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3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牧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54
页码: 329—382
摘要: 牧业主要描写了夏河县关于草场资源、畜种资源、畜牧业发展情况、管理机构、畜禽疾病、牧业机械等牧业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畜牧业 夏河县

内容

第一节草场资源
  一、草场面积及类型、载畜量
  1.草场面积夏河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牧业县之一。1979~1981年,由甘肃省草原工作队主持,邀请兰州大学生物系、地理系,甘南州草原队、夏河县草原工作站等单位,对夏河县草场资源进行了调査,提出夏河县草场可利用面积为1022.24万亩,占夏河县总面积的78.3%。
  2.草场类型划分及载畜量夏河县天然草场类型多样,从南向北由草甸向草原过渡,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水利、土壤、植被等条件,夏河县的草场可划分为8个草场类,14个草场组,25个草场型,以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草原化草甸为主体。
  (1)疏林草甸草场类:疏林草甸草场主要分布于夏河县的曲奥、麻当、勒秀、吉仓、加茂贡等乡。可利用总面积212293.2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1%。海拔高度在2500-3000米。年降雨量约为450毫米。该类草场亩产可食鲜草233.63公斤,理论载畜量23779.9个羊单位。
  (2)灌丛草甸草场类:灌丛草甸草场是夏河县主要草场之一,在全县各乡均有分布,面积较大的有桑科、牙利吉、吉仓、扎油、卡加道、科才等乡。该类草场可利用面积3653656.0亩,占夏河县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35.7%。海拔2700-4100米。组成该类草场的牧草种类达30多种。平均亩产可食鲜草232.31公斤,理论载畜量为406943.1个羊单位。
  (3)高寒草甸草场类:这类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拔3800-4300米的高山地带。可利用面积1208703.2亩,占夏河县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1.8%。主要分布在甘加、卡加道、桑科、科才等乡。平均亩产可食鲜草165.9公斤,理论载畜量为96146.0个羊单位。
  (4)亚高山草甸草场类:主要分布在海拨3100-4000米的山地阳坡、半阳坡、高原夷平面和冲积阶地地带。可利用面积1123097.6亩,占夏河县可利用面积的10.99%。该类草场亩产可食鲜草365.37公斤,理论载畜量为191889.9个羊单位。
  (5)沼泽化草甸草场类: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佐盖多玛、佐盖曼玛、桑科、牙利吉、科才、卡加道等乡的达久滩、擦卡滩、克其合滩等地形平坦,流水不畅的地段。可利用面积180692.5亩,占夏河县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77%。该类草场亩产可食鲜草347.9公斤,理论载畜量30142.6个羊单位。
  (6)草原化草甸草场类:这类草场是夏河县草场类中草质最好,利用及自然条件最优的天然草场。分布面积较大的是科才、佐盖多玛、佐盖曼玛、桑科、牙利吉和阿木去乎乡。可利用面积1463240.5亩,占夏河县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4.35%。平均亩产可食鲜草276.9公斤,理论载畜量194252-2个羊单位。
  (7)盐生草甸草场类:这类草场仅分布在甘加、阿木去乎乡的河漫滩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段。可利用面积83130亩,占夏河县草场可利用面积的0.81%。亩产鲜草483.68公斤,理论载畜量19278.1个羊单位。
  (8)草原草场类:草原草场分布在大夏河及支流科才河、格河、扎油河、洮河及支流博拉河沿岸,海拔2550-3000米之间的沟谷两岸黄土母质冲积、坡积阶地地带。县内除科才乡外,其余各乡都有面积不等的分布,其中面积较大的甘加、牙利吉、那吾3乡,可利用面积2221175.6亩,占夏河县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1.73%。平均亩产可食鲜草92.9公斤,理论载畜量98920.8个羊单位。另外,还有可利用的其它草场面积76440.9亩。(见附表)
  3.草场资源等级根据全国草场资源等级划分的标准,可划分5个等级:1等草场为2471689.6亩,占夏河县天然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24.2%;2等草场7010865.7亩,占夏河县天然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69.1%;3等草场395692.8亩,占夏河县天然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4%;4等草场145971.0亩, 占夏河县天然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1.5%;劣等草场有121751.6亩,占天然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1.2%。亩产鲜草200公斤以上的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的70%以上。以1980年为例:夏河县天然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1061352.6个羊单位,而实际有1763112.8个羊单位,平均每百亩实有17.25个羊单位。天然草场的可食牧草总贮草量为22.14亿公斤。
  二、各类草场的植被及牧草
  在夏河县草场资源调查中,共采集植物标本2400多份,分属72个科、290属、628个种,其中优良牧草43种,中等牧草256种,低劣等牧草247种,其余为牲畜不能食用的草种。虽然优良牧草在草群中的种类不多,但在草场植被群落中多为优势种和亚优势种,是各类草场植被群落组成的主体。低劣等草在草场植被中常为伴生种或常见种,在各类草场植被群落中是组成成分之一,但不占主要地位。毒害草除龙胆科和大戟科的几种外,常以伴生草出现于草甸类型之处,其它种均岀现于退化草场。
  优良牧草由禾本科、莎草科、蓼科、豆科和菊科植物组成。
  夏河县天然牧草种类比较丰富,牧草种类以亚高山草甸草场的种类最多,每平方米可达31种,灌丛草甸草场每平方米28种,草原化草甸草场每平方米26种,高寒草甸草场每平方米29种,疏林草甸草场每平方米20种,沼泽化草甸草场每平方米19种,草原草场每平方米16种,盐生草甸草场每平方米12种。
  优良牧草禾本科牧草在营养成份中,粗蛋白含量5-15.6%,粗脂肪含量2.26%〜6.26%。沙草科牧草粗蛋白含量一般为9.16〜10.87%,粗脂肪含量4%〜5.5%。豆科牧草粗蛋白含量17%,蓼科牧草粗蛋白含量15.48%。从整个牧草而言,无氮浸出物的含量都在44%。而粗纤维含量普遍低于40%。
  夏河县各类草场上的绝大部分牧草适口性好,尤以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牧草为优。
  第二节畜种资源
  一、牦牛
  牦牛是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草原上的特有牛种,是夏河县优势畜种之一。
  牦牛体格健壮、结构紧凑;头大、耳小、额短而宽、鼻长、嘴方圆、眼圆而突出。公牛角粗长、角间距离宽。有角者占48.3%。四肢短、关节明显、粗壮有力。
  母牦牛乳房小、乳头短,体表着生细而有弹性的绒毛、臀端着生粗而富有光泽的长毛,外貌粗野雄壮。
  毛色较杂,黑色者居多,次为黑白色、灰褐、黄褐者为少数。全身密被绒毛,肩部毛长22.38厘米,腹部毛长23.31厘米,尾毛长49.45厘米,股毛长18.89厘米。
  牦牛的产乳性能:牦牛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产犊,最初产奶量少,至7月份以后,奶量增多。(见牦牛挤奶量统计表)
  牦牛的产肉性能:牦牛在青草季节膘情恢复很快,脂肪蓄积能力在肩、背、臀部,当膘情好时为一层黄色脂肪覆盖,肉色红而暗,肌纤维束明析可见,肌纤维粗直径60.29毫米,除老牛外,一般屠宰率接近50%。(见附表)
  牦牛的役用性能:牧民以阉牛供役用,所以阉牛占牛数的21.39%。素有 “高原之舟”之称谓。成年阉牛能驮50-80公斤,日行20〜30公里,可昼夜行走,连续驮运4〜5天。牧区也用于翻种草地。
  二、犏牛
  犏牛是藏族人民在高寒草原上利用本地区山地黄牛为父本和牦雌牛进行远缘杂交的第一代。适应性能强,能提供倍增于牦牛的乳、肉、皮等畜产品。因性情温驯,是驮载、骑乘和犁地的理想役畜。
  犏牛外貌清秀,体格健壮、唇薄灵活,被毛短而紧贴皮肤,富有光泽,毛色较杂,黑色居多,有虎斑色条纹者亦不罕见。
  夏河县有犏牛22028头,占牦牛和犏牛总数的10.18%。以乳用和役用为主。公犏牛无生殖能力,多作役用。母犏牛为乳用。由母犏牛产下后代,一般在产后既行屠宰,以获得更多的牛奶。此为确保连年产犊的措施,因而犏牛的繁殖力较高。
  犏牛的产乳性能好,一般在4月下旬产犊,随牧草的生长奶量逐渐增加, 并与牧草的质量成正相关,翌年可以持续挤奶,泌乳期甚长。(见附表)
  三、黄牛
  夏河县的黄牛属蒙古类型黄牛,主要分布在大夏河两岸、格河、博拉河等流域的半农半牧区。
  黄牛体格小,结构紧凑匀称,趋正方型。头稍重,两眼大而稍凸出,角多呈腊黄色且细而长。耳大稍下垂,颈薄长。母牛乳房较大。
  据麻当、王格尔塘等乡113头黄牛体尺测定:成年公牛体高102.43±8.62厘米,体斜长117.57土14.11厘米,胸围141.57±14.41厘米;母牛体高96.27+6.29厘米,体斜长107.51±8.60厘米,胸围129.08土8.69厘米; 阉牛体高101.67+7.34厘米,体斜长113.67+14.79厘米,胸围135.67±14.24厘米。(见附表)
  黄牛毛色杂。黄色者居多,占52.80%,次为黑色、黑白花、红色及杂色 (见附表)
  产乳性能: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产犊。经测定产奶量为:经产母牛平均日产1.1公斤,8月份产奶量最高,平均产奶27.25公斤,泌乳期平均产乳量为83.6公斤,含脂率为5.1%,比重为1.043,干物质占6.25%,产奶率和乳脂率呈负相关。
  产肉性能:据3次老龄黄牛的测定,平均重为118.82公斤,胴体重为66.17公斤,屠宰率为55.66%。
  四、藏系绵羊
  是藏族人民经过长期驯化选育成的高寒草原原始羊种,也是藏族人民最
  早驯化的家畜之一。
  夏河县的藏羊系草地型。公母羊均有角,角粗长向两侧扭曲伸展。据统计公羊有角者占98.56%,母羊有角者96.94%。鼻梁隆起,眼廓微凹,耳大并下垂。尾短小呈扁锥形,故称小藏羊。体躯被毛为异质粗毛,头、四肢、腹部及臀端为刺毛。毛辫、毛束明显,基地部着生有细密的绒毛。毛色纯白或纯黑色者少。头部和四肢褐色、黑花,体躯白色者较多。
  藏羊体格结实、四肢端正而较长。蹄质坚实,合群性好。
  根据对不同性别、年龄的269只藏羊的测定,1岁半前生长发育较快。
  藏羊一年剪毛一次,剪毛时间在每年6~7月份。剪毛量成年公羊1-04±0.21公斤,成年母羊0.76±0.18公斤,毛长成年公羊10.35±2.55厘米,成年母羊11.56±
  .06厘米。
  羊毛纤维类型重量比(%),无髓毛公羊45.59±13.14,母羊45.79±16.74;两型毛公羊16.06±11.42,母羊25.66±18.31,有髓毛公羊19.25±22.69,母羊13.55±18.57,死毛公羊19.10±14.78,母羊15.14±12.29。
  毛色白,光泽较强,粗毛属波光。毛辫长而弯曲,两型毛的比重大,羊毛纤维伸直长度长,弹性强,油汗适中,净毛率高。
  藏羊皮皮板厚实,毛长度适中,虽有干死毛着生,但数量少,故羊皮的毛皮较软,不易粘结,保温力强,皮板面积0.65〜0.91平方米;羔羊皮花案多呈圆形,毛丛松散,粗细适中,毛长2~3厘米,皮板面积16〜24平方厘米。
  据29只中上等膘情的各龄羯羊屠宰测定:2岁半羊胴体平均重17.56公斤,屠宰率43.77%;成年羯羊胴体重23.75公斤,屠宰率48.20%;成年母羊胴体重24.20公斤,屠宰率46.01%。
  藏羊繁殖年度5~6年。1982年夏河县各乡绵羊繁殖统计:夏河县年初绵羊533189只,繁殖母羊189626只,产羔数17793只,羔羊成活13165只,繁殖率93.83%,成活率为73.98%,繁殖成活率69.43%。
  五、杂种绵羊
  1982年统计,夏河县有杂种绵羊113956只。成年杂种公羊活羊重量比藏羊略低。同龄的藏羊及各组合杂种羊屠宰率基本相近。利用杂交优势生产的羔羊肉,胴体重平均12.75±
  1.80〜16.77±0.95公斤,屠宰率45.7〜51.7%。净肉重10〜13公斤。(见附表)
  从个体测定的统计,杂种羊的产毛量比藏羊显著提高,毛的细度达48〜50支。据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一组1980年调査:从1975年开展绵羊改良以来,羊毛总产量和单产量随改良代数逐年增加,以1975年羊毛单产100%计,1977年为132.25%,1978年为128.60%,1979年为130.00%。(见附表)
  杂种羊的繁殖成活率低于藏羊。各类杂种羊的繁殖成活率据1978-1979年统计,以新藏羊最高水平为77.46%(73.55〜81.55),茨新藏二代为62.37%(60.76〜65.35),茨新藏三代为62.50%。高代杂种羔羊的繁殖成活率比一代羔羊又低15%左右。
  六、甘加型羊
  以甘加乡为中心产区。属毛肉兼用型,体格较小,成年公羊活体重35公斤左右。因采食各种野生植物、药材、草籽等,肉质鲜嫩,味美口感好。
  甘加羊毛辫长呈波浪弯曲,毛纤维断裂强度大、光泽好、净毛率高,死毛含量低于其他地区藏系绵羊,是制造地毯用毛很理想的原料,因而成为甘肃省著名的地方良种之一。成年公羊剪毛量1.43±0.55公斤;成年母羊1.11±0.08公斤。甘加羊比其他地方羊在剪毛量、毛长度、干死毛含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七、山羊
  夏河县的山羊主要分布在大夏河沿岸的山丘河谷等半农半牧区。
  据1982年统计,夏河县共有山羊72439只,占夏河县牲畜总数的7.91%,占羊总数的11.63%。
  山羊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应性,耐炎热、耐粗杂食,勇于攀登高山峭壁。山羊活泼灵敏,抗病力及合群性强。
  据对不同地区的231只山羊统计,毛色主要以黑白色为主,其他次之。山羊被毛分两层,外为长而有光泽的粗毛,内层为柔软光滑的纤维绒毛。
  山羊体格小,体质结实。公母山羊多数有角,且向后弯曲呈镰形。面部清秀,耳薄多数呈水平,鼻梁平直,眼有神。体驱狭短,胸部发育良好。山羊的各项生产性能都不突出。据生产实际:屠宰率36〜38%,净肉重14公斤。净肉率23.8%。
  母山羊乳房小,产乳率低,经测定日产量为0.5-0.75公斤,含脂率为3-1%,比重1.031。绒毛产量以12只山羊测量:产毛量0.75〜0.32公斤,平均为0.53公斤;产绒量经测定35只山羊为59〜42.5毫克,平均为50毫克。
  山羊的繁殖成活率为62.93%。
  八、蕨蔴猪
  蕨蔴猪头窄长直,呈锥形,头长约为体长的31.26%,耳小直立,额无明显皱纹。颈和体躯较短,胸深窄狭,背腰平直或稍隆起;后躯较前躯略高,臀部倾斜,四肢端正健壮,蹄小结实,乳头一般为5对;周身被毛稠密粗长,鬃毛长而坚韧,冬春着生棕色绒毛,毛色纯黑者为多数,腹下、四肢及尾尖为白色。是高寒牧区靠放牧饲养的小型原始品种,以采食野生蕨蔴为主得名o成年公猪体重28.5公斤,体长67.0厘米,胸围70.4厘米,体高42.9厘米;母猪体重32.5公斤,体长70.0厘米,胸围73.8厘米,体高44.0厘米。
  蕨蔴猪主要分布在夏河县合作、扎油、博拉、阿木去乎、勒秀、吉仓、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加茂贡等乡。当地群众饲养蕨蔴猪,多采用放牧饲养。10月龄时体重20〜25公斤,屠宰率为65%,膘厚3.0厘米,腹内脂肪约占体重的8%。肉质好,肉色鲜红,脂肪洁白,具有味香、多汁、质嫩的特点。
  据1982年初统计,全县共有蕨蔴猪26400头。
  九、马
  夏河县的马属河曲马品种,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马种引进外种甚少,基本上是自繁自养,马匹体格较小。据1990年底统计,夏河县共有马2.97万匹。
  县产马匹体质结实,略显粗糙,头部稍重,眼大有神,耳较长,颈中等长,颈肌发达,颈肩结合良好,甲较低,背腰平直,胸宽而深,腹形多为草腹,尻宽稍短斜,四肢干燥,关节明显,前肢肢势基本端正,后肢肢势稍有刀状和外向。全身被毛密集,毛色多呈骝
  色,占46.67%,黑色占21.67%, 栗色占18.33%。公马悍威,母马性情温驯。
  当地马匹挽力、速力、持久力均没进行过详细测定,据1958年合作地区赛马测验,100米为11'29"6。
  母马6〜12岁是产驹盛期,利用年度可达12年。群牧马以本交繁殖方式, 一般2年1胎或3年2胎,1年1胎较少。据1973〜1983年统计,平均繁殖成活率39.60%。
  +、鸡
  多在县内农业区,主要由汉、回族饲养,但数量极少。据1982年统计,全县有鸡6549只,其中土种鸡3008只;来航472只;星杂二八八3063只;澳州黑6只。因受自然环境、饲料来源、饲养管理知识等因素制约,尚难于形成商品性生产局面。
  第三节畜牧业发展概况
  夏河县总人口137548人,其中农牧民87521人,劳力43863人。畜牧业产值占全县大农业产值的66.52%,是夏河县的主体经济。
  —、畜种改良
  民国23年(1934年)6月,全国经济委员会设西北种畜场于夏河县甘坪寺。“以改良西北绵羊为主,改良本地黄牛为辅”,开始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杂交改良土种牛羊。
  1953年至1990年的37年间,先后引进了相当数量的优良品种,其中羊品种9个,牛品种10个,猪品种3个。
  1953年引进新疆羊、河曲马、秦川牛。用新疆公羊在三区观音乡进行杂交改良,1954年产杂种羔羊326只,占原交配数的78%,占实受胎率的97.31%,成活268只。1954年授配538只,超计划34.50%。
  1953年用秦川牛交配土种牛162头。
  1954年用河曲马在甘加乡交配159匹。用秦川牛交配土种牛49只,授胎率为95.3%。
  从1953年起,引进的优良羊种有: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1068只,高加索毛肉兼用细毛羊12只,青海细毛羊10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150只,茨蓋半细毛羊187只,边区莱斯特公羊15只,中卫山羊120只,东北盖平绒山羊39只,陕西富平奶山羊408只。另外,还引进了黑白花奶牛、秦川牛、三河牛、长百猪、尕山猪、荣昌猪等优良品种。
  夏河县的畜种改良主要是绵羊,除优良品种甘加羊不予改良外,县内20个乡采用了人工授精或本交的方法,进行全部或大部分羊只的不同代的绵羊杂交改良。1966年和1967两年形成了绵改高潮,当时各乡集中的参配母羊达60100只,占适龄母羊的34.56%。1967年参配数达81551只。杂种羊存栏数曾达到113956只,占夏河县总羊数的22.97%。
  1979年以来,随着农牧区经济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现,促使畜种改良工作重新起步。
  1981年从外省引进奶山羊546只。1984年引进新疆细毛羊36只,以科技合同式投放到养羊专业户。同期引进黑白花、西门答尔、利木辛、夏洛来、海福特、默利灰、半野牦牛、野牦牛等8种冷冻精液,应用这项新技术,开始了黄牛、牦牛的改良,其中牦牛改良初见成效。
  这些优良畜种陆续引进后,为地方品种的改良和发展畜牧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逐渐为广大牧民群众认识和重视。
  二、加强畜牧业管理
  1954年,夏河县县、乡都成立了保畜委员会。保畜组织在改善牲畜饲养管理、家畜卫生、控制兽疫、贮备冬草、搭棚修圈等群众性畜牧工作中,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1955年,牧区继续贯彻“慎重稳进”的方针,提倡牧民间的团结互助。同年发生牛瘟,被及时控制,全县共预防注射牛瘟疫苗7934头次。1956年,夏河县基本消灭了牛瘟。
  1957年,夏河县成立了县检疫站和甘加乡畜牧兽医分站,畜牧兽医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从1949年到1957年,夏河县的畜牧业生产在八年间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夏河县存栏马属动物2.80万匹。比1949年增加900匹,增长3.3%;存栏牛15.22万头,比1949年增加7.44万头,增长48.9%;存栏羊43.41万只,比1949年增加20.41万只,增长47.02%;存栏猪2.33万头,比1949年增加了1.74万头,增长29.5%。各类牲畜总存栏量达63.76万头只(匹),比1949年增加29.68万头只(匹),增长87.1%。
  1958年9月,夏河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生产关系的迅速变革超越了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加之实行“左”的政策和“单一集体生产模式”,在指导思想上“以粮为纲”,错误地提出“开光平滩、牛羊上山”的口号,大量移民开荒,大办地方农场,使得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得不到贯彻落实,却代之以行政手段,层层下达粮食任务,结果迫使一些以牧为主的乡村转为以农为主。到1960年,全县共毁草开荒34万多亩,有的乡、村冬春牧场几乎被开垦殆尽,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牲畜大量死亡。加上三年自然灾害, 生产更是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1958年至1962年,畜牧业生产连续5年大幅度下降,其中牛存栏量由1958年的16・20万头减少到1962年的11.20万头,下降30.86%;羊存栏量由1958年的3&22万只减少到1962年的30.17万只,减少21%;马属动物由1958年的1.75万匹减少到1962年的1.46万匹,减少16.6%。
  1962年以后,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引下,贯彻执行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牧业生产的有效措施,牧业生产开始重新走上“以牧为主”的轨道。1962年到1965年间,以退耕还牧、灭鼠灭蝗、药浴、修棚搭圈、畜种改良及牧业机械推广应用为内容的畜牧业建设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6年,各类牲畜上升到68.98万头只 (匹),比1962年增长52.07%。其中马属动物增加5500余匹,牛增加51600余头,羊增加182600余只。
  在1966〜1976年十年动乱时期,夏河县的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徘徊不稳定的状态,各类牲畜年递增率仅1.6%。
  自1977年后,县内认真贯彻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执行“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全面实行草畜承包责任制,因地制宜地调整生产结构,不断强化牧业基础建设,使发展畜牧业的内外环境和条件逐步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积极搞好社会化综合服务,使夏河县畜牧业生产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全面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夏河县从实际出发,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真宣传政策、了解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实行牧业生产大包干责任制。牧业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是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一场大变革,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牧区工作的各个方面,尚无成功的经验,也无先例可循,县内各公社及各社内部生产队之间的经济构成、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干部管理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首先在甘加公社卡加大队进行了牧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和大胆探索,广泛征求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农牧副业的生产责任制,并从1981年开始在夏河县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面推广。牧业包群到户到人,按不同的畜种,定成畜保活率、仔畜保繁殖成活率,乳、绒、毛产量定好指标和定工标准,奖励一般占超产部分的百分之70%,减产罚损失部分的百分之30%。各类牲畜认真清点,扣除当年交售、自食、奖励和需淘汰的瘦弱畜后,作为基数,马、牛、羊搭配,进行划分,一次性承包到户,即“以畜定产、以群定工,责任到人(组),超奖减罚”的两定一奖责任制。实行这种责任制的有13个公社的70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11.8%。
  此外,在县内部分公社还实行了 “分组作业、几定一奖,联产计酬”的责任制。这些公社一般都有农有牧。划分作业组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农牧混合组,组内有耕地也有牲畜,放牧的和务农的相对固定不变,分别定工定产,单独核算。另一种是农牧业之间只起一个互相供应肥料和饲料的作用,农牧业劳力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统一结算奖罚。划组作业的共474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80%。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大部分公社,将集体的菜园、磨房、榨油机、汽车、砖瓦厂、石灰窑等工副业生产实行了专业承包,一般实行定产值产量定工分,费用自理,全奖全赔的大包干形式。
  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承包者除了包农业牧业税、征购任务和公积金、公益金外,其余收入全归其所有。
  各种责任制的建立,改变了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牧业生产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的大包干责任制后,由于作为牧业生产最基本要素的草原并没有同步固定到户,因而草畜矛盾日益突岀。为此,从1984年开始对草场承包进行了认真调査和试点工作。首先核实面积,然后根据当地的地貌,水源条件、草场类型、产草量、帐圈定居情况,实行“以畜定草”的办法。草场划包以1981年大包干到户的牲畜基数为依据, 明确乡与乡,队与队,村与村之间草山的四至界线,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充分和群众商量,一次划清了草场界线。
  在草场承包的同时,还制定了草场管理、使用和建设的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了县、乡、行政村、(自然村)三级草管组织。草场承包给承包者发给草场使用证,承包期30年。草场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决了草场吃“大锅饭”的弊端,使草畜体制相配套。据统计:到1990年夏河县已承包到户、联产和自然村的冬春草场495万亩,占全县冬春草场总面积的72%;夏秋草场405万亩,占全县夏秋草场总面积的64%。科才乡在草场承包工作中起步早, 措施得力、群众拥护,已将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1%全部承包下去,其中38%承包到户。群众自建土围墙68处,活动羊圈198套,新建人畜饮水点16处。1989年全乡存栏牲畜113254头(只),总增率22%,出栏率24.4%;商品率19.9%,牧业生产值531.7万元,人均纯收入837元,比1984年增长16%。草场责任制的实施,使草场的用、管、建和牧民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了牧民群众以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对振兴草原畜牧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大力发展以草原建设为中心的牧业基地建设
  1.草原的利用、保护和建设长期以来,夏河县牧民群众一直沿袭着逐水草而居和靠天养畜、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牧业经营管理方式。1984年在草畜双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草场管理机构和草场管理办法,使草场的利用和保护纳入正常轨道。现在,到位驻牧已成为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抢牧、滥牧现象明显减少。很多牧民主动延长夏秋草场的放牧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畜不平衡的矛盾。与此同时,大力宣传《草原法》,使夏河县的草场治理工作走上了以法治草、以法兴草的路子。
  2•牧民住房建设从1977-1990年,累计修建436户牧民住房1829间,32922平方米,总计投资493万元,其中牧民自筹资金488万元,占99%, 从而初步改善了部分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为牧区逐步向定居轮牧的牧业经营方式过渡奠定了基础。
  3.兴办饲料加工业,建立抗灾保畜基地1985年,夏河县建成了年产1500吨颗粒、配混合饲料加工厂。在8个乡建立了粗饲料加工点。1988年又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为畜牧业生产服务,将颗粒饲料厂与牧机站合并,成立了夏河县机械化饲料生产服务站,并连续在王格尔塘、二郎滩兴建了2752亩的抗灾保畜基地,年收获青干草400万公斤左右,年加工混合饲料1500吨。与此同时,利用草料优势开展牛羊猪的育肥,实现了种、养、加、销一条龙,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到1989年,夏河县绝大部分乡都有了粗饲料加工点,饲料加工和抗灾保畜的有机结合,解决了牧区冬春缺草的问题。
  4.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夏河县宜牧不宜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期分批退农还牧的具体设想。1980年经甘肃省批准,首先将那义乡、扎油、上卡加、美武、麦西5个历史上就以牧为主的乡退农还牧。1985年又经甘肃省批准,将阿木去乎、博拉、下巴沟、加门关、下卡加、唐尕昂、清水、麻当、完尕滩、达麦、九甲11个乡退农还牧。至此,夏河县16个乡、76个村委会、575个自然村、12343户,19.95万亩耕地全部转牧完毕。
  转牧后,牧民口粮按国家现行标准(每人每月12.5公斤)供应。农业税改征牧业税,并贯彻了甘肃省牧区建设会议制定的“三年调整,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又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和资源优势,结合草畜双包责任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和畜种结构,推行饲料、粮食、油料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即在海拔较低、土壤较肥沃的川地和丘陵地继续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以弥补和调剂牧区群众的口粮,增加群众收入,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补饲精料; 在海拔较高、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大面积种植饲草料,增加饲草产量,提高补饲能力。与此同时,因势利导,改变过去那种“家家马牛羊,户户小而全”的饲养方式,宜牛养牛、宜羊养羊,逐步向专业化商品生产方向转变。到1990年,农转牧乡的粮播面积由原来的19.95万亩,压缩到12.5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万亩,增加并连续6年稳定在7万亩以上,每年收获燕麦草2450万公斤;牲畜存栏已发展到42.3万头只,增加6.23%;仔畜繁活率由55.72%,提高到62%;总增率由12.5%增长到20.41%,商品率由8.4%,增长到14.44%;鲜奶产量由196.43万公斤增加到716.4万公斤,增长3倍以上;羊毛产量由9.72万公斤增加到11.32万公斤,增长16.5%,皮张由18670张增加到51960张,增长2.8倍;肉类产量由103.37万公斤增加到276.8万公斤,增长2.7倍以上;牧业产值由226.84万元增长到1092万元,净增4.8倍,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由29.6%上升到61.2%,大大超过了农业产值增长的幅度,牧业已真正成为主业;农转牧乡村人均纯收入已由原来的102元增加到278元,增长2.7倍,牧民生活水平开始明显改善。
  夏河县16个农转牧乡村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和发展,生产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和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五、建立健全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化综合服务,是稳定“草畜双包制”、进一步深化农牧区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夏河县畜牧业经济持续、稳步向前发展的保证。在这方面,夏河县做出了许多努力和探索。
  ①从1977年至1990年间,夏河县逐步建立健全、充实完善了夏河县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形成了以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及其所属的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站、机械化饲草料生产服务站、种羊场为主体,以21个乡畜牧兽医工作分站、2个乡草原分站和各乡村防疫员为依托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全县共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干部96人,乡村防疫员551人。这些专业人员,是夏河县科技兴牧、综合服务的主力军。②畜牧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1990年与1984年相比,各类牲畜年末存栏由94.71万头只增加到104.43万头只,增长10.3%;各类牲畜总增率由11.5%,提高到24%,增加12.5个百分点;商品率由9.4%提高到18.25%,增加8.85个百分点;出栏率由14%提高到24.66%,增加10.7个百分点;肉产量由282万公斤增加到590.17万公斤,增长2.09倍;鲜奶产量由570.5万公斤增加到1162.88万公斤,增长2.04倍;羊毛产量由40万公斤增加到41.34万公斤,增长3.4%;畜牧业产值由1634万元增加到2282万元,增长39.7%;牧民群众的人均纯收入由158元增加到440元,翻了一番多。
  六、积极扶持,配套服务,建设畜牧业商品生产基础。
  随着草畜双包制的全面推行,夏河县的畜牧业经济,正处在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的变革时期。为了使夏河县的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商品优势,逐步形成区域性经济优势,从1984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全县范围内建设牛奶生产基地、牛羊肉生产基地、菜牛羊育肥基地和绵羊改良基地。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加之资金上扶持、政策上照顾、科技上配套服务等措施,现已初见成效,商品优势已逐步发挥出来。
  ① 牛奶生产基地该基地主要建立在以合作为中心百公里以内公路沿线,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的16个乡。1984年和1985年,连续以签定奶牛饲养合同的方式投资440万元贴息贷款给1243户农牧民,购买奶牛11509头。截止1989年,奶牛存栏量已由1980年的4万头发展到6.1万头,增长53%。目前,基地乡的奶产量已占夏河县总产量的68%以上,五年内向国家交售鲜奶805万公斤。此外,基地乡的牧民还将鲜奶加工成酥油,运往拉萨等地。地处城郊的那吾、九甲等乡的牧民群众将鲜奶加工成酸奶,上市销售。
  ② 牛羊肉基地主要建立在桑科、甘加、科才、牙利吉、阿木去乎、佐盖多玛、佐盖曼玛等主要牧业乡。近年来,通过调整畜种畜群结构,理顺流通渠道,扩大出栏、加快周转和科技服务,基地牛羊饲养量已分别达到夏河县牛羊总数的59%和72%,肉产量占到夏河县的63%以上。与此同时,为了搞好产品加工增值,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已配套建成牛羊就地屠宰、剔骨、冷冻、运输、贮藏和肠衣、羊毛、牛羊皮粗加工设施,及1座清真肉类罐头厂。罐头厂已形成年肉类冷藏、玻璃瓶装500克红烧牛肉罐头、牛杂和牛尾汤罐头、塑料袋装30克五香牛肉干1000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了系列化流水生产。
  ③ 菜牛羊育肥基地甘南州和夏河县政府战略规划将大夏河沿岸转牧的原半农半牧区作为菜牛羊育肥基地,并于1985年投放贷款45万元,从夏河县主要牧业乡购买适宜育肥的架子畜,利用当地的草料资源进行育肥。到1990年,共上槽架子牛2000多头,获利20多万元,从而使基地建设走上了 “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城镇销售”的路子。
  ④绵羊改良基地绵羊改良基地主要建立在大夏河、格河沿岸的九甲、达麦、王格尔塘、麻当、曲奥、唐尕昂等乡,自1983年以来已连续投放种公羊617只。到1990年,这6乡的杂种羊已占绵羊总数的65.4%。
  第四节畜牧业管理机构
  民国23年(1934年)6月,国民政府设西北种畜场于夏河县甘坪寺。民国30年(1941年),西北兽疫防治处在夏河县分设兽医防治站。
  1951年,甘肃省农林厅在夏河县成立兽医防治工作站,1953年底移交夏河县政府,更名为甘南第一畜牧兽医工作站,承担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3县的业务工作。1956年改为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1958年建立夏河县草原站。
  1988年,建立夏河县机饲总站。
  截止1990年,夏河县有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单位28个。其中县级5个,乡级23个。形成了县、乡、村配套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1984年成立夏河县畜牧兽医学会,以推动畜牧兽医学术界的横向联系和学术交流。
  一、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兽防站的前身是西北兽医防治处在夏河分设的兽医防治站。1957年根据省畜牧厅通知,成立了夏河县甘加乡畜牧兽医分站。至1962年,夏河县在博拉、科才、阿木去乎等乡成立了8大乡级站。到70年代夏河县21个乡全部成立了乡级畜牧兽医工作站,形成了一个科技服务体系。
  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的主要任务,是兽疫防治、畜种改良、动物检疫。该站设办公室、兽医组、畜牧组、检疫组,共有职工71人,科技人员65人,占职工总数的91.55%。
  二、县草原工作站
  1958年建站。设办公室、草原保护组、调查组、牧草栽培组、牧草培育组。职工27人,其中科技人员18人。承担夏河县草原资源调査、草原改良利用、牧草育种栽培、新技术推广应用、草原科技培训等任务。下设桑科、甘加乡两处草原分站。
  1989年10月,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草原监理所,与草原站合署办公。
  三、县机械化饲草料生产服务站:
  机饲总站是1988年由夏河县颗粒饲料厂和牧机站等单位合并后成立的。全站现有职工183人,科技人员6人,占3.2%。下设一厂三站(颗粒饲料厂、加尕滩分站、二郎滩分站、甘加分站),是一个实行企业管理的经济实体。
  主要任务是立足于抗灾保畜,每年向夏河县全部牧区提供优质补饲牧草和配混合饲料1500吨。近年来,该站已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县生物制剂厂
  成立于1986年4月。当年6月份引进“牛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技术进行试制产品。8月260,在甘肃省经济计划委员会主持下通过了专家技术鉴定,产品达到生物化学试剂标准(3000单位/毫克)。
  1989年9月,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夏河县生物制品研究所。该所和生物制剂厂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至1990年底,全厂(所)有职工10人,其中中级职称者4人,助理4人, 技术员1人。
  该厂除生产牛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外,还生产血清白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C等产品。
  五、桑科种羊场
  为县办种畜场,其主要任务是为夏河县绵羊改良提供种羊。现有职工33人。
  '' 第五节草原建设
  一、修建围栏草场
  夏河县种草历史悠久。1949年夏河县耕地种草300亩;1952年种草447亩;1966年种草16212亩;1976年种草18429亩‘从80年代开始,夏河县16个乡分两批退农还牧,逐年扩大饲草种植面积。
  从60年代开始了草原建设工作,当时主要用土墙、石头墙、草皮墙封育围栏草场,共围建14.1万亩。
  1965年夏河县根据中共甘肃省委指示建立了甘加乡牧民定居样板。全乡共建成房屋1073间,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修公路60公里,便桥10座。总投资42.04万元,其中乡政府、医院、学校集资11.7万元,群众集资23.58万元,国家补助6.76万元。全乡38个生产队的464户、1921人全部住上了新房,实现了定居轮牧。同时解决了儿童入学、群众就医、社队办公等用房问题。此后在桑科、甘加、科才、牙利吉、.阿木去乎5个纯牧业乡搭栅围圈共计4360间,配备药淋装置12台,修建青草贮窑64个。
  70年代在甘加公社进行了基本草场建设中间试验,面积1500亩,同时甘肃省将夏河县桑科公社定为草原现代化试点,用水泥柱、角钢、刺铁丝围栏,又逐步用铁丝网围栏。截止1990年,共围栏封育草库伦14.1万亩。据测定,草场围栏后,牧草产量提高7-19.6%,优良牧草增加34%,杂草减少49%, 毒害草减少12%。
  二、建立人工草场
  夏河县高原大陆性气候明显,冷季长,暖季短,春秋相连,无夏季,牧草生长期只有5个月,枯草期长达7个月。为使牲畜安全过冬,渡过春乏关,县草原站于1976年配合甘南州草原队,在甘加公社进行干旱草原改良试验获得成功。试验的成功,为夏河县大面积建立人工草场开创了新局面,也为甘南州种草养畜起了示范作用。1980〜1990年间,全县共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场25万余亩,主要种植多年生牧草老芒麦、披碱草,亩产鲜草高达1064公斤。阿木去乎乡格个昂村在1982年建立了近2000亩的人工草场,亩产鲜草2000公斤,比同类天然草场的产草量高六倍,亩产平均青草1400公斤。由于牧草丰茂,1982〜1983年冬春近2000头只成仔畜死亡率大大降低,牲畜总增提高19.7%,仅草籽一项收入户均68元。1984年该村又增种了1000亩多年生牧草,按饲草料的最低价计算,总收入为4.91万元,人均收入155.87元。
  为落实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治富”的指示,夏河县政府成立了种草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在各乡大面积种草的措施,安排了种草技术指导、草籽的收购调运等工作。1980年至1984年,先后从外地调运和当地收购多年生优良牧草籽种37万多公斤, 除满足夏河县的种草外,还将2.5万多公斤支援了西藏、青海和甘肃省的其他县。
  1987年在二郎滩、加尕滩建成2.2万亩的抗灾保畜基地,形成了草业的种、收、贮、运、加工、销售一系列生产体系。
  县内牧民群众自古以来就有种植燕麦(1年生饲草料)的习惯,每年种植燕麦50000亩,亩产青燕麦草1000公斤左右,年产燕麦草5000多万公斤。同时,还先后进行了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试验和多年生牧草与燕麦、箭舌豌豆的混播试验,亩产鲜草分别为1300〜3300公斤、900-1600公斤。此外,在农转牧区还有14.2万亩的饲草料作物的桔杆、籽实,可作为家畜的舍饲和补饲的粗饲料和精饲料。
  从1982年起,每年对牧区冬季草场的临冬贮草量进行测定,预测家畜在冷季牧场的盈缺状况,并提岀合理淘汰的数量,逐步解决了牲畜的过冬与春乏,从而提高了家畜的总增、出栏率和商品率。
  三、草原保护
  夏河县由于部分乡的草场使用权未彻底归户,围栏设施破坏严重,在围栏草场上没有施行区划轮牧,加之草场严重超载,虫、鼠危害严重,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草畜矛盾突出。为了有重点的开展草原保护工作,县草原站于1981年深入到全县草场进行了鼠虫害调査,编写了《夏河县鼠虫害调查报告》。夏河县天然草场上分布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虫害有蝗虫和草原毛虫,鼠类有高原鼠兔和中华鼢
  鼠。
  1.蝗虫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500米的草原草场、草原化草甸草场,易成灾区有甘加乡、桑科乡、科才乡、佐盖曼玛乡、那吾乡,发生面积46.09万亩,占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4.5%。在大发生年代可使草场牧草损失三分之一。
  2.草原毛虫草原毛虫主要分布在夏河县亚高山草甸草场和灌丛草甸草场,易成灾的有科才乡、甘加乡,成灾面积可达16.3万亩。在正常年景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3~6头,大发生年代高达86-107头/平方米,造成大量牧草被采食、枯竭、死亡,草场遭受破坏而退化。
  3•高原鼠兔主要分在桑科乡和科才乡山原区的高寒草甸草场上,成灾面积达42.3万亩,占夏河县草场可利用总面积的4.1%,1只高原鼠兔每年啃食牧草14公斤,大发生年景每公顷有鼠洞800-4000个,造成秀斑120〜250平方米,可使牧草损失1750多万公斤。
  4.中华鼢鼠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800米土壤潮湿的亚高山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草原化草甸草场上。这些草场大部分是牧草优良、丰盛的冬春放牧场。成灾面积达113.6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1.1%,每公顷有中华鼢鼠11〜48只,对草场的危害,是啃食牧草、抑制牧草的生长发育。据测定,中华鼢鼠的食量平均为70-100克,40只中华鼢鼠1天所采食的牧草,相当于1只绵羊所采食的牧草。夏河县每年由中华鼢鼠采食所损失的牧草达1405〜2007.5万多公斤,可供1.92-2.75万只绵羊放牧1年。不仅如此,中华鼢鼠对草地更为严重的危害是推土造丘,覆压牧草。在危害严重地段,土丘覆盖草场可达25%,牧草产量下降30%左右,抑制了优良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给了毒害草、不食草、杂类草生长发育的机会。
  从50年代后期,夏河县就开始了草原牧区治虫灭鼠工作。1957年采用飞机、人工在甘加、桑科等乡药物灭蝗221万亩次,灭效96.5%。1964年在桑科、科才乡采用人工投放磷化锌毒饵杀灭高原鼠兔449万亩次。1970年在甘加、科才公社采用手压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粉)器、担架式机动喷雾 (粉)器及人工药物杀灭草原毛虫76300亩,灭效96.3%。1974年在甘加、桑科、牙利吉、美仁、美武等地采用氟乙酰胺杀灭中华鼢鼠35.13万亩次,灭效为85.6%。通过治虫灭鼠,基本上控制了蝗虫、草原毛虫、高原鼠免的危害,促进了牧草植被的恢复。
  1981年,将夏河县的鼠害区,统筹安排、连片治理。同时还将治虫灭鼠与围栏补播结合,逐步向综合治理的方向发展,1988〜1989年又进入生物灭鼠,设置鹰架、采用C型肉毒棱菌素杀灭高原鼠兔。截止1990年底,累计人工捕捉中华鼢鼠159.7万只,灭鼠面积为110.7万亩(次),灭效为92.7%。设置鹰架108个,控制面积为5万亩。C型肉毒棱菌素灭鼠27.2万亩,平均灭效为95.8%。
  通过灭鼠围栏封育草场,有效地控制了鼠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缓了草场退化。
  第六节畜禽疫病
  —、人畜共患病
  (一)炭疽
  藏语称“刹”,致死率很高。
  1950-1989年,先后在夏河县发生19起,发病107头只匹,死亡102只匹,致死率95.32%。牧民群众中因食炭疽病死牲畜被感染而致命者屡有发生。
  从1951年起,每年用无毒炭疽芽胞苗对各类食草动物进行预防注射,基本控制了该病。近几年个别乡村虽有发生,但呈零星散发。(二)布氏杆菌病
  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多发,以侵害生殖系统和关节为特征。夏河县各乡均有发生,呈地方性流行。
  布病检疫开始于1958年,血检牛2659头,检出阳性849头,检出率为11.06%。1975年,在美仁公社当江村、多合毛自然村重点血检空怀、不孕母牛154头,检出阳性113头,检出率为74.34%,其危害相当严重。
  '从1976年起,应用布氏五号苗在夏河县范围内进行免疫接种。
  1985年省、州专家对夏河县3乡3个行政村进行考核验收,血检牛634头,检出阳性9头,检出率为1.41%;血检羊3705只,检出阳性25只,检出率为0.67%,达到中央地办室规定的控制标准。1988年甘南州抽检牛276头,检出阳性3头/平均检出率为1.09%,抽检羊12845只,检出阳性208只,平均检出率为1.62%。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据资料统计,到1990年止,夏河县共免疫牛羊4557600头(只)次。
  (三)结核病
  1980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甘南州动物检疫站的协助下,以结核菌素点眼的方法对清水公社1359头牦牛进行检疫,检出阳性196头,检出率为14.42%;1984年州动物检疫站在合作检疫鸡624只,检验出阳性病鸡36只,阳性率为5.76%;1985年5月检疫鸡145只,检出阳性病鸡4只,检出率为2.76%。
  (四)破伤风
  破伤风又叫强直症,俗称“四六风”,藏语称“赞卡”。1960-1989年,夏河县各类牲畜共计发病49头,致死48头,致死率97.9%。近年来,随着兽医防治工作的落实,破伤风在夏河县基本被控制。
  (五)放线菌病
  是一种牛、马、猪和人共患的一种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增生性放线菌肿和慢性化脓。在夏河县呈零星发生。1972年在博拉公社发生牛放线菌病7例,全部治愈。
  (六)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在夏河县普遍存在,藏语称“蹄茶”。主要是侵害蹄部而发生腐蹄病,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夏秋两季多发于小灌木草场上放牧的成年绵羊.1976-1980年,在美仁、美武、科才、牙利吉、阿木去乎等公社绵羊发病3781只,死亡121只,致死率为3.2%。(七)狂犬病
  此病在夏河县零星散发,1957年驻合作某部骑兵团1匹军马被疯狗咬伤,继而病马咬伤兽医1人,人也发病。在桑科乡也发生过被疯狗咬伤的人、畜数例。从1966年以来,未见该病发生。
  (八)嗜皮菌病
  1980年调查资料表明,在博拉公社检査犊牛75头,发病率为100%。1985年在桑科乡检査犊牛1469头,发病1087头,发病率为73.99%。
  (九)口蹄疫(代号0005)
  口蹄疫俗称“ 口疮”,藏语称“卡才”。夏河县1981年前是该病的老疫区,流行甚广,危害相当严重。
  从1960年起,对该病的毒型进行了鉴定,在发生的9起疫情中,除1953年和1956年发生的2起未定型外,其余2起为A型,5起为O型,内源性的4起,外源性的5起。
  1977年3月26日该病从四川传入玛曲县,继而迅速蔓延到夏河县14个公社。据不完全统计,夏河县共发病80544(头、只),其中牛发病17942头,死亡1429头,致死率7.96%;羊发病62602只,死亡2889只,致死率4.61%。
  从历史发病的情况来看,此病2〜3年周期性的流行一次,而且都具有 “秋发、冬虚、春缓、夏平休”的常规。1977年发生的这一起则具有特殊性, 夏季暴发,流行期长,流行面积广,危害最大。按不变价算,经济损失达43万余元。
  1981年5月,加门关公社西科合、哈傲、俄合道3村牛发病98头。此后至1990年再未发生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夏河县已达到消灭区标准。
  二、畜禽传染病
  (一)马、驴、骡病
  ①鼻疽夏河23个乡(镇)均有流行,以牧区乡较为严重。
  1956年初检马531匹,检出阳性115匹,其中开放性病马就有30匹,阳性检出率高达2.66%。从此开始逐年普检。据统计1956-1967年夏河县共检疫马属牲畜38204匹,检出阳性2963匹。1970〜1980年,夏河县共检疫马属牲畜129117匹,检出阳性3188匹,检出率2.46%。
  1981年起遵照全国农业会议精神,采取全面普检和捕杀病毒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到1988年夏河县共检疫马属牲畜185707匹,检出阳性病畜304匹,平均检出率为0.16%,比1956年检出率下降21.52%。1989〜1990年连续两年未检岀阳性病畜,达到甘肃省畜牧厅牧医文件规定的县级消灭标准。
  ② 马腺疫据统计1958-1981年,夏河县共发病1532匹,死亡96匹,致死率为6.3%。从1982年开始夏河县再未见此病发生。
  ③ 马流行性感冒1975年夏河县大流行,共发病3570匹,死亡84匹,致死率为2.4%。
  ④ 马巴氏杆菌病1965年甘加乡发病马7匹,死亡3匹。1966年后再从未发生过。
  ⑤ 马传染性胸膜肺炎1953年初见于桑科乡。1976-1980年合作驻军骑兵团马发病96匹,死亡4匹,致死率4.17%。1981年后再未见发生。
  (二)牛羊病
  ① 牛瘟1949年冬到1950年底,牛瘟在麻当、清水、桑科、达麦、甘加等乡发生和流行,死牛423头。
  1951〜1952年在完尕滩、达麦、美武、那义、上卡加乡和桑科军牧场发生和流行,死亡1002头。
  1953-1955年,在加门关、博拉、那义、桑科、下巴沟、麦西等乡发生, 发病1536头,死亡1054头,致死率为68.6%。
  从1952年起,每年进行1次牛瘟免化弱毒疫苗的预防注射。1957年起, 每隔2~3年进行1次牛瘟绵羊免化弱毒的预防注射。自1956年以来,再未发生过此病,但仍坚持定期预防注射,以巩固防疫效果。到1980年已有22年未发病,宣布已消灭了牛瘟。
  ② 牛肺疫1950年首先在美武乡发生,死牛50头。1953〜1958年疫情扩散到美仁、那义、上卡加、下卡加、唐尕昂、阿木去乎、牙利吉、科才、甘加、桑科等11个乡。据1950-1961年不完全统计发病牛9883头,死亡4410头,致死率为44.62%,该病冬春季节发病较高。1958年,甘肃农业大学传染病教研组在夏河县美仁、美武、上卡加乡防治牛肺疫期间,对临床表现、尸体解剖系统观察,对牦牛肺疫自然病例血清蛋白成份电泳分析,进一步证实治疗牛肺疫,用“914”疗效良好,土霉素盐酸效果更好。
  1959年应用甘南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生产供应的牛肺疫弱毒培养苗,在夏河县范围内预防注射,1960年应用甘南州牧研所和西北牧研所共同研制成功的牛肺疫免化弱毒苗注射,收到显著效果。自1962年以来再未发生该病,1989年宣布消灭牛肺疫。
  ③ 牛出血性败血病夏河县发病比较广泛,多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很高。1954〜1990年夏河县共发病9318头,死亡5111头,致死率平均为54.85%,个别地区致死率高达92〜100%。
  1958年起,每年定期预防注射1~2次(含秋季犊牛补针)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现已达到基本控制的标准。
  ④ 牛恶性卡他热60年代初在夏河县曾有过散发。1979年在博拉乡发生病牛1头,1980年以来在那义乡门诊发现13头,各种药物治疗都无明显效果。
  ⑤ 犊牛副伤寒该病1969年在碌曲县发生流行,后蔓延到夏河县美仁、甘加、扎油、麦西、阿木去乎等地。1976-1979年发病牛263头,死亡52头,致死率平均为19.77%。从1975年开始注射甘南州牧研所生产的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使该病得到控制。
  ⑥ 牛羊副结核病1961年从东北引进成年牛33头,先后发病死亡23头,死亡率69.7%。后经加强管理,补铁、补饲料等措施,使病情得到缓解。
  ⑦ 红眼病1978-1980年,桑科、甘加、牙利吉、科才、美武等地发病572头,死亡9头,致死率为1.5%。
  ⑧ 羊梭菌性疾病该病常发生于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在科才、甘加、桑科、美仁、美武、下巴沟、麦西、加门关等乡和桑科种羊场。1974〜1985年,夏河县共计发病3509只,死亡2504只,致死率71%。从1966年起,每年预防注射1次羊厌气菌病联合苗,对控制该病起了很大作用。
  ⑨ 羔羊痢疾该病在夏河县流行已久,损失严重。60年代末,对羔羊用土霉素盐酸盐150-200毫克内服,效果令人满意。
  ⑩ 绵羊巴氏杆菌病1961年在美仁乡发生,发病羊298只,死亡192只,致死率64.43%。治疗早期用链霉素、青霉素、磺胺类药,效果良好。
  ⑪羊痘据不完全统计,甘加、桑科、科才、牙利吉、那义、扎油、上卡加等乡,1954-1982年共发病5起,发病羊16130只,死亡1196只,致死率7.41%。
  从1954年起,每年在重点疫区连续注射氢氧化铝苗和羊痘鸡胚化弱毒苗。1982年后,再未发生。
  ⑫羊链球菌病1963年发生于那义乡。经甘南州牧研所诊断,并由甘农大用血清学方法定为兰斯菲而德氏C族溶血性链球菌。此后1965年、1978年、1980年又发生于美仁、桑科、博拉等乡。先后发生4起,共计发病羊472只,死亡350只,致死率74%。
  从1965年起,在重点疫区每年预防注射1次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基本控制了该病。
  ⑬羊传染性口膜炎该病在夏河县呈地方性流行,传播快。1976〜1978年曾在阿木去乎、牙利吉、麻当、美武、甘加、桑科、下巴沟、加门关、下卡加、桑科种羊场发生和流行。共计发病羊4951只,死亡728只,致死率14.7%。
  ⑭山羊衣原体病1979年,麻当乡兽医站通过流行病学调査,经甘肃农大血清学检验,确诊为山羊衣原体病。1989年疫病普査中抽检羊109只,检出阳性1只,阳性率为0.92%。
  (三)猪病
  ①猪瘟在夏河县各乡均有发生,尤以半农半牧区严重。1958〜1984年夏河县共发生6起,死猪4988头,部分地区致死率高达95%以上,危害相当严重。近年来加强防治,除个别村发生外,未造成大面积流行。
  ② 猪巴氏杆菌病1956年和1980年发生两次大流行,夏河县共计发病而死亡猪2477头。
  ③猪喘气病夏河县原本并无此种病,1960年从山东引进的垛山种猪中发现,此后开始蔓延流行到完尕滩、博拉、阿木去乎、美武、麦西、扎油、那义等地,危害严重。仅1979年和1980年就发病4610头,死亡897头,致死率为19.46%。
  ④ 仔猪副伤寒1959-1960年,先后在合作镇、扎油、美武乡呈散发性流行,共发病415头,死亡275头,致死率66.26%。
  目前,仔猪副伤寒在夏河县已属被控制的疫病之一。
  (四)鸡病
  鸡新城疫1965〜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在九甲、那义、麻当、清水、完尕滩、达麦等乡先后发病6起,病鸡1277只,死亡1277只,致死率为100%。1989年经用血凝抑制试验抽检61只,检出阳性2只,阳性率3.3%。
  近年来,将此病列入了危害严重的五病之一,加强Ⅰ、Ⅱ
  系苗的接种和市场检疫,再未见该病发生,基本达到控制标准。
  三、畜禽寄生虫病
  夏河县草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阴湿。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畜禽寄生虫病种类繁多,感染普遍,引起各种不同的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据调查,夏河县各类畜禽寄生虫共分4门、7纲、16目、86种 (属)。其中:马寄生虫10种(属);牛、羊寄生虫55种(属);猪寄生虫13种(属);犬寄生虫7种(属);鸡寄生虫1种(属)。
  夏河县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有:绵羊胃肠道线虫病、肝片吸虫病、肺线虫病、绦虫病、羊泰勒氏焦虫病和螨虫病6种。
  (-)绵羊胃肠道线虫
  危害绵羊严重的线虫有:捻转血矛线虫(捻转胃虫)、奥斯特他线虫(综色胃虫)、马歇尔线虫(马氏综色胃虫)、仰口线虫(钩虫)、食道口线虫(结节虫)、夏伯特线虫(阔口线虫)和毛首线虫(鞭虫)等。一般为几种(属)的寄生虫混合感染,在春季形成侵袭高潮,是绵羊春乏、瘦弱、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消瘦、贫血、胃肠炎、腹泻、浮肿等。严重侵袭时可造成羊只大批死亡。
  (二)肝片吸虫
  呈地方性流行,是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甘加、博拉、牙利吉等乡感染高、强度大,表现为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牛羊多在7〜9月感染肝片吸虫,11月初开始发病死亡。翌年3~4月形成发病高潮,6月基本停止。
  在1950-1960年防治肝片吸虫病用氯化碳、六氯乙烷、硫双二氯酚。70年代用硝氯酚。80年代用抗虫入敏(丙硫苯咪唑
  )每年春秋两季驱虫,效果较好。
  近年来,定期驱虫收集粪便堆积杀灭虫卵,结合草原建设改造水潭和水草地,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避开沼泽地放牧和饮水等,肝片吸虫病在一些乡、村呈下降趋势。
  (三)肺线虫病
  大型肺线虫在佐盖多玛、佐盖曼玛、桑科种羊场等11个乡(场)感染率平均为35.74%,最高感染强度达474条。
  主要症状为咳嗽、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在春季引起牛羊发病死亡。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在科才公社发病死亡周岁内羔羊631只,死亡率2.6%o
  防治用四咪唑(15毫克/公斤)加敌百虫(80毫克/公斤)临时用时配成10%的合剂,间隔48小时,分两次皮下或气管注射或口服,有92〜100%的驱虫作用。
  (四)草绦虫病夏河县此病分布广,对羔羊和犊牛危害严重。不仅影响幼畜生长发育,严重时常引起死亡。
  据调査莫尼茨绦虫感染率13.31%。感染强度1〜9条;无卵黄腺绦虫感染率18.35〜33.33%,感染强度1〜13条。
  (五)羊泰勒焦虫病
  藏语称“奇豆或扎豆”。1978年经麻当乡畜牧兽医站调查和甘南州牧研所检验确诊,羊泰勒焦虫病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一定的地方性。夏河县有10个乡、99个村的羊发病,占夏河县23个乡(镇)的43.47%。其中以清水、麻当、达麦、九甲、完尕滩、唐尔昂、下卡加等乡比较严重。②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春、秋两季发生,3月下旬开始,4〜5月初达到高潮,5月底逐渐停息;8月初又开始,9月初达高潮,9月底逐渐停息。完尕滩乡1976年3〜9月死于该病的羔羊有486只,其中4〜5月死亡325只,占死亡羔羊的66.8%。③绵羊、山羊均可感染此病,但绵羊中3~5月龄的冬羔发病多,春羔、成年羊和山羊发病较少。达麦乡洒索玛村1976年共产冬羔165只,发病142只,发病率为86%;而完尕滩乡格尔仑村产春羔68只,仅发病1只,发病率为1.4%。④从外地引进的羊和纯种羊发病率高。据统计麻当乡引进的东北绒山羊发病率为77.8%,个别群高达100%,而本地山羊发病率为36.3%。⑤此病潜伏期一般8〜12天,高热稽留、贫血、呼吸、心跳频数、体表淋巴结肿大。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核准,本病的传播媒介为血蜱
  属的青海血蜱。
  70年代末开始用具尼尔(血虫净)肌肉或静脉注射,疗效较好。
  (六)螨病
  广泛流行于夏河县各乡。1961-1962年桑科乡因螨病死亡马1000余匹。1962年夏河县畜牧兽医站科技人员用5-10%敌百虫水溶液加煤油制成混悬剂,治愈率很高。70至80年代后用新药林丹乳油,蝇毒磷等疗效均佳。落实检疫,隔离治疗,消毒等措施防治家畜螨病,能迅速扑灭或控制。
  60年代起在牧区投资修建了药浴池,80年代又引进淋浴机械。并发动牧民利用木桶、大铁锅等进行全药性羊药浴。据统计1959-1989年夏河县共药浴羊842万只次。
  兽医卫生检疫对羊棘球蚴
  感染情况,从1980年起进行了调査,夏河县共调査羊3482只,感染率为21%。(七)蝇蛆病
  羊鼻蝇病在夏河县呈地方性流行。患羊鼻腔、额窦发炎、摇头不安、喷鼻在地上磨擦,流带脓性鼻液,使羊消瘦。据观察7月份雌蝇飞向羊鼻孔产卵,感染率16.84%0感染强度2~34个。12月至翌年发病。近年来应用 “DDV”熏杀,效果较好。
  (八)牛皮蝇
  牛皮蝇蛆寄生牛背皮下,俗称“蹦虫”。该病在夏河县内感染率为85〜100%。牛皮蝇蛆感染可使牛的体重与奶量减少平均10-15%,使皮革价值降低20〜30%。
  近年来应用倍硫磷6~9毫克/公斤肌肉注射牛15万头,疗效63〜98%。
  为查清羊寄生虫种类、分布,更进一步有效的防治寄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1957〜1980年,先后在夏河县17个乡(点)剖析羊34180只,共检出寄生虫36种(属),其中,吸虫4种(属);绦虫6种(属);线虫17种(属);蜘蛛昆虫8种(属),原虫1种(属)。粪检1558份,检出寄生虫16种 (属)。
  四、畜禽普通病
  (一)内科疫病
  是家禽普通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病。据1985年那义乡门诊病例统计,全年各类疾病病例385例,内科病268例,占总病例的69.61%;其中消化系统疾病189例,占总病例的49%,占内科疾病的70.5%;呼吸系统疾病75例,占总病例19%,占内科疾病的27%;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发病率很低。
  (二)外科疾病
  夏河县家禽的外科病,主要发生在役用家畜。据1985年那义乡兽医门诊统计:外科疾病共发生76例,占门诊总病例的19.7%。
  (三)产科疾病
  产科疾病在夏河县发病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奶牛和奶羊,较为多见的是胎衣不下,乳房炎及难产等。
  (四)代谢疾病
  夏河地域辽阔,由于土壤、水源等各方面的差异,饲草、饲料中所含营养成份也有所不同。60年代,半农半牧区及桑科种羊场羔羊发生白肌病,已确诊为硒一维生素E缺乏病。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可达100%。近年应用亚硒酸纳预防,收到良好效果。
  (五)中毒性疾病
  夏河县常见的有农药、饲草料、药物、动物性中毒。
  农药中毒:据统计1976-1980年误食666粉、磷化锌、氟已酸胺中毒家禽337例,死亡269头(只),致死率79.8%。
  饲草、饲料中毒:有甜菜、油籽饼中毒,原因是调制方法不当或发霉变质。据1976-1979年不完全统计:甜菜中毒猪19头,死亡19头;油籽饼中毒猪14头,死亡14头,另外霉芜根中毒猪43头,死亡43头,死亡率都是100%o
  药物中毒:主要在预防或治疗时,用药量过大所致。1979年2月,桑科种羊场在给杂种羔羊预防白肌病时,因注射亚硒酸钠过量而引起89只羔羊死亡。同年麻当郭哇塘村也发生同类事故,死亡杂种羔羊32只。
  动物性毒物中毒:1977年夏天,牙利吉公社2匹马,被蜜蜂螫伤,毒素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而死亡。
  矿物性毒物中毒:1964年那义乡9头犏
  牛,因舐食沥青而发生胃、肠穿孔而死亡。
  五、中曽医、藏兽医相结合
  藏兽医吸取了藏医中医、中兽医及外国医学的一些理药方剂和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兽医学术。解放后,政府对中藏兽医人员采取“团结、教育、使用、提高”的政策,并从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以加强藏区兽医建设。
  1953年,对夏河县藏兽医用“灌花”免疫牛瘟的传统经验进行了调査研究。1959年,进行藏兽医“采风”活动,从藏兽医理论、诊断、藏药及内外科、寄生虫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验总结。70年代开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夏河地区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发现中草药320多种。70年代中期,组建藏兽医研究组和桑科乡藏兽医工作站,利用当地中药资源研制出多种藏成药,在治疗羔羊拉稀、牛胎衣不下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广大的兽医工作者在防治家畜疾病的过程中,中西兽医、藏兽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继承老经验的基础上,推广针灸、电麻等新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六、动物检疫
  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在拉卜楞镇设检疫组,1987年州动物检疫站将合作镇检疫任务移交夏河县。1989年底,夏河县共设检疫组2个,乡镇检疫站21个,有检疫员23名(乡站检疫员21名),监督员4名。
  (一)运输检疫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及《实施细则》,从根本上明确了畜牧部门对防疫、检疫工作的领导权和监督权。夏河县进一步加强了交通检疫,开展验证,补检和消毒工作。1987〜1989年共检各类畜禽7681头 (只),各类皮103487张,毛1683.5吨,肉类632.9吨,酥油20.5吨,内脏4226付。
  (二)市场检疫
  由夏河县政府委任7名专职人员,认真进行市场检疫。1988年,对国营、集体、个体屠宰单位(个人),经严格审查后,发放了兽医卫生合格证。制定了肉品上市必经检疫,重点査验产地检疫证、防疫注射证、宰前检疫证,3证不全一律不予检验。对违犯规定者,采取重则罚款,情节恶劣的给予吊销经营许可证等措施,从而杜绝了肉食中毒事件的发生。
  1987〜1989年检疫各类大牲畜5346头,给鸡补针2335只;消毒各种毛类1531吨;消毒各种皮张77615张;各种杂骨150吨。
  第七节牧业机械
  一、牧业机械的引进与推广
  (-)牧业机械的引进
  夏河县畜牧业机械的引进是从50年代开始的。1956年至1959年,从上海引进手摇奶油分离器10台,首次向广大农牧区介绍和推广这种简易、方便、高效的酥油提纯设备。同年又引进手摇喷雾(粉)器300余具,用于草原灭蝗。
  1963年,夏河县畜牧站引进苏式12头电动剪毛机1台,6头电动剪毛机4台,4头机动剪毛机38台,在夏河县大面积推广。
  1968年引进牧草割晒机2台。
  1970年引进上海产手压喷雾器300余具,主要用于全县性的治虫灭鼠。又先后从北京等地引进38台背负式机动喷雾(粉)器,担架式机动喷雾 (粉)器15台,手摇奶油分离器8台。
  1979年,农业部安排夏河县为牧业现代化试点县,以探索牧区向现代化发展的路子。夏河县牧业机械化先进技术的引进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1981年,国家投资240万元(其中用于牧业机械购置和牧机站建设资金70万元),选型引进西德SM4型旋转圆盘割草机、RP-180型大圆草捆打捆机;澳大利亚产MC880型割压扁铺条割草机、垛撬机;配套新疆产PGZX—1.74型圆盘割草机和PLZ-4.8型指轮式搂草机。配备包括3台红旗100型、5台铁牛一55型拖拉机在内的机具42台/件,使牧机站初具规模。
  1982年,又引进PKJ-1.4型、徐州拖拉机厂的PKJ—147型小方草捆、拣、拾、压捆机和7KY-4A型大园捆运输车。
  1983年9月,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在夏河县召开“全国牧区畜牧业现代化试点牧业机械经营管理座谈会”。会议要求各牧业现代化试点县加强机务管理,积极开展综合办站,推广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认真开展技术培训,加快提高牧业机械化水平。
  1984年5月,国家科委“六•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牧草机械研制和中间试验”课题,以机械工业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为甲方,夏河县牧机站为乙方,甘肃省农机局和国家牧业机械工业公司为丙方,签定了编号为81217403的“牧业机械中间试验协议书”。1984年5月30日经国家科委协调攻关局以〔1984〕国科发攻字23号函批复实施。经3年努力,科研与生产紧密配合,圆满完成了任务。3年累计种草、改良退化天然草地8.9万亩,超过原实施方案两倍,收获牧草3.5万亩、924.5万公斤;收获青贮饲料400亩、80万公斤;收获草籽43.5万公斤,年盈利47万元,机械设备投资回收期1.5年。
  1986年11月初,国家科委委托机械工业部农机局在兰州召开“牧业机械研制和中间试验评审会”,一致认为这项试验对改变畜牧业生产的旧观念、促进科学种草养畜,向商品化生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题的试验,使牧机站新增PGY—3.0割草压扁机、PLG—2.8斜角滚桶搂草机、PTK—1.6园草捆压捆机、PCZ—3牧草拣草拾装载车、PTD—3.6拣拾压垛机、PTK—2.7方草捆拣拾机、TGC-4青饲自卸挂车等18种牧业机械和30台拖拉机,全部设备可承担改良草地3万亩、耕翻种植人工草地1.5万亩、收获青干草1.5万亩、收获青饲料0.15万亩的生产能力。牧草收获机械具备散草、压垛、圆捆、方捆等多种工艺系统,适合不同的生产要求。1987年,该项试验被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6年11月,农牧渔业部畜牧业机械专家调査组一行5人在夏河县甘加、桑科两乡和加尕滩饲料基地,以及天祝、肃北等地考察后,写出了《甘肃省畜牧业机械化调查报告》。该报告所总结出的甘肃省“以机保畜,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四点经验之一就是:夏河县牧机站坚持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走种草养畜、牧业机械集中经营管理、分散服务,以机械为主要生产手段“以草养机,以机促牧”。
  1986年,甘南州牧研所承担的PBC-2.1型牧草耕播地区适应性试验在夏河县甘加乡西科草地和桑科乡政府南围栏草地上进行。
  在甘加乡西科三队草地上试验澳大利亚康纳•谢伊公司生产的悬挂式圆盘收草播种机,受到牧民群众欢迎,完全适应于植被的松土补播。西安农机厂的PMB—7型牧草一谷物播种机,在牙利吉乡二郎滩的熟地作业,又先后对IL-5-35重型牵引五铧
  犁、5-30中型五铧犁及铁牛一55拖拉机配套的 ILX—3—30重型三铧犁、还有IPY—3.4型41轻型园盘耙、PMB—7型牧草播种机等机械进行了生产考核,基本上能满足当地牧艺要求。
  从1981-1988年的8年间,夏河县先后从内蒙引进PSY—H型牲畜药浴机16台,小型药浴机8台,分别推广到夏河县各乡。1989年,夏河县农机厂仿造的小型药浴机又陆续装配到牙利吉等乡。
  40多年来,夏河县在牧业先进机械技术的引进上已形成一套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的完整体系,在牧业建设中正日益显示岀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止1982年,夏河县拥有各种牧业用动力机械1307台、1192马力,大中型拖拉机118台、6501马力;手扶拖拉机59台、696马力,共折合287.7标准台。柴油机191台、2470马力;电动机926台、801马力。牧业用汽车13辆、1235马力。机引农机具316台,其中田间作业机械178台,运输机械138台。粮油饲料加工机械237台,场上作业机械646台。畜牧业机械706台。半机械化农机具15060台件。
  1986〜1990年间,在夏河全县推广手摇奶油分离器2000余台。
  (二)牧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在50年代,夏河县先后从各地引进手摇式、手压式、背负式、担架式等喷雾(粉)器,在夏河县范围内进行大量推广应用,对草原治虫灭鼠发挥了积极作用。
  60年代,通过广泛宣传,推广机械剪毛,对促进夏河县牧业机械的发展步伐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9年夏河县牧机站成立,经国家连续3年投资240万元,设备各类牧业机械42台/件,初步形成了以牧机站、草原站、畜牧站、农机厂为中心,各乡村为依托的牧业机械推广和应用体系。
  1985年后,夏河县为农转牧的16个乡分别装配了 PCJ-5.0型粉碎机加工草粉。
  1986年7月,在桑科种羊场组织全甘肃省优秀剪毛员进行现场示范,培训剪毛人员。
  1985〜1986年,夏河县农机厂生产编结网围栏,加上内蒙网围栏公司的产品,促进了夏河县围栏设施的更新换代。
  80年代,夏河县牧机站设有农牧机培训班,培养了1500余名动力机械操作人员,在牧业机械推广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节畜牧业主要科技成果
  自1950年后,夏河县县、乡两级畜牧兽医技术单位做了大量科技服务工作。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夏河县畜牧系统协助省、州有关单位共完成试验、推广、调査研究课题近18项,其中11项成果分别获部、省、厅、州级科技成果奖。
  —、畜牧
  1.《夏河县畜牧资源调查与区划报告》
  该《报告》查清了夏河县天然草场资源和畜种资源,清楚准确地反映了畜牧业生产现状;总结了畜牧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和畜种改良的经验教训;比较准确地分析了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因素。畜牧业分区划片合理,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夏河县的实际,为畜牧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提高中国牦牛生产力研究”(8省区攻关项目)
  1982〜1986年完成。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夏河县参与人李寿定获荣誉证书。
  3•“利用野牦牛冷冻精授配家牦牛提高后代生产力研究”
  1987-1989年完成。获1991年甘肃省畜牧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4•“绵羊超数排卵和受精卵移植研究试验”
  1976-1979年完成。当时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这项科研成果获甘南州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和甘肃省科技大会奖。
  二、兽医
  1.应用先进科技手段生产的疫(菌)苗,通过长期有计划的免疫。至1990年底,使发生流行于夏河县的家畜主要传染病“牛瘟”、“牛肺疫”、“马鼻疽”、“五号病”达到国家、省厅级消灭标准;布氏杆菌病达到控制区标准。
  2.“绵羊寄生虫的区系和季节动态调查”。
  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成,为有效地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夏河地区羊泰勒焦虫病的调査与防治课题”、“夏河县麻当乡山羊衣原体病的流行学调査与诊断”
  确诊了这两种新传染病。解开了百年大谜。为发展养羊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夏河县家畜家禽疫病志》
  1980-1989年,通过疫病普查和实验诊断掌握第一手资料写成。主要编写人员张瑛、杨科、胡光辉3人被评为甘肃省疫病普查先进个人,并授予荣誉证书。
  5.“绵羊泰勒焦虫病细胞裂殖体培养”
  此项目由宁夏自治区银川农科院、甘南州牧研所,夏河县麻当乡畜牧兽医工作站共同攻关,于1980年完成。1987荣获甘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
  6.“夏河县药用动植物调查”
  1975-1980年完成,查清了中藏药的分布和数量,为今后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草原
  1.“甘加干旱草原改良试验”
  1978-1980年完成。该试验为探索草原建设的有效途径,解决牲畜冬春缺草的问题提供了依据。1981年荣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2•“甘南州天然草场资源调查报告”
  1979年7月〜1984年9月完成。夏河县主要参加人员有王国胜、方有元等。
  通过外业调查和内业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开发天然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及农牧业区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荣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甘南州科技成果二等奖。3.“甘南栽培牧草区划研究”
  1987年完成。通过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全面进行生产现状的大量考察,开展小区试验等工作,为区划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该项目荣获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夏河县主要参加人员颜显明。
  4.“夏河县草原植物汉藏对照名录”
  由夏河县草原站畜牧师旦增编写,1990年由甘南州科委在“甘南科技”专辑刊登。该书对今后草原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夏河县天然草场产草量与气象动态研究”、“控育法减少鼠害的研究”、“甘南州鼠虫害普查”等3个科技项目的完成,对夏河县及甘南州草原建设与保护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牧机
  夏河县承担国家科委“六•五”重点攻关项目《牧草机械中间试验》。这项试验,对改变畜牧业生产旧观念,促进科学种草养畜,向商品化生产转化均有重要意义。1987年被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五、生化制剂
  1.“超氧化物歧化酶”
  1986年7月6日,成功地试制出“超氧化物歧化酶”,经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和甘肃省内有关专家教授现场检测验收,认定产品符合国际规定标准,达到生物试剂要求,可以批量生产,对外销售。主要研究人员:马江等。
  2.“牛血清白蛋白”
  1987年初引进工艺,4月25日由高秀琴主持,成功试制出首批“牛血清白蛋白”。经甘肃省有关专家检测验收,各项技术指标质量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内同类产品水平。夏河县草场类型表夏河县草场类型表
  续表
  夏河县天然草场主要优良牧草成份表
  夏河县天然草场类型面积比例表
  夏河县成年牦牛主要体尺指标
  牦牛不同年龄的体重
  牦牛酥油率统计表
  单位:公斤、%
  牦牛的产乳性能统计表
  单位:公斤、%
  牦牛剪毛量和毛长统计表
  单位:公斤、厘米牦牛挤奶量统计表
  单位:公斤
  夏河县牦牛屠宰测定
  单位:公斤•%牦牛群结构统计表
  地址:佐盖多玛乡
  牛群结构统计表
  犏牛挤奶量统计表
  单位:公斤
  犏牛体尺统计表
  单位:厘米
  夏河县黄牛分布情况统计表(1982年)
  夏河县黄牛毛色统计表夏河县不同年龄黄牛体尺、体重测定统计表
  单位:厘米、公斤
  夏河县不同年龄黄牛体尺、体重测定统计表(续)
  夏河县藏羊的体尺统计表
  藏羊不同年龄的体:
  单位:公斤
  藏羊羔生长速度统计表
  单位:公斤夏河县藏羊生长发育表
  单位:公斤
  夏河县藏羊剪毛量、羊毛(度统计表
  单位:公斤、厘米夏河县藏羊羊毛纤维类型重量比例
  单位:%
  夏河县成年藏羊羊毛品质鉴定表
  单位:%
  夏河县羊毛含脂率、净毛率
  单位:%各种组合杂交羊体重测定统计表
  单位:公斤
  夏河县杂种羊、藏羊屠宰试验测定表
  单位:公斤、%
  夏河县杂种羊、藏羊剪毛量统计表
  单位:公斤夏河县甘加羊的体尺统计表
  单位:厘米
  夏河县甘加羊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尺统计表
  单位:公斤1949〜1990年夏河县畜牧业生产情况
  单位:万头、匹(只)%
  1949-1990年夏河县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头、匹(只)%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专题

牦牛
相关专题
犏牛
相关专题
黄牛
相关专题
藏系绵羊
相关专题
甘加型羊
相关专题
山羊
相关专题
蕨蔴猪
相关专题
河曲马
相关专题
蝗虫
相关专题
草原毛虫
相关专题
高原鼠兔
相关专题
中华鼢鼠
相关专题
炭疽
相关专题
布氏杆菌病
相关专题
结核病
相关专题
破伤风
相关专题
放线菌病
相关专题
坏死杆菌病
相关专题
狂犬病
相关专题
嗜皮菌病
相关专题
口蹄疫
相关专题
鼻疽
相关专题
马腺疫
相关专题
马流行性感冒
相关专题
马巴氏杆菌病
相关专题
牛瘟
相关专题
牛肺疫
相关专题
牛出血性败血病
相关专题
牛恶性卡他热
相关专题
犊牛副伤寒
相关专题
牛羊副结核病
相关专题
红眼病
相关专题
羊梭菌性疾病
相关专题
羔羊痢疾
相关专题
绵羊巴氏杆菌病
相关专题
羊痘
相关专题
羊链球菌病
相关专题
羊传染性口膜炎
相关专题
山羊衣原体病
相关专题
猪瘟
相关专题
猪巴氏杆菌病
相关专题
猪喘气病
相关专题
仔猪副伤寒
相关专题
鸡新城疫
相关专题
绵羊胃肠道线虫
相关专题
肝片吸虫
相关专题
肺线虫病
相关专题
草绦虫病
相关专题
羊泰勒焦虫病
相关专题
螨病
相关专题
蝇蛆病
相关专题
牛皮蝇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