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货币
分类号: F822.7
页数: 2
页码: 612—613
摘要: 夏河地区的商品交换经历了长期的物质交换后,才发展到通过货币媒介。
关键词: 货币 夏河县

内容

夏河地区的商品交换经历了长期的物质交换后,才发展到通过货币媒介。铜元。俗称“铜板”,与铜钱不同,主要是中间无方孔。夏河地区流通的铜元,以“光绪元宝”、“开国纪念币”为最多。据民国23年(1934年)省财政厅朱镜宙调查,当时夏河县通用当10、当20的铜元,流通量为6000串 (每串1000文),银元与铜元的比价是:1元可换5串另500文,铜元主要来自临夏。1952年夏河县人民政府先后布告禁止拉卜楞市场和黑错地区铜元流通。
  银元。民国初年通过商业贸易流入夏河,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在牧区通用的主要是袁世凯头像货币,大清银币或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往往拒绝接受。民国30年(1941年)银元在拉卜楞的比价是:1银元兑换法币6元半至8元。银元的涨落,大部分介于回汉商人之手中,何时来了一批客商须换大批银元购办藏族人的货物,银元即上涨,换银元者少时其价值遂跌。市面物价均照银元计算。1950年12月16日夏河银元交易所成立,属群众性的独立组织。1952年撤销银元交易所,银元兑换列为人民银行的正常业务。
  纸币(法币)。解放前只有在商号和各机关之间流通。各机关所拨经费,均为法币,支出须用白银。牧区法币根本不能流通。法币在牧区不能流行的原因是:牧民亦不识法币,需请人辨识,使用不方便;汉回族商人有时以冥票欺骗,或以1元钞票为5元10元用,使牧民失去对法币之信用。甘肃省银行夏河办事处称:藏民习俗行使硬币,货币不能一致,颇为本行业务之障碍。
  解放初期,在已建立政权的牧区,通过发放贷款,收购畜产品,部队驻防等发行了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初步树立起人民币的威望。但是,由于牧区的政权建立较晩,牧民对人民政权还缺乏全面了解,加之过去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严重贬值,不法商人用冥钱欺骗牧民以及牧区经济生活上的自给性。因此,中央决定把银元作为甘南牧区的一种货币,承认其合法流通;在夏河等接近内地市场,则作为混合流通区,人民币与银元均可使用。:1955年3月1日起,全国发行新版人民币。新发行的人民币面额,主币分有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为1角、2角、5角、1分、2分、5分6种,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有汉、藏、蒙、维吾尔4种文字。以旧版人民币1万元兑换新版人民币1元。为做好新币发行和旧币收兑工作,夏河支行除在城镇设立专柜、组织流动兑换小组外,还委托贸易公司、供销社等单位办理兑换。为了维护边远地区群众和少数民族的利益,旧币收兑工作,实际延长了数年之久。1958年2月,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发布了禁止银元在甘南部分地区流通的命令,结束了人民币与银元混合流通的局面,实现了货币制度的真正统一。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专题

铜元
相关专题
银元
相关专题
纸币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