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食征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粮食征购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3
页码: 504—506
摘要: 由于夏河地区气候高寒,人民多以畜牧业为主,当地所产粮食远不能满足口粮的需要,每年从别处征购大量粮食。民国时期的田赋征收,长期以折征代金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 夏河县 粮食征购

内容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拉卜楞划归循化厅管理,并设置南番二十一寨,区域包括夏河县大部分,农户以部落为居,按户交纳官府征粮。
  由于夏河地区气候高寒,人民多以畜牧业为主,当地所产粮食远不能满足口粮的需要,每年从别处征购大量粮食。民国时期的田赋征收,长期以折征代金的方式进行。抗战前几年至民国30年,夏河县粮食输入情况如下:单位:公斤
  从民国28年以后,粮食的输入量一跃居于整个输入货物的榜首,其比例变化如下:
  单位:公斤、万元
  1953年,夏河县粮食收购工作刚刚起步,当时县内粮食交易市场只有两处:一处在夏河县的铁匠昂,此处是经常性的粮食交易市场,以自由形式交易。粮食收购部门按户管单位实行自由收购,由于工作人员对粮食收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加上没有专业经营经验,使国营收粮工作手续繁杂、效率甚低,影响了群众交售粮食的积极性,粮食收购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大。
  一处在合作镇,其交易的时间为五日一集市,平均每个集日上市的粮食有5000公斤,国家收购到的有1500公斤,其余大部分均被私人粮商收走。通过配合粮食收购部门说服教育私人粮商,促进广大群众对收粮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了给国家交售粮食的积极性,很快扭转被动局面,每个集日收粮数量迅速上升,将上市的粮食全部收进国家粮仓。为增加粮食收购数量,方便广大群众交粮,分别在博拉乡、王格尔塘乡(原完尕滩乡)增设了粮食收购点,委托夏河县各商店及乡镇贸易组负责阿木去乎、加茂贡(原加门关乡)等乡粮食收购工作。
  1953年,粮食部门顺利完成了115000公斤粮食征购任务。翌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完成收粮任务1050000公斤。
  1956年,全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征粮数量逐渐上升。1959年征收粮食达7700000公斤。
  粮食播种面积大量增加,削弱了畜牧业发展,草原面积不断缩减,影响了牲畜数量递增,也加大了粮食的需求量。1960年,征收粮食数量为4815000公斤,而全县粮食供应销售猛增到11000000公斤。
  1963年,农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粮食的收购工作执行“只征不收”的方针,但当年因遭受雹、霜、洪水的灾害,全年完成征购任务780000公斤,占总需求量的44%,农户缺粮额达925000公斤,粮食供应部门积极开展粮食议购销工作,从临夏等地购进粮食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困难,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活跃了粮食市场,开通了粮食销售渠道。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牧业生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粮食的产量减收,粮食的征购任务不断增加,由1965年的680000公斤增加到1966年的1000000公斤,1970年达到2035000公斤。群众留的少,上交的多,交完公粮又要买粮,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每年春季又大量的向农村回销粮食,不仅造成国家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广大农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76年以后,农牧业生产慢慢恢复,也减少粮油的征购任务,1979年征粮任务10000公斤,完成后,夏河县粮食收购单位又超购了5000公斤。后取消了征购任务。
  1983年,全县农牧区向牧业转变,全县议购议销工作不断拓宽,参与市场调节。
  (历年粮油征收情况表)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