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粮食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2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粮食供应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页码: 506—507
摘要: 夏河县的群众食用粮食自古以来70%以上需依赖外地。解放初,拉卜楞寺周边地区及与临夏产粮区接壤地区,一般都是边买边用,牧区的群众按远近不同,有一季一次,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购粮。
关键词: 夏河县 粮食供应

内容

一、统购统销
  夏河县的群众食用粮食自古以来70%以上需依赖外地。解放初,拉卜楞寺周边地区及与临夏产粮区接壤地区,一般都是边买边用,牧区的群众按远近不同,有一季一次,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购粮。时间多在秋收后春耕前,带上自己的畜产品、土特产品,向各习惯购粮点(比较固定的粮食交易市场)交换粮食。由于运输困难,粮食价格不稳,粮食市场常有脱销。
  1953年,春荒时期,夏河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力,从临夏和外地调进大批粮食供应灾民。1955年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夏河县对粮食实行了统一收购,统一储存,统一调运,统一销售。县人民政府制定了粮食市场管理办法,对私营粮商的存粮按国家牌价全部进行了收购。
  二、定量供应
  为了确保全县居民、农牧民的粮食供应,1954年夏河县政府和粮食部门认真贯彻省委关于粮食充分供应的政策,并对粮食供应对象作了定量标准,城镇居民、农牧民和寺院和尚,凭证明购粮。1954年后,粮食部门为了掌握粮食供应户,完善粮食供应制度,对市区及第三区的群众发了购粮证,另外县直属的三个乡和四、五、六区凭介绍购粮。
  1961年以后,城镇居民的口粮与牧民口粮分开供应,并在供应数量上拉开距离,牧民按照年龄分为三个档次,即9.5公斤、10公斤、10.5公斤,平均每人每月10公斤。粮食供应进行了分类:食品工业用粮、事业用粮、饲料、种籽、奖售粮等。是年,各乡镇共建起440个人民公社食堂,实行集体食堂制。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部门开展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活动,每个职工每月供面7.5公斤,这期间按“关于新设高中班学生口粮供应问题的批复”,开始对农村上高中的学生一律按城市高中生的口粮标准享受国家供应粮。
  文化大革命中,粮食价格工作处于停止状况,维持以前的价格规定。
  牧民的口粮供应标准从1980年开始规定为每月11公斤原粮,之后又作了调整,每月供应标准提高到12.5公斤,并供应成品粮。1984年后,牧民的12.5公斤口粮中,除每人每月供应5公斤标准粮外,其余部分折供原粮82.5公斤,粮食折差为10%。
  从1983年起对粮食户将返销、供销、议销三条供应渠道改为返销。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