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9
页码: 814—822
摘要: 建国前,夏河县没有任何防疫工作,各种传染病流行,迷信活动猖狂,劳动人民的生命没有保障。建国后,建立了疫情报告网,使各项防疫工作开展起来。
关键词: 卫生 传染病防治

内容

一、建国后防疫机构
  建国前,夏河县没有任何防疫工作,各种传染病流行,迷信活动猖狂,劳动人民的生命没有保障。建国后,建立了疫情报告网,使各项防疫工作开展起来。目前,县内有一个卫生防疫站、一个鼠防专业防治站。防疫站设有检验、防疫、地方病、食品卫生等业务科室,县三零一站设有检验、动物昆虫和流行病等三个业务科室。到1989年底有副主任医技师2人,主管医技师6人,医师4人,护师1人,医士3人,护士4人,其他技工和技术人员4人。1962年省卫生厅投资拨款13万元,征地14亩(11560平方米),建成各类房屋32间,1964年3月21日成立了“甘肃省三零一站”;1975年夏河县革委会决定恢复成立夏河县卫生防疫站,拨款3万元,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1979年又拨款3万元。修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1979年又拨款3万元,修建职工宿舍10间,面积1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扩大到640平方米。1989年县防疫站搬迁到原藏医院,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屋62间,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又新修化验室6间,使用面积104平方米。现今防疫系统有大小车辆4辆,50mA、30mA、10mA、X光机3台,普通电冰箱12台,双目生物显微镜3台,培养箱5台,721分光度计1台,1/10万、1/1万分析天平各1台,低温冰箱4台,干燥箱6台,离心机2台,恒温水浴4台,微型振荡器1台,1/4托盘天平3台,电子稳压器2台,电蒸馏器3台,紫外分光光度计1台,酶标光度计1台,电子分析天平1台,水质监测仪1台,离子交换仪1台,单导心电图机1台,宣传设备1套,站内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县、乡、村建立了三级情报网,乡镇卫生院有1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计划免疫的疫情报表工作。每月分三旬上报县卫生防疫站,由县防疫站汇总上报甘南藏族自治州卫生防疫站。
  二、传染病防治
  建国前,在夏河境内流行最早、最严重的传染病是鼠疫。据夏河县拉卜楞寺院藏医扎喜嘉木措从记载中査录岀:“1754年夏河九甲拉卜楞寺院人间鼠疫暴发流行,死亡100余人”。又据历史文献记载,1947年(民国36年)夏河草地发现天花,其次有伤寒、霍乱、麻疹、白喉、猩红热、百日咳、流脑、炭疽等传染病。另外:地甲病、麻风、结核、布鲁氏杆菌病在县内部分乡镇存在,近几年来性病也有所发展。
  1.天花有关天花在夏河境内流行的情况,文献记载甚少,从历史文献中査出:“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夏河草地发现了天花”。建国后,从1953〜1955年在县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接种牛痘。1953年全县种牛痘6561人,1954年全县种牛痘2561人(不包括民委医疗队在甘加接种的59人)1955年全县种牛痘507人,对于从未接种过牛痘,由李焕达(副县长)任总指挥,李建国(文卫科长)任副总指挥。将全县分为十个点,分片进行普种牛痘。以后,随着乡镇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全,年年都进行了接种牛痘的预防工作,天花在县境内再未发生。
  2.麻疹麻疹在夏河县境内流行情况,仅建国初期有记载,夏河县人民医院年度总结中,1953年19例,1954年3例,1955年26例,县卫生防疫站1975-1989年统计为3170例,死亡82人。1976年麻当乡麻疹暴发流行,全公社(乡)除牙首外,都有散在流行,11月份全公社(乡)因麻疹死亡人数达22人。县上派医疗队4人,由马天祥大夫带队到麻当公社,进行巡回救治, 隔离等措施,才控制住疫情。从1985-1989年加强了计划免疫。目前,全县麻疹计划免疫基本达标。
  3.伤寒、付伤寒和霍乱有关伤寒、付伤寒和霍乱三种传染病,在建国前尚无历史资料记载。建国后的1953-1954年夏河县人民医院的工作总结中有关防疫部分提到:1953年防疫注射伤寒、付伤寒和霍乱混合疫苗279人份,1954年416人份。县防疫站1976-1998年全县统计有伤寒例26例,付伤寒、霍乱无1例。
  4.白喉白喉在建国后的1953〜1955年县医院的工作总结计有20例,1955年全县预防注射白喉类毒索839人,1975-1989年全县无此病例。5.流脑流脑在1953年有1例,至1989年共有39例,死亡6人,近几年来,每年都对1〜15岁儿童进行预防注射,现已基本控制。
  6.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1953-1955年全县共有79例,这种传染病在县内名列首位,1975〜1989年,全县统计有11221例,死亡27例。
  7.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1975年以前的资料记载中几乎没有,县防疫站1975年〜1989年统计有687例。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每年都发放I-M型小儿麻痹糖丸,加强预防工作,在15年中仅1977年发现1例,1984年发现1例。
  9.炭疽病本病在县内牧区比较常见,1976〜1989年统计有91例。
  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1.地甲病和克汀病地甲病在夏河县流行的范围较广,1987年夏河县人民委员会曾发文加强碘盐供应,防治地方病,1975年5月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在夏河县清水公社进行了地甲病的普查防治工作。经化验全公社地面饮用水含碘量均为每lOOOcc中1~5微克,井水0.3〜0.5微克/lOOOcc。缺碘是该公社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主要原因,其次群众爱喝生水,使钙质在肠道中沉着,影响磺的吸收。普查结果,全公社2168人,普查1799人,普査率为87.9%,共査岀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统计,年龄最小患者为10个月,最大为80岁,各年龄的患病率(见表2),患病率最低为0〜10岁,最高为11〜20岁,占79.8%,患者集中在青壮年中。
  对查岀的1258名患者,分三组给予含碘药物治疗6个月,总治痊率为36.6%,好转率为45.4%,有效率为92%,其中二甲基亚矶碘化钾组有效率为95.4%,碘化钾片组有效率为79.4%,加碘盐组为67.6%,亚矶碘组有效率最高,治疗率亦最好,痊疗率经显著性测验有非常明显差别(X =23.34)P <0.01。
  关于患病率与地面饮用水含碘量的关系,分度患病率,分型患病率(见表3、4、5)年龄于各治疗组关系(见表7),痊愈率与分型(见表8),痊愈率与分度(见表9)。
  进入80年代后,在防治地甲病的工作中我们采用了碘油注射剂,每年发3万粒油胶囊。1983年对全县进行了地甲病普查,发现地甲病分布在夏河县18个乡镇,已有12个乡镇达到了国家控制指标(见表lO.l1)。根据夏河县尚未达标的患病情况,1989年会同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在大夏河沿岸选择了麻当、曲奥清水两乡进行了地甲病监测工作,共调查了19个自然村,其中6个自然村已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6个自然村由原来的重病区下降到轻病区 ;6个自然村由原来的重病区下降为中病区。1987年在王格尔塘、麻当、达麦3乡进行了地甲病防治监测,3个乡应查出人数为11756人,实查人数为10725人,受检率为91.23%。査出患者为238人,患病率为2.22%,对3个乡食用盐进行了碘盐测试;3个乡平均碘盐合格率为97.1%,3个乡的3所小学的7~14岁学生共813名做了生理肿大率调查,査出生理肿大者58人,肿大率为7.13%,根据监测,地甲病的发病情况,未发现新发病人,患病率由1983年的11.75%下降到1987年的2.22%,在全县除曲奥乡(原清水乡)外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在防治地甲病的工作中,全县食盐加碘制度化、经常化,保证碘盐供应, 地甲病的防治达到生活化。
  克汀病根据1983年普査情况,我县有8个乡发现患者67人,患病率为1%。
  2.地方性氟中毒1981年9月,我们对全县23个公社进行了地方性氟中毒和饮用水中含氟量的调査检测226份水样,其中河水135份,井水46份, 泉水43份,自来水2份,其结果测定的226份饮用水含氟量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初步证明我县无地方性氟中毒。
  地甲病患病率统计表
  地甲病年龄组患病率统计表夏河县1983年地甲病普查情况统计表夏河县1983年地方性甲状腺肿普查统计表
  地甲病抽样调查1983年与1987年比较统计表
  夏河县1971年布鲁氏杆菌病普查结果统计表
  证明:1.全县23个公社除合作镇、城关镇和牙利吉;
  2.按规定60岁以上、10岁以下、孕妇和有严重病症的都未检查;
  3.严重病症指严重心、肝、肾、肺病患者。3.布鲁氏杆病夏河县布鲁氏杆菌的普查工作于1971年开始,对全县20个公社(合作镇、城关镇和牙利吉外),进行了普查(表I—M)。当时应普查人数43933人,实查31522人,普查率为71%,结果侵犯人数11456人,侵犯率为3%,发病人数345人,其中男134人,女211人。发病率1%。
  1979年5月对全县6个牧业公社的19610人进行布病气雾免疫预防工作。1982年10〜11月,对九甲、拉卜楞镇,县级有关职业人员进行了普査,应查人数4388人,实査3373人,占应査人数的71%。皮变阳性者76人,阳性率为2.25%。皮变阳性76人中,抽血作血清学诊断的26人,阴性者47人,阳性者15人,阴性率为19.2%,占实检人数的0.4%,占总人数的0.26%,以上15人中三项均是阳性,但没有症状及体症的6人,有症状及体症的9人,这9人是根据省地办订诊断条件,定为布病慢性患者,患病率为2.7%,在76名皮变阳性中除9名布慢性患者外,其余67人都按隐性感染或称侵犯对待, 占实査人数的2%。
  1985年6月对县内3个乡,9个自然村进行了布病抽样调查,据调査结果,我县已达到国家布病控制标准,近几年未发现新病例(国家布病控制标准为:1/10万)。
  四、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夏河县清水公社1974结核病普查结果统计表
  1.结核病1974年3月组织人力对清水公社进行了结核病的普查(表I),实査人数为:1738人,胸透1214人次,普查率为87.51%,患病率为12.25%,占总人口的13.33%。对査出的病人分两个医疗组,在大队赤脚医生、保健员的配合下进行治疗。1983〜1988年累计査出病人610人。其中I组病人383人,II组病人115人,III组病人112人,全部进行了治疗,治疗率为75.73%(表 M )。
  夏河县1983-1988年结核病查、防治统计表
  2.性病性病以前称花柳病。包括梅毒、淋病软性下疳等几种疾病。这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在旧社会是由于不良的风俗习惯所造成的。在民国时期以前各地娼妓盛行,这就给性病的传播造成了良好的条件,性病流行极为严重,在夏河地区由于不良的风俗习惯等原因,性病发病率最高,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1940年西北防疫处驻拉卜楞的牲畜防疫队为当地人作施诊工作,并为来诊治藏民同胞作血液“坎氏反应”,计60%为阳性。李淑容在黑错施诊二日半,诊治300余号病人、患花柳病者为25.91%。由此可见性病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极为严重(详见表I —IV)。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1950年中央第七防疫大队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免费治疗,本省抽调医务人员分赴夏河、卓尼、临潭、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配合工作,并发给价值2044元的青梅素5110支,免费治疗性病等慢性疾病。根据1952年统计,夏河性病平均发病率为38%,后经连年来的大力防治,于1960年基本消灭现症梅毒的基础上,发病率下降至20%。
  1963年省慢性病防治所在夏河协助当地化验,全年检查6946人,发现性病患者1074人,共有1059人接受了治疗,当地共用去防治性病免费款21568.50元,发病率为15.1%,1964年发病率夏河为14%。
  1980年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夏河县的拉卜楞镇、九甲两乡镇对15~55岁年龄群众进行性病普查,共检查655人,结果发现患病者59人,其中阳性52人,总发病率为9.01%,阴性率为7.94%,(表VI)。由此可以看出性病在建国前极为严重,对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建国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80年总发病率仅为9.01%并未发现现症梅毒例,急性淋病患者也较少见,这与当地以往大力开展性病的防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卫生习惯的改善有关。特别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全,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病,患者立刻就医自治,从而控制该病的发生与发展。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