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卜楞寺建筑规模及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1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拉卜楞寺建筑规模及特点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922-927
摘要: 拉卜楞寺自清康熙四十八年建寺(1709年),280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楼4座,绿色琉璃瓦顶楼2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31座,各活佛住宅30院,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大师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占地面积1000余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
关键词: 拉卜楞寺 文化传授

内容

拉卜楞寺自清康熙四十八年建寺(1709年),280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楼4座,绿色琉璃瓦顶楼2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31座,各活佛住宅30院,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大师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占地面积1000余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
  这些建筑,按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按其建筑结构,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按其形式,分为藏式和藏汉混合两种。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和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拉卜楞寺六大学院一闻思学院、续部下学院、续部上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中,闻思学院规模最大,整个建筑分为前殿楼、前庭院、经堂、后殿,座北向南,是全寺的建筑中枢。闻思学院前殿楼,系大屋顶式建筑,斗拱飞檐,顶脊装有宝瓶、法轮等雕饰物,两侧墙壁嵌有砖雕饰画,楼的上下有宽敞明亮的前廊。前庭院,在前殿和正殿之间,院地全部铺以青石板,院内回廊三合,有廊房32间,廊内墙壁上给有佛祖释加牟尼生平应化事迹图。
  从前庭院拾阶而上便是殿堂。正殿两侧墙壁上绘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正殿内悬挂有清朝乾隆皇帝御赐匾额一面,汉文为“慧学寺”,藏文为“罗赛岭”。正殿东西有40间,南北有11间,殿内有140根明柱,可容纳3000僧人在内诵经,殿内设有嘉木样和法台的座位,以及僧人们诵经的座垫。在嘉木样大师座位的两侧,供有释迦牟尼、宗格巴大师、二胜六庄严(六庄严指龙猛、无著、圣天、世亲、陈那、法称六大论师;二胜指功德光、释迦光)、历代嘉木样的塑像,还有108部《甘珠尔》经。殿柱饰有精制栽绒柱套,悬挂精制的刺绣佛像,殿顶缀有蟒龙图案的缎幂,殿内悬挂着剪绣五彩幡幢,四壁绘有护法神像,两侧为八大菩萨;后殿右侧有历世嘉木样舍利塔,塔前香烟燎绕。
  大经堂屋顶中部高起开高侧窗外,四沿都有建筑。左、右、前三面是群房,里面或供佛像,或作它用。群房朝向内部有廊,朝向外侧开窗。后面是进深两间的廊子,廊子后墙的上部,从廊中通过窗子射入后殿的微弱光线是后殿唯一的自然光来源。这条廊宽敞明亮,满铺地板,是僧众平日拜佛的地方。通过此廊东端的楼梯上到廊顶,即可进入后殿二层。再上为后殿平顶,平顶中部又耸起一座小殿,采用歇山式屋顶,覆鎏金铜瓦。闻思学院占地4500平方米,是全寺六座学院中占地面积最大者。
  医学院在闻思学院前面广场南侧偏西,位于平地,它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筑形制与闻思学院经堂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所不同的是医学院的廊院加上东西廊,总宽超过经堂,东西廊的外墙继续北伸,三面包住经堂和后殿,所以在经堂、后殿的三面形成一圈夹道。藏族僧俗都极重视围绕佛像、佛塔、佛教建筑或寺院右旋回行巡礼的切德,这圈夹道正好为信徒回行巡礼之用。
  续部下学院在大经堂东北,拉于山脚,坐北朝南,基地颇高,是拉卜楞寺现存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它的建筑处理大致同于医学院,只是前庭由院墙围绕,设有廊子。前墙以南地势徒下降,是一座活佛府邸的院子。东、西院墙都有大门,分别通向东边的讲经院和西边单独建立的属于本学院的护法殿。
  时轮学院在闻思学院西侧,形制与医学院几乎全同,只是建筑总尺寸更小,护法殿单独建造在经堂西侧。
  喜金刚学院在时轮学院西,建筑规模比医学院稍大,形制相同,它的厨房在经堂西,厨房南为讲经院,北为护法殿。
  最西的学院是续部上学院,它与其它西个规模相近的学院不同的一点是在后殿平顶上又加了一个正脊很短的歇山小殿,覆绿璃瓦,故又俗称为绿瓦寺。
  佛殿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弥勒佛殿、释加牟尼佛殿、狮子吼佛殿、宗喀巴佛殿、夏卜丹殿、白度母殿、文殊菩萨殿。佛殿位于单独地段,自成格局,专供礼佛用的建筑,规模相当高大。
  弥勒佛殿,也称大金瓦寺,位于闻思学院西北,殿坐北向南,进入院内有石砌甬道,通向佛殿前廊,殿高近30米,6层,殿顶铺有铜质鎏金筒瓦,在屋脊上饰有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殿内供奉着高7.4米的鎏金铜质弥勒佛像,弥勒佛像两侧供着高达‘5米的铜质鎏金八大菩萨像,殿内存有金汁写成的《甘珠尔》经。
  宗喀巴佛殿在寺院东部,初建于18世纪,两次被火烧毁,第三次重建于民国时期此殿与弥勒佛殿近似,规模较小,没有金顶和小殿。狮子吼佛殿在医学院经堂西北侧,建于1809年(嘉庆十四年)。此殿形制仿自弥勒佛殿,没有金顶,规模比宗喀巴佛殿小。
  白伞盖佛殿在北,位于全寺后部的山坡高处,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佛殿二层以下部分,和以上三座佛殿相似,只是屋顶前部留出一片平台,后部耸起第三层,第三层仍为平顶。
  夏卜丹殿在闻思学院东北山脚,续部下学院西侧,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殿面阔七间,两层平顶,正中一间第二层凸出带增顶的阳台,阳台顶部处的女儿墙中断,略微强调了一下中轴入口,处理相当简洁。殿内中心部分空间高达两层,楼廊回绕。
  文殊菩萨殿在寺西、狮子吼佛殿南,通面阔七间,三层。其第二层以下与夏卜丹殿同,但第三层平面呈向南敞开的凹字形,仍为平顶,总体形象较夏卜丹殿丰富。
  白度母殿在寺西、续部上院东,它的形体构图与夏卜丹殿同,但通面阔为五间,高度则为三层,所以显得方正如墩。
  经堂和佛殿之外,众多的活佛住宅,也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拉卜楞寺最盛期,曾有三、四十座大的活佛住宅,其中嘉木样的府邸规模最大。拉章是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府邸的专称,德容岗是原寺上、下二宫中的上宫。德容岗位于时轮学院和弥勒佛殿西,续部上学院、白度母佛殿东。总平面呈刀形,东部为刀面,刀面北缘向西伸出刀柄,基地总面积约1.4公顷。东部南缘正中设大门,门内有长40余米的南北向夹道通向名为图旦胞章的活佛经堂前院。夹道东、西有一些小院,为宫内一般僧侣居住或作马厩。
  图旦胞章除作活佛自用经堂外,又是历代嘉木样举行坐床大典的地方。面阔达11间,进深5间,三层,每层室内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图旦胞章底层地面几乎与前院第二层楼面平,它的后院又继续高起,与图旦胞章的二楼平。活佛自用的佛堂在图旦胞章北,主如来佛。此佛堂并不与图旦胞章毗连,而且规模很大,故又称之为如来佛殿。如来佛殿建于一世嘉木样,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殿顶加建了歇山鎏金铜瓦小殿。通面阔九间,高三层,其第三层是在第二层的平顶上沿左、右、后三面建造的,呈凹字形平面,凹字的左右部分仍为平顶,为了要使中部即加建的金瓦顶小殿屋顶突出于左右平顶以上,又采用重檐歇山。在此小殿的周围廊内设铜质转经轮95个,信徒绕此殿右旋触之不断转动。在金瓦殿之后,挨着山崖还接建一殿,为单檐歇山瓦顶,是护法殿。
  供嘉木样居住的两座在如来佛殿西,即全宫的刀柄部分。内有会议室、居室、库房和仆役室等。它们以西还有一座小院,供嘉木样家属居住。这三个院落都是汉式建筑,多为楼房,采用硬山瓦顶,楼内有许多砖雕和汉式彩画。
  德容岗的主要建筑都在后部高处,居高临下,次要建筑在前部低处。活佛居住的小院与经堂、佛殿邻近,联系方便。在这些小院前还有一外横长梯形小院,院西墙有旁门可单独出入,独立性很强,相当安静。德容岗的图旦胞章和它的前院,以及后面的如来佛殿本身又吸收了弥勒佛殿及其它佛殿的手法,活佛居住部分则广泛采用了汉族建筑。
  僧舍也是拉卜楞建筑的主要组成部份,是一般僧侣居住的地方,均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组成小院,每院居住三四人,许多小院连成大片,以小巷间隔, 小巷的尽头常以寺院中心的高大建筑为对景。
  除上述处,拉卜楞寺还有辨经坛、转经房、转经廊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等建筑。转经廊共有500多间,从东、南、西三面围绕于寺的外围,廊门外敞,廊内装有几百个经轮。在廊的转角年和寺院的各入口处建有转经房,房中装有一个大经轮。寺外有圈环路,信徒可沿此路绕寺右旋回行。要论及拉卜楞寺的建筑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统一布局,形成建筑群体
  从前面对拉卜楞寺建筑可看出,全寺建筑由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以及外围的转经廊组成,以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体。全寺从山坡到河边,基地由高而低,主要建筑如闻思学院、弥勒佛殿和寺主嘉木样府邸,巍峨壮丽,全都集中于依山的高处,周围三面簇拥着大片低小的僧舍,高低对比十分鲜明。寺中主要建筑使用红、黄、深棕色彩,再配以发光的金顶和屋顶上的鎏金饰件,显得辉煌壮丽,而大片僧舍外墙一律成白色,配以大门两侧刷的红色边框,朴素而宁静,更加深了中心部位建筑的统率作用,寺院外围的转经廊把全寺中心浓郁绚丽、边缘清淡素洁的色彩统一起来。
  二、形体处理的丰富性
  拉卜楞寺建筑除注意整体的协调布局外,也注意个体建筑的形体美感。如弥勒佛殿,用多种方法,加强体量的髙耸,弥勒佛殿左右夹室前墙比佛殿本身的前墙退进,使立面上多了两个阳角和阴角,把本来横长的立面划分为三部,减弱了体量的横长感而加强了高耸感。中部最大,它本身又被正中的阳台和阴台上下张挂的布帷分成了左、中、右三段,平顶上的便玛女儿墙在中段断开,所以中段平面凸岀向前,立面则低于左右,轮廊错落,强调了立面中心,也以中段的轻灵,衬托岀建筑整体的坚实。弥勒佛殿平顶以下实际只有三层,最上层的高度仅及中层、下层的半层,但最上层开了一层窗,中层开了两层窗,最上层的一层窗,开在墙高的一半处,这样就显得立面似乎是五层建筑了。在平顶上加的金顶殿更是绝妙之极,对于丰富天际线和整体造型起了很大作用。
  寺内建筑,无论经堂或佛殿,都注重墙面的装饰。墙头都用暗棕色的“便玛”作墙带。“便玛”又称红柳,便玛墙是将红柳扎成小束,染成暗棕色后切齐,将其根部向外密密排在墙头,中间用木棍贯穿,固定上下墙中,便玛墙上下各有一条水平木枋,表面刻出一个个圆饰形,黑底白饰,称为月亮枋。下枋之下和上枋之下各有一列小点,用短方木排成,岀头处刷红色。墙带上常装有铜质鎏金佛像略图案和梵文,在深红的底子上闪闪发光。便玛墙下的藏式窗户,开口呈纵长方形,在口处两侧和下沿抹出显出梯形窗套,上沿排出窗檐,挂布帷。窗檐和梯形窗套又加大了整个窗子的尺度,梯形的斜边则与倾斜的墙角轮廊相对应,再加上飘动的窗帷,使整个墙面显得生动、丰富。三、空间构图的巧妙
  拉卜楞寺大经堂、医学院、弥勒佛殿等,空间的大小、高低和明暗,都有强烈的对比,通过精心安排的转接和过渡,结合成有意味的系列,造成不同的氛围。如闻思学院,从前殿、前庭到经堂、后殿,地面越来越低,光线越来越暗,进入大经堂,空间顿感压抑,一座深1700平方米的大殿,高5米, 四周不开窗户,树立的柱网和满目的幡幢,昏暗中闪动着酥油灯光,后殿地面比经堂更低,内部空间也骤然高起,拥挤着巨大佛像和灵塔,人们心理也越来越紧张,最后只好将自己寄托给佛祖。由木头、石块这些毫无感情色彩的材料组成的建筑,就是这样通过空间和其它的建筑处理,完成了它的艺术任务。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