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衣食住行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6
页码: 278—283
摘要: 藏族服饰,服装一整套藏族服装由帽、衬衫、袍、裤、靴、腰带等组成。回族服装,主要特点在于头饰。藏族食品和饮料花样众多而制做简便;味美可口而营养充裕。回族清真饮食种类繁多。藏族房屋县境内的藏族民居,一般都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房,马和驮牛是藏区主要的运行工具。
关键词: 夏河县 饮食民俗 居住民俗 出行民俗

内容

一、民族服饰
  1.藏族服饰 服装一整套藏族服装由帽、衬衫、袍、裤、靴、腰带等组成。除腰带之外,均分冬装、夏装、春秋装三类。春秋装用料为氆氇或毛毯挂面等。夏装多用锦缎绸布,冬装则是皮毛。 每一类服装又分平时着装和节日盛装。其款式多样,贵贱各异。在此择几样作以简介:所谓平时着装,自然是价值低廉而方便实用的服装。如棉布、纤维、人造毛革、棉毯,还有自制毛毡等材料缝制的服装靴帽。所谓节日盛装,则是用料昂贵,作工精细的服装。如狐皮袍、鹿皮袍、羔皮(黑色尤贵)袍、羊皮袍、氆氇袍、高档毛料袍等,其中狐皮袍、羔皮袍挂面子,毛料袍挂里子;鹿皮袍、羊皮袍边沿贴五寸至一尺宽的绒布条,男式的领子外镶金钱豹皮。羔皮袍、毛料袍边镶水獭皮。这些袍子的价值都在近千元或万元以上。穿上去美观大方,富丽华贵。藏族群众在春夏季喜欢戴礼帽、秋冬季喜欢戴狐皮帽,老年人则喜欢戴自制毡帽和羔皮帽。中青年一代喜欢穿现代皮鞋、马靴,而老年人喜欢藏靴。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族群众也不分男女均穿裤子,而且也和汉族一样,夏穿单,冬着棉。青年男女还将短裤、内裤、毛裤、罩裤套着穿。改变了过去“男女率无裤”的落后面貌。除个别地区的极少数老年人之外,都爱穿背心、衬衫。 藏族服装,不论哪一类,都有男式女式之分,男式宽袍长袖,女式相应地袍窄袖短。穿着时袍子下沿男子不下膝盖,女子平脚跟而齐。服饰最华贵的要数拉卜楞地区“吾吉合”(藏语,意即枪手,在一年一度的正月祈祷法会上可见)的服饰,其用料尤为昂贵,做工格外细腻,堪称服饰之冠。精选的黑羔皮袍子,挂高档毛料面子,外罩锦缎料缝制而成的单袍,边沿均镶尺来宽的水獭皮,穿着时呈双层形。金丝缎的衬衣,五彩缤纷的藏式龙头靴子,光是这种靴子一双就值六、七百元。还佩带珊瑚项链和象牙念珠串,甚至还有纯金制作的“嘎吾”(小佛龛)。这样一套服饰要值上万或几万元。不过这贵重的服饰在一年里只有穿一次的机会,所以,一旦做齐,便是几代人的传用品。
  装饰藏族群众喜欢佩带的装饰物,有发饰、项链、耳坠、嘎吾、手镯、戒指、奶钩、劳果、藏刀以及手表等,其中妇女佩戴的发饰分三种,即甘加等牧区的叫作“珠乎夹”(意即牧区发饰),麻当等农区叫作“荣夹”(意即农式发饰),拉卜楞地区叫作“里塘夹”(意思是康区里塘地方的发饰)。这三种发饰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披佩于妇女分梳许多碎辫的统一发式上。常见的都是以银圆、银灯(扣碗状、顶嵌珊瑚)、白螺、珊瑚、玛瑙、腊白、蚌壳等物连缀而成。现代年青人视之为累赘,除举行女子上头仪式外,平时概不披佩。耳坠一般都是黄金或白银制作,也有个别铜质的。其形状似金钩吊灯笼。项链是用珊瑚、翡翠、松耳石等贯串而成。嘎吾,一般都是银质的,其形状有圆有方,里面装有佛像、护身符等物,实则小巧玲珑的小佛龛,起护身、装饰两种作用。手镯多为象牙或银质。戒指有金、银、铜质的。妇女腰间佩带的奶勾、劳果多为白银制作。 铺盖除个别牧区和边远山区之外,藏族群众普遍有铺褥盖被的生活习俗。当然,铺盖质地的好坏,取决于家庭的贫富,即有地毯锦缎,也有白毡棉被。但每家每户都有整洁的铺盖,这说明正在改进着用皮裘“夜以为被”的生活方式。
  2.回族服饰
  回族服装,主要特点在于头饰。男性一般戴白色或黑色、棕色无沿帽,称号帽;女性戴丝绸等细料制成的盖头,少女、新婚妇女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现今城市妇女职工,已改为白色或桃红色“仿护士帽”,额前留有“刘海”。老人及宗教职业者喜穿直领、对襟大衣,称 “准拜”。
   二、饮食
  1.藏族饮食
   藏族食品和饮料花样众多而制做简便;味美可口而营养充裕。食用方便而经济实惠等特点,在此列举以下几样,以作简介。
  (1)食品
  蕨麻米饭作料有大米、蕨麻、白糖、酥油。制作方法:先将大米、蕨麻另行煮熟,一样一半盛在碗内,再撒上白糖,浇上酥油汁。食用时用调羹边搅边吃。具有甜而不涩,油而不腻的特点。藏族群众视之为团圆和睦的象征性食品,设宴待客时首先上桌。
  手抓肉藏族宰牲不用刀杀,而是用细绳将牲口勒闭而死,然后在胸部划一小口,将手伸进去割断血管,让血液暂积于胸腔,这样一则不使血液外流,二则可保持血质。
  藏族食肉不兴烹炒,而是连肉带骨解肢后以清水煮之,调料也只是食盐和花椒。煮至半熟捞而食之。
  灌肠有肉肠和血肠两种。肉肠是用绞碎的肺、心、肾等内脏加切碎的蒜苗和食盐灌入大肠;血肠是用绞碎的肉放在血液中,加上食盐、花椒粉搅匀而灌入细肠内,均以清水煮熟食用。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藏包将牛羊肉绞碎后加食盐、花椒粉或葱,再加少量水份搅匀成馅子,用不发酵的死面包好蒸熟。其形似宝瓶,皮薄多汁,色味俱佳,被誉为“水晶包子”。
  “辛”,将蕨麻、曲拉磨碎后放在融化的酥油内,加上食糖搅匀,倒入盆或碗内,再浮上几颗红枣,置于凉处,凝固后扣盆(碗)取出,用刀削吃,甜美可口。在牧区作馈赠亲友的礼品。
  糌粑先将碗内放一块酥油,然后倒茶水,再放糌粑(熟青稞粉)、加曲拉(乳渣)、白糖,用手搅拌,边搅边吃。因食用方便实惠,历来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主食。
  “哈居”(亦称辣子尕勺),先将羊肉剁碎,下在凉水里边煮边搅,开锅后加盐,调料及葱花,盛在碗里再调油辣子,然后拌好糌粑用拇、食、中三指将拌好的糌粑一小块捏成勺形,再用小勺连肉带汤舀入糌粑捏的勺里食之,不但别有风味、而且增热抗寒,是藏区冬季早晨的佳餐。
  “多食合”意即“石浇”,一种牧区独有的野外食肉方法。牧人们先将羊肉与骨头分解,再将肉割成小块,堆在一起。加上食盐、花椒粉等调料拌匀,然后撑开事先洗好的羊肚,塞一把肉,装一块烧红的青石头蛋,直至肉和石块装完后,用绳子把肚口扎牢,不让里面的热气遗漏。这时,羊肚里嘭嘭鼓涌,似欲崩破,再轻轻翻滚,待热气降温,停止崩跳时,用刀子划开一点口子,取岀积在里面的肉汁,然后将肚皮整个划开,吃一块肉,喝一口汤,其滋味别具一格,任凭炒吃烤吃,任凭加什么调料,都无法与之相比,真是妙不可言。据说“多食合”使用过的青石头蛋趁热垫在脚下,还能治腰肾及风湿性疾病呢。
  (2)饮料
  酸奶,俗称“窝奶”,藏语称“霄”。将牛奶煮沸后倒入木桶或瓷缸内,待温而不烫时放一点旧酸奶,然后盖掩置于保温处发酵,过半天或一夜后取出。食用时盛在碗里加点食糖,既酸甜可口,又解渴开胃,既可顶食品,又可当饮料。也常是待宾客之佳肴。
  青棵酒先将青稞洗净,用清水煮熟,再滗去水份,待降温后撒上酒曲,装入口袋,置于热炕以促发酵。过两三日发酵后转而倒入缸内,再加些酒曲,把缸口捂实,以免漏气。如此放置一段时间,至少也得半月。蒸馏时,将发酵的青稞倒入稍大的铁锅内,加点清水,用木质锅盖盖严,锅盖中心部位凿一小口,与馏酒缸外层上端的窟窿用管子连结,使锅内的蒸气通入馏酒缸的间隙,馏酒缸内添置凉水或冰块,使其保持低温。锅底下点火(不宜过猛),至锅开沸,蒸气通过馏缸化作酒液,从馏缸外层下端的小孔中流出。这就是青棵酒的全部酿造过程。此酒具有低度、醇香的特点。还有治病滋补的功能。藏族群众,尤其是农区,逢年过节都要酿造。醇香的青稞酒与洁白的哈达一样,象征着藏族人民的热情友善。若到过辽阔的藏区,不喝一碗青稞美酒是件憾事。
  奶茶先将凉水倒入壶内,加一把大茶烧开,待大茶滚出茶色,再加伏茶、鲜奶,煮沸即喝之。有些地方还有以食盐、姜片、核桃仁调味的。其特点清香可口,美味无穷。早上喝几碗奶茶,一上午不觉饥渴。
  2.回族饮食
   清真饮食种类繁多,在此列举一二,以作简介:
   (1)面食
   手拉大卤面宽者如指,薄而透明,调以油炸豆腐及牛肉片烩成的卤汁,外加少量青菜、蒜苗丝之类,浓淡适宜,味醇可口。
  炒肉面手揪面片,似拇指甲大小,薄厚均匀。用牛、羊肉块、粉条、青辣子炒烩而成。一窝丝,是手拉面的一种,而面条细如丝。或拌凉面,或调以碎肉及豆腐泡制的汁、汤或卤汁,随到随吃,很方便。
  糖包生羊油切碎,加白糖或红糖作馅,捏成三角形,蒸熟后食用。
  菜包秋冬多以黄萝卜与肉加葱作馅,春夏以韭菜或韭苔加肉作馅,蒸熟或烤熟。食用时调以醋、酱、辣子。
  酿皮子用温水调优等粉揉成面团,卧半小时后,用十五比一的冷水搓洗。俟面水澄清后,除去清水,所余似糊状,稍加碱水,舀在罗锅中蒸之,边舀边熟边取。然后切成条,和以面筋,调以醋、盐、油辣子、蒜泥、芥末等味,清凉爽口。
  凉粉将粉面用开水散成糊状,冷却后,佐以调料食之。
  甜麦子用青稞、小麦加甜酒曲发酵酿制,加以食糖水份食之。
  (2)菜肴
  发菜先除去发菜杂物,洗净晾干,取鸡蛋适量,蛋白、蛋黄分别盛入碗内,用筷子迅速搅拌成糊状,蛋黄与发菜拌匀,置入盆底,覆以蛋白蒸熟,吃时,与清汤炮制,加木耳、香菜等即成。
   烩三鲜鱿鱼、海参、白木耳做原料,黑白相加,海味浓郁。
   烩蹄筋牛羊蹄筋,含有丰富营养,先将牛羊筋蹄发酥。或牛羊蹄筋单独清汤烩成,味淡不腻。
   杂割以洗净的牛内脏、头、蹄等煮烂熟透,然后零割装碗盛汤食之。
  (3)饮料
  五香茶三泡台碗子内放上等青茶、冰糖、桂圆、杏肉干、红枣,用随开随倒的开水,称之为“牡丹花”泡喝,清香可口,帮助消化,解除疲劳。
  三、住行
  1.藏族民居
  房屋县境内的藏族民居,一般都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房。分大厅(间带锅灶、热炕)、耳房、佛龛间、储物间等,解放前只有农区及城镇居民住之。而现在各牧区,除个别地方仍住蒙古包或牛毛帐篷外,设在冬窝子的居民点都有房屋。并且不断改善着住房条件,有的牧区居民点,还将原先的土房改建成新式瓦房或小楼房。
  帐篷帐篷种类较多,主要的有黑牛毛帐篷,是用牧民自织的牛毛粗布缝成,其特点是宽阔而暖和,适应牧区寒冷的秋冬气候。用“状如覆斗”来比喻牛毛帐的形状恰如其份。内有两柱一梁,外边四方有拉绳及撑杆,下边沿有数十根角子,把帐篷四周紧紧地拴在地面。帐内靠后整齐地垒着衣物箱和粮食袋,中间设有佛龛。正中搭有三角形的土灶,帐内大部分面积被土灶分成左右,牧民通常以男左女右居之。黑肚帐,其前后两端是白棉布,中间是自织牛毛粗布,形状有圆有方,还有船形的,其特点是明亮而不漏雨,轻装方便,常在春夏季游牧时住之。以上两种帐篷的顶部均留有出烟窗口,昼开夜合。白帐,纯属白布缝制,在牧区用于搬迁帐圈的路途。花帐,是在白帐上用青、蓝布剪制的各种图案。用于“香浪”等夏季节日,有颇高的欣赏价值。蒙古包,也有称之为白帐者。形似麦垛,用白帆布作面子,羊毛毡作里子合缝而成,有多根编排而成的柳条支撑,有门窗,顶部有圆形烟窗。县境内唯科才乡能见到蒙古包,这里的人们可能是受黄河南蒙古族的影响而住蒙古包。
  2.藏区运行
  自古以来,马和驮牛是藏区主要的运行工具。用牛驮运物资,以马骑行,是游牧生活的主要特点,然而交通发达的今天,除城镇或公路沿线的农区外,骑马牛驮依然是主要的运行方式。现代牧区,虽也有自行车、摩托、汽车、拖拉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但仍然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在夏日的牧区,骑马旅行,乃是独具情趣的享受。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