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73
页数: 10
页码: 822—831
摘要: 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主要描写了夏河县爱国卫生运动、城镇卫生、防疫检验、卫生宣传等内容。
关键词: 卫生保健 妇幼保健

内容

一、爱国卫生运动
  夏河县的爱国卫生运动,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组织动员全县各族人民,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搞好城镇“四大卫生”(环境、食品、工业劳动、学校)和农村的“两管五改”工作。除害灭病,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1952年夏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以灭鼠、灭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一、二、三、四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爱委会,三个乡成立了爱委会,25个卫生小组,城区的两所学校也成立了爱委会。4月13日,遵照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指示,在市区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组织卫生工作人员43人,分8组。参加有10个机关单位,将大街小巷的垃圾一扫而光,同时,将门板、窗户进行了洗刷。
  1958年,全县又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元月13日至3月31日全县消灭野狗1917只、麻雀4058只、老鼠1950只,清除垃圾600吨,新修厕所3座,改修厕所4座,积肥12900吨。
  1959年6月2日市委常守信书记在市级干部大会上讲话“关于在我市继续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二、城镇卫生(包括饮食卫生)
  县防疫站于1975年第二次成立后,每月对县城的环境卫生进行一次检查,修建厕所5处,对食品卫生经常进行监督,1987年査获变质、霉烂食品1025件,9012斤,价值1729.79元;1989年查处变质、霉烂、掺假、伪劣食品10334.5斤,944件,价值14700余元,当即销毁,对学校卫生(包括学生的视力)也进行了检査。
  1.环境卫生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周末卫生日”制度监督检查县城环境卫生。对县城的影院、理发馆、照像馆、宾馆、饭店、旅社等随时抽调。
  1983年为夏河县城的三所小学在校学生1570人作了查体建档工作,并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常见病的防治作出了评价。
  1984年对县城三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卡介苗结素实验,共计1470人。阴性者全部注射了介苗,对皮变阳性者预防性投服药品价值700余元,连续报药3个月。
  1985年为县城三所小学培训了3名保健老师,使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有了新的起步。
  1989年为夏河藏中进行查体建档502人,并作了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对学生中常见病的防治作了评价。
  1998年为夏河藏中新生体验200人,建立了档案,并作了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
  专题调査1040名学生冻疮患病的调査分析,为夏河县拉卜楞小学、藏民小学新建学校址的选择,为防治冻疮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县所属厂矿企业8家,全部已建立卫生档案,其中:国营企业5家,职工549人,接触的毒物有8种,即硫化硷、3价辂、硫酸、硝酸、二氧化硫、甲醛、橡胶水、粉尘。
  接触粉尘117人,接触毒物39人,共计156人。男78人,女23人。
  集体企业3家,60人,接触粉尘5人,接触毒物3人。
  1987年对县日化厂、毛革厂职业人群的布病调査276人,查出阳性病人6人。
  1986年专题调查县毛革厂、日化厂工艺流程和排污情况,为毛革厂从大夏河上游的搬迁准备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75年建站以来,食品卫生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仅用兼职的人员。在1983年以前作了食品从业人员的体格检查,贯彻“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和食品卫生“五四”制为内容的行政管理办法。从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来,从行政管理走向法制轨道,由县人民政府任命食品卫生监督员3人。1988年又有所加强,由1名副站长负责食品卫生工作,使食品卫生法得到更进一步的贯彻执行,使工作专一化、正规化和系统化。
  1984年食品从业人员51户,检査总户180户次,没收销毁不合格、过期、变质和霉烂食品320斤,价值512元,罚款725元。
  1985年经营食品97户,检查总户330户次,没收销毁过期变质、霉烂食品1159斤,价值1456元,罚款232元。
  1986年经营食品72户,检查147户次,没收销毁各类过期、变质、霉烂食品225斤,价值150元,罚款460元。
  1987年经营食品93户,检査总户210户次,警告限期改进5户,没收销毁各类过期、变质、霉烂食品1025斤,价值1724.97元。
  1988年经营食品320户,检査总户528户次,责令停止整顿6户,没收销毁食品541斤,价值827元,罚款430.50元。
  1989年经营食品362户,检查总户726户次,责令停止整顿10户,没收销毁过期、变质、霉烂食品10334.5斤,价值14700元,罚款1472元。
  附:1981-1989年食品监督、督测,食品从业人员体验情况1、2表。
  饮食从业人员体检统计表
  表1饮食从业人员体检结果统计表
  表2三、防疫检验
  鼠疫杆菌的四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被动血疑试验。1959年夏河发生人间鼠疫后,到1970年从事鼠疫杆菌检验2人。1971年以后派人到甘肃省地研所(原省二零一所)酒泉地区卫生防疫站,青海省地研所学习检验的人共有2〜4人,对鼠疫杆菌的四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被动血疑试验都能独立做。
  1975年县防疫站恢复成立以来,先后派人去省防疫站,兰州市防疫站和天津等地学习,起初对三大常规和部分肠道致病菌检验。1980年后人员增加到4人,设备配套,增加了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检验,志贺氏杆菌检验、肝功生化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痰检等项目。
  1981年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了地方性氟中毒和饮用水中含氟量的检验,共测定226份水样。其中:河水135份,井水46份,泉水43份,自来水2份,检验结果表明,夏河县226份饮用水含氟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初步可以肯定全县无地方性氟中毒病。
  从1984年开始对全县饮食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査,对市场销售的罐头、熟肉冷荤、冷食冷饮、奶粉、豆制品、糕点等进行抽样检验,对不合格、过期、变质、霉烂的食品进行没收,销毁。
  四、卫生宣传
  鼠疫预防知识的宣传,夏河县是鼠疫自然疫源地,搞好鼠防知识的宣传尤为重要,每年县三零一站结合下乡工作,对广大农牧民群众、机关干部、学校的学生都要进行鼠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免费放映《鼠疫》电影,张贴宣传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严防人间鼠疫的通知”,对边缘乡出动车辆去作好宣传工作。
  五、预防接种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十分关怀,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传染病进行了全面的预防接种工作。1950年中央派第七防疫大队进驻夏河,为广大人民群众免费防疫治病,开展性病的普查、防治工作。到1989年县防疫站,县三零一站接种和投服的鼠疫活菌苗、流脑菌苗、百白破三联、牛痘疫苗、伤寒付伤寒五联制剂、麻疹疫苗、布氏菌苗、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等。1976年开始对全县12岁以下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当时,是无计划地盲目接种,目的在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
  从1982年开始,在全县施行计划免疫工作,同时制定了《夏河县1982〜1990年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并按当时规定的《甘肃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进行预防接种。但是,工作中漏洞很大,接种率也较低。到1985年全县计划免疫工作才基本走向了正规化道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逐步开始重视计划免疫工作。1986年7月对全县计划免疫接种情况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调查,其结果四苗覆盖率为56.42%。
  1987年7月甘南州人民政府在临潭县治力关乡召开了全州计划免疫工作现场会议,基本上扭转了我县各乡卫生院“重治轻防”的思想,并把计划免疫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计划免疫工作从根本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9年全县四苗覆盖率经全州检查考核达到了97.15%。
  六、妇幼保健
  夏河县妇幼保健站自1951年9月建站后,当时,妇幼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在全县范围内培养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宣传新法接生和儿童保健知识。先后在河南村、马连滩、黄茨滩、王府、达麦、完尕滩、清水、扎扎滩、桥沟、合作加科、上卡加、博拉、阿木去乎成立接生站13个。培训村接生员115名。当时,新法接生率达到33.7-51%,新生儿死亡率为30〜64%。(见1955年县区保健站接生分类统计表)。1955年孕妇产前检查323人次,产后检査1080人次,婴儿检查1080人次,新法接生219人。
  在50年代末到中期,由于精减机构,县妇幼保健站并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1977年9月1日恢复成立(股级单位)。
  1.儿童保健从1983年开始保健站积极开展儿童保健工作,除了对夏河县幼儿园儿童每年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外,还对拉卜楞镇、九甲乡的0〜7岁儿童作了体检和保健指导。1984〜1985年体检儿童972名,对查出有疫病的儿童进行了矫治(见表V)。1985年对幼儿园278名儿童进行了生长发育分析(见表VI,VII.VIII),由于采取了投服鱼肝油和增加户外活动等有效措施,病患病率逐年下降(见表IX)。1989年开始承担了拉卜楞镇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2.妇女病防治1985年对全县的妇女“两病”进行了线索调查,查出子宫脫垂10例;其中1度脱垂8例,II度脱垂2例。尿2例。全部免费治疗。
  1987〜1900年对拉卜楞镇430名妇女进行检查,有373人患有各种妇科病,患病率为86.7%。其中:阴道炎112例,滴虫性阴道炎94例,宫颈炎256例,附件炎168例,对査出的疾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1/3的病例临床治疗。
  50年代县妇幼保健站在全县成立了13个接生站,培训村接生员115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接生员都流产了。从1985年开始保健站全体人员深入基层举办各种形式的接生员培训班共65期,培训接生员242人次。
  附表I —X
  1955年夏河县、区保健站接生情况统计表1
  1955年夏河县婴儿死亡分类统计表II
  (县保健站接生分类)
  1995年县区保健站、接生站接生统计表III
  1984-1989年接生统计表IV1984〜1985年夏河县972名儿童患病情况表
  夏河县幼儿园278名儿童生长发育相关评价表VI
  夏河县幼儿园278名儿童、各年龄组生长发育分级百分比表VI夏河县幼儿园278名儿童患病情况表VIII
  1983-1989年夏河县幼儿园佝偻病患病情况表IX
  1985〜1990年接生员培训情况表X七、公费医疗
  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从1953年4月开始,夏河县卫生院接受了公费医疗工作。1954年甘肃省第四届卫生行政会议决定:对干部公费医疗,对群众酌情收费。1957年全县50个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享受公费医疗831人。上半年公费医疗费就用现金:10485.35元。在卫生事业费内支付。各种疑难病、重病经县人民医院诊断后,须外出治疗的人,由县医院指定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开诊断证明后,报经县医疗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外岀就医。从1979年开始另设科目,每人每年30元。1986年起每人每年40元,家属系城镇户口享受一半公费医疗。10年内享受公费医疗人数及款数列表如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公费医疗情况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