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机构
夏河县农林局
1956年6月,夏河县人民委员会设立农业采购局。1959年1月,德乌鲁市成立,设农业部,同年9月24日撤销,成立农林水利科。1962年2月,县农林水利科与农垦科并为农牧科。1968年9月1日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农牧组,1974年改为农牧局。1979年12月析置县农林局。1990年县农林局设办公室、林业公安股。有正副局长4人,行政人员7人,技术人员4人,工人2人。
夏河县农林工作站
1956年12月13日,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局属单位)。1968年8月改为县农林工作站。1976年又建立县农科所和县农林站,一套人马。1981年农科所撤销。1990年为止,夏河县农林工作站承担的业务范围是:农技推广、植保植检、土肥、林技推广等。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技术干部11人,行政2人,工人5人。
夏河县种子公司
1985年成立夏河县种子公司。1990年有技术干部6人,工人1人。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农业
夏河县的种植业始于何时现无证可考,根据有关资料,在清代县境内便有较大面积的种植业,主要分布于海拔2200〜2900米之间的大夏河及洮河流域的河谷台地上。民国年间,种植业面积进一步扩大。1936年出版的《拉卜楞专号》载:东至土门关,南至陌务,西至拉卜楞,已有450家农户居住,占夏河县总户的5%,耕地14900余亩,占夏河县总面积的2%。又据记载,陌务、卡加、大煤滩、清水、土门关及县城十三庄已有500以上农户,耕地达17725亩,占夏河县总面积的2%左右。所有农户均耕种寺院土地,每年按期纳租,并无土地所有权。
当时大夏河、洮河沿岸居住的人口较多,草山面积小,只能租种土地为生,生活艰苦,劳动条件简陋,收获微薄,于是只能加强劳动强度来提高生产效益。耕作方法以二牛抬扛和木犁为主,播种时朝天一把籽,然后耕翻,造成深浅不一,岀苗不齐,也不进行田间管理,不倒茬,仅施用少量的农家肥,草粮混杂。防虫防雹则以迷信活动为主,再加海拔高、天寒、遂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恢复地力靠轮歇来解决。
每年种植面积为10957亩,总产为398720.49斤,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燕麦、蚕豆、芸台、(油籽)及马铃薯(洋芋)等数种,而以稞麦、豆类栽培最广。藏族的主食以肉类为主,.但青稞炒面为不可少之食品,参三、四成豆类为最佳。夏河县全部产粮可供半年之食,其余供给靠临夏〔(占七成)、临潭(占三成)〕2县。
夏河县农民耕种租地有3种形式,即自耕农、半自耕农和租田耕农。租田耕农共471户,占总耕农的94.2%,这些耕农如能按期纳租为永佃制,农户租田多寡都无一定,2~3斗(12〜18)亩地者有之,1亩地亦有之,普遍为5~6斗(30〜36)亩。每年租1斗地交1斗粮食。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
一、农业体制
在历史上,夏河县便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只有部分地区经营农业。解放前,县内的耕地多归寺院所有,其余则分属各部落。因此,当时县内的农户90%以上为寺院佃户,仅有少量农户为自耕农。这些佃户和自耕农,均以个体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1949年9月夏河县和平解放。1956年12月,创办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一个民族联社——麻当初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实现了 “政社合一”公社化o1959年人民公社建立了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制度。1981年,夏河县逐步实行了包产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二、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1956年起,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其影响逐步扩大到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夏河县洮河、大夏河、格河沿岸的农牧民,也纷纷要求组织互助组、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由于这两类地区还没有经过民主改革。党和人民政府便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一面支持农牧民的正当要求,一面同当地民族宗教界的中上层人士充分协商。在取得一致赞同的基础上,对牧区开展互助合作的时间、步骤、具体办法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为了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县上抽调干部,长期驻社,以帮助社队干部组织集体生产,搞好经营管理。
(一)农业合作化
农业互助组1956年,为适应广大群众的要求,中共夏河县工委遵循中央在民族地区应要贯彻“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在农牧区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1956年12月成立麻当农业合作社,当年互助组发展到189个,加入农户2539户,临时性互助组439个,加入农户3635户。
初、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夏河县委遵循“依靠劳动农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稳步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按照“稳、宽、长”(即政策要稳、办法要宽、允许较长时期完成)的要求,积极探索农牧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通过典型示范和深入开展农牧区社会主义教育。1957年12月至1958年2月,夏河县掀起了农牧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高潮,共建初级农业社152个,农牧结合社23个,高级农业社25个,总计加入农牧社的农户占夏河县农牧户的74.68%。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的农牧经济,一跃而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以集体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农牧业经济。
(二)人民公社
1958年9月,全县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建立了6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后调整为7个)。人民公社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其收益分配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采取“按劳分配”的政策。
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后,在农村、牧区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甘南州委和州人民政府,根据甘南实际,对牧区公社的体制、规模、管理形式,都进行了调整。按照《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公社的规模宜小不宜大,所有制形式宜低不宜高,管理制度宜简不宜繁的精神。夏河县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公社,都实行政社分开管理,在原来公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乡政府,专门管理行政工作;在原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公社, 专门管理生产,实行以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队两级集体所有制。公社体制划小后,象过去农业社那样,给社员重新划出了自留地、自留畜,农牧业生产形势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1963年以后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人民公社体制又升为乡级,实行政社合一。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农村、牧区原来行之有效的制度横遭践踏,平均主义盛行,并不顾本地的自然条件,生搬硬套外地的经验,在农业生产中搞瞎指挥,“一刀切”;在分配上吃“大锅饭”,不按劳计酬;在计划上搞高指标、高征购,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三)农业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方面,对农村牧区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力的调整和改革,从1979年起,甘肃省免除了夏河县粮食征购任务,并列为不发达地区,每年供应粮食2128.94万斤。
1981年以来,夏河县广大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好坏、远近、川水地和山旱地适当搭配后,按年终户口在册人口或人劳比例,划分到户,工副业实行单项承包,实行以人定地的办法,全部承包到户,承包期15年以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实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繁荣。1980年与1978年相比夏河县农业产值增长14.4%。粮食总产增长6.3%;油料总产增长81%。
三、农田基本建设
夏河县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但在解放前的千百年中,这一优势未能开发利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劳动人民,年复一年地耕耘着一些 “挂坡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各族人民掏泉打井,修渠筑坝,改土造田。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大夏河、格河、洮河流域等地,修造了一层层梯田,建成了大量水渠。
70年代以来,夏河县在水利建设中贯彻“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坚持专业队常年施工和群众季节性施工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夏河、格河沿岸办起一批为农业服务的小型水电站,加快了农业生产面貌的改变。由于水浇地面积的扩大,加之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粮食多年获得了丰收。同时,夏河县把农田基本建设转入以改土为中心。各乡群众因地制宜平整土地,修造梯田,改造低产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夏河县历年来共修水平梯田3万多亩,其中:
1970年修13061.9亩。
1971年修10040.6亩。
1972年修6919亩。
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67年州农机局在美武乡扎代村试点推广农牧业机械,乡村才算有了第1台轮式拖拉机。当时在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和试点工作的指导下,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到1972年主要推广了少量的拖拉机、脱粒机、磨面、榨油等机械。当时的大部分机械。是国家无偿投资的。
1973年至1979年,夏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年均增加1950马力,其中拖拉机28混合台,粮油饲料加工机械15〜30台,脱粒机每个半农半牧自然村都有1台,少数村还有2台。同时机械作业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79年拖拉机总作业量已达到71.37万标准亩,其中田间作业量07万标准亩 (机耕面积7.6万自然亩),脱粒、打碾、粮油饲料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资金来源主要是集体积累、银行贷款和国家补贴。
1979-1987年夏河县农牧业机械发生了大幅度下降,同期机械作业量下降比例大于机械下降比例。如拖拉机下降22.4%(手扶拖拉机下降45.4%), 拖拉机总作业量下降56.2%。这一段农牧业机械的经营体制、资金来源发生了新的变化,集体经营的大幅度下降,个体经营的增长迅速。到1982年底,个体经营的大、中型拖拉机占全县总数的13.6%,手扶拖拉机占59.3%,粮油饲料加工机械占6&7%。农民个体集资8.67万元,占当年农业机械投资的34.4%。
据1988年统计资料,夏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5747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8台/3659千瓦;小型拖拉机390台/3867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引农具64部;小型拖拉机引农具118部。联合收割机7台3420千瓦,机引脱粒机307台。机动喷雾(粉)机40台。农用汽车42辆,胶轮手推车7179辆。
五、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及效益
新中国成立后,县农业科技人员结合农作物生产实践,根据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具体条件,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群众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增施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推广培育良种,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开展科学种田,使夏河县种植业落后面貌有较大的改变,生产水平逐年提高。1982年,甘南州农机推广站在夏河县农林站的配合下,组成课题组,在完尕滩下滩村开展了为期3年的《春小麦丰产栽培》试验课题,计划在3年内完成千斤尖子田5亩;425公斤的高产田20亩;350公斤以上的丰产田75亩。课题组根据该村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抓了增施肥料、培肥地力、轮作倒茬、及时翻耕、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1982年试验中产田3.23亩,高产田338亩,平均亩产592.6公斤。其中1农户的1亩,亩产达到614.7公斤,创造了甘南州高产纪录。1984年联产承包的100.71亩丰产田,平均亩产达到403.3公斤,其中尖子田9.36亩,平均亩产521.9公斤;24.35亩高产田平均亩产449.9公斤。
1984年,尖、高、丰产田每亩纯收入分别为172元、158.6元和129.48元。比1970〜1980年平均每亩纯收入90.48元高81.52元、68.12元和39.00元,每百斤粮的成本(除农家肥外,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分别为4.18元、2.83元和2.87元,比历年平均成本3.34元还低0.47〜0.51元。产投比分别为3.984、5.012和4.899。该成果于1985年获甘肃省农业厅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夏河沿岸农村,历来就有蚕豆套种大黄芥的习惯。但由于病虫草鼠害以及灾害性天气的侵袭,1984年以前平均亩产仅在71〜91公斤之间。为了探索低产向高产过渡的途径,总结群众套种经验,县农林站于1985年组成课题组,在麻当乡扎扎滩村进行了为期3年的《蚕豆套种大黄芥丰产栽培试验》课题研究。计划在实验期间完成亩产300公斤尖子田5亩,275公斤高产田15亩,250公斤丰产田80亩。3年中与126户农民签定技术承包合同,展开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采取了调整豆芥套种比例、宽窄行种植、蚕豆摘顶技术、精选良种、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共完成尖子田57.5亩平均亩产达到318.8公斤;高产田61.3亩,平均亩产达到281.9公斤;丰产田210.4亩,平均亩产达到247.3公斤。三种指标田分别比历年蚕豆套种大黄芥最高亩产 (191公斤)增产66.91%,47.6%和29.48%。试验结果在人工和秸草都不计入成本的情况下,尖子田亩产投入42.98元,高产田投入38.73元,丰产田投入33.77元。3种指标田纯收入分别达到175.95元、148.99元和136.11元。投入与产出比平均尖子田为1:5.10,高产田为1:4.86,丰产田为1:5.02。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课题于1988年荣获甘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六、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产量
新中国成立以前,夏河县农作物品种单一,粮食作物主要以青稞和豌豆为主,只在沿河两岸的河谷台地上种植少量小麦和蚕豆,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大。粮食作物单产只有20-30公斤,油料单产20多公斤,生产水平低,农业技术装备十分落后。
1949年至1952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0%,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其他作物(主要是饲料作物,下同)的播种面积不到1%。
1953年至195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上升到94%,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下降到5%,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占1%。
1956年至1958年,由于畜牧业的发展,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过去的94%下降到86%,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由过去的5%下降到4%,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为10%以上。
1959年至1961年,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变化较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9年为75.1%,1960年为63.7%,1961年为82.7%。油料作物1959年为14.9%,1960年为33.3%,1961年为13.3%,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1959年为10%,1960年为3%,1961年为4%。
1962年至1964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82.7%上升到91%,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3.3%下降到5%,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稳定在4%。
1965年至1974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91%下降到87%,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为6%,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又回升到7%。
1975年至1979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87%下降到81%,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由6%上升到11%,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10%。
1980年至1982年,为了适应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各类作物的播种面积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80%下降到47%,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由9%上升为14%,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0%猛增到40%。
1983年至198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73%降为52.6%。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5%增加为20.4%。
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历年平均的80.66%降为52.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历年平均的8.5%增加为20.6%,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由历年平均数10.9%增为26.6%。粮食比由历年平均数11.3:1降为26:1„ (见附表)
以上播种结构较能发挥夏河县的自然资源优势。1990年,粮食平均单产由1979年的95.5公斤,提高到112公斤。由于饲草料和经济作物面积的增加,各种牲畜的成畜保活和仔畜繁殖成活都相应提高,人民生活都有较明显的改善,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119元增加为468元,净增349元,年递增43.6元,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农业资源普查和综合规划
夏河县的土壤普查,于1986年5月开始至1987年5月结束。完成了夏河县23个乡镇的土壤普查外业及内业工作。
通过普査,全县土壤共有7个土类,12个亚类和18个土属。土类是: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黑钙土、草甸土(暗色草甸土)、沼泽土、灰褐土。亚类是: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原草甸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石灰性草甸土、沼泽土、淋溶灰褐土、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土层是: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原草甸土、耕种亚高山草原草甸土、黑钙土、耕种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耕种石灰性黑钙土、石灰性草甸土、耕种石灰性草甸土、沼泽土、淋溶灰褐土、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耕种石灰性灰褐土。
—、土壤分布
(一)水平分布
土壤水平分布,大体可划分为4个区域。
①北部半干旱区主要指大夏河以北的曲奥、麻当、王格尔塘、达麦、九甲、桑科乡的北半部和甘加乡的大部分地区。此区内的甘加乡政府所在地,年降雨量为340.9毫米,全区海拔2200-3600米。植被为半干旱草原,次生阔叶林和灌木林。除西部山区分布少量亚高山草甸土外,其余均为亚高山草甸草土和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
②中部半湿润区主要指大夏河以南,及支流上游、小河、白木沟、亚首沟、崖玉沟、格河、麻隆沟、当浪沟、哲强沟、唐乃河沟、沃立霍隆瓦以及槐树关河上游、响水河、海眼、希季阔楞、大峡河、大小牛圈沟等河流分布地区,包括曲奥、麻当、王格尔塘、达麦和九甲乡南部、桑科乡东部、唐尕昂、卡加曼、卡加道、扎油乡全部,佐盖曼玛乡北部地区。此区山岳纵横, 河流交错,山高岭峻,河谷狭窄,植株以森林、灌木林、灌丛为主,间有草甸、草原(阳坡)。年平均气温0.5〜4.8'C,年降水量400-520毫米。土壤主要为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及少量亚高山草甸草原土。在大夏河及格河沿岸分布有石灰性草甸土。
③南部湿润区包括佐盖曼玛乡(除北部)、佐盖多玛、那吾、博拉、加茂贡、勒秀、吉仓、阿木去乎、牙利吉、科才乡等地区。此区草原广阔,山势一般比较平缓,海拔2760-3700米,在加茂贡和勒秀乡的洮河以南,及勒秀、吉仓、博拉乡、博拉河两侧分布有森林、灌木林,其余各地均为草原草甸、灌丛草甸。年降水量550-660毫米。主要分布淋溶灰褐土、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原草甸土、黑钙土,在佐盖多玛乡还分布有沼泽土,那吾乡合作河两岸分布有石灰性草甸土。
④高山地区此区包括达里加、南龙沟脑、扎油梁,加威也喀,阿米公洪、完青卡、腊利大山、卡瓦山、威当山等髙山地区,还包括桑科乡的萨玛尔永、伊隆塘、达久塘和佐盖多玛乡的萨杰塘、纳果尔摩、克季擦尕等高山山原地。海拔3600米以上,最高达4636米。年平均气温一0.93.6°C (达里加山4100处),年降水量340-580毫米之间,达久塘正负温交替日占全年72%,达里加山4100米处,正负温交替日占全年88%O植被为高山矮草甸。土壤全部为高山草甸土。
(二)土壤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黑钙土和灰褐土。现以扎油梁向北至大夏河、向南至博拉河为例:
扎油梁北坡大夏河沿岸海拔2600〜2650米,为耕种石灰性草甸土,2650〜3000米为灰褐土,3000-3200米,为淋溶灰褐土,3200-3600米,为亚高山草甸土,3600米至扎油梁主峰姜格拉4082米为高山草甸土。
扎油梁南坡博拉海拔2960米〜3240米,为黑钙土,3600米亚高山草甸土,36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土。
二、土地资源及其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概述
夏河县以畜牧为主,草场面积居牧、林、农3业用地之首,林地次之,耕地较少。草场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甘加、桑科、科才3乡,80万亩以上的有牙利吉、佐盖多玛两乡,卡加曼和曲奥两乡最小,但也在4万亩以上,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夏河南岸和洮河,博拉河两岸,耕地分布在沟谷阶地和浅山地带。经量算,夏河县总面积为8687.73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551990.27亩。占总面积的4.3%。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
① 土壤类型多样,土地肥沃,营养元素含量较为丰富,酸碱度适中,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和农林牧综合发展,特别是利用率高的亚高山草甸土草场和垦植的草甸土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② 土地面积大,地形多样,草场资源丰富,有许多成片的大滩、平川、谷地,是建立改良草场和栽培饲草基地的良好草场。
③ 森林面积小,但宜林面积大,因此发展牧林业的前景可观。
④ 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加之灾害频繁,产量低而不稳。
⑤ 开垦面积大,种植率低。
三、农作物优良品种
夏河县地处高寒山区,有效积温不足,1年只能1熟,所以农作物品种单一,且属春性。据过去和现在所种作物品种,依用途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3大类。
(―)粮食作物
① 小麦共30个品种,有尕红麦,甘肃96号,尕兰麦,玉皮麦,浙农4号, 阿勃麦,和尚头,临农14号,民春,渭春1号,晋2148,甘麦8号,12号,11号,蜀万8号,永麦10268、71—I ,原农74号,高原586、高原338、78锐,144,白麦子,71—Ⅱ
,临麦7号,青春3号、拜尼莫、单120、高原602、广临135等品种。
② 青稞共8个品种:长芒青稞、麻青稞、白青棵、牡丹青稞、六棱青稞, 红青稞、紫青稞、矬
青稞。
③ 蚕豆7个品种:白大豆、红大豆、挂角大豆、小小大豆、拉萨红大豆、大白蚕、临蚕2号。
④ 豌豆6个品种:尕麻豆、查黑査、多拉夫、红花白豆、尕白豆、香豆。
⑤ 洋芋5个品种:一窝猪、深眼窝、临薯1号、7号、小白花。
(二)经济作物
油料作物 ①油菜11个品种:大黄芥、牛尾梢、尕红芥、尕黑芥、奥罗、门油4号、清油4号、鹿角叉、门油24-1.WW1256。②胡麻。
蔬菜作物: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水萝卜、葱、韭菜、大蒜、芹菜、绣球甘兰、菜花、苴莲、芜根、萬笋、百合等。饲料作物:燕麦、芜根、豌豆。
四、农作物品种的演变过程
(一)小麦品种的演变
① 新中国成立前,以农家品种尕红麦为主,它生长期短、抗病、早熟,但产量低,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
②1958年,主要品种有尕红麦、玉皮麦、甘肃96号等品种,由于玉皮麦和甘肃96号小麦丰产性好,很快在河谷川区大面积推广,成为小麦主栽品种,其播种面积占川区小麦播种面积的40%左右,其次以尕兰麦面积较大。在海拔较低的山区及洮河沿岸,仍以尕红麦为主,其面积占山区小麦播种面积的70%以上。
③1959〜1966年,主要种植尕红麦、尕兰麦、玉皮麦、甘肃96号、浙农四号、蜀万8号等品种。60年代以来,玉皮麦和甘肃96号小麦逐渐被抗锈病高产的浙农4号和蜀万8号所取代,尕兰麦也被淘汰,蜀万8号和浙农4号的播种面积占河谷川区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尤以蜀万8号品种的面积最大,成为当时的小麦主栽品种。山地则以尕红麦为主,蜀万8号也有零星种植。
④1967-1972年,浙农4号和蜀万8号的抗锈性逐渐丧失,在河谷川区被阿勃麦和和尚头所代替。阿勃麦播种面积最大,和尚头次之,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0%。山地则以尕红麦为主,蜀万8号次之。
⑤1973-1980年,阿勃麦抗锈性逐渐降低,又引进了甘麦系品种,以甘麦8号播种面积最大,甘麦11号次之。其他品种有临农14号,青春3号,拜尼莫,临麦7号等。
⑥1981〜1990年,在河谷川区由于甘麦系小麦抗锈性丧失,80年代初引进晋2148、渭春1号、高原506、高原338、原农74号、陇春1号等良种。当时播种面积晋2148较大,其次是高原506和渭春1号、临农14号等。80年代后期,又引进单120、高原602、广临135,但高原384、高原338、临农系还有种植。
(二)青稞品种的演变
夏河县青稞品种比较单一,解放前至1960年无论川水区和山地,都以种植长芝青稞为主,兼种少量麻青稞。长芝青稞的播种面积占青稞播种面积的80%以上。1959年,部分群众开始从临潭、卓尼等县引进矬
青稞在川水区种植,获得了高产,但由于矬
青稞要求水肥条件高,产草少,没有在夏河县推广开,当时仍以长芝青稞为主。1966年后,大夏河沿岸各乡先后从临夏、青海等地引进牡丹青稞、六棱青稞、紫青稞等品种。由于牡丹青稞丰产性好,很快在灌区推开。并将矬
青稞在阿木去乎、博拉等乡的川台区推开。1970年后,由于夏河县狠抓了良种推广工作,强制性压缩了长芝青稞和其他品种的播种面积,使矬
青稞很快在夏河县推开。但截止1990年,县内山地仍以长芝青稞为主。
(三)蚕豆品种的演变
蚕豆在夏河县虽栽培时间较长,但大面积种植是在50年代后期,主要分布在大夏河、格河及洮河沿岸的河谷地区。主要品种有白大豆、红大豆两种,但白大豆种植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作为主导品种,红大豆种植在2500〜2900米的河谷川地。1970年后,清水、麻当等乡从临夏引进挂角大豆,但因生长期长没有推开。1980年初先后引进了小白大豆和拉萨红大豆等品种,近年又引进了大白蚕,临蚕2号等品种。
(四)豌豆品种的演变 、
尕麻豆是古老的地方品种,也是夏河县小豆的当家品种,其播种面积占夏河县小豆种植面积70%以上。70年代初,先后引进了査黑查、多拉夫等良种在大夏河沿岸各乡试种,但由于生产期长抗病虫能力差,3年后即被淘汰。1974年又引进红花白豆在夏河县推广种植,成为夏河县的主栽品种。近几年, 尕麻豆在博拉河和洮河沿岸及北部山区恢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其余地区, 则仍以红花白豆为主。
(五)洋芋品种的演变
50年代中期在大夏河沿岸部分地区作为蔬菜小面积栽培,主要品种有三层楼,一窝猪,深眼窝等。1974年后从临夏等地先后引进临薯7号和小白花等品种,逐渐代替了临薯7号,深眼窝成了唯一的洋芋栽培品种。
(六)油料品种的演变
油料作物以芥菜型为主,除科才外其余各乡都有种植。在大夏河,格河沿岸的河谷地区,以大黄芥为主,种植方式一般采用和蚕豆混套或间隔套种。在海拔2700〜2900米的地区,多以高产、耐瘠、较抗旱的牛尾梢油菜为主。在南片海拔29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以早熟、抗寒、耐瘠的尕红芥为主,东黑芥次之。部分干旱山区也种少量胡麻。近年又先后从青海、四川等引进奥罗、WW1256门油24—1等品种。第五节病虫害
—、病害及防治
夏河县农作物病害种类很多,已发现的主要有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杆黑粉病、白粉病、赤霉病、小麦条锈病、杆锈病、叶锈病、大麦条纹病、坚黑穗病、散黑穗病、蚕豆赤斑病、褐斑病、枯萎病、洋芋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油菜花叶病、霜霉病、白菜软腐病、菠菜霜霉病等,其中因危害严重而引起人们重视并予以防治的有:
(1)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杆锈3种。条锈发病早危害大,杆锈发病迟,个别年度危害严重。1972年、1973年、1974年、1979年都是锈病的大流行年,重病区的小麦整个植株全被锈病抱子所覆盖,受害面积几乎百分之百,小麦全部青秕
。虽曾用草木灰、石灰粉、尿水防治,但防病效果不佳。近年用粉锈宁防治,效果甚好。
(2)大麦黑穗病,是由真菌门、担子菌细、黑粉菌目的菌类引起的,农民称火穗和灰穗,一般年份危害率都在10%以上,在县内海拔3000米以下的农业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危害青稞、小麦。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推广药剂拌种和抗病良种,黑穗病基本得到控制。近几年,由于部分群众不搞药剂拌种,致使该病回升蔓延,受灾面积逐年扩大。
(3)大麦条纹病,属半知菌类,喜阴凉,在大夏河沿岸海拔2900米以下的地区每年都有发生,川台地和川水地青稞受害较多。该病菌各抱子能就地越冬或随种子入土,从而造成感染。防治方法,主要是药剂拌种和土壤消毒。
(4)蚕豆赤斑病。流行于夏河县曲奥、麻当、王格尔塘等乡蚕豆种植区, 尤以曲奥乡最为严重。此病系由半知菌类,从梗饱目,淡色饱科菌类引起,它喜温干燥,主要危害蚕豆叶片,严重时遍及全株直至枯死。防止方法:药剂拌种、土壤消毒、合理倒茬实行麦豆轮作。
(5)洋芋环腐病,是由病毒微生物引起的,主要通过种薯传播。流行于县内海拔2900米以下地区。发病率一般在2-7%,常造成死苗影响产量或在窖藏过程中腐烂。防治办法:不用带病种薯下种,种薯切好后用草木灰拌种消毒。
二、虫害及防治
县境内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目前已知的有:麦穗夜蛾、麦杆蝇、麦鞘毛眼水蝇、麦蚜、粘虫、蚕豆蓟蚂、黄曲跳䖬
、豌豆潜叶蝇、菜粉蝶、小菜蛾、蝗虫、白粉蝶、蝼蛄、蛴螬
、金针虫、地老虎、根蛆等,鼠类有鼷
鼠、仓鼠、鸣声鼠等。其中危害较严重的有:
(1)麦鞘毛眼水蝇。1982年、1983年受灾面积每年5万亩,占青稞面积的80%以上。防治方法:在产卵期喷乐果、敌敌畏混合液甚好。1982年、1983年。县农林站集中人力、物力连片防治,效果达85%以上,基本得到控制。
(2)麦穗夜蛾。是蟒翅目夜蛾科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喜高温潮湿,庄稼上场以后危害成熟的小麦籽粒,是夏河县农田主要害虫之一。1987年在麻当乡团结村、扎扎滩村村民小组的麦场上,过路行人可以听到麦穗夜蛾蛀食小麦的“沙沙”声,咬啐
的麦粒遍地皆是,损失小麦20%以上。防治方法:① 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②人工灭虫卵及捕杀幼虫;③铲除田间杂草,清除中间寄生,减少虫源;④喷洒80%敌敌畏乳油,1;1500倍液。
(3)蚕豆蓟蚂。是缨翅目纹蓟蚂科害虫,主要危害蚕豆,多寄生于蚕豆的叶片嫩芽和花中,受害叶片向背面卷曲、干枯,受害的花因不能坐夹而脱落。纹蓟蚂喜干旱、不耐高温,降雨可降低其虫口密度,这种害虫在大夏河沿岸都有发生。防治方法:用敌敌畏乳油1:1500倍喷雾,效果甚好。
(4)黄曲跳䖬(俗名土跳蚤)。属鞘翅目叶䖬
科,主要危害十字花科植物,专食叶片叶肉,油菜幼苗受害最为严重。黄曲跳䖬喜干旱、高温,降雨可减轻危害。近几年夏河县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几乎是油菜播种面积的90%以上,如果不及时防治,幼苗将被吃光。防治方法:喷洒50%敌敌畏100-1500倍液。近几年用5%甲拌磷每亩1斤拌种或苗期撒施,效果甚好。
(5)金针虫。群众称“软虫”,是鞘翅目叩头虫科的幼虫,喜高温干燥,是杂食性地下害虫,主要钻蛀小麦、青稞等禾本科植物根茎,造成大面积死苗。金针虫主要分布在大夏河、洮河、格河沿岸的川台区。麻当乡的水川地、平均每个样方有虫体63个,最高达200个以上,青稞、小麦受害率43%。随着海拔的升高,虫体数量逐渐减少。防治方法:①秋翻时用强力杀虫剂进行土壤消毒,②用辛硫磷或甲基已柳磷拌种。③灌水可减轻危害。
三、农田杂草
县内危害农作物的杂草很多,其中恶性杂草有野燕麦、毒麦、兔丝子等。
(1)野燕麦。是禾本科黑麦草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县内各地, 尤以南部更甚。它是农田主要杂草之一,与农作物争地、争光、争水、争肥, 造成大面积减产。据调查,草荒严重地块,野燕麦占60%以上。防治方法:①人工拔除。②轮歇拔草。③化学药剂灭草等。
(2)毒麦。是一种检疫对象,由引种传入,属禾本科黑麦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毒麦外形和小麦相似,穗狭长,波浪形弯曲,其籽粒含有毒麦碱,人畜吃了可致中毒。毒麦在曲奥、麻当、王格尔塘、达麦、唐尕昂等乡均有分布。据1983年在麻当乡调査,不少地块平均每平方米有2株左右,占麦田小麦株数的0.4%。防治方法:人工拔除,引种时加强植物检疫。
四、害虫天敌
据初步调查,夏河县共有各种作物害虫天敌36种。其中:鸟类4种;两栖类2种;昆虫类30种。分4个纲,9个目,15个科。(见附表)
第六节种植业区划
夏河县种植业划分为3个区2个亚区,即:
(一)大夏河流域粮油、果、菜区,包括两个亚区。
1.曲奥、麻当、王格尔塘河谷粮、果、蔬菜亚区。
2.九甲、达麦、下卡加、唐尕昂、麻当、王格尔塘山地粮油亚区。
(二)中部高丘粮、油、饲草区。
(三)洮河、博拉河流域粮油饲料区。
一、大夏河流域粮油果菜区
该区位于夏河县东北部,地跨县境内大夏河和格河的中下游,包括曲奥、麻当、王格尔塘、达麦、九甲、唐尕昂、卡加曼和拉卜楞镇7乡1镇。该区共有耕地67005亩,其中川地20105亩,浅山地23971亩,脑山地22929亩; 人均占有耕地2.93亩。
该区草山不足,林间草场可供利用,畜牧业的发展,受到草场面积的制约,沿川河地区,人口密集,耕地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几乎没有天然草场可供放牧,只能以经营种植业为主。
耕作区在海拔2200-3000米之间,分布于大夏河、格河两岸的缓坡谷地, 气候温暖,灌溉便利,是夏河县的主要农业区,年平均气温在2.6〜4.8°C之间,最高曲奥乡4.8℃,最低九甲乡2.6°C,无霜期56-200天。极端最高气温28.9℃ ,极端最低气温24.6°C ,农作物生育期213〜226天,全年日照229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2%。年降雨量400-510毫米。土壤以黑土类为主,其次是青土,白土和红土。有机质含量2.48%,速效氮13.408毫克/100克,速效磷2.070毫克/1000克,速效钾30.632毫克 /100克,PH 值17.5。
该区土地平整,灌溉便利,耕作较精细,科学种田易推广。农作物单产高,1990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284.8公斤;油料作物平均单产125.5公斤,并有种植蔬菜和果树的经验,既是夏河县粮食作物高产区,也是蔬菜、经济林木区。
(-)曲奧、麻当、王格尔塘河谷粮果蔬菜亚区。
垦种时间长,土地肥,水资源丰富,劳力充裕,交通便利,是夏河县小麦和蚕豆的主要产区,也是有条件发展蔬菜生产和经济林木的唯一地区。
种植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花椒、杏、梨、苹果、玫瑰等经济林木,增加群众收入。逐步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使粮经比由原来的30:1达到10:1.7,做到因地制宜。
在作物布局上,粮食作物应以高产的春小麦和经济价值较高的蚕豆为主,适当压缩青稞的播种面积,增加蚕豆的种植面积。应逐步调整粮食作物的内部结构,各种作物的种值比例应该是:
1.川台区及浅山区现有小麦播种面积应控制在30%以内,蚕豆播种面积应提高到35%,青稞播种面积应压到17%,洋芋播种面积不超过3%,油料播种面积应增加到10%,蔬菜播种面积应提高到5%。
2.山区小麦播种面积宜压到20%,青稞播种面积应控制在35%,豌豆播种面积应增加到25%,洋芋和饲料播种面积各不超过5%,油料播种面积应提高到10%以上。这样的布局,比较能发挥该区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保证在粮食单产不断增加的同时, 增加社员的经济收入。
该区是夏河县种植业最发达的地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是逐步调整农作物内部结构,精耕细作,推广抗病高产良种,增加肥料,扩大灌溉面积,防治病虫害,促使粮油作物稳步增长。蔬菜生产要推广应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和育苗移栽等技术,充分利用热量,延长生育期,提高土地利用率。
远景展望:本世纪末,粮经比达到10:2,水浇地平均亩产达400公斤粮、175公斤油料、2500公斤菜,山地亩产达200公斤粮、75公斤油料,人均收入现金500元,人均口粮300公斤。利用河滩荒坡,广种玫瑰、杏、梨等经济林木,为农林牧副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二)九甲、达麦、下卡加、唐尕昂、麻当、王格尔塘山地粮油亚区。
该区有耕地54388亩,其中山地11651.3亩,浅山地30726.7亩,脑山地12010亩。这些耕地分布在大夏河、格河两岸的川台区及其山坡上,海拔2500〜3000米之间,平均气温2.6〜4.0°C之间,无霜期55〜145天,作物生育期210〜224天,光能充足,年降雨410〜469毫米。
该亚区海拔较高,气温差异较大,农作物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土地多为黑白土和黑毛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微酸性,速效氮及磷较缺,土地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耕作较为粗放。有较好的天然草场,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林牧业有一定的潜力。该区是夏河县青稞和小豆的主要产区,也是矬
青稞的繁育基地,根据土地气候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种植业应以发展青稞、小豆为主,主攻单产,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粮食总产不断增长的前题下,扩大油料和饲料的种植面积。九甲乡的马莲滩和拉卜楞两个村民委员会地处夏河县城郊,肥源广,灌溉条件好,劳力充足,交通便利,部分群众有种菜的经验,产品易于销售,可适当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扶持种菜专业户的发展。这样,一可满足城镇居民的蔬菜供应,减少调运损失,二可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应逐步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使作物比例由原来的16:1逐步调整为5:1。
在农作物布局上,应以高产、稳产的青稞为主,适当压缩小麦播种面积,增加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各类作物播种面积是小麦25%,青稞40%、蚕豆20%以内,油料15%。在耕地中,青稞播种面积应占30%,豌豆播种面积增加到25%,油料播种面积扩大到20%,小麦播种面积宜压到10%,饲草料播种面积应增加到15%。
、该区农作物产量低,增产潜力大,应抓好增产的关键措施,增施肥料,搞好矬
青稞的提纯复壮,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精耕细作,推广早熟、高产、抗病品种,主攻单产,保证粮食作物稳步增长。蔬菜栽培要推广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等新技术,延长生长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末,粮经比达到5:1,水浇地亩产300公斤粮,100公斤油料;山地亩产175公斤粮,60公斤油料。逐步建立起一批饲料基地,人均收入现金300元,口粮250公斤以上。
二、中部亚粮油饲草区
该区位于夏河县中部高原丘陵地区,包括佐盖曼玛、那吾、合作、扎油、卡加道、阿木去乎、牙利吉6乡1镇,有耕地151061亩,其中川地44389亩;浅山地106672亩。
耕作区分布在海拔2850米〜3200米之间的河谷和山谷的缓坡上。该区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0.4°C,无霜期30〜58天,农作物生育期177-198天,年降水量500-562毫米,自然降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土壤以黑土类为主,其次是红土和白土。土壤有机制含量2.3854%,速效氮12.4547毫克/1000克,速效磷1.8653毫克/1000克,PH值&0。总的特点是,有机质丰富,但分解氧化慢,氮磷尚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该区特点是土地肥沃,平缓大而联片耕地多,肥源广,单产低,增产潜力大,是夏河县发展油料和饲草料生产的主要基地。
种植业发展方向:根据该区的自然特点,逐步调整农作物内部结构,把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经营方针,转移到以生产油料和饲草料为主的方针上来,把该区建设成为夏河县油料和饲料的集中产区,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饲料。
在作物布局上,川地应以青稞、油料等作物为主。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例是:青稞播种面积占40%,小麦蚕豆等作物占5%,油料作物面积占35%,饲草面积占20%。山区作物应以青稞和饲草为主,这样的结构,能较好的发挥该区的自然优势,在保证饲草料和油料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远景展望:本世纪末,粮经比逐步达到3:2,川地青稞亩产200公斤,小麦亩产100公斤,蚕豆亩产150公斤,油料亩产120公斤,饲草亩产青干草1500公斤。山地青稞亩产130公斤,豌豆亩产100公斤,油料亩产80公斤, 饲草料亩产青干草750公斤,人均农业收入现金180元,人平均口粮200公斤。
三、洮河、博拉河流域粮油草料区
该区位于夏河县南部,地跨洮河两岸和博拉河中下游,包括吉仓、博拉、勒秀、加茂贡4乡,有耕地117540亩,占夏河县耕地面积的34.13%,其中川地17450亩,浅山地86967.1亩;脑山地13122.9亩。
耕作区海拔2700〜3000米,耕地多分布在谷川台区和山地缓坡两侧。高寒湿润,年平均气温1-9~2.T℃之间,无霜期30-118天,农作物生育期192〜196天,年降水量595〜660毫米。该区土壤以黑土类为主,有机制含量2.339%,速效氮12.537毫克/100克,速效磷1.633毫克/100克,钾32.632毫克/100克,PH值7.0。钾可满足,氮磷尚缺。
地势平缓,耕地面积大,土层深厚,宜机耕面积多,肥源广,雨量充沛,但土壤有机质分解慢,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霜冻、冰雹灾害多。耕作粗放, 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由于单产低,土层厚,.又有机耕的条件,因此增产的潜力大。
种植业发展的方向:根据该区的自然优势,应在保证粮食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油菜和饲草料的生产,做到粮油草并重,以农养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近期内应在不断提高单产的同时,逐步扩大油菜和饲草料的种植面积,把粮油草的种植比例调整为4:3:3。
在作物布局上,适当压缩粮播种面积,扩大油料和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在粮食作物的布局上,应以稳产的青稞和小豆为主,小麦只能在川区阳坡少量种植。川台区各类作物种植比例是:青稞占粮播面积的35%,小麦占4%、小豆占15%、油料占25%、饲草料占21%。山区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是:青稞占30%、小麦占10%、油料占30%、饲草料占30%。
该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是合理倒茬,实行间歇轮量消灭草荒,引进和推广早熟抗寒品种,适合早播,充分利用有限的热量资源,提早成熟,防止冻害,增施肥料,精耕细作,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总产稳步增长。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末,粮油草的比例达到1:1:1。川台区粮食单产达到220公斤;油料单产达到80公斤;山地粮食单产达到50公斤,人均收入300元,人均口粮200公斤。1949-1990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总产)、万斤
1949〜1990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产量表
单位:万亩、公斤、(总产)、万斤
1949-1990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产量表
农作物结构演变调查表
农田害虫天敌资源调查表农田害虫天敌资源调查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