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藏传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藏传佛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13
页码: 247—259
摘要: 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它是佛教意识形态和藏族历史文化长期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藏传佛教既有佛教的共性也有藏传佛教特有的个性。
关键词: 夏河县 宗教 佛教

内容

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它是佛教意识形态和藏族历史文化长期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藏传佛教既有佛教的共性也有藏传佛教特有的个性。
  一、夏河佛教源流及宗派
  1.格鲁派(黄教)该派因其依据葛当派教义为“甘丹必鲁”,简称格鲁,“格鲁”,意为“善律”,故称善律派。又因该派僧人所着袈裟和僧帽均为黄色,俗称黄帽派,或黄教。也有称它为甘丹寺派,格鲁派是十五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1357〜1419年)宗教改革后而兴盛起来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公元1373年到卫藏学经,先后跟从萨加,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自十四世纪90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密经论,至80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各派教法,他吸收了葛当派的戒、定、慧学修并重的方法;吸收了萨加派研究佛经学问的严谨;主张显宗、密宗并重,在密宗教义修炼方面将佛教所有教派的精华均吸收过来。他著书说,授徒传教,独树一派,在卫藏地区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1409年,宗喀巴首创拉萨祈原法会(俗称“传大昭”);同年,他倡建的甘丹寺建成开光,不久其弟子绛央曲杰和强钦曲杰又先后建立哲蚌寺(1416年)和色拉寺(1418年)。宗喀巴圆寂后,该派势力逐渐扩大,在藏地三区先后建立了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等许多寺院。各寺院建筑宏伟,僧人众多,塑像精美,有一套学经修习制度,成为在藏族僧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教派。达赖,班禅是该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在明、清两朝的册封扶持下,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佛教教义经宗喀巴改革后的解释,深化,更加贴近“人间”,贴近现实,成为一种弥漫于人生各个角落的文化氛围,渗入信教民众的苦乐观、宇宙观,审美观,生活观,伦理观……之中。夏河县格鲁派的传播和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之前,庄浪(今永登)、西宁、河州、(临夏),拉卜楞一带,是元裔蒙古土默特部和吐蕃族牧地,蒙古部落势力尤盛,当时虽然在西藏地区已由黄教占居统治地位,但在甘青这一带,仍主要信奉红教。万历六年(1578)蒙古土默特部俺塔汗尊奉黄教首领索南嘉措(1543-1588年)“为圣识一切互齐尔达赖喇嘛”(即三世达赖),迎请达赖喇嘛到青海,俺塔汗在青海共和县建立黄教寺院,由此黄教在甘、青一带蒙古诸部落中取代了红教的地位,开始普遍流行。
  黄教最早传入甘南和拉卜楞地区,是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当时,卓尼禅定寺堪布仁钦龙布(第三代卓尼土司扎西的四弟)赴拉萨从师学法,通过了宗喀巴的显密两教精义,返里后改革花教。弘传格鲁派教,并将该寺改宗黄教。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一世嘉木样应青海河南蒙旗亲王邀请来拉卜楞建寺弘法后,甘南黄教中心由卓尼禅定寺转到拉卜楞寺,此后,黄教一直在夏河地区占统治地位,其他各派渐渐衰败,到解放初,夏河县的藏传佛教地区,90%以上的信徒都信奉格鲁派。
  2.宁玛派(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个教派,它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二是旧,所谓古,是说这个教派认为他们的一套教法,是从公元八世纪时候由莲花生传下来的,而藏传佛教其他教派是在十一世纪中叶以后新创立的,所以宁玛派的历史渊源要比其他教派早三百年。所谓旧,在显宗方面不分新旧,只是在密宗方面,一般都以仁钦桑布为界,在他之前翻译过来的密宗经典算是旧派,他以后的算是新派。又因该派僧人着红色袈裟,戴红色僧帽,故俗称“红教”。
  宁玛派在教义上,将佛法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瑜伽)乘,方便(瑜伽)乘,瑜伽乘,大瑜伽乘,随瑜伽乘,无上瑜伽乘等九乘,前三乘合名波罗密多乘,即显宗,为化身释加牟尼所说。后六乘合名真言乘或金刚乘,即密宗。
  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教徒一般是在家僧人,安家立业,娶妻生子。
  红教僧人大盘发,身佩手镯,戒指,耳环,牛角之类,出外时手执锡杖。
  在明万历年之前,宁玛派已在甘南藏区广为传播,河州、卓尼等地都有许多红教寺。位于麻当的古堆红教寺,始建于1819年。
  3.萨迦派(花教)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建筑在那片灰白色土地上的寺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该教派的教主由衮却杰波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绕两支传承。主要扬道果传授等显密教法,不禁娶妻,唯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异性。
  萨迦派虽在夏河地区流传过,但至今未保留下寺院。
  二、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座落在夏河县城的西端。寺院占地1000多亩,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俄项宗哲创建,全名为“尕旦夏知布达尔吉扎西伊苏旗委琅”,简称“拉章扎西旗”,康藏地区又称“安多扎西郭莽”。
  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大师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蒙古贝勒察汗丹津之请,返里建寺弘法。翌年,闻思学院的大经堂竣工以后,当地蒙藏信徒出于对大师遵崇,便在扎西旗前面冠以“拉章”(拉章意为佛宫)就成了“拉章扎西旗”,久而久之,“拉章”一词转音成今日的“拉卜楞”,遂成为寺名、地名。1716年建立续部下学院。到了第二世嘉木样时,建立了时轮学院;医学院经堂,虽已起始,然教徒不多,但寺外扩充十分迅速,显密两教,包括各种经堂的“一百零八寺”,已经形成。等三世嘉木样完成了医学院的建筑。第五世嘉木样建立喜金刚学院和续部上学院,并扩建各种佛殿。这样,历经二百七十余年的兴建,翻修,扩建,研究显密教义学院均已次第完成,重要的佛殿也先后建成,成为一个具有六大学院,通称四大赛赤,八大堪布,十八囊欠(实际不止此数)和号称3600个僧众,寺108个寺属(不止此数)的大寺院。
  拉卜楞寺的政教合一组织
  拉卜楞寺建立以后,随着教区的扩大,辖寺的不断增加,其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
  公元1701年,游牧于甘、青、川边界的和硕特蒙古贝勒察罕丹津,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于1709年先后两次遣使赴藏,敦请甘加籍的哲蚌寺郭莽堪布华秀•俄项宗哲(一世嘉木样)回籍建寺。建成后,献300名青少年为僧,献属民500户,做为寺院的香火户。
  公元1772年,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判乱事件,清廷派兵平息,事后拟定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禁约青海十二事》、这给青海格鲁派寺院以极大的约束,但这对拉卜楞寺的扩大发展给了好机遇。因察罕丹津未参与判乱,拉卜楞寺遂得以保护,成为各地僧侣的避难之处。该寺也因之扩大了影响,宗教地位随之提高。在甘、青两地新建,扩建40余座属寺,这些寺院的属民大都成了拉卜楞的神民和政民。
  拉卜楞寺通过众多属寺,由控制宗教权而控制了政权。与此同时,着重管理宗教事务的统治机构已显得不相适应,于是成立“僧俗会议”,这就是拉卜楞寺早期的政教合一组织。后又“僧俗会议”之下设立“臭仓”,直接管理教区的政教纠纷及民事刑事案件,藏传佛教于此直接涉及教区的政治活动。到清乾隆末年,四世嘉木样又对体制进行整顿、废除僧俗会议制,成立了仲贾磋多(嘉木样座前会议),设置了“遐西”(侍卫)组织,遐西当差数年后,便可派往所属部落任头人或派任代表。这样有利于集中政教大权。五世嘉木样建立了“议仓”制度,配备了专职僧官。使其政教组织日趋严密,权力高度集中。
  到1949年前后,拉卜楞寺遍布甘、青、川及新疆、内外蒙古等地。据1957年统计,拉卜楞寺实辖178座寺(包括本寺),僧侣多达3700人。
  拉卜楞寺的活佛
  拉卜楞寺的活佛,除寺主嘉木样外,号称四大赛赤,八大堪布,十八囊欠(实际不止此数)等大小活佛100多人。
  赛赤佛位有:
  贡唐仓、霍尔藏仓、萨木察仓、德哇仓,喇嘛尕若仓、阿莽仓(前四位为在拉卜楞寺有正式佛位,后二位在本寺按赛赤对待)。
  堪布佛位的有:
  郭莽仓、嘉仓、德唐仓、堪布•诺门罕、堪布•俄旺格勒仓(以上五位曾任过拉萨哲蚌寺郭莽堪布)德龙巴达仓、江尔仓、襄佐堪布仓、囊藏仓、华热哇仓、加那化仓、阿莽强哇仓、诺日仓、琅仓、努古仓、贡却桑盖仓。
  相当于堪布佛位的有:
  雍增仓、江昔仓、惹仓、然旦加措仓、霍尔仓、哲贡巴仓、高大仓、洛藏金巴仓、俄旺扎西仓、色拉仓、觉拉仓、拉然巴仓、居尔洪仓、达隆切仓、托古仓、措德仓、德海仓、更登达吉仓、多华尔参巴仓、达让仓、拉考仓、夏秀仓、却藏仓、措卡哇仓、阿木去乎木道仓、麦西木道仓、达尔干堪布仓、年妥焦巴仓、贡哇仓、华热赛尼仓、喇嘛彭措仓、甲卜尔仓、贡秀仓、久格仓、索智仓、念智仓、嘉夏戎仓、强木格仓、作格多丹仓、甘珠尔哇仓、姜夏尔嘉木样拉章组织表磋钦措兑(教务会议)组织表仲贾措兑(嘉木样座前会议)组织表
  议仓(嘉木样办公厅)组织表仓、察科仓。
  侧席地位的活佛有:
  赛来仓、特尔玛仓、萨察丁克尔仓、丹仓、韩仓、岗卡仓、柔扎仓、恰盖仓、耶尔哇仓、加夏让强哇仓、郭察仓、尤甲仓、华然达隆仓、郭烈仓、西苍夏茸仓、亦通仓。
  另有堪布以下,侧席以上的女活佛光日仓在拉卜楞寺亦有囊欠。
  拉卜楞寺的法会与纪念日
  1.毛兰姆(祈愿)大法会,是从正月初三晚起,到十七日止。法会期间,除了各种诵经会,祈祷会和进行“然江巴”,“多仁巴”学位考试外,还举行八日放生,十三日展佛,十四日法舞,十五日晚间酥油花供灯,十六日香巴佛转寺等活动。
  2.二月供法会,会期为初四到初八,初八有会供仪仗,俗称“供室会”。
  3.四月娘乃,于十五日举行,这天是释迦牟尼佛圣诞和涅槃的纪念日,教徒断绝饮食,不说话,守饥行,着盛装,绕寺转经轮,念嘛呢为主要内容。
  4.七月柔扎法会,也称“说法会”,自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止,这个会仅次于正月大法会,每天各种诵经会以外,还有举行辨经会。七月初八是“米拉劝法会”以剧的形式演出。
  5.九月禳灾法舞,于二十九日在嘉木样大囊,由喜金刚学院举办。
  6.十月燃灯,二十五为宗喀巴圆寂纪念日,各经堂,佛殿都开放,供僧俗群众供灯朝拜,晚间全寺建筑屋顶燃灯供佛。
  7.历世嘉木样圆纪念寂日;二月五日为一世圆寂纪念日,十月二十七日为二世圆寂纪念日,九月六日为三世圆寂纪念日,二月二十二日为四世圆寂纪念日,二月二十三日为五世圆寂纪念日,在这些日子,全寺各学院,佛殿都要举行纪念活动。
  三、其他主要寺院
  1.德尔隆寺也称沙沟寺,全称为“德尔隆益嘎曲僧林”,位于今夏河县王格塘乡之西南方五公里处,该寺因所在的山谷名称而得名,意为“宝藏谷”,这里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师、藏传佛教能断派创始人玛玖拉仲埋 “伏藏”之处。
  相传,在藏历第三绕迥木龙年(1184年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前后,玛玖拉仲师徒活动于今夏河县一带地区,在大夏河旁的山谷中修行、传法,大约在木龙年年初,玛玖拉仲和她的诸位弟子产生了在未来的时机弘扬圣教大宝和饶益众生的清净的愿,于是积蓄了许多经籍,法器等“伏藏”,玛玖拉仲的大弟子陀音多杰桑格制作了“伏藏”的宝瓶,小弟子陀音桑周以套子封裹好宝瓶,顿德俄格旺秀书写了“伏藏”经文,最后由玛玖拉仲亲自加封。在这一年的阴历三月十日,玛玖拉仲带领她的弟子及侍从携带许多经籍法器等"伏藏”,抵达雅尔莫合隆山沟(即今之德尔隆山沟内)在一座貌似布禄金刚腹部的岩沼内埋下了“伏藏”然后,他们师徒面朝法王和四面护法,显示种种神通作法,并对伏藏日后的发掘作了预言之后离开此地。
  过了一个时期,又有止贡噶举派的僧人来此地修行,在这些止贡噶举派的瑜伽学者师徒驻锡于此地期间,当地西果尔村的密乘瑜伽师年波拉杰做了止贡•仁谦桑保的弟子。后来他按照教师的吩咐,于公元1222年,在止贡噶举的僧人们修持的故址,建造了一座小寺院,称“德尔隆寺”。
  1558年年波•释迦嘉木参住锡德尔隆寺,将帕旺静修院和达宗静修院归并于德尔隆寺,并改宗为格鲁派寺院,建造容纳500人的大经堂。1718年正月一世嘉木样驾临德尔隆山谷,并在此掘岀伏藏,命其亲传弟子赛仓•俄旺扎西主持这座寺院,从此,德尔隆寺由历世赛仓活佛护持。
  1760年第二世赛仓•俄旺嘉样扎西辞去拉卜楞寺法台职务,由11个寺院和部落的群众接往德尔隆寺居住,并修建囊欠,扩建寺院,讲经收徒,广弘佛法。
  1851年第三世赛仓•洛桑扎西饶杰迁徙新寺址,建造了大经堂,释迦牟尼佛殿,吉祥天女护法殿,护法殿,寝宫,大小容宫,管家府邸,舍哇府邸等相继完工。
  1919年马麒派宁海军大举进攻拉卜楞寺。马部进抵土门关之后,德尔隆寺襄佐贡洛格浪和管家嘉木措二人率所辖部落的藏兵进行了顽强持久的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马部放火烧毁了霍尔藏及南木拉两个地区的许多村寨,抢劫财物,杀害乡民。当时宁海军的指挥部驻扎在德尔隆寺,寺内佛殿,经堂被付之一炬,佛像,佛塔及其它公私财物被劫掠一空,经卷和其他珍贵资料全被焚毁,40余名僧人被杀害,300多名护寺的群众遇难。当时五世赛仓活佛驻锡于隆务寺,幸免于难。劫难过后,为了修复寺院,他发愿到各地传教说法,以及募化财产。相继重修了大经堂,佛殿,佛宫等。新塑了弥勒佛等许多佛像,购置了卓尼版《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等几千函经卷。
   解放初期僧众达60多人。该寺在文革中被拆除,1981年修复了大经堂,现有僧众33人。
  德尔隆寺规模虽小,但因历世赛仓活佛经学造诣高深而该寺受到推崇。
  2.合作寺也称“合作•噶丹曲林”,创建于1619年,该寺由大学者贝•希绕却丹兴建,他生于甘加察卡,是圣•嘎丹嘉措的亲教弟子,曾求学于西藏,学识渊博,1678年将静修院扩建,广招僧侣。
  1710年,敦请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驾临合作寺。在教授经法时,一些经卷被风卷去,其中《般若经注释》和《四部经典全解》两部经卷被风卷去各一页,后按嘉佛谕示在一页经文觅获之地修建合作寺讲经院。另一页经觅获之处建造禅修室。
  1749年邀请第一世嘉木样活佛的四大弟子之一的赛赤•坚赞桑盖活佛(曾任噶丹寺等五十三任法台)到合作寺,原寺主格勒嘉措和则妥活佛将合作寺及所属四部落全部转献给坚赞桑盖,坚赞桑盖顺其愿望于当月在合作寺建立五部大论的讲闻辩论制,任命畏日•图道嘉措为法台,制订、完善了寺院法规。从此,赛赤活佛长期护持这座寺院,成为该寺寺主。
  1846年清军攻打合作,烧毁寺院,共33处,僧院400百余所,具成灰烬。
   “文革”中合作寺院全被拆除,1981年合作寺得到了恢复,修建了大经堂,寺内僧人有87人。
  3.捏贡直噶尔寺亦称(白石崖寺),座落在夏河县甘加乡达里加山脚下。
  该寺始建年代较早,但无可靠的资料。据传,藏历第十一胜生木鸡年(公元1644年)甘加班智达创建了这座寺院,建起无柱拉佛殿。他与友嘉然坚巴,建立参尼扎仓(显宗教义)。彼时,寺僧有700百多人。今寺内虽不见班智达的画像、灵塔,但其寝宫遗迹尚存。
  另有一说;寺内存有藏•班智达和友嘉的灵塔。这座寺院由友嘉和达合让赤干、嘉秀等人护持。一个时期,康木•喇卡珠谦,法号年智嘉措为该寺寺主。他为寺院迎请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大藏经,广积功德。这位尊者与甘加诸位耆老于土猴年(1788年)请来俄旺丹贝嘉参法台,因法相经院衰落改为密经院。他任寺院法台、主持经论讲辩。后归拉卜楞属寺。法台由拉卜楞寺院派遣。该寺主持为光日仓活佛。
  1958年光日仓还俗参加工作,翌年在西北民族学院学习。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甘南州政协常委,甘南州妇联委员,夏河县政协常委等职务。4.阿木去乎寺藏语称“噶丹曲科尔林”,位于夏河县西南105公里处,阿木去乎乡境内。该寺初建于1760年,是由第二世嘉木样观察了地形,举行吉祥长净,并进行相地和划线奠基等仪式,将几个小寺合并为一寺,集聚僧侣600余人,对经堂和僧舍等予以规划,并订立简略的寺规。共建三个学院,即:闻思学院,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另建有印经院。 阿木去寺院建立后,纳入拉寺管辖之内,并列为其所属108寺之首,这样阿木去乎八部落也就成为拉卜楞寺院的“拉德”(神民),由拉寺派遣吉哇(财务长)1名,法台三名,副法台1名,曾由色拉•罗桑尼玛,绛央索南嘉措,贡索南齐秋•阿旺雅培,阿坝•洛桑绛央,索南扎巴,阿莽班智达等依次任法台;寺主色拉仓已传承至第四世。
  5.拉卜楞红教寺位于九甲乡王府村旁边。红教属藏传佛教之中“宁玛派”,信奉莲花生大师,僧人穿有红边的白袈裟,头上盘着辫子,他们安家立业,娶妻生子。1880年6月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在勒地擦高地方香浪期间,有一夜梦中征兆与莲花生大师预言相吻合,觉得创建红教寺的时机已到。故于1887年4月间进行修建佛事活动,召集散居在各村庄的僧侣。制定寺规,指派管理人员。并发给管理人员每人一件白色袈裟,其他僧侣每人50块铜钱。赠给寺院莲花生大师佛像及法器等物。
  1890年规定每年古历2月23日至29日为念经修法宗教活动日,同时明确了其施主及所提供的供物等事宜。当时红教寺虽进行宗教活动,但由于无经堂使用,好多年在王府牙蒙昂作为该寺的经堂使用,寺僧均住在各自的家中。
  1906年5月又闹增普章(嘉木样夏宫)作为该寺大经堂,根据多智青寺的轨范仪则规定了夏秋冬三季定期法会。夏季诵瓜加玛经,秋季诵普尔瓦经,冬季诵桑当经等。
   依嘉木样旨意,该寺对拉卜楞寺以及拉卜楞寺的神民、属民之祈福禳灾等宗教活动尽职尽责外,无需承担任何公地方税以及服兵役等义务。
  1946年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修建了经堂和部分僧舍,委派格德仓活佛为该寺法台。是年古历10月嘉木样大师亲临庆祝仪式,诵经祈愿,经堂起名为桑钦蒙吉郎,惠赐寺僧着新袈裟(现在装束)等寺规。
  该寺设三个学级,初级班以学习常诵的大小经文等为主,其次学习正草书法,诵经语调,音韵以及塑造朵马等技艺。
   中级班学习语法、文法、诗学、医药学等学科。高级班修习《普贤上师言教》等密乘。
  该寺僧官由拉卜楞寺委派,僧侣来源从四部翼中招收。
  该寺除了正常宗教活动以外,演岀藏戏也是一个主要活动。每年正月法会等重大节庆期间演出藏戏。该寺演出队创建于1955年,演出的第一部剧是 《智美更登》,是年赴兰州参加西北五省民间文艺会演,并荣获一面锦旗。
   他们演出的剧目有《阿达拉茂》,《赤德赞》,《卓瓦桑姆》等。
  6.拉卜楞觉姆寺(尼姑寺)位于夏河县城西王府村,座落在山腰,与拉卜楞寺隔山相依,尼姑寺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传说,四世嘉木样尕藏图旦旺秀时期,在九甲乡的兰木西尔村已经建立过尼姑寺。后来从理塘(四川省)来了一个叫“祁中华赤”的僧人,在拉卜楞上塔哇建起又一个尼姑寺,当时尼姑人数很少,到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时期,由青海来了一个叫贡曲卓玛的蒙古族尼姑,她经拉卜楞寺高僧拉考仓活佛同意,在山腰扎下帐房,定居修行。后来,在由大施主河南亲王贡噶环觉舍地皮和资财,并请拉卜楞寺格西•拉木慈成相地,在山腰辟地建起了尼姑寺经堂和部分尼姑僧舍,从此尼僧人数猛增上百个。由于1958年反封建斗争扩大化和十年文革,使该寺成为一片断壁残垣,尼僧们被遣散回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在八十年代初,尼姑寺又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尼姑寺佛事活动;清早五时起床习经,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中午念经,初十集中念经,一月内集中念诵“嘛尼经”,四月初一至十六日集中念经和“守娘乃”(斋戒),是尼姑特有的修行形式,斋戒每月数次,每次第一天吃过午餐就便禁食,第二天为守日,正日不食不语,第三天早晨开斋。坐禅闭观的斋戒是尼姑们个人修行的重要内容。坐禅闭观多于冬季在自己的住房内进行。坐禅时,独自端坐在室内避光处,不出门,不说话,不会客(门上有标记),数月到数年不等。在一片沉寂中静悟。此外尼姑们到野外泉边念经修炼,每位信奉者必须至少坐够108个泉,才算功德圆满。
  作海苯教寺
  甘加则秀苯教寺,通称作海寺,位于甘加乡境内,是毗邻区苯教信徒供养的规模最大的寺院。
  作海寺是苯教奠基的350寺院之一,相传其寺创建于藏历第一胜生之前的水虎年,即公元1002年,已历时近九百年。该寺创建者为则秀上师珠旺顿尼夏普尔,尊称大禅师雍仲嘉参,他的上师是徐杰赛庆堡的弟子徐高木楚秀欠保。此后,约五百余年未见文字记戴。直至藏历第一胜生五百年之后,诞生了嘎尔卫上师。雍仲嘉参•则秀活佛希绕。前者是寺院创建者的转世化身,后者是则秀仲热巴之叔。两位活佛在世时,形成了上下两个昂欠(佛邸)。后又当地诞生了曲杰嘉哇慈智木活佛,逐建第三个囊。该寺在1958年前有大经堂一座,佛宫三座,大佛塔一座,僧舍40多院,寺僧50余名。历遭“大跃进”,“文革”劫难毁损,1981年重新修复开放。现重建大经堂一座,佛塔一座,僧舍30余院。该寺拥有当地信徒千人及为数不少的外地信徒。
  寺内执事者格改、温则、吉聂尔等。
  主要宗教活动
  1.春季,正月十五举行祈愿法会,供佛法会。
  2.夏季,举行“嘉哇嘉措”、“都智苏”修持法会,进行坐夏。
  3.冬季,举行消灾回避法事,跳法舞。
  另外,寺内经常举行普明、普空、药师、时轮等法会以及四大会供。每月初八、十、十五日举行抛食驱魔送祟法事。每月上旬、下旬举行长善净恶仪轨等修供法事。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人物

赛来仓
相关人物
特尔玛仓
相关人物
萨察丁克尔仓
相关人物
丹仓
相关人物
韩仓
相关人物
岗卡仓
相关人物
柔扎仓
相关人物
恰盖仓
相关人物
耶尔哇仓
相关人物
加夏让强哇仓
相关人物
郭察仓
相关人物
尤甲仓
相关人物
华然达隆仓
相关人物
郭烈仓
相关人物
西苍夏茸仓
相关人物
亦通仓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专题

格鲁派
相关专题
宁玛派
相关专题
萨迦派
相关专题
二月供法会
相关专题
四月娘乃
相关专题
七月柔扎法会
相关专题
九月禳灾法舞
相关专题
十月燃灯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拉卜楞寺
相关作品
德尔隆寺
相关作品
合作寺
相关作品
捏贡直噶尔寺
相关作品
阿木去乎寺
相关作品
拉卜楞红教寺
相关作品
拉卜楞觉姆寺
相关作品
作海苯教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