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40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7
页码: 204—210
摘要: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地形、气候复杂多变,各种自然灾害,如暴雨、冰雹、白灾、鼠虫害、火灾、旱灾、瘟疫、地震等,在夏河县历史上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解放后,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
关键词: 夏河县 自然灾害

内容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地形、气候复杂多变,各种自然灾害,如暴雨、冰雹、白灾、鼠虫害、火灾、旱灾、瘟疫、地震等,在夏河县历史上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解放后,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下面分类记叙夏河县历史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第一节暴雨
  1491年(弘治四年)4月,县内降暴雨,冲塌房屋,淹死人畜。
  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县内降大雨七昼夜,河流暴涨,四处溢流,房倒屋塌,沿河岸村庄多被水淹或冲毁。
  1913年(民国2年)7月10日,拉卜楞地区降暴雨,发洪水,塔哇村数户居民的房屋被冲走,群众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1927年(民国16年)6月,拉卜楞及周围地区暴发洪水,拉卜楞桥、柱加寺桥、达麦桥、山塘桥、洒索玛桥、卡加河桥、古堆寺桥、桥沟寺桥、辽东桥、头道河桥共计大小桥11座被冲毁。
  1928年(民国17年),县内大雨成灾,大夏河暴涨,沿岸庄稼和桥梁被毁。1936年(民国24年)、1941年(民国30年)县城发两次洪水,洪水从王府桥流过,寺院边经轮房内的经轮卷走十多个。
  1952年6月至7月,县内边降冰雹,甘加乡受灾较重,农作物2140亩遭轻灾、37770亩遭重灾,19只羊被冰雹打死。
  1953年8月5日下午5时许,拉卜楞镇骤降暴雨,历时十五分钟,山洪从尕寺、沿克、曼克三沟中冲出,漏进上下塔哇、让索马、街道、曼克一带居民区。洪水过处,满街成河,衣物漂流,人畜溺毙,群众纷纷上山逃命。下午七时,水势渐小,群众始得以下山。这次水灾中,有300多间房屋被冲毁,22人被淹死,受灾157户,县民贸公司各种货物损失达10万元以上。
  1954年8月,美武、科才、阿木去乎遭雹灾,农作物被毁十分之三。
  1963年,县内14个乡、34个乡属队遭水灾、雹灾,受灾农田达53908亩,2头牲畜死亡,5间房屋倒塌。
  1964年7月上旬至中旬,全县连续遭受洪水,庄稼大面积减产,有的寸草未收,受灾农田面积共79095亩,另有104717亩。作物因雨量过多而成熟不良,全县因灾致死12人,伤61人,洪水冲走61人,冲毁桥5座,房屋倒塌375间,损坏261间,牲畜死亡334头,伤280头。
  1965年,全县60个乡属327个生产队遇雹灾、霜灾,各类作物受灾78982亩,占总播面积的41%,粮减产250万斤,油料减产20万斤。
  1966年,吉利、加门关、阿木去乎、博拉、佐盖曼玛、达麦、完尕滩、九甲等地遭雹灾、霜灾,粮食减产1665381斤,牲畜死亡29头(只)。
  1968年,8月7日至14日,全县发生解放以来未有过的重霜灾,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1967年县内遭受洪、涝、霜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4000亩,受灾的乡有麻当、完尕滩、上卡加、下卡加、那义、美武、九甲、阿木去乎、加茂贡、勒秀、博拉、牙吉利、吉仓、达麦等地,共79个生产队。
  1978年9月上旬至中旬,全县普遍降中到大雨,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平均多三点五倍,使大部河流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大洪流,大夏河上游城关段洪流达到130立方米/秒,博拉河下巴沟段达到220立方米/秒,洮河下巴沟段洪流达1100立方米/秒。暴雨和洪水袭击给全县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全县共冲毁桥梁80座,损失3730000元;倒塌房屋1165间,其中社员群众住房1023间,机关单位142间,共损失245000元;倒塌畜棚圈820间,损失67600元;因房屋倒塌压死4人,压死牲畜110头(只);倒塌群众和机关围墙48750米,损失33000元;毁坏公路50.02公里;冲毁河堤18367米,损失351000元;冲坏水渠15条,12215米,沿河的提灌工程因引水渠和水池被冲而不能发挥作用,损失二万多元;冲坏电站引水渠450米,栏水坝和进水口4处,共损失71000元,洪水冲走、冲倒电杆108根,损失1万多元;冲走电话线杆140多根,损失1万多元;全县庄稼被淹没4030亩,损失粮食638650斤。据统计受灾单位有达麦、完尕滩、清水、麻当、唐尕昂、下卡加、扎油、合作、下巴沟、博拉、阿木去乎、加门关、麦西、牙利吉、城关、桑科电站、县级机关等。
  1986年8月9日下午5时20分,拉卜楞镇降暴雨,洪水从曼克沟冲下,淹死5人,冲死牛12头、羊67只、驴4头、猪3口,长357米、宽4米的排洪水沟被泥沙填平,积存泥沙约1285立方米。
  第二节冰雹
  1952年6月至7月,县内连降冰雹,甘加乡受灾较重,农作物2140亩遭轻灾、3770亩遭重灾,19只羊被冰雹打死。
  1954年8月,美武、科才、阿木去乎遭雹灾,农作物被毁十分之三。
  1956年,全县33个村遭雹灾,受灾农田6981亩。
  1957年,秋,全县3个村遭雹灾和霜灾,农田重灾4025亩,轻灾8473亩,粮食减产421634斤。
  1957年7月10日(农历6月13日),夏河县城麻莲滩至王府带突降冰雹,大小如鸡蛋,冰雹过处,飞鸟坠地,寸草不留,南山树林尽秃,民居墙壁被毁,石板边缘如锯。
  1961年县内遭受雹灾、涝灾、霜灾,经过核实受灾大队25个,受灾面积25778亩,受灾人口25347人;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391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4.72%,减产3~5成,6185亩,减产6〜9成15744亩;绝收2042亩,合成减产粮食1960758斤;油料作物受灾面积1770亩,占总播种面积9.34%,减产3〜5成,162亩,减产6〜9成,908亩,绝收100亩。1961年全县发病率累计7045人,其中浮肿病人476人,其他病5394人,发病人数全县总人口的9.3%。
  1962年,全县遭受霜、雹灾,油料作物受灾1170亩,粮作物受灾68208亩,粮食减产1960758斤。1963年,县内14个乡,34个乡属队遭雹灾、水灾,受灾农田达53908亩,2头牲畜死亡,5间房屋倒塌。
  1965年,全县60个乡属327个生产队遇雹灾,各类作物受灾78982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1%,粮食减产250斤,油料减产20万斤。
  1970年,年内全县雹霜频繁,11个乡受到程度不同的灾害。
  1972年,全县范围的雹灾、霜灾,农作物受灾1.7万多亩,粮食减产160余万斤。
  1975年秋,全县11个乡32个生产队遭受雹灾,受灾农田11758亩,减产2369400斤;油料作物受灾213亩,减产19000斤。
  1977年,6月23日至25日,县内9个乡107个生产队遭受雹灾,农作物受灾27377亩。7月100.11日,39个生产队遭雹灾,农作物受灾14354亩,损失牲畜153头(只),粮食减产8663斤。
  1979年,6月21日至8月21日,县内多次降雹,14个乡156个生产队受灾,粮食作物受害40611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38.6%,减产370余万斤;油料作物受损3548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8%;10名社员死亡,2名受伤;死牛8头,羊112只,猪66口,倒塌83间房屋和33间畜棚,冲毁10座桥梁和63亩农田。
  第三节雪灾
  1965年,甘加乡、桑科乡遭雪灾,全县牲畜存栏数下降8.40%。
  1970年,县内风雪成灾,降水量达111.1毫米,地面积雪厚度最大为9厘米,连续降雪6天,全县死亡各类大小牲畜86145头(匹、只),占全县牲畜总头数的10.81%,甘加乡牲畜死亡特别严重,死亡数量达36471头(匹、只),成畜死损率高达21.7%。
  1975年,桑科公社发生雪灾,牲畜大量死亡。
  1978年,全县春乏,死亡牲畜近10万。
  第四节鼠虫害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县内发生鼠害,第二年才平息。
  1956年,夏秋之际,甘加乡发生蝗虫灾,全乡除2个村子外,其余均受其害。
  1958年,甘加乡发生蝗虫灾害,为害面积20万亩,牧草损失率达30〜50%,相当于每亩青草100-150公斤,损失牧草总量达2000-3000公斤,相当于1.37~2万个单位一年的需草量。
  1972年、1973年、1974年,县内锈病大流行,重病区的小麦整个植株全部为锈病所覆盖,小麦减产25〜40%。
  1979年,麻当公社团结村发生麦穗夜蛾病虫害,小麦损失20%以上。
  1982年、1983年,县内发生麦狷毛眼水蝇虫害,全县受灾面积5万余亩。
  第五节火灾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0月20日,拉卜楞寺宗喀巴佛殿失火梵毁。
  1958年11月24日上午11时,甘加公社的巴查、拉去乎、哇德郎哇等冬季牧场因人为原因发生严重火灾,受灾面积达5500亩,计损失草量1亿1千万斤,价值440万元。
  1965年,科才乡发生火灾,烧死烧伤羊24只,三户社员财产被烧光。
  1985年4月7014020分,拉卜楞寺大经堂失火,虽经僧从、群众、干部奋力抢救,终因火势过猛,大经堂被化为灰烬,除三楼展览室主要珍贵文物全部抢救岀来外,绝大部份文物被大火烧毁,损失无法估计。
  第六节旱灾
  1468年(明成化四年)4月,县内发生旱灾。
  1491年(明弘治四年)秋,县内发生旱灾。
  1927年,县内大旱,禾苗枯死,牧草干黄,农区颗粒无收,牧区牛羊饿死甚多。
  1929年(民国18年)夏河全境遭旱灾,草场尽枯,牲畜因缺乏草料大量饿死。
  1953年4月至6月间,县内发生旱灾,13123亩禾苗枯死,甘加、桑科乡牧草被晒干,牲口饲料困难。第七节地震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2月,县内发生地震。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闰4月,县内发生地震。
  1491年(明弘治四年)7月11日,县内发生强烈地震。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拉卜楞地区发生了地震,一夜之间连续震动18次。
  1881年(清光绪七年)拉卜楞地区发生数次地震。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拉卜楞地区发生几次地震,受其影响,此后几年粮食歉收。
  1935年(民国24年)7月16日,县内发生地震。
  1936年(民国25年)2月7日下午3时30分,县内发生强烈地震,拉卜楞地区地震三次,共历时十余分钟,僧民惊慌。
  1976年10月,夏河地区受地震影响波及。
  第八节瘟疫等传染病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瘟疫多次传入拉卜楞寺内。
  1928年(民国17年)冬,县内瘟疫流行,畜牧业损失严重。
  1934年(民国23年)3月至6月间,桑科等地发生羊患疾,死亡羊13100只。
  1935年(民国24年)秋,县城及其以南各牧场发生牛疫。牛死约1840头。
  1942年(民国31年),牛痘暴发性流行,牛大批死亡。
  1949年冬到1950年冬,麻当、清水、桑科、达麦、甘加等乡发生牛痘,死牛423头。
  1950年,美武乡发生牛肺疫,死牛50头。
  1951年至1952年,完尕滩、桑科军马场、达麦、美武、那义、卡加道等乡发生牛痘,死牛1002头。
  1954年至1989年,全县共发牛出败病9318头,死亡5111头,致死率平均为54.8%。1957年,合作镇发生狂犬病。
  1956年、1980年,发生两次大流行猪巴氏杆菌病,共死亡猪2471头。
  1959年至1960年,先后在合作镇、扎油、美武等地散发性流行仔猪副伤寒,共发病451头,死亡275头,致死率66.2%。
  1961年美仁乡发生绵羊巴氏杆菌病,发病羊298只,死亡192只。
  1963年,那义乡公玛自然村,发生羊链球菌。
  1972年在博拉乡发生牛放线菌病7例。
  1976年,美仁、美武、科才、牙利吉、阿木去乎等地发生绵羊坏死杆菌病。
  1976年至1979年,发犊牛付伤寒283头,死亡52头。
  1977年3月,口蹄疫(0005)从四川传入玛曲县,继而迅速蔓延至我县十四个乡,据统计全县共发病80544(头、只),其中牛发病17942头,死亡1429头,致死率7.96%,羊发病62602只,死亡2889只,死亡率4.61%。
  1979年博拉乡发生一头牛恶性卡他热。
  1979年至1980年县内发生猪喘气病4610头,死亡897头。
  1979年,合作州奶牛场发生O型口蹄疫,进而传到县内阿木去乎、桑科、博拉、扎油、九甲、那义等地,传染牛1141头,羊496只。
  1980年,那吾乡发生牛恶性卡他热13头。
  1981年,加门关公社发生口蹄疫,牛发病98头。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事件

1954年夏河县33...
相关事件
1963年夏河县34...
相关事件
1965年夏河县60...
相关事件
1970年夏河县11...
相关事件
1979年夏河县14...
相关事件
1895年10月拉卜...
相关事件
1985年
相关事件
相关事件
1977年口蹄疫(0...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