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部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部落
分类号: K280.142
页数: 14
页码: 233—246
摘要: 夏河县境内的藏族发展与部落形成,可追溯到唐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在这之前,藏族先民西戎羌之群体部族牧游在这一带。后来吐蕃王朝派兵东进,征服了盘踞在这一带多年的吐谷浑部,使吐谷浑部成为吐蕃王朝的臣民。部分驻防于这一地区的官兵,逐渐和土著民族融合在一起,渐次定居在此。博拉、俄合、扎油等先民部落形成于这一时期前后。
关键词: 夏河县 民族部落

内容

据藏文史料记载:夏河县境内的藏族发展与部落形成,可追溯到唐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在这之前,藏族先民西戎羌之群体部族牧游在这一带。后来吐蕃王朝派兵东进,征服了盘踞在这一带多年的吐谷浑部,使吐谷浑部成为吐蕃王朝的臣民。部分驻防于这一地区的官兵,逐渐和土著民族融合在一起,渐次定居在此。博拉、俄合、扎油等先民部落形成于这一时期前后。据《安多政教史》载:约在公元八世纪初,吐蕃赞普赤热巴巾,为了巩固唐蕃边界,派遣了许多官兵到边防驻守。其中被委任为将领的“义察”军官,是藏族古代姓氏“噶”、“东”、“智”中的“东”之后裔。后来“东氏”后裔中的一部分繁衍为义察、德合察、茂察、郭察、西合察、朝察、热卜察、木察、岗察、散木察、参木察、若合察、河尔察、朵察、斯察、吾察、目合察、次察等十八大“察”系,他是其中的“义察氏”之先祖,他的后裔繁衍在黄河中上游南北各地。其中有兄弟三人游居在桑曲河(大夏河)流域,老大叫帕乃,老二叫朝嘉,老三叫南木拉。帕乃的后裔繁衍成卡加部落,建寨在卡加“刚交哈尔”地方定居,曾被元明两朝授封为卡加百户,现已破落。朝嘉的后裔繁衍为甘加部落,元、明两朝授封为甘加百户的高乃者家族便是他的后裔。南木拉的后裔繁衍为南拉部落,他曾居住的霍尔卡加村落,其辖地在今王格塘以上达麦以下,后又分为上中下“南木拉”。佐盖岗察,达乃岗察(为十八大“察”支系的岗察系)等从前是甘加百户的部落,与卡加、甘加、黑错、扎油。南木拉合称为卡加六大部落,也有将岗察不计在内,而把甘加分为上下两部合称六部者。黑错先祖勒加贤和扎油先祖勒杰合二人是同胞兄弟,为玉察官的后裔。勒加贤来到今那吾乡维曼地方建寨定居,逐发展成黑错部落。勒杰合居住今扎油加格滩地方,发展为扎油部落。根据以上情况,卡加六部的形成约在南北两宋时期。这一时期前后还形成了霍尔藏等部落。到清同治年间,夏河、玛曲等地的诸多部落已形成两大部分的联盟系统,是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部落大联盟和以德尔隆寺为中心的部落联盟。
  1.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之雏形于清乾隆年间,即第二世嘉木样主持拉寺之后。他为巩固和发展拉卜楞寺,继承一世的事业,终生奔走跋涉,宏扬佛法,统一管理。由于嘉木样大师的崇高威望,各地佛教徒呈献寺院和部落属民。遂以拉卜楞寺为母寺的下属各子寺的部落,随其寺成了拉卜楞的“拉德”或“穆德”,由拉卜楞寺派执事僧官和委派头人管理。自此,拉卜楞寺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从拉卜楞地区逐渐扩展到甘、青、川交界处的大部分藏区。随着拉卜楞寺政教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各囊钦活佛也大都拥有自己的属寺和属民,这些囊钦所辖的僧俗理所当然的也是拉卜楞寺的势力范围。据拉卜楞议仓(嘉木样办公厅)在民国年间统计,有以下“拉德”(神民)、“穆德”(政民)、“曲德”(教民)等部落;上阿坝六部落,在拉卜楞代表辖有700户,25位小头人。麦果尔农牧两区共辖有200余户,土官高斗、齐喀仓、阿秀齐喀玛部落的主要头人阿荣、闹尔江等辖有700多户。阿万仓头人阿旺辖有450余户。采尔玛僧官才桑和纳尔玛肖嘎,阿久两头人共辖有150多户。木拉辖有70余户。西祥洪布贡波辖有60余户。曼尔玛头人阿盖辖有500多户。欧拉部落头人与“格尔岗吾”(政权机构)辖有700多牧户。尼玛部落头人与 “格尔岗吾”辖有300多户。佐盖浪哇头人香江辖的哇尔尖木、尕麻、吉热上中下三部共辖有300余户。仙麦头人阿久辖有600余户。热何东巴部落头人阿丹辖有300多户。桃尔果头人辖有200多户。亲王代表投巴勒合齐辖有300多户。桑科头人和七族世袭头目辖有300多户。科才头人与“格尔岗吾”辖有300多户。驻阿木去乎总代表和“三木喜”(智事老人)80名人共辖有700多户。驻多嘎尔代表与“三木喜”辖有140多户。博拉总代表与40名“三木喜"辖有400多户。吉仓两位头人与主见老人辖有130多户。麦西部落辖有120多户,“三木喜”若干人。勒秀八措哇的总代表和50名“三木喜”辖有500余户。俄合吾部翼的“三木喜”辖有500余户。佐盖五部总土官与、日多玛头人、周盖头人、囊哇头人以及“三木喜”所辖的农牧区共有800余户。岗察辖有120多户。上南木拉辖有100多户。甘加头人钦瑞、老龙秀德合辖的四族、斯柔、仁尖、作海、拉纳合、相卜、江哈尔等七帐辖有400余户。哇德辖有40余户。青海尕让头人辖有500余户。另外,其宗教势力还延伸到果洛地区,在康干,康赛尔建有属寺,使中果洛各部落也成为拉卜楞寺的“穆德”。其次在宗教上没有任何关系,而在政务上有往来关系,被拉卜楞寺予以支持和保护的一些联盟地区。如循化境内撒拉族的颗哇乃磨辖的200余户,喇嘛吾吉辖的60余户,江嘎的100余户等村落。他们同其它村落或者地方发生冲突时,拉卜楞寺出面调解或保护。以上庞大的部落联盟中,直属拉卜楞寺的“拉德”据说有八个,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八大部落。
  1.甘加六措哇为一部的甘加部落。
  2.桑科七措哇为一部的桑科部落。
  3.科才三措哇为一部的科才部落。
  4.多嘎尔阴阳两处为一部的多嘎尔部落。
  5.欧拉三措哇为一部的欧拉部落。
  6.尼玛六措哇为一部的尼玛部落。
  7.阿绒六措哇为一部的阿绒部落(阿坝州境内)。
  8.拉德四部翼为一部的拉德部落。
  实际上远远不止以上八个部落,还有阿木去乎八措哇部落,勒秀八措哇部落,博拉四措哇部落,扎油部落,俄合五部落,青海的相贡哇尔部落等相当一部分近似直属的部落。拉卜楞寺对“拉德”和“穆德”部落都派有头人或“更擦布”(代表),代表嘉木样和拉卜楞寺统领本部落的一切政教事务与军事事务。他们的选任均在嘉木样的八十名“夏卜西”(侍从)中产生,一般挑选精明干练的人担任。虽说“更擦布”和头人相似,但头人只管政务,而“更擦布”统管政教一切事务。其任期均为3年。其次都是原有的世袭头人。头人下设“格尔岗吾”(帐篷领导组织),人员根据部落大小而定,下设传令一员,部落有事,头人即派传令召集“格尔岗吾”成员商议。在农区称这种组织为"娘德合"(领导组成人员)是有影响和见地的老人组成,其性质和 “格尔岗吾”组织一样。2.以德隆寺赛仓活佛为总管的部落联盟。这部分部落中,据说在青海黄南一带有少部分部落,而其大部分部落分布在夏河东南部一带。这部分联盟部落世俗称为“洒日噶尔据”(即十处部落寺院)。这十处部落寺院为。
  1.南木拉三部与在该地所分布的寺院。
  2.霍尔藏四部翼与在该地所分布的寺院。
  3.卡加四部翼与在该地所分布的寺院。
  4.黑错四部翼与在该地所分布的寺院。
  5.让艾尔三措哇与分布在该地的寺院。
  以上五大部落所辖内的寺院总称为“洒日噶据”。他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立性。统一性即清廷授予赛仓活佛统领这些地区的合法地位,有权过问其政教等各方面的一切事务,组织召集僧俗联席会议,分配皇粮数额,调解和解决重大纠纷案件等。加之自身在广大佛教徒心目中的威望,使这一地区的僧俗自觉地服从于他,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赛仓活佛在“洒日噶据”中的最高领导地位,由此,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统一性。独立性即各部落间没有依附关系,在宗教、政务、差税等事项的管理方面均有独立性。
  一、拉德四部翼
  拉德四部(也称周边十三庄)分布在今九甲乡境内。相传,拉德四部之地在未建拉卜楞寺以前,只有洒依囊,来周(原为河南蒙古族亲王所辖的六户牧帐),夫地和桑科的擦尔察等部落生息这里。其它村落是在拉卜楞寺建成后逐渐形成的。
  1.拉行贡玛部翼,又称唐纳合部翼,由上下唐纳合、昂去乎、来周、洒依、兰木谢等几个村落组成。
  2.洒哈尔部翼由洒哈尔、加吾日、夫地三村落组成。
  3.塔哇部翼由上下塔哇、曼克尔、洒索玛四村落组成。
  4.拉德秀玛部翼由嘎尔德、油江唐、勒吉合、浪格尔唐、门乃合、柔扎六村落组成。
  二、南木拉部落
  该部位于县城东北部,分布在今达麦乡和王格塘乡一带。南木拉,即本部落先祖之名。南木拉部落早年为卡加六部之一,系义擦军官的后裔。他初到这里不久,便在今霍尔卡加村建寨定居,逐繁衍成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南木拉部落。统治了方园几十里的地方。从而,南木拉即成为部落名称,又衍变为地名。到明末清初时,虽然将这个地区称作南木拉,但其部落已分解为是上中下三个部分,他们之间已没有过去那种高度统一的概念。
  1.上南木拉部该部地处今达乡麦乡境内,由哲钦、哲强、霍尔卡加、确隆多、车子合、多浪唐、道浪沟、白土坡、江麻沟、吉塘、当卫多、善塘、达麦沟等村落组成。
  2.中南木拉部该部所辖分布在今王格塘乡境内。由波吾塘、俄子、拉浪、达藏、热高、洒索玛、交果尔、佐甫、拉康敖、旺塘等村落组成。
  3.下南木拉部由王格塘、闹秀、纳海尔、外茂、热杂、齐尼浪、崖玉、噶尔塔、拉岗、格尔仓等村落组成。
  三、霍尔藏四部
  霍尔藏四部翼位于县城东北部,分布在今麻当乡,曲奥两乡境内。“霍尔藏”这一地名的由来据云:约在公元十二世纪初,今霍尔藏的先祖从隆务“霍尔纳合上部”(今青海黄南一带)地方率领一部分牧户迁徙到这一带牧游,后定居在此。后来八思巴从后藏派遣了一位叫拉•杰哲合那哇的密宗行者到此地弘扬佛法。深得信徒们的尊崇,并与当地霍尔纳合部众产生了供施关系,所以取了霍尔纳合的“霍尔”和来自后藏的“藏”字称名为“霍尔藏”部落,后成地名。
  该部先祖头人初到此时,在一处叫作高杰塘的地方扎了帐篷居住,后将四个儿子分别居住在四处,嗣后逐渐繁衍成四个部落。这四位头人的官邸为曲奥官邸、旺依合官邸、牙塘官邸、郭尼官邸。
   霍尔藏四个部翼为:
  1.郭尼部翼该部由洪果尔(拉卜楞寺四大赛赤之一霍尔藏一世诞生于此庄)、加吉、德尔当、夏格尔、存紫、岗仓、万格尔、盘浪纳瑞、肖吾噶丹拉嘎、肖吾楷哇仓等十一村落组成。以上均分布在麻当乡境内。
  2.珠斋部翼该部又称牙塘部翼,由上牙秀、群齐合、周酿、塘格日、玛依勒、麻塘、牙塘洪仓、霍尔勒等八个村落组成。均分布在麻当乡境内。
  3.贡去乎嘉秀部翼该部又称哦赛部翼。由察盖德合让、察多、慈隆、麻日、桑浪、香钦囊、哦赛、贡去乎嘉秀等八个村落组成,均分布在麻当乡境内。
  4.嘛呢部翼该部又称曲奥部翼,由大小草滩、曲奥洪仓、依格塘、洪耶仓三庄、日岗玛三庄、日干玛、桑格塘等十二村落组成。以上四部中自清治年间后增加了一些新的村落,不计在内。其统一首领随着四部各自势力、财力情况的变化,哪部的人财兴旺,就那一部承担统一总首领。在隶属关系上,既是赛仓活佛的管辖,又和霍尔藏仓活佛建有供施关系,一个是行政统治者,一个是宗教护持者,对两者均有支差役和供施的义务。
  四、唐格尔部落 该部位于县城东部,地处今唐格昂乡境内。据说其先祖约在康熙年间以后,从不同的地方陆续来到这里建寨定居的,后繁衍成上下两个措哇。上措哇辖区很早以前属卡加部落的领地,因其头人加高伤害了人命而迁居香格甫地方,不久,他家周围迁来些住户,遂他成为新形成的措哇头人。下措哇先民据说是从让艾尔部落中分离后迁至此处落户的,因让艾尔土官的后裔在内部冲突中伤害了人命,按该部的习惯法将凶手捆邦示众,而后头插乌羽毛逐除部落。但由于凶手系土官后裔,为了和一般百姓有所区别,故头上插了根白雕羽毛除境。他带着跟随的部众沿云曲河来到这一带定居建寨,遂形成了一个措哇,他便成为头人。从此将这条沟称作唐格昂(藏意为白雕沟)。
  上措哇,由飞郎多两村、香格甫、干唐拉组成。
  下措哇,由吉仓拉嘎、唐格拉尕、郭吉拉尕、唐格杂、措杂组成。
   五、曼隆部落
  曼隆部落位于夏河县东部,地处今唐格囊乡境内。曼隆这一地名据传,早年这条谷内时常出现怪事,弄得人们无法安居,所以叫“斗隆”(藏语为毒谷)。后来莲花生的化身到此地,用神力驱除了伤害百姓的妖魔,从而改名为 “曼隆”(藏语为药谷)。另有一说,此谷里的水能治病,故称曼隆。
  该部先祖早年从果洛、佐盖等地迁来落户的。历史上卡加百户,让艾尔土官都想吞并为属辖,曾用武力威胁,他们虽人少,但从未屈服于任何一部, 一直是个独立的部落。所辖村落有:塘达、才格合、哲玛尔、肖藏囊等。
  六、让艾尔部落
  该部位于夏河县东部,地处唐格囊乡境内。据传,该部先祖万玛切拍弟兄三人,约在明朝末年,从声称果洛十八宗之一的德茂宗中领几户有手艺的亲属迁徙到这一带。因他们制造弓箭、马鞍等器物,需要很多优质木材作源料,当他们到此看见满山茂密的森林时,就决定在此处落户,后又分为三处定居,逐步形成了“嘛呢奥合康周”(藏语意为嘛呢下的六族)的让艾尔部落。历史上曾多次与其它部落发生过冲突,但始终是个不屈的独立部落。所辖村落有:奔强、东果尔、吉合湖、洪果尔、隆云、达兰木、德香等。
  七、科才三部翼
  科才位于夏河县西南部,今为科才乡。所辖三个部翼。1.科才部翼跟随第一世贡康仓•更登彭措,从玛曲泽核迁到河南蒙旗,又到今科才地方落户的移民,为了向当地土神祈祷保佑,便在阿尼科才 (山神名)山上举行了祭祀一插箭仪式,从而将科才二字演变为地名和部落名,这个部族后容纳了来自青海泽库、玛曲欧拉等地的牧户。遂发展成为十二个帐圈的科才部翼,它们是:赞格帐圈、噶尔果帐圈、夏止虚帐圈、夏卜徐甫帐圈、宗哇帐圈、玛依木帐圈、高桃帐圈、吾格帐圈、加木多帐圈、热卜老帐圈、佐亥帐圈、日赛尔帐圈。
  2.科才甘加部翼约在清康熙末年,河南蒙古族亲王师拉喀仓活佛,迎往河南蒙旗时,他家乡甘加的部分家族随从前往,后来这位王师活佛临终之时,将随他迁来的全部牧户奉献给第二世嘉样大师,大师又把他们安排到科才地方住牧。后来又从青海等地迁来的牧户容为一体,发展成为五个帐圈的科才甘加部翼。
   它们是:日莽帐圈、香拉帐圈、阿莽帐圈、格珠帐圈、昂尼帐圈。
  3.科才堪布部翼曾任第三世嘉木样大师之经师相佐堪布仓活佛,在他任相佐(总官)期间,将其家族和属民十户迁移到科才地方住牧,逐形成为三个帐圈的科才堪布部翼。它们是:道布丹帐圈、贡巴帐圈、散培帐圈。
   八、俄合五部
   俄合五部位于夏河县东南部,地处今加茂贡乡和勒秀乡境内。
   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祖师至尊玛尔巴大译师足下的四大弟子之一俄合•曲格多吉(1036-1102年),从西藏带领部分俄合氏族的属民来到这里建寨定居,故逐渐将氏族姓氏成为部落名称和地名。来这里的俄合氏族的主要一家中生有二子,一个叫郭察,一个叫哈察,后来郭察生了二子,分家后逐繁衍成两个措哇,哈察生了三子,繁衍成三个措哇,这就是俄合•五部初步形成。
  它们是:
  1.热卜杂部翼由麻茂索那、噶尔日宁、噶尔日什、阿贡昂、察道、达日囊、德卡囊七个村落组成。
  2.香热察多部翼由察多库、察道多、香热库、香热多四个村落组成。
  3.尕西部翼由加茂、更日特、扎会、俄合普四个村落组成。
  4.俄合多哇部翼由俄合西库、俄合普傲、俄日囊、哇吉、赛傲多、赛傲岗六个村落组成。
  5.劳哇部翼由劳哇才、乃坚囊、日尕、盖加、高达、浪纳合、帕交七个村落组成。该部翼分布在今勒秀乡境内。
  九、多嘎尔部落
  该部落位于夏河县东南部,地处今那吾乡境内。多嘎尔藏意为“白岩”。在该部落辖地一处有座白如羊毛堆似的岩石,当地称其为“白毛岩石”,后简称为多嘎尔,相沿成习,演变为地名和部落名称。多嘎尔部落的先民据说是分两批迁至此地定居,一部分俄合部察和哈察兄弟分家时期迁来的,另一部分是从勒秀措哇的乔万德秀氏族中迁来的。以上徙牧到多嘎尔的这两部分牧户就是统治这一地区的最早的氏族。后繁衍成俄合措哇和乔万德秀措哇,又发展成为十四个村落,分为阴阳两部。
   阴面为:吉绕、热杂多、格日当、多嘎尔日强、囊杂、麦代赛波日强七个村落。
   阳面为:郭莽、洒赛尔、阿代、哲合桃浪、俄合代、傲尚、赛保七个村落。
  十、簇四部翼
  该部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镇和那吾乡境内。据《安多政教史》和有关藏文史料记载:簇部的先祖勒加贤与扎油部落的先祖勒杰合二人系同胞兄弟,属玉察军官的后裔,自头人勒加贤来此建寨,簇地不仅首次有了统治者,而且簇部也始于此时,逐步繁衍成六个措哇,即“早期六措哇”。以后来自西藏的拉本,来自上蒙区(青海蒙区)的丹增头人,来自下蒙区(内、外蒙区)的郭藏百户等各据一方,又发展成为新十四措哇,后又繁衍成当今的二十一个措哇。簇四部翼:旺智玛、那吾、日尔娘、佐子四部。
  智合麻部落下编四个百户。那吾部落下编四个百户,日娘部落下编四个百户,佐子部落下编二个百户。每个百户设僧俗两个头目。以上四部落中又繁衍岀每个酋长家族及迁徙而来的分支二十一个措哇:洪果尔、德合拉、贡保、仁钦、仁钦加措、阿拉瓦、阿拉卡加、博、木纳合克、西热、嘎老日布、艾那斯、知化、齐克合、东木热、恰热岗、曲吾尔、嘉、哇等二十一个措哇。据说,多嘎尔阴阳两部中一部早年为郭藏百户所辖,时为二十一措哇之一。
  十一、佐盖五部 佐盖五部位于夏河县东南部。据《贡唐丹贝仲美传记》和有关史料载: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在藏区收赋税并开拓了广大地域,赤松德赞派遣总管噶•依希达吉为首领到今四川阿坝州一带,因身着比丘(藏语盖朗)之装束,人们便称他为“相佐盖郎”。后将这一地区的部落名称,取“相佐”的“佐”和“盖郎”的'盖”而称为“佐盖”。后又演变为地名。
  大约在公元七世纪末,佐盖先祖在一处叫“郎格多”的地方定居建政。过了几代后,叫罗哲桑的头人和有些部落间发主争辩,进而引起内讧。不久其后裔率部离开家乡到别处定居,此处今称“佐盖热合东巴”,“热合东巴”藏意为“外来流浪者”。
  另一部分随水草来到现今佐盖道和佐盖曼两乡境内落脚定居,并形成部落,叫作“佐盖美武”部落,“美武”藏意为“杀人者",因内部残杀而岀走,故称之为“美武”。又过了几代之后,有松塔尔本者生了五子。由这五子接承了土官阿克根达尔管辖的五措哇,遂形成了佐盖五部翼和八措哇。五部翼:美武部翼、日多玛部翼、那道部翼、洲格部翼、囊哇部翼。
  八措哇又分美武六措哇和岗察二措哇,统称为作措哇。美武六措哇:阿木去乎措哇、麻卡措哇、阿云道玛措哇、阿云曼玛措哇、扎德措哇、嘎劳哇尔措哇。
  岗察者因氏族内部发生冲突,分为帕乃纳高措哇和韦香措哇两部分。
  十二、桑科七部 桑科拉于县城西部,今本县桑科乡境内。“桑科”藏意为“焚香祭祀之谷”。据传说:很早以前,格萨尔大王曾在此燔柴供施,焚香祭祀,故得其名。相传,游牧在桑科地区最早的部族是藏族四大姓氏中的“东氏”十八“察”之玉察氏后裔。后来,木尼合(西夏)部占据,建城郭。约在十五世纪,有称“擦尔察”氏的牧人在盖格塘(今本县九甲乡境内)一带放牧。十六世纪中叶他们搬到桑科察高(今电站水库)一带,同一时期,有位叫华秀•哈吾那儿的首领率百户牧帐迁徙至此居牧。
  拉卜楞寺建成后,桑科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逐渐扩展牧场桑科阴面五部和阳面香火两部也逐趋形成。举行了强再、当洪、特巴尔三座神祗的插箭供奉仪式。二世嘉木样首建达久塘赛马大会的习俗。遂桑科地区成为拉卜楞寺各大囊钦的牧场,桑科部落成为拉卜楞直属“神民”八大部落之一。
  桑科七部由阴面五部和阳面两部组成。阴面五部为:噶尔果、多玛、岗察擦尔察、日芒。阳面两部为:德哇、赛赤两香火。另外,两香火部中有一个称华瑞哇的部落。亦称“阳面香火三部”。
  十三、甘加六措哇 该部位于夏河县北部。在历史上是个军事战略要地,近年来,八角城附近地方发现许多文物,有新石期时代的陶片等自汉至清代以来的条砖、方砖、柱础、铜牦牛及汉钞王莽刀币等,充分说明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和悠久的历史。据《安多政教史》等有关史料载:甘加部落是卡加措周的一部。约在公元841年左右,驻守唐蕃边界的玉察将军之后裔中,有个叫朝嘉者巡回在大夏河流域,后逐徙牧在甘加而且繁衍甘加部落。
  据《安多政教史》载:“早年有段时间里,哇秀部落分为三支,其中称为格班的一支,繁衍在黄河上游的玛多地区。其中有称为哇秀•万宏者和阿柔•万德联姻。当举行庆贺宴会的那一天,哇秀,万宏按照乡俗陈列了许多盔甲、武器和弓箭。阿柔•万德误认为这是在炫耀武力,他很气愤地对哇秀•万宏夸口说道:“我不把你驱逐到汉驴嘶叫的地方,誓不罢休!”于是,摆开战场进行战斗。阿柔•万德的儿子被杀死,因而哇秀、万宏被驱逐岀境,阿柔部发兵一万,跟踪追击。哇秀的这位先祖拔弓搭箭射穿了路旁的许多石头土块,显示武艺非凡,追兵不敢接近,结果,追到了坦波山垭豁时,恰好传来一头驴子嘶叫声,阿柔•万德认为已证实了原先的誓言,于是就此罢休,撤回追兵。而哇秀•万宏部就在甘加川住牧,其后裔中的哇秀•华本嘉就是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父亲。后来,一世嘉木样大师从西藏返回安多时,许多牧户随从来到甘加落户,由此,出现了新旧哇秀之说。
   甘加部落属卡加六族之一。甘加部落下辖有作海、哇德、八角城、仁艾、甘加五个小部落。
  1.甘加部落,辖甘加、贡玛、西果尔、瓦尔塔、卡加四个小部落。
  2.作海一个部落。
  3.哇德一个部落。
  4.八角城辖拉乃亥、代合让、卡尔囊(八角城)三个小部落。
  5.仁艾一个小部落。
  十四、卡加四部翼
  该部位于夏河县东南部。早年属卡加六大措哇之一。约在唐末宋初玉察军官的后裔帕乃者曾在今大夏河流域居住,后来帕乃的后裔在卡加岗交夏尔的地方建寨定居,逐繁衍成卡加措哇。过了若干代后,从佐盖、岗察、俄合、勒秀、博拉、戎吾等地的部分牧户也先后迁到这里落户。卡加措哇不仅成为这一带的统治者,而且逐渐繁衍成六个措哇(卡加本部内的),四个部翼,每一个措哇有一位头人管理。不仅如此,每个村落中也均出现了一个小头人。所以卡加地区(官邸)多的原因也在此。
   在元朝始祖忽必烈时期,蒙古族统治了整个藏区,朝廷授封于萨迦世祖八思巴为国师,管理三大藏区。对藏区以部翼组成的民兵组织的首领均封为万户、千户、百户和“艾江台去”(蒙语)等名号。这一时期被授封者颇多, 称为卡加百户者也始封于此时。
  卡加四部翼为:卡斯合部翼、则库部翼、克慈杰部翼、克朴杰部翼。
  六措哇为:阿云措哇、帕乃措哇、阿甲外香措哇、卜纳卡腾措哇、博拉措哇、扎吉措哇。
  十五、扎油部落
  该部位于县城南部。据传,很早以前,从西藏“扎日”地方的一部分牧民迁徙至今扎油地方住牧。由于来自于“扎日油”(“油”藏意为地方),后简化成“扎油”。他们是这一地区较早的一部分。过了几代人后,藏区三大姓氏中的乐氏支系玉察军官之后裔,勒杰合者率领部分属下来到今扎油地区定居建寨,逐成了统治了这一地区的头人,他居住过的村落被后人称作,洪果尔'(官邸村)。那时,扎油部落为卡加六部之一,即卡加扎油措哇。约在元末明初,这户官宦之家被朝廷授于百户之职。
  后先祖勒杰合的长子华秀杰生有六个儿子,分别让他们居住在上扎油和下扎油,不久繁衍成六个措哇,兄弟六人委任为六措哇的头人,后来兄弟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其父华秀杰一气之下,废除他们的官职,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把六个措哇合并成一个措哇,使这个措哇逐渐发展为二十九个村落。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尊奉为保护神,举行了祭祀插箭仪式,并传为贯例。现今扎油部落全体部民集中时,尚遗留着由百户宦家首先祭祀煨桑,掌旗之习惯。
  十六、博拉四部
  博拉四部位于夏河县南部。全称为“博改帐圈”,藏意:“博改”者为人名,“拉”者为帐圈。据交尔董大译师所著的《勒西嘎尔康》一书载;早在吐藩赞普尺热巴巾时期(公元815-841年),吐蕃王朝派出许多军队到唐蕃边界驻守。其中一位军官率领部分部下来到今博拉地方暂且留居,后因未能返回故里而定居此地,逐渐形成一个措哇。人们尊称他为“博改”。他们的原籍在西藏布尔吾地方,由此,当时称他们为布尔吾部落。后因方言的差异,逐转音为“博拉”,相沿成习,变为地名。逐与当地土著民族溶合在一起,发展成一些新的部落。后有三个部族也先后徙至此处定居,每一个部族均有一位头人执政,他们相互信赖,和睦相处。约在清康熙年间,四位头人到喇嘛丹•额尔德尼堪布(当地颇有名望活佛)座前结为兄弟,从而后人称他们为“世尊四子”。他们是崇木托、革加古达、布合察、博拉四部头人。
   博拉四部所辖村寨分别于下:
  1.崇木托部落辖乔木盖、傲波塘、让吾库、察艾塘、尕吉杂松、拉本塘、日尕玛、日哇尔玛智德、日贡玛拉德、智格浪、叶合贝当嘎尔浪、漏吉合、来波宁牙尔尕、牙尔乃、卓岗玛、卓甘玛、阿拉等十八个村寨。
  2.革加与古达为一个部落。
  3.布合察部落辖:布合察多、加热、达得、德哇切吾、吉兰木、太吾等六村寨。
  4.博拉部落,亦称措格部落,下辖:博拉多、高吾囊、保浪、紫浪、上下浪杰合、达尔哇、杂洒、达尔多、上下闹尔浪、结松木、老吾塘、卡尔纳等十四个村寨。
  十七、阿木去乎八部落
  该部位于县城南部。阿木去乎藏意为“耳朵”。因该部先民初到今勒秀乡境内一处形似耳郭的小山丘旁暂居,故以地形得名。据说该地为勒秀之夏季牧场,也有说勒秀为农区,阿木去乎为牧区。史称阿木去乎为上八部落,勒秀为下八部落。 阿木去乎上下两部均系同一先祖。很早以前,他们从四川阿坝“阿郭”地方迁徙至今勒秀地区定居,后其后裔中的同胞兄弟阿郭秀和盖班嘉二人成为部落头人,二人各自生有四子,让他们分别居住在八个地方,逐形成上下四个措哇,俗称为上四“秀”,下四“嘉”。
   上四秀措哇为:
   阿郭勒本秀、乔仓万德秀、仁钦温秀、盖排秀。
  下四嘉措哇为: 喀郭嘉、木道傲波嘉、木纳合嘉、勒巴嘉。八大部落统一兵马分组情况为:万德秀与木纳合嘉两部为一组,木道与勒巴嘉两部为一组,阿郭与乔仓两部为一组,吉利为一组,总称八大部落兵马四部。八大部落所辖村寨为:
  1.万德秀辖有吉、盖、吉勒、杰松、章哇、堪木依。
  2.木纳合嘉辖有尼玛龙、秀浪宁。
  3.木道辖有上下木道、阿那扎待、木道强周、克麻尔、浪来、卓多、塔囊。
  4.勒巴嘉辖有万更、强日塘、日杂多、上下南班。
  5.阿郭、乔仓共辖有乔仓、牙日吉、格杂、上下热哈、阿木去乎、阿热道浪、玛盖加茂、曲安。
  6.阿郭宁巴辖有艾尔高、克随。
  7.阿郭什巴辖有加登、邦囊、开当。
  8.吉利本为一个独立部落,后不知何故成为阿木去乎的一部。
  十八、勒秀八部
  该部位于夏河县东南部。与阿木去乎八部原为同族,历史上曾号称阿木去乎上下八部中的下八部落。相传阿木去乎先祖初居在这里,逐渐繁衍成八个部落,后来从这八个部落中分离出部分属民迁至今阿木去乎、牙利吉、博拉一带,形成上八个部落。他们的祖先最早从西藏迁徙至今四川阿坝的热多地方建寨定居,后其中一部分迁至今勒秀的形似耳部的小山丘处落脚。故将部落取名为“阿木去乎措哇”,阿木去乎系西藏方言,耳朵之意。
   勒秀部落:
  1.南畔部落:辖交一合、卡麦秀、南畔多,少的四个村寨。
  2.安果部落:辖安果、知巴、阿木去乎、唐格尔、木道囊五村寨。
  3.加拉部落:辖加拉、扎扎、邦五、苏合达、来多。勿村六个村寨。
  4.吉杂部落:辖天木多、无昂等村寨。
  5.黑力宁部落:辖黑力宁巴、木道、豆逆告、尕南畔、仁治刀五个村寨。
  6.建国前,阿木去乎上八部落中包括吉仓措哇,下八部落中包括吉浪措哇。
  十九、吉仓两部
  该部位于县城南部,地处今吉仓乡境内。据传:该地一处有个热水池,池的上部是森林,由此,称该处为“藏兹”(池林之意)。当初来池畔落户的人家,被称之为“藏仓”,后因方言之差异转变为“吉仓”。 吉仓两部为:仁钦措哇和温秀措哇。两措哇所辖:楼文道、拉马楼、希前昂、格四木、干麻、上格四木、德合楼道、德合楼合哇、麻合楼、阿也日、胡昂、查其拉、胡培十三个村寨。
  二十、买加部落 买加部落地处今吉仓乡境内。该部落原先是个独立部落。据传其属民很早以前先后从四面八方来此处定居的。最先定居的有从阿木去乎来的勒高才者之家,从迭部迁来的阿乃仓一家,从扎油迁来加代仓一家,还有一部分是从勒秀等地方迁来定居的。
   从上所述,买加部落本非一部族或者一骨系组成,而是不同的祖籍在这一地方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组成部落、共同繁衍生息。
  二十一、麦秀四部
  该部位于夏河县东南部。相传美武部落当初迁徙时,曾留居此地,故得其名。亦说是“穆香”之转音,因他们为古藏族“穆氏”之后裔。居牧在这峡谷之中(香为凹之意)。
  麦西四部为:旺巴力措哇、洪果措哇、热地措哇、阿拉措哇四部。下辖有交杂、洛周、尕儿宁、土肖、哈娄察、麦杂、斗俄尔、哇隆、高久多、高久曼、木道、吉柔、哇谢道、尕扣、麻日十五村寨。
  第三章宗教
  夏河县有佛教(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五种宗教。苯教、道教发端于国内,其它几种宗教都是由国外传入的。苯教、道教已有1700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大量传入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夏河县是多民族的县,信教人口众多,藏传佛教在藏、土、裕固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所信仰,伊斯兰教在回、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中也几乎为全民所信仰,道教和基督教信仰者主要是汉族。
  夏河县在全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院,过去曾长期为“安多”藏区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首府,在“安多”藏区以至藏、蒙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上,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夏河县的宗教被统治阶级控制和利用,逐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建国后,经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广大信教群众享受了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1957年以后“左”的错误开始出现,1958年在反封建斗争中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中,曾出现了扩大化的错误;十年“文革”中,在宗教问题上企图用行政手段和暴力干预来消灭宗教,严重伤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给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造成了严重损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开放寺院,道观等宗教活动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专题

拉德四部翼
相关专题
南木拉部落
相关专题
郭尼部翼
相关专题
珠斋部翼
相关专题
贡去乎嘉秀部翼
相关专题
嘛呢部翼
相关专题
唐格尔部落
相关专题
曼隆部落
相关专题
让艾尔部落
相关专题
科才部翼
相关专题
科才甘加部翼
相关专题
科才堪布部翼
相关专题
热卜杂部翼
相关专题
香热察多部翼
相关专题
尕西部翼
相关专题
俄合多哇部翼
相关专题
劳哇部翼
相关专题
多嘎尔部落
相关专题
簇四部翼
相关专题
佐盖五部
相关专题
桑科七部
相关专题
甘加六措哇
相关专题
卡加四部翼
相关专题
扎油部落
相关专题
博拉四部
相关专题
阿木去乎八部落
相关专题
勒秀八部
相关专题
吉仓两部
相关专题
买加部落
相关专题
麦秀四部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