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党派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党派团体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24
页码: 627-650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夏河县的党派团体。
关键词: 政治团体 党派团体

内容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夏河县地方组织
  一、国民党在夏河县的组织
  民国时期,国民党在夏河县的组织按隶属关系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隶属于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的县党部,一为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的“中国国民党直属边区拉卜楞区党部”。
  民国22年(1933年)秋,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派人来拉卜楞整理党务,不久即正式成立了国民党夏河县党部。民国26年(1937年)12月9日至次年2月16日全县进行国民党员登记,结果县内共有国民党员206人。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夏河县党部开始对全县的国民党员进行第二次登记,党员数目不详。时县党部共有书记长、干事、助理干事各1人,常俊任书记长。民国35年(1946年)8月1日,国民党夏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会议选举成立了国民党夏河县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前者以汉世荣为书记长,后者以黄正清为主任委员。到民国36年(1947年)12月11日“党团合并"前,县党部登记在册的国民党员共有182人。“党团合并”后,县党部在册国民党员增至534人。民国37年(1948年)9月,路得贵接任县党部书记长。民国38年(1949年)1月,国民党夏河县党部内设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财务委员会3个机构,有监察委员5人,执行委员9人,财务委员1人,另有秘书1人,干事4人,汉世荣任书记长,党员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黑错、甘坪等地。
  民国28年(1939年)8月120,经国民党中央第122次常会议决,成立中国国民党直属边区拉卜楞区党部并开始工作。拉卜楞区党部隶于中央党部边疆党务处,负责拉卜楞寺所属教区内的党务工作,建立该区内国民党的基层组织,首任书记刘廉克。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拉卜楞区党部由国立初级实业职业学校迁至拉卜楞市区,附设卫生所。民国35年(1946年)春,由国民党中央直属拉卜楞区党部、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夏河县政府会办的“拉卜楞社会服务处”成立,下设民众学校,附设民众代笔问字处、俱乐部、书报阅览室、民众医疗所等部。民国36年(1947年)12月底,国民党拉卜楞区党部对所属国民党员进行重新登记,结果表明该党部在册国民党员共有555人。翌年2月,又补行登记51名,总计实有606名,区党部书记绳景信。民国37年(1948年)11月24日,国民党直属拉卜楞区党部扩大为拉卜楞特别党部,委派中央执行委员黄正清为特别党部主任委员,调派松潘理茂特别党部书记长郑英为该党部书记长。特别党部设区党部1个,区党分部22个,执行委员5人,候补执行委员2人,实有党员771人。12月1日,拉卜楞特别党部正式补行成立大会,并举行首次执行委员会议。民国38年(1949年)1月,拉卜楞特别党部共有职员16人。是年7月15日时,该党部在册国民党员共有720余人。
  二、三青团在夏河县的组织
  民国28年(1939年)8月15日,“三民主义青年团甘肃支团直属拉卜楞区队”成立,黄正清被委派为区队长。民国30年(1941年),该区队共下设7个分队,区队部设区队长、区队副、事务员、宣传员各1名,实有三青团员96人。民国31年(1942年)5月4日,黄正清被任命为三青团甘肃支团夏河分团筹备处主任。民国32年(1943年)6月26日,三青团夏河分团筹备处成立。民国33年(1944年)9月,经三青团中央干事会特准,设立“夏河青年诊疗所”。民国35年(1946年)8月270,三青团夏河分团干事会正式成立,黄正清任指导员,黄正明兼干事长,冯国栋兼书记,干事会成员共6人。民国36年(1947年)1月15日,由三青团夏河分团干事会主办的《安多月刊》创刊出版。该刊内容以介绍藏区政治、宗教、文学、民俗为主,发行于省内各县。发行人黄正明,主编冯国栋。
  三、党团合并
  民国36年(1947年)12月110,国民党夏河县党部与三青团夏河分团奉命正式合并办公,凡三青团员一律转为国民党员。省令汉世荣任县党部书记长,冯国栋为副书记长,原分团部干事长黄正明调省。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夏河县地方组织
  一、中共在夏河县的地下活动
  限于特殊环境,夏河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但为了夏河地区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优秀党员曾在夏河一带活动,帮助当地藏族人民进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解放前夕,中共陇右工委曾派一些党员到夏河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从而为夏河县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5年秋,以黄正清为首的“拉卜楞呼吁代表团”到达兰州,向各方控告“宁海军”对拉卜楞藏族人民的残酷压迫。1926年4月,黄正清结识了中共甘肃特别支部负责人宣侠父。是年5月,在宣侠父的建议帮助下,黄正清等人在兰州组建了“藏民文化促进会",并向全国印发了《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1926年8月,宣侠父在黄正清的代表罗占彪陪同下,长途跋涉,途经夏河大部分地区,来到欧拉草地进行实地调査。他会见了黄位中等民族宗教人士,向他们宣传“团结起来求生存"的革命道理,同时召开方圆400里内的部落头人大会,帮助组建“甘青藏民大同盟”,并起草了宣言书,带回兰州后印发各地。1927年春,经过宣侠父的多方斡旋,在共产党员贾宗周(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员)的协助下,“拉卜楞案件”终于得到解决,迫使宁海军撤离了拉卜楞藏区。
  1948年春,中共陇右工委负责人之一牙含章向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写信,争取其和平起义。黄因处境困难,未下决心。1949年2月和4月,常秋英、钱平从兰州两次来夏河,发展拉卜楞保安副司令张子丰(常秋英之夫)入党,并通过他做动员黄正清起义的工作。8月22日临夏解放。夏河军政界各派势力的代表人物黄正清、黄祥(夏河县参议会议长)、杨世杰(陌务土官)分别派自己的代表到临夏同人民解放军联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接见了这些代表,并亲自介绍吴振纲加入中国共产党,又先后派李福林(起义军官)、杨贯一(临洮商人)、刘育华(二军部参谋)、杜鹏程(新华社前线记者)等人,分赴拉卜楞和陌务,协助地下党员开展民族统战工作。9月5日,王震司令员接到国民党夏河县政府秘书黄宝元关于夏河政局的书面报告后,亲笔复信,委任黄祥暂代夏河县县长,黄宝元仍任秘书,以维持地方治安。在党的统战政策的感召下,黄正清表示欢迎解放军接管夏河。9月11日,中共临夏工委和临夏分区专员公署确定了中共夏河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和县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9月20日,中共临夏工委派遣副专员牙含章,同解放军二野62军186师556团副团长刘光奇、政委张成礼率领一营战士和干部工作团抵达夏河,受到各族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夏河县宣告和平解放。
  二、中共夏河县工作委员会
  1949年9月23日,经中共临夏工委批准,中国共产党夏河县工作委员会(县工委)正式成立,驻地拉卜楞。县工委由临夏专署副专员牙含章、人民解放军62军186师556团副团长刘光奇和政委张成礼、新华社随军前线记者杜鹏程等7人组成,随军进驻夏河的干部工作团团长霍德义被任命为县工委第一任书记。县工委初由中共临夏工委领导,1950年6月起直属于中共甘肃省委。1951年3月,中共甘肃省委电示设立县工委常务委员会,并任命郑毓秀等5人为县工委常委。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县工委改由中共甘南工委领导。
  中共夏河工委先后于1950年10月18日至23日、1952年1月30日至2月2日召开了中共夏河县第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两次大会均无选举任务,县工委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和委员都由上级任命。至1956年6月,县工委书记5次易人,副书记也更换了6人。
  县工委初建时,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和宣传部。1950年12月28日成立了纪律检査委员会,1951年冬增设了统一战线部,1954年8月设立了生产合作部,1955年7月20日设立了财贸部,1956年4月又增设了工交部。到1956年6月县工委改为县委时,共下设8个工作部门。
  三、中共夏河县委员会
  1956年6月1日,中共夏河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首次民主选举了中共夏河县委员会(简称县委)。新的县委由委员15人及候补委员5人组成。6月170,县委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9人,并选出书记1名,副书记2名。1957年7月1日,中共夏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选出委员17名、候补委员5名,并决定县委设立书记处。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上,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务委员7名,书记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各1名,书记处书记2名。1959年1月250,中共夏河县委改称中共德乌鲁市委。是年8月210,沿用原序号召开了中共德乌鲁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市委仍设书记处和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1962年1月1日,中共德乌鲁市委复改为中共夏河县委,并继续设立书记处。是年8月1日,根据中共甘肃省委指示,撤销了县委书记处,第一书记改称为书记,第二书记和书记处书记均改称副书记。1964年4月1日,召开了中共夏河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县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会后又增补副书记1名。
  1967年9月29日,县委被“造反派"非法夺权。1968年6月10日,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夏河县革命委员会。县革委会实行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由军方“支左”人员担任主任。1969年4月24日,成立了夏河县革委会整党领导小组,该小组实际上起党的核心小组作用。
  1971年1月7日,经甘肃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批准,中共夏河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夏河县第五届委员会,原县革委会整党领导小组即行撤销。县委由委员23名组成,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委7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1974年11月280,县委改组,由军方人员担任的县委书记、副书记奉命离职。此后,分别于1979年1月、1984年4月、1987年3月和1990年1月先后召开了中共夏河县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各届县委,其驻地和隶属关系不变。在4届县委中,先后有6人担任书记,11人担任副书记。
  1956年12月,县委办事机构共有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生产合作部、财政贸易部、工业交通部、文教卫生部、县级机关总支委员会10个部门。经过屡次调整,到1966年5月,县委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监察委员会、农牧部、财贸办、党校和档案馆。1968年县革委会成立后,党的各项工作归政治部下设的各组分别办理。1972年10月,先行恢复了县委党校。1976年1月撤销政治部,同时恢复组建了县委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机关党委。1979年2月22日,正式恢复建立了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10月将其升格为副县级单位,改称中共夏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在1983年11月机构改革中,县委撤并了个别部门。到1990年12月,县委共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老干部工作科、县级机关党委、党校、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政策研究室、信访室、老龄委员会、保密委员会、机要室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四、历次党代会简况
  第一次党代会
  1950年10月18日至230,夏河县第一次党员大会在县城召开。因党员少,区乡未建立党组织,无法产生代表,故25名党员全体参加,实到18人。非党干部11人、民主人士2人应邀列席。大会传达了省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听取了解放一年来县工委工作总结报告。会议分别讨论了民族统战、民政财经、剿匪肃特、文化教育等工作,着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讨了领导和干部当中存在的不良思想作风问题。
  第二次党代会
  1952年1月30日至2月2日,夏河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大会听取了题为《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号召,为争取更大胜利而斗争》的县工委工作报告,并传达了省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听取了大会总结报告。大会结合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增产节约、民主建政等工作,总结了经验教训,部署了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次党代会
  1956年6月1日至7日,中共夏河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76人。大会听取了县工委《关于四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两年的任务》的工作报告、纪律检査委员会《两年来的工作基本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大会选出新的县委委员15名,候补委员5名,并选出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7名。全委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常务委员9人,书记1名,副书记2名。
  中共夏河县第一次党代会
  前三次党代会是在县工委阶段召开的,中共夏河县委用新的序号于1957年7月1日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
  1957年7月1日至5日,中共夏河县第一次党代会在县城召开。大会应到代表94名,实到82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53名,占代表总数的57.61%;妇女代表7名,占代表总数的7.45%。列席代表34人。大会的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议县委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二〉选举中共夏河县委员会;〈三〉选举出席中共甘南州第一次党代会代表。会议作出了从当年11月份开始整风和在农牧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决议。大会选出县委委员17名,候补委员5名,并选出监察委员会委员6名。大会还根据省委《各地市委、自治州委、各县市委设立书记处的决定》精神,决定县委设立书记处。在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务委员7名,书记处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各1名,书记处书记2名。
  中共德乌鲁市第二次党代会
  1959年1月250,中共夏河县委改为中共德乌鲁市委员会,驻地不变。市委沿用了原第一届序号,于1959年8月21日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这次党代会应岀席大会代表178名,实到139名,代表全县1151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代表66名,占代表总数的37.08%。大会主席团由25人组成,代表资格审査委员会由3人组成。大会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议市委两年来的工作报告;〈二〉选举市委员会委员;〈三〉选举出席州党代会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市委工作报告,通过了二届一次会议的决议,讨论了市委在大跃进、公社化运动中所犯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开展全民性增产节约运动的倡议,同时提出了反对右倾思想,在全市掀起一个新的大跃进高潮的口号。大会选出市委委员19名,候补委员4名;选出监委委员7名。在二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岀市委常委9名,书记处第一书记1名,书记处书记3名。
  中共夏河县第三次党代会
  1964年4月1日至4日,中共夏河县第三次党代会在拉卜楞召开。大会代表195名,实到147名,代表全县1153名中共党员。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14名,占代表总数的58.64%;妇女代表35名,占代表总数的17.94%。大会主席团由21人组成。大会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议县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二〉选举中共夏河县委员会;〈三〉选举出席州党代会代表。大会听取审议了二届县委《关于四年来的工作报告》,并通过了工作报告和大会决议。大会对1959年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作了全面反省,总结了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社教”的具体安排部署。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17名,候补委员2名。在三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出县委常务委员7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
  第四次党代会序号空列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后,全县很快掀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各部门因受到“红卫兵”的冲击,党的组织生活和正常工作秩序受到了干扰。特别是上海“一月风暴”以后,混乱局面日趋严重,县委书记被中央民族学院“造反派”揪到北京批斗,全县生产、工作秩序大乱,各级党组织无形中解体,广大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1969年4月24日,成立了县革委会整党领导小组。这一时期,整党领导小组实际起党的核心小组作用。因动乱之故,中共夏河县第四次代表大会未能如期召开,致使第四届县委的序号空列。
  第五次党代会
  1971年1月7日至13日,中共夏河县第五次党代会在夏河县城召开。大会代表250名,实到234名,代表全县1294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46名,占代表总数的58.4%;妇女代表60名,占代表总数的24%;纳新党员代表37名,占代表总数的14.8%;工人代表1名,占代表总数的0.4%;贫下中农(牧)代表163名,占代表总数的65%;解放军代表6名,占代表总数的2.5%;其他劳动人民代表30名,占代表总数的12.1%;革命干部代表46名,占代表总数的18%;知识分子代表4名,占代表总数的2%。大会主席团由25人组成,代表资格审査委员会由5人组成。大会主要议程是:<一>县革委会整党领导小组在中共夏河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二〉选出新的县委会。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县革委会整党领导小组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胜利前进》的工作报告,作岀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决定》。大会最后选出了县委委员23名。在五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务委员7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
  第六次党代会
  1979年1月10日至150,中共夏河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夏河县城召开。大会代表270名,实到261名,代表全县2231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60名,占代表总数的59%;妇女党员代表53名,占代表总数的19.7%;中、青年党员代表247名,占代表总数的92%;工人党员代表11名,占代表总数的4%;农(牧)民党员代表151名,占代表总数的56%;其他劳动人民党员代表8名,占代表总数的3%;知识分子党员代表14名,占代表总数的5%;干部党员代表83名,占代表总数的31%。大会主席团由29人组成,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由5人组成。大会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议县委工作报告;〈二〉选举产生第六届县委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三〉选举出席省、州党代会代表。大会听取审议了五届县委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选岀县委委员21名。在六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8名,书记1名,副书记2名。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名。
  第七次党代会
  1984年4月1日至5日,中共夏河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夏河县城召开。大会代表170名,代表全县2357名中共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代表113名,占代表总数的66.5%;妇女党员代表33名,占代表总数的19.4%;干部党员代表107名,占代表总数的63%;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代表24名,占代表总数的14%;劳动模范党员代表37名,占代表总数的22%;解放军党员代表2名,占代表总数的1%。这次大会还有25名党员干部和党外人士应邀列席会议。大会主席团由22人组成,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由7人组成。大会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议中共夏河县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确定党为进一步开创夏河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根本任务;〈二〉审议中共夏河县纪委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三〉选举中共夏河县委员会组成人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组成人员,选举岀席州党代会代表。大会听取审议了六届县委题为《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战略转变,全面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以十二大精神为指针,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加强团结,改革创新,开拓前进,治穷致富,全面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经过二、三十年或再长一些时间的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第一流的林牧业基地。力争到本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工农牧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大会还听取了县纪委题为《为实现党风根本好转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两个工作报告的决议,作出了分期分批开展全面整党的决定。大会选出县委委员23名,候补委员4名,选出县纪委委员11名。在七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岀县委常务委员9名,书记1名,副书记4名。
  第八次党代会
  1987年3月26日至29日,中共夏河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夏河县城召开。大会代表170名,代表全县2513名中共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代表112名,占代表总数的65.9%;妇女党员代表26名,占代表总数的15.3%;干部党员代表101名,占代表总数的59.4%;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代表24名,占代表总数的14%;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党员代表43人,占代表总数的25.3%;解放军党员代表2人,占代表总数的1%。这次大会还有列席代表46人。大会主席团由26人组成,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由9人组成。大会主要议程是:〈一〉听取和审议中共夏河县第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二〉听取和审议中共夏河县纪委的工作报告;〈三〉审议并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规划;〈四〉选举产生中共夏河县第八届委员会;〈五〉选举产生中共夏河县纪律检査委员会。大会听取审议了七届县委题为《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夏河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3年全县工作的总要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坚持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治穷致富步伐,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把我县建设成为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夏河而奋斗”。大会还听取审议了县委向大会所作的《关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施规划》的报告,并通过了关于3个报告的决议。大会选出第八届县委委员25人,选出新的纪委委员13人。在八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岀常务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4人。
  第九次党代会
  1990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夏河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夏河县城召开。大会代表130名,代表全县2652名中共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代表85名,占代表总数的65.4%;妇女党员代表24名,占代表总数的18.5%;领导干部82名,占代表总数的63.1%;专业技术人员代表20名,占代表总数的15.4%;工人农牧民代表28名,占代表总数的21.5%。大会列席代表63名。大会主席团由27人组成,代表资格审査委员会由7人组成。大会议程是:〈一〉听取审议中共夏河县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二〉听取审议中共夏河县纪委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三〉选举中共夏河县第九届委员会;〈四〉选举中共夏河县纪律检査委员会。大会听取和审议了中共夏河县第八届委员会题为《加强党的领导,振兴民族经济,为建设团结、文明、富裕的新夏河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中共夏河县纪律检査委员会题为《严肃党的纪律,强化监督机制,为保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总结回顾了八届县委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了前3年工作的成绩,并结合夏河实际,对九届县委和县纪委的工作,从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等方面作出了总体部署。大会通过了关于“两个报告”的决议。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举产生了九届县委委员26名,候补委员2名;选举产生县纪委委员10名。在九届一次全委会和县纪委全委会上,分别选举产生县委常委7名,书记1名,副书记3名;选举产生县纪委书记1名,副书记2名,常委7名。
  五、县委各部委工作
  县委工作机构根据党在各个阶段中心工作的需求、管理体制的调整,先后经过增设、撤并和恢复,逐渐增多,由1949年9月的一室二部(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增加至1990年的15个工作机构。
  办公室(秘书室)
  1949年9月230,县工委成立,同时设立秘书室。秘书室设有秘书和副秘书。1967年9月29日,县委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后,秘书室也陷于瘫痪状态,直到1976年1月13日恢复,称办公室,原秘书和副秘书改称主任和副主任,与县革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1979年1月1日,分设县委秘书室。1983年11月25日 ,又改称县委办公室。
  办公室是县委的主要办事机构,首要工作是传达贯彻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督促检査全县各项工作,向上级党委报告各项建设的进展及完成情况,对县委的全部工作起参谋作用。其次,办公室负责办理县委机关的后勤工作。
  纪律检查委员会
  纪律检查委员会于1950年12月28日成立,书记和副书记由县工委任命。1956年6月1日改称监察委员会,同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监委委员。监察委员会工作于1966年5月16日“文革”开始后被迫停顿。1979年1月10日第六次党代会上选举产生了纪委委员,2月22日正式恢复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甘肃省委办公厅通知精神,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副县级单位,改称中共夏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受县委和州纪委的双重领导,委员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全委换届与县委同步进行。
  纪委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査处全县党员的违纪案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对全县党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提高党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断促进党风的好转。
  党校
  1959年9月24日,中共德乌鲁市委党校成立。1962年1月改称中共夏河县委党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和其他部门一样被迫停止工作。1968年7月1日成立党校革委会,原校长改称主任。1969年4月4日成立了县“五•七”干校,同年6月13日成立了“五•七”红专学校,取代了党校。1971年10月23日撤销“五•七”干校,成立了县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与“五•七”红专学校合署办公。1972年4月170,撤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正式恢复中共夏河县委党校,领导机构仍称革委会。1975年1月,将党校革委会改称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2月25日,根据县委决定,撤销党校领导小组,原正、副组长改称正副校长。
  党校的教学任务,除文革期间外,主要是配合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培训基层党支部书记、大队干部和县乡党员,组织县、乡机关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时事、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以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
  组织部
  1949年9月23日设立,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均未变更,一直是县委主要工作部门之一。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组织部工作不能正常开展。1967年9月29日,县委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后,组织部被迫停止工作,机构陷于瘫痪。1968年6月10日,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下设三部一室,其中政治部下设组织组,具有县委工作部门的性质。1976年1月130,县委、县革委会各部门开始分设办公,组织组改称组织部。
  组织部的主要工作是抓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教育全县党员,发展新党员,整顿、建设基层党组织。考察县、乡班子,民主评议干部,调整配备各级领导班子,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青年干部和妇女干部。负责对全县知识分子的管理和选拔知识分子拔尖人才。
  宣传部
  1949年9月23日设立,在1957年至1966年间的3次机构大变动中,都保留了县委宣传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县委被非法夺权,机构陷入瘫痪,工作被迫停顿。1968.年6月10日 ,县革委会政治部成立,下设宣传组,负责宣传工作。
  1976年1月13日,恢复县委宣传部,该部于是成为县委主要工作部门之一。
  宣传部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广大农牧民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对全县干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组织理论学习,鼓动启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突出抓好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宣传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开展新闻报道。
  统战部
  1951年冬,设立了县工委统战部。1967年9月29日县委被非法夺权后,统战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机构陷于瘫痪。1976年1月13日,恢复了统战部。
  统战部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有志之士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团结教育民族宗教界中上层人士和爱国人士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团结、教育、改造私营工商业者,使其积极参加公私合营,成为新型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统战部担负了对民族宗教界人士、原工商业者和错划的右派分子落实政策的工作,使他们重新回到了统战队伍。同时,统战部还担负着对台宣传、协助宗教部门开展接待藏胞及寺庙正常的宗教活动。
  农工部
  1954年8月,县工委设立生产合作部。1959年2月2日,随着体制的改变,合并到市人委。同年9月,改称农村工作部。1962年6月1日撤销,1963年3月恢复。1965年5月27日,改称农牧部。1967年9月29日县委被非法夺权后,农牧部工作停顿。1980年8月8日恢复农工部。
  农工部的主要工作,是对党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贯彻执行情况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及时做好政策反馈工作,给县委当好农村工作的参谋。1987年12月30日,县委常委会决定撤销农工部,随后成立了政策研究室。
  老干科
  1983年11月25日成立。老干部工作科主要负责协调、落实离休老干部两项待遇,搞好离休干部的服务工作,组织老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为老干部办好福利,组织他们开展文体活动,帮助解决老干部的后顾之忧等方面的工作。
  政法委员会
  1982年10月20日,在政法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政法委员会。
  政法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协调公、检、法各机关的工作,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协调政法系统,适时开展专项斗争,负责搞好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
  县级机关党委
  1956年9月27日,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县级机关总支委员会。1959年2月2日合并到秘书室,同年9月24日成立了县级机关党委。1960年11月5日合并到组织部,1976年1月13日恢复了机关党委。1977年12月13日,将原县委、县革委会机关党委改称夏河县县级机关党委,1983年12月25日归口县委组织部领导。
  县级机关党委主要抓县级机关党的建设,积极发展党员和开展党员思想教育,并调整配备各支部成员,使其发挥核心堡垒作用。
  除以上工作机构外,到1990年底,县委还设有信访室、调研室、老龄委、保密委、机要室、党史办等工作机构。
  六、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教育
  1949〜1956年
  1949年9月23日,中国共产党夏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首先积极开展民族统战工作,大力培养和选拔当地少数民族干部,一大批民族中、上层人士走上县、区、乡三级领导岗位,并选送了一批藏族优秀青年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和临夏分区干训班学习,积蓄了民族干部的后备力量,也为少数民族党员队伍成长壮大奠定了基础。
  为了改变党员少、组织不健全的状况,县工委始终将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截止1956年底,县委共下辖6个区委,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有党委6个,机关党组3个,机关总支1个,支部由解放初的1个发展到25个(包括33个乡镇中的17个支部),党员由解放初的30人发展到718人,其中当地少数民族党员442人,占62.44%。
  为着重解决党员思想作风问题,于1952年8月至10月和1954年9月间分别进行了两次全县范围的整党工作。
  1957〜1966年
  经过历年建设,到1966年5月,县委共下辖22个乡党委,2个镇党委,有机关党组(党委)3个,总支部1个,党支部121个,全县党员总数达1301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844人,占党员总数的64.87%。在此期间,对党员进行了“新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和以“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7〜1976年
  1976年10月,县委共下辖21个人民公社党委、1个镇党委、1个人武部党委、2个政法党组(党委)、155个党支部。全县共有党员2172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491人,约占党员总数的68.6%。在“文革”10年间,虽经历了整党工作,但党组织长期处于涣散状态,党员教育也出现了偏离。
  1977〜1987年
  1987年10月,县委共辖23个乡镇党委,有机关党委1个,党组6个,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211个。全县共有党员2678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760人,占党员总数的65.7%。在十年期间,通过肃清过去长期存在的“左”的影响,恢复发扬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基本上完成了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拨乱反正的任务,实现了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985年7月至1986年12月,根据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省、州、县委的部署下,通过试点工作,进行了县、乡、村三级整党工作,查出犯有“三种人”(“文革”中的打砸抢分子)错误的1人,严重错误的4人,一般性错误的26人,共登记党员2328名,占参加整党党员总数的98.7%,基本完成了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四项任务”。
  1988〜1990年
  1990年底,县委共下辖党组6个,基层党委26个,基层党支部213个,党员288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890人,占党员总数的65.5%。在这3年中,针对基层组织涣散、党员年龄老化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党建理论教育,并制定了党员教育规划。
  第三节群众团体
  一、民国时期的群众团体
  商会
  民国7年(1918年),拉卜楞商会成立,会长为回族商人穆培宗,副会长为汉族商人曹邦华,设有特别董事会、书记,成员共21人。民国12年(1923年)牟芳志任会长。民国16年(1927年)由胡宝卿任会长。民国24年(1935年)3月26日,县商会改组。民国27年(1938年)张灵山任县商会主席。民国28年(1939年)8月,县商会改组,入会124家,分为四个同业公会。民国29年(1940年),县商会会长为杨俊德。民国30年(1941年),县商会共有职员13人,主席张崇德。民国32年(1943年)3月150,县商会改组,共有会员124人。民国35年(1946年)5月120,县商会第一次理监事联合会议在拉卜楞召开,县商会由此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张崇德任理事长。民国38年(1949年)1月,县商会共有会员142人,职员9人,乔子庆任理事长。
  藏民文化促进会
  民国15年(1926年)5月2日,黄正清在中共党员宣侠父建议和帮助下,于兰州组织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黄正清被公推为会长。民国16年(1927年)10月,藏民文化促进会由兰州迁至拉卜楞。11月7日,该会正式成立于下塔哇,并改称“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11月8日,该会创办“拉卜楞藏民初级小学校”,黄正清任校长,首招学生69名,是为拉卜楞地方教育之始。此后,又以促进会名义在果洛、康根、康撒部落建立了3所藏民学校。民国20年(1931年),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移至县教育局办公。民国24年(1935年〉5月13日,藏民文化促进会改组,下设理事会、监事会,由黄正清任理事长,并筹建会址及附设校舍。民国25年(1936年)春,该会迁址大夏街。民国28年(1939年)5月,“拉卜楞巡回施教队”成立,隶属于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经费由教育部拨给,黄正清任队长,以推行“语文、公民、生计、康乐”教育为宗旨,在甘、青、川藏区巡回施教。该队除到各部落施诊医药、放映电影、举办展览、散发宣传品和主办藏汉文版的《夏河民报》外,还进行社会调査,征收麝香、鹿茸等土特产。民国30年(1941年),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创办“边闻通讯社”,设总务、编辑、印刷3股,编发《边闻通讯》。是年,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下设理事会、监事会,黄正清任理事长。理事会下设总务、教育、宣传3股;监事会下设稽査、审核2股。时藏民文化促进会直属于甘肃省教育厅,共有职员7人。民国32年(1943年)8月14日,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巡回施教队在促进会补行成立典礼。民国36年(1947年)10月24日,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改组,推选黄正清为会长,韩志华为总干事。
  工会
  民国25年(1936年),夏河县工会成立,主要管理手工业,向手工业者摊派税款。民国28年(1939年)1月26日,夏河县旅店商业同业工会成立。此后,又陆续成立了杂货、丝绒绸布、食店、银器、屠宰等商业同业工会。民国29年(1940年)4月28日,夏河县职业联合工会成立,设常务理事1人,候补理事2人,常务监事5人,候补监事3人,常务理事李发奎,共有会员87人。民国31年(1942年)3月12日,易名为“夏河县各业工人联合会”,共有会员94人。民国32年(1943年)11月7日,县政府下令撤销“夏河县各业工人联合会”,并重新组织。民国38年(1949年)1月,县工会共有会员113人,职员9人。设理事长1人,由会员选举产生。
  回教文化促进会
  民国28年(1939年),夏河回教文化促进会成立,共有会员27人,并附设“中阿小学”1所。民国30年(1941年),该会易名“拉卜楞回民教育促进会”,常务委员肖文俊。因无会址、无经费,实际上名存实亡。
  教育会
  民国32年(1943年)3月150,夏河县教育会成立,会员28人。是年8月,会员人数为35人。民国38年(1949年)1月,该会共有会员87人,职员9人,李育栋任理事长。
  农会
  民国32年(1943年)7月,县农会成立,共有会员394人。民国33年(1944年),卡加乡农会成立。到1946年夏,共成立了黑错、陌务、正伦、共和、清水、卡加等8个乡农会,会员493人。10月,县农会改组。民国38年 (1949年)1月,县农会共有会员526人,理事长邢培仁。
  安多青年联谊会
  1943年,吴振纲等人在拉卜楞组织了藏族青年联谊会组织,称为“安多青年联谊会”,主要活动是编唱进步歌曲,排演歌剧,在拉卜楞市场、清水、桥沟等地演讲办夜校等,宣传抗日和藏族解放。
  妇女会
  民国33年(1944年),夏河县妇女会成立,共有会员70人。1949年1月,该会共拥有会员89名,职员9人,理事长为蒋毓美即策仁拉姆。
  除上述团体外,民国时期夏河县境内还先后组建过“夏河县新生活运动会”(1935年)、“甘肃民众抗敌后援会夏河分会”(1937年)、“夏河县兵役协会”(1943年)、“夏河县小学教育研究会”(1946年)等团体。
  二、解放后的群众团体
  解放以后,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共夏河县工委在不断加强党的政权建设的同时,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逐步建立起工会、青年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组织。各群众团体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按各自的章程和性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
  共产主义青年团
  夏河解放后,经中共临夏工委批准,于1949年9月23日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夏河县工作委员会。从此团工委在吴振纲书记的领导下,带领青年干部,深入城镇、牧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努力工作。1953年,团工委根据夏河县行政区划情况,先后在六个区公署配备了团干部,把原有的14个团支部发展为17个团支部,团员由1951年的52名增到120名。1955年6月,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夏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岀了青年团夏河县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领导机构。
  1957年5月,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精神,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夏河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夏河县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县委工作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73年开始恢复,并召开了第六次团代会。
  1977年7月至1990年7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夏河县委员会,先后召开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次代表大会。
  妇女联合会1949年10月20日,组建了夏河县妇女工作部。1950年1月,成立了夏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从1953年7月至1956年12月,夏河县先后召开了两次妇女代表大会,分别选岀了夏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
  1957年7月,夏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夏河县妇女联合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夏河县妇女联合会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各级妇女组织被迫停止工作。1972年3月4日,根据省、州妇女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县革委会政治部成立了妇联组。同年10月,在合作镇等13个公社成立了妇委会。1973年4月,召开了夏河县妇女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正式恢复了妇女组织。
  1979年4月28日至300,召开了夏河县妇女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应到194人,实到163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13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夏河县妇女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9名和主任、副主任。
  1983年5月23日至250,召开了夏河县妇女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131人。大会期间,代表们听取和讨论了夏河县妇女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夏河县妇联第八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出席州妇代会代表。在八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了夏河县妇联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1名和主任、副主任。
  1988年6月3日,召开了夏河县妇女联合会,九次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夏河县妇联第九届委员会。
  工商联
  夏河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于1951年7月。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了有效地推动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工商联团结教育广大工商业者遵纪守法,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工商业,调整国营、私营工商业结构,实行公私合营、国营和集体合并,从而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繁荣了市场。从1951年7月至1956年12月先后召开了第一、二、三、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分别选出了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及主任、副主任。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夏河县工商业联合会根据省工商联的指示和夏河县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于1957年4月29日召开了执监委联席 (扩大)会议,会上研究通过了《夏河县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简则》,正式颁布了《夏河县工商业联合会章程》。1958年“镇反”运动中,县工商联一部分工作人员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遭到逮捕,一部分工作人员被迫离职,机构有名无实,工作一度停顿。1962年在县委的重视下,整顿了机构,在原来的基础上,暂宣布陈俊等7人为委员,调专干1名,开展工作。“文革”期间,县工商联自行解体。
  工会
  1956年6月,建立了夏河县工会筹备委员会,胡培玉任主席,赵成棋任副主席。筹委会在县委和上级工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县内的具体情况,在市区较大的单位组建了工会组织。
  1957年至1961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夏河县工会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组建基层组织11个,工会小组43个,共有会员571人。
  196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一般农村县不设工会”的指示精神,撤销了夏河县工会筹备委员会。
  1973年8月28日,根据中共中央(73)17号文件和省、州工会工作安排意见,召开了夏河县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夏河县总工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81名,实到66名,特邀代表23名,实到20名。在正式代表中,有少数民族代表30名,妇女代表25名。
  大会选举产生了夏河县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1名。在一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产生常务委员7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
  1979年4月8日,召开了夏河县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116名,实到110名。大会选举产生了夏河县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了出席州工会第三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二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出了县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及主席和副主席。
  1984年5月23日至25日,在县城召开了夏河县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30名,实到118名。会议听取讨论了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裴珍瑞、省总工会组织部负责人及州总工会副主席黄才玛加等分别到会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了县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岀席州工会第四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三届一次全委会议上,听取了《认真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的报告, 选举产生了县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及主席、副主席。
  1988年6月23日至260,在县城召开了夏河县总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08名,实到76名。会议听取了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卓玛加,州总工会副主席王毓武到会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了县总工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及主席、副主席。
  贫下中农协会
  1965年夏季,夏河县贫协筹备委员会在县城召开了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夏河县贫下中农协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贫协组织受到“造反派”的冲击,机构长期瘫痪。
  1973年9月100,中共夏河县委决定恢复县贫协组织,同时召开了夏河县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岀席这次大会的代表320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289人。大会期间,代表们总结了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开展农牧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经验,讨论了贫协工作今后的任务。大会选举产生了夏河县贫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35人;选举产生了出席甘南州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二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9人和主任、副主任。
  1983年11月250,经中共夏河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撤销了县贫下中农协会。
  科学技术协会
  1985年,根据中共夏河县委(85)27号文件《关于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筹备领导小组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建立了夏河县科学技术协会筹备领导小组,并在九甲等6个乡(镇)建立了科普协会,有会员135人。在阿木去乎等6个乡(镇)建立了科普筹备领导小组。1986年1月,正式成立了县科学技术协会。
  1987年10月,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科协与政府的科委合并,归入县政府序列。
  中共夏河县历届县(市)委书记名录续表中共夏河县历届县(市)委副书记名录续表
  中共夏河县监察(纪律检查)委员会历任书记名录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