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草原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4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草原建设
分类号: S812.5
页数: 4
页码: 344—347
摘要: 夏河县种草历史悠久。从60年代开始了草原建设工作,当时主要用墙、石头墙、草皮墙封育围栏草场,共围建14.1万亩。
关键词: 草原建设 畜牧业

内容

一、修建围栏草场
  夏河县种草历史悠久。1949年夏河县耕地种草300亩;1952年种草447亩;1966年种草16212亩;1976年种草18429亩‘从80年代开始,夏河县16个乡分两批退农还牧,逐年扩大饲草种植面积。
  从60年代开始了草原建设工作,当时主要用土墙、石头墙、草皮墙封育围栏草场,共围建14.1万亩。
  1965年夏河县根据中共甘肃省委指示建立了甘加乡牧民定居样板。全乡共建成房屋1073间,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修公路60公里,便桥10座。总投资42.04万元,其中乡政府、医院、学校集资11.7万元,群众集资23.58万元,国家补助6.76万元。全乡38个生产队的464户、1921人全部住上了新房,实现了定居轮牧。同时解决了儿童入学、群众就医、社队办公等用房问题。此后在桑科、甘加、科才、牙利吉、.阿木去乎5个纯牧业乡搭栅围圈共计4360间,配备药淋装置12台,修建青草贮窑64个。
  70年代在甘加公社进行了基本草场建设中间试验,面积1500亩,同时甘肃省将夏河县桑科公社定为草原现代化试点,用水泥柱、角钢、刺铁丝围栏,又逐步用铁丝网围栏。截止1990年,共围栏封育草库伦14.1万亩。据测定,草场围栏后,牧草产量提高7-19.6%,优良牧草增加34%,杂草减少49%, 毒害草减少12%。
  二、建立人工草场
  夏河县高原大陆性气候明显,冷季长,暖季短,春秋相连,无夏季,牧草生长期只有5个月,枯草期长达7个月。为使牲畜安全过冬,渡过春乏关,县草原站于1976年配合甘南州草原队,在甘加公社进行干旱草原改良试验获得成功。试验的成功,为夏河县大面积建立人工草场开创了新局面,也为甘南州种草养畜起了示范作用。1980〜1990年间,全县共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场25万余亩,主要种植多年生牧草老芒麦、披碱草,亩产鲜草高达1064公斤。阿木去乎乡格个昂村在1982年建立了近2000亩的人工草场,亩产鲜草2000公斤,比同类天然草场的产草量高六倍,亩产平均青草1400公斤。由于牧草丰茂,1982〜1983年冬春近2000头只成仔畜死亡率大大降低,牲畜总增提高19.7%,仅草籽一项收入户均68元。1984年该村又增种了1000亩多年生牧草,按饲草料的最低价计算,总收入为4.91万元,人均收入155.87元。
  为落实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治富”的指示,夏河县政府成立了种草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在各乡大面积种草的措施,安排了种草技术指导、草籽的收购调运等工作。1980年至1984年,先后从外地调运和当地收购多年生优良牧草籽种37万多公斤, 除满足夏河县的种草外,还将2.5万多公斤支援了西藏、青海和甘肃省的其他县。
  1987年在二郎滩、加尕滩建成2.2万亩的抗灾保畜基地,形成了草业的种、收、贮、运、加工、销售一系列生产体系。
  县内牧民群众自古以来就有种植燕麦(1年生饲草料)的习惯,每年种植燕麦50000亩,亩产青燕麦草1000公斤左右,年产燕麦草5000多万公斤。同时,还先后进行了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试验和多年生牧草与燕麦、箭舌豌豆的混播试验,亩产鲜草分别为1300〜3300公斤、900-1600公斤。此外,在农转牧区还有14.2万亩的饲草料作物的桔杆、籽实,可作为家畜的舍饲和补饲的粗饲料和精饲料。
  从1982年起,每年对牧区冬季草场的临冬贮草量进行测定,预测家畜在冷季牧场的盈缺状况,并提岀合理淘汰的数量,逐步解决了牲畜的过冬与春乏,从而提高了家畜的总增、出栏率和商品率。
  三、草原保护
  夏河县由于部分乡的草场使用权未彻底归户,围栏设施破坏严重,在围栏草场上没有施行区划轮牧,加之草场严重超载,虫、鼠危害严重,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草畜矛盾突出。为了有重点的开展草原保护工作,县草原站于1981年深入到全县草场进行了鼠虫害调査,编写了《夏河县鼠虫害调查报告》。夏河县天然草场上分布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虫害有蝗虫和草原毛虫,鼠类有高原鼠兔和中华鼢
  鼠。
  1.蝗虫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500米的草原草场、草原化草甸草场,易成灾区有甘加乡、桑科乡、科才乡、佐盖曼玛乡、那吾乡,发生面积46.09万亩,占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4.5%。在大发生年代可使草场牧草损失三分之一。
  2.草原毛虫草原毛虫主要分布在夏河县亚高山草甸草场和灌丛草甸草场,易成灾的有科才乡、甘加乡,成灾面积可达16.3万亩。在正常年景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3~6头,大发生年代高达86-107头/平方米,造成大量牧草被采食、枯竭、死亡,草场遭受破坏而退化。
  3•高原鼠兔主要分在桑科乡和科才乡山原区的高寒草甸草场上,成灾面积达42.3万亩,占夏河县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4.1%,1只高原鼠兔每年啃食牧草14公斤,大发生年景每公顷有鼠洞800-4000个,造成秀斑120〜250平方米,可使牧草损失1750多万公斤。
  4.中华鼢鼠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800米土壤潮湿的亚高山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草原化草甸草场上。这些草场大部分是牧草优良、丰盛的冬春放牧场。成灾面积达113.6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1.1%,每公顷有中华鼢鼠11〜48只,对草场的危害,是啃食牧草、抑制牧草的生长发育。据测定,中华鼢鼠的食量平均为70-100克,40只中华鼢鼠1天所采食的牧草,相当于1只绵羊所采食的牧草。夏河县每年由中华鼢鼠采食所损失的牧草达1405〜2007.5万多公斤,可供1.92-2.75万只绵羊放牧1年。不仅如此,中华鼢鼠对草地更为严重的危害是推土造丘,覆压牧草。在危害严重地段,土丘覆盖草场可达25%,牧草产量下降30%左右,抑制了优良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给了毒害草、不食草、杂类草生长发育的机会。
  从50年代后期,夏河县就开始了草原牧区治虫灭鼠工作。1957年采用飞机、人工在甘加、桑科等乡药物灭蝗221万亩次,灭效96.5%。1964年在桑科、科才乡采用人工投放磷化锌毒饵杀灭高原鼠兔449万亩次。1970年在甘加、科才公社采用手压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粉)器、担架式机动喷雾 (粉)器及人工药物杀灭草原毛虫76300亩,灭效96.3%。1974年在甘加、桑科、牙利吉、美仁、美武等地采用氟乙酰胺杀灭中华鼢鼠35.13万亩次,灭效为85.6%。通过治虫灭鼠,基本上控制了蝗虫、草原毛虫、高原鼠免的危害,促进了牧草植被的恢复。
  1981年,将夏河县的鼠害区,统筹安排、连片治理。同时还将治虫灭鼠与围栏补播结合,逐步向综合治理的方向发展,1988〜1989年又进入生物灭鼠,设置鹰架、采用C型肉毒棱菌素杀灭高原鼠兔。截止1990年底,累计人工捕捉中华鼢鼠159.7万只,灭鼠面积为110.7万亩(次),灭效为92.7%。设置鹰架108个,控制面积为5万亩。C型肉毒棱菌素灭鼠27.2万亩,平均灭效为95.8%。
  通过灭鼠围栏封育草场,有效地控制了鼠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缓了草场退化。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专题

蝗虫
相关专题
草原毛虫
相关专题
高原鼠兔
相关专题
中华鼢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