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7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卫生
分类号: C913.4
页数: 31
页码: 805—835
摘要: 卫生主要描写了夏河县卫生机构、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等内容。
关键词: 卫生 夏河县

内容

第一节卫生机构
  一、卫生局(卫生科、爱委会、县地办公室)
  夏河县卫生局的前身是1952年12月22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的夏河县卫生科。
  1962年9月成立夏河县文教卫生科。1976年1月26日成立夏河县卫生局。1952年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夏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县人民政府负责人兼任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以灭鼠、灭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的一、二、三、四区也相继成立爱卫会,三个乡爱委会,25个卫生小组,城区的两所学校也成立爱委会。1953年4月甘加乡成立爱委会,同年11月14日,县爱委会主任由冯思福担任。
  1953年4月13日,遵照省委会的指示,在市区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组织卫生工作人员43人,分8组,参加者有:卫生科、卫生院、保健站、民族防疫队一、二区署、县妇联、联合诊所、妇幼卫生队等10个单位,将大街、小巷的拉圾彻底清除。同时,对门板、窗户进行了洗刷。
  1987年5月,县人民政府对县爱委会成员作了调整。
  夏河县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是1988年10月11日成立,中共夏河县委关于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划归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通知,更名为 “夏河县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其成员由县人民政府决定,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二、县级医院及卫生机构
  (一)县人民医院
  民国29年(1940年)8月8日成立夏河县卫生院,院长吴钻青兼医师, 助产士1人,事务员1人,翻译1人,共4人。
  民国33年(1944)蒋介石允许拉卜楞致敬团之请,手令卫生院筹设拉卜楞医院,拨发建筑费103万元,设备费37万元,总共拨去硬币约924元,兴修土木结构房屋33间,门诊9间,病房9间,办公室、职工宿舍等15间。
  拉卜楞医院于民国33年筹备时,无医护人员及药械,拉卜楞医院的医疗事务,统一由夏河县卫生院代办。自民国34年(1945年起县卫生院停办,此后,拉卜楞医院代替了夏河县卫生院。
  1949年9月200,夏河县和平解放,拉卜楞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夏地区军管会派员接管,原职全体人员继续留用,拉卜楞医院更名为“夏河县人民医院”。
  县人民医院建院半个世纪(1940〜1990年)以来,现有工作人员89人,床位75张,建筑面积3757平方米。有住院部,设外妇科、内儿科两个病区;有门诊部两处,设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针灸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药械科、胃镜、理疗、心电图、心动图、脑电图、“B超”室、资料室、病案室等。
  1.内儿科自建院以来,内儿科一直是该院从未间断过的主要科室之一,1976年开展心电图检查,1978年开展B超检査,1982年开展胃镜检査,1986年开展M型超声心电图检查,1988年开展脑电图检查后,诊断符合率、临床治疗率日趋提高,确诊和抢救了不少疑难、危重病患者。
  2.外科建院初期,仅能做一般性的创伤缝合和脓肿切开。1955年新建手术室,开始了兰尾切除和修补等手术。1958年,县医院又增加了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器械台等设备,1963年开展胃大部切除、胆囊摘除等手术,1964年开展膀胱镜检查配合放射科开展肾盂逆行造影,为肾结核患者成功地做了肾切除术。1972年开展硬膜外麻醉,1986年后,能做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胆总管探查、股骨骨折内固定等手术。
  3.妇产科设立于建国之前,当时主要开展新法接、胎盘剥离、内回转、动员产前检查及宣传妇幼卫生知识等。1955年起在外科人员的协助下,开展剖腹产、葡萄胎、输卵管结扎等手术。1965年完成第一例子宫次全切术,1978年开展雷夫诺中期引产,1978年开展了胎儿监护。
  4.放射科1954年省上调拨捷克产30mAX线机1台,开始了胸、胃肠造影,四肢摄片等放射工作,1965年配国产200mAX线机1台,开展了肾盂静脉造影、膀胱逆行造影,1982年又配发国产300mAX线机1台,开展了气钡双重造影、胆囊造影、肾盂静脉造影、气管造影、胸部体层摄影等,与州人民医院合作完成了两例脑血管造影术,各类摄影片质量和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5.检验科从1952年起,开展血尿、便常规检验,1972年后,临床检验开展了各种体液检查的特殊项目,检查血型、交叉配血等血库工作,成立生化室,开展肝功能试验(含HBsAg)、肾功电解质、血脂、血糖等项目。1984年开展了脸甲球蛋白电脉及分析、免疫疫球蛋白、补体C、酶类等项目的检査。1985年成立细菌免疫室,常规开展血、尿、便及各种体液、分泌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开展了血清免疫学检验如胆大氏反应、抗“O”及类风湿因子检查、C反应蛋白的检查等。1987年成立了细胞室,开展了脱落细胞学的检查工作,配合胃镜,进行印片和刷片检查,对确诊胃癌起了相当的作用。1988年,在省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指导下,配制了幽门弯曲菌诊断试剂,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市售产品无异。
  (二)夏河县藏医院
  夏河县藏医院是1977年由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药材检验所和县卫生局共同投资12万元,经两年施工建设,于1979年元月1日落成开业。院址建在拉卜楞镇河南村原县人民医院毗邻处,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土木结构瓦房62间。设有小型门诊、住院部、药浴室、藏药制药厂,藏药房和院务办公室。门诊开展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等业务室,住院部有病床12张。当时有职工21名,其中老藏医师5名、中青年藏医士8名、护士2名。
  1983年上级决定投资22万元,移址重建藏医院,新院址选在拉卜楞镇人民西街寺院公路南侧,占地面积8949平方米,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其中门诊楼1219平方米。同年开工修建。1985年10月14日正式开诊。新藏医院除原有的科室外,新增加有藏医标本室、药物标本室、放射科、精神神经科、住院部有病床12张。行政管理设有院长办公室、文书室、财务室。有职工33人,其中藏医师4人,藏医士19人,护士2人,助产士1人。院长罗藏扎西,副院长旦巴嘉措。
  1989年12月全院有职工31人,其中藏医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藏医主治医师4人,藏医师15人,藏医生(护)13人。
  (三)卫生防疫站
  夏河县卫生防疫站建立于1956年7月1日,当时从县人民医院抽调7名专业人员,站长由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满生代理。站址建在原甘南报社印刷厂旧址(即现在九甲乡政府大门口河堤处。)当时承担一般性防疫工作。
  1959年5月,夏河县腺鼠疫暴发流行,省、州、县在夏河县成立了防疫指挥部,同年10月防疫站全体人员并入指挥部。
  1965年随着鼠疫疫情的消除,防疫指挥部被撤销,在夏河县成立鼠疫防治专业机构一甘肃省三零一站,内设防疫组,负责全县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和预防接种工作。
  1975年4月,夏河县革委会决定恢复成立夏河县卫生防疫站,拨款3万元修建办公室,业务用房。9月竣工,共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同期迁入使用,当时有职工8人。
  (四)夏河县三零一站
  夏河县三零一站的前身是夏河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于1956年7月1日。当时,人员从县医院抽调王福、赵继觉、赵其山等7人组成。机构设在县医院内。
  1959年5月,夏河县(当时德乌鲁市)九甲洒合尔人间腺鼠疫暴发流行。8月8日省、州、县联合组成疫区处理指挥部。由省卫生厅派自然疫源工作队,吉林鼠防队和县卫生防疫站,以及甘南州卫校一班学生共同处理疫情。10月县防疫站人员并入防疫指挥部,此间县卫生防疫站机构由防疫指挥部代替。指挥部设在拉卜楞寺院内。1962年防疫指挥部由寺院搬迁到河南村。1962年省卫生厅投资13万元,在九甲乡浪格塘征地14亩(11560平方米),经过两年的施工修建,1963年10月建成各类房屋32间,总建筑面积591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及库房8间,宿舍8间,强毒室5间,普化室7间,厨房8间,锅炉房1间,并设有自来水,当时属全省一流设施。
  1964年3月210,县人委发文成立“甘肃省三零一站”,纯属鼠疫防治专业站,防疫指挥部撤销,专业人员归三零一站。业务由省上领导,并拨给业务费。人事、行政由县上管理和领导。当时,中共甘肃省委定编22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2人,中专毕业生11人,其他人员9人(包括5名护理人员在内)。设有检验室、动物昆虫组、流行病组、防疫组(从事一般性防疫、疫情报告和疫苗发放工作)。
  1970年10月,夏河县革委会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夏河县三零一站党支部,当时,全站有职工19人,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中专毕业生6人,护理人员7人。
  1989年12月全站有职工15人,其中:副主任医技师2人,主管医师1人,护师1人,护士2人,医士1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5人。
  (五)夏河县妇幼保健站
  1951年4月2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介绍赵永华等来夏河县组建妇幼保健站,开展妇幼卫生工作,9月夏河县建立妇幼保健站,为甘肃省第一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有助产士2人,保健员1人。
  1952年11月,在合作成立夏河县第四区妇幼保健站,主管合作地区妇幼保健工作。
  1977年9月1日,经中共夏河县委批准成立夏河县妇幼保健站由县医院助产士吉合毛临时负责保健站的工作。
  1989年县保健站搬迁原县医院旧址,占地面积793平方米,使用面积2400平方米,设备30mAX光机1台,便携式B超机1台,多普勒听诊仪1台,双目显微镜1台,单导心电图机1台,双开门电冰箱1台。站长郑梅英,副站长郭宝兰。全站有职工13人,主治医师3人,妇幼医师2人,医士3人, 助产士1人,检验士1人,护理员1人,工勤人员2人。
  (六)夏河县卫生学校
  夏河县最早的医学教学机构是拉卜楞大寺,设有六大学院其中一院为医学院,于1784处建立的曼巴扎仓,此为拉卜楞最医学院(曼巴扎仓另述)。民国27年(1938年筹备并开办拉卜楞初级实业职工学校,该校当时设有训练初级卫生技术人员之卫生班班,30年毕业(学生人数不详),嗣后卫生班即行停办。
  1958年9月20日,夏河县人民委员会以夏河会卫字第92号文件批复同意创办县卫生学校。10月13日县人委以支卫字第097号文批复:首批招收学员68人进行培训。于1960年后停办。1969年3月,夏河县中学(当时叫夏河县红专学校),曾举办过一期医务班,主要是培训农村医士。3月开学,4月上课,全班35人,课程设有:基础课、临床,9月份学期届满。
  1980年4月22日,中共夏河县委根据上级关于全省各县都要成立县办卫校,专门培训赤脚医生,进一步巩固合作医疗的指示精神,.并按照县办卫校“只设机构,不设专职教员”的要求,决定成立“夏河县卫生学校”。教师由县卫生局在卫生系统聘请。同年建成校舍16间,其中教室4间,宿舍9间,其他用房3间,学员床位30张,课桌15套。6月份招收第一批40名赤脚医生进行培训(西医20名,藏医20名),为期6个月,实际报到28名。
  1983年县卫校招收第二批赤脚医生20名(西医10名,藏医10名),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
  (七)夏河县生物制剂厂
  夏河县生物制剂厂于1986年4月成立,当时筹备负责人是马江、吴德润。6月份将引进“牛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技术进行试制产品。8月26日,经甘肃省经济计划委员会主持,通过专家技术鉴定,产品达到生物化学制剂标准:3000单位/毫克。
  1989年底,全厂有职工10人,其中:中级人员4人,助理4人,技术人员1人。
  该厂除生产牛江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O)外,还生产下列产品:
  1.血清白蛋白。
  2.过氧化氢酶。
  3.细胞色素C。
  三、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
  建国40年来,夏河县医药卫生事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广大的农村,牧区医药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防到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1989年底,全县23个乡镇拥有中心卫生院2所,乡卫生院18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2名。病床39张,基本上改善了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
  (一)机构夏河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是随着基层建政工作的逐步完成而相继建立的。从1952年到1956年7月,除甘加、桑科、科才三个牧区直属乡正在进行建政工作外,全县共建成了6个区政府管辖妨甲乡、达麦乡和拉卜楞镇。当时的一、二区及机关团体的医疗工作由县卫生院承担,其余四个区政府所在地与建政同时建立4个区卫生所,分别承担区政府所辖各乡镇的医疗工作。
  第三区(完尕滩)卫生所,建立于1953年6月,当时从县卫院抽派医士曲鲁夫,药剂员侯敦道,护理员靳砚芝、李英、仁草等5人到三区建所,并开展医疗工作。
  第四区(合作)卫生所的前身是黑错卫生院,建立于1941年,院址在合作旧街,原州人民医院所在地。由甘肃省卫生厅第一任院长李容,浙江医学院毕业生,医师杜修时也系浙江医学院毕业生,其他有医护人员5人(吴好仁、范召鼎、刘斌、事务员1人)。主要以西医为主。省上原计划在黑错卫生院开设40-50张病床。由于经费不够,没有设这么多张病床。1945年李容考上美国留学生后,赴美国,张仁浦医师任院长(山西人,吴青的同学),解放初期,黑错卫生院与夏河县卫生院合并,张仁浦医师赴夏河途中被土匪打死。
  当时,卫生院所用药品是美国红十字会捐赠的S、T、S、D;914;606全靠进口。上面规定的10种传染病,每月按时给省上报。
  1952年12月又成立合作卫生所,管辖;合作镇、那义乡、美武乡、美仁乡、上卡加、下卡加、扎油等7个乡镇的医疗工作。直到1970年7月,夏河县革委会决定:将合作镇联合诊所撤销。部分工作人员和全部医药设备,流动资金约三万元并入那义公社卫生所,成为全民所有制。1989年底有医务人员14人,其中:中级主治医师1人,医师(包括中医师、药师)7人,医士5人,护士1人。
  第五区(博拉)卫生所,建立于1956年7月,1989年底全院有职工4人,其中:中医师1人,医师3人。
  第六区(阿木去乎)卫生所:建立于1954年6月1日,1970年后为阿木去乎中心卫生院(另述)。
  桑科乡卫生院,1960年10月由医师齐廷轩到桑科建立卫生院。
  甘加乡卫生院,建院于1959年,1989年有医护人员6人,其中:医师1人,藏医师1人,医士1人,藏医士2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210平方米。
  达麦乡卫生院,建院于1969年夏天,1989年有医士4人,除藏医士1人外,其余全部为西医士。建筑面积324平方米。
  曲奥乡卫生院(清水乡卫生院),建院于1965年,1989年有医护人员3人。其中医师1人,中医士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210.6平方米。
  卡加曼乡卫生院,于1970年建立,1989年有医护人员5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1人,医生2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414.2平方米。
  扎油乡卫生院,建院于1963年,1989年有医务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医士2人,藏医士1人。建筑面积391.2平方米。
  佐盖曼玛乡卫生院,1958年8月县人委决定将第四区卫生(合作卫生所)迁至德乌鲁铜矿附近,即美武公社卫生所,1989年全院有医务人员5人,其中医师1人(放射),医士3人(西医、中医、藏医士各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460.2平方米。
  卡加道乡卫生所(上卡加卫生院)在1985年由美武公社卫生所管辖,1989年全院有医务人员3人,其中:医士1人,藏医士1人,中药士1人,建筑面积437.2平方米。
  佐盖多玛乡卫生院(原美仁乡卫生院),1968年10月成立美仁公社卫生所。1989年有医士2人。建筑面积367.2平方米。
  科才乡卫生院,1961年成立科才乡卫生所,到1989年有医务人员4人,其中:藏医师1人,医士2人,藏医士1人。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
  勒秀乡卫生院,1960年9月,建立下巴沟乡卫生所(实际为医疗组),属博拉卫生所管辖。1989年底全院有医护人员3人。其中:中医师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289.9平方米。
  加茂贡乡卫生院,原加门关卫生所的前身是1958年由加门关公社筹办的民办卫生所发展而来的,1989年底有藏医师(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建筑面积357.1平方米。
  唐尕昂乡卫生院,正式建立于1970年初,原属完尕滩卫生所管辖的医疗组,有医务人员2人。1989年底有医护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藏医士1人,护士1人。建筑面积:544平方米。
  吉仓乡卫生院(原麦西乡卫生院),1969年以前是属阿木去乎卫生所管辖的医疗组。1989年底有医务人员3人,其中:医士2人,藏医士1人。建筑面积113.28平方米。
  牙利吉乡卫生院,在1964年桃江县时为医疗组,1989年底有医务人员3人,其中:医士1人,藏医士3人。建筑面积267.6平方米。(二)中心卫生院
  夏河县中心卫生院是由1969年12月22日夏河县革委会以夏革发(1969)102号文件批转夏河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纪要》中确定:完尕滩、美武、阿木去乎和下巴沟为地区卫生院。以后随着改革、调整,现在全县有阿木去乎乡、王格尔塘乡两所中心卫生院。
  王格尔塘乡中心卫生院的前身是1953年6月成立的第三区卫生所。当时有医士1人,实习生4人,主要开展常见病的治疗工作。
  1970年初,北京市地坛结核病院的医务人员在“六•二六”指示的号召下,从北京来到夏河县完尕滩,与卫生所合并,成为夏河县完尕滩人民医院。
  1987年州、县卫生局选完尕滩医院院为承包责任制试点,1988年初业务资金25112元,固定财产95233元,医护人员10人,其中:内科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1人,藏医师2人,医士2人,护士2人,工人1人。到1988年底门诊人次完成了承包数的118.2%,经济指示实际完成了141.4%,计划免疫工作经州、县考核均合格。新法接生也完成了任务,受到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全院有医护人员11人,工勤人员1人。其中:内科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1人,藏医师2人,医士6人,护师1人。
  阿木去乎中心卫生院的前身是第六区卫生所,始建于1954年6月10日,以后机构名称几经演变,发展到目前的中心卫生院。
  1980年确定将原地区卫生院改建为中心卫生院。开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外科开展小肿瘤摘除,计划生育女扎和人流,还开展一般化验和X光透视,设病床10张。同年修建土木结构房屋32间,占地面积8549平方米,建筑面积995.9平方米,其中:门诊12间,住院部12间,合计:711平方米。职工宿舍8间284.9平方米,住院部年底接纳病人。
  四、集体诊所及医疗团体
  (-)夏河县大众联合诊所
  1952年在拉卜楞成立。1956年改名为中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撤销。1980年恢复,称为夏河县拉卜榜镇中西医联合诊所。
  资金来源系个人投资,归集体所有。
  所内设有西医科、中医科、镶牙科、中西药房等。
  (二)合作中西医联合诊断
  1958年2月由合作镇个体开业的王子嘉、吴好仁、宋辅章等4人于现那吾卫生院所在地投资组建。系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公社化时,曾一度改名为“红旗公社医院”。1961年后仍恢复原名称。
  该诊所主要负担那吾、合作两乡镇的医疗、防疫等工作,每日就诊约100余人次,日均收入200元左右。医疗器械仅有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开展中西医门诊,未设立病床。
  (三)夏河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建国初期,夏河县私营中西药人员有14人,1950年冬季在中央防疫第七队来夏河工作队的协助下,即已组织“中西药联合会”1951年下半年在人事加以改组、调整,为了统一名称又在春季改组成为“夏河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以后,随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调整,该协会就随之消失。
  第二节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
  一、建国后防疫机构
  建国前,夏河县没有任何防疫工作,各种传染病流行,迷信活动猖狂,劳动人民的生命没有保障。建国后,建立了疫情报告网,使各项防疫工作开展起来。目前,县内有一个卫生防疫站、一个鼠防专业防治站。防疫站设有检验、防疫、地方病、食品卫生等业务科室,县三零一站设有检验、动物昆虫和流行病等三个业务科室。到1989年底有副主任医技师2人,主管医技师6人,医师4人,护师1人,医士3人,护士4人,其他技工和技术人员4人。1962年省卫生厅投资拨款13万元,征地14亩(11560平方米),建成各类房屋32间,1964年3月21日成立了“甘肃省三零一站”;1975年夏河县革委会决定恢复成立夏河县卫生防疫站,拨款3万元,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1979年又拨款3万元。修建筑土木结构房屋14间,1979年又拨款3万元,修建职工宿舍10间,面积1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扩大到640平方米。1989年县防疫站搬迁到原藏医院,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屋62间,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又新修化验室6间,使用面积104平方米。现今防疫系统有大小车辆4辆,50mA、30mA、10mA、X光机3台,普通电冰箱12台,双目生物显微镜3台,培养箱5台,721分光度计1台,1/10万、1/1万分析天平各1台,低温冰箱4台,干燥箱6台,离心机2台,恒温水浴4台,微型振荡器1台,1/4托盘天平3台,电子稳压器2台,电蒸馏器3台,紫外分光光度计1台,酶标光度计1台,电子分析天平1台,水质监测仪1台,离子交换仪1台,单导心电图机1台,宣传设备1套,站内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县、乡、村建立了三级情报网,乡镇卫生院有1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计划免疫的疫情报表工作。每月分三旬上报县卫生防疫站,由县防疫站汇总上报甘南藏族自治州卫生防疫站。
  二、传染病防治
  建国前,在夏河境内流行最早、最严重的传染病是鼠疫。据夏河县拉卜楞寺院藏医扎喜嘉木措从记载中査录岀:“1754年夏河九甲拉卜楞寺院人间鼠疫暴发流行,死亡100余人”。又据历史文献记载,1947年(民国36年)夏河草地发现天花,其次有伤寒、霍乱、麻疹、白喉、猩红热、百日咳、流脑、炭疽等传染病。另外:地甲病、麻风、结核、布鲁氏杆菌病在县内部分乡镇存在,近几年来性病也有所发展。
  1.天花有关天花在夏河境内流行的情况,文献记载甚少,从历史文献中査出:“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夏河草地发现了天花”。建国后,从1953〜1955年在县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接种牛痘。1953年全县种牛痘6561人,1954年全县种牛痘2561人(不包括民委医疗队在甘加接种的59人)1955年全县种牛痘507人,对于从未接种过牛痘,由李焕达(副县长)任总指挥,李建国(文卫科长)任副总指挥。将全县分为十个点,分片进行普种牛痘。以后,随着乡镇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全,年年都进行了接种牛痘的预防工作,天花在县境内再未发生。
  2.麻疹麻疹在夏河县境内流行情况,仅建国初期有记载,夏河县人民医院年度总结中,1953年19例,1954年3例,1955年26例,县卫生防疫站1975-1989年统计为3170例,死亡82人。1976年麻当乡麻疹暴发流行,全公社(乡)除牙首外,都有散在流行,11月份全公社(乡)因麻疹死亡人数达22人。县上派医疗队4人,由马天祥大夫带队到麻当公社,进行巡回救治, 隔离等措施,才控制住疫情。从1985-1989年加强了计划免疫。目前,全县麻疹计划免疫基本达标。
  3.伤寒、付伤寒和霍乱有关伤寒、付伤寒和霍乱三种传染病,在建国前尚无历史资料记载。建国后的1953-1954年夏河县人民医院的工作总结中有关防疫部分提到:1953年防疫注射伤寒、付伤寒和霍乱混合疫苗279人份,1954年416人份。县防疫站1976-1998年全县统计有伤寒例26例,付伤寒、霍乱无1例。
  4.白喉白喉在建国后的1953〜1955年县医院的工作总结计有20例,1955年全县预防注射白喉类毒索839人,1975-1989年全县无此病例。5.流脑流脑在1953年有1例,至1989年共有39例,死亡6人,近几年来,每年都对1〜15岁儿童进行预防注射,现已基本控制。
  6.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1953-1955年全县共有79例,这种传染病在县内名列首位,1975〜1989年,全县统计有11221例,死亡27例。
  7.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1975年以前的资料记载中几乎没有,县防疫站1975年〜1989年统计有687例。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每年都发放I-M型小儿麻痹糖丸,加强预防工作,在15年中仅1977年发现1例,1984年发现1例。
  9.炭疽病本病在县内牧区比较常见,1976〜1989年统计有91例。
  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1.地甲病和克汀病地甲病在夏河县流行的范围较广,1987年夏河县人民委员会曾发文加强碘盐供应,防治地方病,1975年5月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在夏河县清水公社进行了地甲病的普查防治工作。经化验全公社地面饮用水含碘量均为每lOOOcc中1~5微克,井水0.3〜0.5微克/lOOOcc。缺碘是该公社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主要原因,其次群众爱喝生水,使钙质在肠道中沉着,影响磺的吸收。普查结果,全公社2168人,普查1799人,普査率为87.9%,共査岀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统计,年龄最小患者为10个月,最大为80岁,各年龄的患病率(见表2),患病率最低为0〜10岁,最高为11〜20岁,占79.8%,患者集中在青壮年中。
  对查岀的1258名患者,分三组给予含碘药物治疗6个月,总治痊率为36.6%,好转率为45.4%,有效率为92%,其中二甲基亚矶碘化钾组有效率为95.4%,碘化钾片组有效率为79.4%,加碘盐组为67.6%,亚矶碘组有效率最高,治疗率亦最好,痊疗率经显著性测验有非常明显差别(X =23.34)P <0.01。
  关于患病率与地面饮用水含碘量的关系,分度患病率,分型患病率(见表3、4、5)年龄于各治疗组关系(见表7),痊愈率与分型(见表8),痊愈率与分度(见表9)。
  进入80年代后,在防治地甲病的工作中我们采用了碘油注射剂,每年发3万粒油胶囊。1983年对全县进行了地甲病普查,发现地甲病分布在夏河县18个乡镇,已有12个乡镇达到了国家控制指标(见表lO.l1)。根据夏河县尚未达标的患病情况,1989年会同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在大夏河沿岸选择了麻当、曲奥清水两乡进行了地甲病监测工作,共调查了19个自然村,其中6个自然村已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6个自然村由原来的重病区下降到轻病区 ;6个自然村由原来的重病区下降为中病区。1987年在王格尔塘、麻当、达麦3乡进行了地甲病防治监测,3个乡应查出人数为11756人,实查人数为10725人,受检率为91.23%。査出患者为238人,患病率为2.22%,对3个乡食用盐进行了碘盐测试;3个乡平均碘盐合格率为97.1%,3个乡的3所小学的7~14岁学生共813名做了生理肿大率调查,査出生理肿大者58人,肿大率为7.13%,根据监测,地甲病的发病情况,未发现新发病人,患病率由1983年的11.75%下降到1987年的2.22%,在全县除曲奥乡(原清水乡)外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在防治地甲病的工作中,全县食盐加碘制度化、经常化,保证碘盐供应, 地甲病的防治达到生活化。
  克汀病根据1983年普査情况,我县有8个乡发现患者67人,患病率为1%。
  2.地方性氟中毒1981年9月,我们对全县23个公社进行了地方性氟中毒和饮用水中含氟量的调査检测226份水样,其中河水135份,井水46份, 泉水43份,自来水2份,其结果测定的226份饮用水含氟量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初步证明我县无地方性氟中毒。
  地甲病患病率统计表
  地甲病年龄组患病率统计表夏河县1983年地甲病普查情况统计表夏河县1983年地方性甲状腺肿普查统计表
  地甲病抽样调查1983年与1987年比较统计表
  夏河县1971年布鲁氏杆菌病普查结果统计表
  证明:1.全县23个公社除合作镇、城关镇和牙利吉;
  2.按规定60岁以上、10岁以下、孕妇和有严重病症的都未检查;
  3.严重病症指严重心、肝、肾、肺病患者。3.布鲁氏杆病夏河县布鲁氏杆菌的普查工作于1971年开始,对全县20个公社(合作镇、城关镇和牙利吉外),进行了普查(表I—M)。当时应普查人数43933人,实查31522人,普查率为71%,结果侵犯人数11456人,侵犯率为3%,发病人数345人,其中男134人,女211人。发病率1%。
  1979年5月对全县6个牧业公社的19610人进行布病气雾免疫预防工作。1982年10〜11月,对九甲、拉卜楞镇,县级有关职业人员进行了普査,应查人数4388人,实査3373人,占应査人数的71%。皮变阳性者76人,阳性率为2.25%。皮变阳性76人中,抽血作血清学诊断的26人,阴性者47人,阳性者15人,阴性率为19.2%,占实检人数的0.4%,占总人数的0.26%,以上15人中三项均是阳性,但没有症状及体症的6人,有症状及体症的9人,这9人是根据省地办订诊断条件,定为布病慢性患者,患病率为2.7%,在76名皮变阳性中除9名布慢性患者外,其余67人都按隐性感染或称侵犯对待, 占实査人数的2%。
  1985年6月对县内3个乡,9个自然村进行了布病抽样调查,据调査结果,我县已达到国家布病控制标准,近几年未发现新病例(国家布病控制标准为:1/10万)。
  四、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夏河县清水公社1974结核病普查结果统计表
  1.结核病1974年3月组织人力对清水公社进行了结核病的普查(表I),实査人数为:1738人,胸透1214人次,普查率为87.51%,患病率为12.25%,占总人口的13.33%。对査出的病人分两个医疗组,在大队赤脚医生、保健员的配合下进行治疗。1983〜1988年累计査出病人610人。其中I组病人383人,II组病人115人,III组病人112人,全部进行了治疗,治疗率为75.73%(表 M )。
  夏河县1983-1988年结核病查、防治统计表
  2.性病性病以前称花柳病。包括梅毒、淋病软性下疳等几种疾病。这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在旧社会是由于不良的风俗习惯所造成的。在民国时期以前各地娼妓盛行,这就给性病的传播造成了良好的条件,性病流行极为严重,在夏河地区由于不良的风俗习惯等原因,性病发病率最高,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1940年西北防疫处驻拉卜楞的牲畜防疫队为当地人作施诊工作,并为来诊治藏民同胞作血液“坎氏反应”,计60%为阳性。李淑容在黑错施诊二日半,诊治300余号病人、患花柳病者为25.91%。由此可见性病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极为严重(详见表I —IV)。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1950年中央第七防疫大队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免费治疗,本省抽调医务人员分赴夏河、卓尼、临潭、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配合工作,并发给价值2044元的青梅素5110支,免费治疗性病等慢性疾病。根据1952年统计,夏河性病平均发病率为38%,后经连年来的大力防治,于1960年基本消灭现症梅毒的基础上,发病率下降至20%。
  1963年省慢性病防治所在夏河协助当地化验,全年检查6946人,发现性病患者1074人,共有1059人接受了治疗,当地共用去防治性病免费款21568.50元,发病率为15.1%,1964年发病率夏河为14%。
  1980年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夏河县的拉卜楞镇、九甲两乡镇对15~55岁年龄群众进行性病普查,共检查655人,结果发现患病者59人,其中阳性52人,总发病率为9.01%,阴性率为7.94%,(表VI)。由此可以看出性病在建国前极为严重,对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建国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80年总发病率仅为9.01%并未发现现症梅毒例,急性淋病患者也较少见,这与当地以往大力开展性病的防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卫生习惯的改善有关。特别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全,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病,患者立刻就医自治,从而控制该病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
  一、爱国卫生运动
  夏河县的爱国卫生运动,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组织动员全县各族人民,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搞好城镇“四大卫生”(环境、食品、工业劳动、学校)和农村的“两管五改”工作。除害灭病,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1952年夏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以灭鼠、灭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一、二、三、四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爱委会,三个乡成立了爱委会,25个卫生小组,城区的两所学校也成立了爱委会。4月13日,遵照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指示,在市区开展卫生突击月活动,组织卫生工作人员43人,分8组。参加有10个机关单位,将大街小巷的垃圾一扫而光,同时,将门板、窗户进行了洗刷。
  1958年,全县又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元月13日至3月31日全县消灭野狗1917只、麻雀4058只、老鼠1950只,清除垃圾600吨,新修厕所3座,改修厕所4座,积肥12900吨。
  1959年6月2日市委常守信书记在市级干部大会上讲话“关于在我市继续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二、城镇卫生(包括饮食卫生)
  县防疫站于1975年第二次成立后,每月对县城的环境卫生进行一次检查,修建厕所5处,对食品卫生经常进行监督,1987年査获变质、霉烂食品1025件,9012斤,价值1729.79元;1989年查处变质、霉烂、掺假、伪劣食品10334.5斤,944件,价值14700余元,当即销毁,对学校卫生(包括学生的视力)也进行了检査。
  1.环境卫生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周末卫生日”制度监督检查县城环境卫生。对县城的影院、理发馆、照像馆、宾馆、饭店、旅社等随时抽调。
  1983年为夏河县城的三所小学在校学生1570人作了查体建档工作,并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常见病的防治作出了评价。
  1984年对县城三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卡介苗结素实验,共计1470人。阴性者全部注射了介苗,对皮变阳性者预防性投服药品价值700余元,连续报药3个月。
  1985年为县城三所小学培训了3名保健老师,使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有了新的起步。
  1989年为夏河藏中进行查体建档502人,并作了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对学生中常见病的防治作了评价。
  1998年为夏河藏中新生体验200人,建立了档案,并作了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
  专题调査1040名学生冻疮患病的调査分析,为夏河县拉卜楞小学、藏民小学新建学校址的选择,为防治冻疮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县所属厂矿企业8家,全部已建立卫生档案,其中:国营企业5家,职工549人,接触的毒物有8种,即硫化硷、3价辂、硫酸、硝酸、二氧化硫、甲醛、橡胶水、粉尘。
  接触粉尘117人,接触毒物39人,共计156人。男78人,女23人。
  集体企业3家,60人,接触粉尘5人,接触毒物3人。
  1987年对县日化厂、毛革厂职业人群的布病调査276人,查出阳性病人6人。
  1986年专题调查县毛革厂、日化厂工艺流程和排污情况,为毛革厂从大夏河上游的搬迁准备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75年建站以来,食品卫生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仅用兼职的人员。在1983年以前作了食品从业人员的体格检查,贯彻“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和食品卫生“五四”制为内容的行政管理办法。从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来,从行政管理走向法制轨道,由县人民政府任命食品卫生监督员3人。1988年又有所加强,由1名副站长负责食品卫生工作,使食品卫生法得到更进一步的贯彻执行,使工作专一化、正规化和系统化。
  1984年食品从业人员51户,检査总户180户次,没收销毁不合格、过期、变质和霉烂食品320斤,价值512元,罚款725元。
  1985年经营食品97户,检查总户330户次,没收销毁过期变质、霉烂食品1159斤,价值1456元,罚款232元。
  1986年经营食品72户,检查147户次,没收销毁各类过期、变质、霉烂食品225斤,价值150元,罚款460元。
  1987年经营食品93户,检査总户210户次,警告限期改进5户,没收销毁各类过期、变质、霉烂食品1025斤,价值1724.97元。
  1988年经营食品320户,检査总户528户次,责令停止整顿6户,没收销毁食品541斤,价值827元,罚款430.50元。
  1989年经营食品362户,检查总户726户次,责令停止整顿10户,没收销毁过期、变质、霉烂食品10334.5斤,价值14700元,罚款1472元。
  附:1981-1989年食品监督、督测,食品从业人员体验情况1、2表。
  饮食从业人员体检统计表
  表1饮食从业人员体检结果统计表
  表2三、防疫检验
  鼠疫杆菌的四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被动血疑试验。1959年夏河发生人间鼠疫后,到1970年从事鼠疫杆菌检验2人。1971年以后派人到甘肃省地研所(原省二零一所)酒泉地区卫生防疫站,青海省地研所学习检验的人共有2〜4人,对鼠疫杆菌的四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被动血疑试验都能独立做。
  1975年县防疫站恢复成立以来,先后派人去省防疫站,兰州市防疫站和天津等地学习,起初对三大常规和部分肠道致病菌检验。1980年后人员增加到4人,设备配套,增加了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检验,志贺氏杆菌检验、肝功生化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痰检等项目。
  1981年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了地方性氟中毒和饮用水中含氟量的检验,共测定226份水样。其中:河水135份,井水46份,泉水43份,自来水2份,检验结果表明,夏河县226份饮用水含氟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此初步可以肯定全县无地方性氟中毒病。
  从1984年开始对全县饮食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査,对市场销售的罐头、熟肉冷荤、冷食冷饮、奶粉、豆制品、糕点等进行抽样检验,对不合格、过期、变质、霉烂的食品进行没收,销毁。
  四、卫生宣传
  鼠疫预防知识的宣传,夏河县是鼠疫自然疫源地,搞好鼠防知识的宣传尤为重要,每年县三零一站结合下乡工作,对广大农牧民群众、机关干部、学校的学生都要进行鼠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免费放映《鼠疫》电影,张贴宣传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严防人间鼠疫的通知”,对边缘乡出动车辆去作好宣传工作。
  五、预防接种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十分关怀,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传染病进行了全面的预防接种工作。1950年中央派第七防疫大队进驻夏河,为广大人民群众免费防疫治病,开展性病的普查、防治工作。到1989年县防疫站,县三零一站接种和投服的鼠疫活菌苗、流脑菌苗、百白破三联、牛痘疫苗、伤寒付伤寒五联制剂、麻疹疫苗、布氏菌苗、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等。1976年开始对全县12岁以下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当时,是无计划地盲目接种,目的在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
  从1982年开始,在全县施行计划免疫工作,同时制定了《夏河县1982〜1990年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并按当时规定的《甘肃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进行预防接种。但是,工作中漏洞很大,接种率也较低。到1985年全县计划免疫工作才基本走向了正规化道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逐步开始重视计划免疫工作。1986年7月对全县计划免疫接种情况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调查,其结果四苗覆盖率为56.42%。
  1987年7月甘南州人民政府在临潭县治力关乡召开了全州计划免疫工作现场会议,基本上扭转了我县各乡卫生院“重治轻防”的思想,并把计划免疫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计划免疫工作从根本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9年全县四苗覆盖率经全州检查考核达到了97.15%。
  六、妇幼保健
  夏河县妇幼保健站自1951年9月建站后,当时,妇幼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在全县范围内培养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宣传新法接生和儿童保健知识。先后在河南村、马连滩、黄茨滩、王府、达麦、完尕滩、清水、扎扎滩、桥沟、合作加科、上卡加、博拉、阿木去乎成立接生站13个。培训村接生员115名。当时,新法接生率达到33.7-51%,新生儿死亡率为30〜64%。(见1955年县区保健站接生分类统计表)。1955年孕妇产前检查323人次,产后检査1080人次,婴儿检查1080人次,新法接生219人。
  在50年代末到中期,由于精减机构,县妇幼保健站并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1977年9月1日恢复成立(股级单位)。
  1.儿童保健从1983年开始保健站积极开展儿童保健工作,除了对夏河县幼儿园儿童每年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外,还对拉卜楞镇、九甲乡的0〜7岁儿童作了体检和保健指导。1984〜1985年体检儿童972名,对查出有疫病的儿童进行了矫治(见表V)。1985年对幼儿园278名儿童进行了生长发育分析(见表VI,VII.VIII),由于采取了投服鱼肝油和增加户外活动等有效措施,病患病率逐年下降(见表IX)。1989年开始承担了拉卜楞镇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
  2.妇女病防治1985年对全县的妇女“两病”进行了线索调查,查出子宫脫垂10例;其中1度脱垂8例,II度脱垂2例。尿2例。全部免费治疗。
  1987〜1900年对拉卜楞镇430名妇女进行检查,有373人患有各种妇科病,患病率为86.7%。其中:阴道炎112例,滴虫性阴道炎94例,宫颈炎256例,附件炎168例,对査出的疾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1/3的病例临床治疗。
  50年代县妇幼保健站在全县成立了13个接生站,培训村接生员115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接生员都流产了。从1985年开始保健站全体人员深入基层举办各种形式的接生员培训班共65期,培训接生员242人次。
  附表I —X
  1955年夏河县、区保健站接生情况统计表1
  1955年夏河县婴儿死亡分类统计表II
  (县保健站接生分类)
  1995年县区保健站、接生站接生统计表III
  1984-1989年接生统计表IV1984〜1985年夏河县972名儿童患病情况表
  夏河县幼儿园278名儿童生长发育相关评价表VI
  夏河县幼儿园278名儿童、各年龄组生长发育分级百分比表VI夏河县幼儿园278名儿童患病情况表VIII
  1983-1989年夏河县幼儿园佝偻病患病情况表IX
  1985〜1990年接生员培训情况表X七、公费医疗
  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从1953年4月开始,夏河县卫生院接受了公费医疗工作。1954年甘肃省第四届卫生行政会议决定:对干部公费医疗,对群众酌情收费。1957年全县50个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享受公费医疗831人。上半年公费医疗费就用现金:10485.35元。在卫生事业费内支付。各种疑难病、重病经县人民医院诊断后,须外出治疗的人,由县医院指定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开诊断证明后,报经县医疗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外岀就医。从1979年开始另设科目,每人每年30元。1986年起每人每年40元,家属系城镇户口享受一半公费医疗。10年内享受公费医疗人数及款数列表如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公费医疗情况
  第四节藏医专述
  一、藏医在夏河的发展概况
  夏河县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医学院)是由第二世嘉木样董•久美昂吾大师仿照拉萨药王王山寺医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辰晨(1784年)。最初从拉卜楞寺闻思院抽调一部僧侣同二世嘉木样大师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创建仪式,并亲坐法座诵读《四部医典》。次年,同河南蒙旗亲王丹增旺秀一起亲赴西藏拉萨,向第七世达赖葛桑嘉措上谕,请求委派藏医教师至拉卜楞寺医学院传授医药知识,达赖欣然应允,从药王山寺选派著名医学家藏曼•孟西桑布和他的弟子多杰绕宏,以及药王山寺的优秀医徒迈尔干•罗藏达吉等先后来拉卜楞寺医学院长期传医。
  益西桑布等在参照拉萨药王山寺医学院的规章和经验基础上为拉卜楞寺医学院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系统的讲授以《四部医典》为主的藏医典籍。
  医学院是拉卜楞寺统辖下的六大学院之一,它的宗教行政机构与其他学院相似,设有常规僧官管理制度。是一所研究医疗技术和药物学的专门机构,僧侣由最初的30-40名,以后逐渐增加,并一直保持在100-150名之间。根据学员的年龄和学历状况分为高、中、初三个学级。学院的僧侣除了一般僧人必须学习的宗教职业经籍外,主要学习《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及《月王医诊》等藏医药学著作。
  医学院从第三、四世嘉木样时期以来,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医术高明的藏医药人才,其中最高医技水平者担任历代嘉木样大师的保健医生(被称作“拉曼”)其他知识渊博者派往拉卜楞寺管属的各寺院为师,如后来相继成立的卓尼车巴沟、碌曲郎木寺、夏河美武刚察等寺院的医学院,其医药学教师都是由拉卜楞寺医学院选派的。医学院培养的许多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藏医药人才,以他们高明的医术,精心为病人服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荣誉,可惜,他们的生平业绩均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无据可査。据群众口头流传的有:桑科久美仓,夏河桑科乡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任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旦旺秀大师的保健医生;热布杰仓,青海循化县甘都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任第五世嘉木样益西•丹贝坚参大师的保健医生,并跟随大师赴西藏等地行医。近代藏医名医有:桑知布(1906-1988年)夏河县九甲乡人,曾任五世嘉木样大师的保健医生,五世圆寂后又续任第六世嘉木样的保健医生,先后任保健医生13年;果洛合,原名旦达尔,藏族(1902〜1987年)青海省柴洛人,17岁时已掌握藏医基本知识和一百多种草药的药性,配方及炮制,又进入拉寺医学院深造,苦修多年获得医学院最高学位;旦巴嘉措(1926年〜
  )夏河县札油乡人,7岁入寺为僧,在拉卜楞寺医学院学习,一直从事藏医药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79年夏河县藏医院成立时经县委提任副院长,旦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刻苦勤学,医术精湛,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编写了《藏医集锦》已公开岀版,还承担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病因、病理条目的编写工作,由他整理研究的藏医药房中18副藏药被列入西北五省地方成药,由旦巴和其他藏医药人员研制的《洁白丸》(日格尔),《八味沉香散》(阿葛杰巴),《九味石灰华散》(欠康格哇)等三种藏成药品标准载入1977年版国家药典,该成果在1988年由甘南州科委评为特等科研成果奖,旦巴在主持藏医院工作中始终坚持业务工作,精心为群众服务,受到各族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也受到国家卫生部、民委和省、州有关部门的表彰。
  二、藏药的种类
  藏药的种类繁多,据《晶珠本草》记载的药物有2000余种,但经常用的有四、五百种,其中大部分是青藏高原的特产、也有内地产的,还有少部分是进口的。藏药按其来源分为矿物、植物、动物等三大类;按其药用部分和形状分为珍宝、石类、土类、木本、芳香、草本、全草、动物等八类;按其功用又分为广谱清热、清赤巴、治血分病和血分骨髓传染病、肺病、龙病和兼热病症、热性培根病培根性龙病、龙病、黄水病及杀虫灭菌、止泻、利水、解毒、催吐、泻下、引经等十八类。
  三、进入国家药典中的藏药简介
  八味沉香散
  Banei chenxing
  本品为藏族验方,藏文名为(阿嘎杰巴)
  处方:沉香200g 肉豆寇100g 广枣100g
  石灰华100g 乳香100g 木香100g
  可子(煨)100g 木棉花10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可。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粉末,气芳香、味咸、微苦。
  检查:应符合散剂下有关各项规定(附录3页)。
  功能与主治:清心热、养心、安神、开窍;用于热病攻心,神昏谵
  语、冠心病、心胶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0.9〜1.5g, —日2〜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洁白丸
  Jiedai wan p797本品为藏族验方,藏文名为(日格尔)
  处方:可子(煨)370g 寒水石(平制210g)
  翼首草85g 五灵脂膏178g 藏木香26g
  石榴子26g 木 瓜26g 沉 香19g
  丁 香20g 肉豆寇13g 草豆寇
  石灰华13g 红花6g 草果仁13g
  制法:以上十四味,除五灵脂膏外,其余可子等十三味碾碎成细粉、过 筛、混匀,加五灵脂膏,炼密370g及适量水泛丸,干晒打片即可。
  性状:本品为暗褐色的水密丸,气香、味、苦、辛。
  检查:除崩解时限不检查外,其他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各项规定。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泌浊;用于胸腹胀满、胃脘痛、 消化不良、呕逆泄泻、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嚼碎吞服,一次一丸,一日2~3次。
  规格:每丸重0. 8g。
  储藏:密闭,防潮。
  九味石灰华散
  Jiuwei shihuihua san p689
  本品为藏族验方,藏文名为(久康格哇)
  处方:石灰华100g 红 花80g 牛 黄4g
  红景天80g 榜嘎100g 甘草(去皮)80g
  高山辣根菜80g 檀 香100g 洪 连100g
  制法:以上九味,除牛黄外,其余石灰华等八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 细,再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可。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苦。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各项规定。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安神;用于小儿肺炎、高热烦燥、咳嗽。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0. 6~0. 9g, —日2次,三岁以下小儿酌减。 储藏:密闭,防潮。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
  四、藏药的采摘、加工和炮制
  藏药的采摘和收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根茎叶宜在秋天时际采集;叶枝花类宜在夏季花干之时采集;果实枝尖宜在秋季果实成熟季节采集。催吐药宜在发芽时际采集。同时要求收集、采集的药材就地洗净,寒性药物要阴干或风干,热性药物要晒干或烘干后,再不能被风吹雨淋、日光爆晒、热火烘烤、烟熏、个别保存,不能让其他气味感染,以免影响或降低药效。
  藏药的加工炮制大同小异,主要是水制法、火制法和水火制法,如火制法灰炭类药物有金、银、铜、铁等23种药品,水制膏汁类药物有五灵脂浸膏,黄柏膏等33种。藏药的闷锻法、流浸膏制法、蜂蜜干膏制法等比较独特,炮制用的辅料也有民族特色,如多用牛奶、酸奶汁、酥油、藏酒等。
  藏药的主要剂型是: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酥油剂等十几种。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福
相关人物
赵继觉
相关人物
赵其山
相关人物
王子嘉
相关人物
吴好仁
相关人物
宋辅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夏河县藏医院
相关机构
夏河县三零一站
相关机构
夏河县卫生学校
相关机构

相关专题

八味沉香散
相关专题
洁白丸
相关专题
九味石灰华散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