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育机构
分类号: G527
页数: 3
页码: 779—781
摘要: 教育机构主要介绍了夏河县历代教育情况、中华民国时期机构设置、建国以来管理机构设置等内容。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机构

内容

一、历代教育情况
  夏河境内古为氐羌之地,后属吐番,早在汉、唐、宋、明时期,与内地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元时,夏河地区为蒙古和硕特前首旗亲王属下。18世纪初,和硕特前首旗亲王察罕丹津敦请第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创建拉卜楞寺。自此,夏河境内的宗教教育迅速发展,日趋完善,群众所接受的宗教教育也日益广泛。至夏河建政前,拉卜楞寺已成为安多藏区的“最高学府”。拉卜楞寺及其附属寺院既是宏扬佛法、“政教合一”的社会职能机构,也是夏河地区独特而且惟一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机构。虽然广大农牧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极少,但其子弟入寺为僧,除研习宗教知识外,还可学到藏文、医药、天文、历算、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夏河地区产生过许多高僧学者。
  清朝以来,夏河隶属循化厅管辖。设在循化的龙支书院以及洮、岷等地的不少义学、私塾和后来的各类学堂,对夏河地区的教育,客观上起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
  1906年夏河属甘肃省南路社学区。1907年甘肃提学使司在各县设劝学所,夏河仍属循化厅治。民国后,循化改县,夏河仍属循化县,但其教育机构在夏河无一设置。1927年拉卜楞设治局建立,藏民文化促进会在拉卜楞镇开办了夏河第一所藏民小学,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机构才逐步发展起来。
  二、中华民国时期机构设置
  民国初期,甘肃省教育厅专设民族教育股,但夏河只有寺院宗教教育,其教育管理自然属于“政教合一”的寺院组织。
  1927年,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由兰州迁回拉卜楞,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创办附设初级小学。夏河始有教育机构设置,但无确定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928年,拉卜楞设置局改建为夏河县,开始建政。同时增设小学一处,定名为“中山小学”,其事务由县政府兼理。
  1931年春,由丁明德(时任拉卜楞藏民初级小学教育主任)筹备建立了夏河县教育局,丁明德为首任局长,夏河县方有正式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932年夏河县教育局内设督学,由中山小学教员刑培仁兼任督学。1933年丁明德入“番民司令部”工作,由拉卜楞藏民初级小学教师石寓珍接任教育局长,督学由刑培仁兼任。
  1935年,九世班禅光临拉卜楞寺,国民党政府派岀别动队长至夏河一带活动,别动队吴队长强借夏河县募捐教育经费银元1000、狐皮40张,被教育局长石寓珍拒绝。吴队长便串通县长杨良,成立教育检查委员会,将石寓珍扣押县府,且密议逮捕夏河县教育界人士。丁明德闻讯后急赴草地躲避,刑培仁等在群众掩护下,取道临谭冶力关,赴兰州报告情况。县长杨良与吴队长决定撤换教育局长石寓珍,任命县府秘书潘仁为教育局长,并将石寓珍押解赴省。激起地方极大公愤,临行,学生吴振刚等人前往送行,被别动队士兵欧打。学生乘潘仁送行别动队归来,将其抓获,游街示众,列数潘仁破坏夏河教育罪状。当晩别动队二次返夏,捕捉学生,但在群众掩护下,未能得逞。杨良闻讯,随即潜逃兰州返乡。后经高等法院立案,经地方及教育人士与省府交涉,始将石寓珍营救出狱,但因关押近一年,备受摧残,终难健任。旋由郭辉祖代理夏河县教育局长。
  1936年,奉省府令裁撤夏河县教育局,文教由县府第二科管理,至1949年9月夏河解放为止。
  三、建国以来管理机构设置
  建国初,夏河县地方教育事业由县政府第三科管理,先后由贡去乎、王乾、张敦厚等人但任科长。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文教处,夏河县亦改第三科为文教科,管理全县教育、文教经费、教师等工作,配备正科长1名,副科长2名,各乡镇设文教专干一人,负责基层文教工作。自此,夏河县教育行政管理初具规模。
  1956年,县工委增设文教卫生部。1957到1958年,县府体制不断变更,机构精简,人员下放,文教科与县工委文教卫生部几经分合,变更频繁。
  1959年1月,夏河县改为市,称“德乌鲁市”,随着市府体制变更,将文教科并入市委文教卫生部。9月,州委组织部通知,州、市两级工作部应对口设立,遂改文教卫生部为文教卫生科。1962年撤消德乌鲁市建制,恢复夏河县,将科学技术委员并入文教科。9月,又将文教、卫生两科合设。1968年6月成立夏河县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下设“三部一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保卫部、办公室),在生产指挥部下设民卫组,管理文教、卫生、民政等工作。1971年7月,县委决定,县革委会下设文教局。1972年,各乡镇重新配备了文教专干。
  1976年,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县政府下设文教局,配备局长1人,副局长2人。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县文教局设立招生办公室,配备招生专职干部1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教管理机构及体制,不断完善,先后设立了督导室、教研室、电教中心等配套机构,领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