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个体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个体商业
分类号: F203.9
页数: 2
页码: 538—539
摘要: 民国时期的个体贸易是洋人贸易,土司、头人、寺院贸易和零星的私营贸易。
关键词: 个体商业 夏河县

内容

民国时期的个体贸易是洋人贸易,土司、头人、寺院贸易和零星的私营贸易。民国元年(1912年),拉卜楞市场上成立了 “行会”。民国7年(1918年),又成立了 “拉卜楞商务会此外,再无民办的私营商业管理机构。
  1951年7月,夏河县废除了拉卜楞商务会,成立了工商联合会。之后将所有工商户划为13个行业,82个小组。在夏河县政府工商科和工商联合会的领导下进行商业经营活动。1953年底时夏河县的工商户由解放初的198户,发展到391户,拥有资金总额55.9万元。
  1955年时,有城镇批发商9户,11人,资金55.87万元;城乡零售商509户,714人,资金67.9万元;城乡饮食业商128户,从业人员159人,资金13.95万元;市区手工业176户,325人,资金13.48万元。共11个类型,17个自然行业。工商户数、从业人员、拥有资金额分别达到817户、1209人、151.2万元。
  1956年时,夏河县各行各业的个体商业户大部分参加了公私合营和合作化的集体商业。“文革”中,夏河县的城乡个体商业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执行“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鼓励群众治富;金融单位以专项资金低息和无息贷款,扶持农牧民进行各种类型的工商业活动。1990年,夏河县个体商户发展到1826户。个体饮食业和服务业分别达到272户和250户,注册资金达314.5万元,年营业额828.2万元,集体成交额超过600万元。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