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机构
分类号: C913.4
页数: 10
页码: 805—814
摘要: 夏河县卫生局的前身是1952年12月22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的夏河县卫生科。
关键词: 卫生 卫生机构

内容

一、卫生局(卫生科、爱委会、县地办公室)
  夏河县卫生局的前身是1952年12月22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的夏河县卫生科。
  1962年9月成立夏河县文教卫生科。1976年1月26日成立夏河县卫生局。1952年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夏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县人民政府负责人兼任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以灭鼠、灭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的一、二、三、四区也相继成立爱卫会,三个乡爱委会,25个卫生小组,城区的两所学校也成立爱委会。1953年4月甘加乡成立爱委会,同年11月14日,县爱委会主任由冯思福担任。
  1953年4月13日,遵照省委会的指示,在市区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组织卫生工作人员43人,分8组,参加者有:卫生科、卫生院、保健站、民族防疫队一、二区署、县妇联、联合诊所、妇幼卫生队等10个单位,将大街、小巷的拉圾彻底清除。同时,对门板、窗户进行了洗刷。
  1987年5月,县人民政府对县爱委会成员作了调整。
  夏河县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是1988年10月11日成立,中共夏河县委关于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划归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通知,更名为 “夏河县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其成员由县人民政府决定,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二、县级医院及卫生机构
  (一)县人民医院
  民国29年(1940年)8月8日成立夏河县卫生院,院长吴钻青兼医师, 助产士1人,事务员1人,翻译1人,共4人。
  民国33年(1944)蒋介石允许拉卜楞致敬团之请,手令卫生院筹设拉卜楞医院,拨发建筑费103万元,设备费37万元,总共拨去硬币约924元,兴修土木结构房屋33间,门诊9间,病房9间,办公室、职工宿舍等15间。
  拉卜楞医院于民国33年筹备时,无医护人员及药械,拉卜楞医院的医疗事务,统一由夏河县卫生院代办。自民国34年(1945年起县卫生院停办,此后,拉卜楞医院代替了夏河县卫生院。
  1949年9月200,夏河县和平解放,拉卜楞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夏地区军管会派员接管,原职全体人员继续留用,拉卜楞医院更名为“夏河县人民医院”。
  县人民医院建院半个世纪(1940〜1990年)以来,现有工作人员89人,床位75张,建筑面积3757平方米。有住院部,设外妇科、内儿科两个病区;有门诊部两处,设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针灸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药械科、胃镜、理疗、心电图、心动图、脑电图、“B超”室、资料室、病案室等。
  1.内儿科自建院以来,内儿科一直是该院从未间断过的主要科室之一,1976年开展心电图检查,1978年开展B超检査,1982年开展胃镜检査,1986年开展M型超声心电图检查,1988年开展脑电图检查后,诊断符合率、临床治疗率日趋提高,确诊和抢救了不少疑难、危重病患者。
  2.外科建院初期,仅能做一般性的创伤缝合和脓肿切开。1955年新建手术室,开始了兰尾切除和修补等手术。1958年,县医院又增加了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器械台等设备,1963年开展胃大部切除、胆囊摘除等手术,1964年开展膀胱镜检查配合放射科开展肾盂逆行造影,为肾结核患者成功地做了肾切除术。1972年开展硬膜外麻醉,1986年后,能做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胆总管探查、股骨骨折内固定等手术。
  3.妇产科设立于建国之前,当时主要开展新法接、胎盘剥离、内回转、动员产前检查及宣传妇幼卫生知识等。1955年起在外科人员的协助下,开展剖腹产、葡萄胎、输卵管结扎等手术。1965年完成第一例子宫次全切术,1978年开展雷夫诺中期引产,1978年开展了胎儿监护。
  4.放射科1954年省上调拨捷克产30mAX线机1台,开始了胸、胃肠造影,四肢摄片等放射工作,1965年配国产200mAX线机1台,开展了肾盂静脉造影、膀胱逆行造影,1982年又配发国产300mAX线机1台,开展了气钡双重造影、胆囊造影、肾盂静脉造影、气管造影、胸部体层摄影等,与州人民医院合作完成了两例脑血管造影术,各类摄影片质量和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5.检验科从1952年起,开展血尿、便常规检验,1972年后,临床检验开展了各种体液检查的特殊项目,检查血型、交叉配血等血库工作,成立生化室,开展肝功能试验(含HBsAg)、肾功电解质、血脂、血糖等项目。1984年开展了脸甲球蛋白电脉及分析、免疫疫球蛋白、补体C、酶类等项目的检査。1985年成立细菌免疫室,常规开展血、尿、便及各种体液、分泌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开展了血清免疫学检验如胆大氏反应、抗“O”及类风湿因子检查、C反应蛋白的检查等。1987年成立了细胞室,开展了脱落细胞学的检查工作,配合胃镜,进行印片和刷片检查,对确诊胃癌起了相当的作用。1988年,在省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指导下,配制了幽门弯曲菌诊断试剂,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市售产品无异。
  (二)夏河县藏医院
  夏河县藏医院是1977年由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药材检验所和县卫生局共同投资12万元,经两年施工建设,于1979年元月1日落成开业。院址建在拉卜楞镇河南村原县人民医院毗邻处,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土木结构瓦房62间。设有小型门诊、住院部、药浴室、藏药制药厂,藏药房和院务办公室。门诊开展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等业务室,住院部有病床12张。当时有职工21名,其中老藏医师5名、中青年藏医士8名、护士2名。
  1983年上级决定投资22万元,移址重建藏医院,新院址选在拉卜楞镇人民西街寺院公路南侧,占地面积8949平方米,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其中门诊楼1219平方米。同年开工修建。1985年10月14日正式开诊。新藏医院除原有的科室外,新增加有藏医标本室、药物标本室、放射科、精神神经科、住院部有病床12张。行政管理设有院长办公室、文书室、财务室。有职工33人,其中藏医师4人,藏医士19人,护士2人,助产士1人。院长罗藏扎西,副院长旦巴嘉措。
  1989年12月全院有职工31人,其中藏医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藏医主治医师4人,藏医师15人,藏医生(护)13人。
  (三)卫生防疫站
  夏河县卫生防疫站建立于1956年7月1日,当时从县人民医院抽调7名专业人员,站长由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满生代理。站址建在原甘南报社印刷厂旧址(即现在九甲乡政府大门口河堤处。)当时承担一般性防疫工作。
  1959年5月,夏河县腺鼠疫暴发流行,省、州、县在夏河县成立了防疫指挥部,同年10月防疫站全体人员并入指挥部。
  1965年随着鼠疫疫情的消除,防疫指挥部被撤销,在夏河县成立鼠疫防治专业机构一甘肃省三零一站,内设防疫组,负责全县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和预防接种工作。
  1975年4月,夏河县革委会决定恢复成立夏河县卫生防疫站,拨款3万元修建办公室,业务用房。9月竣工,共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同期迁入使用,当时有职工8人。
  (四)夏河县三零一站
  夏河县三零一站的前身是夏河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于1956年7月1日。当时,人员从县医院抽调王福、赵继觉、赵其山等7人组成。机构设在县医院内。
  1959年5月,夏河县(当时德乌鲁市)九甲洒合尔人间腺鼠疫暴发流行。8月8日省、州、县联合组成疫区处理指挥部。由省卫生厅派自然疫源工作队,吉林鼠防队和县卫生防疫站,以及甘南州卫校一班学生共同处理疫情。10月县防疫站人员并入防疫指挥部,此间县卫生防疫站机构由防疫指挥部代替。指挥部设在拉卜楞寺院内。1962年防疫指挥部由寺院搬迁到河南村。1962年省卫生厅投资13万元,在九甲乡浪格塘征地14亩(11560平方米),经过两年的施工修建,1963年10月建成各类房屋32间,总建筑面积591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及库房8间,宿舍8间,强毒室5间,普化室7间,厨房8间,锅炉房1间,并设有自来水,当时属全省一流设施。
  1964年3月210,县人委发文成立“甘肃省三零一站”,纯属鼠疫防治专业站,防疫指挥部撤销,专业人员归三零一站。业务由省上领导,并拨给业务费。人事、行政由县上管理和领导。当时,中共甘肃省委定编22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2人,中专毕业生11人,其他人员9人(包括5名护理人员在内)。设有检验室、动物昆虫组、流行病组、防疫组(从事一般性防疫、疫情报告和疫苗发放工作)。
  1970年10月,夏河县革委会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夏河县三零一站党支部,当时,全站有职工19人,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中专毕业生6人,护理人员7人。
  1989年12月全站有职工15人,其中:副主任医技师2人,主管医师1人,护师1人,护士2人,医士1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5人。
  (五)夏河县妇幼保健站
  1951年4月2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介绍赵永华等来夏河县组建妇幼保健站,开展妇幼卫生工作,9月夏河县建立妇幼保健站,为甘肃省第一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有助产士2人,保健员1人。
  1952年11月,在合作成立夏河县第四区妇幼保健站,主管合作地区妇幼保健工作。
  1977年9月1日,经中共夏河县委批准成立夏河县妇幼保健站由县医院助产士吉合毛临时负责保健站的工作。
  1989年县保健站搬迁原县医院旧址,占地面积793平方米,使用面积2400平方米,设备30mAX光机1台,便携式B超机1台,多普勒听诊仪1台,双目显微镜1台,单导心电图机1台,双开门电冰箱1台。站长郑梅英,副站长郭宝兰。全站有职工13人,主治医师3人,妇幼医师2人,医士3人, 助产士1人,检验士1人,护理员1人,工勤人员2人。
  (六)夏河县卫生学校
  夏河县最早的医学教学机构是拉卜楞大寺,设有六大学院其中一院为医学院,于1784处建立的曼巴扎仓,此为拉卜楞最医学院(曼巴扎仓另述)。民国27年(1938年筹备并开办拉卜楞初级实业职工学校,该校当时设有训练初级卫生技术人员之卫生班班,30年毕业(学生人数不详),嗣后卫生班即行停办。
  1958年9月20日,夏河县人民委员会以夏河会卫字第92号文件批复同意创办县卫生学校。10月13日县人委以支卫字第097号文批复:首批招收学员68人进行培训。于1960年后停办。1969年3月,夏河县中学(当时叫夏河县红专学校),曾举办过一期医务班,主要是培训农村医士。3月开学,4月上课,全班35人,课程设有:基础课、临床,9月份学期届满。
  1980年4月22日,中共夏河县委根据上级关于全省各县都要成立县办卫校,专门培训赤脚医生,进一步巩固合作医疗的指示精神,.并按照县办卫校“只设机构,不设专职教员”的要求,决定成立“夏河县卫生学校”。教师由县卫生局在卫生系统聘请。同年建成校舍16间,其中教室4间,宿舍9间,其他用房3间,学员床位30张,课桌15套。6月份招收第一批40名赤脚医生进行培训(西医20名,藏医20名),为期6个月,实际报到28名。
  1983年县卫校招收第二批赤脚医生20名(西医10名,藏医10名),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
  (七)夏河县生物制剂厂
  夏河县生物制剂厂于1986年4月成立,当时筹备负责人是马江、吴德润。6月份将引进“牛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技术进行试制产品。8月26日,经甘肃省经济计划委员会主持,通过专家技术鉴定,产品达到生物化学制剂标准:3000单位/毫克。
  1989年底,全厂有职工10人,其中:中级人员4人,助理4人,技术人员1人。
  该厂除生产牛江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O)外,还生产下列产品:
  1.血清白蛋白。
  2.过氧化氢酶。
  3.细胞色素C。
  三、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
  建国40年来,夏河县医药卫生事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广大的农村,牧区医药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防到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1989年底,全县23个乡镇拥有中心卫生院2所,乡卫生院18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2名。病床39张,基本上改善了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
  (一)机构夏河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是随着基层建政工作的逐步完成而相继建立的。从1952年到1956年7月,除甘加、桑科、科才三个牧区直属乡正在进行建政工作外,全县共建成了6个区政府管辖妨甲乡、达麦乡和拉卜楞镇。当时的一、二区及机关团体的医疗工作由县卫生院承担,其余四个区政府所在地与建政同时建立4个区卫生所,分别承担区政府所辖各乡镇的医疗工作。
  第三区(完尕滩)卫生所,建立于1953年6月,当时从县卫院抽派医士曲鲁夫,药剂员侯敦道,护理员靳砚芝、李英、仁草等5人到三区建所,并开展医疗工作。
  第四区(合作)卫生所的前身是黑错卫生院,建立于1941年,院址在合作旧街,原州人民医院所在地。由甘肃省卫生厅第一任院长李容,浙江医学院毕业生,医师杜修时也系浙江医学院毕业生,其他有医护人员5人(吴好仁、范召鼎、刘斌、事务员1人)。主要以西医为主。省上原计划在黑错卫生院开设40-50张病床。由于经费不够,没有设这么多张病床。1945年李容考上美国留学生后,赴美国,张仁浦医师任院长(山西人,吴青的同学),解放初期,黑错卫生院与夏河县卫生院合并,张仁浦医师赴夏河途中被土匪打死。
  当时,卫生院所用药品是美国红十字会捐赠的S、T、S、D;914;606全靠进口。上面规定的10种传染病,每月按时给省上报。
  1952年12月又成立合作卫生所,管辖;合作镇、那义乡、美武乡、美仁乡、上卡加、下卡加、扎油等7个乡镇的医疗工作。直到1970年7月,夏河县革委会决定:将合作镇联合诊所撤销。部分工作人员和全部医药设备,流动资金约三万元并入那义公社卫生所,成为全民所有制。1989年底有医务人员14人,其中:中级主治医师1人,医师(包括中医师、药师)7人,医士5人,护士1人。
  第五区(博拉)卫生所,建立于1956年7月,1989年底全院有职工4人,其中:中医师1人,医师3人。
  第六区(阿木去乎)卫生所:建立于1954年6月1日,1970年后为阿木去乎中心卫生院(另述)。
  桑科乡卫生院,1960年10月由医师齐廷轩到桑科建立卫生院。
  甘加乡卫生院,建院于1959年,1989年有医护人员6人,其中:医师1人,藏医师1人,医士1人,藏医士2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210平方米。
  达麦乡卫生院,建院于1969年夏天,1989年有医士4人,除藏医士1人外,其余全部为西医士。建筑面积324平方米。
  曲奥乡卫生院(清水乡卫生院),建院于1965年,1989年有医护人员3人。其中医师1人,中医士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210.6平方米。
  卡加曼乡卫生院,于1970年建立,1989年有医护人员5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1人,医生2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414.2平方米。
  扎油乡卫生院,建院于1963年,1989年有医务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医士2人,藏医士1人。建筑面积391.2平方米。
  佐盖曼玛乡卫生院,1958年8月县人委决定将第四区卫生(合作卫生所)迁至德乌鲁铜矿附近,即美武公社卫生所,1989年全院有医务人员5人,其中医师1人(放射),医士3人(西医、中医、藏医士各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460.2平方米。
  卡加道乡卫生所(上卡加卫生院)在1985年由美武公社卫生所管辖,1989年全院有医务人员3人,其中:医士1人,藏医士1人,中药士1人,建筑面积437.2平方米。
  佐盖多玛乡卫生院(原美仁乡卫生院),1968年10月成立美仁公社卫生所。1989年有医士2人。建筑面积367.2平方米。
  科才乡卫生院,1961年成立科才乡卫生所,到1989年有医务人员4人,其中:藏医师1人,医士2人,藏医士1人。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
  勒秀乡卫生院,1960年9月,建立下巴沟乡卫生所(实际为医疗组),属博拉卫生所管辖。1989年底全院有医护人员3人。其中:中医师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289.9平方米。
  加茂贡乡卫生院,原加门关卫生所的前身是1958年由加门关公社筹办的民办卫生所发展而来的,1989年底有藏医师(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建筑面积357.1平方米。
  唐尕昂乡卫生院,正式建立于1970年初,原属完尕滩卫生所管辖的医疗组,有医务人员2人。1989年底有医护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藏医士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544平方米。
  吉仓乡卫生院(原麦西乡卫生院),1969年以前是属阿木去乎卫生所管辖的医疗组。1989年底有医务人员3人,其中:医士2人,藏医士1人。建筑面积113.28平方米。
  牙利吉乡卫生院,在1964年桃江县时为医疗组,1989年底有医务人员3人,其中:医士1人,藏医士3人。建筑面积267.6平方米。(二)中心卫生院
  夏河县中心卫生院是由1969年12月22日夏河县革委会以夏革发(1969)102号文件批转夏河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纪要》中确定:完尕滩、美武、阿木去乎和下巴沟为地区卫生院。以后随着改革、调整,现在全县有阿木去乎乡、王格尔塘乡两所中心卫生院。
  王格尔塘乡中心卫生院的前身是1953年6月成立的第三区卫生所。当时有医士1人,实习生4人,主要开展常见病的治疗工作。
  1970年初,北京市地坛结核病院的医务人员在“六•二六”指示的号召下,从北京来到夏河县完尕滩,与卫生所合并,成为夏河县完尕滩人民医院。
  1987年州、县卫生局选完尕滩医院院为承包责任制试点,1988年初业务资金25112元,固定财产95233元,医护人员10人,其中:内科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1人,藏医师2人,医士2人,护士2人,工人1人。到1988年底门诊人次完成了承包数的118.2%,经济指示实际完成了141.4%,计划免疫工作经州、县考核均合格。新法接生也完成了任务,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全院有医护人员11人,工勤人员1人。其中:内科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1人,藏医师2人,医士6人,护师1人。
  阿木去乎中心卫生院的前身是第六区卫生所,始建于1954年6月10日,以后机构名称几经演变,发展到目前的中心卫生院。
  1980年确定将原地区卫生院改建为中心卫生院。开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外科开展小肿瘤摘除,计划生育女扎和人流,还开展一般化验和X光透视,设病床10张。同年修建土木结构房屋32间,占地面积8549平方米,建筑面积995.9平方米,其中:门诊12间,住院部12间,合计:711平方米。职工宿舍8间284.9平方米,住院部年底接纳病人。
  四、集体诊所及医疗团体
  (-)夏河县大众联合诊所
  1952年在拉卜楞成立。1956年改名为中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撤销。1980年恢复,称为夏河县拉卜榜镇中西医联合诊所。
  资金来源系个人投资,归集体所有。
  所内设有西医科、中医科、镶牙科、中西药房等。
  (二)合作中西医联合诊断
  1958年2月由合作镇个体开业的王子嘉、吴好仁、宋辅章等4人于现那吾卫生院所在地投资组建。系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公社化时,曾一度改名为“红旗公社医院”。1961年后仍恢复原名称。
  该诊所主要负担那吾、合作两乡镇的医疗、防疫等工作,每日就诊约100余人次,日均收入200元左右。医疗器械仅有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开展中西医门诊,未设立病床。
  (三)夏河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建国初期,夏河县私营中西药人员有14人,1950年冬季在中央防疫第七队来夏河工作队的协助下,即已组织“中西药联合会”1951年下半年在人事加以改组、调整,为了统一名称又在春季改组成为“夏河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以后,随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调整,该协会就随之消失。
  第二节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
  一、建国后防疫机构
  建国前,夏河县没有任何防疫工作,各种传染病流行,迷信活动猖狂,劳动人民的生命没有保障。建国后,建立了疫情报告网,使各项防疫工作开展起来。目前,县内有一个卫生防疫站、一个鼠防专业防治站。防疫站设有检验、防疫、地方病、食品卫生等业务科室,县三零一站设有检验、动物昆虫和流行病等三个业务科室。到1989年底有副主任医技师2人,主管医技师6人,医师4人,护师1人,医士3人,护士4人,其他技工和技术人员4人。1962年省卫生厅投资拨款13万元,征地14亩(11560平方米),建成各类房屋32间,1964年3月21日成立了“甘肃省三零一站”;1975年夏河县革委会决定恢复成立夏河县卫生防疫站,拨款3万元,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1979年又拨款3万元。修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1979年又拨款3万元,修建职工宿舍10间,面积1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扩大到640平方米。1989年县防疫站搬迁到原藏医院,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屋62间,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又新修化验室6间,使用面积104平方米。现今防疫系统有大小车辆4辆,50mA、30mA、10mA、X光机3台,普通电冰箱12台,双目生物显微镜3台,培养箱5台,721分光度计1台,1/10万、1/1万分析天平各1台,低温冰箱4台,干燥箱6台,离心机2台,恒温水浴4台,微型振荡器1台,1/4托盘天平3台,电子稳压器2台,电蒸馏器3台,紫外分光光度计1台,酶标光度计1台,电子分析天平1台,水质监测仪1台,离子交换仪1台,单导心电图机1台,宣传设备1套,站内建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福
相关人物
赵继觉
相关人物
赵其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夏河县藏医院
相关机构
夏河县三零一站
相关机构
夏河县卫生学校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