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传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3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传统习俗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4
页码: 285—288
摘要: 夏河县传统习俗主要有:藏族传统的插箭、藏族传统的祭湖求雨、藏族传统的女子梳头等。
关键词: 夏河县 传统习俗

内容

一、藏族传统的插箭
  插箭是一项祭神活动,依其所祭之神类的不同,所称名讳也不同。如祭护法神的叫做“拉托”,祭战神的叫做“化卡尔”,祭山神的叫做“拉卜则”。插“拉托”的是寺僧的活动。插“化卡尔”是部落联合的大型活动。插“拉卜则”是各个村落单独的活动,惟这种活动较普遍,故在此着重介绍这一类插箭活动。在分述其活动项目之前,对山神作一简介。
  万物有灵的观点认为:山水大地乃至宇宙空间,大凡都有神灵存在。而这众多的神灵都具有超自然的法术和力量。与诸神比较而言,山神是一种极其渺小的神灵,只不过是一种一群魑魅但它们也和其他恶神一样,依仗其超自然之力,也能兴风作浪,劈雷降雹,掠夺人间丰收之果。在莲花生祖师(公元八世纪乌丈那人,今阿富汗)进藏之前,它们也和穷凶极恶的妖魔鬼怪一起,降灾祸于藏区。由于佛教的宗旨是劝善,而它们则嫉“善”如仇,极力阻扰佛教的传入和发展。鉴此,蕃王赤松德赞派人迎请莲花生祖师,求其降伏邪恶势力,宏扬佛教。祖师以其威德无比的法力,征服了整个雪域的凶神恶煞,迫其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并按其神力大小分别封为“却君”(护法)、“松玛”(护国)、“郁拉”(护地方)、“西卜德合”(护宅基,即山神)等职衔。从那以后,山神便成为护正教驱邪恶,扶信徒的行善势力,也自然成为人们崇拜与供养的对象。藏区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护村山神,也都有相应的迎神词,藏语称之为“桑议”。迎神词内容各异,但其开头都必有颂扬莲花生大师之功德内容,其次都有描绘各自山神的形象,结尾都是祈求山神除灾灭祸、人畜平安之类的词。各村的山神中有土生土长的本地神,也有迎请而至的“外来户”。这迎请山神、撰写“桑议”的应该是当地名望尊高,学识渊博的活佛,非凡人所为。
  插箭的程序有备物、煨桑、插箭、插旗、扬“隆达”、赛马等项,按程序分述如下:
  备物临近插箭活动日,人们则积极准备为之所需诸物,如买箭杆,印经旗,藏语谓之“坚参泽茂”,意即“胜幢顶”。做箭羽。拌桑子,即煨桑物,是用炒熟的青稞蛋、糌粑、酥油、糖果、酒、鲜奶、窝奶等食物以及“桑周”等,合拌而成。摘柏枝、印“隆达”。插箭前一天将箭做好,箭杆的根部削成箭头状,顶部绑柏枝,柏枝下面扎有三棱式彩色木板质箭羽,下面再缠哈达或彩布条,羊毛之类。其形状似箭又像杼子,箭羽上还绘有宝珠、白螺、吉祥轮等图案,很好看。
  煨桑当参加插箭的人们到齐后,便开始煨桑,也就是整个插箭活动的开始。先将牛粪或柴禾堆在煨桑台(每个插箭地点都设有泥石垒成的煨桑台),把火点着,再加柏枝,放桑子,撒净水或酒。随即念“桑义”,同声高乎“拉加罗",意即“天神战胜了"。据说33天之主帝释的部下天神和非天主金曜的部下为争夺如意树上的果实而连年征战,若非天得逞,将有毁灭世界乃至宇宙的危险,牧人们高呼此口号以声援天神。在一片响彻云霄的欢呼、鸣炮、螺号声中,各举各的箭,绕煨桑台转三圈,待两支最长的公用箭(一支属大活佛、一支属村庄)插完后,再蜂拥而上,插个人的箭。箭都插齐,再用细长的羊毛线,藏语称之不“木特合”,将箭堆缠牢。至此插箭告一段落。 插旗插箭就绪,便开始到离插箭处较远的插旗地点,插法与前相同,先煨桑,再插旗,然后扬“隆达”。隆达意即风马,是在四方形的小块纸片上印有背负宝珠,奔驰如飞的骏马,四个角子印有虎、狮、鹏、龙四物。其含意是:好运像腾空而驰的骏马,威震山河的猛虎,咆哮如雷的雪山狮,展翅千里的大鹏,独霸长空的玉龙一样亨通。一时间,乘风而飑的隆达像雪花般飞满天空,飘满山岗。
  随着插箭活动进入尾声,象征性的群体赛马便开始,但这并不是在争先夺奖,所有参加插箭的骑手都得参加跑马的行列。想象这是在受山神的检阅。随之插箭活动全部结束。
  二、藏族传统的祭湖求雨
  夏河县境内的达尔加雍措、达藏措等天然湖泊,被当地群众视为神湖。每年农历六月间,几乎天天都有前来祭湖的人群。他们各自带着伏藏袋及煨桑用品,从四面八方云集湖边。伏藏袋,藏语称“代尔口”,里面装着粮食、香料等物。小的只有几两重,大的重几十斤,乃至上百斤,伏藏袋应严保素净,切不可触及荤腥物。人们先在湖边煨桑,再在由先辈活佛指定的方位将伏藏袋投入湖内。然后退至离湖稍远的草滩上野炊聚餐。还有男女对唱山歌取乐者。这祭湖的目的在于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求雨常见农区人为之。若乡里遇久旱,人们赶到湖边,先举行如前所述的祭湖活动,再将一宝瓶盖严口子,用五色彩线拴牢投入湖中,过一段时间捞上来,用手摇动,听里面有无声响,据说若求得雨时,瓶内有奇妙的响声。待瓶内有响声即带至久旱之处。若无响声则反复沉捞,直至有声响为止。宝瓶所到之处下了充足的雨水后,再将宝瓶送至湖边,投入湖内,又捞而听之,直至瓶内无声响,算是将所求之雨归还原主,并煨桑致谢。据说这种祭湖求雨的方法很灵验。
  祭湖求雨虽带着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也有一定的民间娱乐成份,所以当地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男女非常喜欢参与此项活动。
  三、藏族传统的女子梳头
  做头,又称上头,按藏语意译,应称之为“伏发”,是女子进入成年的礼仪。藏族有句谚语曰;“男上十五,计不问父。女上十五,食不乞母”。无论男女,二十五岁就得参加成年人的劳动及社交活动,不再以儿童对待,但做了头的少女,依然在父母严格管束下起居,直至出嫁为止。
  做头作为女子一生必行的礼仪,很受本地藏族群众的重视。作为父母则更积极地为之准备一应服饰及筵庆之物。在家庭条件尚可的情况下,尽量办得体面些。做头仪式多在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五日举行。举行仪式之前,有两三个老练的妇女为做头女子梳理,将头发梳成很多细辫,披佩发饰(详见藏族服饰一节)。举行仪式那天,做头女子身着盛装,佩戴华饰,艳若天仙下凡。当天还要举办丰盛的酒宴,以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和村里人。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专题

插箭
相关专题
祭湖求雨
相关专题
女子梳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