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6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158.942
页数: 11
页码: 755-765
摘要: 拉卜楞地区部落民兵武装始建于1927年。在这之前,拉卜楞藏区虽有部分民兵及枪械,但武装力量由青海镇守使马麒控制并派宁海军1个营驻拉卜楞。1918年马麒率兵两次镇压拉卜楞,残酷杀害藏族群众,大肆抢夺金银财物,引起藏区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得到青海、四川一些部落的支持。
关键词: 地方军事 地方武装

内容

拉卜楞地区部落民兵武装始建于1927年。在这之前,拉卜楞藏区虽有部分民兵及枪械,但武装力量由青海镇守使马麒控制并派宁海军1个营驻拉卜楞。1918年马麒率兵两次镇压拉卜楞,残酷杀害藏族群众,大肆抢夺金银财物,引起藏区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得到青海、四川一些部落的支持。1926年4月,黄正清、罗占彪、黄祥等9人赴兰控诉马家军罪行,之后又赴宁夏晋见国民军总司令兼甘肃督办冯玉祥。冯电令第1师师长兼甘肃省代省长刘郁芬查办。刘委托第7方面军总指挥政治处总务特派员宣侠父(中共甘肃省特别支部负责人之一)来拉卜楞处理此事。黄正清等人在宣侠父的帮助下,在兰州浙江会馆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宣侠父执笔起草了该会组织大纲等有关章程和《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同时介绍黄正清加入了“少年同志会”和国民党。之后,宣侠父又离开兰州到夏河,帮助组建“甘青藏民同盟”。1927年2月,经宣侠父在西安等地多方斡旋,“解决拉卜楞案件”的协议书在兰州签定,决定:一、嘉木样活佛于6月1日前返回拉卜楞寺院,二、马麒的军队全部撤离拉卜楞藏区。三、拉卜楞地区由西宁道(青海省)划归兰山道(甘肃省)管辖,并成立拉卜楞设治局,四、由甘肃省派遣一个保安大队(约100名)长驻拉卜楞。4月宁海军撤离拉卜楞教区,甘肃省代省长刘郁芬派遣国民军一个保安大队进驻拉卜楞,同时成立了拉卜楞设治局(张丁阳任局长),负责管理拉卜楞地区的部落民兵。从此,拉卜楞地区有了自己的武装管理机构,在军事方面彻底摆脱了马家军的长期控制。
  拉卜楞地区的部落民兵分别在所辖区的13庄中,计13680余人,枪支火炮2210多支。设治局成立后,辖区扩大了一倍之多,增加了桑科、甘加、科才、尼玛、欧拉、阿木去乎、黑错、上下卡加、沙沟、霍尔藏、上下南楼、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博拉、多合尔、加门关、下巴沟等部落,部落民兵增至5万余人,枪支达4100多支,同时加强“为司令当兵,神佛旨意,理应效忠”等以宗教为主的教育以及骑马、射击等军事训练,武装力量不断扩大,民兵土气日益高涨,为藏区的保境安民起到了积极作用。
  设治局成立时部落力量分布
  第二节人民武装部
  一、机构沿革
  1951年2月,夏河民兵司令部改编为夏河县人民武装部,隶属甘肃省军区,干部编制为21人,组建民兵中队12个,分队31个,小队175个,共有民兵2625人。1953年8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州军分区”在夏河桑科滩成立,1956年3月改名为“甘肃省夏河军分区”。夏河县武装部改名为“德乌鲁市武装部”, 隶属夏河军分区领导,民兵队伍不断扩大,全县共有民兵中队26个,分队73个,小队210个,民兵4942人。
  1958年夏河军分区移往合作,因继续沿用夏河县无实际意义,为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名称相适应,经总参谋部批准,1959年1月1日起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甘南军分区”,1962年7月,县武装部恢复为“夏河县人民武装部",至1986年3月17日改归地方建制,1990年9月19日收归军队建制。
  自夏河县人民武装部成立以来,人员编制时增时减,机构设置变化频繁。在人员编制方面,1950年始建时编制21人,1954年编制11人,1955年12月兰州军区颁发的“甘肃省市县兵役局、县人民武装部组织编制”中,将夏河列为丁等二级县,编制14人。1956年编制10人,1962年编制78人,1970年编制9人,1975年编制10人,1978年编制20人,1983年编制16人,1986年编制16人,1990年编制21人。在机构设置中,组织机构设党委1个,下设党支部1个,自成立以来未做变动。行政机构中:1.县中队:1968年7月公安部整编时将县公安队改编为县中队,属县武装领导,1969年初县中队与岷县中队换防,1975年10月,县中队移交公安机关建制领导。2.军事科:1978年设立,名称为组训科,1981年4月撤销,1983年恢复,1984年根据兰州军区文件精神,将组训科改名为军事科,现编制4人,科长1人,参谋3人。3.政工科:1978年设立,1981年4月撤销,1983年恢复,现编制科长1人,干事3人。4.后勤科:1978年设立,1981年4月撤销,1983年编制9人,科长1人,财务助理员1人,通信员1人,司机1人,库房看守员5人。
  二、工作概述
  夏河县武装部历届领导和工作人员,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勤奋工作为军队建设、民兵建设及地方经济建设做岀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人武干部与当地各族人民甘苦与共,患难相依,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机关建设、配合地方中心工作以及在以劳养武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谱写了夏河武装史上的光辉篇章。
  1.机关建设机关建设是人武部的主要工作。长期以来,在机关建设中遵循“抓机关从关键环节入手”的主导思想,主要在营地、队伍、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营地建设初具规模,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保障和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营地建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初具规模。1979年,人武部从原址(现县委所在地)搬迁至现址。虽占地17447.5平方米之多,但建筑面积仅有2465平方米,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81年至1983年间,人武部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先后修建了武器库、厕所、温室等基础建设。1989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经多方筹资,先后修建和改造了办公室、伙房、餐厅等。1990年动工修建民兵训练基地大楼,规范了“八室六库”,注意了营房布局,按了自来水。现营区建筑面积达6577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340平方米,使办公楼、基地区、家属院、武器库基本布局合理,同时,购置了价值达2.4万元的办公设施和教学设备,工作条件大为改善,有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队伍建设着眼于培训,强调多能,要收到成效。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对人武部工作和机关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人武部把机关建设的立足点放在提高队伍素质,精通业务和提高办事效率上。从1980年起先后推荐13名干部参加了上级培训部门和地方院校的深造学习。同时,利用每年工作之余,组织干部两次集中培训,学习军事地形学、军用文书、财务管理、民兵整组、征兵、兵役登记以及军械常识。另外,在民兵工作机关工作以及一些重大任务中给干部压担子、定任务、提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在一些专项任务和机关工作中,人武干部共写出调查报告和典型经验材料87份,有41份材料被上级军事部门和杂志采用。干部队伍基本上达到了胜任本职,一专多能的要求。
  制度建设立足实际,注重坚持,日趋完善。几十年武装工作中县人武部根据军队和地方工作的特殊性摸索了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制度。1986年3月,随着人武部移交地方,工作重点有所改变的情况下,县人武部修改制定了一整套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加强机关的行政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后,这些制度显然已不适应。为适应转变,严格执行军队条令,1991年,又根据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的实际,重新修定了《夏河县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实施细则》共九章六十条,主要包括:一是规范了工作制度,内勤设置和管理方法坚持了工作计划、学习开会、党团活动、请示汇报和干部岗位制度,对档案资料、文电承办、工作秩序做了统一规定;二是严格生活秩序,依据条令严格一日生活制度,做到包括起床、锻炼、卫生、交接班、请销假、军容风纪、仪表举止以及水电、电话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制定了训练责任制,验收达标制,考核奖惩制和登储存制。三是完善战务秩序,落实了战备系列教育,每年进行一次系统国防教育,两次形势战备教育,一次国防知识竞赛和军营日比武活动,落实了战备配套设施,完善了武器装备库,整理汇总了与战备有关的资料、图表和照片。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常年不懈的坚持执行,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为机关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民兵建设民兵建设是人武部的中心工作。长期以来,在民兵建设上始终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在加强人民武装,发展壮大队伍,提高兵员素质方面做了一定工作。
  民兵队伍不断壮大。1952年,全县普遍扩大了民兵组织,民兵人数占全县人口的6.5%。1958年,全县建立了基干民兵队伍,民兵人数发展到7千余人。1990年,全县有民兵1300人,编为1个营11个连,58个排,140个班。
  军事训练不断提高。本着减轻群众负但,突岀训练重点,注重训练效果的原则,40年来,共训练民兵16000余人(次),针对不同时期的训练要求, 改变单一抓射击、投弹训练的方法,转向抓专业分队技术兵和干部训练。九甲通讯连、拉镇高炮连、达麦六O炮连等专业分队已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在训练场地建设上,先后修建改造了训练基地,购买课桌凳子,配套教学器材, 选定了洒乙昂来、周靶场。
  武器管理不断完善。在武器装备管理方面,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较实用的行之有效地措施。50-60年代,民兵武器多数配发给民兵个人,1970年后,开始集中到公社存放,少数配发个人管理,到1980年,全部收回配发个人枪支,由公社武装部统一管理,1985年以来,全县23个乡(镇)的民兵武器装备集中到县库统一保管。几十年来,不管在基层,还是收归县库集中管理,民兵武器管理都比较好,减少和堵绝了因管理不慎发生事故的各种隐患,先后受到总后装备部、西北五省区工作组、兰州军区、省军区的好评。1990年9月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时,库房由原来3人增编为5人,进一步加强了看守力量。
  政治教育不断加强。根据不同形势任务的要求,在全县民兵中开展国防教育,形势战备教育已形成制度。自1987年以后,先后派工作调查组96次,涉及全县21个乡镇,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327次,写岀调査报告27份。每年召开民兵座谈会,把“兵”的教育渗透到全民教育中,同时积极帮助全县民兵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搞商品经济,兴办第三产业,带动群众治穷致富,在民兵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专业户。
  3.挖潜聚财,以劳养武县人武部以劳养武活动,充分利用本县旅游业的优势,发挥与拉卜楞寺一墙之隔的环境优势,兴办的招待所、食堂、退伍军人印刷厂及民兵训练基地附属商场,为民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招待所,现为民兵训练基地的配套工程。1985年创办,开始挤出八间单身宿舍做为来客住宿。1989年改造和扩大为基地招待所,现拥有房屋22间,床位63张,在训练和征兵及重大任务时可一次按排60余人住宿,平时以经营为主,吸收退伍军人、烈军属8人,年收入达2.3万元,另设清真、大众等餐馆,年上缴1.86万元。
  退伍军人印刷厂,1987年与县民政局、甘南报社联办,宗旨是安置在乡退伍军人和军烈属就业。现有厂房7间,占地612平方米,固定资产8万余元,各种设备四台,可承印文件、办公用品及各种表格、票据、信封、作业本等多种印刷业务,已安置退伍军人、军烈属16名,年产值6万余元,纯利润1万余元。
  基地附属商场,从1990年开始修建,1992年12月基本完工,先后修建1栋楼房,1个商场,共33间,约2500平方米,占用办公楼一楼八间铺面,先后投入使用后,年收入约6.5万元左右。
  4.配合地方搞好中心工作长期以来,县人武部把配合地方搞好中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事务列入议事日程。
  1986年整党时,县人武部抽出1名副部长、1名科长2名干事,负责牙利吉、扎油两乡整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的基层建设的要求。
  扶贫工作。县人武部组成由副部长、政委、后勤科长、干事参加的扶贫工作小组,在1985年至1987年间,到达麦、曲奥两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3年间,共带领群众兴办养鱼繁殖场两个,创办经济实体3个,扶持养殖户53户,运输业63户,长途贩运和经商业60户,个体加工11户,安置退伍军人13人,开发使用在乡历年复退军人119名,扶持贫困户80户,脱贫48户,共联系贷款8万余元。经过扶贫,所承包乡群众生活水平、家庭收入发生了较大变化,基中达麦乡山塘村全村收入比1983年翻了两番。
  1990年人口普査中,县人武部抽出1名科长2名干事,负责扎油乡的人口普查,在全县评比中获第三名,两名普査员受到表彰。
  在社会主义形势教育中,县人武部组成由政委挂帅、科长、干事四人组成的得力工作组,分赴科才、扎油、达麦3乡,深入农舍牧场,广泛宣传党的政策,解决了群众长期反映而得不到解决的疑难问题,特别是科才乡的社教,成绩突出,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工作组长受省的表彰奖励。
  除以上之外,县人武部配合当地政府,完成了扎油、牙利吉、种才的草地承包、佐盖曼玛的计划生育、麻当、曲奥、王格尔塘的护林刹风等任务,受到上级的好评。
  三、军事建筑
  1.民兵训练基地民兵训练基地的前身是武装部办公室和部属小招待所。1990年训练基地大楼竣工,将原来的办公室和小招待所重新调整改建为民兵训练基地,于1990年初投入使用。
  基地包括招待所房屋22间,床位63张,清真和大众餐馆两处,教室3间,教员宿舍3间,以劳养武铺面8间。基本上达到了有教室、有宿舍、有食堂、有操场、有球场、有教学设备、有射击场、有课桌的“八有”设施,可一次负担60多名民兵的吃、住、训以及征兵和来客接待任务。招待所、餐馆平时主要对外营业,开展以劳养武,年营业额收入1万余元,以基地养基地,同时上缴利润1.4万元,以弥补民兵活动经费不足。
  基地编9人,基地主任由武装部拨派,其余为退伍军人及军人家属。
  2.机关办公楼办公楼于1990年6月2日开工于11月13日完工,交付使用,是夏河县历史上施工期最短,交工最快,设计新颖的一座建筑,也是全州第一家民兵训练基地,该楼竣工后将原机关办公室改建为民兵训练基地, 而原设计的基地大楼改为机关办公楼。
  该楼建筑面积980余平方米,一楼为八间铺面,收入主要用以基地以劳养武。二楼10间设有党委会议室,各种办公室,财务室,档案资料室,阅览室,三楼为领导办公室、会议室、作战资料室。投资1.5万元先后购置了文件柜、书柜、课桌、职责牌和整容镜,达到办公设施摆放一致,式样一致,色调一致。
  3.民兵武器库民兵武器库在武装部后院,建于1981年,建筑面积134.2平方米,库内面积52.4平方米,有效面积46平方米。
  库存武器有各种枪炮及弹药,装备物资,是夏河县重点守护单位。
  武器库编制5名看守人员,配备警犬安全消防方面的设施,经上级部门多次检查,符合军械部门的管理要求。
  4.靶场 (1)洒乙昂靶场,属季节性靶场,位于九甲乡洒乙昂沟口,距武装部1.5公里,靶场面积约4.5亩,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有掩体,靶壕等设施,可设靶位10个,由于地处农田,该靶场只能在冬季使用,而且受小溪影响,射击场靶位分为两个,训练不便,现已停用。(2)来周靶场,属临时性靶场,位于九甲乡来周村下端,距武装部2公里,靶场地势开阔,安全性强。东西可利用长度达1000米,南北也有200米,掘有掩体、靶壕等设施,可设靶位20〜30个。但属耕地区,只能在收割后和春播前阶段使用,加之与宾馆、水电厂、自来水厂相邻,不能作为永久性靶场使用。
  四、武干队伍
  夏河县从1958年开始,就在乡镇设立了人武劳动保卫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武干部,同时积极配合地方党委,狠抓专职武干的组织、思想建设和管理教育。
  选配武干的主要来源有三处,一是从复员军人中的优秀分子选拔,二是从本地区适合当武干的小学教员中选拔,三是从行政干部中选拔。
  1958年,部分乡镇成立了 “人武劳动保卫部”,未配备专职武干,其工作由乡政府负责。
  1960年,全县配备武干9名,1961年增加到15名,其中党员5名,藏族干部8名,汉族7名。
  1979年全县配备专职武干30名,大夏河林业总场兼职武干1名,至此, 全县武干已配齐。
  1990年,全县有专职武干27名,其中党员12名,武干队伍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0名,少数民族19名。
  国防教育,社会各阶层国防观念不断增强,参军光荣,拥军优属蔚然成风,特别是从1989年冬委送兵开始,县上每年组织披红戴花,敲锣打鼓,进行欢送,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成为社会共识,积极报名参军,成为适龄青年的自觉行动。
  五、拥政爱民与参加地方建设
  多年来,县人武部把拥政爱民工作,作为加强民族团结,搞好人武部自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武部机关干部,视夏河为第二故乡,参加建设桑科电站、沙河电站的劳动;机关、全体人员捐款一个月的工资,支援浦黄电站的修建;参加县城植树活动,据统计共植70000余株;几年来,参与地方劳动7430个人次,捐赠款17000余元。
  夏河县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同时又是一个宗教圣地和旅游区。多年来,人武部坚持机关人员进行“热爱高原,热爱夏河,热爱少数民族”的教育,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因而,县人武部在涉及民族关系上从未发生过违反党的民族政策和损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受到当地政府的赞扬。1990年拉卜楞寺大经堂开光庆典中,县人武部按照当地风情,同县上四大班子一起参加活动,主动组织了120名民兵执勤,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安全,受到僧侣和群众的称赞。庆典结束,拉卜楞寺嘉木样大活佛、贡唐仓法台专门宴请人武部全体同志;拉卜楞寺得知县人武部印刷厂机器因故停机,寺院印刷厂派人及时排除故障,又将寺院剩余物品以低价转让,更加密切了关系。
  六、成绩与荣誉
  1983年人武部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986全省开展创先进人武部活动以来,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的表彰奖励。移交地方时,被州上评为“端正党风先进集体”、“双文明模范单位”、“人武系统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收归军队建制后,被省上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机关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机关党支部建设先进单位”、“民兵武器库达标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以劳养武先进单位”。政工科、后勤科分别连续三年被上级业务部门评为先进科室。
  附:历任部长、政委名单
  (1950年2月——1956年12月31日)
  1950年2月,夏河县民兵司令部改建为夏河县人民武装部,直属甘肃省军区领导,1953年8月1日后,改属甘南藏族自治区军分区领导。
  部长王占彪 (1953年7月至1956年3月)
  张登科 (1956年3月至12月31日)
  第一政委张国权(兼)(1950年2月至1952年9月)
  政委赵子廉(兼)(1952年7月至1954年1月)
  齐应凯(兼)(1954年1月至7月)
  郑毓秀(兼)(1954年7月至1956年9月)
  刘学博(兼)(1956年10月至12月31日)(1957年1月——1958年12月31日)
  部长张登科 (1957年1月至1958年12月31日)
  政委刘学博(兼)(1957年1月至1958年12月31日)
  副政委白珍 (1957年1月至1958年12月)
  (2)德乌鲁市人武部领导机构
  (1959年1月1日——1961年12月31日)
  部长张登科 (1959年1月至1961年1月)
  夏凯同 (1961年3月至12月)
  政委张文献(兼)(1960年1月至1961年12月)
  副部长马成兴 (1960年至1961年12月)
  苏全忠 (1960年12月至1961年12月)
  副政委白珍 (1959年1月至1961年12月)
  一九六二年一月一日,撤消德乌鲁市的县级建制,恢复原夏河县人武
  部长夏凯同 (1962年1月至11月)
  马成兴 (1962年11月至1963年4月)
  张登科 (1963年4月至1966年3月)
  苏全忠 (1966年4月至5月150)
  政委张文献(兼)(1962年1月至1964年2月)
  郭发水(兼)(1964年3月至1965年5月)
  白珍 (1965年5月至11月)
  苏克勤(兼)(1955年11月至1966年5月)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部长苏全忠 (1966年1月至1969年11月)
  马捷 (1969年12月至1975年12月)
  雒焕文 (1975年12月至1976年10月)
  政委苏克勤(兼)(1966年5月至1968年7月)
  刘世祥 (1968年8月至1974年11月)
  宋得寿(兼)(1974年11月至1976年10月)(1976年10月——1990年后)
  部长雒焕文 (1976年10月至1978年3月)
  王日盛 (1979年3月至1981年7月)
  王世忠 (1981年4月至1983年5月)
  王德进 (1983年6月至1985年11月)
  华尔道 (1986年3月至1983年7月)
  叶延森 (1989年3月至今)
  第一政委张怀义(兼)(1979年2月至1980年9月)
  万德卡(兼)(1980年9月至1983年12月)
  张世彪(兼)(1984年1月至1986年11月)
  杨晓峰(兼)(1986年11月至1987年11月)
  李运春(兼)(1989年11月至今)
  政委宋得寿(兼)(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
  郭发永(兼)(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
  张德荣 (1978年8月至1981年6月)
  赵明 (1981年4月至1983年6月)
  杨学震 (1983年6月至1984年10月)
  看召加 (1985年3月至1989年3月)
  才木德 (1989年11月至1992年6月)
  胡生福 (1992年8月至今)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国权
相关人物
赵子廉
相关人物
齐应凯
相关人物
郑毓秀
相关人物
刘学博
相关人物
张登科
相关人物
刘学博
相关人物
白珍
相关人物
夏凯同
相关人物
张文献
相关人物
马成兴
相关人物
苏全忠
相关人物
郭发水
相关人物
苏克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