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伊斯兰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2
页码: 259—260
摘要: 夏河县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他们大部分来自河州(临夏),少部分来自青海、宁夏和陕西等地。他们进入夏河地区的时间可追溯到明代的“茶马互市”,而大规模伊斯兰教民进入夏河地区是在清乾隆以后。在解放前夕,夏河县有回族730户3858人,撒拉族40户147人;1964年回族人口已增为7895人,撒拉族474人,东乡族36人,保安族35人。
关键词: 夏河县 宗教 伊斯兰教

内容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
  夏河县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他们大部分来自河州(临夏),少部分来自青海、宁夏和陕西等地。他们进入夏河地区的时间可追溯到明代的“茶马互市”,而大规模伊斯兰教民进入夏河地区是在清乾隆以后。在解放前夕,夏河县有回族730户3858人,撒拉族40户147人;1964年回族人口已增为7895人,撒拉族474人,东乡族36人,保安族35人。
  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各民族人口日渐增多,夏河县各地纷纷建起了清真寺,1949年时,夏河县境内有拉卜楞、黑错、洒索麻、阿木去乎、清水、美武、博拉、木柱沟、达麦店、完尕滩等11座清真寺。
  二、重点清真寺简介
  拉卜楞清真寺:1884年(清咸丰四年),由回商达吾海买等人请求在上塔修建清真寺,为了穆斯林教民的宗教活动,拉卜楞寺同意在上塔哇修建。最初建起时是一座能容纳十余人的临时礼拜堂,由于教民人数逐年增加,1898年在回商马九等人的主持下,对清真寺进行了扩建,改临时礼拜堂为三间土坪房,并聘请河州多支坝张阿訇
  来此担任教长。
  1914年,回商马如蛟等人将三间土平房按礼拜殿的形式,扩建为五间,并修建了阿訇、满拉宿舍三间。
  1936年由于马仲英事件影响,河州大批难民涌入夏河地区,当时回族户数已超过300户,清真寺学董马乐天等人经黄正清同意,新建689平方米的清真寺,寺内有砖木结构主殿5间,辅殿3间,阁楼亭顶式的三层宣礼楼一座,东南北厢房24间,灶房、淋浴房、厕所等共12间。整座建筑造型古老雄伟,飞檐四翘,角亭对立,大殿内外及宣礼楼雕梁画柱,砖雕木刻,细腻精巧,古朴典雅,寺内悬挂有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青海和硕特前首旗亲王贡噶环觉尔,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委员、临夏市回族名绅喇世俊等人送的贺匾。文革中清真寺被毁。1981年,由孔庆禄教长倡导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殿宇式礼拜大殿一座,其面积511平方米,能容纳近800人,高25.2米的五层宣礼楼, 阿訇、满拉住宿楼10间,共205平方米。
  教派门宦
   夏河县穆斯林教徒有2786人,其中老教2516人,新教250人,三台教20人。
   三、教派门宦
  1.门宦类别
   老教教民主要属胡非耶的花寺门宦、毕家场门宦、疯门(灵明堂)门宦和嘎的林耶的大拱北门宦。
  2.门宦特点
   老教门宦:吃了念,念了吃。
   新教门宦:吃了不念,念了不吃。
   三台教门宦:磕头(礼拜)时举双手从头到胸换三下(为三节之意)。
  3.穆斯林主要节日
   (1)大尔德节(大年)一次,无论大、小都要闭斋一月。
   (2)小尔德节(小年)一次,老年人均要闭斋一月,青年人自愿。
   (3)古尔邦节(纪念亡人)一次,给亡人献羊。
   (4)四个拱北给清真寺各供经一次,表示纪念圣人。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阿訇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拉卜楞清真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