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5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外事
分类号: D802
页数: 5
页码: 481—485
摘要: 外事主要描写了夏河县外事工作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事情况、归国藏胞等。
关键词: 外事管理 夏河县

内容

一、夏河县外事工作概况
  (-)解放前的拉卜楞外事情况
  十八世纪末,拉卜楞寺寺主第二世嘉木样活佛遵照第六世班禅华丹益西大师的法旨依照后藏地区江仁饮宗的弥勒佛款式,在拉卜楞寺大经堂西北隅50米处,修建了一座弥勒佛殿,俗称大金瓦寺。聘请了以“姿那•米扎”为首的3名手工艺高超的尼泊尔金匠,来主持修建了弥勒佛殿,并铸造了高达8米的铜塑鎏金弥勒佛像。它开辟了拉卜楞藏区有史以来外事的新纪元。带有浓郁的泥泊尔建筑风格的大金瓦寺建立迄今两个多世纪以来,它象征了中尼人民的友谊。人们也许忘记了这些尼泊尔工匠,而宏伟壮观,雕梁画栋的大金瓦寺和内供的造型端庄、气度娴雅的弥勒佛像却依然矗立在拉卜楞寺禅林之中,闪烁生辉、气度非凡。至今享受着人间的香火供奉。这就是在文献史料中外事历史的最早记述。
  当这3位尼泊尔工匠完成修建弥勒佛殿的圣神大业后,他们并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而是落户到拉卜楞寺东约8公里处的乎尔卡加村(今夏河县达麦乡所属)现已发展繁衍的子孙后代有13户分属9个家族,总人口72人,当地人称“瓦吾仓”(即尼泊尔人家),他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均与当地藏族相同,说藏语。
  1898年(光绪24年)1月29日,美国“传教士”索得生一行3人,在循化厅知府派7名士兵护送下,由现青海同仁县所属的保安堡,来甘南拉卜楞和洮州(临潭)等地,进行传教考察。继而在1899年(光绪25年)3月4日,美籍传教士党省吾、席汝珍等一行3人,仍由循化抚番府派士兵的保护下,从青海保安堡来到拉卜楞。自此,外国传教士逐步在拉卜楞立足,得到官方的允许,设立“教会”,建立“教堂”。在该地建立了 “神召会”、“宣道会”两个教会组织,两会均属夏河县神召会管辖。
  1921年(民国10年),由李新华(藏名叫希日仁青)和夏维新(今临潭人)两牧师,向拉卜楞寺嘉木样佛宫申请在河南村选址(今夏河县九甲乡址),次年在施主云丹(当地藏族)的资助下,先建围墙,1923年(民国12年)正式成立了 “神召会”。同年夏季,在岷县神召总会大力资助的基础上,夏牧师自捐800两白银,聘请了洮州冯牧师为首的10余个工匠,经半年时间的修建,教堂于秋季竣工。该会自创立之日起,由外籍牧师李新华主持。李牧师于民国20年(1931)外出,途经兰州时,被土匪致死。会员们捐款铸一铁牌,就地掩埋。同年由美籍魏亚哥牧师(藏名希日多杰)主持该会,直至解放后的1952年将魏牧师驱逐出境,经香港回国。
  1921年,由外籍(美籍德国人)传教士季维善牧师(藏名叫希日丹彭)等人,向拉卜楞寺嘉木样佛宫申请,在河南村选址(今夏河县卫生防疫站址),当即破土动工,于年底基本建成。并宣告成立宣道会。该会自创立之日起,由季牧师主持。除在夏河本地发展会员外,在临潭、卓尼一带也有会员。临潭录坝寺、旧城等地的宣道会会员也聚集于拉卜楞,该会声望较大,经费开支由国外有关基督教基金会拨发,具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修习规则,主持该会的牧师定期3年回国向有关教会汇报工作情况。自神宣两会组织在拉卜楞地区创立后,大力发展会员。相继在合作、阿木去乎、郎木寺、卓尼、、临潭等地建立了一系列教会组织和教堂,会员达近千人。国外传教士们除了在这些地区精心布道传教外,还以教会为据点勤学汉藏文,频繁往来于广大的藏区,深入民间,进行勘查、拍照等研究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根据党中央指示,撤销了拉卜楞神、宣两会。教徒集中参加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班,学习完毕,全体人员解散。自此,拉卜楞地区颇有影响的外国“洋教”便销声匿迹了。
  与此同时,较有影响的布里亚特藏学家巴拉狄因于1906年至1907年受俄国科学院派遣来拉卜楞寺。他从该寺携走了近200卷藏文要籍(多系该寺藏版)大大丰富了亚州博物馆(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之前身)的藏书,而且成为日后苏联藏学界必不可少的研究资料。他撰写的《拉卜楞之游》于1924年刊于《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报》,详细记载了在拉卜楞的见闻,他还译注了一部有关拉卜楞寺的藏文典籍《拉卜楞金殿的弥勒佛像》,译本在前言、绪论及注释中对拉卜楞寺的历史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从而使一部著名的藏文典籍得以在国外藏学界广为流传,成为研究拉卜楞寺及其它寺院的重要参考书。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事情况
  1950年11月12日,经甘肃省政府推荐、国务院正式批准,夏河县籍人士黄祥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岀国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亲自接见。
  此后西北妇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委员、甘南藏族自治州妇联主任策仁娜姆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参加国际妇女青联会,并出席了匈牙利国际和平会议,参观访问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丹麦、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国家。他们带着千千万万藏族同胞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出席了国际性的重大会议。标志着拉卜楞地区新时代外事工作的新纪元。
  二、归国藏胞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迎接国外的藏族同胞回归故里,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专门成立了接待办公室,主要负责归国藏胞的接待安置工作。夏河县宗教局也专设接待科。
  (一)藏胞的安置
  夏河县自1984年开展对国外藏胞接待安置工作以来,首先搞好生活安置。藏胞回国定居后,急需解决的是住房问题。对原无住房但有亲属的,尽量先安置在其亲属家中,并给予生活补助;对原有旧房的,积极帮助维修,自身尚有能力建房的,政府划拨地皮,建材木料在国家计划指标内拨给,并以最低价售给。给无住房的6户藏胞划分宅基地3亩,解决木料87立方米。对个别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实行免费医疗,妥善的解决了归国藏胞的生活。如1985年7月1日夏河县政府召开县长办公会议,针对归胞住房难的问题,经讨论决定又给印度归国藏胞昂考、罗藏久美等4户划给基建地皮4亩用于修建住宅兼商店等。此外从民族事业费中以“有偿无息"方式贷给藏胞昂考5万元,扶持其修建营业楼,该工程于1990年竣工使用,年利润达13万元。
  另外还给生活困难的归胞发放生活补助费1000元,丧事补助费350元, 住院医疗费500元,建房补助1000元,对牧民户口的归国藏胞发放自留畜补助费2800元。除此还给每一位归国藏胞平均发放安置费1921元。总计发放各种补助和安置费117068元。使归国藏胞基本上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二)发挥专业特长,安排就业出路
  夏河县对归国藏胞中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特长的,分别聘用为国家干部或工人;对有工艺技术特长的,国家给予贷款扶持,支持他们办企业;对原来在国外以僧侣为生的,仍安置在寺院;对有经商能力的,政府贷款帮助他们开店做生意;家在农牧区的,乡政府帮他们购置牲畜,划拨土地,让他们专心从事农牧业生产;对一些在民族宗教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则安排为县政协委员。如于1982年归国的藏胞夏格仓活佛,鉴于其特殊的身份,被当选为甘肃省、夏河县政协委员。其子索南当知保送到甘南州民族学校读书,毕业后,为发挥其掌握英语、藏语两种语言文字之特长,分配到拉卜楞宾馆搞旅游接待工作。再如1984年归国的藏胞昂考(系夏河县政协委员)之女才让卓玛,因擅长英语、藏语,被拉卜楞宾馆聘用为国家干部。从事翻译与导游工作。
  (三)落实政策、清退房产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藏胞回国后,提岀清退原有房产的要求。夏河县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反复核实,退还3家房产20余间,对有些已不复存在的折价赔偿了现金。妥善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四)组织参观内地、目睹祖国变化
  对回国探亲、访友的团体和个人,有关部门及时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乡情报告会,事实求是地介绍祖国4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1986年和1989年经甘肃省民委组织归国藏胞参观团,赴西南沿海等13个省市、自治区参观农村、工厂、学校、寺庙等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同时通过参观革命圣地、历史名城,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藏胞的人口结构
  夏河县从1981年开始到1990年先后接待归国藏胞195人次,安置定居的有36户,共58人,其中1户来自台湾,1人。1户来自美国,1人。其余34户56人均从印度归来。
  从民族成份看均为藏族,男39人,女19人。
  三、外援
  1989年,世界银行在夏河县医疗卫生事业中总投资3026800元。基建投资1403000元。实际基本建设完成15746078元。人员培训计划投资286000元。实际完成351600元。培训总人数:(在职人员)331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113人,初级职称183人。(非在职人员)乡村医生304人。设备方面计划投资995800元,实际完成1089000元。技术人员招聘费:计划92000元,实际完成22900元。技术援助计划投资61000元,实际完成61516元。投资贷款单位是夏河县人民医院、夏河县卫生防疫站、夏河县妇幼保健站、夏河县卫生学校以及20个乡级卫生院。其中基建投资是国内配套,并非世界银行贷款,各项超额资金自筹。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