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3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储运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页码: 508—509
摘要: 粮食运输十分困难,当时没有开通公路,从临夏至夏河的路程需三天时间,如碰阴霾、下雪及刮风等恶劣天气时,运输中断,粮价不稳定, 有时甚至无粮可售。
关键词: 夏河县 粮食储运

内容

—、仓储
  解放前,粮食的储存借用寺院的粮仓,粮食存放地点不集中,管理人员少,有些寺院昂欠工作人员不能进住,库中的粮食因霉变等造成损失。
  1951年,阿木去乎粮站租用寺院的房屋储藏粮食25处,有少量放于露天和房檐下,粮食受潮等损失(主要有青稞)981.5公斤。博拉乡粮站损失粮食3952公斤。
  1954年,县城内建起10000公斤的粮仓一座。翌年又建起1500000公斤的粮仓一座。合作镇建起一座,以及租用各寺院的粮仓。
  1964年,全县拥有粮仓容量为7500000多公斤,其中粮站简易粮仓容量为700公斤,其余都是用寺院房子储粮,当年受潮而变质损失的粮食数为69996公斤。
  1970年,全县粮仓有十座,储量提高到5110000公斤,试建“土圆仓”四座,容量为225000公斤,其中150000公斤的二座,1000、15000公斤各一座。
  1976年,建起粮仓200间、容量4650000公斤,铺沥青地平21平方米, 粮食晒场25个。
  二、粮食调动
  解放前,粮食运输十分困难,当时没有开通公路,从临夏至夏河的路程需三天时间,如碰阴霾、下雪及刮风等恶劣天气时,运输中断,粮价不稳定, 有时甚至无粮可售。
  夏河县所产粮食有限,每年要从外地运进大部分粮食,最初主要从临夏、临潭等地运粮,后来又扩大到岷县、循化、保安等地,全部由私商驮运经营。到民国30年,全县面粉输入量达到3500000公斤,青稞、大米、挂面及加工的熟食品,粮食的总输入量超达1300公斤。
  解放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彻底解决了粮食运输困难,粮食的来源较多,粮食的种类丰富多样,价格日趋稳定。
  1985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动下,调运工作越来越完善,调动的渠道更多,粮食种类更加丰富,青棵、面粉、大米、粳米、粙
  米、高粱、养面、玉米面、小米等,面粉有兰州粉、张掖优粉、武威优粉、临夏优粉等。
  食用油由单一的菜籽油发展到胡麻油、芝麻油、花生油等。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