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拉卜楞寺僧人的日常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18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拉卜楞寺僧人的日常生活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945-946
摘要: 拉卜楞寺的僧侣除念经、磕头、拜佛以外,在长期的寺院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关键词: 拉卜楞寺 僧人

内容

拉卜楞寺的僧侣除念经、磕头、拜佛以外,在长期的寺院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拉卜楞寺僧侣下身着“曼约合”(衫裙下面穿的裹裙)红色,夏棉冬皮,镶红布边,外罩衫裙;上身穿背心披袈裟,全身无纽扣,唯以腰带系裹;足蹬长腰厚底鞋,不蓄发,平时不戴帽子,腰前系嗽口水瓶,怀里揣有擦鼻涕用布,手握念珠。
  佛僧入经堂或到讲经院集体诵经时,必须披上用氆氇或毛褐做的披篷,头戴鸡冠帽(黄色,上扁,前额突如鸡冠,用羊毛裁织而成),脱去鞋子,赤足进入经堂。
  拉卜楞寺僧人主要的食品是酥油、糌粑。糌粑有一种别样的吃法是:将酥油、曲拉(奶酪素)、蕨麻(人参果)、面粉、白糖掺和后做成块,叫做“辛”,吃时在碗内放上一块,用热茶化开加上炒面拌和。还有一种吃法是:将糌粑拌好后,用手捏成小酒杯状,舀上预先用辣子和蒜或辣子和肉沫做成的臊子,拌和着吃。大多僧侣每天要吃一顿斋饭,这种斋饭是施主供奉的,用大米、酥油、牛肉做成,有时放有葡萄、米、酥油、肉的比例为3:2:1,这种斋饭的香甜不亚于八宝饭。拉卜楞寺的僧侣喜爱喝茶,主要喝松州茶(四川松潘地区产的大叶散茶)和茯茶(湖南益阳产的茯茶或砖茶)。松茶味香, 茯茶色浓,两样同煎,色味俱佳,俗称“熬大茶”。
  拉卜楞寺僧侣的住房四壁大都用木板装饰,贫苦僧人则仅装饰下半壁,类似墙壁。墙壁上大都装有佛龛、碗架和壁橱。佛龛内供有佛像和经卷,还供有酥油灯和净水碗,每天早起盛清洁水献上,下午汇集,泼到墙上。炕为连锅炕,中间用拉窗隔开。炕中央置长条形炕桌一张。晚上睡觉身着“满约合”和披篷,头枕衫裙、背心和袈裟。炕桌头置炒丐匣子和三脚鼎形保暖火炉,火炉四周铸有各种图案。炉内煨特制的燃料(用马粪制成),三块围成三角形,燃烧后加木炭,经日不熄。炉上坐有铜茶壶,盖上加棉罩保温。炕头为锅台,一般有两口锅,一口熬茶,一口做饭,熬茶用铜锅,做饭用铁锅。
  僧人的院内都是平房,活佛大都为一宅两院,前院为平房,后院为楼,雕梁画柱,富丽堂皇,冬夏有别;房内陈设也很华丽,地铺地毯,有高级织锦缎的坐垫,另设有佛堂、客厅、炊房、仓库以及仆人的住房、马厩等。
  拉卜楞寺僧侣对过春节很重视,且讲究拜年。除夕晚上,寺院乐队奏乐辞旧岁,初一早上奏乐新春。接着寺主嘉木样设宴主宫德容宫,按嘉木样、佛师、佛父、襄佐、亲王的位次坐定,由小僧舞蹈共度新春。之后,由嘉木样率领僧众依次拜历代嘉木样的佛像。然后由大管家设宴于德容宫,全体僧众依次坐定,大管家献上春节贺礼:嘉木样的“迭卡”12种(藏语,指干果类,如核桃、红枣、柿饼、桂元、荔子等,品种越显尊贵,最多13种,最少9种,全羊1只;经师、佛父的“迭卡”11种,羊肉后半只;其他官员,依其地位大小有“迭卡”7种、5种、3种,最少的有2种。祝贺完毕,各活佛按佛位的大小依次给嘉木样拜年,送“迭卡”13种和哈达。
  僧人们相互拜年则用白纸(表示纯净),包上一包糖或葡萄干,上盖哈达。首先给老师拜年,老师用奶茶招待,送哈达及红枣、梨回礼。另外,大年初一早起,全寺僧众在院内或巷道欢呼,此起彼伏,气氛热烈,以示欢庆。僧人外出时怀里揣着一包礼品(包有白糖、红枣、葡萄等)和一条哈达,逢好友相互拜年,交换礼品和哈达。春节期间,僧人们的娱乐活动为踢球,球是用12块牛皮做成,代表12缘生,内装牛膀胱作为球胆,踢球无规则,谁踢的高,就数谁在新年里的运气好。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