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9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5
页码: 462—466
摘要: 解放以前,夏河县农牧民群众就利用水力资源建造水磨,同时,水磨亦是解放前夏河县的主要水利设施。
关键词: 水利设施 水电建设

内容

—、水磨
  解放以前,夏河县农牧民群众就利用水力资源建造水磨,同时,水磨亦是解放前夏河县的主要水利设施。县内水磨建造始于何时无考。据统计,全县各地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与沟溪共建水磨114座(解放前69座;解放后截止1984年造了45座)。其中大夏河沿岸的清水乡、麻当两乡和洮河流域的下巴沟、博拉、加门关三乡分布较多。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自七十年代以来,磨粉机逐步取代了水磨。1990年,全县尚存水磨99座。其中平轮水磨60座;立轮水磨39座。平轮水磨引水流量在0.15-0.5立米/秒,日磨面250〜400公斤;立轮水磨引水流量在0.1-0.2立米/秒,日磨面150-250公斤。长期以来,夏河县水磨的建造,为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粮食加工起了重要作用。现存的99座水磨,1990年,磨面粉155万公斤。
  二、治河与防洪工程
  夏河县治河与防洪工程建设起步较晚,历史上境内大夏河、洮河干流及格河、博拉河河段,拉卜楞城区的尕寺沟至门乃合四条洪沟洪水频繁,只因过去农耕与牧业活动范围较小,人口居住分散而洪灾损失较小。
  县城防河堤的建设从1969年开始的,1969年、1970年、1979年三年,先后浆砌河堤1687米(南岸620米,北岸1067米)o1975年至1976年,在博拉河、格河、大夏河干流,三条河流上分别建成了博拉河拉尔代河堤;格河及其支流上的香拉、拉寨、当高滩、措杂、高吉拉尕河堤;大夏河干流门乃合、洒乙昂、尕磨湾、尤江塘、黄茨滩、吉塘、山塘、青泥滩、上糟口、汪塘、下滩、黄年、桥沟、上泉河堤;共修筑干砌石河堤10181米,土堤3200米,浆砌石河堤3402米;争地1351亩,护地4625亩,疏浚河道960米,河流改道3746米。
  1980年到1981年,对县城尕寺沟、颜克尔沟、曼克尔沟三条洪沟分别从入大夏河末端向上游进行了870米、470米、570米的浆砌石衬砌。1983年, 在皮革厂对面(河流北岸)浆砌270米,河南村浆砌120米,1985年,在水文站门前险段修筑浆砌石堤120米。:1987年,对县城门乃合洪沟从入河末端向上游进行了256米的浆砌石衬砌。1980年至1990年县城四条洪沟的治理, 水利部门共投资58.8万元。
  1985年至1990年,夏河县水电局又对水毁较为严重的博拉乡博拉河堤, 勒秀乡(原下巴沟乡)勒秀河堤、吉仓乡(原麦西乡)吉仓河堤、唐尕昂乡唐尕昂河堤、王格尔塘乡(原完尕滩乡)旦岗河堤、洒索麻桥护堤、崖玉沟防洪堤、九甲乡洒合尔沟防洪堤进行了治理。共修筑浆砌石堤1853.8米。国家投资22.82万元。三、农田灌溉引水渠道
  夏河县农田灌溉引水渠道主要分布在大夏河沿岸的九甲、达麦、王格尔塘、麻当、曲奥乡(原清水乡)灌区和格河沿岸的卡加曼(原下卡加)、唐尕昂乡灌区。渠道引水方式均为河流无坝引水。引水源以大夏河和格河干流水源为主,尚有部分自然村灌区用所在沟溪水源。渠道引水,流量较小,0.1立方米/秒左右。
  解放前有引水灌溉渠道77条,长160.86公里(干渠62条,长122.46公里;支渠15条,长38.4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774亩。解放后,新建引水灌溉渠道79条,长132.21公里(干渠66条,长103.11公里,支渠13条,长29.1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825亩。
  1981年后,对控制面积较大的九甲乡麻莲滩渠道、下塔哇寺院边渠道、尤江塘渠道、来周渠道、唐乃合渠道、达麦乡山塘渠道、黄茨滩渠道、王格尔塘乡洒索玛渠道、下滩渠道、麻当乡上下麻力巴渠道、曲奥乡友谊渠道、唐尕昂乡青果咱渠道,1983-1990年,先后进行了浆砌石衬砌,共维修与衬砌渠道12条,总长度13.3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5690亩。
  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农田灌溉渠道156条,长293.07公里(干渠128条,长225.57公里;支渠28条,长67.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7599亩。
  四、蓄水工程
  (—)塘坝
  1965年至1972年,先后在麻当乡果宁措喀村修建蓄水1000立方米的塘坝一座,计划灌溉农田25亩;唐尕昂乡磨隆村修建蓄水2000立方米的塘坝一座,计划灌溉面积25亩;加茂贡乡加门村修建500立方米的塘坝一座,计划灌溉面积25亩。牙利吉乡牙利吉村修建蓄水500立方米的塘坝一座,计划灌溉面积25亩,四座塘坝在修建时,均未进行勘查设计,后因漏水、洪淤等原因而报废。
  (二)水库
  为了解决拉卜楞镇及九甲、桑科、甘加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的供求,1976年,由甘南州、夏河县两家水电部门,对桑科水电站进行了勘测设计。1976年11月,在桑科水电站整个土建工程破土动工的同时,电站渠首枢纽工程——拦河坝亦开始修建了。1977年建成了一座设计库容为50万立方米的供发电并兼少量灌溉的日调节水库,水库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坝长246.9米,底宽46米、上宽3米。枢纽工程设有电站引水渠进水闸、60立方米/秒的冲沙闸和26.6米长的溢流坝。由于拦河坝址在县城上游9公里处,汛期,水库的蓄水量与溢洪方面存在着洪灾隐患。为了确保夏河县城区及大夏河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汛期安全,1983年,省、州、县水利和防汛业务部门决定,将长为26.6米的溢流坝向右延长16.4米,并将溢流坝高程降低0.73米,改造成长为43米的设置溢流坝顶蓄水钢闸门13扇,启吊闸门钢架(长46米,高6米)和附设木板工作桥的溢流坝。1983年9月至1984年11月,完成了溢流坝改造工程。1984年11月以来,拦河坝枢纽工程在蓄水发电与汛期泄洪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拦河坝枢纽工程总投资99.71万元。
  (三)机电提灌
  夏河县机电提灌站大多建于七十年代,1968年至1980年,在桑科、九甲、达麦、王格塘、麻当、清水、唐尕昂、下卡加、那义、扎油、牙利吉十一个乡共建机灌站14处,电灌站34处,共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60亩。机电提灌站建成初期,为农田灌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灌区实行了分户及联户承包形式,由于农牧民耕作差异造成的灌水矛盾,造成了机电提灌设施失修、闲置、人为破坏、水毁等现象。1986年48处机电提灌站全部报废,损失55.5万元。
  1966年至1972年,国家投资14万元,夏河县共修建水轮泵站12处,装机14台。分布在达麦、麻当、清水、唐尕昂、上卡加、阿木去乎、麦西、下巴沟8个乡的12个村。各站建成初期,依所附设机具而异,一般除灌溉外, 尚有发电、磨面、榨油、饲料加工之效益。1983年,12处装机14台水轮泵,由于失修、水毁等原因而报废7处8台,损失7万元。至1990年,保留的5处6台水轮泵站仍发挥着效益。
  五、甘加仁青水渠、草原喷灌试点工程、牧草灌溉试验
  夏河县甘加仁青水渠和草原喷灌试点工程经甘肃省水利厅1981年批准后,由甘南州水电局、夏河县人民政府与甘加乡组成的领导小组共同组织施工。工程于1981年6月开工,1983年竣工。完成了由拦水坝前500米的草皮衬砌引水渠道;渠首为高1米,长15米的浆砌块石块溢流坝和红土心墙草皮护坡长100米的付土坝及进水闸、冲砂闸的渠首枢纽工程;全长2.9公里 (其中浆砌块石铨
  盖板矩形渠道950米,直径为1米的予应力管1950米)并设有水渠泄水槽一处,检查与取水口八处及两处公路桥涵的供水渠道;在渠道2860米处设喷灌供水钢管道600米,并每隔80米装有供水栓一个;垂直引水干渠的自流灌溉支渠二条(衬砌一条,土渠一条);干渠末端水头为23米,装机2X55千瓦的小水电站及退水建筑物;配备佩罗玛特110/300型行走卷管式喷灌机组的综合性工程。共完成国家投资116.5万元,其中甘加乡自筹5万兀°
  工程建成以后,省水利厅农水处牧区水利工作队于1984年提出了在夏河县甘加亚高山半干旱草原草场上开展牧草灌溉试验的课题,给夏河县水电局部署了试验任务。1985年,县水电局遵照牧区水利工作队的指示,培训了牧草灌溉试验技术人员;购置并安装了试验设备;布置了试验地和试验观测场地。是年,部分试验观测项目也开始进行。1986年,牧草灌溉试验工作已全面展开,经过试验工作人员的努力,于1989年底阶段试验工作结束,共取得各观测数据6.8万个。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