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6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民兵
分类号: E158.942
页数: 6
页码: 765-770
摘要: 夏河县的民兵组织是1953年在原封建部落武装和自己部队的基础上建立的。30多年来,全县民兵工作坚持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和军事落实的方针, 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开展工作,促进了民兵工作落实。
关键词: 地方军事 民兵

内容

夏河县的民兵组织是1953年在原封建部落武装和自己部队的基础上建立的。30多年来,全县民兵工作坚持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和军事落实的方针, 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开展工作,促进了民兵工作落实。第一节民兵队伍
  县人武部自成立以来,开始管辖少量的民兵组织和武工队,到1956年已发展到民兵大队1个,中队27个,分队75个,小队303个,武工大队1个,中队3个,分队10个。从1958年开始进行民兵整组工作,根据“大办民兵师”的要求,全县共组建民兵师1个,民兵团11个,民兵营47个,民兵连186个,共有民兵30791人,其中基干民兵5077人。
  1959年,全市(当时夏河县改为德乌鲁市)共组建民兵师1个,民兵团5个,民兵营22个,民兵连93个,共有民兵10469人,其中基干民兵2029人。农场民兵整组也是按照“全民皆兵"的要求进行,农场共组建民兵3个团,12个营,55个连,共有民兵6209人,占农场适龄青年总人数的88.4%。
  1962年根据全国少数民族民兵工作会议关于“九种”人不参加民兵组织的规定,民兵建制有较大裁减,共建制1个团,23个营,6个连,27个排,67个班,共有民兵2965人,其中党员110人,团员137人。
  1963年民兵整组在15个乡57个大队进行,民兵建制1个团,27个连,73个排,252个班,民兵总数有3952人。
  1964-1966年民兵整组主要针对根据三便干的原则编队:配备民兵干部,搞好总结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而进行,三年中民兵编制未变,共建1个团,32个连,69个排,227个班,共有民兵4119人,其中党员410人, 团员547人。
  1970年遵照毛主席关于“民兵组织一定要搞好”的指示精神,对已组建的民兵进行整顿,当年民兵编制1个师、1个团、2个营、45个连、125个排、429个班,共有民兵9186人,其中党员429人,团员914人。
  1971-1972年,民兵整组后,建制1个师、1个团、2个营、66个连、178排、699个班,共有民兵9533人,党员525人,团员2040人。
  1973〜1974年,全县民兵建制1个师、1个团、25个营、118个连、587个排、1676个班,共有民兵21022人,党员811人,团员1597人。
  1975年共建制民兵1个师、15个团、51个营、157个连、714个排、1864个班,共有民兵21240人,党员820人,团员152人。
  1976年根据上级要求,组建了专业分队,编制为3个连、9个排、61个班,共有726人,其中高机1个连、6个班、320人,通讯分队1个,有2个排,共有195人,侦察分队1个、1排、共有120人打坦克分队10个班,91人。76年全县共建制民兵1个师、12个团、20个营、118连、619个排、1722个班,共有民兵21052人,其中党员810人,团员1503人。
  1980年,全县共建制民兵1个师、1个团、22个营、23个连、101个排、354个班,共有民兵2255人,其中党员234人,团员564人,1980年组建专业分队建制1个营、4个连、12个班,总人数254人。
  1981年〜1982年民兵建制1个师、1个团、1个营、24个连、100个排、103个班,共有民兵3944人,其中党员273人,团员578人,该年度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未组建专业分队。
  1983年全县民兵建制1个师、1个团、1个营、22个连、35个排、324个班,共有民兵3228人,其中党员219人,团员629人。
  1985年,整组工作和武器收交工作同时进行,原有民兵3437人,1个团、1个营、24个连、98个排、354个班,经过整组,缩小了编制,减少了人员,精干了队伍,当年全县共编1个团、22个连、67个排、197个班,共有民兵1900人,出队229人,大队761人,民兵占全县总人口的1.61%,党员101人,团员250人,复退军人112人,经过训练的622人,占民兵总数的32.7%,基本达到了编制合理,干部配齐、官兵相识、制度健全的要求,同时将全县26个单位的871支枪,全部集中到县库保管。
  1986年,根据中央(85)22号文件和分区的按排,全县民兵由原来的1900人压缩为1700人共编制22个连、72个排、186个班、民兵总人数1700人 (均属基干民兵),其中复员军人114人,民兵干部132人,经过训练的577人, 出队522人,入队322人。
  1987年,根据上级关于民兵编制逐年压缩规则,当年通过整组,全县共编制1个团、22个连、70个排、172个班,民兵总数由原来的1700人压缩到16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出队325人,入队225人,复退军人117人,占民兵总数的11%,基本上达到了组织健全、编制合理、便于组织、便于指挥的要求。
  1988年,全县编制民兵22个连、69个排、170个班,民兵总数由原来的1600人压缩到15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出队251人,入队164人, 复退军人99人,经过训练的408人。
  1989年,通过组织调整后,全县共编22个连、67个排、161个班,共有民兵1300人,其中通讯1个连、4个排、12个班,共119人,82无后座力炮1个连、6个排、15个班,共100人,高机1个连、5个排、12个班,共180人。在编民兵中退伍军人125人,经过军事训练的153人,编组中民兵数量由去年的1500人压缩到1300人,超龄出队400人,新吸收编入200人,基本上达到了分布合理、组织健全、便于战时组织指挥,平时活动的要求。
  1990年,按照“八五”民兵组织发展规则,通过重新摸底排队,出入转队,选配干部,严格了政治审査,调整了布局结构,共编制22个连、58个排、146个班,1300人,退伍军人占7.7%,经过训练的占67%,基干民兵平均年龄23.5岁。当年组建应急分队1个营、1个连、共440人,主要分布在县城和交通枢纽及多事地区,达到了组织落实、政治可靠、训练合格的要求。
  第二节民兵的军事训练
  1.50年代主要进行了 “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为内容的五大技术训练,结合本县牧区特点还进行了骑术训练。
  2.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主要进行了 “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化学、防原子、防细菌)的训练。
  3.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主要突出对民兵干部、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对专业技术分队进行了炮、高射机枪、通讯等科目的训练。
  对民兵干部和人武干部的训练,采取军分区教导队办集训班和县武装部不定期组织培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射击、投弹、爆破、单兵技术及组织指挥,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的训练。
  30年来先后对步兵、骑兵、高机、通信、侦察、六O炮、八二无后座力炮、队列、投弹、爆破等课目进行了训练,参训民兵累计16000人。骑兵分队训练,根据牧民善骑好射的特点,着重突出了乘马骑射、劈刺等骑术训练;侦察分队,重点进行了捕俘技术、侦察技术等训练。通信分队着重突出了无线通信训练和简易通信训练;高机分队主要进行空降训练;六O炮分队重点突出了直接瞄准和夜间射击训练;步兵分队和队列、投弹按教材大纲实施正规训练,每年训练任务不少于100名。
  除完成一年一度的民兵军事训练任务外,还对机关干部每年进行岗位训练,训练内容为四种武器(半自动、冲锋枪、班用机枪、五四式手枪)和队列、投弹、识图用图、军用文书等。第三节民兵在各个时期发挥的作用
  民兵是我国武装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雄厚的后备力量和有力臂膀。在各个斗争时期,英雄的夏河民兵和全国民兵一样,做为人民解放军的得力助手,为夏河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民兵在消灭匪徒、平息叛乱、保卫革命政权的斗争中做岀了重大贡献。1951年到1960年,夏河匪情严重,夏河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剿匪平叛战斗。剿匪中,共打死马良股匪17名,争取投降31人,将股匪赶出夏河地区。平叛中,积极与主力部队配合,参战67次,打死叛匪1049人,伤178人,俘517人。缴获各种枪支324支,子弹4703发,手榴弹5枚,各种刀矛1439件。民兵中荣立二等功的2人,三等功的23人,“五好民兵”36人,民兵红旗手8人,许多民兵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辖区秩序,巩固革命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夏河解放后,社会治安情况十分复杂,各种案件频发,夏河民兵在人武部的组织下,担负起维护治安,巩固新生政权的重任。全县民兵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站岗放哨、巡逻值勤。在1951年至1960年间,民兵共执行巡逻任务238次,参加民兵人数为4760余人(次);配合公安机关破获案件27起,抓获犯罪分子35人。70年代以后,民兵在重大佛事活动,重大事件中配合有关部门义务值勤。义务巡逻,做出了一定贡献。如在拉卜楞寺大经堂失火现场保护,大经堂开光大典秩序维持,毁林刹风中守候堵截等活动中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共组织民兵执勤、巡逻任务达172次,参加民兵达1782人(次),对稳定夏河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大民兵继承和发扬劳务结合的光荣传统,在发展生产,参加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骨干和突出作用。60年代后期,我县兴建了第一座电影院,第一座石拱桥等工程,1700余名民兵在人武部的组织下积极参加了工程建设。70年代,又有870多名民兵在人武部的组织下积极参加了工程建设。70年代,有870多名民兵参加了县区柏油路铺路义务劳动。80年代,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3700人次民兵共植树41000余株,充分显示了民兵在夏河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在抢险救灾方面,40年来,先后有7800名民兵77次参加了“急难险重”的抢险任务,特别在抢修麻当牙首沟、桑科道路,扑救曼达山、河南村火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值的记载的是1985年,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大经堂发生火灾,在危及整个寺院安全的紧急关头,全县1000多名民兵闻风岀动,在县人武部的组织下参加了灭火战斗,终于将大火扑灭,使这座闻名于世的古建筑免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
  1983年民兵工作重点转移以来,夏河县民兵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广泛开展了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1983年,县武装部在达麦乡山塘村与当地民兵连共抓文明建设,在识字扫盲,改变村民村风和旧的传统习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1984年7月,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军民共建文明村经验交流会, 山塘村召开,县武装部、山塘文明村分别受到省军区的表彰奖励,县武装部多次被省委、省军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此后,全县十余处文明村、民兵活动室相继建立,九甲乡民兵连部设施建设、甘加乡文化活动室、拉卜楞镇民兵活动中心等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单位。这些活动的开展,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着重大作用。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