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拉卜楞寺佛教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709
颗粒名称: 第八编 拉卜楞寺佛教文化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4
页码: 903-946
摘要: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西北,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贝琅(意为见喜讲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
关键词: 拉卜楞寺 佛教文化

内容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西北,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贝琅(意为见喜讲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僧侣的宫殿。寺院自1709年创建,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众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学院、续部下院、续部上院、医学院、时轮学院及喜金刚学院的六大学院,108个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是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一中心和西北地区最高佛教学府,朝圣者终年不断,最盛时寺内僧人达4000余人。
  拉卜楞寺历经二百八十多年,先后兴建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八十四座,其中七层楼一座,六层楼一座,四层楼四座,三层楼八座,二层楼九座,鎏金铜瓦歇山式顶楼四座,绿琉璃瓦顶楼两座,嘉木样各活佛府邸三十一院,还有印经院、讲经坛、嘉木样别墅、经轮房、普通僧舍、各种佛塔及山门等,建筑面积约八百亩,就其建筑形式而言,有藏式建筑,有藏汉合壁式建筑,飞檐丽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所有经堂和佛殿的内外墙壁上都绘有佛教内容的壁画,有制作精美的柱套和绣像。
  拉卜楞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一所庞大的艺术博物院。寺内有众多佛像,高者达十多米,矮者仅寸许,红宫和寿安寺、寿喜寺的佛像在十二米左右,据统计一米七以上的佛像有二百六十二尊,一米七以下的有二万九千余尊。这些佛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除佛像外,还有许多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如壁画、卷轴画、堆绣等,多以佛教为内容,构思巧妙,刻画精细线条流畅潇洒,色彩艳丽匀称。
  拉卜楞寺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与古籍,其中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以及达赖、班禅多次颁赐的封诰、册文、印鉴等。如1848年道光皇帝颁赐给第三世嘉木样的“扶法禅师”的印鉴,1914年袁世凯颁给第四世嘉木样的“广济静觉妙严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之印”,1933年国民党政府颁发第五世嘉木样的“辅国阐化师嘉木样呼图克图”册印。此外,拉卜楞寺还有历代寺主嘉木样穿戴过的袈裟、坎甲、禅裙、皮鞋、皮衣、法器、法冠以及珍贵用具,如手抄经书、珍珠念珠和猫儿眼念珠等。寺院现存文物中还有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金器、玉器、宝石、珍珠、珊瑚树、象牙、犀牛角、古代动物化石及孔雀帐篷、虎皮帐篷、呢子帐篷等。
  拉卜楞建立以后,随着教区的扩大,辖寺的不断增加,其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
  第二章拉卜楞寺的六大学院的文化传授
  藏传佛教格鲁派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有计划、成系统的教学,这一点是宗喀巴多年以来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根据他的佛学体系制定出来的。首先无论显密,都必须以严守戒律为基础,所以戒律为第一要义。学显宗需通晓代表佛教史上几个阶段和各方面的几部经典,因此黄教规定的《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量释论》、《戒经》、《俱舍论》,为格鲁派僧众必学的五部大论。学显之后进而学密,又必须遵循一定程序,系统地学习四部密续的经释,结合“修行”以求“验证”,不许专修那一密法而不顾其余。这样一个成系统的学习过程,在黄教寺院中自然会形成一套教学程序和教学组织,如先学那一部经,后学那一部经,每部经要学多长时间需学多少年才算学成。
  拉卜楞寺有六大学院一闻思学院、续部下院、续部上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医学院,下面就各学院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闻思学院
  在拉卜楞寺,闻思学院规模最大,学级之多,年限之长,修课立繁,为其他学院所不及,最盛时僧人达三千人之多,闻思学院主习显宗一切规章教律,系仿效拉萨哲蚌寺郭莽扎仓,以研究三藏(即论藏、律藏、经藏),三学(即戒律、禅定、胜慧)及四大教义(即毗婆沙、经部师、唯识师、中观宗)为主,通过背诵、师授、辩论的形式,达到通晓五大论一《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为要旨,因此,它的内容包括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戒律五大部,五大部为僧侣必修课程,学级共分13个,一般得15年才能学习完12个级,第13个级,期限无定。
  集类、因明部:全部学程为5年,5年共分5个学级。1至4年级为集类,五年级为因明。所谓集类,是五大论的启蒙课程,所谓因明,即佛家逻辑和认识论。
  般若部:学程为四年,四年分为四个学级。所谓般若,意为智慧,主要内容着重阐明证得解脱的方法。
  中观部:学程二年,二年分两个学级。所谓中观论,系佛教宗派之一,它取佛家常说的“断见”和“常见”两种见解的中间观点,即不断不常折衷观点,所以又叫中观派,内容着重阐明一个信徒从发菩提心,直到佛果功德完成为止。
  俱舍部:学程为四年。所谓俱舍,意为对法藏论,包括“颂”及“论”两种,颂分八品,即界、业、世间、根、惑、圣贤、定、智。初二品为解脱世间和出世间所共之法,次三品为流传轮回的因果次第,后三品为证得解脱的方法。
  戒律部:学程无一定。所谓戒学,义即调伏之意,学习理论后,以修行持戒为主的学部。
  闻思学院的学习主法是背诵与辩论相结合,除背诵外,常以辩论为主要形式。辩论分为三种:第一种在讲经院进行,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分三种情况,一是本级僧侣互相问答,答辩者一至二人,提问者不限,二是答辩者,二人到上级班去辩论,由上级僧侣提问;三是答辩者二人到下级班去辩论,由下级级长或学习优秀者提问,其他僧侣也可发问。
  第二种是每年四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四日举行的辨论大赛,寺主嘉木样活佛亲自参加主持,闻思学院高僧和僧侣全部参加,答辨者为五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僧侣,提问者为各级级长,有地位的活佛及推选出的优秀僧侣。辨论程序,由级长、活佛、优秀僧侣依次提问,答辨者由各级轮流,谁懂谁答,辩论时,辩论者树立一种观点,提岀一系列维护这种观点的正确论据,提问者拍掌高呼,挥舞念珠,姿态傲慢,大有压到对方之势,在辩论中如答错时,僧众则手背相击,呼喊“嚓嚓嚓”。答辨者答不出来,或提问者提不出问题时,全体僧众则鸣掌高呼“噢呼呼”喝倒彩以示讥讽。如答辨者或提问者得胜时,僧众随时给以喝彩,表示赞赏。胜者兴高彩烈,趾高气扬,败者心灰意冷,羞惭难堪,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全场情绪热烈,气氛高张。第三种“磋朗”意为法会的辩论,在七月法会和重大的喜庆日子里,在大经堂举行,由两人行走答辨。一人行中排道中,一人发问,一人答辨,经过一个阶段后,则倒过来由后者问,前者答辨,辩论者是僧侣中的优秀者,两旁也可帮助提问者提出疑难问题。
  闻思学院的学位分三个等级一 “然卷巴” “尕仁巴”、“多仁巴”。
  “多仁巴”是闻思学院的最高学位,考僧必须是俱舍部毕业者,“多仁巴”学位的考试非常严格,必须为:1.俱舍部学僧,.经法台观察、了解,在学僧中选派“多仁巴”候考人,常为一百二十人左右,也有个别学僧想考取“多仁巴”从中周旋而被法台选派者,但必须具有学问,才能如愿。闻思学院有规定,无故缺课一次,罚金一两,经法台选中者的“多仁巴”候考人只有遵法守规,埋头苦学,迎接考试。2.“多仁巴”在正式考试一日前,由嘉木样预考一次,令其背诵五部大论经之《根本论》合格者才能参加考试。3.考试临期,考生要设宴五天,凡本院六年级以上的学员都被邀请,一次大约需银元三百至八百元左右。4.“多仁巴”候考人参加考试,只有一次机会凡考试不及格者和自愿退出的候考人,终生再无考取“多仁巴”的机会。
  “多仁巴”考试科目,为五部大论,全寺每年录取两名,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正月十七至二十一日,因俱舍部毕业的人数多,而“多仁巴”录取名额太少,所以考取“多仁巴”实在不易,取得“多仁巴”学位者,可派为活佛的经师或属寺的活佛。
  格鲁派根本经典一一《菩提道第次论》
  从拉卜楞寺六大学院的修习进程可看岀,不论是显宗学院的僧侣,还是密宗学院的僧侣,都要学习宗格巴大师著的《菩提道次第论》,《菩提道次第论》是格鲁派佛教的根本经典。
  《菩提道次第论》是按“三士道”(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由浅入深的进程,总摄佛教的要义,故名“菩提道次第论”。
  本论的依据,如本书的开头所说:“总依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别依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
  本书的结构,是根据《菩提道灯论》所说的“三十道”的次第而组织的,其中“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在三士道之前,先说修三士道基础有二:一、亲近善知识,二、思维人身难得。书中说的“亲近善知识”是趣入佛法的基础,趣入佛法后,“思维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用以激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
  “下士道”应当先修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止恶修善,以期远离恶趣。然后进修“中士道”,先思维生死总别过患(总谓三苦、六苦、八苦等),进而研究三界生死的起因,发起断除一切烦恼和有漏业的决心,精勤修学戒定慧三学,由此出离三界生死。再进一步修“上士道”为救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三士道,是修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的,故称为“共同道”,在修共同道的基础上,可进而修密乘诸道。
  《菩提道次第论》的主要内容以三种要道为纲,三种要道: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清静见。
  一、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先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息灭贪求现世五欲的心;再思惟业果不虚,生死众生苦和三有流转道理,一心趣求涅槃妙乐。
  二、菩提心,就是为欲度一切有情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长期沉溺生死大海,于此深发慈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求大菩提,就是发起大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祗劫,圆满福智资粮,乃至证得三身四智的大菩提果。
  三、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见"。一切法依缘生,本来没有独立的自性。若对于自性法,执以为有,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或“常见”。又一切法虽无自性,但依一定因缘而生,并非全无。若认为“诸法既无自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这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或“断见”。“断”、“常”二见,偏于一边,都不合理,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见”,既不执诸法为实有,也不认为实无而否认它的存在,如实了知“诸法依因缘而有,故无自信”,不堕“常边”;也知诸法既依因缘而有,就不堕“断边”。由此见解,不堕二边,故名“中道”。依此中道见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即是修学定慧,断除一切烦恼,出离生死的根本,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根本。
  修此见法,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所执的“我”缘生,无自性而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四生”等义,观察所执的实法缘生,无自性而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就是:一(“我”与“五蕴”是一)、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 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 (“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破四生的道理,本论引中观诸论广说)。通过上述破“我”、破“法”的道理,了知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自性而有缘起因之果。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得了中道见。
  全部《菩提道次第论》。以此三种要道为主要内容。
  拉卜楞寺的密宗院,包括续部下院、续部上院、喜金刚学院。
  续部下院
  续部下院,主供密宗集密、怖畏九首(大威德)、大自在(胜乐)、三大金刚、六臂护法、法王护法。续部下院设三个年级。
  初级:要求学员必须背诵《怖畏九首金刚经》、《六臂护法经》、《法王护法经》、《集密经》、《大自在经》、《续部经》等。升级时,必须背诵《大自在生起与圆满次第经》、《集密生起与圆满次第经》、《怖畏九首金刚生起与圆满次第经》三部中之一部,才可以升入中级。
  中级:要求学员必须背诵《集密自入经》、《烧坛经》、《续部经》、《佛赞》八十卷,并要学会用彩色细沙制造坛城。在升高级时,必须背诵《四注合解经》。
  高级:依据《生起与圆满次第经》中规定的程序进行修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通过密宗教义的辩论考试,取得“俄仁巴”学位,每年只限一人。
  续部下院教规比较严格,僧人必须按《密宗道次第广论》所示的主向,遵循一定的程序,结合修规,以求证验。必须经过发誓保证,才能传续;对于不堪传法者,往往只作一般的传授。密宗戒律繁多,本院尤甚,如,僧人身不能着绸缎,袈裟不迭披,食不能饱腹,外出必须持锡杖,走路不准扬头等。本院主要学习密宗教义,广授法师之灌顶,教化善根弟子入密宗金刚后,立于成立解脱之道。
  续部上院
  续部上院,主奉集密、怖畏九首、大自在三大金刚和六臂护法。主要学习密宗,受法师之灌顶口决,研究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修行密宗真谛。
  喜金刚学院
  喜金刚学院,主奉喜金刚、金刚手大轮、虚空瑜伽诸佛。主要研究密宗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兼修天文、历算、藏文文法、正草书法、音乐、法舞、彩砂绘制坛城、捏造施食等。
  密宗经典——《密宗道次第广论》
  《密乘道次第广论》是略称,具名《胜者遍主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乘扼要论》,是宗喀巴大师在西藏渥贡贾山下慈氏寺著,它是概论密乘四部教法而以无上瑜伽为重点的格鲁派密宗经典。本论阐述以显密经论为依据,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事部
  事部修行分十支仪轨:1.修行处所,包括:先于房中所修,出沐浴、入佛堂法,著新衣入座、加持供物,守护自身及其处所修法。2.咒真实。3.我真实。4.念诵真实。5.住火静虑。6.住声静虑。7.声后静虑。8.修咒仪轨。9.护摩仪轨——修成就及事业时所作。10.灌顶仪轨——受菩萨戒、受华曼、水冠三种灌顶,为成熟修道之器。
  以上1为预备仪轨,2、3、4称为“三真实”,5、6、7称为“三静虑”,为事部修行的主体(正行)。三真实、三静虑既是修行的内容,又是修行的方法,互相包摄。三静虑又称为“静虑真实”这样就成为“四真实”了。“三真实”称之为“有念诵静虑”,将“三静虑”称之为“不待念诵静虑”。前者通过念诵咒语,观想咒字,逐一观想“文天”(真实天、声天、字天、色天、相天)。不待念诵静虑,则观想本尊心间烈火炽热,其中月轮,上列咒,闭气合修,心住火中(住火定);再观察从自心间月轮咒,所有咒文,自发声响,如同振铃,此声长住(住声定);思察分析咒音,任其逐渐微细,最后住于无分别中,是为声后解脱静虑。
  二、行部
  行部修法主要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有相瑜伽中又分内、外四支念诵两种。所谓四支者:1.自依所支,明白观想自生或面生起本尊之相。2.他所依支,观想正前生起本尊及其伴侣。3.专注心支,专注观修月轮相。4.专住声支,专注观修月轮上面自然发声的咒文。无相瑜伽依中观理论而修,在有相瑜伽修本尊天身而入于定的基础上,空有双俱,显现如幻本尊天身,并行种种观察(止观双修)。
  三、瑜伽部
  按密宗说法,如按瑜伽部勤奋学习,可历三世而成佛。瑜伽部即依五现证、四印等修习。
  “五现证”:通过诵咒、修止观,从观察而证菩提,获大圆镜智,得不动佛体;从发大菩提心证菩提,获平生性智,得宝生佛体;从坚固金刚现证菩提,获成就所智,得不空成就体;从一切如来定现证菩提,获法界体性,得毗卢遮那佛体。
  “四印”:“身”大印、“意”誓印(三昧耶印)、“语”法印、“作”业印。“身”大印——依毗卢遮那等诸尊色身之相,明了观想,自为各尊之身,从而消阿赖耶识客尘迷乱,现见自性大圆镜智,证佛自性身。“意”誓印一观各尊标识之相,消除污染意中客尘迷乱,现见平等性智,证佛异熟身。“语”法印 ——观诸尊说法六十种声音,现为字想,消除意识客尘迷乱,现见妙观察智,证佛受用身。“作”业印一消除由耳鼻舌身而起的色声香味触五识中一切迷乱, 现见成就所作智,证佛变化身。
  四、无上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包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两部分。
  1.生起次第其主要修持方法有三等持(正见)。即初合等持、坛场最胜等持、事业最胜等持。初合等持观想主尊双身无二结合,化现坛场诸尊。坛场最胜等持观想由主尊双身菩得化现,坛场中诸尊均已齐全,各安方位,应有尽有,故名坛场最胜。事业最胜等持则指坛场圆满生起之后,观想诸尊净化刹土之行,等同如来妙行,故名事业最胜。
  如何观想本尊生起?观想莲座上端,从梵文字母韵母生起月轮,声母生起日轮,就中生起本尊手帜,标以种子,从此放敛光明融合月满,而后生起本尊全貌。此名五我现觉生次:月轮表从大圆镜智现觉,日轮表从平等性智现觉,种子、手帜表从妙观察智现觉,圆满融合表从成所作智现觉,本尊全貌表从法界体性现觉。
  在观想本尊时有粗分、细分两种生起次第。以本尊全部身形为对境进行修习叫粗分;以本尊所持某一标帜形象为对境,修习微细金刚定的为细分。
  生起次第瑜伽中包含“净”、“圆”、“熟”三种要素:随顺生死而修“三有”(生有、中有、死有)“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相,净除治三界贪著为“净”;随顺涅磐而修三三摩地刹土、本尊等相,生起可以觉醒的殊胜功能,,使果位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功德圆满具备于基础之中为“圆”。如此“净” “圆”亦为摄持金刚身中风、脉、明点,生起修习圆满次第的成熟因,是为“熟”。
  2.圆满次第圆满次第即以风、脉、明点的修持而求得果。
  脉:人身上总有7200脉,最主要的有左、中、右三脉,因其性动,故名为“风”。明点,指精液,存在于体内脉道之中,约束保持体内精白的物质及其方法叫实体明点。脉、风、明点三者互相依存,脉如居宅,精如财宝,风心为主人。
  圆满次第的修持,主要是风瑜伽和火瑜伽。
  风瑜伽:敛风之法,通过金刚念诵(一种引气归脉的方法)起“语远离”,缘心为镜起“心远离”,依自加持起幻化身(身远离)。
  “语远离”,指修三明点之心风于鼻、心、会阴等三尖端,使风内渗,以生起四空。
  “心远离”修微细点于下门,吸纳风息,渗入中脉,以生起空乐无别的殊胜四喜。“身远离”,修微细点于下门,吸纳风息,渗于半脉,以生起俱生之融化乐。
  火瑜伽,或名拙火定。止观集中坚守脉、风、明点,以使脐中年形(形如倒竖的梵文字母短阿字一以此代表体内极细持命风)光炽热暖,此炽热火于脐轮处从中脉向上提升,遍诸毛孔毛端直至顶轮,此时全身就会发暖生乐,身心愉快,脐火湾化顶门中菩提(明点),使之下降遍满全身,依此引四喜证德,于此之后当起天身(谓天神那样的身体)一即“本尊身”。
   医学院
  医学院于1847年建成后,二世嘉木样从闻思学院抽调了一部分僧侣,亲自授课《四部医典》,制定本院的规章制度。医学院是专门研究医疗技术及药物学的,学僧除了一般僧人必须学习的宗教职业经籍外,主要学习《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及《月王药珍》等。《四部医典》是吐蕃时藏医玉妥•元旦贡布所著,是一部集藏医、汉医和印度医学三方面医疗的理论,并加以选择自成系统的藏医学典籍。它的第一部分为总则部,完整系统地罗列了藏医理论体系的纲目,并用大树主干、枝叶来说明,医学院内墙壁上绘有这种图解。每棵树的主干分枝叶、叶片、花果均有定数,代表具体条目,附以文字说明,条理清晰。第二部为舒述部,系统地讲述生理、病理、药物、配方及治疗原则等。第三部为密诀部,论述各种疾病的分类及治疗等。第四部为后续部,论述诊断、制剂、药物炮制、针灸、外科手术等。《晶珠草木》是一部比较著名的药物学教材,它记载的药物有二千多种,临床常用的有四、五百种。
  医学院的主要活动有:
  1.传授每年2月21日开始,从高级班僧侣中选出优秀者8人,作为老师,到初、中级班传授知识。将初级班分为甲、乙两班,甲班传授《外读根本经》及验小便、针灸、刺血等技术;乙班传授藏医根本理论系统的树图解经及《四洲》、《集释》等。中级也分为甲乙两班,甲班传授内外科诊断法、人体的构造以及藏药的配方等技术;乙班传授人体的形成、病因等知识,直至农历4月29日结束。接着由本院僧官和老藏医进行考试,11月由本院法台给僧众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
  2.采药每年农历4月下旬,由中、初级班僧侣外出采药3天。回寺后,由高级僧侣采取的花、叶标本讲授药物的生长情况,并使学僧认识药物生长初期的花、叶生态情况。农历6月上旬,全院僧众外出采药14天,根据采提的药物枝干和花标本,使学僧认识药物生长中期的生态情况。8月全体僧侣外出采药3天,主要根据药物生长晚期的果实、枝干及根茎的标本,识别其生态变化和药物性质等。
  3.制药农历7月下旬,全院僧侣开始制药。成药有散、丸、膏3种。制成后于8月间,根据本院教规,由全体僧侣诵经7天,祝愿各药灵验。诵经后,将所制的药品,分发给各院僧侣,以便应用。
  藏医的特点
  藏医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四部医典》上,《四部医典》的内容即为:
  《四部医典》共有四部,第一部《总则本》共有六章,有彩色挂图四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三十一章,有彩色挂图三十五幅,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密诀本》,共九十二章,有彩色挂图十六幅,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后序本》,共十八章,有彩色挂图二十四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
  《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有6个方面:(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疗疾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 (六)药物。'
  基础理论。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瓦干”;7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及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主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睡觉”,生“智慧”。
  “瓦干”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
  龙、赤巴、瓦干虽各有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进行活动。
  病理方面:“龙”属风、属气,遍布身体各部,其性善易变,可乱寒热,助其发展。近“赤巴”则助热,近“瓦干”则助寒,故“龙”为病之总根。“赤巴”属火,乱则身如火焚;位属于下,但火盛则炎于上,故“赤巴”为一切热性病之根。“瓦干”属土、属水,质重性寒,乱则寒盛,能灭人体正火; 其位属于上,寒盛时水可注于下,故“瓦干”为一切寒性病之源。
  诊断方面。藏医诊断,强调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常用病性、病状诊断法。包括四个方面:1.诊察纲要,指“龙”、“赤巴“、“瓦干”三邪的表现及它们的盛衰、紊乱和积起的一系列病象表现。2.诊察对象,包括五官(眼、耳、鼻、舌、身)、五域(形、声、臭、味、触)和五废(痰、泻下物、呕吐物、尿、液)。3.诊察途径,了解疾病发生的地理环境、天时气候、形体特性、年龄、昼夜何时、饮食情况、居住条件、劳作情况。4.诊察方法,即望、切、问。
  治病的原则:藏医治病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四个方面。在内服药物方面,亦是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因此,藏药方剂均有寒性和热性之分。由于各种疾病具有不同的特点,治病时还应根据药物的性味,特别是药物的效能,针对病性而选择用药外,还要注意下述九种特殊的治疗原则:1.诊断没有把握时,好比猫捉老鼠,要仔细观察,然后确定诊断;2.诊断确定后,如有把握治疗,则应公开向病人说明情况,有办法治疗;3.病人用药后,如病情未见好转,要象训野马似的,掌握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4.对大病或重病,应当采用药物为主积极治疗,这好比同敌人作战,要采取歼灭战的方法;5.对小病和轻病,宜采用调节饮食,注意起居以及药物或外治等治疗措施,而以饮食起居调理为主,正如上楼梯一样,逐步加以解决;6.对久病患者,应仔细了解病人过去用药的历史,认真分析用药是否恰当,看准了后再给予治疗;7.对单一的病,果断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并发其它疾病;8.有两种以上的病同时存在时,则应该分其轻重主次,哪种病重就先治哪种病;9.医生要全面考虑病人各方面的因素,方能确定用药的剂量,正如用牛和羊驮运货物一样,要区别对待,不能强求一样,对疾病恢复阶段应当注意善后调理,以防复发。
  药物方面。按其来源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类;按其药物形状和药用部分,分为珍宝、石类、土类、木类、芳香、草木、全草、动物八类;按其功能可分为广谱清热、清赤巴、治血分病和血分骨髓传染病、肺病、龙病和兼热病症、热性培根病、培根性龙病、黄水病及杀虫灭菌、止泻、利水、解毒、催吐、泻下、引类十八类。
  药物的性味功能,可分为六味、八性、十七功能。六味是甘、酸、咸、芳、辛、涩。这六味的疗效功能,按顺序,前渐小,后渐大。八性是重、腻、凉、钝、轻、粗、热、锐。十七功能是柔、重、温、腻、固、寒、钝、凉、软、稀、淡、燥、热、轻、锐、糙、动。药物十七功能,可制伏疾病的二十种特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重克锐,凉克热,软克硬,稀克腻与粗,燥克泄与温,淡克实,热克寒,轻克重,锐克钝,粗克柔,动克固。
  时轮学院
  本院除学习修观有关的时轮密乘外,着重对时轮天文历算进行学习研究。十一世纪,《时轮经》传入西藏,被译成藏文,随即产生了以《时轮经》为基础的“理论派”和“作用派”两大历算学派。
  《时轮经派历算精要》,是现代派时轮历书的基本教材,它主要的依据是《日光论》、《白琉璃论》,主要包括:三种日概念、日月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预报。
  时轮学院是根据《时轮金刚》的理论及到香巴拉理想国去的进程而进行学习和修观的学院,主奉时轮金刚、毗卢庶那佛、证菩提佛及怖畏金刚、六臂法王、骡子天王、财宝王大护法,主要研究密宗大乘、天文历算、声明、语法、诗词、书法、绘坛等。该学院也分三个年级。
  初级:必须背诵《妙吉祥名号经》、《无上供养经》、《佛赞》、《满足心愿经》、《普济经简释》。能背诵上述经者,可升中级班。
  中级:背诵《时轮金刚经》、《证菩提经》,学会彩色细砂绘制时轮金刚坛城、普济佛坛城、证普提佛坛城。升高级时必须背诵《时轮金刚生起圆满次第经》。
  高级:学习声明、诗词、.天文历算、梵文和藏文的正草书法,研究时轮金刚和怖畏金刚的生起与圆满次第道,广授灌顶,修行禅坐,以求成果。
  时轮院经典——《时轮派历算精要》
  拉卜愣寺时轮学院以《时轮派历算精要》为教材,据拉卜愣寺历算学家三智布先生介绍,《时轮派算精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时轮历中,引进了三种日的概念,除“太阳日”以外,其它两种日在世界各类历书中是很少见的。
  “太阳日”是从今天天明至明天天明,为一完整的太阳日。也就是太阳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这是一般历书常用的日的概念。
  “太阴日”是月亮运行月的白分或黑分弧长的十五分之一的时间为度,称为“太阴日”。即月亮圆缺一次所行弧长的三十分之一的时间长度为一平太阴日。由于月亮运行有快有慢,所以同一个月内的各个太阳日或是不同月内的各个太阳日的实际长度都是不等的。
  “宫日”是太阳通过一宫的时间长度的三十分之一,也即是太阳在恒星间运行一周正好为360个宫日。则每个宫日中,太阳所行的弧长为圆周长的三百六十分之一。
  时轮历有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每天分为60时,每时分为60分,每分分为6秒。时轮历中的秒,相当于成年人呼吸一次所需的时间间隔。因此,时轮历中的时、分、秒分别等于国际通用的24分24秒。
  时轮历中也有独特的弧度单位,它将黄道大圆分为27等分,称为宿,相当于27宿中各宿所占的弧长。每宿又分为60度,每度分为60分,每分为6秒。因此,周天为1620°,即时轮历4。30’等于国际通用的1°。。。。。。。
  这是时轮历中很重要的基本算式,但是,这三种日之间的关系不能直接求得。朔望月的长度和恒星的长度是可以直接测量的。《时轮派历算精要》所给出朔望月数值:理论派为29日31时50分480/707秒,以小数表示为29.530587日;作用派为29.530556日。恒年长度:理论派为3654975/18382,以小数表示为365.2706451日;作用派为365,258765日,因为一朔望月为30太阳日,一恒星年为360宫日,这三种日的关系就可以近似地从上面公式求得一太阳周期 (即恒星年)为:
  一太阳周期=360宫日=365.2706451太阳日
  =371.076923太阴日(即3711/13)每个太阴日内,太阳平均所行弧长(日行度)为:
  同样,也能求出月亮、太阳对于太阴日和宫日的日行度。
  一、日月位置的推算
  时轮历历元,即积年、积月、积日和日月五星位置的起算点。历元有远距历元和近距历元两类。远距历元即汉历中常说的上元积年,近距历元即汉历中的截元。时轮历中的远距历元要求日、月、五星等行度都处于零的起始时刻,这个起点并被认为有神圣意义;担由于有极大的积年值,运算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实际推算中往往使用近距历元。
  1.太阳位置的推算分四步进行一为求积月,就是所求日的月初向前距历元时的总积月数。《时轮派历算精要》的历是公元1927年。积年值等于所求年的公历纪元年数1927年之差数。有了积年之后,只要知道闰周,积月数就容易求出。时轮历的闰周是65年中高设24闰,即每32个半月设一个闰。设Y为积年,A为年初以来至所求日的前一个月为止的积月数,则计算积月的方法如下:
  式中分母65表示闰周,常数60表示历元时有闰余60分,乘67/65表示每个月积累的闰余二分。积满65分为一个闰月。二为求太阳的平方位(平黄经)。积月乘每月日数与所求日的日期相加,然后乘以每日太阳的行度,就能得到太阳的平方位,时轮历对此稍有改变,是分别以太阳每日行度和每月行度直接与日期数和积月数分别相乘,然后再相加求得,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在时轮历中,计算太阳,月亮的运动时,都是以太阳日为依据的,周天除以周日,即得到太阳每天的行度,它的三十倍即每月的行度。《时轮派历算精要》所用的日行度为0宿4。21’分43/67。三为求因太阳不均匀运动而引起的方位改正值。先用太阳的平黄经减掉远地点黄经6宿45。,再除以宫度(135°)得到宫数。由宫数查得盈缩积,为到该宫宫首前为止,太阳实际多行或少行的度数。平黄经除以宫度后新得的余数,表示太阳距该宫宫首的平黄经,它除以宫度(135°)以后与该宫太阳实行与平行之差数(损益率)相乘,即为太阳距该宫首这段弧长内太阳实行比平行多行或少行的度数。四为求太阳的真黄经。以求得的太阳平黄经加上太阳实际比平行多行或少行的改正值,即得太阳的真黄经。
  2.月亮位置的推算 《时轮派历算精要》推算月亮的黄经时,是用太阳位置的推算方法,首先算岀该日太阳的真黄经,由于每个太阳日中,月亮比太阳多行54度(月亮每个月内比太阳多行一周1620°,则每日多行为1620°÷30=54。),它与该月的日期数相乘,即为从朔日起到该日止月亮比太阳多行的度数。它与太阳的黄经相加,即为该日月亮的黄经。
  以上求得的太阳或月亮的真黄经,是对于某太阳日结束时刻而言。
  二、五星位置的推算
  五星位置的推算分六步进行。
  1.求入历以来的积日数
  2.求五星距白羊宫首的日数设D为积日,d为历元时各行星已过白羊宫首的日数。此日数火星为39,木星为2091, 土星为2055,水星为.24.94, 金星为129.2。则五星距白羊宫首的日数可由下式求得:
  (D+d)4÷周期=商+余数
  式中的余数便是各曜离开白羊宫首的日数。五星的恒星周期(太阳日)为: 水星87.92,金星224.7,火星687,木星4332, 土星10766。
  3.求五星本身行的平黄经由五星的恒星周期可求得日行度,以五星距白羊宫首的日数与五星的日行度相乘,便得到五星本身行的平黄经。
  4.求太阳的平黄经由下式(积日D+A)÷太阳恒星周期一商和余数余数即为太阳距白羊宫首的日数,它乘以太阳的日行度,即为太阳的平黄经,它也是内行星的迟行平黄经。这里的A=6220155/18382,它乘以太阳的日行度,即为历元时太阳的平黄经。
  5.求五星的迟行定数即求三外星的本身行平黄经和内行星的迟行平黄经(即太阳的平黄经),减去各曜的远地点黄经,火星9宿30。,木星12宿0°,金星6宿0。,土星18宿0。,再除以宫度(131°),其整数商为宫序,商余为该行星距所在宫宫首的度数。以与求太阳改正值相类似的方法,分加以所求得的宫序査五星迟行盈缩数表,可得盈缩积。以商余乘相应项,便得盈缩积的尾数。此二数与外行星本身行的平黄经或内行星的视差平位移相加,便得五星的迟定行数。
  6.求外行星的视差移动和内行星的本身行的视差位移分别以太阳平黄经减去外行星的迟行定数,和以内行星的本身行平黄经减去太阳的平黄经, 减后的余数以宿位表示,即为宿序。以宿序直接査疾行盈缩数表,可得疾行盈缩积,宿余与相应项相乘,便得盈缩积的尾数。此二数与五星的迟行定数相加减,便得到各曜的疾行定数,也即是该时刻的行星视位置的真黄经。
  关于该时轮中的会合周期问题,从疾行盈缩数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太阳与行星相合时宿差为0,地球与行星分别处于太阳的两边。这时行星的视差移动值为0,但视差移动的速度达到极大。当宿差增加时,外行星开始岀现于太阳的西边,这时候的视差移动值为正值,并且逐渐增加,它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表现为顺序。时轮历称这个阶段的运动叫做“快行”,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当宿差(即疾行序数)处于10左右时,视差移动的正值大到极大,视差移动的速度为零,这时,地球处在太阳、地球、行星构成的直角顶点的位置,自此以后,视差移动的速度为负值。随后不久,当视差移动的速度与行星本身行的、速度相抵消时,行星在恒星背景上处于停留状态,天文学上称为“留”。留以后,视差运动的负速度继续增加,则视差移动的累积值逐渐减小。当宿差达到14时,太阳与行星相对,即行星与地球处于太阳的同一边,天文学上称为“冲”;这个阶段在时轮历中称为“慢行”,黎明时岀现南方。冲日时,视差移动累积数为0,但视差移动的负速度达到极大。自此以后,行星继续逆行,但逆运动速度不断减小,至袖差移动速度与行星本身行相消时,再次产生留的现象,随后不久,视差移动速度再次为0,而视差移动的累积值达到负极大。这个阶段,时轮历称为“曲行”,黎明时出现在西方。自此以后,视差移动速度再次变为正值,视差移动的负积值也不断减小,最后视差移动速度达到极大,视差移动的累积值为0,行星与太阳再次相合,这个阶段,时轮历中称为“跃行”,黎明时出现在北方。这就是完成了一次疾行周期。对于内行星的运动情况,也与此完全类似,只是它们首先岀现在太阳的东边,达到东大距后不久,就开始逆行与太阳下合。下合以后继续逆行至西大距,然后顺至上合,完成疾行一周。
  由此可以看岀,时轮历已经掌握了较准确的推算五星运动的原理和方法,已能准确地将五星的视运动分解成行星的自身运动与固地球公转而引起的视差移动的合运动。它的推算方法是较为合理的。它使用的是代数方法。因此,与汉历传统的方法较为接近。它能够准确地解释和预报五星的各种视运动现象,发及各个运动阶段的运动快慢的变化,包括顺行、留、逆行等现象。因此,这种所使用的恒星周期的数值完全一致。
  由于时轮历中有三种日的概念,在推算五星运动时,往往同时用三种日推算,可以起到复核作用。
  三、日月食的预报
  时轮历在推算日月食时,首先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天体罗睺。罗睺与其它天体一样,有自己的运动周期。只是它有数无像,反向运动。历轮中使用的罗睺运动周期为230个太阴月,即6900个太阳日运动一周(合2792.04太阳日)。罗睺的所在方位改以黄经表示,即以周长二十七宿相减,所得结果在时轮历中称“罗睺头”,与罗候头相对的部位称“罗睺尾”。罗睺头、罗睺尾相当于天文学上的黄白升交点和降交点。太阳运动的轨道称黄道,月亮运动的轨道称白道,它们并不在天球的同一个大圆上,而是斜交成西方度5°9’的夹角。而太阳、月亮的视直经大约都是半度左右,所以,只有当日月相遇时距黄白升交点、降交点的黄经差小于10余度时才会发生交食。但是在时轮中,尚未出现过区分黄白二道的明确概念。因此,并未意识到日、月食是由于地球,月亮的掩盖,而认为是罗睺所起的作用,当太阳或月亮与罗睺头、尾相遇时,则挡住了太阳或月亮的光,便产生了日、月食。罗睺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较形象和直观。
  推算日月食时,先由积月除以罗睺周期,余数化为日,推算月食时加十五日,推算日食时加三十日乘以罗睺日行度,便得到该日罗睺距白羊宫首反向的位置,以27宿相减,便可得到罗睺头的数值,从而也可得到罗睺尾的数值。然后再利用求太阳、月亮真黄经的方法,求出太阳、月亮的黄经,以太阳、月亮的黄经与罗睺头、尾中最为接近的数值相减,差数便为判断有无交食的依据。
  时轮历判断月食是否入食数值,《日光论》规定月食限值为50。,以表示111'。就是说,当月亮出现在罗睺头、尾前后11°1’的范围,必定有月食发生。
  判断日食,比较复杂。理论派根据长期观测经验,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有日食发生:1.太阳与罗睺头的黄经差有50。以下;2.罗睺头与太阳的黄经差在8。以下;3.罗睺尾与太阳的黄经差有40。以下。但这种判断并非完全可靠。
  关于日月食甚发生时刻的预报,对时轮历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是利用太阳日计算日月食的一个优点。因为按时轮历规定:当白月完结时,就是第十五个太阳日结束的时刻,这时日月黄经正好相差半周。所以,月食永远发生在第十五太阳日结束时刻。因此,推算月食食甚的时刻,只需求出第十三个太阳日结束时刻即得。当黑月完结时,也就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的太阳日结束时刻,为日月同经的时刻,如有日食,则为日甚时刻,这是时轮历常用的方法。
  第三章拉卜楞寺建筑规模及特点
  拉卜楞寺自清康熙四十八年建寺(1709年),280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楼4座,绿色琉璃瓦顶楼2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31座,各活佛住宅30院,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大师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占地面积1000余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
  这些建筑,按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按其建筑结构,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按其形式,分为藏式和藏汉混合两种。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和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拉卜楞寺六大学院一闻思学院、续部下学院、续部上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中,闻思学院规模最大,整个建筑分为前殿楼、前庭院、经堂、后殿,座北向南,是全寺的建筑中枢。闻思学院前殿楼,系大屋顶式建筑,斗拱飞檐,顶脊装有宝瓶、法轮等雕饰物,两侧墙壁嵌有砖雕饰画,楼的上下有宽敞明亮的前廊。前庭院,在前殿和正殿之间,院地全部铺以青石板,院内回廊三合,有廊房32间,廊内墙壁上给有佛祖释加牟尼生平应化事迹图。
  从前庭院拾阶而上便是殿堂。正殿两侧墙壁上绘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正殿内悬挂有清朝乾隆皇帝御赐匾额一面,汉文为“慧学寺”,藏文为“罗赛岭”。正殿东西有40间,南北有11间,殿内有140根明柱,可容纳3000僧人在内诵经,殿内设有嘉木样和法台的座位,以及僧人们诵经的座垫。在嘉木样大师座位的两侧,供有释迦牟尼、宗格巴大师、二胜六庄严(六庄严指龙猛、无著、圣天、世亲、陈那、法称六大论师;二胜指功德光、释迦光)、历代嘉木样的塑像,还有108部《甘珠尔》经。殿柱饰有精制栽绒柱套,悬挂精制的刺绣佛像,殿顶缀有蟒龙图案的缎幂,殿内悬挂着剪绣五彩幡幢,四壁绘有护法神像,两侧为八大菩萨;后殿右侧有历世嘉木样舍利塔,塔前香烟燎绕。
  大经堂屋顶中部高起开高侧窗外,四沿都有建筑。左、右、前三面是群房,里面或供佛像,或作它用。群房朝向内部有廊,朝向外侧开窗。后面是进深两间的廊子,廊子后墙的上部,从廊中通过窗子射入后殿的微弱光线是后殿唯一的自然光来源。这条廊宽敞明亮,满铺地板,是僧众平日拜佛的地方。通过此廊东端的楼梯上到廊顶,即可进入后殿二层。再上为后殿平顶,平顶中部又耸起一座小殿,采用歇山式屋顶,覆鎏金铜瓦。闻思学院占地4500平方米,是全寺六座学院中占地面积最大者。
  医学院在闻思学院前面广场南侧偏西,位于平地,它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筑形制与闻思学院经堂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所不同的是医学院的廊院加上东西廊,总宽超过经堂,东西廊的外墙继续北伸,三面包住经堂和后殿,所以在经堂、后殿的三面形成一圈夹道。藏族僧俗都极重视围绕佛像、佛塔、佛教建筑或寺院右旋回行巡礼的切德,这圈夹道正好为信徒回行巡礼之用。
  续部下学院在大经堂东北,拉于山脚,坐北朝南,基地颇高,是拉卜楞寺现存最早的建筑物之一。它的建筑处理大致同于医学院,只是前庭由院墙围绕,设有廊子。前墙以南地势徒下降,是一座活佛府邸的院子。东、西院墙都有大门,分别通向东边的讲经院和西边单独建立的属于本学院的护法殿。
  时轮学院在闻思学院西侧,形制与医学院几乎全同,只是建筑总尺寸更小,护法殿单独建造在经堂西侧。
  喜金刚学院在时轮学院西,建筑规模比医学院稍大,形制相同,它的厨房在经堂西,厨房南为讲经院,北为护法殿。
  最西的学院是续部上学院,它与其它西个规模相近的学院不同的一点是在后殿平顶上又加了一个正脊很短的歇山小殿,覆绿璃瓦,故又俗称为绿瓦寺。
  佛殿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弥勒佛殿、释加牟尼佛殿、狮子吼佛殿、宗喀巴佛殿、夏卜丹殿、白度母殿、文殊菩萨殿。佛殿位于单独地段,自成格局,专供礼佛用的建筑,规模相当高大。
  弥勒佛殿,也称大金瓦寺,位于闻思学院西北,殿坐北向南,进入院内有石砌甬道,通向佛殿前廊,殿高近30米,6层,殿顶铺有铜质鎏金筒瓦,在屋脊上饰有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殿内供奉着高7.4米的鎏金铜质弥勒佛像,弥勒佛像两侧供着高达‘5米的铜质鎏金八大菩萨像,殿内存有金汁写成的《甘珠尔》经。
  宗喀巴佛殿在寺院东部,初建于18世纪,两次被火烧毁,第三次重建于民国时期此殿与弥勒佛殿近似,规模较小,没有金顶和小殿。狮子吼佛殿在医学院经堂西北侧,建于1809年(嘉庆十四年)。此殿形制仿自弥勒佛殿,没有金顶,规模比宗喀巴佛殿小。
  白伞盖佛殿在北,位于全寺后部的山坡高处,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佛殿二层以下部分,和以上三座佛殿相似,只是屋顶前部留出一片平台,后部耸起第三层,第三层仍为平顶。
  夏卜丹殿在闻思学院东北山脚,续部下学院西侧,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殿面阔七间,两层平顶,正中一间第二层凸出带增顶的阳台,阳台顶部处的女儿墙中断,略微强调了一下中轴入口,处理相当简洁。殿内中心部分空间高达两层,楼廊回绕。
  文殊菩萨殿在寺西、狮子吼佛殿南,通面阔七间,三层。其第二层以下与夏卜丹殿同,但第三层平面呈向南敞开的凹字形,仍为平顶,总体形象较夏卜丹殿丰富。
  白度母殿在寺西、续部上院东,它的形体构图与夏卜丹殿同,但通面阔为五间,高度则为三层,所以显得方正如墩。
  经堂和佛殿之外,众多的活佛住宅,也是拉卜楞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拉卜楞寺最盛期,曾有三、四十座大的活佛住宅,其中嘉木样的府邸规模最大。拉章是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府邸的专称,德容岗是原寺上、下二宫中的上宫。德容岗位于时轮学院和弥勒佛殿西,续部上学院、白度母佛殿东。总平面呈刀形,东部为刀面,刀面北缘向西伸出刀柄,基地总面积约1.4公顷。东部南缘正中设大门,门内有长40余米的南北向夹道通向名为图旦胞章的活佛经堂前院。夹道东、西有一些小院,为宫内一般僧侣居住或作马厩。
  图旦胞章除作活佛自用经堂外,又是历代嘉木样举行坐床大典的地方。面阔达11间,进深5间,三层,每层室内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图旦胞章底层地面几乎与前院第二层楼面平,它的后院又继续高起,与图旦胞章的二楼平。活佛自用的佛堂在图旦胞章北,主如来佛。此佛堂并不与图旦胞章毗连,而且规模很大,故又称之为如来佛殿。如来佛殿建于一世嘉木样,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殿顶加建了歇山鎏金铜瓦小殿。通面阔九间,高三层,其第三层是在第二层的平顶上沿左、右、后三面建造的,呈凹字形平面,凹字的左右部分仍为平顶,为了要使中部即加建的金瓦顶小殿屋顶突出于左右平顶以上,又采用重檐歇山。在此小殿的周围廊内设铜质转经轮95个,信徒绕此殿右旋触之不断转动。在金瓦殿之后,挨着山崖还接建一殿,为单檐歇山瓦顶,是护法殿。
  供嘉木样居住的两座在如来佛殿西,即全宫的刀柄部分。内有会议室、居室、库房和仆役室等。它们以西还有一座小院,供嘉木样家属居住。这三个院落都是汉式建筑,多为楼房,采用硬山瓦顶,楼内有许多砖雕和汉式彩画。
  德容岗的主要建筑都在后部高处,居高临下,次要建筑在前部低处。活佛居住的小院与经堂、佛殿邻近,联系方便。在这些小院前还有一外横长梯形小院,院西墙有旁门可单独出入,独立性很强,相当安静。德容岗的图旦胞章和它的前院,以及后面的如来佛殿本身又吸收了弥勒佛殿及其它佛殿的手法,活佛居住部分则广泛采用了汉族建筑。
  僧舍也是拉卜楞建筑的主要组成部份,是一般僧侣居住的地方,均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组成小院,每院居住三四人,许多小院连成大片,以小巷间隔, 小巷的尽头常以寺院中心的高大建筑为对景。
  除上述处,拉卜楞寺还有辨经坛、转经房、转经廊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等建筑。转经廊共有500多间,从东、南、西三面围绕于寺的外围,廊门外敞,廊内装有几百个经轮。在廊的转角年和寺院的各入口处建有转经房,房中装有一个大经轮。寺外有圈环路,信徒可沿此路绕寺右旋回行。要论及拉卜楞寺的建筑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统一布局,形成建筑群体
  从前面对拉卜楞寺建筑可看出,全寺建筑由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以及外围的转经廊组成,以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体。全寺从山坡到河边,基地由高而低,主要建筑如闻思学院、弥勒佛殿和寺主嘉木样府邸,巍峨壮丽,全都集中于依山的高处,周围三面簇拥着大片低小的僧舍,高低对比十分鲜明。寺中主要建筑使用红、黄、深棕色彩,再配以发光的金顶和屋顶上的鎏金饰件,显得辉煌壮丽,而大片僧舍外墙一律成白色,配以大门两侧刷的红色边框,朴素而宁静,更加深了中心部位建筑的统率作用,寺院外围的转经廊把全寺中心浓郁绚丽、边缘清淡素洁的色彩统一起来。
  二、形体处理的丰富性
  拉卜楞寺建筑除注意整体的协调布局外,也注意个体建筑的形体美感。如弥勒佛殿,用多种方法,加强体量的髙耸,弥勒佛殿左右夹室前墙比佛殿本身的前墙退进,使立面上多了两个阳角和阴角,把本来横长的立面划分为三部,减弱了体量的横长感而加强了高耸感。中部最大,它本身又被正中的阳台和阴台上下张挂的布帷分成了左、中、右三段,平顶上的便玛女儿墙在中段断开,所以中段平面凸岀向前,立面则低于左右,轮廊错落,强调了立面中心,也以中段的轻灵,衬托岀建筑整体的坚实。弥勒佛殿平顶以下实际只有三层,最上层的高度仅及中层、下层的半层,但最上层开了一层窗,中层开了两层窗,最上层的一层窗,开在墙高的一半处,这样就显得立面似乎是五层建筑了。在平顶上加的金顶殿更是绝妙之极,对于丰富天际线和整体造型起了很大作用。
  寺内建筑,无论经堂或佛殿,都注重墙面的装饰。墙头都用暗棕色的“便玛”作墙带。“便玛”又称红柳,便玛墙是将红柳扎成小束,染成暗棕色后切齐,将其根部向外密密排在墙头,中间用木棍贯穿,固定上下墙中,便玛墙上下各有一条水平木枋,表面刻出一个个圆饰形,黑底白饰,称为月亮枋。下枋之下和上枋之下各有一列小点,用短方木排成,岀头处刷红色。墙带上常装有铜质鎏金佛像略图案和梵文,在深红的底子上闪闪发光。便玛墙下的藏式窗户,开口呈纵长方形,在口处两侧和下沿抹出显出梯形窗套,上沿排出窗檐,挂布帷。窗檐和梯形窗套又加大了整个窗子的尺度,梯形的斜边则与倾斜的墙角轮廊相对应,再加上飘动的窗帷,使整个墙面显得生动、丰富。三、空间构图的巧妙
  拉卜楞寺大经堂、医学院、弥勒佛殿等,空间的大小、高低和明暗,都有强烈的对比,通过精心安排的转接和过渡,结合成有意味的系列,造成不同的氛围。如闻思学院,从前殿、前庭到经堂、后殿,地面越来越低,光线越来越暗,进入大经堂,空间顿感压抑,一座深1700平方米的大殿,高5米, 四周不开窗户,树立的柱网和满目的幡幢,昏暗中闪动着酥油灯光,后殿地面比经堂更低,内部空间也骤然高起,拥挤着巨大佛像和灵塔,人们心理也越来越紧张,最后只好将自己寄托给佛祖。由木头、石块这些毫无感情色彩的材料组成的建筑,就是这样通过空间和其它的建筑处理,完成了它的艺术任务。
  第四章拉卜楞寺宗教文学
  拉卜楞寺有丰富的宗教文学,包括传记文学、史志典籍、古典诗歌等。
  传记文学
  拉卜楞地区传记文学,以拉卜楞寺馆藏为主,据统计现存65000余部经籍中,传记类计有380多部,除藏区寺院高僧大德传外,以拉卜楞寺高僧活佛传为主,有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所著《第一世嘉木样传》,此书写成于1758年。为了解和研究拉卜楞寺背景,一世嘉木样的生平事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二世嘉木样还著有《六世班禅•华旦益希传》,在撰写六世班禅传之前,他曾多次拜见过六世班禅,书中所写大都是作者耳闻目睹的事,故本书史料价值极高。有三世贡唐仓•贡却乎丹贝卓美写的《第二世嘉木样传》、《德哇仓罗桑东珠传》。有阿莽班智达•贡却乎坚赞所写的《第三世贡唐仓•贡却乎丹贝卓美传》这些传记作品既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也是传记文学佳品。
   史志典籍
  文史不分,是藏族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据《拉卜楞寺总书目录》载,历史、宗教史类典籍有35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佛历表》、《卓尼丹珠尔目录》、《拉卜楞寺志》、《安多政教史》、《塔尔寺志》、《汉藏蒙关系史概要》、《白史》、《宗教镜史》等著名历史典籍。
  《佛历表》,第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著于1716年,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载了上起自藏历第一绕迥(公元1027年),下至成书之年藏区的重大事件,活佛的传承、高僧的出生、文化、著作的辑成及各大寺的建年。
  《拉卜楞寺志》,阿芒班智达著于1800年,记载了拉卜楞寺的创建者第一世、第二世嘉木样的历史,建寺过程、闻思学院、续部学院、医药学院、时轮学院和修习仪规,传承以及拉卜楞寺的建筑、佛像佛塔等。
  《安多政教史》,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作者先后钻研藏区各种史志,各种遗教、教法史、史鉴、纪事、传记、本生记、佛统记、族谱、世系志、王统记、寺志、传奇等三百余种资料,走遍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隆务河、湟水等流域调查访问,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历37年,几经易稿,终于完成了这部价值无量的巨著。书中记载白龙江流域、洮河、大夏河流域、黄河流域、湟水流域大小寺院的建立、发展过程,书中对各大寺院各学院的设置、学级、课程、僧教、活佛及法会一一罗列,书中对这一地区的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安多藏区与卫藏的关系都有叙述。该书问世后,不但流行于藏区,而且也流传到国外。
  《白史》,根敦群培(1905〜1949年)著,作者曾进修于拉卜楞寺,后在印度抵居多年,精通藏、英两语,见闻广博,作者参考敦煌古藏文等资料,提出了自己独道的见解,纠正了许多牵强附会之说,成为有一定价值的史学专著。
  总之,这些史志记录了安多地区各大寺院及高原、各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情况,史学、文学价值很高。
  古典诗歌
  据有关资料表明,馆藏于拉卜楞寺的修辞经典达178种,多为本寺高僧学者手作。该寺许多高僧大德,既是藏传佛教史上的佛学家,又是文学家,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有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和三世贡唐仓的诗作。
  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著的《抄音语教十万太阳之光华》,是一部别具风格的诗学研究著作,广泛流传在藏区,作者不是单纯地对《诗经》作注释,包含了作者的创见,章节之间加了作者的赞颂诗,具有贯串上下的作用及艺术欣赏价值。
  三世贡唐仓丹贝卓美的诗作——《水树格言》,词句优美,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格言诗共有245首,其中以木做比喻的106首,以水做比喻的139首。《格言》表现出同情劳动人民,揭露统治者的思想,同时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生的问题,号召人们勤奋学习,努力直上,谦虚谨慎,和睦相处,同舟共济。
  第五章拉卜楞寺佛教艺术
  一、绘画艺术
  拉卜楞寺不论其培养的文化艺术僧侣学者,还是创造的佛画艺术,都是举世瞩目的。
  绘画艺术的内容
  拉卜楞寺的绘画艺术,内容丰富,题材各异,在艺术的造型处理上,基本按照佛教工艺典籍中的要求而严格绘制的。就其内容可划分为显宗绘画,密宗绘画、传承祖师绘画、护法神像绘画等。
  显宗绘画,在拉卜楞寺绘画中占有相当比例,而且变化多端,复杂纷繁。以“我佛慈悲”为传神要点,神态安祥。如医学院的《弥勒佛净界》图最为典型,作者以抒情的笔触,在一张图中创作出了形象各异的性格不同的各种人物。
  密宗绘画:除闻思学院以外,其它各学院尤多。这类画像一般以“佛法无边”为传神点;画中多为忿怒变化相。如喜金刚学院正殿的截木尔护法神和上续部学院正殿的六臂怙主和吉祥天母等壁画,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佛传,本生故事及传承祖师绘画:这类佛像绘画,在拉卜楞寺也较普遍。佛传是描绘了释加牟尼一生经历。本生是表现释加牟尼生前几世的传说故事。如大经堂门楼厢廊内的巨幅壁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传承祖师绘画,主要是藏传佛教历代师徒辗转教授的世系肖像,以宗格巴大师和历辈达赖、班禅以及嘉木样活佛为多。
  护法神祗绘画:此类画中,以四大天王最为典型,拉卜楞寺各学院殿堂的正门两侧都绘有,高大而威严,挺拔又尊贵。
  装饰及其它绘画:现实中的佛教圣迹,要比缥缈虚幻的“净土”,更能激发人们对佛国的向往。故为了弘扬佛法,绘出了大量的风景画、坛城、日月星轨、动物花卉、梵文图案等吉祥图画独同心裁,别具一格。
  绘画艺术种类
  拉卜楞寺绘画艺术,按其种类分5种
  壁画一般指绘制在墙壁上的绘画。拉卜楞寺壁画的数量相当庞大,从佛经教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到山水风景、花卉、图案,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多彩。最大的壁画是大经堂厢廊里长约百余米、高约二、三米的画。
  唐卡藏语,卷轴画,唐卡形制多为竖条长幅,大小定制,有十多厘米的微型唐卡,也有长达百米宏幅巨制,如毛兰木法会所展的唐卡画面宏大,层次分明,色泽明亮,实为拉卜楞寺宏大的艺术珍品。唐卡也是拉卜楞寺保存数量最多的艺术品。
  堆绣它是一种手工剪贴与绘画相结合的画,依据画面所表现的人和物,用不同颜色的布块,绸缎按形态剪贴于纸上、布上然后用针缝好。为了增添立体效果,有的里面还塞上羊毛和绵花,缝起来的画面用笔和颜再描绘具体的形态,现珍藏在嘉木样佛宫的八幅人物堆绣为拉卜楞寺堆绣中的艺术珍品。
  刺绣工艺复杂,作工精细,是用几种色泽艳丽的丝线一针秀成,还有一种中间主尊象用颜料绘制,四周景物用丝线飨绣成。现存于闻思学院的16幅《六罗汉图》,为刺绣中的代表作。这16幅刺绣象,用传统的刺绣手工工艺同内地刺绣工艺结合起来绘制而成,色鲜条明,人物逼真。
  木版印刷画这是绘画、雕刻、印刷和着色结合的艺术品,这种画刻工镌镂细腻,以阳刻“线”为主,设色多以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独具一格。在拉卜楞寺,有不同的雕版,并且用不同的色彩成批印刷。这些印刷画用于不同的场合,有的可当佛神敬供挂于墙上,有的可当宁护神贴在门外,有的可在祭神时撒于天空。
  雕塑艺术
  拉卜楞雕塑艺术珍品,大都集中和馆藏在拉卜楞寺中,有数千年前释加牟尼在世时塑铸的珍贵佛象,有从西藏流传过来的雕塑珍品,有印度、尼泊尔工匠和内地工匠雕塑的佛教艺术品,这些作品,大都玲珑剔透,美观大方。从质地而言,不仅有金、银、铝、铜等制品,还有象牙、檀木、玉石、水晶、泥塑、酥油以及石雕、沙盘造型等;从形式而言,有圆雕、半圆雕、浮雕等;从内容看,包括神佛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楼台亭阁、药纹图案等。
  铜铸、铜鎏据不完全统计,拉卜楞寺中各种质地的佛像,常人高度以下者二万九千余尊,常人以上者二百二十多尊,其中铜鎏金占百分之七十。如大金瓦寺之弥勒佛像、寿安寺之狮子吼佛象、文殊菩萨殿之文殊菩萨,形体高大,制作精美,体态庄重,面目慈祥。小型佛象,形体优美,比例协调,刻画入微,如图丹颇章中的镀瓶内分别有两棵高约两米的铜质菩提树,每树五百叶,每叶站立一佛,两树一千叶立一千佛,故称千佛树,为寺内佛角中的一大景观。小金瓦寺主供的释加牟尼铜像,小而名贵,相传是公元八世纪由静命法师从鳊印度请至西藏,第一世嘉木样创建拉卜楞时,又从西藏本垛地方请来,是目前全寺最古老的佛像之一。
  木雕拉卜楞木雕佛像中,最大的是医学院后殿的不动金刚檀雕佛像,雕刻精细,神态逼真,安祥寂静,秀丽妩媚,富有智慧。菩萨木雕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实有千手,法身八手最大,其中三手合掌;极身四十手细小,其中双合手掌,其余四十四手各持种种法器,手中各有眼;化身九百五十二手,手中各有一眼,是木雕艺术珍品。
  泥塑泥塑作品,质地简便,经济实惠。拉卜楞寺最为著名的泥塑佛像是宗喀巴佛像和观世音菩萨殿的观世音菩萨像。宗喀巴像高620公分,宽440公分,造型生动。线条清晰,头戴黄尖帽,浓眉大眼,高鼻大耳,神态自若, 威仪庄严。还有各种形制的泥佛像,在制作时,将泥调好,放入各种铜制模型挤展持平,在木板或地上下扣,即可铸出造型各异的佛像来。这种佛像造型极小,然脉胳清析,神态各异。
  酥油花酥油不仅可以点灯入药和食用,同样可作雕塑用料,塑造出一幅幅完整的人物形象和各种内容的土工艺品。题材内容有山川人物、花鸟、走兽、亭台楼阁等;制作时,没有尺度,没有模型,用十指和几块竹片,全凭个人丰富的想象和实践经验塑造出各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品。酥油花作品,主要用于毛兰木法会正月十五日夜晚的瞻仰。
  沙盘造型主要指藏传佛教密宗之坛城造型艺术。坛城,藏语称“近科尔”,梵音译作曼茶罗。主要内容有怖畏九首、集密,胜乐、马头明王、喜金刚等金刚的坛城。就其概貌而言,各种坛城形状相似,颜色各异,外坛园形,最外层火焰外为生物界,包括人类和各种动植物,表示一切生物为金刚杵,镇压一切邪魔。城内为方形城,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十六侍卫,每面四人,中为殿堂,内居金刚,殿顶为圆形,内小殿,内居金刚传法经师。制作时,先将细砂选为颗粒大小的砂群,洗去泥土,用不同颜色分别染成所需各种颜色,按各色分别装在特制的形如牛角的铁筒内,筒口留以能流出细砂的小口,然后在砂盘内用不同的颜色的细砂绘成各种金刚图案。沙盘造型较独具,局限于密宗院中。
  二、拉卜楞寺佛殿音乐
  源流:佛殿音乐,在安多地区俗称“道得尔”,拉卜楞乐队是寺主嘉木样仪杖队的四大组成之一(香火、伞盖队、旗队和乐队)。拉卜楞寺的佛殿音乐,据说第一世嘉木样俄项宗哲西藏东返途中,随从僧俗要求奏乐,嘉木样说“按佛规是不应奏乐,你们要奏就奏吧”,从此,嘉木样起居和举行盛大庆典要奏乐。经历世嘉木样有组建、扩充、尤其到了第四世嘉木样藏图丹旺秀时期,移植了清朝宫庭音乐和内地五台山寺庙音乐,使寺院乐队具有一定规模,佛殿音乐逐渐趋于完善。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加组织人员演出藏戏,由拉卜楞寺乐队伴奏,演出后拉卜楞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此,佛殿音乐走出寺院,深受僧俗群众喜爱。
  佛殿音乐的类型:拉卜楞寺佛殿音乐,以宗教音乐为主,佛事活动的范围,可分为三种:①全寺性大型宗教活动中的佛殿音乐。a.举行“伊扎”。正月初一晨,嘉木样活佛接受全寺僧众的祝愿、叩首、敬献哈达时,艺僧奏乐作舞。b.毛兰木法会一一晒佛节。此会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前举行,斯日数百僧众列队,“花身土地”领先边跳边舞,器乐齐鸣,众僧抬大型唐卡画到南山处举行晒佛仪式。酥油花灯会,正月十五晚,大经堂前展出制作精美的各色酥油花,佛灯照耀,僧众诵经,乐队伴奏佛乐,直至深夜方告结束。c.七月法会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此会最为隆重是七月初八日中午,大经堂前广场坐满僧俗,在乐队的伴奏中,跳法舞者翩翩起舞。d.亮展法会,于每年二月初八举行,斯日伞盖队手持宝,乐队手持乐器,其余数百僧众各人手持珍贵文物一件,绕寺一周,然后回讲经院,在乐队伴奏下沙弥作舞舞罢宣告结束。e.燃灯节,于农历十月二十四日举行,为期三日,白天各殿堂开放,僧俗煨桑梵香,绕转经轮,晚上殿堂僧舍燃灯,僧众诵经,乐队奏乐。②各学院宗教活动中的佛殿音乐。a.时轮金刚法会。时轮学院举办,于农历三月十五日,备彩土供、修时轮金刚曼茶罗,先学僧十余人舞蹈诵经,乐队奏乐。b.禳灾法会,于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在图丹颇章院内由具有十年表演经验者四十余人,头戴护法面具跳法舞,由乐队伴奏。③僧俗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中的佛殿音乐。最为常见的有两种:a.“央移”,意为诵经咏唱调。这种经文,标有音调,音谱呈波浪形,此起彼伏,难度较大,咏唱诵经读时,必须经导师指怀方能吟唱,力求准确无误。“央移”系续部学院经头吟唱,密宗仅限于密宗之分,显宗可允显宗学院经头吟唱,密宗仅限于密宗学院学僧学习。b.“嘛呢”,意为六字真言调。通常僧俗念的六字真言,音调比较单调,只是诵读而已,而在宗教节日里,尤其是每逢农历四月十五日的 “娘乃节”和古历四月初的“乃过日”,拉卜楞寺附近十三庄的藏族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纷纷聚集在寺院周围,高声诵经唱六字真言,音域宽广,优美动听。嘛呢调不仅吸收了诵经咏唱曲调,流行于当地的曲调就有数十种。
  拉卜楞寺佛殿乐曲:大多数传自西藏,纯粹的宗教乐曲,如:“浪麦”、“仰保”、“央移”、“嘛呢”这些乐曲,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也有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受到民间音乐影响所致。此外,部分音曲来源于内地寺庙和宫廷,如:“五台山”和“万年欢”,是第四世嘉木样从五台山带回来的曲谱。
  拉卜楞寺佛殿乐队演奏的曲有——《姜怀希索》、《万年欢》、《五台山》、《孝卡玛尔》、《喇嘛丹真》、《智钦嘉屈》、《仁钦恰尔帕》、《堆澎》、《巴华尔》、《投吉钦宝》、等,拉卜楞寺佛乐队的乐器:拉卜楞寺乐队原由10人组成,主管2人,笙2人,管子2人,云锣2人,跋1人,鼓1人。五世嘉木样时期,乐队扩大到24人,又引进了扬琴、高胡、四胡等乐器。1980年11月,为近接十世班禅大师,据六世嘉木样旨意,组成了新的乐队。
  三、拉卜楞寺宗教法舞
  拉卜楞寺的宗教法舞——“羌姆”、是该寺宗教文化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种类多,内容丰富。就目前流行的有四种:
  1.正月毛兰木法会舞,于正月十四日举行,斯日约十点僧俗纷纷踊至大经堂前广场上,参加舞蹈的僧俗约三十人左右,乐队二十余人,当一切布置妥当后,法舞开始,舞者头戴面具,主角为法王及其他,还有鹿和牦牛。在乐队伴奏下,先将放置在场中心的人形“朗卡”,梵毁投进油锅烧掉,表示将妖魔鬼邪镇住了。最后由大法台率领舞僧将“多日玛”送至寺郊焚烧,宣告结束,预祝一年平安吉祥。
  2.措却嘎尔羌姆,二月初八,僧人数百人,衣帽鲜明,幢幡宝物,每僧人持珍贵物一物伴随着化妆了的狮子、野牛、大象、老虎从大经堂出发,绕寺一周。最后在金瓦寺的讲经坛集结,僧领们按照职务的高低依次在二层台阶上就座。这时仪仗队围队半园形大圈墙,圈内由小沙弥作舞,约一小时。3.时轮金刚法会,由时轮学院主讲,于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斯日为释加牟尼成佛后讲授时轮金刚本源之日。从本月贡保多吉出场,翻穿皮衣,项挂念株,腰插宝刀,追寻鹿犬,追至圣僧米拉前,米拉使法劝化,贡保多吉接受劝化,表示所依佛教,全体起舞,逐步退场,法会结束。
  4.禳灾法会,由喜金刚学院主办,于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在图丹颇章院内举行。由具有十年以上经验的表演者四十余人,带上护法面具,在二十余人组成的乐队栏奏下,由舞官领头跳起法舞,约从上午十时开始,下午四时结束。
  第六章拉卜楞“南木特”藏戏
  现在夏河县境内演出的藏戏,既不完全同于西藏戏,也不完全同于其它藏区的戏剧,它产生于拉卜楞寺,名叫“南木特”。
  一、“南木特”戏在产生之前,经历了较长的孕育时期
  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后,拉卜楞地区逐渐成为甘肃、青海、四川藏区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寺内丰富的佛教文学艺术及该地区独特的民间歌舞,奠定了“南木特”戏产生的客观文化基础。早在寺主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1728〜1791年)时他授意下,由三世贡唐仓贡去乎丹贝仲美(1762〜1823年)编写了《至尊米拉日巴语考释成就者密意庄严》一书,并将其中“语考释”部分改编为“哈欠木”跳神剧,综合了歌舞和其它艺术形式,构成有说有唱,有歌有舞又有较完整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表演上同跳神舞蹈有较大的区别。“哈欠木”剧第一场为规范师平整净土,第二场为米拉祈祷,第三场为鹿舞,第四场为猎犬表演,第五场为猎人贡保道吉示威。第六场为米拉说教劝化。剧中人物、野兽出场都是成双成对,近似分身表演。身段表演上接近形象化,如第一场规范师净土中的舞蹈,以平转技巧,结合摆身掘头等动作表示平整净土之意;第三场中的鹿舞,鹿以双膝上下起伏,头顶下腰,有意折断角,等一系列动作表示猎犬追赶,处境危险;第五场中两位贡保道吉,一边自由表演,一边拉着长音用幽默的语言,讥讽揭露僧侣中犯有教规的人,使表演妙趣横生。“哈欠木”以歌、舞、剧、技结合唱白,已突破了只舞不言的哑剧形式,向具有一定程式化的表演艺术迈近了一大步。1945年第一部“南木特”戏——《松赞干布》,在拉卜楞寺内演出。它的产生是以拉卜楞地区的歌舞、“哈木欠”跳神剧为其艺术形式的原形和原鉴。同时因为五世嘉木样本人喜爱藏族文学艺术,有志于振兴藏族政治、文化。他从当时拉卜楞寺所处的特殊环境出发,为反对军阀压迫,加强藏汉友谊,组织人员编导并演出了 “南木特”戏——《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的演岀,展现了“南木特”独特的艺术特征。“南木特”戏广泛地运用戏剧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用运说唱艺术形式表演,用运各种乐器伴奏,使具有地方风格的唱腔音乐、舞蹈音乐、间奏音乐齐备,从而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剧种。
  “南木特”戏的真正发展,是在解放以后。1955的拉卜楞寺演出了第二部 “南木特”戏——《达巴旦保》。随后,拉卜楞红教寺又演出了“南木特”戏 ——《智美更登》,同年该剧参加西北五省民间调演,受到大会奖励,获锦旗一面。1958年反封建扩大化及“文化大革命”使“南木特”戏遭到严重摧残, 寺院封闭,剧目禁演,作者、演员受到迫害。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南木特”戏又得以大力发展,从解放前的一个剧目—《松赞干布》,发展到了九个剧目——《达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娃桑姆》、《诺桑王子》、《罗摩衍那》、《阿德拉茂》、《赤松德赞》、《降魔》、《松赞干布》等。演岀单位也由拉卜楞寺的一个演出队,发展到几十个专业、业余演出队,几呼遍布甘南草原,流传到青海、四川藏区。同时“南木特”戏的表演艺术、唱腔音乐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完善。
  二、“南木特”戏演出的剧目
  “南木特”戏从产生到1982年,演出的剧目共有九个一《达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娃桑姆》、《诺桑王子》、《罗摩衍那》、《阿德拉茂》、《赤松德赞》、《降魔》、《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以藏王松赞干布创立藏文,迎娶文成公主为主要情节,表现了松赞干布的英武大略,歌颂了藏汉友谊。《达巴旦保》以王子达巴历尽艰辛采得神药,战胜妖妃,夺回王权为主线,歌颂了王子达巴旦保的胆量和智慧。《智美更登》着力刻画了心地善良、为民解难的王子智美更登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召娃桑姆》以召娃桑姆母子战胜魔妃为故事,表现了善战胜恶的斗争。《诺桑王子》以诺桑王子和意超玛的恋爱为内容,歌颂了忠贞的爱情。《阿德拉茂》以格萨尔入地狱救妃子阿达拉茂为为情节,表现了格萨尔的英武,展示了十八层地狱的惨状。《赤松德赞》赞扬了藏王赤松德赞宏扬佛法,促进藏汉友谊的业绩。《降魔》以格萨尔去北方救王妃灭魔王的情节,展现了格萨尔统一四方的雄心壮志。
  以上九个剧目可分为三:一类为历史剧,如《松赞干布》,是根据藏文史籍《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等书所记载的松赞干布事迹改编而成。《赤松德赞》也是根据藏文史籍《王臣记》、《五部遗教》等书中关于赤松德赞的事迹和经历改编的。二是神话剧类。这类剧是依据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编改而成。如《达巴旦保》,为《噶当教史集》中记载的神话故事。《智美更登》为佛经《佛说太子须大拿经》中记载的人物故事。《诺桑王子》为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三是史诗剧类。这类剧是根据文学史诗改编而来,如《阿达拉茂》以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地狱救妻》的故事情节所改编。
  “南木特”戏剧目创作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藏剧(指八大藏剧)的优良传统,以正义战胜邪恶,美战胜丑,善战胜恶,歌颂正面人物为主要内容;以丰富的想象,浓郁的神话色彩,大胆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同时,“南木特”戏在剧目创作上,对传统藏剧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如史诗剧的出现,则是把历史剧和神话剧溶于一体的戏剧形式。如《降魔》剧中,主人公格萨尔王即有神化的一面,又有普通人的一面。他出征北方救妃子麦萨,用神力战胜王鲁赞,表现了神力与魔力的较量。同时剧中又以许多情节、唱词表现了格萨尔同王后珠牡、妃子麦萨之间的感情纠葛,说明了格萨尔做为一个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总之,“南木特”戏的剧目创作,以它题材的丰富性和艺术处理上的独特性,立于藏戏艺苑中,展现着自己的丰采。
  三、“南木特”戏表演艺术特点
  “南木特”戏表演艺术是在当地歌舞、说唱艺术、民歌,寺院音乐等基础上,吸取佛教音乐艺术,在各地文化艺术长期相互交流过程中,综合融化,吸收提炼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着自己风格的戏剧表演形式。
  “南木特”戏,从形象分析,可分为两种:一是属于现实性的形像;一是属于非现实性和形象。两类形象特征不同,因而在表演上也是采取不同的手法。
  1.属于现实性的形象是通过人物的形像、动作等特征,表演力求达到神似。从它的表演程式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角色来看,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君王类。这类人物有松赞干布、唐王李世民、尼泊尔国王、赤松德赞等。《松赞干布》戏中的藏王松赞干布,头带智慧皇冠,身着九龙长袍,腰束玉带,手持美髯,迈着八字步,显得堂皇正大,作为不凡;尼泊尔王体大个高,一身白色素装,跨着正步,威严潇洒。二是王子类。剧中的这类人物。均展现了年青、诚实、勇敢、善良、无私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他们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藏族善良、纯朴的美德,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气质。三是公主、夫人类。这类人物如《松赞干布》戏中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扮相身着长袖褶衣连裙,头戴公主冠,动作文雅大度,展现了唐代闺秀的姿容。《达巴旦保》戏中的王后忠诚厚道,贤于处事,展现一副贤妻良母的形象。四是大臣类。这类人物如三布扎、伦保葛尔等。戏中的这类人物大都机智勇敢、聪慧博识,是帝王建功立业的左右手。五是反面人物类。这类人物往往站在义事正人的反面,一个个展现出诡计多端,心狠手毒的内心世界和丑恶嘴脸。
  2.属于非现实性的形象非现实性的形象主要指神佛鬼魔一类形象。对于这类形象主要通过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加以表现,力求达到表意的作用。如《降魔》戏中,格萨尔王跟魔王鲁赞进行斗争,他借用神力,先砍掉魔王的命根树,灭了魔王的命根玉蜂,宰了魔王的命根野牛,最后以智力擒住了魔王。又如《达巴旦保》戏里,王子跟魔妃的斗争中,王子在魔妃带军队前来抓他时,他求救于“如意宝瓶”立时空地出现了一坐魔敌无法攻克的城池。再如《诺桑王子》戏中,仙女意超拉姆在危难之时,借神力飞上天空等。
  “南木特”戏中非现实性的形象,占有相当的比例,因而在表演上有其独特性,这是“南木特”戏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
  3.具有歌舞性特点 “南木特”戏属歌舞性的戏剧演出形式,歌舞中的许多动作不仅跟唱腔相配合,而且在许多场面中直接穿插歌舞表演,跟剧情的发展紧密连系在一起。“南木特”戏继承和发扬了拉卜楞藏族歌舞的精华,如歌舞动作中的闪、跳、甩、摆、转、摇、顺等舞姿,则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到每个不同性格人物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独特的表演步法——顺步,即同臂同足同时顺着一个方向迈步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文雅,俗称“金刚乌鸦自豪步”。据说这种动作是模仿乌鸦在空中飞翔时,翅膀向上运动的同时胸部向前冲击,和其它鸟的飞法不一样,由此而得,这是从民间歌舞中的顺步和寺院“哈欠木”动作相揉合形成的变形动作。在整个场面设计上,也大都采用歌舞队列中的圆圈、半圆圈,群舞则直接将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参插表演,如“赛有合龙贝”、“拉茂嘎倩木”、“依牙瑞老”、“嘉木贡丝谢”、“扎西”等歌舞。女舞基本保持民间歌舞的情绪特点,动作幅度小,节奏慢,文雅柔软,抒情细腻;少儿舞跳动幅度大,节奏整齐、鲜明、欢快、舒展奔放,这些舞蹈动作始终贯串着同臂同足同时舞的拉卜楞歌舞特点。
  四、“南木特”戏的音乐分为三部份,即:唱腔音乐、舞蹈音乐、间奏音乐。
  1.唱腔音乐唱腔在“南木特”戏中曲目繁多,形式多样,情绪各异,结构不同,它是构成“南木特”戏剧种的灵魂部份。“南木特”戏根据不同剧目的剧情,在形像扮演上,有男女、君臣、贵贱、老幼、善恶、仙妖等不同角色,但在唱腔音乐方面,除对男女唱腔有时略加区分之外,无严格行当之分,唱腔的选用完全根据剧中人物特定的感情需要而定。
  “南木特”戏唱腔音乐,可概括为以下几种:①戏剧性唱腔。此类唱腔多为自由节拍,速度伸缩有极大的灵活性。演唱时节奏可根据戏剧情节中,对人物感情解释的需要加以扩展或紧缩。旋律较华丽,起伏大,音域宽,多用于戏剧冲突强烈,表达感情高潮时。如《松赞干布》中文成公主,与父王、母后挥泪告别时演唱的“愿父母安康长寿”,委婉动听,催人泪下。②抒情性唱腔,此类唱腔一般节奏平稳,节拍有2/4、4/4、6/8等,以四个乐句结构的完整乐段,旋律流畅,感情细腻,如《卓娃桑姆》戏中卓娃桑姆的唱腔就是这样。③叙事性唱腔。此类唱腔在各剧目中应用十分广泛,曲目较多,有固定的节奏,旋律进行较平稳,一般为四个乐句结构完整乐段,多用于描绘环境、交待人物、内心独白等。如《松赞干布》戏中松赞干布自我介绍性唱腔。④说唱性唱腔。此类唱腔在“南木特”戏中数量多,它的曲调结构一般为上下两句体,节奏自由,伸缩性强,一般用于交待情节、叙述过程、人物对话等。如《降魔》戏中多数唱腔用说唱性唱腔。⑤宗教类唱腔,此类唱腔曲目不多,节奏自由,旋律起伏不大,大多是从宗教音乐中的“玛尼调”等基础上演变岀来的。
  2.舞曲音乐部分舞蹈在拉卜楞“南林特”戏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每个剧目中有三至五组舞蹈场面,多用于主人公的诞生、登极、喜庆、祝福、团圆等剧情中,其音乐分为两类:①节奏自由的造型性舞蹈音乐。此类舞蹈是以唱带舞,以唱为主,以舞为辅;舞蹈中造型动作为主,组合动作为辅。音乐节奏自由、缓慢,但不能随意发挥,随着音乐的节奏韵律,缓慢起舞,形成各种场面和造型,如《达巴旦保》中的“天女祭司舞”。②有节奏的“圆舞音乐"。此类舞蹈在“南木特”戏中较多,将众多的民间“圈舞”直接搬到剧中演出,在固定的节奏,一般为四二、四四节拍,舞蹈性很强。
  3.间奏音乐在“南木特”戏演出过程中,除道白时以外,音乐一般不停地演奏,人物上下场,行走过程,或场景变换均伴以音乐间奏。常用的间奏曲目有:“姜飞”,四二拍,宫调式;“曲拉桑波”,四二拍,宫调式;“哲桑若”,四二拍,微调式;“阿玛莱”,四二拍,微调式。“桑达罗”,八六拍,商羽混调式;“玛葛尔”,四二拍,商调式;“拉玛钦”八六拍,商调式。
  五、“南木特”戏的舞美
  “南木特”戏的舞美包括五个部分——.舞台、布景、服装、面具、道具, 还有简易的灯光、化装。
  “南木特”戏不同于西藏藏剧的特点之一是舞台剧而不是广场剧。1946年第一部“南木特”戏《松赞干布》在拉楞寺内首场演出时,就是以舞台形式出现,剧本在创作过程中也是从舞台演出入手写的,同时对剧中人物岀场及舞台布景、道具的要求都写得清清楚楚。
  “南木特”戏无论在牧区或农区演出,采用台口一面对观众,其余3面均用帐篷等挡住观众的视线,因“南木特”戏系舞台戏,演出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必须有相应的布景、道具灯光等设置。
  1.布景 “南木特”戏普遍运用布景,布景在“南木特”戏中起介绍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所、说明环境的变化等作用。如《达巴旦保》中布景转换了5次,交待了该剧情节发生的5个不同环境。第一个布景为藏式建筑的宫殿,说明剧中主人公达巴旦保岀生在“本噶纳”国。第二个是一幅血海翻滚的布景,说明王子达巴旦保在找仙药途中险遇无法横渡的血海。第三个布景中人头、尸骨横立,说明达巴旦保到了罗刹王国,给人以恐怖感。第四个布景是罗刹王宫阴森的铁门,铁门呈青黑间杂的颜色,门上边挂有无数个人头骨,两边立着两个恶鬼,说明王子达巴旦保来到了罗刹王宫。第5个布景是生长仙药的花园门,门上画有四朵花,说明王子达巴旦保在花园里采得了宝草。《达巴旦保》戏中这5个场景的变换,即向观众说明了主人公活动的不同环境,又向观众展示了剧情发展的主向。
  2.服装 “南木特”的服装,基本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样式,通过服装说明人物形象特征。在《松赞干布》剧中藏王松赞干布身着古代藏式长袍,而唐王李世民穿九龙袍。在《达巴旦保》剧中,父王与王子头戴高耸的白色冠, 镶珠宝,以显示王族的高贵;剧中魔妃的头冠,镶有珠宝,挂有五彩流苏,头顶有象征女性发饰的蓝色发辫又带着邪气。
  3.面具 “南木特”戏普遍动用面具。在《达巴旦保》戏中,国王同王后在花园中观看生命树时。突然闯进两头猪,横冲直撞,直扑国王和王妃的生命树,猛撞猛啃,国王的生命树未受到损害,而王妃的生命树被啃得几呼折断,转眼间树枝枯萎了。几天后,王妃得病死去,那母猪却变成一个美丽岀色的女郎,出现在国王的面前。在这情节中,表现母猪时用面具来表现。同时《达巴旦保》戏中,王子达巴旦保见到九头罗刹王,罗刹头分三层,上中下层各有三个头,中间顶部还有个鹿头,为了充分显示这一形象的非人特征,便用面具来表现。
  4.道具 “南木特”戏除运用常见的弓、箭、刀、剑、马鞭等道具外,还用其他道具,以起揭示人物关系、转化剧情等作用。在《松赞干布》中唐王岀题考各国使臣,藏王使臣在蚂蚁身上缚线,让蚂蚁穿过珍珠孔,这儿蚂蚁、线、珍珠三件道具什物,既表现藏王使臣的智慧,又使剧情发生转化。再如《达巴旦保》中,当王子回国的消息传来,魔妃非常恐慌,赶忙集合军队,要把王子消灭在城外,那知罗刹送给王子一个宝瓶,名叫“如意宝瓶”,有求必应。王子向宝瓶求救,立时在地上出现一座城池,魔妃派来的军队无法攻克。这儿“如意宝瓶”起到了转化剧情的作用。舞美在“南木特”戏中不论在表现内容,展现情节,揭示人物个性等方面起着它的辅助作用,是“南木特”戏整体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南木特”戏舞美有着自己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它不同于西藏广场戏,而是舞台戏,在空间和时间上克服了广场戏拖拉、分散的缺点,显得比较紧凑;“南木特”戏在布景、服装、道具、面具等方面, 充分利用传统藏剧的表现手法,使“南木特”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七章拉卜楞寺藏经与图书
  拉卜楞寺不仅是一个宗教中心,也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资料宝库和文物古籍博物院,有数以万计的藏文经卷和历史文献,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中最丰富、最集中者。
  拉卜楞寺的经典著作,是从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昂吾在位时期(1743年〜1791年)开始收藏的。据有关史料记载,藏历土蛇年(公元1749年)第二世嘉木样活佛从青海桑木丹寺带来雕版艺僧罗桑达尔吉,旨意刻了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密宗著作印刷。
  这是拉卜楞最早的印刷雕版。藏历金蛇年(公元1761年),二世嘉木样又组织了一批僧侣学习雕版技艺。自此,大量雕刻印版产生,成为安多地区重点的藏文经典印刷机构。藏历水蛇年第二世嘉木样活佛派员赴西藏各大寺院,订印了各种藏文典籍运回拉卜楞寺。于藏历木羊年(公元1775年)正式建立了藏经楼,这时拉卜楞寺的藏书已达千余部。藏历木龙年(公元1784年),二世嘉木样活佛亲赴西藏、浏览前后藏所有名刹古寺及活佛积累的经典,遍访细探,追体寻源,查找到的原本、珍籍,借出后就地雇用人力进行眷抄,聘请高僧逐本进行校对。平均每部代价达银十八两。凡有古籍的地方,二世嘉木样活佛和他派的人走到了,达到了二世嘉木样所言“此一生仅新集典籍过万部”的辉煌成就。二世嘉木样活佛搜集的佛教典籍,占拉卜楞寺全部藏书的60%以上。
  据有关史料表明,拉卜楞寺院的藏文经典来源有三:一是印度传入的藏译经;二是卫藏大德之著述;三是拉卜楞寺高僧之著述。寺内不仅有正规的藏经楼,并且有完整的印经院。1958年前,藏经数达228620余部,藏文经板60000块。1959年反封建斗争结束,德乌鲁市拉卜楞寺工作组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对拉卜楞寺的藏书,进行了整理,编出了八开刻印本,分上下两册、长达979页的《拉卜楞寺总书目》。总目录分17类,其中医药类典籍262种,声明类典籍130种,声韵类典籍22种,工艺类典籍20种,天文历算类典籍547种,修辞类(包括书信、尺牍)典籍32种,戏剧类典籍7种,文法、语音、正字传记典籍108种,历史、宗教类典籍35种,传记类典籍7380种,菩提道次第类典籍305种,全集类典集12000种,因明类典籍789种,密宗类典籍1890种。
  1958年“反封建”斗争及十年浩劫中,藏经楼、印经院被毁造成经籍、经版大量散失和破坏,将原藏经楼的经书迁至时轮学院内馆藏。长期积压,诸多经书潮湿受损。国家于1986年初拨款60万元专门修建了藏经楼,于1987年正式竣工,1988年交付寺院使用。根据第六世嘉木样活佛旨意,集中许多高僧学者,一面搬迁,一面整理分类上架,其中医药类典籍521部,声明类典籍211部,语法类典籍253部,修辞类典籍262部,声韵类典籍68部,天文历算类典籍375部,秘封经典和噶丹派经典525部,大藏经10261部,全集类典籍20060部,因明类典籍14040部,密宗类典籍24702部,菩提道弟类典籍2019部,般若类典籍3544部,育读类典籍10101部、金汁银汁书写类典籍435部,珍版类典籍134部,红教经典类典籍167部,传记、历史。政教史类典籍2439部总计68730部,占原藏总数的39.6%,经版18216块,占原有经版的30%。其中一部分经典著作极为珍贵:
  1.具叶经两部,一部由兰扎文写成,系即印度圣者月称印华尔丹达哇智华之遗物,一部由乌尔都文写成,据说是阿底峡大师生前习诵的《般若八千颂经》。
  2.金汁写成的《甘珠尔》一套。第一世嘉木样和第一世萨木察仓亲笔书写的《贤劫经》各一套。
  3.银汁书写的《甘珠尔》一套。
  4.用金斗、银斗、珊瑚、松耳石、珍珠等粉斗混合液书写的《贤劫经》、《般若八千颂》经典60部。
  5.有用黄丝线刺绣而成的《善为经》。
  第八章拉卜楞寺文物、古玩珍宝
  夏河地区文物在拉卜楞寺内馆藏的比重最大,保存完整,数量内容丰富, 是一所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
  封诰、册文、印鉴
  1.第一世嘉木样获达赖瓦格尔系曾巴的加封:于藏历金免年(公元1711年)达赖瓦格不曾巴遣使拉卜楞赐嘉木样为“郭莽额尔德尼诺门罕”和封号、印鉴及伞盖。印鉴略正方形,长5公分,宽4.9公分。印面边筐4毫米,间格1毫米,又有0.5毫米的边线方筐,长3.9公分,宽3.8公分,方筐内文字为藏文艺术体。
  2.第一世嘉木样获清朝康熙皇帝的册封:于藏历金鼠年(公元1720年),康熙皇帝遣使抵拉卜楞寺,封第一世嘉木样为“扶法禅师班支达额尔德尼诺门汗"的封号并赐金册、金印。
  3.西藏地方政府给第二世嘉木样的册封:于藏历水鸡年(1753年),第二世嘉木样赴藏留学八年,临返回时,西藏地方政府颁赐敕印,封“具善明教班智达诺门罕”称号,并赠送服饰、乘骑。
  4.乾隆皇帝给第二世嘉木样大师的册封:于藏历水龙年(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册封第二世嘉木样大师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呼图克图”,并颁发赐册文、印鉴。
  5.道光皇帝给第三世嘉木样的册封:于藏历土猴年(公元1848年),第三世嘉木样被道光皇帝封“扶法禅师”称号,并赐册文、印鉴。这块印鉴至今还珍藏在拉卜楞寺院。此印为铜铸,系道光二十八年二月由礼部造,铸字号道字1700百号。边长7.7公分,系方印,印面边筐0.8公分,内为汉藏两文,刻机粗糙,字体无力。
  6.清朝光绪皇帝赐给第四世嘉木样的敕封:于1899年,第四世嘉木样获光绪皇帝颁赐的“广济禅师”封册,印鉴在封册至今保存在拉卜楞寺内。
  7.袁世凯给第四世嘉木样的敕封:于1914年3月,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向第四世嘉木样颂赐“广济妙静觉妙严禅师”号大印鉴。这枚大印,为拉卜楞寺现存印章中较大的,用银铸造而成;边长8.6公分,为四方印,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刻而成左两行为满文,中间三行为汉文“广济觉妙严禅师嘉木样沙作巴呼图克图之印”篆体字样,右面为藏文。此印于中华民国三年十二月由正事堂印造局铸,铸字号为201号。
  8.国民党政府给第五世嘉木样的“辅国禅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印”:册封为汉藏两文,印为拉卜楞寺现存最大之一,银铸刻而成,为正方印,满、汉、藏三种文字镌刻而成,左两行为满文,中间两行为汉文“辅国禅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之印”的篆体字样,右面为藏文,由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由铸造局造,铸造号为3687号。
  9.国民党政府褒扬第五世嘉木样令:1947年4月,嘉木样大师圆寂后,国民党政府鉴于大师所建树的无量功德,特颁褒扬令,以示悼念。
  10.万岁牌:在拉卜楞寺文物展室内还保存有两个万岁牌,类似内地寺庙、祠堂里所供的神位牌,分别为1.5尺,1.4尺,用镀铜板雕制,蓝底金书汉文“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9个字,四周镶以九条龙和花卉图案,轮廓线条匀称精致,配以雕边铜板大腿牌座。制作精巧,极为考究。
  历世嘉木样活佛遗物
  拉卜楞寺展室内管藏有历世嘉木样大师的法衣、法帽、法器和服饰各种生活用具。第一世嘉木样遗留的木制念珠,大小如鸽蛋,表面如桃核,坚硬沉重,共98颗。牛角刀,据传系清乾隆皇帝赐给第二世嘉木样的遗物,形如牛角,刚劲有力,并用大盒装入其内。第五世嘉木样遗留的英文打字机、藏文标地球仪。此外,尚有象牙雕刻的嘛呢轮、珍珠、猫眼石、珊瑚、珠及象牙制法衣、金银镶的鞍具以及清帝赐的锡杖等。
  河南蒙古亲王及王妃的遗物
  由于历代河南亲王对拉卜楞寺的创立、发展以及壮大做出了殊胜贡献,第一代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灵塔至今保存在拉卜楞寺大经堂内,他们的遗像也存留于寺内。就种类而言,有印鉴、念珠、项链,玉器以及金银镶嵌的餐具、酒具、象牙筷、眼镜、鼻眼壶、火链、刀、枪、弓、戟等以及王妃的各种装饰品。此外还有银制酥油灯、净水碗、茶壶、盘子、勺子、碗、银鞘腰刀等。这些文物,为我们研究当时蒙古和硕特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珍宝古玩
  拉卜楞寺管藏的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文物就颀地而言,大都用金、银、铜、象牙、珊瑚制成。珊瑚类的红白色珊瑚树、珊瑚两束,高9寸;金银类的锚金马鞍具、无量寿佛、宗喀巴大师像等,金光灿灿,富丽堂皇;金托玉盏、银托玉盏、银托金盖玉盏、三龙托珠金碗,造型优美,图案端巧;水晶玉石类的玉制南海度母像,玉制花色南度母立体像,高3.9寸,水晶石佛、水晶怖畏金刚、玉制如意勺等,工艺精湛,小巧玲珑;象牙珍珠类的象牙雕经寿星像、菩萨像、象牙制食盆、碗、筷、卜算器、珍珠塔、象牙羽毛扇等,精雕细凿,别具匠心。更为绝妙的是作于永乐二年的铜制镀金的含苞莲花蕾的胜乐金刚,高约尺余,按动开关,莲辨开,每辨雕有胜乐金刚八尊,八辨共计64尊,雕刻极为精细,形态生动。还有用水晶石雕制的金刚杵,雕工精巧,晶莹透明,玲珑剔透,珍贵异常。
  雕版
  拉卜楞寺的印经院始建于藏历第十三绕迥土蛇年(公元1749年),第二世嘉木样大师时,此后经历代嘉木样活佛不断扩建完善,至解放前形成了拥有印板68000余块经板的印经院。藏文书籍采取横书右行,成长方条状,横行字数多,竖距较大,清朗舒目,便于翻阅,利于阅读,版料一般取白桦树,白桦树以直径十厘米左右为宜,截取之后用作版料,版头有一手柄,两面均雕刻有十分工整的藏文正楷字体。这些板子,久藏不朽,久印不损,光洁耀目。印版规格根据佛经度量而确定。一般版块长110余厘米,宽70厘米,厚3厘米。中等印版每块10多厘米,宽10厘米,厚3厘米。贵重的经卷,卷首各面花纹和佛像装饰,并配以插画图,然后用金银、玛瑙等研制成色印刷。书籍上下夹以木板,夹板均用红漆描金,制作精细,有的夹板上绣刻佛像、火焰宝珠、吉祥八宝等彩色图案。
  第九章拉卜楞寺僧人的日常生活
  拉卜楞寺的僧侣除念经、磕头、拜佛以外,在长期的寺院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拉卜楞寺僧侣下身着“曼约合”(衫裙下面穿的裹裙)红色,夏棉冬皮,镶红布边,外罩衫裙;上身穿背心披袈裟,全身无纽扣,唯以腰带系裹;足蹬长腰厚底鞋,不蓄发,平时不戴帽子,腰前系嗽口水瓶,怀里揣有擦鼻涕用布,手握念珠。
  佛僧入经堂或到讲经院集体诵经时,必须披上用氆氇或毛褐做的披篷,头戴鸡冠帽(黄色,上扁,前额突如鸡冠,用羊毛裁织而成),脱去鞋子,赤足进入经堂。
  拉卜楞寺僧人主要的食品是酥油、糌粑。糌粑有一种别样的吃法是:将酥油、曲拉(奶酪素)、蕨麻(人参果)、面粉、白糖掺和后做成块,叫做“辛”,吃时在碗内放上一块,用热茶化开加上炒面拌和。还有一种吃法是:将糌粑拌好后,用手捏成小酒杯状,舀上预先用辣子和蒜或辣子和肉沫做成的臊子,拌和着吃。大多僧侣每天要吃一顿斋饭,这种斋饭是施主供奉的,用大米、酥油、牛肉做成,有时放有葡萄、米、酥油、肉的比例为3:2:1,这种斋饭的香甜不亚于八宝饭。拉卜楞寺的僧侣喜爱喝茶,主要喝松州茶(四川松潘地区产的大叶散茶)和茯茶(湖南益阳产的茯茶或砖茶)。松茶味香, 茯茶色浓,两样同煎,色味俱佳,俗称“熬大茶”。
  拉卜楞寺僧侣的住房四壁大都用木板装饰,贫苦僧人则仅装饰下半壁,类似墙壁。墙壁上大都装有佛龛、碗架和壁橱。佛龛内供有佛像和经卷,还供有酥油灯和净水碗,每天早起盛清洁水献上,下午汇集,泼到墙上。炕为连锅炕,中间用拉窗隔开。炕中央置长条形炕桌一张。晚上睡觉身着“满约合”和披篷,头枕衫裙、背心和袈裟。炕桌头置炒丐匣子和三脚鼎形保暖火炉,火炉四周铸有各种图案。炉内煨特制的燃料(用马粪制成),三块围成三角形,燃烧后加木炭,经日不熄。炉上坐有铜茶壶,盖上加棉罩保温。炕头为锅台,一般有两口锅,一口熬茶,一口做饭,熬茶用铜锅,做饭用铁锅。
  僧人的院内都是平房,活佛大都为一宅两院,前院为平房,后院为楼,雕梁画柱,富丽堂皇,冬夏有别;房内陈设也很华丽,地铺地毯,有高级织锦缎的坐垫,另设有佛堂、客厅、炊房、仓库以及仆人的住房、马厩等。
  拉卜楞寺僧侣对过春节很重视,且讲究拜年。除夕晚上,寺院乐队奏乐辞旧岁,初一早上奏乐新春。接着寺主嘉木样设宴主宫德容宫,按嘉木样、佛师、佛父、襄佐、亲王的位次坐定,由小僧舞蹈共度新春。之后,由嘉木样率领僧众依次拜历代嘉木样的佛像。然后由大管家设宴于德容宫,全体僧众依次坐定,大管家献上春节贺礼:嘉木样的“迭卡”12种(藏语,指干果类,如核桃、红枣、柿饼、桂元、荔子等,品种越显尊贵,最多13种,最少9种,全羊1只;经师、佛父的“迭卡”11种,羊肉后半只;其他官员,依其地位大小有“迭卡”7种、5种、3种,最少的有2种。祝贺完毕,各活佛按佛位的大小依次给嘉木样拜年,送“迭卡”13种和哈达。
  僧人们相互拜年则用白纸(表示纯净),包上一包糖或葡萄干,上盖哈达。首先给老师拜年,老师用奶茶招待,送哈达及红枣、梨回礼。另外,大年初一早起,全寺僧众在院内或巷道欢呼,此起彼伏,气氛热烈,以示欢庆。僧人外出时怀里揣着一包礼品(包有白糖、红枣、葡萄等)和一条哈达,逢好友相互拜年,交换礼品和哈达。春节期间,僧人们的娱乐活动为踢球,球是用12块牛皮做成,代表12缘生,内装牛膀胱作为球胆,踢球无规则,谁踢的高,就数谁在新年里的运气好。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