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7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交通
分类号: F503
页数: 19
页码: 434—452
摘要: 交通主要介绍了夏河县交通管理机构、古道及分布、公路、桥梁、运输工具等。
关键词: 交通建设 夏河县

内容

第一节机构
  解放前夏河县无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解放初期,交通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管理。1956年7月成立交通科。1959年撤销夏河县成立德乌鲁市,并设立工业交通部,主管交通、运输等工作隶属于德乌鲁市人委,同年9月24日,将工业交通部划归德乌鲁市市委。1960年12月增设德吾鲁市交通管理局。1962年1月,撤消德乌鲁市恢复夏河县,并对部分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工业交通科并入县人委经济计划委员会。
  1968年6月10日,夏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设“三部一室”交通运输工作由生产指挥部管理。1976年1月撤销生产指挥部,同年1月25日,成立夏河县革命委员会工交局。1978年4月,成立夏河县革命委员会工交局办公室。:1978年12月,县委与革命委员会分设办公室,1981年3月,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夏河县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工交局改名为夏河县人民政府工业交通局。1987年4月,撤销夏河县工业交通局,设立夏河县交通地方道路局,职工17人,1990年职工增加到23人,设局长1名,副局长1名。
  第二节古道及分布
  夏河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其古道与内地有所区别。在拉卜楞地区的两大河系大夏河与洮河两沿岸的部分地段因山高峻险,由前人所行足迹可寻外,在草原牧区牧道、驮道主要线路也仍可辨,次要线路无从考证。但从史料中可窥一斑。夏河拉卜楞地区的古道主要有:
  甘、青古道
  京师——西宁道:自长安沿渭河而上至巩昌、漳县、洮州铁城、洮州 (新城)、洮堡(旧城)穿干布塔暗门、完科洛越丹巴岭山口过日多玛到美武、下卡加或经多合尔、黑错到下卡加,再沿格河到王格尔塘,顺大夏河而下出土门关到河州,出积石关到循化,即“关内河州,关外循化”,再渡黄河经巴燕戎噶到西宁。此道须经夏河县美武乡、下卡加乡、那义乡、唐尕昂乡、完尕滩乡、麻当乡、清水乡等。此道既有牧道、驮道、又有间道、栈道,既在山间河谷间穿行,又在草原林区穿越,是甘南地区通往内地的主要交通要道。夏河境内的其余与甘青古道相关的古道都是此道的分支。具体又可分为:
  完科洛——河州道:自卓尼完科洛越旦巴岭到美武新寺(今佐盖曼玛乡),经岗察出土房入槐树关到河州,此道大部分路段属驮道、间道,只靠驮载运输,不走车辆。
  麻当——循化道:自麻当沿观音沟而上,穿越崇山峻岭、山谷、森林地带而入捏贡川(甘加草地)或沿且隆沟而上至捏贡川,此道部分路段山高峻险,部分路段沿山腰而行,地形险要,行走困难,途中森林密布,河流纵横, 个别地段因经过峻岭,修有栈道,其实用圆木围垒而成,主要防止塌方等道路灾害而建,入甘加草地后越达里加山到循化,或沿麻当拉乃合沟而上,穿越大里加东部到循化,这条古道中甘加至麻当段地形险要,道路难行,只靠牦牛,骡马驮载运输,不通车辆。甘加至循化段因翻越大里加山,不能通行车辆,运输仍寄于“高原之舟”牦牛。
  甘加——河州道:此道从甘加滩经萨金唐东山出白石崖峡(今白石崖寺西侧)登大里加山,入老鸦关到河州,此道因在草地,山间、高原地段行走,不通车辆,运输主要靠马、牛,是甘加牧区通往临夏,循化等地的必经要道之一,同时循化等地的粮食也由此道运往甘加、拉卜楞等地。
  甘加——同仁道:此道经甘加哇塔入青海双朋西、甲吾、隆务到同仁,大部路段地处草原地带,运输主要靠牦牛驮运完成,入青海界,地形变化较大,有草原地带,又有森林,山谷、平地等,部分路段可通车辆。拉卜楞寺兴建后,青海同仁等地前来朝拜拉卡楞寺者都经此道或其它道路。
  拉卜楞——同仁道:逾甘加梁经甘坪寺、仁爱、年末日卡和青海铁吾、甲吾到同仁。此道主要是驮道,部分地段经草原沼泽地,十分难行,自古不通车辆。运输主要靠牦牛来完成。此道不经甘加同仁道的部分路段。拉卜楞去同仁路程近于甘加至同仁道,故往来人员主要行此道,后因历史变迁,夏同公路修通,车辆改行甘加同仁道,甘加仁爱、年末日卡地段废弃。
  拉卜楞——河南蒙旗道:由拉卜楞出发,沿大夏河(桑曲)西上到达桑科,入多哇沟,溯大纳河而上通青海多哇乡、泽库县,再南行达河南蒙古族自治旗。此道途经草原、河谷、山缘地带,部分地段属灌木林带。沿途河道较多,地形变化较大,牧道、驮道为主,行进困难。除外还有一条由桑科西南行,经达久滩,越完青布浪卡山口,过浩斗曲到达河南蒙古族自治旗。此道属草原牧区地段,沿途人员稀少,地形地貌平缓,部分地段处于沼泽地带,夏季阴湿,翻浆严重,可通车辆。
  合作——洮州旧城镇:此道也是古时夏河地区通往其它地方的主要道路,可分为南、北、中三路。
  中路由合作(今甘南州首府)经多合尔、根知地、那扎、麦日代、贡岔、冬主那、干布塔、古占川到旧城,此道夏河境内主要属草原山谷地带,路道平缓,路面干燥,入卓尼、临潭境内因地形复杂,沟谷纵横,山岭重迭,道路崎岖,平川地带较少。
  北路由合作出发东行到美武(今佐盖曼玛)日多玛、完科洛、斜藏沟、官洛、板藏、阿子滩到旧城。或由合作到化甲滩、扎德、美仁、萨苏玛、日多玛、大扎、九要、俄化、木耳当、卓洛到旧城。南路又有两道可走:一条自合作到沙昌沟、沙昌大庄、沙昌多、松巴、巴勺塔、地里多、白地、绿日岔、玉古、牙当、盘园、术布唐尕经古占到旧城,此道又称“河阳道”。另一条由合作到多合尔、西林道、麻木索那、安国昂、加门关、参木道、赛吾关、塔乍、扎古录、麻路、牙关、鹿儿台子、仓科、木化唐卡、普藏什、古占到旧城。此道又称“河阴道”。以上几道地形地貌大同小异,各有特点。
  合作——麻当道:自合作经下卡加、香拉、唐尕昂、完尕滩(今王格尔塘)、红墙到麻当,此道为“漓水河谷道” 一段。
  拉卜楞——合作道:由拉卜楞岀发沿大夏河而下经达麦,靠南山林带地段行走至浦黄附近入沟到隆瓦,岀隆瓦沟到唐尕昂、过香拉、越依冒梁到合作,此道部分路段属森林地带,山间小路地形险要,后废弃。
  甘、川、藏古道
  拉卜楞地方因拉卜楞寺院的兴旺,交通、道路得以不同程度发展,但由于历史局限,主要以牧道,驮道为主。所谓古道仅此而已。在拉卜楞地方除以上甘青古道分支外,仍有川藏古道遗迹可寻。其中部分路段要与甘青古道线所重复,但仍是境内古道的组成部分。据《甘南史料丛编(拉卜楞)部分》记载:川藏古道有几条分支:
  拉卜楞——松潘道:自拉卜楞出发,沿“桑曲”而上,经桑科入具乎沟至阿木去乎,到碌曲县郎木寺,再过辖麦,唐昆,翻越大雪山进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松潘是阿坝州一县,“松潘茶”闻名于安多藏区。故因“茶”而商贸繁多,是拉卜楞地区与川西北地区经贸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拉卜楞寺院鼎盛时期,寺院“苏户杂”(商队)、洮州西道堂商队都曾商运往返于此道。据史料记载:“这条道路也全是草地,道路没有正式开辟,仅有马走成的一条小道,过往行人更是稀少,从拉卜楞出发到松潘其约一千多华里,须走11天,住的是自带的帐篷”。拉卜楞松潘道还有一条线路,此道由合作出发,经麦西沟岀兰甸沟,过洮河,经拉仁关牧区,则岔、降扎、南到四川松潘。
  拉卜楞——拉萨道:此道又有两条,一是拉卜楞经桑科,入科才沟、达参、麦朵合塘(玛曲境内)渡玛曲黄河,至欧拉秀玛(西科河一带)再入青海省境经果洛、玉树,出青海入西藏境,经那曲到拉萨。另一条由合作至麦西入兰甸沟,沿阿米克赫西南行,过晒银滩、达蒙旗(河南蒙古族自治旗)、赛尔龙,南越郭莽滩,尕海、西倾山、经尼玛过黄河,过欧拉入青海果洛与唐蕃古道相接,到达拉萨。此两道沿途人烟稀少,地形较高,路途遥远,其行十分艰辛,据《甘南史料丛编拉卜楞部分》记载:“从拉卜楞到拉萨共约3000华里,走的快需要三个月,走得慢需要半年,去拉萨的一般是朝拜的群众或留学的僧人,还有做生意的贩子。在这条路上带帐篷外,还要带足三个月的口粮,特别到了青海果洛等地有大片沼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虽然此道行走十分艰辛,但拉卜楞地区的藏族群众为了去西藏朝拜宗教圣地拉萨各大寺院,不畏艰辛。徒步去西藏,同时一些骡马商队往返于此道进行商旅活动。
  第三节公路
  解放前,夏河县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国民党政府曾几度计划修建大西北地区的主要干线公路,试图开发大西北,甘肃省政府也为开发甘南,力图改善夏河地区自古以来不通舟车的历史,改变“羊肠险路”的局面,修建过县内部分干线公路,因当时多种历史原因,未曾完成。
  解放后,经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先后修通了兰郎公路、完夏公路、岷合公路等主要通往内地的干线公路,打通了青、藏、川的交通通道。
  岷合公路:
  岷合公路(岷夏公路)。民国33年,国民党从南疆公路拨出1000万元, 修建岷夏公路。岷夏公路83公里处为卓尼支线起点到夏河县计长116.73公里,岷夏公路178.95公里处为黑错支线起点,直达合作4公里。全线中经过草地路线计长160余公里。1944年春,动工修建,参加修建人数3万余人。1945年11月基本完工,共计完成路基土石方为1849656立方米,修建桥梁7座,完成岷县至临潭间涵管74道,路面工程因工款不足,未能铺筑。岷夏公路的修建中,夏河县共计使用民工180482个工日,这条公路修成后,由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样活佛从兰州购买小汽车1辆,在此道上先行试车。
  岷夏公路虽然修成,但缺乏养护,夏河至加尕滩因地处草原地带,地广人稀,无人管养,晴通雨阻,影响了全线的通车。解放时,交通运输仍然不便。1954年11月30日,将岷夏公路夏河至加尕滩41.5公里由夏河县负责整修,夏河县共投资7500元,经过整修改造,路面、路况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可通车辆。
  1956年6月,甘南州首府由夏河县迁往合作镇,兰郎公路部分路段亦已修通,故原岷夏公路夏河经加尕滩至合作段废出,部分路段由现夏阿公路(夏河至阿木去乎)代替。岷夏公路起至点由岷县至合作所代替,此道亦改名为岷合公路。岷合公路经过十余年的改造与养护,截止1985年各项技术指标有所提高,岷合公路自合作至关上(甘南州内长度)共长144公里,其中有三级公路22.5公里,四级公路75公里,等外公路46.5公里,次高级路面20.5公里,中级路面123.5公里,共有永久式桥梁13座。207.42米,永久式涵洞184道,1485.9米,半永久式涵洞13道68.9米,临时式涵洞2道13米。岷合公路合作至麻木索那25公里。现属省道由甘南州管理,甘南州公路总段养护。
  完夏公路(夏临公路)
  完夏公路(夏临公路)o1943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曾令修建夏临公路,但由于这条线路部分路段工程巨大,地势险要,经费不足,被迫停修。
  民国35年(1946年),县政府以省府拨发的赈济上年旱灾贫民款招集贫民,兴修夏河至临夏公路,7月初觅雇石匠20人,开工凿炸悬岸峭壁,11月中旬,凿炸工程完成了十分之五。1947年5月,将夏河公路列为公路整修改造段,临夏至土门关因地势平坦,,路基工程改造基本完成,而夏河境内工程艰巨,加至全线改造经费已全部用完,再次停止修建。故直到解放时,这条线路仍未打通。1951年4月,由省交通厅拨款,夏河县征集民工整修。10月1日,完成沿线达麦、山塘、安隆、达藏、洒索玛、格河、桥沟、老洞、尖道河、清水河、清水加道等11座木桥的补修。11月,夏河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和动员沿途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沿线狭窄路段和石崖地段的补修任务,共计动员民工839个工日,用去大小圆木1737根,木方480块,此次整修后,人畜可以安全行走。1952年8月18日,夏临公路抢修工程全线开工。从兰州、临夏、夏河招募开山、开石工490人,其中临夏负责临夏至桥沟段工程。余由夏河县承建。1952年11月15日,夏临公路开通试车,夏临公路成为甘南地区的主要干线公路,由此道可到青、藏等地。
  1956年甘南首府迁至合作镇后,兰郎公路改经完尕滩、唐尕昂至合作,夏临公路也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临夏至完尕滩国道兰郎公路内,临夏至土门关35公里,由临夏州公路段养护。土门关至完尕滩属夏河县境内,计长35公里, 由甘南州公路段养护。
  完尕滩经萨索玛至夏河公路改称完夏公里,完夏公路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现已变为“黑色路面”,据1985年统计,全线计长35公里,其中有3级路面35公里,次高级路面35公里,有永久式桥梁4座(长118.4米),永久式涵洞90道688.4米,现属省道由甘肃省甘南州管理,甘南州交通局公路段养护。习惯上把完夏公路、完临公路合并称为夏临公路。
  夏临公路抢修概算表
  夏河至王格尔塘公路里程表
  国道兰郎公路
  兰郎公路。兰州经广河、和政、临夏、夏河、碌曲郎木寺的这条干线公路称为兰郎公路。兰郎公路的修建始于解放前,解放初期基本修通。1952年1月15日通车,同是,国家也重视兰郎公路全线的修建工作。1952年7月中央军委电示有关方面建修夏河至郎木寺的道路,同年9月,省军区独立团派出一个营的部队,驻扎在加尕滩,开始修建夏河拉卜楞经加尕滩、阿木去乎到碌曲郎木寺的道路,当年修成夏河县全境,并逐步延伸到碌曲西仓,但因技术标准低,大多桥梁、涵洞未修,不能正常通车。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投资130万元,按五等线技术标准进行重点改善,由于多种原因,进展不快。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又追加投资50万元,同年10月8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改建任务,工程历时两年,共完成路基土方46.36万立方米,石方8.99万立方米,建成中型桥梁4座,长188.11米,小型桥梁2座,长31.68米,涵洞34道,防护工程1336.27立方米。这时期由于.对兰郎公路重点修建,各项技术标准都有明显提高。
  1955年9月,重点修建完尕滩到合作再到扎刹段公路。1956年4月15日,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原有驮道上,修建扎刹经博拉至阿木去乎简易公路。从7月26日动工,8月18日竣工,共用投资2.21万元,投入劳力1.02万个工日,修建木便桥3座,涵洞11道,完成路基土石方2.38万立方米。博拉至阿木去乎段计长15公里,由夏河县动员各族民工2400人,由县交通科具体负责施工,1956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共投资3.33万元,投入劳动力1.31万个工日,修建木便桥2座,完成路基工程量土石方2.07万立方米,至此,兰郎公路由完尕滩进入新线,合作、博拉、阿木去乎,汇入原线路直达郎木寺。
  截止1963年至1965年,修建和整修了兰郎公路夏河县境内的驳岸7处,计长796米,由于对各处路段的不断改善,到1966年底,兰郎公路全线已达6甲级技术标准,全线行车时速达到25.5公里。1966年又对夏河县黑力宁巴和吉地滩附近的10多公里路基进行了改造。
  1971年在兰郎公路清水至完尕滩、黑力宁巴等处整修改善路基22公里, 完成土石方220000立方米,修建浆砌片石驳岸3处700米。
  1976年以后,国家重点投资兰郎公路的黑色路面的铺筑工作。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利用近10年时间完成全线“黑色路面”化工作。提高了运输业的发展。
  据1985年统计,兰郎公路自土门关至碌曲郎木寺甘南境内计长237.5公里,其中有三级公路172.28公里,四级公路65.22公里,次高级路面209.28公里,中级路面28公里,有永久式桥梁20座,长525.6米,半永久式桥梁1座,长15.10米,永久式涵洞547道,长5019米,半永久式涵洞2道21米, 其中夏河县境内自土门关至吉地滩计长135公里。此道现属国道,由甘肃省交通厅管理,甘南州夏河合作公路段养护,简称C213线。兰郎公路幅射里程表
  夏河县七条乡级公路主要经过点
  第四节桥梁
  夏河县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大夏河及其支流流经北部、中部十六个乡镇,洮河及其支流流经南部七个乡镇。条条河流自古以来成为各条道路的天然障碍,交通、道路十分落后,桥梁更是缺少,仅大夏河流域沿途道路崎岖,由临夏至拉卜楞需几天跋山涉水方可到达。为了经济等方面的往来,缓解两岸群众的各方交往,修建了一座座不同类型的桥梁。夏河地区的桥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伸臂木梁桥,又称“握桥”,因其建造方法为木梁从河两岸同时向河心延伸,恰似两伸臂握手而得名。今拉卜楞寺西南王府村贡唐桥,还有夏河拉卜楞寺南“龙娃桥”于60年代木栏自毁。土门关附近曾有一座有顶盖“握桥”,于1958年,被洪水冲毁。另一种是木架桥,两边用石做桥墩,用大圆木层层叠压向河心延伸,至中合笼而成,或利用河中心礁石作桥墩,两岸同时用圆木相搭而成,变为双孔桥,这类桥梁在大夏河、洮河流域的小村庄较多。再一种是现代桥,现代桥又有几种类型,夏河县内主要是永久式钢混结构较多,在大夏河沿岸又有几座钢索桥。
  解放前,仅土门关与夏河之间的河流上建有11座桥梁,因这些桥梁大部分是木架桥,桥墩较低,不稳,一遇洪水,就被冲毁,直至解放时,沿岸群众和往返僧俗商旅的“过河难”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援下,夏河地区的公路交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家在大力修建干线公路的同时,对干线公路的重点桥梁及时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县内所经国道、省道的重要桥梁有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彻底解决了两岸群众“过河难”的问题,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截止1990年兰郎公路、王夏公路、岷合公路三条国家级、省级干线公路在夏河县境内的路段中共有重点桥梁二十余座,著名的有平娃桥、洒索玛桥、格河桥、博拉桥、扎刹桥,这些桥梁成为干线公路上的明珠,由此四通八达。
  平娃桥(原名头道河桥)
  平娃桥:位于国道兰郎公路214公里加400米处,原桥是1954年6月由兰郎公路临西(临夏至西仓)工程处修建的1孔净跨19米,全长44.5米的石台木面混合式八字撑梁式桥,并由甘南公路段工人王平娃(甘肃省临夏新集乡水磨村人)负责守护这座桥梁,后该桥梁遭纵火烧毁,1958年王平娃为保护桥梁而光荣牺牲。1958年甘南州工交局工程队,将烧毁的桥改造后,经甘省交通厅批准命名为“平娃桥”以示纪念。
  1970年,甘南公路总段投资16.1万元,由夏河公路段施工,将平娃桥又一次改建成一孔净跨30米,全长46.4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新桥载重负荷汽一13吨,拖一60吨,片石混凝土板基础深1米,浆砌片石“U”型桥台,桥高7.26米,桥面净宽7米,是甘南公路总段首次采用无支架整体吊装先进工艺施工修建的桥梁。平娃桥为夏河通往临夏等地提供了优越条件,是夏河境内的重点桥梁,该桥梁由甘南公路总段合作段养护。
  洒索玛桥(和平桥)
  洒索玛桥:位于完尕滩乡洒索玛附近,在兰郎公路229公里加700米处的洒索玛桥,原为1952年抢修兰郎公路夏临段时架设的临时木笼便桥。
  洒索玛桥型结构为:一孔净跨16米,桥面净宽7.2米,人行道净宽0.8米,高7.8米,全长44.5米,属石台木面混合式八字撑梁结构。这座桥梁修建于1953年4月,1958年4月28日该桥被烧毁。1959年由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重新修建了1座载重17吨、桥面净宽7米,一孔净跨20米,全长34米的空腹式料石镶面拱桥,并改名为和平桥。和平桥现由甘南公路总段合作段养护。
  博拉桥
  博拉桥:位于博碌公路1公里175.40米为桩号处,在黄河水系洮河支流博拉河上,原在博拉乡文布滩村前有1座二孔4米的石台木面便桥,因洪水冲毁,无法过河。:1978年州交通局将修建该桥列入计划,并派地方道路队勘测设计,将路线与桥位迁博拉河南现址处。1979年4月开始动工,由夏河县工交局承建,总投资工程款7.9万元,博拉桥护坡构造为锥形浆砌片石,浆砌片石驳岸,河床地质为河卵石,坡度为1-7%,桥梁上部结构为1孔,净跨20米,石拱桥长29.50米,桥高4.96米,桥面标高2925.46,桥面净宽7米, 桥面由天然砂砾石铺装而成,载重负荷汽一13吨,拖一60吨,该桥周围路基稳定,不受河流冲刷危害,桥下排水畅通,桥主体无变形。现由县交通局地方道路队管养。夏河县吊桥情况简表
  兰郎公路夏河段主要桥梁情况表
  第五节运输工具
  解放前夏河县全凭人背畜驮,运输十分落后,商业贸易的发展寄托于运输工具,夏河地区因山高路险,货物运输有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牦牛运输:大夏河河谷两岸为古“漓水河谷道”或“拉卜楞河州道”之地段,这里名为古道,实为商贩所行之间道。运输工具以牦牛、骡马为主。牦牛为青藏高原主要牲畜,身高力大,持久力强,宜于驮运货物和长途跋涉,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堪称“高原之舟”。牦牛运输成为这一地区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
  解放初期,夏河拉卜楞地区共有驮牛队15个,驮牛510头,为夏河地区商品运输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干线公路的发展,马拉车、机动车辆的出现,牦牛运输已退限于牧区。
  骡马运输:夏河地区牧道较多,岷夏古道部分路段山高险峻,路基坚硬,宜于骡马行走,夏河古道成为骡马行走的主要线路,骡马是解放前由汉、回商贩“脚户”使用的主要运输工具,它耐劳、抗病力、适应性强,挽力大而能持久,成为夏河至临夏、夏河至洮岷地区的主要运输工具,1936年至1938年三年中,驮运羊毛达439万斤,1939年驮运面粉、茯茶15000斤,松潘茶1100包,丝绸6250匹,布5000余匹,食糖9500余斤,纸24000令,其中骡马驮运占有较大比重。藏马也成为夏河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因“体驱高大,性格雄健,适于乘骑,尤宜军用”,而且在山岭重叠,崎岖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所以俗称“夏马闻天下”,它是解放前后夏河地区牧民群众、部分商贩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解放后,骡马运输只适用于部分偏僻山乡和草原牧区。
  驾窝运输:是夏河至兰州的长途运输工具,据《夏河县志略》记载:“驾窝又名扇子”,形式如江浙之窝轿,以大筐加木杠,前后用骡马负载,人可坐窝其中,凡大车不能行经之小径,驾窝均能畅行无阻。驾窝运费较高,故由商贾巨富乘座。
  筏子运输:在大夏河中下游沿岸南山阴坡上,随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人们将其编成筏子,装载畜产品,沿河而下,至达临夏。筏子运输仅限于大夏河水流湍急的地段,主要是木材运输。
  木轮车与木轮包胶车:它是夏河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1959年全县共有木轮车210辆,木轮包胶车916辆,木轮车又称“杠梢车”。
  人背:解放前夏河地区,部分货物的短途运输寄托于人背,人背现象以前十分普遍,后随着道路与运输工具的发展,较少使用。
  内蒙古驮队运输:居住于今内、外蒙古地区的部分信教群众,不远万里。来到拉卜楞寺院朝拜,他们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骆驼,每支驼队多达上百峰,它们主要运输绸缎,食糖等生活用品,还驮运拉卜楞寺从外地定做的各种大中型铜质佛像等。
  夏河搬运组:是县第一支民间运输组织。六十年代初期,由县政府批准,购买驴7头,改人力车为畜力车,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七十年代夏河县修建工程逐年增多,县城运输工具较少,各修建单位建筑材料土石部分由搬运组拉运完成。七十年代后期,经县政府同意撤销搬运组。
  解放初期,夏河养路段有3辆载重3.5吨的小道货运汽车,用来修补公路。夏河县政府有3辆汽车,1辆为苏制“吉尔”卡车,1辆为中吉普,再1辆为小吉普,都是省上所给。
  1964年省上又给夏河县3辆汽车,都是苏制“吉尔”卡车,其中政府1辆,供销社2辆。文化大革命初期省上给夏河县委“鲁维”牌小汽车一辆。1974年为了支援农牧区生产建设,省上给夏河五辆解放牌货车。1976年夏河县汽车队成立,共有汽车5辆,其中货车4辆,客车1辆。1978年以后,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发展,个体运输户逐年增多,单位购车较多,到1985年全县共有各类汽车219辆。载止1990年统计,全县共有各类汽车265辆。
  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夏河县民间交通运输工具增多,各类拖拉机667台,其中大中型方向盘式155台,链轨式15台,小型拖拉机537台,人背畜驮量日趋减少。
  第六节.运输
  1953年在夏河拉卜楞设立汽车运输站,开展客货运输业务,车站地点在县城东部,占地3138米,其中站房面积126平方米,候车室63平方米。停车场1180平方米,其它63平方米,以货运汽车代替客运,开辟了由兰州至夏河的客运班车。每星期一由兰州开往夏河,星期三自夏河回兰州,规定行程一天,当年完成货运量1767.6吨,客运量6401人。1954年,夏河汽车运输站又开通了临夏至夏河的客运车辆,每星期二、四、六由临夏开往夏河,星期三、五回临夏。1955年开辟了夏河经加尕滩至玛曲线路。1956年开辟了夏河至岷县的线路。同时又开放了夏河至完尕滩、博拉、阿木去乎等处的不定期班车。货运量增长为1767.6吨,客运量增加为11056人。同年6月甘南州首府迁往合作。1957年设立了合作运输站,部分业务由其办理。1958年10月1日开始在兰州至夏河、夏河至岷县两条线路上营运,仅夏河运输站当年完成货运量2789.53吨,客运量14943人。
  1961年3月15日成立了完尕滩汽车代办站,同年10月16日以甘南汽车队为基础,成立了甘南汽车运输公司,夏河县汽车运输站隶属于甘肃省汽车运输部门直辖。1963年改夏河汽车运输站为夏河汽车站,划归甘南州汽车运输公司。1964年1月,临夏运输公司同甘南运输公司合并,又增加客车5辆,并建立了夏河阿木去乎代办站,隶属于合作汽车站。“文革”开始后,夏河汽车站仍开放兰州、临夏、合作等班车,车辆调度等具体工作由州运输公司负责。
  1976年,经夏河县革委会批准,成立夏河县汽车队,隶属于县工交局。夏河县汽车队成立时共有汽车5辆,其中货车4辆,客车1辆,当年完成运输量1276.2吨,货物周转量213838吨、公里。1978年完成货运3000吨,货物周转量743000吨、公里。1979年的三年中,汽车增加到9辆,因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在三年中共亏损达63658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拉卜楞寺院的对外开放,合作、夏河两地成为两大交通运输网点。据记载,1984年2月16日(正月十五)由合作一地发往夏河拉卜楞的客运班车达28辆,客运量达1300余人。
  1984年夏河县汽车队已发展到汽车11辆,有固定资产约28万余元,流动资金5000余元,年收入15万元。车队住址在拉卜楞寺院内,随着党的各项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为此,车队属搬迁单位,同时车队没有完整的独立核算能力,各项收支由县工交部门包干。以后又搞自负盈亏,一时难以适应,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不能维持现状,故1984年经县上研究,撤销县汽车队。
  1988年至1990年全县各类客货运输车辆发展更快,据1990年统计,仅拉卜楞客运站,合作客运站营运的线路共有17条,日发班次38个,年客运量40余万人次。货运量13万吨。
  1990年,夏河汽车站又增发了夏河至青海同仁班车。第七节交通运输管理
  1962年成立了夏河县完尕滩交通管理站,这是夏河地区第一个交通管理部门,直属于州交通管理部门。“文革”期间,交通管理部门曾一度划为交通邮电派岀机构。
  1971年5月1日,成立合作汽车管理站,隶属于甘南州汽车监理所,合作汽车管理站为夏河地区办理车辆管理、交通安全管理、驾驶员培训、公路养路费的征收等业务。
  1984年2月24日,经甘肃省交通厅批准,建立夏河县交通监理站,负责承办兰郎公路甘南境内段完夏公路、夏河、桑科、牙利吉、阿木去乎等辖区的交通监理业务,隶属于甘南州交通监理所。1987年7月1日,经上级有关部门决定,将交通监理机构人员全部划归地方公安部门领导,成立夏河县交警队,交通监理部门只征养路费,后成立养路费征稽站,交通监理部门由交警队和征稽站代替。据统计夏河养路费征稽站1987年至1990年共征收养路费165.1万元。1987年4月撤销夏河县工业交通局,设立夏河县交通局。
  据1990年一年统计,县交警队登记发证车辆800余辆,检査各种车辆7750辆(台),纠正各种违章732起,设置交通标志130面,审验机动车辆216辆(台),审验驾驶员290人。
  第八节交通安全工作
  交通安全工作始于六十年代。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安全工作更为重要,县交通管理部门时常进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教育,认真检査各种不安全因素,消除各种隐患,堵塞各种漏洞,边査边改,保证安全。从而使交通事故明显减少。据统计,1990年与1989年相比,夏河县交通事故起数下降36.4%。但是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人口的增加,交通事故的隐患时常存在着,需要全社会共同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夏河县重大交通事故,1990年6月20日下午,一辆由甘南运司四队东风大货车从县城出发行至王夏公路8公里加557米弯道处,同对面驶来的一辆靠右行驶的夏河县委“巡洋舰”小客车相撞,将“巡洋舰”小车撞出左路面,呈180度仰翻于路基边坡下,四轮朝天,造成5人死亡,2人重伤,2人轻伤,小车报废,大货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6万余元的交通事故,这起交通事故是县内发生的最大事故。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专题

岷合公路
相关专题
完夏公路
相关专题
兰郎公路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平娃桥
相关作品
洒索玛桥
相关作品
博拉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