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65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驻军
分类号: E158.942
页数: 4
页码: 751-754
摘要: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大师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蒙古贝勒察汗丹津之请,在大夏河之滨的扎西旗建寺弘清,经二百七十余年的兴建,扩建发展成为安多藏区“政教合一”的中心。拉卜楞等地组建了嘉木样大师随从卫队,这就是拉卜楞地区武装力量的前身。
关键词: 地方军事 驻军

内容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大师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蒙古贝勒察汗丹津之请,在大夏河之滨的扎西旗建寺弘清,经二百七十余年的兴建,扩建发展成为安多藏区“政教合一”的中心。拉卜楞等地组建了嘉木样大师随从卫队,这就是拉卜楞地区武装力量的前身。
  1928年(民国十七年),宁海军第十一营代驻营长马仲英掀起“河湟事变”,经临夏向岷县一带进犯。为阻止和抵抗马部,拉卜楞地区在嘉木样大师随从卫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拉卜楞番兵司令部”,甘肃省代省长刘郁芬任命黄正清为番兵司令,籍以保护地方、剿办土匪。拉卜楞附近十三庄藏民500余人,快枪200余支以及设治局的保安大队100人构成了该组织的武装力量。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2月26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将拉卜楞番民司令部改称为“拉卜楞保安司令部”,直属甘肃省政府领导。任命黄正清为保安司令,原番民司令部机构、人员做了部分调整。军事编制为一混成旅,黄正清为少将旅长。当时机构尚未健全,兵员也仅有3000余人(包括部落民兵)。枪支2800余支(尚有部分火枪),弹药均不充足,亦无重兵器机枪等。经费方面有省政府每月拨付法币四千元,但各项开支较大,入不敷出,大部分靠拉卜楞寺院经济维持。
  二、机构
  设参谋、副官、军需、军法等处。司令部在编职员36人,每月领取粮饷, 其中32人携有家眷。拉卜楞保安司令部机构及兵简图
  三、兵力
  编制为一混成旅,旅长为少将黄正清(兼),下设3个骑兵团,1团长罗占彪,2团长黄祥,3团长邵光宇(兼)。每团有兵1121人,其中骑兵三团又设骑兵大队两个,每队兵员170人,设特务连109人;同时,成立保安大队184人,手枪队36人,共计在编兵力3862人,(不包括部落民兵),均为常备部队,由省保安司令部辖,发给粮饷。
  四、装备
  各种杂枪4360余支经费(其中包括蒋介石调拨湖北造枪360支)。各种子弹10万发(湖北支援3万发亦包括在内),100瓦无线电收发机1台(配台长1人,报务员2人,机务员1人,由国民党军政部拨派),10瓦、15瓦发电机各1部,汽油数百箱。
  五、经费
  甘肃省政府每月下拨经费4000法币(可能白洋),无法保证各项开支,每月入不敷出(电台经费及工作人员工资亦不占比例),不足部分除由嘉木样办公厅部分拨付外,用垦荒种地收入弥补。六、工作概况
  1.训练每年进行数次训练,借以提高兵员战斗力,但由于缺乏专门人员及教材,仅以当时典范令骑术、射击为训练基础并在训练科目中列有风格等内容。
  2.保境负担拉卜楞地区的保卫治安总责,奉令以保安大队代行警察职务,会同行政警察昼夜巡逻,以减少盗案为主要责任。
  3.垦植种植青稞,以拉卜楞东北荒地为主,每年种植少量青稞以增收入。同时,亦与当地官兵、僧侣参加植树,每年植树甚多,仅以1932年为例,在王府桥东南山坡植树达453株,称之为“保安树”。
  拉卜楞保安司令部自改建之起到1949年7月23日改编为民兵司令部,历经16年。在这期间,保安司令部发挥军事武装的强大威力,先后清剿了李彦虎、马虎山等散兵余匪。它做为拉卜楞地区的一支劲旅,在夏河武装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
  第二节人民军队
  —、国防部队
  夏河县人民武装部:1950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武装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地组建人民武装部机构,根据这一精神,1951年2月,甘肃省军区将原夏河民兵司令部改编为夏河县人民武装部,隶属甘肃省军区领导,编制21人,组建民兵中队12个,分队31个,小队175个,共有民兵225人。1986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县市区武装部改为地方建制的指示,夏河县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全体军人就地转业,共编制21人,由正县级单位降为副县级单位,设部长1人,政委1人,分设军事、政工、后勤三个科室,1987年1月1日改由地方供给。1990年9月,中央颁发组织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和解放军三总部联合通知,全国12个藏区县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夏河随甘南6县收归军队建制,列为军队序列,单位升为正团级,共编制21人, 增设副部长1人,单位工作的原转业军人再次办理入伍手续,继续在武装部任职。
  甘南军分区成立于1953年8月1日,原驻夏河县桑科滩,称“甘南藏族自治州军分区”,1956年3月改名为“甘肃省夏河军分区”,1958年夏河军分区移至合作,经总参谋部批准,1959年1月1日起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南军分区”,隶属甘肃省军区领导,下辖7县人武部。
  另外曾驻防夏河境内部队及部队设防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84645部队 (即甘南军分区步兵独立营),原驻防合作,1983年2月建制撤消,人员移防兰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甘南州支队驻合作。
  内卫二兵团:(内编一个骑兵营)1953年围剿马良土匪时进驻甘南,团部驻防我县博拉乡政府所在地,部队设防在迭部电尕碌曲桥头和我县的阿木去乎、二朗滩(牙利吉乡属地),1959年开始在博拉寺院东侧滩地修建营房,1964年营房基本建成,部队归建,1969年2月移防至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地区驻防。
  兰州军区骑兵二师第五团:该部队围剿马良土匪时进驻甘南,剿匪结束驻防夏县,团直驻防夏县合作镇阿去乎昂村,从1956年开始修建营房,部队接替步兵2团,我县境内各守防点仍在阿木去乎、二朗滩设军驻防,1969年10月部队改编中和步兵2团一齐编入宁夏守备20师移防宁夏石嘴山市驻防。
  兰州军区骑兵二师第七团:该部前身为西北野战军骑兵大队,后编为骑兵三团,解放后在敦煌驻防。解放初期,新疆土匪头子乌斯曼从新疆窜到肃北、肃南、阿克塞一带草原,该团围剿匪徒,活捉土匪头子乌斯曼,后该团在这一地区作战情况被改编成电影“沙漠追匪记”。1953年马良土匪窜入甘南,该团从敦煌移防甘南临谭县,剿匪完毕后驻防青海共和县恰不恰镇。1967年、1968年先后移防甘肃临夏西营房,1969年步兵2团,骑兵团进行移防改编后,骑兵七团改为兰州军区骑兵第一团,调防甘南,团直驻合作镇骑五团营房,连队接防步兵二团博拉营房,阿木去乎、二朗滩骑兵五团设防占营房。1976年骑兵一团除一、二、四3个连队外,其余部队调甘肃景泰县一条山,改编为炮兵团编入守备2师。所留一、二、四3个连队编为甘肃省甘南军分区骑兵独立营,营部三连(原四连改为三连)驻防合作,原团直营房,一连驻防博拉营房,阿木去乎营房改交军分区步兵独立营后独立营改编时营房改交军分区农场,二连驻防二朗滩营房。1982年骑兵营撤消,1983年2月一连、三连撤消,一部分调兰州,大部分复员回家,二连改编为甘南军分区独立骑兵连,现驻防合作营部营房。
  二、其他驻军
  甘肃省军区后勤部夏河县桑科军牧场、甘南军分区阿木去乎农场等驻军,不但负担军事驻防任务,且担负着为所属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等任务。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夏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