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企业发展
分类号: F276.3
页数: 2
页码: 485—486
摘要: 夏河县的乡镇工业,是在农村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乡镇企业 企业发展

内容

夏河县的乡镇工业,是在农村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50年代初期,全县个体手工业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农业合作社, 并以这些人员为骨干,办起了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工厂。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将农业合作社办的工业“升级”为公社工业的同时,采取平调的办法,把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公社工业。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公社和大队一般不办企业”的精神,将原有的公社企业有的拆散还债,有的转为手工业社,有的停办,使刚刚兴起的社队工业中途夭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停产和闹革命,大部分工厂停产,造成市场商品紧缺的局面。于是,农牧民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依靠“精兵简政”回乡技术骨干,办起了一些社队工厂,生产加工出一批批农牧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缓解了供需矛盾。
  70年代,为加快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那义、合作、完尕滩等公社办起了一批社办农机(具)修造厂,但生产发展比较缓慢。1976年,夏河县企业总数58个,从业人员497人,完成产值100万元。到1984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总数达71个,从业人员785人,当年完成产值389.93万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使部分农牧民群众从单一的农牧业生产中脱离岀来,跨进了商品经济的门槛。
  1985年至1990年,是夏河县乡镇企业巩固发展阶段,其中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758.71万元,首次超过了全县农业产值。1986年总产值突破1000万大关。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县内农村经济结构的“半壁河山”。已逐步形成了以乡办、村办、联户、个体“四轮驱动”,农业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种植、养植、商业饮食、服务、采矿十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至1990年全县已有大小企业1620个,从业人员3768人,完成总产值3052万元,总收入2668.3万元。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