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8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古迹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854—856
摘要: 古迹主要接下来夏河县八角城遗址、斯柔城遗址、甘加、桑科草原上的梯田遗迹、明代边墙等。
关键词: 古迹 夏河县

内容

八角城遗址
  八角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地处甘加草原的河台地上。
  八角城,顾名思意有八个城角,但实际为一个“十字”形城,藏文史籍中称“卡尔雍仲”,意为“字城”,因为在一个空心十字城的各角上有八个城墩(马面),所以形似“”。八角城全长2193.4米,城外廓现存残垣全长1080米,城内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外廓正面偏东有一块140X100米的广场,其北有一排建筑残基环廓绕廓,其间并引央拉河水入廓。城内城垣保存基本完好,惟北垣有15米长的一段,为近代用石块补筑,内城周长1960米,占地面积169600平方米,方位正北。南城门洞口墙基厚1.4米,高13.5米,顶宽5.2米。门前两端较为开阔,沿外廓而大,便是10余米的砂土崖,崖下就是央曲河,这是当年入城的唯一通道。南城门瓮城面积约15.3X10平方米,城垣东、西、北三角,各有外凸的大寺墩台一座,面积约20平方米。在东西两墩之南廓城墙上,各有一半月形小夹道,东夹道宽3.6米,西夹道宽2米,可供单人骑马出入城外廓之间。
  八角城经考古专家李振翼调查、勘测,所得岀的初步结论为:八角城在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城建制,从其城为正南北方位的中轴线标志建筑来看,已属我国古代社会典型的城市风貌。夯筑加棍大小、夯土层厚度,夹眼横排列行距、作法,与汉代长安和汉魏洛阳城完全一致。城墙下层夯土层中常夹有新石器时代碎陶片,其上层也有唐、宋以来的陶片出现,再加上城外西北高地汉墓群和出土王莽时代货币,推出八角城建于汉代。八角城以它特有的城垣结构。它反映了汉武帝以来在甘青边境烽燧、亭障、驿站等防御工事这一事实。在城堡的建设设计上突破过去方形,矩形的老框框而自成体系,在我国现存古城中独一无二的。八角城,以其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城边建筑,引起了史学界的密切关注,于1981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斯柔城遗址
  斯柔城遗址,坐落在甘加滩金曲河与恰莫控曲河汇合地方的西北台地上,这块台地呈25度的斜坡,前低后高,古城内外来的建筑物依稀可辨,大殿、前殿、偏殿、后殿、回廓,鳞次栉比,对称美观,周围草原宽阔,牧草丰美。主城略呈正方形,城墙有四处残存部分,其余部分均已倒塌,仅存遗址尚清晰。据测量,主城北墙长183.6米,东城墙长197.4米,西城墙长222米,南城墙长208米,城现北针的夹角55度。主城在后,陪城在前,有一左一右,一先一后。主城有左陪城的四倍强,略似正方形但不规则,并有护城壕。主城东北角有残墙一段2.2米,墙厚11米,西面段有三段残墙,高2.8米,分别长13.8、15.3、12.7米,夯土层7〜10厘米。残墙夹棍眼,分别为直径5厘米,6.5厘米,7.5厘米,夹棍眼垂距40〜50厘米,夹棍眼很小。地面发现有忍冬形图案柱础一对,左边的有双圈边,右边的无边。大殿墙用土坯砖法一横一竖,土坯长295厘米宽6.5、7.5厘米。主城中残薄瓦大,并有大量琉璃瓦。
  甘加、桑科草原上的梯田遗迹
  甘加草原的中部和桑科草原的西北山丘,均是古代弃耕的农田,阡陌相连,碧野千里。甘加乡的贡玛、卡加、仁艾、斯柔、仁青、白石崖、八角城、佐海、哇尔塔,都有梯田遗迹。据有关调查资料记载,有一古代水渠遗迹,是从尼玛沟哇尔塔引下,绕过数座小山灌溉斯柔一带广阔农田。
  明代边墙
  明洪武三年(1370年),御史大夫邓愈统率将,攻克洮州、岷州和河州,在当时的河州卫的边境,沿白石山——太子山一~小积石山脉选择山巅、谷口、高阜显明扼要之处,由东而西、西而北,设置了数十座关隘,作为捍卫西垂重镇河州,抵御西南民族“入侵”的关卡,这些关隘,即是史书上所称的“明代二十四关”(或称明代边墙)。在夏河县与临夏州交界处有土门关,新营关、槐树关等。
  土门关:藏语称作“火尔仓香告”,其准确的地理位置于临夏县马集乡关滩村190米处,东距临夏市33公里,西距夏河县拉卜楞镇7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2°56',北纬35°25',海拔高度2170米。土门关是由四川、青海经甘南藏区通往兰州的主要隘口,也是历史上依此分为“关内”、“关外”、“汉区”、“藏区”、“草地"的关界之一。土门关以南为夏河县地,以北为临夏地,兰郎公路穿越关口。据《河州志》载,土门关是二十四关中规模最大,“山高险峻绝,对岸若门”,西北侧有大理加山峰余脉,东南隔大夏河与太子山相望,关口两侧高山耸立,形成一天然峡谷,土门关就依这天然地而建。当年,由西向东山梁夯筑城墙约五华里,墙宽6米,高10米许,十分坚固,关就设在靠西山根处(距兰郎公路30米),关门南北坡呈“人”字形。大约25〜30度夹角。关墙从东到西(即大夏河岸边至王山腰),其长567.6米,全系黄土筑成,而残存的关墙全长有410.6米,三段组成:上段长123米,这一段在关门以西,是最完好的一段,正门处残高10.5米,基宽16.6米,残顶宽5.2米。墙基宽度与墙顶宽度从关门开始,越向山延伸越窄。中段267.6米,残高6.7米,墙基残宽7.6米,残顶宽1.7米。下段(沿河段)长11米,基残宽12米,顶残宽1米。被毁的关墙全长157米,其中一部分为兰郎公路所占,一部分为水渠所占,一部分被群众取土所毁。河东段,即所谓小关,虽全毁,但原来的遗迹清晰可辩。
  据有关史料表明,土门关曾建有关门城楼,城楼为二层,雕梁画栋,雄伟称奇。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土门关被辟为汉、藏、蒙、茶马互市市场所。关门早开晚闭,行人商客等出入关口,均有驻军巡查。关门与城楼在1949年被拆除。土门关跨河与小关相联,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史料中将“小关”称作“石咀关”,东侧为太子山余脉曹岭,陡峭难攀,关西濒临大夏河谷,水急浪高。石嘴关设设有暗门,立有“汉蕃交界”石碑,今皆无存。
  槐树关:藏语称作“查干香告”,该关在明代二十四关中,地理位置险要者,莫过于槐树关,它地处太子山腹地,临夏县大草滩村北一公里处。关南有高达四千多米的公太子和母太子两峰相峙,雄险奇绝,槐树关便是通往太子山的重要隘口,北距临夏县的堡城约15公里,距河州城约37公里,南距夏河县上卡加土房大庄约2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3°4’,北纬35。22’,地形南高北低一弘清溪沿西山峡谷汹涌而去,在双城堡附近汇入大夏河,此河名叫“槐树关河”。槐树关依山傍河,夯筑土城墙,度约百米高丈余,关墙残存,关门已毁。据有关史料表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和1941年两次镌立界碑。槐树关门外,峡谷幽深。四秀皆景,太子山顶积雪经年不化,山石狰狞,山根峡谷两侧,松柏林涛,鸟语花香,山间流泉潺潺,景色秀丽。
  新营关:藏语称“齐木色系香告”,明称“齐家良山口”,明末清初改称“新营关”。该关位于和政县新营关乡上寺弯村南约六华里。地理座标东经103°11',北纬35°16’据维修沈河县志载,有路岀河州成,“自南阳坡南引出乔家岔关,东南至美武新寺(今夏河美仁乡),由畜地至临谭县”。关口峡门外曾建有石栅,今遗尚存可辩。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