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5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S725.71
页数: 2
页码: 413—414
摘要: 夏河县的植树造林始于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第一世嘉木样建寺后,给寺院300多名僧人,以年龄大小,每人分配栽植三至五株云杉树的任务,并亲自带头植下第一棵树。此后定为制度,每年在拉卜楞寺对面山上植树。
关键词: 植树造林 夏河县

内容

夏河县的植树造林始于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第一世嘉木样建寺后,给寺院300多名僧人,以年龄大小,每人分配栽植三至五株云杉树的任务,并亲自带头植下第一棵树。此后定为制度,每年在拉卜楞寺对面山上植树。历世嘉木样继承第一世嘉木样的造林宏愿,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亲率大小僧官和全体僧人,上山植树,并亲自检查。经过200多年的栽种,成林面积达800余亩,郁郁苍苍。当地群众称之为“大林棵”。
  拉卜楞寺僧人在营造“大林棵”的基础上,于1940年又营造了 “小林棵”。第五世嘉木样大师命全体僧人在王府桥山上,每人植50株云杉,沿用历代僧人同样的植树方法,历时7年,栽植了400亩云杉树。
  民国34年(1945)根据省政府“夏河县近年对森林保护欠周,砍伐太甚”,责成“无论僧俗,每年每人最少植树10株”的训令,县政府命各乡在春季植树。
  夏河县保安司令部除训练外,还从事垦殖,每年植树甚多。至1947年底,夏河县历任县长领导各方面人士在公共泉、河滩、卫生院前、公路两旁、镇 (拉卜楞镇)中山街西口以北空地,以及督导各地、各学校共植树318360株,营造公共林242株;中山林568株;示范林235株;公路林265株;寺院林 (小林棵)152370株;保安林453株;学校林55800株;乡镇林76120株;保甲林32307株。
  解放后,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1953年进行杨树插杆植树,至1956年共植树104499株。60年代、70年代发展针叶、阔叶树植树造林,树种以云杉、小叶杨等,但“年年造林不见林”。进入80年代后,吸取了以往的教训,1986年实行“工程造林”,使造林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科学化道路。
  1982年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植树造林一年比一年扎实。至1990年,全县共义务植树122.14万株。1987年县团委组织青年团员在县殡仪馆旁边营造“青年林”,是年植杨树2000株。1988年实施夏河县城南山工程造林义务植树活动,是年完成植树600亩。至1990年底,全县共造林16793.55亩。
  1953年至1975年全县“四旁”植树存活366010株,占全州的28.7%,1975年以后,“四旁”植树发展较快并成为全县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80年至1990年全县“四旁”植树达132.84万株,平均每年植树12.08万株。“四旁”植树最多的是1988年,达22.16万株。(见表)
  封山育林是一种群众性的恢复森林,加快绿化进度,提高林分质量的重要措施。境内封山育林工作开展较早,1957年202341亩。1983年至1990年全县封山育林面积136090.95亩。其中1987年、1988年、1989年封山育林面积较大。合作镇早仁道村,从1958年,采取封山育林的办法,经过20多年的封育保护,至1979年已有3处1000亩封育区郁闭成林,林木生长旺盛, 林相整齐,封育效果显著。九甲乡境内的南山成林面积800亩的大小林棵,在拉卜楞寺院、九甲乡、夏河县委、县政府、县农林局、农林工作站的封育管护下,森林恢复较快。1980年5月,大小林棵重新划归拉卜楞寺院作为风景林管护,寺院派专人看守,制作护林牌,严禁在林内搭帐篷,严禁“浪山”, 砍树枝、挖草皮,林缘小松树密密层层,长势良好。另外那吾乡、达麦乡达麦沟村等地方的封山林育林区都已初见成效。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