县政协副主席、拉卜楞寺寺管会副主任等职。现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藏文天文历算学。
达洋巴•罗卜藏男,藏族,生于1922年,甘肃省夏河县人。甘南州藏医院藏医副主任医师,在藏医药研究中颇有贡献。
旦巴男,藏族,1925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扎油乡。任夏河县藏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曾主持研究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的藏药《洁白丸》。先后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省“为少数民族科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奖。
完德塔男、藏族,1926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佐盖曼玛乡。卡加曼乡干部,1986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称号。
鲁从孝男,藏族,生于1927年,甘肃永靖人,现夏河县个体户。1987年荣获“甘肃省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
余希贤男,藏族,生于1928年,甘肃省夏河县清水乡前光滩人。任甘南民族学校副校长,甘南州文联副主席。长期从事藏文翻译,民族教育工作,并致力于《格萨尔王传》的整理工作。1986年获“中国格萨尔图书出版成果奖”,1986年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颁发了 “为格萨尔工作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 一等奖。
朱登科男,汉族,生于1930年,甘肃临夏人,夏河县九甲乡干部。1982年获“甘肃省先进档案工作者”称号。
党德合男,汉族,生于1931年,河南省人,夏河县工会主席。1988年获“全省工会优秀工作者”称号。
陈尚义男,回族,生于1932年,青海省人,在夏河县食杂公司工作。1985年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根登扎木苏男,蒙古族,生于1931年,内蒙古呼盟鄂温克旗人。夏河县藏医院藏医副主任医师,对藏、蒙药颇有研究。发表过《关于蒙药制剂》等论文。
土旦男,藏族,生于1932年,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人。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副主任医师。整理出版过《藏医古籍四部》。1989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贡保才旦男,藏族,生于1932年,甘肃省夏河县佐盖多玛乡人,在夏河县农行工作。1965年荣获“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称号。
吴德润男,汉族,生于1932年,四川省井研县人,高级兽医师,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干部。1983年被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道代男,藏族,生于1932年,甘肃省夏河县卡加道乡人,夏河县工会副主席。1959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马宝珍男,汉族,生于1932年,甘肃临洮人,夏河县王格尔塘乡兽防站干部。1984年获“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杨科男,汉族,生于1933年,宁夏青铜峡市人。夏河县兽医工作站高级兽医师。1986年甘肃省畜牧厅授予“疫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称号。
道尔吉男,藏族,1935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甘加乡,县农行职员。1987年获“甘肃省双文明标兵”称号。
马履升男,汉族,1935年生,甘肃省临洮县人,夏河县体委主任。1988年荣获“全国新体育开拓者”称号。
马维驹男,汉族,1935年生,甘肃省民勤县人。现为县人民医院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1983年,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国家科协授予“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198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 “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丁维华男,汉族,生于1935年,兰州榆中县人。夏河中学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吴必达男,汉族,生于1935年,甘肃岷县人,夏河县合作镇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曹代女,藏族,1938年生于夏河县王格塘乡,王格塘乡干部。1965年荣获“全省技术改新先进工作者”称号。
杜纪恩男,汉族,1938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甘南州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1986年,获甘肃省“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先进个人”奖励。
桑吉草女,藏族,1938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博拉乡,博拉乡商店营业员。1984年荣获“甘肃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完得草女,藏族,1939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就职县农行。曾荣获 “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张学义男,汉族,甘肃酒泉人。夏河县中学高级教师。潘经国男,汉族,生于1939年,兰州市人。夏河县三O—站检验副主任医师。
张庆有男,汉族,生于1939年,陕西省勉县人。夏河县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副编审。先后在《西藏研究》、《中国藏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袁景耀男,汉族,生于1939年,陕西兴平县人。夏河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廖忠烈男,汉族,生于1937年,四川成都市人,夏河县合作镇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马毓勋男,回族,1939年生,甘肃临夏人。他创办了夏河县兰夏绒毛厂,国家民委授予他“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称号,1990年获“甘肃省最佳农民企业家”称号。
看召草女,藏族,1941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麻当乡,甘南州保险公司经理。1987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羊毛草女,藏族,1942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桑科乡,桑科乡牧民。1983年荣获“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尕藏成来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佐盖曼玛乡人,玛曲县夏休寺活佛,1979年被聘请为玛曲县曼尔玛乡寄宿小学名誉校长后,使学校的学生入学率达百分之百。1992年受到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表彰。
唐世荣男,汉族,1943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现任夏河县中学副校长。1982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1991年他被录入《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
罗藏成来男,藏族,1949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博拉乡,博拉小学副校长。199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尕藏桑吉男,藏族,1950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甘南州文联副主席、藏文文学期刊《达赛尔》主编。1986年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颁发了 “为格萨尔工作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 一等奖。
闹日草女,藏族,1954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拉卜楞小学教师。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模范班主任”称号;同年获“甘肃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刀吉加男,藏族,1954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夏河中学体育教师。1985年荣获“全国体育积极分子”称号;1981年获“全省百名优秀体育教员”称号。
拉毛杰布男,藏族,1954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甘加乡,甘加乡牧民。1981年获“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陈风琴女,汉族,生于1955年,甘肃甘谷人,夏河县供销社营业员。1989年获“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华尔旦男,藏族,1956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王格塘乡,夏河县兰夏绒毛厂经理。1987年荣获“全国乡镇企业优秀青年”称号;1988年获“甘肃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拉毛草女,藏族,1960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科才乡,科才乡牧民。1983年获“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加老男,藏族,1961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拉卜楞工商所职工。曾荣获“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民间艺人、能工巧匠
孙德卿男,汉族,1854年生于甘肃省临潭县新城乡,1877年招赘定居夏河。著名画匠,长期服务于拉卜楞寺,1943年去世。
王银销男,汉族,1863年生于临夏县枹罕乡铜匠庄。祖传冶铜铸造技术,后又学会熟铜加工和鎏金工艺。民国时期携子罗卜藏到拉卜楞寺,长期从事藏族金、银、铜首饰及佛教法器的制作,闻名安多藏区,王银销于1940年去世。
久美(1881〜1949)男,藏族,祖籍四川省德格县,定居夏河县。是将德格民间舞蹈传入夏河县的传人。
王作轩男,汉族,1882年生于临夏枹罕乡铜匠庄,为拉卜楞寺特聘铜匠,擅铸佛像,1950年去世。其四弟马保以铸合金铃享誉;有子三人,均继父业。
尕藏(1892〜1956)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人,著名藏式佛殿石墙砌垒匠,能用各种形态的块石,砌成误差极小,墙面平整如刀削的高大石墙。
旦巴(1887-1969)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人,著名藏衣缝纫师,被拉卜楞寺任命为寺院之俗人裁缝官。尕藏(1889〜1959)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人,拉卜楞寺僧侣,是著名藏区缝纫师,曾任拉卜楞寺裁缝官。
成来男,藏族,1894年生,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人,著名金银匠,受拉卜楞寺院之聘,定居夏河县九甲乡,擅做金银佛器,享誉安多藏区,1954年去世。
柔召(1898〜1958)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人,著名藏餐师,曾任嘉木样之厨师。
卡加绕巴(1899〜1960)男,藏族,拉卜楞寺续部上学院夏河籍僧侣,他与罗藏达乃、坦木克、宗哲等四人同为拉卜楞寺著名油塑艺人,他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所塑人物手法细腻,生动传神,色彩明快,建筑物结构比例适当,花朵艳丽,为众多油塑艺人之姣姣者。
更登(1912〜1959)男,藏族,甘肃省夏河县桑科乡人,著名藏餐师。曾为嘉木样操厨。
柔老男,藏族,1913年生,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人,定居拉卜楞。著名金银工匠,成来之徒。1987年去世。
宗哲(1919〜1981)男,藏族,拉卜楞寺续部上学院僧侣,著名油塑艺人。
罗藏达乃(1922〜1990)男,藏族,拉卜楞寺续部上学院夏河籍僧侣,著名油塑艺人。
坦木克(1923〜1979)男,藏族,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夏河籍僧侣,著名油塑艺人。
南木钦(1924〜1978)男,藏族,祖籍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是著名的歌舞能手,自其被邀来拉卜楞地区定居后,民间舞蹈之风渐盛,改变了只歌无舞的局面。
王富贵娃男,汉族,1931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著名金银工匠,成来之徒。
久西草女,藏族,1947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甘肃省民间艺人。1964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业余汇演,取得第一名,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与东保吉等合演的节目《三个女民兵》被搬上银幕。获国务院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荣誉证书。1989年甘肃省文化厅颁发了 “甘肃民间艺人”证书。现在县文化馆工作。
尕藏知华男,藏族,1949年生于甘肃省夏河县九甲乡。民间《格萨尔王传》著名说唱艺人。他说唱的盒式录音磁带流传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1986年,中国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评其为“为挖掘演唱《格萨尔王传》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