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382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42
页数: 54
页码: 157—210
摘要: 夏河县全境处于秦岭一一昆仑纬向构造带,在地质上属于西秦岭地槽中的一个分支——北秦岭海西褶皱带,形成于古代志留纪以前。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剧烈的构造运动,先后发育生成祁吕弧构造、秦岭纬向构造,河西系三大褶皱构造体系及一些特殊的断裂构造地带。
关键词: 夏河县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一章地理
  第一节地质
  夏河县全境处于秦岭一一昆仑纬向构造带,在地质上属于西秦岭地槽中的一个分支——北秦岭海西褶皱带,形成于古代志留纪以前。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剧烈的构造运动,先后发育生成祁吕弧构造、秦岭纬向构造,河西系三大褶皱构造体系及一些特殊的断裂构造地带。地层发育亦较齐全,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皆有。因受北秦岭海西地槽型复理石碎屑岩、变质岩与地面型碳酸岩建造的岩相所控制,有片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千枚岩等变质于和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凝灰岩等沉积及第四纪次生冲积黄土。由于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不同沉积建造中,伴有岩浆活动,因此,还见有花岩、闪长岩、辉长岩等侵入体和火山喷出的玄武岩、安山岩与火山集块出露。
  一、构造
   夏河与合作一线属祁吕弧构造体系,其南部为秦岭纬向构造体系,河西则复合于祁吕系之上。
  (一)祁吕弧构造
  巴楞山复式背斜由下三迭系地层构成,宽度涉及范围为北到土门关,南麻当附近,该部由闪长岩(85°)侵入。总体展布方向北西300〜310度,两岩层倾角50〜70度。岩层挤压强烈,致使桦林、黄年一带的岩层倒转,为紧逼的复式背斜。
   扎扎滩复向斜:该部由白垩系地层构成,两翼由二迭系地层构成,宽度及范围为北到麻当,南到下王格尔塘。总体展布方向北西290-300度,两岩层倾角50〜60度。
   唐尕昂复背斜:两翼及该部全部由二迭系地层组成,宽度涉及范围为北下王格尔塘,南到卡加曼附近,总体走向北西300-320度,两翼岩层倾角 〜75度。阿米方日及阿姨山铜矿的闪长岩(85。)体的侵入与此背斜有关。(二)秦岭纬向构造
  主要的褶皱构造有洒易哇梁背斜,由下三迭统地层构成,总体走向为近东西方向,或者为北西两方向,两翼岩层倾角50〜70度。此外,还有横跨合作北线的多合——卓逊复背斜、洮河复背斜和规模较小的复背斜两翼次级褶皱发育,如北翼的太子山一一扎那山复向斜和南翼的阿姨山——德乌鲁复向斜。
   复向斜与复背斜接替部位还具有以压性为主,带有顺扭性质的断裂,如阿米岗——阿木去乎断裂、博拉一一足志村断裂等。断层为近东西展布,倾向北,倾角60〜70度,延伸不长,断层带宽度0.2-2米。
  (三)河西系构造
  该构造体系主要表现为巴楞山到清水的隆起带及循化、甘加的凹陷带,其隆起与凹陷带的走向大体为北西340〜350度,而主压结构面的方向为北西330-350度,倾向南西,倾角50〜60度,规模大不,延伸不远。与主压结构面相配套的两组扭性断层规模较大,产状稳定。该体系以正向叠加或负向叠回复合于祁吕弧构造体系之上。
  除上述以褶皱构造为主的三大构造体系外,尚有一些特殊断裂构造地带。
  博拉帚状构造:展布在博拉一尕秀一带,由一系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同方向展布的第三系上新统沉积盆地构成。这些断裂不但控制了盆地沉积,而且还切割了它们。上述成份有向北东收敛、向南西撒开之势,向南西作反时针方向扭动。是在洮河复斜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叠加于其上的一种构造。
  未归属的南北向构造:主要展布在夏河年木耳一一碌曲西部一带,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一些近南北向的断裂和近南北向的上第三纪断陷盆地,如年木耳东、西两岩体东侧的南北向断裂、加威也卡西一带的南北向断裂,以及桑科、合作、达久滩等近南北向断陷盆地等。
   王格尔塘断层:此断层延长至甘坪寺一带,成绝壁悬崖。断层方向呈东北——西南,使南山系地层与石炭纪、二迭纪地层直接接触,石岩纪之石灰岩为之陷落,并使南山系地层受局部擢曲。
   二、地层
   夏河县境内地层属巴颜喀喇——秦岭地层区。以地层分布、构造、地理、岩相建造、含矿性等特征,可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地层分区。部分地区见有火山岩层出露。,
   (一)北秦岭地层分区第四系:明显见于大夏河流域,分为六级阶段地堆积层。
  1.砂砾石层及中、轻粉质壤土层,为六级阶地河流相堆积物。砂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3~20米,上复的中、轻粉壤土层厚5~15米。
  2.砂砾石层,为五级阶地河流相堆积物,厚10〜15米。
  3.砂砾石层及轻粉质壤土层,为四级阶地河流相堆积物。砂砾石层的厚度5—30米,上复的轻粉质壤土层厚10〜20米。
  4.冰积层,分布于达麦乡的车子合附近,为漂砾、碎石,具有一定的磨圆度。
  5.砂砾石层及轻粉质壤土层,为三级阶地河流相堆积物。砂砾石层的厚度变化较大,土门关以上到上河湾附近为15〜20米,个别地段可达30〜50米,上河湾以上到桑科为5~8米。上复的轻粉质壤土层厚3~15米。
  6.马兰组黄土,厚约15〜20米,堆积于三级阶地上,并趋复于三级阶地以上的有关地貌单元。
  7.砂砾石层及轻粉质壤土层,为二、一级阶地的河流相堆积物,厚度依次分别为20〜25米、15〜20米。
  8.近代河流冲积的砂砾石层,包括河床及高低漫滩,其厚度以河段所处的地貌、构造单元不同而异。土门关以上到桑科的河段为10〜15米,支流咯河的砂砾石层厚度为8~10米。
  9.近代坡积碎石层、洪积碎石层,前者分布于沟谷及河谷两岸的坡脚地带,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0-20米;后者一般分布于沟口,厚度为20-30米。
  第三系上新统:分布于桑科、甘加、合作一带山间盆地之中,属内陆湖泊——河流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岩性为灰黄、黄褐、灰绿及砖红色中细粒砂岩、砾岩、泥岩和粘土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及石膏层,厚200〜1474米。
  下白垩统:分布在甘加、红墙、桑不昂一带,属内陆河湖相碎屑岩夹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堆集,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细砾岩,其上为暗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细沙岩(偶加砾岩),夹暗灰绿、暗绿、暗紫色玄武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质及安山质角砾岩,厚度大于759米,与下伏二迭、三迭系地层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分布于前扎一带,为陆相火山堆集。岩性主要为绿灰、褐灰色英安斑岩、含石英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和凝灰质砾岩。厚度大于1100米,与下伏二迭系地层不整合接触。
   三迭系下统上部岩性段:主要分布于清水沟及甘加大山以西一带,属浅海——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主要为青灰色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灰岩、泥灰岩,底部为含砾砂岩,中、上部在甘加大山以西一带夹有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凝灰岩、酸性火山角砾岩等,厚5290米,与下伏二迭系地层不整合接触。
  三迭系下统下部岩性段:主要分布于清水、白石崖、合作、拉卜楞镇一带,属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沉积,主要岩性为青灰色含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状、透镜状灰岩,厚4612米,与下伏二迭系地层呈断层接触。
  二迭系:分布于桥沟以上,白土坡以下的大夏河谷两岸及整个咯河流域,与上伏的下三迭统地层呈断层接触。底部为青灰色的千枚状板岩及厚层的青灰〜灰黑色砂质粘土岩,出露于上河湾到唐尕昂的咯河两岸以及白土坡以下的大夏河岸,厚度达1100米;上部为青灰色砂岩、灰黑色千枚状板岩及厚层的灰岩、泥灰岩等,出露于桥沟以上到上河湾以下的大夏河两岩,厚度达900〜1000余米。
  二迭系下统:北部分布于白石崖、鲁勒儿、太子山、白石山一带,南部分布于阿米山、合作、腊利大山一带。以石炭系地层为界,为南、北两个岩相带:北带为浅灰、青灰色中〜厚层灰岩、含燧石条带或团块结晶灰岩、大理岩,顶部为淡灰色薄层石英沙岩、泥质细砂岩,向西相变为浅灰色巨厚层状灰岩或砾状灰岩;南带为黄灰、灰色粉砂质页岩夹长石钙质砂岩或互层,夹砾岩、透镜状灰岩,局部夹灰质页岩,向东以石英砂岩和板岩为主。造成这种南、北带岩性的差异,与甘加〜新堡复背斜的水下隆起形成的古地理环境不同有关。厚度大于5480米,与下伏上石炭统地层连续沉积。
  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卡加沙格一带,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巨厚层灰岩;中部为灰白色、灰带砖红色块状灰岩;下部为褐灰色石英砂岩与青灰色页岩;底部为灰褐色砾岩。厚度大于999米,与下伏中石炭统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中统:分布于乐日尕一带,以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地层为界,北带上部为灰色厚层状、块状灰岩;底部为夹少量黄褐色砾岩。南带上部为灰色灰岩;中部为砂岩、薄层状变粉砂岩与砂质板岩互层;下部为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板岩,局部类蚀变玄武岩、层凝灰岩、层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等中基性火山岩及砂岩等,厚度大于1940米,与下伏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地层呈断层接触。
  上泥盆绕〜下石炭统:分布于卡加沙格一带,上部为灰、灰黑色炭质板岩、中厚层灰岩、中厚层细粒长石英砂岩互层,夹中厚层泥质灰岩、泥炭岩、生物碎屑灰岩;中部为灰黑〜深灰色含砾板岩、硅质板岩、千枚状钙质板岩夹同色灰岩,局部见中基性火山岩及砾岩夹层;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变长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灰绿色和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和中厚层灰岩,厚度大于6876米。
  (二)南秦岭地层分区 第三系上新统:主要分布于桑科滩、达久滩、牙利吉、勒秀寺院北、加茂贡一带,属山麓相和河湖相堆积。主要岩性下部为灰黄、黄褐〜砖红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砂岩加粘土;中部为灰绿、黄褐及砖红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粘土、砾岩、泥质砂岩夹石膏层;上部为砖红色泥岩粘土岩互层,夹石膏层及薄层灰岩,厚203-903米。与下伏所有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三迭系中新统:主要分布于南部一带,属浅海〜海陆交替相屑岩夹碳酸盐岩(局部夹火山岩)沉积。上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质板岩夹千枚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砂岩夹粉砂岩、薄层灰岩及细砾岩;下部为灰色薄层状灰岩、砂岩英板岩及砾岩,本统岩性,岩相基本稳定,合作附近下部层位中,有海底喷发的安山岩类、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夹层,厚1833〜20636米。与下伏下统地层为连续沉积。
  (三)火山岩层
  夏河境内火山岩多生成于华力西期和燕山期,有火山岩与次火山岩之分。华力西晚期次安山玢岩:出露于鲁勒儿南,以长条状呈北西西向展布,面积2.65平方公里,属浅成岩枝,受断裂控制,为灰绿、绿灰、暗紫〜紫红色,有些因受强烈蚀变而呈黄褐色,斑状结构。基质具交织结构,块状构造,班晶主要为斜长石和辉石,有时含有少量角闪石,基质主要为斜长石,次为玻璃质及一些细小的暗色矿物和铁质,有时具杏仁状构造。岩石具强烈的绿泥石化、蛇纹石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围岩绿帘石化、蛇纹石化、大理岩化、硅化及角岩化,并有铁染现象。
  燕山期次英安斑岩:出露于前扎、挟黑建岗一带,呈脉状顺层或截层穿入于中石炭统、下二迭统、三迭系地层中,呈北西、北西西、近南北向展布,规模不大,一般宽度约1〜3米(最宽15米),长数米〜数十米(最长1500米)。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基质具霏细结构,显微地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班晶主要为奥长石,含少量黑云母,有些斑晶则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且绢云母化或细粒化。基质由霏细状或微显晶质长石和石英组成,并具有少许黑云母。燕山早期闪长岩:出露于平娃桥、和平桥、阿姨山、尕寺等地,一般呈岩株或岩基形状,岩相变化比较简单,中部石英增多,为灰色的石英闪长岩, 边缘石英减少,角闪石增多,为闪长岩,与围岩接触处均无蚀变现象。
  山塘火山岩:位于达麦乡山塘西南处。火山岩不整合于石炭二迭纪岩层上,分为三层:底部为玄武岩,含铁质较多,呈红褐色,无气孔,中有安山岩层,色灰具斑状结构;中部玄武岩富气孔,被深绿色物质充填,状不规则;顶部为黑色玄武岩,气孔大小不等,亦被充填。由剖面积次火山至少有三次喷发。
  第二节地貌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处于甘南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以土门关为界,以北为黄土高原,以南为明显的高原地貌。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3000-4200米之间,总的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部倾斜,最高点为甘加达尔加山主峰,海拔4636米,最低点在夏(河)临(夏)交界处的土门关一带,海拔2200米。境内既有高山雪峰,又有河谷流川;既有高原湖泊,又有草原牧场。以夏河县地貌特点,可分为山原区、高山峡谷区、夷平面区三大地貌单元。
   甘加、桑科、科才山原区:其界线大致在甘加——阿木去乎一线以西,是积石、西倾山原区的一部分,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5,海拔高度在3000〜4200米之间,一般河流侵蚀切割轻微,切割深度400-500米,地形起伏变化缓慢,沿河展布,低山环抱,山岭峰线齐平,地面坦荡,在山体之间形成许多大片滩地,诸如甘加滩、桑科滩、达久滩、擦卡滩、克其合滩、苦水滩、加尕滩、二郎滩等。这些地区水草丰茂,呈现出一片草原地貌景观,是夏河县良好的天然牧场。
   大夏河、洮河高山峡谷区:位于洮河、博拉河、大夏河、格河、扎油河等流经地区,其界线大致在甘加——阿木去乎一线以东,佐盖曼玛——猪咀山一线以西,是迭岷高原峡谷区的一部分,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这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下,山川相间,重峦迭峰,沟壑纵横,露岩峋嶙,山体破碎,侵蚀较为严重。由于地处山原区的边缘部分,流水对其强烈的切割和冲刷,使本区相对高差甚大,一般在近千米以上,高者可达1500米左右。沟谷中多有流水,河流湍急。河谷窄狭处,两岸岩石裸露,河底隆石林立。该区植被良好,为大夏河、洮河森林分布区。由于暖气流沿大夏河和洮河河谷进入,河层沿岸和阶地适宜种植农作物,山体阴坡及沟层坡面亦可放牧,故该区也为半农半牧区。
  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夷平面:位于佐盖曼玛以东、猪咀山以西的广大地区。除东北、东南边界有太子山和腊利大山外,其余是由闪长花岗岩为基岩的广大夷平面,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1/10左右。沟谷宽浅,切割微弱,水丰草盛,植被良好,亦是夏河县主要的天然牧场之一。
  一、山脉
  夏河县境内山脉属横贯中原大地的秦岭山系西端之余脉。主要有北秦岭西延的小积石山脉(阿尼念卿)和西秦岭西延的西侵山支脉。小积石山脉呈东南一西北走向;西倾山支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两条主山脉又蜿蜒辐射出许多褶皱山带,北面有达里加山、巴楞山;东面有太子山、猪咀山、威当山;西面有完青卡;西北面有多拉卡山、羌则山、大日合卡;东南面有腊利大山;中部有扎油梁等。属于上述诸山分支的大山还有达加勒、阿米方日、桑多卡、阿米公洪、加威也卡等,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层峦叠嶂,峰线齐平,群山环抱,万岭竞秀的壮观景象。绵延境围的山脉和耸立境内的高峰,它们既是本县与外邻的分界线,又是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的分水岭。此外,还有千姿百态、景色各异的许多名山。
  达里加山:位于甘加乡境内,东连曲奥巴楞山(海拔4080米),与太子山一脉相承,是夏河县与青海省循化县的界山。主峰座落在甘加著名的白石崖夷平面上,海拔4636米,为夏河第一高峰。雪线以上山势陡峻、岩石裸露,常年积雪,气候无常,雪线以下植被良好,繁花似锦,山中生长有多种优质牧草和名贵药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山中5个形状各异的高山平湖更是引人入胜。
  太子山:西愈土门关,沿卡加道、佐盖多玛进入卓尼县和临潭县,绵亘数百里,是夏河县与临夏州的天然分界线。主峰为卡加道乡境内的母太子山(阿乃玛玛),海拔4332米,为夏河境内第二高峰,北可望河州城,南抵合作镇,西与甘加达里加山对峙,东与卓尼白石山相连。属同一山脉的还有公太子山(海拔4162米)、猪咀山(海拔4304米)、阿尼威当山(海拔4062米)等,均呈西北——东南走向。太子山景色壮观,山势巍峨,群峰突起,顶颠入云,白雪皑皑,正如清人王宏诗曰:“寒雪经年积翠微,群峰高并白云齐,天连西北昆仑远,势接东南秦华低。”太子山资源丰富,南北山麓,遍布丛林,雪线附近为针叶林带,以下渐次为针、阔叶混杂林带,夏日一片葱茏,秋季红叶满山,与山颠白云、白雪相映生辉。山野间栖息着金钱豹、梅花鹿、崖羊、山徐、香獐、野猪、狼、狐、雪鸡、马鸡、柳鸡等珍贵动物,并产雪莲花等名贵药材。矿藏有金、铜、锡等,整个山体为取用不竭的石灰石原料,北麓小关一带有大理石矿。
  腊利大山:位于县境东部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夷平面,为太子山左支余脉,是本县与卓尼县的界山。整条山脉呈东西走向,主峰冬日阿,海拔3802米。山势不高,呈丘陵状,水源充沛牧草优良,为佐盖多玛、佐盖曼玛两乡之夏季牧场。 完青卡:位于夏河县科才乡,属西倾山支脉,从碌曲县挺入,延伸至青海泽库县,为甘、青界山。山体魁伟,属典型的高山草地型。高峻部分,有古冰川地形遗迹。主峰克其合杂,海拔4395.9米。
  大日合卡:位于夏河县桑科乡,属西倾山支脉,为甘、青省界。地下水比较丰富,北麓为大夏河发源地。主峰阿热加德合,海拔4270.9米。
  阿姨山:位于夏河县王格尔塘乡大夏河畔,海拔3698米。山体轻盈秀丽,如亭亭玉立之少女。山上遍布杉、杨、灌木,葱郁滴翠,矿产以铜为主,伴生有金、银、钨、铁、铋、硫等。
  阿米方日、阿米亚日:二山雄居于麻当乡和王格尔塘乡之间,海拔分别是4004米和3958米,与阿姨山遥遥相望。海拔3500米以下为森林覆盖,植被良好,以上则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呈现灰白色。阿米亚日山脚下的 “达尔藏”湖是夏河县风景优美的游览佳境。
  九甲山:以“阿米九干”和“甲莫”二山合称,位于夏河县九甲乡来周村后,海拔3401米,山势险峻,断壁绝崖,奇峰迭出,松柏苍翠。谷底和崖顶绿树间,时而显露出红墙黄瓦,相传为拉卜楞寺高僧静修处,“文革”中遭到破坏,但山上的松林保护完好,景色秀丽,仍为附近僧俗群众朝拜、郊游的胜地。
  卧象山:位于县郊西北隅,海拔3408米,山体酷似一头卧象,头西尾东,拉卜楞寺环建其怀抱之下,山与寺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象身”前半部青草丛生,后半部则较稀疏,呈银灰色土石山脊。山头上建有“塔尔哇泽日绰”(静修寺),相传为三世嘉木样所建,每年四月“娘乃节”,许多藏族妇女口念 “六字真言”,登山祈祷。
  大林棵:位于县城东西南,海拔3410米,为拉卜楞风景林区,山势上陡下缓,呈二阶台状。山上松林茂密,郁郁葱葱,四季苍翠,与对面拉卜楞寺的金瓦红墙辉映。林木面积为1200亩,均为纯云杉,是由第一世嘉木样在1709年建寺之时倡导栽植,后世寺主精心管护和不断扩大而成。据《甘肃省夏河县志略》(张其旳)载:“拉卜楞寺对山有人造云杉林,该林为百余年前寺中喇嘛所植。査我国云杉除天然林外,殆无人工造林,拉卜楞实具有开创之意义。”1957年8月,一场特大雹灾将中心一片林木砸毁,形成林间空地,近年来由寺僧和机关职工多次上山补植,幼苗茁壮成长。
  小林棵:位于王府对面,毗连大林棵,海拔3500米。1940年,五世嘉木样规定三千寺僧每人每年植树50株的任务,历时7年,成林400亩,始称 “小林棵”。由于林密草茂,苔绿菇鲜,四季游人不绝。正面坡上建有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晒佛台,每年正月十三晒佛节,拉卜楞寺全体出动,由总法台率领,抬着锦织的巨大佛像,铺于台面,举行盛大的展佛仪式,届时,僧俗香客争相朝拜,盛况空前。
  曼达拉山:位于县城河南,海拔3050米,坡势陡峭,是县级机关单位职工开展登山运动的主要活动地点。山坡阳、阴面植被区别明显,阳面砂土覆盖,芨草稀疏;阴面土质肥沃,野灌遍布,间有小片松林生长。1985年,曼达拉山被列入县城“南山造林工程”的重点绿化区,栽植各种云杉数万株。山较为平坦,牧草青青,“人民公社化”时曾被开垦为农田,现已弃耕还牧。山顶上还有静修寺迹一处,民国17年(1928年),马仲英率部侵扰拉卜楞时将该寺烧毁,成为一片瓦砾残垣。 觉姆山:屹立于县城河北,海拔3212米,因山顶有一尼姑小庵而得名。山体中部突凸,两边合陷一条深槽,上半部由于常年雨水冲涮,植物不存,片岩和砂岩裸露,下半部为深达数丈的黄土覆盖。拉卜楞镇民居依山修建,鳞次栉比。
  第三节河流
  夏河县境内河流纵横,溪泉遍布,北、西部为大夏河水系,南、东部为洮河水系,众多河流汇入黄河,是黄河上游流域之重要支流。
  大夏河、洮河两大干流及其十余条支流,构成了夏河县密集的网状水系。每平方公里平均产水量为18.9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省的5.5%;绝大部分地区的河水为淡水,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矿化度在150〜300毫克/升之间,平均总硬度为3.55毫克当量/升,平均离子总量为2946毫克/升,PH值7.2〜7.8,属弱碱性金属类水。水的类型为HCO3-Ca²⁺、HCO3-Ca²⁺〓型。大部分地区的河缺碘,全县范围内缺氧,其他水质符合人畜饮水质量标准。由于水源丰富,落差较大,水利电力开发前景可观,是夏河县工、农、牧、渔、副诸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水利资源。
  一、大夏河水系
  1.大夏河干流
  大夏河,古之“漓水”,藏语称“桑曲”,发源于夏河县西南部甘青边界之大日合卡山,流经夏河县桑科乡、九甲乡、拉卜楞镇、达麦乡、王格尔塘乡、麻当乡、曲奥乡等6乡1镇,横贯夏河县城。一路汇集多哇河、咯河、央曲河、清水河等支流后于土门关处出境,流至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莲花乡,汇入刘家峡黄河水库。
  大夏河干流总长176公里,过境长度为85.3公里,是县境内最长的河流。据测,大夏河年平均径流量为3.12立方米,历年平均流量为9.89立方米/秒,历年实测最大流量40立方米/秒,最小1.6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9万吨,年侵蚀模数为467吨/公里。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大夏河流量近年来呈明显减少趋势。大夏河集水面积为169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540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3以上。县境内的大夏河干流属中、上游。上游自河源至桑科草地,约50公里,由于坡平谷广,水流缓慢,中游自桑科到土门关,长度85.3公里,由于流经地区沿程构造与岩性的不一致,构成了宽谷与峡沟相间的地貌特征。在抗冲力较低处往往形成河漫滩,在较坚硬岩石地段,有三迭系火成岩出露,往往束水成峡,河床比降很大,中有急流险滩,河底岩石隆立,水势汹涌,湍流奔泄。河谷虽经水流的常年侵蚀切割和洪流的冲刷,沟槽趋于变深降低,但两岸植被良好,林木秀丽,风景宜人。中游之间落差为82米,平均坡降9.6%;下游自土门关至黄河入口处,约40公里,中经土地肥沃的临夏平原,流速平缓实为临夏地区农业灌溉、人畜饮水之命脉。
  历史上,大夏河因上游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几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进行综合治理,兴修水利,筑堤建坝,现已成为造福地方、造福沿岸居民的一条水系河流。
  2.大夏河一级支流
  多哇河:发源于青海省同仁县境东南部达布热,到夏河县桑科沟口,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751平方公里(本县境内流域面积8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格河:发源于夏河县佐盖多玛乡腊利大山,全长70公里,流经佐盖多玛、佐盖曼玛、卡加道、卡加曼、唐尕昂、王格尔塘等6乡,流域面积1539.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8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75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222立方米/秒(1964年8月8日),最小流量1-59立方米/秒(1963年1月),多年平均输沙量70.4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67吨/公里,于王格尔塘乡完夏公路零公里处汇入大夏河,是大夏河的一条支流。
  甘加河:发源于甘加乡西部甘青边界群乌雷更山,全长57公里,流经甘加、麻当两乡,流域面积1124.9平方公里,推算年径流量1.47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67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为2.5万瓦。于麻当乡前汇入大夏河。
  清水河:发源于本县甘加乡达里加山麓,全长23公里,流经甘加、曲奥两乡,集水面积111.4平方公里,实测年径流量0.22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0立方米/秒。于曲奥乡前汇入大夏河。
  3.大夏河二级支流
  扎油河:发源于夏河县扎油乡扎油沟,全长40公里,集水面积512.8平方公里,于唐尕昂山卡岭沟口汇入咯河。
  合作河:发源于夏河县那吾乡麦日代,全长27公里,集水面积221.2平方公里,实测年流量0.23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4立方米/秒,在下扎油洒索玛与扎油河相汇后流入咯河。
  美武河:发源于夏河县佐盖曼玛乡,推算其年径流量0.23亿立米,年平均流量0.74立方米/秒。汇集岗岔河、德乌鲁河后于卡加曼乡新集处汇入咯河。
  二、洮河水系
  1.洮河干流
  洮河,藏语称“碌曲”,是甘肃境内黄河流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西倾山和它的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从碌曲县阿拉乡与本县勒秀乡交界处进入县境,流经本县东南部勒秀,加茂贡两乡。洗河干流在县境内长约50公里,落差160米,流域面积7311平方公里,实测年径流量17.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56.6立方米/秒,实测量大洪流量1100立方米/秒(1978年9月6日),最小流量19.7立方米/秒(1966年2月),多年平均输沙量47.4万吨,年侵蚀模数为64.9吨/公里。洮河进入夏河县勒秀乡境后,河面陡然变窄,形成四大河湾。最后从加茂贡乡塔扎村出境入卓尼县。洮河两岸气候湿润,植被良好,斑块状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形成亦林、亦牧、亦农,水利电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南部山地牧林区。
  2.洮河一级支流
  科才河:发源于夏河县科才乡完青卡,县境内全长45公里,集水面积1289.6平方公里,推算年径流量3.0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9.7立方米/秒。从科才乡出境后入碌曲县,在红科地区汇入洮河。
  博拉河:发源于夏河县牙利吉乡加威也卡山东侧山麓,流经牙利吉、阿木去乎、博拉、勒秀4乡,全长80公里,集水面积1695平方公里,实测年径流量3.8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2.1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流量220立方米/秒(1978年9月7日),最小流量1.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4.2万吨,年侵蚀模数为143吨/公里。于勒秀乡府处汇入洮河,是夏河县汇入洮河的最大支流。
  3.洮河二级支流
  麦西河:为博拉河支流,发源于吉仓乡兰电沟,全长34公里,集水面积32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75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38立方米/秒。于勒秀乡少地村处汇入博拉河。
   附:夏河县水系图
  夏河县水系图
  三、湖泊
  湖泊,藏语叫“措”。夏河县境内有大小湖泊6个,总面积约0.14平方公里,均属高山淡水湖,甘加乡境内4个,分别称达里加雍措(翠湖)、措洛力、措尔更措;麻当乡境内1个,称曹卡措;王格尔塘乡境内1个,称达尔藏措。其中,达里加翠湖和达尔藏湖最为驰名,环境恬静,风景秀丽,并有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藏族群众奉为“圣湖”,常临湖滨插箭祭湖。
  (一)达里加翠湖
  达里加翠湖位于甘加乡海拔4600多米的达里加山腰石堆之中,为“达里加五山池”中之主湖,系火山口堰积型湖,水面积210亩,湖深未测,水味淡而无味,未见大主物生长。湖水呈绿,风和日丽之时,湖面平静无波,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碧绿草山上的一面明镜。据当地群众讲,在湖边若高声疾呼,刹那间便会乌云翻滚,云雾弥漫,狂风骤起,电闪雷鸣,下起暴雨或冰雹,湖水也会随之沸腾,卷起涌浪,拍石击岸。据研究,这是由于声波的震荡破坏了高山逆温层气流运动的相对稳定而产生的一种奇异气候现象。湖面由火成砾岩围成,呈椭圆形,似锅底状,湖偏北边缘上有一人工开凿痕迹,此为"文革”中临夏积石山农民企图放水寻宝之举。湖无明显进水口,但湖围山体外侧,从东、北、南三个方向有三股泉水潜泻而出,分别流向临夏、循化、清水地区。哗哗水声,远处可闻。此湖以高、深、险、神而著称,人迹罕至。
  (二)达尔藏湖
  达尔藏湖位于王格尔塘乡达尔藏沟内,距县城约30公里。《安多政教史》载称:雅日山右侧之达藏玉措湖,被人们称道为藏区的“碧玉曼遮湖”。湖面海拔约3000米,湖深未测,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窄不一,最宽处百余米,水面积约40余亩,呈不规则葫芦形,北边山沟中一条小溪穿过草地灌丛,蜿蜒曲折,流入湖中,恰似一条葫芦藤系。据观察,湖的形成是由强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和大量泥石流倾泄堰塞而致。达尔藏村横墁处渗出的一条涓流似为湖水出口。湖水清澈冰凉,无色无味,间有大量小虾和蛙类繁衍,湖面有10来只黄鸭逐水划波,不时有牧牛前来湖边饮水。无风时湖面平静如画,水天一色,起风时则波光粼粼,连漪绰绰,充满生气和活力。湖的周围松柏参天,藤罗柳绕,树林里栖息着雉、蓝马鸡、金钱豹等珍稀野生动物,岸边灌丛中横卧块块奇形怪状的花岗巨岩,间有绿毯般的小块草坪。东部边缘上6座“拉卜则”(插箭台)和刻有佛经佛像的“嘛呢”堆、煨桑台错落排列,春夏季节,黄、白色的“篇麻”(蔷薇科植物)花和鲜红色的野杜鹃花开遍山野,各种雀鸟鸣叫不息,一片鸟语花香。
  达尔藏湖地貌独特,湖光山色诱人,环境宁静优美,地理位置靠近县城和公路,实为夏河县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二章气象
  第一节气候特点综述
  夏河县气候属寒冷湿润类型,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因地形起伏,山大沟深和大小不等的盆地,造成了气候复杂多变。气温的地理分布东北高,西南低,生长期相差50天左右。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气温偏高,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气温偏低。降水量较多,从南向北递减,南北相差50%。日照时间长,光能丰富。热量不足,春秋相连,无夏季,严寒期长达三个月,温度年季变化小,气温日差较大,蒸发量相对较小,湿润度良好,无霜期短。植物生长期短,西南与东北生长期相差50天左右。全年北部盛行偏北风,南部盛行偏西风,风力微弱。
  光、热、水同期匹配尚好,由于降水四季分布不匀,变率大故天气多变,常易造成干旱、冻害、洪涝、雪灾等自然灾害。
  由于夏河县气候寒冷,四季划分按民间习惯,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春季:由于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地表增热迅速,此时北方冷空气缓慢北撤,南来暖湿空气日趋向北推进,这样,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形成春季冷热无常,晴阴多变,常出现持续低温或前暖后冷的“倒春寒”天气;有时带来强降温和寒潮降雪天气,直接危害到畜牧业生产,当青藏高原上有暖髙压稳定存在时,又可造成“春旱”现象的发生。
  夏季:蒙古冷高压减弱北进,副热带高压北移西伸,副热带高压后偏南暖湿气流随之向北输送,致使夏河县夏季雨水集中,6~8月总雨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54%,山区常出现大雨、暴雨或冰雹,给农业牧业带来危害。当青藏高原上有暖髙压稳定存在时,又可造成“伏旱”现象的发生。
  秋季;地面蒙古冷高压和高空西风气流又复南下,加之山区水汽条件好,往往造成入秋后连阴雨天气,气温低,光照少,影响牧草生长发育和农饲作物受冻或芽烂,给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冬季:高空西风带明显向南扩展,多受极地南下冷空气和蒙古冷高压影响,造成寒潮,降温天气,降雪稀少,冬季降雪量仅为全年降水量1.5%,常造成冬春草场干旱和人畜饮水困难。
  第二节日照
   (一)日照时数
   夏河县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300-2400小时,最多年(1963年)2592小时,最少年(1975年)2093小时,地理分布是西多东少。按照我县的地理位置,全县可照时数4431小时(润年4442小时),因受地形、云量等影响,日照百分率平均52〜55%。
  (二)光照强度
   夏河县年平均总辐射量每平方米5177.7兆焦。6月和7月辐射量最多,月总辐射量每平方米556-560兆焦。12月和1月最少,月总辐射量每平方米279〜290兆焦。
  光合有效辐射量,约占总辐射量的49%,年平均总辐射每平方米2537兆焦。
  第三节气温
  (一)气温的时空分布
  夏河县年平均气温在时间分布上较稳定,空间分布上相当复杂,年较差变化小,日较差变化大;但从东南向西北,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规律。
   全县年平均气温为-0.4C〜0.3C ,曲奥(原为清水乡)最高达4.3℃ ,佐盖多玛(原为美武乡)最低为-0.4℃夏河的年平均气温为2.6C, 一年之内最暖在7月份,最冷在1月份。根据桑科、合作、夏河三地历年实测,极端最高气温28.9℃,最低气温-30.6°C,年平均日较差15〜17℃最大日较差为30〜35℃出现在3月份。
  相对温度,冬季气温变化很小,相对温差为50%,夏季气温变化不显著,其相对温差为11%;秋季下降急剧,春季上升迅速相对温差分别达54%和41%。附:①夏河县各乡(地区)平均气温计算值
   ② 夏河县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
   ③ 夏河县累计月、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
   ④ 夏河县各月气温实测资料
  夏河县各乡(地区)平均气温计算值
  单位:℃夏河县历年平均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夏河县累计月、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夏河县各月气温实测资料(二)气温历年演变
   据1952年到1981年年平均温度的演变、分析,可以看出夏河县年均温度在2.0-3.1之间变化。最高在1958年,最低在1977年。从3年滑动平均看,偏暖年出现在58〜60年,64~66年,71〜73年,偏冷年出现在54~57年,61-63年,67-70年,74-77年,偏冷与偏暖年时段具有交替性,交替周期持续3~4年。
   (三)农牧业界限温度
  1.地理分布夏河县各地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及活动积温差异甚大,通过0℃的平均初日最长230多天,最短140多天。期间0℃以上积温最多2500℃,最少500℃以下,通过5℃的天数,最长180天,最短41天。积温最多2146℃,最少890℃。通过10℃的天数,最长112天,最短小于30天,积温,最多约1700°C,最少在300℃以下。
  2.时间分布夏河县各地热量条件不但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大,而且在年际变化也较大。
  如上述的多年平均状况,只能表示常年的热量状况,其出现的机会只有50%左右,为了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还必需掌握各界线温度稳定通过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活动积温在不同时段的出现频率和保证率,因此,我们统计了80%保证率的数值。
   第四节地温和冻土
   (一)地温
  1.地面温度系土壤表面(0厘米)温度,它与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变化与气温的趋势一致,但比气温高,年平均高出2.8℃,夏季高出4.4℃,冬季高出1.1℃。地面温度变化的振幅比气温大,平均年较差25〜27℃,极端最高温度62.5℃,极端最低温度-33.7℃,最大极距达92〜95℃。
  2.地中温度夏河县只有≤20厘米深的地温资料。由于冻结原因,冬季资料残缺。地中温度的年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年较差、日较差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年月变化的相时随深度增加而向后推迟,日变化的相时大致每深20厘米约落后6小时,9~2月是由深层向地面递减,3~8(一)冻土夏河县土壤冻结开始日期和结冻日期,一般在9月至翌年5月,10厘米冻结日期平均在11月中旬,最早在11月上旬,最晚在11月下旬;解冻日期平均在3月中旬,最早在3月上旬,最晚在3月下旬。
  最大冻土深度142厘米,极值出现在2月份。
  第五节降水
  据夏河县多点实测资料,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6毫米,但分布不均匀,且不稳定。
   (一)降水量的分布
  空间分布规律一是从南向北递减;二是垂直分布不明显。全县南部勒秀最多,年平均降水量达660毫米;中部唐尕昂降水量492毫米;北部甘加降水量341毫米;全县最少。
   (二)降水的年变化和季节分配
  夏河县位于亚州大陆中部,远离海洋,大陆性气候明显。受季风的影响,年雨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暖季多,冷季少,雨、热同季的特征对农牧业生产有利。春季为113毫米,占年降水量21.7%;夏季达281毫米,占54.3%;秋季为115毫米,占22.3%;冬季仅有7.8毫米,占1.5%。月际变化趋势大致是从1〜8月逐月增多,9-12月逐月减少。全年以8月份最多,月平均为116.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2.6%,但稳定性差,时旱时涝。12月份最少只有1.3毫米,占0.3%。年降水量多与最少年的差值356〜543毫米,比值1.8〜2.3。
   (三)生长季降水量
  夏河县在牧草和农作物生长期(4~9月)降水量为454.3毫米,占年总量的85〜95%,且夜雨机率大于白天,大部分地区在350毫米以上,除甘加乡都能满足需要。
   (四)降水量的保证率
   据目前的农牧业生产水平一般采用80%保证率的降水量来布局和安排生产及灌溉工程的规模、灌溉量等。
   年降水量80%保证率在280〜500毫米,全县平均为403毫米。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合作、阿木去乎、博拉、勒秀乡;300-400毫米,有夏河、桑科、唐尕昂乡;小于300毫米有甘加乡。
   生长季(4~9月)降水量80%保证率在233-449毫米以上有博拉、勒秀乡;300〜400毫米有唐尕昂、合作、阿木去乎乡;接近300毫米有夏河、桑科乡;小于300毫米有甘加乡。
   (五)降水相对变率
  夏河县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在14〜20%之间,全县平均为17%在水平分布和重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月降水量的相对变率最大出现在2月份,全县平均为111%,最小出现在7月份,全县平均为27%,但各地相对变率也不尽相同。
   (六)降水日数
  1.降水日数按24小时(20-20时)降水量≥0.1毫米为一个降水日的规定,夏河县降水日数与降水量成正比,年平均降水日数116天,最多在勒秀乡为138天,最少在甘加乡为87天,春季平均32天,夏季48天,秋季28天,冬季9天。一年中七、八月最多,平均为16天,12月最少不到2天。
  2.降水程度降水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日降水量在0.1〜
  9.9毫米之间为小雨,18.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50.0毫米为暴雨。小雨到中雨一般土壤可以充分吸收。大雨则常常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而造成田间积水,同时还造成局部的水土流失,暴雨则不仅远远超过土壤和农作物的吸水能力,而且往往破坏土壤,毁伤农作物,造成程度不同的灾害。 夏河县年平均降水量强度为4.4毫米/日,4〜9月平均降水强度为5.3毫米/日,从我县降水强度变化分析,在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到8月下旬,出现两个高峰时段一般在7~9月份。
  一日降水量≥10.0毫米或连续两日降水≥15.0毫米即为透,入春后的第一场透雨,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80%保证率平均日期为5月13日,最早出现在4月28日,最迟出现在5月24日。
   (七)降雪和积雪
  1.降雪降雪时日平均9月中旬开始,翌年6月上旬止。年平均降雪40天,最多年69天,最少年29天,全年只有7〜8月一般不降雪。
  2.积雪积雪日数平均38-53天,最多100天,最少24天,初积雪日平均在10月上旬,终积雪平均在5月上、中旬,最大积雪深度15-16厘米,出现在11月和3月。
   (八)干湿状况
  1.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表征空气中冰气含量多少的物理量,其表示方式除水汽压外,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度大小对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湿度过小,时间长了会造成空气干旱,加速植物叶面蒸腾,造成水分供应失调。湿度过大,又会引起病虫害的发生。夏河县年平均相对湿度在58〜65%之间,南部大于北部,高处大于低处。7~9月份最大,平均74%, 冬季最小,平均50%。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年最小相对湿度在12〜3月均可出现0%,最大在夏季可达100%。
  2.蒸发量蒸发量的大小,是依温度、日照、湿度、风速等变化的,气象上测定的小型水面蒸发量,比大面积水体蒸发要偏大。而大面积水体蒸发量与草地、农田蒸发量之间又有一定的差距其偏离系数因地理类型和季节变化而比较复杂。
   蒸发量年平均在1200-1350毫米之间,月平均蒸发量最大5月份155.5毫米,最小在1月46.6毫米。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年均比值2.0〜3.0、与全省各地比较比值偏小,湿润度尚好。
  3.湿润度一个地区或一年中不同时段的湿润度不但取于降水量的多少,而且还与水份的支出多少有关。表示湿润度干燥度计算式:K =0.16∑
   T₁₀/r,其中K为干燥度∑ T₁₀≥10℃积温;r为≥10°C积温期间的降水量;0.16为系数。
   求算各地干燥度K值,当K<0.50为特湿润;K为0.50-0.8为湿润;K 为1.0〜1.49为半湿润;K为1.5-1.99为半干旱;为2.0-3.99为干旱;K≥4.0为特干旱。夏河县气温≥10°C期绝大部分地方均为湿润类型。
   为说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季湿润度分布情况,采用伊万诺夫湿润度公式: K月=R月/0.018(25+t月)(100—f月),其中K月为月湿润度;R月为降水量;t月为平均气温,f月为月平均相对温度。当K>2.0为极湿润,1.0〜2.0为湿润,0.60〜0.99为半湿润,0.30〜0.59为半干旱,0.13〜0.29为干旱,V0.13为特干旱。从年K值分析,合作为湿润区,夏河为半湿润区,从月K值分析,夏河县在夏河,7~9月为湿润,5、6、10月为半湿润,4月为半干旱,其它月为干旱和特干旱。
   附:①各地各级年降水量出现频率
   ② 夏河县历年冻土资料
   ③4〜6月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
   ④ 夏河县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⑤ 夏河县各地区降水量
   ⑥ 历年平均年降水量保证率⑦4〜9月降水量保证率
  ⑧ 夏河县各地年、月降水量的相对变率
  ⑨ 夏河县各地年、月蒸发量
  ⑩ 夏河县逐月湿润度
  ⑪各月平均水汽压、相对温度、气压
  各地各级年降水量出现频率
  夏河县历年冻土资料4~6月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
  夏河县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夏河县地区降水量历年平均年降水量保证率
  4~9月降水量保证率夏河县各地年、月降水量的相对变率
  夏河县各地年、月蒸发量夏河县逐月湿润度
  各月平均水汽压、相对温度、气压
  第六节气压
  夏河海拔2930米,年平均气压为713.3百帕。气压除海拔高度影响外,还有纬度的影响。另外,由于温度对气压的影响,使气压在不断的变化着。夏河一年之内,10月份气压最高,2月份气压最低,年平均较差8.2百帕。一个月之内由于大气环流冷暖气团的移动,使气压随天气过程出现波动;一日之内最高一般出现在11时,最低出现在17时左右。
  气压对人体及牲畜的影响甚大,如气压小,则空气密度下降,使含氧量降低,在海拔3000米处,空气含氧量只有206g/m³,占海平面空气含氧量的72%,并使紫外线增强,水的沸点降低到90℃。
  第七节风
  近地层风受地形影响很大,夏河县地形复杂,风向地方性强;风速因受青藏高原及山脉的屏障作用比较小,由于海拔高,加上热力的动量下传,大风日数比较多。
  第八节云量
  按照总云量0〜2为晴天,3〜7为多云,8~10成为阴天,则全年晴天为50天,占13.7%,多云为187天,占51.2%,阴天为128天,占35.1,由此可见多云和阴天占绝大多数使之直射光少,慢射光多。一年之内阴天最多在5月份,月平均为16天,最少在12月份,月平均为3天。一日之内云量最多在14时,最少在20时。
  低云量年平均3成左右。年内最多9月份,最少在12月份,一日之内最多在8时,最少在02时。
  第九节夏河县气象站
  1.单位名称夏河县气象局始建于1965年,设于夏河县拉卜楞镇塔哇秀玛郊外。名称为“甘肃省夏河县气象站”,建站初有职工5人。196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观测记录。主要业务是气候资料积累。1977年1月站名改为"甘肃省夏河县气象局”。在业务上划分地面观测股和预报股。地面观测股负责气候观测,发报和编制气象报表,开展资料服务。预报股负责单站补充订正天气预报,包括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开展专题服务。现有职工8人。
  2.地理位置1965年建站时,纬度35°2'N,经度102o30′E,海拔高度2931.0米。1987年搬迁地址,纬度35°12'N,经度102°31′E。海拔高度2929.4米。
  3.房屋土地建站至1970年扩建,有房屋4栋,26间,建筑面积550.3平方米,平房土木结构。其中工作用房6间,使用面积92.0平方米,所辖土地总面积4116.8平方米,合6.18亩。搬迁后,有房屋4栋,34间,建筑面积791.3平方米,3栋平房是砖木结构,1栋二层办公楼房是砖、混凝土结构。其中工作用房16间,使用面积296平方米,其他用房2间,使用面积27平方米。业务用地625平方米。所辖土地总面积6247.5平方米,合9.37亩。
  4.隶属系统1965年1月至1968年12月,由甘肃省气象局领导。1969年1月至1970年10月,由夏河县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0年11月至1972年12月,由夏河县人民武装部和夏河县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以军事部门为主。
  1973年1月至1978年7月由夏河县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8年8月以来,由甘肃省气象局和夏河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
   第十节气象观测预报
  一、地面气象观测
  1.观测时次和项目 ①观测时次,1965年1月至1968年9月,每日北京时(8、14、20时)三次实测,夜间不守班。
  1968年10月至1979年12月,每日北京时(2、8、14、20时)四次实测。夜间守班。1980年1月改为三次实测。②观测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气温、湿度、蒸发、降水、气压、地面温度、曲管温度、冻土、日照、积雪深度。
  2.气象仪器设备建站时的观测仪器有温度表、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雨量器、地面温度表、冻土器、蒸发器、维尔达测风仪。后又增加虹吸式雨量计,还将原测风仪更换成电接风向风速器。配备了天气传真接收机。pc-1500机和单边带电台。
  3.气象报类拍发1965年至今,每日定时向甘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台拍发小图报;向甘肃省气象局兰州中心台、甘南州气象台拍发重要天气实况联络报及降水报。
  1966年5月至1969年9月,向空军某部拍发白天预约航危报。
  1969年10月至1979年12月,向空军某部拍24小时固定航危报。
  1980年1月至1985年12月,向空军某部拍发白天固定航危报。
  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向空军某部拍发白天预约航危报。4.气象资料整编夏河地面气象基本资料,1971年至1980年逐月气象资料甘肃省气象局1982年铅印出版。
   夏河地面气候资料累年簿,历年逐月气候资料。夏河县气象局整编(未出版)。
   二、天气预报工作
  1.公益服务专题长期天气预报服务。紧密结合夏河县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受天气、气候不利气象因素的影响,重点抓好旱、涝、冷暖趋势及重要性天气预报,为地方党政部门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安排部暑农牧业生产,提供气象条件依据。
  2月份发布牧业春乏期专题长期天气预报,依据天气、气候利弊条件对牧业的影响,提出做好抗灾保畜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5月份发布汛期降水及重要天气长期趋势预报,为地方党政部门安全渡汛。做好防洪抗灾,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0月份发布性畜越冬渡春长期天气预报,依据当年天然草场牧草产量的年景及冬、春季气候条件的利弊条件,提出牲畜年未存栏数的多少及做好抗灾保畜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短、中期天气预报服务。自1965年以来,夏河县气象局开展了短、中期天气预报,从1979年起,天气预报每天通过夏河县广播站对外广播。中期天气预报在报准过程、短期天气预报准强度上下功夫,积极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以“准确及时,优质服务”提高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预测有灾害性及重要天气过程出现时,用书面或电话向本县党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及时通知,建议加强防卸措施。
  2.专题分析1973年,县气象局协助夏河县人民武装部整编军事气候志。
   自1981年起,县气象局每年开展夏河县气候影响评价工作。
  1983年,县气象局完成主编《夏河县农牧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
  3.专业服务1989年以来,县气象局与夏河县农林局签订森林防火服务合同,开展林火险级预测服务。
  1990年,县气象局完成《夏河县天然牧草产量气候动态》科研课题。
  三、气象工作成果
  1.1977年5月,夏河县气象局在夏河县防雹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被甘南藏族自治州防雹办公室授予防雹先进单位。2.1977年夏河县气象局被甘肃省气象局授予全省气象部门先进单位。
  3.1978年,李统英同志被甘肃省气象局授予先进工作者。
  4.1980年10月,夏河县气象局预报业务基本建设被甘肃省气象局授予三等奖。
  5.1982年2月,夏河县气象局被甘肃省气象局授予1981年度先进单位, 王位泰同志被授予先进个人。
  6.1982年6月,夏河县气象局地面观测原始记录,在全省气象部门评比中获第二名。
  7.1982年11月,夏河县气象局在档案恢复工作中,被夏河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8.1982年,夏河县气象局获预报优质集体二等奖。
  9.1984年2月,李统英同志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10.1984年5月,夏河县气象局编写《夏河县农牧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获全省气象部门优秀成果三等奖励。
  11.1986年1月,夏河县气象局党支部被中共夏河县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第三章物产
  第一节植物
  夏河县境内各类植物品种较多,即有大量的牧草、药材、林木等野生植物,又有适量的农作物、蔬菜、花卉等栽培植物。由于夏河县地处高寒,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所以农作物均属春性,且品种比较单一,以青稞为主。另外,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的蔬菜和花卉品种也较稀少。而广布全境为牧草、药材、林木等野生植物则种类繁多,品优质高,形成夏河县重要的植物资源优势。
   一、栽培植物
  (一)粮食作物小麦:临农14号、民春、渭春1号、晋2148、甘麦8号、甘麦12号、阿勃、永麦10268、71〜14、71〜15原农74号、高原506、高原338、78钡、144、白麦子、尕红麦。
  青稞:白青稞、麻青稞、牡丹青稞、矬青稞、长芒青稞、六棱青稞、夏河紫青稞、肚里黄。
  豆类:白大豆、尕白大豆、夏河红大豆,尕红大豆,拉萨红大豆,红花白豆,尕麻豆,尕白豆,香豆,扁豆。
  马铃薯:小白花,临薯1号。
  (二)经济作物
   油菜:大黄芥,夏河牛尾稍,门油4号,青油4号,尕红芥,尕黑芥,鹿角叉,夏河白芥,红油籽。
   其它:向日葵,蘑菇,黑木耳,胡麻,花椒,草莓。
  (三)蔬菜水果
  蔬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萝卜,红萝卜,黄萝卜,水萝卜,宽叶韭菜,窄叶韭菜,大葱,红皮大蒜,白皮大蒜,结球甘兰(莲花菜),花椰菜(菜花),芹菜,芫荽,菠菜,莴笋,百合,球茎甘兰(且莲),黄瓜,刀豆,辣椒,西红柿,汉园根,甜菜(糖罗卜)。
  水果:苹果,杏子,酸梨,皮袋果,樱桃。
  (四)花卉
  盆栽:倒挂金钟,仙人掌,仙人球,仙人鞭,仙人山,蟹爪莲(霸王鞭)、令箭荷花,金钱树,朱顶红(对红),海棠,君子兰,月季,马蹄莲,吊兰,七叶秀,海蒜,并蒂莲,文竹,冬青,夹竹桃,天门冬(红秀球),美人蕉,石榴,九月菊,鸢尾花,兰草,苏铁,三色堇(蝴蝶花),龙舌兰,旱伞草。
  园栽:菊花(秋菊),大丽花,芍药,牡丹,黄刺玫,金莲花,石竹,荷苞花,迎春(探春),金盏菊(灯盏花),牵牛花(喇叭花),蛇目菊(八瓣梅),丁香(林柏花),竹节梅,百合,夏菊,玫瑰,罂粟,珍珠梅,草红花,荷花牡丹,虞美人(米莲子),獾草。
  二、野生植物
  夏河县野生植物包括林木、药材、牧草及杂草野卉等,分布在全县海拔2500〜4000米的生境中。林木植物以乔木为主,柳桦、灌次之;药材植物既有藏医用药材,也有中医用药材,多属藏、中医统用;草本植物分别由湿生和旱生草类组成。经夏河县草原站调查、鉴定,已查明全县野生植物73科709种。
  木贼科:问荆、木贼;中国蕨科:银粉肖蕨;凤尾蕨科:毛蕨;岩蕨科:耳羽岩茇;肉产菌科:冬虫夏草;水龙骨科:瓦韦,华槲蕨,网眼瓦韦;松科:紫果云杉,青杵,青海云杉,大果青杆,太白冷杉;柏科:园柏,甘川圆柏;麻黄科:木贼麻黄;杨柳科:高山柳,毛果虾柳,旱柳,山杨;桦木科:牛皮桦,红桦,白桦;檀香科:百蕊草;壳斗科:辽东栎;榆科:榆树;桑科:大麻;荨麻科:粗齿荨麻,羽裂粗齿荨麻,墙草,欣麻;蓼科:西北亚利蓼,珠芽蓼,圆穗蓼,酸模叶蓼,何首乌,矮大黄,掌叶大黄,大黄,皱叶酸模,巴天酸模,尼泊尔酸模;藜科:白藜,灰绿藜,市藜,刺藜,杂配藜,菊叶香藜,优若藜,驼线蒿,疏果地沟草,轴藜,猪毛菜;石竹科:甘肃蚤缀,西北蚤缀,簇生卷耳,瞿麦,女娄菜,山女娄菜,无瓣女娄菜,石竹,娘娘菜,光梗丝石竹,麦瓶草;毛茛科:露蕊乌头,甘青乌头,圆叶乌头,缠绕乌头,铁棒槌,线叶银莲花,迭裂银莲花,条叶银莲花,河畔银莲花,毛柄水毛茛,蓝侧金盏花,花葶驴蹄草,升麻,星叶草,甘青铁线莲,铁线莲,大叶铁线莲,翠雀花,毛翠雀花,奇林翠雀,水葫芦苗,灌木铁线莲,密花翠雀,假耧斗菜,高原毛茛,毛茛,云生毛茛,独叶菜,长果升麻,高山唐松草,芸香叶唐松草,蕊瓣唐松草,矮金莲花,毛茛状金莲花,野芍药,箭头唐松草,唐古特铁线莲;小篥科:秦岭山蘖,金花小蘖,康定小藥,细叶小蘖,短柄小蘖,鬼臼,小篥,毫猪刺;罂粟科:条裂黄堇,曲花紫堇,迭裂黄堇,小黄紫堇,糙叶紫堇,糙果紫堇,草黄花紫堇,暗绿紫堇,节裂角茴香,全绿绿绒蒿,五脉绿绒蒿,红花绿绒蒿,多刺绿绒蒿,总状花绿绒蒿,绿绒蒿,小罂粟;十字花科:芥菜,高山辣根菜,播娘蒿,毛葶苈,藏芥,遏兰菜,独行菜,垂国南芥,葶苈,苍序葶苈,花旗杆,密序山嵛草,离蕊芥,大腺芥,紫花碎米芥;景天科:瓦松,小丛红景天,狭叶红景天,隐匿景天,岩生景天,大株红景天,洋生景天,唐古特红景天;虎儿草科:裸基金腰子,秦岑金腰子,腋花金腰子,落新妇,山梅花,细叉梅花草,三脉梅花草,糖茶蔗子,腺毛茶蔗子,山地虎儿草,优越虎儿草,甘青虎儿草,黑蕊虎儿草,唐古特虎儿草,爪瓣花儿草,大通虎儿草,兴缘虎儿草,狭瓣虎儿草;蔷薇科:龙芽草,小叶枸子,铺地蜈蚣,中华山楂,羽底草,四川枸子,野山楂,狗枸子,灰枸子,水杨梅,多茎萎陵菜,萎陵菜,翻白草,二裂萎陵菜,曲尖萎陵菜,黄花木本萎陵菜,白花木本萎陵菜,金露梅,悬钩子,甘肃蔷薇,密刺蔷薇,林悬钩子,地榆,窄叶鲜卑花,高山绣线菊,湖北花楸,北京花楸,陕西花楸,毛樱桃,草梅,秦岑无尾果,蛇莓,伞房草莓,粉叶马登大,弓茎莓,火棘:豆科:黄芪,山岩黄芪,多花黄芪,金翼黄芪,艽黄芪,拟香豆岩黄芪,直立黄芪,塘谷耳黄芪,鬼箭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异叶米口袋,牧地香碗豆,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甘肃棘豆,黄花棘豆,镰形棘豆,甘草,披针叶黄花,光叶黄花,花苜蓿,野豌豆,黄毛棘豆,歪头菜,苦马豆,毛苕子;熏倒牛,甘青老鹳草,草原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青藏老鹳草;亚麻科:宿根亚麻;蒺藜科:骆驼蓬,蟹胡草,白刺;大戟科:猫儿眼,青海大戟,藏大戟;卫茅科:胶枝卫茅,卫茅,栓翅卫茅;械树科:元宝械;锦葵科:冬葵;藤黄科:突脉金丝桃;柽柳科:三春柳,水柏枝,密花柽柳;堇菜科:鳞茎堇菜,双花堇菜;瑞香科:甘肃瑞香,黄瑞香,狠毒;胡颓子科:沙棘,藏沙棘;柳叶菜科:柳兰,沼生柳叶菜,光花柳叶菜,高山露珠草;杉叶藻科:杉叶藻;五加科:红毛五加,珠子匕;伞形科:小五台紫胡,紫胡,多裂独活,羌活,异伞棱子芹,皱果棱芹,窃衣,林地峨参,小叶黑紫胡,丝办芹,白藏,矮泽芹,篑蒿;山茱萸科:摩苓草,林木;鹿蹄草科:鹿蹄草;杜鹃花科:千里香杜鹃,头花杜鹃,烈香杜鹃,山光杜鹃,山楷杷,北极果,陇塞杜鹃;报春花科:直立点地梅,垫状点地梅,羽叶点地梅,乳花点地梅,梅乳草,苞芽报春,天山报春,唐古特报春,甘青报春;蓝雪科:鸡娃草,小蓝雪花;木犀科:白丁香,紫丁香,北京丁香;龙胆科:线叶龙胆,条纹龙胆,达乌里龙胆,华丽龙胆,大花龙胆,蓝白龙胆,匙叶龙胆,尖叶龙胆,镰萼假龙胆,岷县龙胆,喜泽龙胆,兰玉簪龙胆,刺芒龙胆,甘肃龙胆,里边假龙胆,麻花艽,秦艽,镰叶喉花草,喉花草,粗茎秦艽,黄管秦艽,湿生扁蕾,白色花锚,椭叶花锚,膜边獐牙菜,华北獐牙菜,北方獐牙菜,二叶獐牙菜,红直獐牙菜,四数獐牙菜,细萼扁蕾,大花助柱花,黄花助柱花,加地助柱花;旋花科:田旋花,大菟丝子,欧州菟丝子;紫草科:糙草,微孔草,小花西藏微孔草,长柱硫璃草,狼紫草,附地菜;马鞭草科:光果获;唇形科:白苞筋骨草,异叶青兰,甘青青兰,蓝花青兰,香薷,密花香薷,鼠由瓣花,宝盖草,盖母草,独一味,大花荆芥,草食蚕,甘西鼠尾,粘毛鼠尾草,甘肃黄苓,糙苏,野薄荷,百里香;茄科:甘肃赛茛菪,天仙子,枸杞,马尿泡;玄参科:短筒兔耳草,圆穗兔耳草,兰石草,硕大马先蒿,粗叶马先蒿,甘肃马先蒿,轮叶马先蒿,半扭卷马先蒿,拟鼻花马先蒿,绵毛马蒿,中国马先蒿,青海马先蒿,斑唇马先蒿,极丽马先蒿,长花马先蒿,四川马先蒿,藓生马先蒿,等唇马先蒿,矮小马先蒿,弯管马先蒿,碎米蕨叶马先蒿,硕花马先蒿,长角马先蒿,毛颏马先蒿,阴却马先蒿,阿拉善马先蒿,刺齿马先蒿,凸额马先蒿,赛喙马先蒿,甘肃马先蒿白花变型,皱褶马先蒿,细穗玄参,甘肃玄参,光果婆婆纳,婆婆纳,毛果婆婆纳,长果婆婆纳,两裂婆婆纳,唐古特婆婆纳,北水苦荬;紫藏科:全缘角蒿,密花角蒿;烈当科:草从蓉;车前科:车前,大车前,平车前;茜草科:蓬子菜,小蓬子菜,砧草,茜草,猪殃殃;忍冬科:西藏忍冬,岩生忍冬,刺毛忍冬,陇寒忍冬,莛子蔗,红花忍冬,刚毛忍冬,接骨草,桦叶英莲,香英莲;败酱科:粗叶败酱,甘松香,窄裂缬草,宽叶缬草,唐古特缬草;川续断科:川续断,小花刺参,匙叶翼首花,桔梗科:泡沙参,长柱沙参,党参,异叶沙参,绵党参,钻裂风铃草;菊科:柳叶亚菊,细叶亚菊,灌木亚菊,乳白香青,玲玲香青,二色香青,黄香青,黄腺香清,大紫蒿,臭蒿,艾蒿,球花蒿,细裂叶蒿,蒙古蒿,沙蒿,粘毛蒿,南牡蒿,牛尾蒿,黄花蒿,猪毛蒿,灰枝紫菀,线叶紫菀,块根紫菀,柔软紫菀,中亚紫菀木,三褶脉紫菀,云南紫菀,滇藏紫菀,东俄洛紫菀,铁杆蒿,三角叶蟹甲草,羽裂蟹甲草,太白山蟹甲草,蛛毛蟹甲草,矮垂头菊,车前奖垂头菊,条叶垂头菊,狭舌垂头菊,盘花垂头菊,飞廉,烟管头草,聚头蓟,刺儿菜,线叶刺儿菜,多榔菊,野菊,多舌飞蓬,飞蓬,大丁草,草红花,狗哇花,阿尔泰狗哇花,园齿狗哇花,苦荬菜,山苦荬,火绒草,分枝火绒草,高山火绒草,长叶火绒草,蜀西火绒草,箭叶橐吾,黄帚橐吾,少花黄帚橐吾,掌叶橐吾,川西风毛菊,美丽风毛菊,草地风毛菊,长毛风毛菊,紫苞风毛菊,星状风毛菊,金沙风毛菊,沙生风毛菊,蒙古绣线菊,瑞苓草,唐古特风毛菊,柳叶菜风毛菊,灰毛柳叶菜风菊,林生风毛菊,乌苏里风毛菊,松潘风毛菊,褐花风毛菊,风毛菊,甘青风毛菊,草甸风毛菊,小花风毛菊,褐毛风毛菊,水母雷莲,额河千里光,天山千里光,田野千里光,红千里光,桔红千里光,长梗千里光,盘状合头菊,糖芥绢毛菊,华帚菊,川西小黄菊,贡山蓟,鸦葱,狗舌草,沈胡菜,蕴苞麻花头,腺梗稀莶,黄鹋菜,旋复花,华蒲公英,川甘蒲公英,蒙古蒲公英,变化蒲公英,苍耳,兔儿伞;眼子菜科:龙须眼子菜;小麦冬科:海韭菜,水麦冬;禾本科,芨芨草,光药芨芨草,醉马草,三刺草,小糠草,短柄草,细株短柄草,沿沟草,发草,毛蕊草,达乌里披硷草,垂穗披殓草,披硷草,胡氏剪股颖,疏花剪股颖,紧穗剪股颖,巨序剪股颖,多花剪股颖,马唐,老芒麦,异燕麦,藏异燕麦,紫芒大麦,涣麦,羊茅,紫羊茅,中华羊茅,糙野青茅,佛子茅,假苇佛子茅,密穗野青茅,远东羊茅,藏扇穗茅,细柄茅,双叉细柄茅,微细柄茅,针茅,异针茅,大针茅,本氏针茅,勃氏针茅,克氏针茅,丝颖针茅,疏花针茅,紫花针茅,挟穗针茅,短花针茅,黑穗茅,华雀麦,疏花雀麦,旱雀麦,多节雀麦,无芒雀麦,华桔竹,赖草,天山赖草,臭草,甘肃臭草,小野臭草,青海固沙草,白草,落芒草,藏落芒草,草地早熟禾,胎生早熟禾,光桴早熟禾,早熟禾,垂穗猪观草,直立猪观草,小颖鹅观草,多变鹅观草,狗尾草,金色狗尾草,三蕊草,长穗三毛草,西北利亚三毛草,穗状三毛草,费氏羊茅;沙草科:华扁穗草,甘肃苔草,异穗苔草,棵果扁穗苔,无脉苔草,勃氏苔草,青藏苔草,苔草,糙喙苔草,川滇苔草,水里苔草,膨夹苔草,多花苔草,黑穗苔草,高原苔草,中中型针蔺,刚毛檀杆针蔺,川甘蔗草,蒿草,矮蒿草,高山蒿草,线叶蒿草,禾叶嵩草,甘肃嵩草,小穗嵩草,四川嵩草,岷县嵩草,玛曲嵩草,喜玛拉雅嵩草;灯心草科:灯心草,葱状灯心草,喜马灯心草,粟色灯心草;百合科:黄花韭,高山韭,蓝花韭,紫花韭,野黄韭,甘青韭,硷韭,唐古韭,柏被韭,短叶石雪柏,羊齿天门冬,曲枝天门冬,小菅草,甘肃贝母,细叶百合,百合,大百合,卷丹,卷叶黄精,红果黄精,湖北黄精,轮叶黄精,玉竹,舞鹤草;鸢尾科:细叶马蔺,马蔺;兰科:裂瓣角盘兰,宽叶红门兰,草甸红门兰,手参,回舌草。
  第二节动物
  夏河县历来以畜牧业为主,由人工饲养的马、牛、羊遍布草原。在古代,盛产著名的“南番马”,现今则有享誉省内外的“河曲马”、“甘加羊”、“美仁牦牛”、“合作猪”等优良品种。在山原林草间还栖息着众多的珍禽异兽,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啮齿动物、食肉动物及禽畜寄生虫和农、林、草原害虫,对草原生境和人畜有一定的危害。
  一、饲养动物
  兽类
  牛:牦牛,牦牛,黄牛,杂种牛(尕里巴),三河牛,荷兰奶牛,海福特肉牛。
  羊:藏系绵羊,杂交绵羊(细毛羊),甘加型羊,土种山羊(古鹿),沙能奶山羊(洋古鹿)。猪:蕨麻猪,土种猪,临夏猪,巴克夏猪,长白猪,甘肃白猪,甘肃黑猪。
   马:土种马,河曲马,蒙古马,改良马(洋马)。
   骡:马骡,驴骡。
   驴:本地土种驴。
   狗:牧羊犬(大藏狗),哈巴狗,板橙狗,狮子狗,狼狗,猎狗。
   兔:大耳白兔。
   猫:家猫,金猫。
   貂:紫貂。
   禽类
   鸡:土种鸡,乌鸡,星杂288,英国红,来航,依沙褐,九斤黄,火鸡。
  另有零星饲养的鸭、鹅、鸽、鹦鹉、兔鹰等。
  鳞介类
  红鳟鱼,金鱼。
  二、野生动物
  兽类 金钱豹,梅花鹿,糜鹿(四不象),林麝(香子),马鹿(大鹿),猞猁,水獭,山徐,獾猪,狍鹿,青羊,黄羊,羚羊,狐狸(野狐),狼,豺狗,野猫,蝙蝠,穴虎子(臊虎子),高原兔(野兔,又称灰尾兔),大耳鼠兔,达乌尔鼠兔,红耳鼠兔,西藏鼠兔,高原鼠兔,狭颅鼠兔,艾鼬,香鼬,黄鼬(黄鼠狼),花鼠(松鼠),喜马拉雅旱獭(獭拉),蹶鼠,小家鼠,褐家鼠,黑家鼠,灰仓鼠,长尾仓鼠,黑线仓鼠,中华鼢鼠(瞎老),根田鼠,高原田鼠,白尾松田鼠,林跳鼠,社鼠,针毛鼠,白腹鼠,黑线姬鼠,小林姬鼠,大林姬鼠,齐氏姬鼠,射鼠,黄耳斑齬鼠。
  三、鸟类
  锦雉(野鸡),蓝马鸡,雪鸡,柳鸡,丹顶鹤,黑颈鹤,麻雀,和尚雀,石头雀,山雀,姆指雀,云雀(草百灵),岩燕,春燕,嘉鹊,鹌鹑(嘎拉鸡),黄鹞子,僧冠鸟,戴胜鸟(丑姑姑),布谷鸟(叭咕吹),斑鸠,啄木鸟,杜鹃,野鸽(鹑鸽),黄莺,乌雅(老哇),红嘴鸦,白颈鸦(白脖子鸦),大乌鸦(藏语称“胞日合”),秃鹫(古叉),莺(老鹰),苍鹰(黑鹰),白头鹰,猎鹰(俗称“蛾罗卜”),鹞鹰,猫头鹰,水鸭子,黄鸭。四、爬虫及节足类
  蛇,晰蜴,壁虎,蚰蜒,蜘蛛,蚯蚓,蚂蚁等。
  五、水生及两栖类
  大鲵(娃娃鱼),石花鱼,绵鱼,狗鱼,水蛇,蜗牛,青蛙,蟾蜍(癞哈蟆),小虾(虾米)等。
  六、昆虫类
  卫生害虫:常风的有蚊子,苍蝇,跳蚤,虱,臭虫(壁虱),屎壳榔(屎爬牛)等。其中,寄生在草原鼠兔类和鸟类等温血动物体外的蚤类成虫较多, 实为传染疫病之一大媒体。
  禽畜害虫:主要是体内寄生虫——吸虫,绦虫,蝈虫,线虫,球虫,螨虫,锥虫,孢子虫,焦虫;体外寄生虫——虱、蚤、虻、蝇,蜱。
  草原害虫
  草原蝗虫:狭翅雏蝗,小翅雏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输纹痂蝗,青海痂蝗。
  农作物害虫
  日本菱蝗,隆背菱蝗,楼观雏蝗,东方雏蝗,白纹雏蝗,小翅雏蝗,黄胫痂蝗,油葫芦,珍眼蝶,西藏带眼蝶,斗眼蝶,星斗眼蝶,蛇眼蝶,白带眼蝶,多眼蝶,白点艳眼蝶,大红蝴蝶,朱蝴蝶,单环蝴蝶,断环蝴蝶,老豹蝴蝶,蟾豹蝴蝶,白粉蝶,云斑粉蝶,梅百粉蝶,带纶草粉蝶,酪色草粉蝶,橙黄粉蝶,尖角山黄蝶,小赭异蝶,白绢蝶,麦穗夜蛾,秀夜蛾,苹果卷叶蛾,麦杆蝇,青梨穗蝇,大麦水蝇,沟头叩头虫,细胸叩头虫,茶翅蝽, 麦二叉蚜,麦长管蚜,蝼蜥,纹蓟马。
  害虫天敌及盖虫
  戴胜,星头啄木鸟,家燕,杜鹃,花背蟾蜍,青蛙,十三星飘虫,多异飘虫,异色飘虫,二形飘虫,李斑飘虫,匕星飘虫,横斑飘虫,横带飘虫,龟纹飘虫,纵纹飘虫,苹斑芫菁,眼斑芫菁,黑带食蚜蝇,斜斑鼓额食蚜蝇,梯斑黑食蚜蝇,四条小食蚜蝇,刻点小食蚜蝇,大灰食蚜蝇,食虫虻,丽草蛉, 蜻蜓,莹火虫,扑灯蛾,百足虫,蜜蜂,蚂蚁。
  第三节矿藏
  在漫长的地质发展中,经过多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桨侵入活动,逐步形成了夏河县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成矿环境,生成了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初步勘探表明有:金、银、铜、钨、锑、铅、锡、钻、铁、汞、硫、砷、石灰岩、大理岩、石英岩、红粘土岩、泥炭、煤等20多种矿藏产。其储量可观,品位较高,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一、稀有金属
  1.金矿夏河地区金矿分布比较广泛,已发现矿点五个,探明总储量为3400.23吨。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其次为石英脉型,并有少量伴生金,但储量较少,品位较低。
  早仁道金矿:位于合作镇北西约6公里,东径102°50′56",北纬35°01′29〃。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内或附近的围岩中,属岩浆期后中低温液充填型。受构造裂隙控制,共发现金矿体或金锑共生矿体60余个,长30-50米,最长90〜175米,厚1.10-3.70米,呈脉状,沿走向或倾向具急剧尖灭的特点。平均品位1.75克/吨,最高4.3克/吨,储量1043.5公斤。
  阿芒沙吉金矿:位于甘加乡仁爱村北西9.5公里,东经102°19′12″,北纬35°25'21"。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蚀变碎裂花岗闪长岩中,多数与银、铜、铅共生,实为多金属矿体,属岩浆期后高温热液充填型。长40-150米,厚1〜3.5米,最厚14米,呈带状、板状、脉状、似层状。平均品位7.21克/吨,储量869.72公斤。
  老豆金矿:位于合作镇北东约14公里,东经102°59'58",北纬35°05'55"。矿体产于构造破碎带蚀变闪长岩中,属构造破碎带热液蚀变岩型。共发现矿体35个,长25〜50米,厚0.5〜2.5米,最大矿体长140米,厚0.8〜8.7米,沿倾向斜深12.5~25米,最深145米,具膨缩、尖灭、再现的特点,呈透镜状、脉状和不规则状。品位2.47-28.5克/吨,平均11.54克/吨,储量335公斤。
  观音大庄金矿:位于麻当乡观音大庄东约0.5公里,东经102°41′00″,北纬35°19′00″。矿体产于石英脉或石英脉穿插的碎裂岩、蚀变闪长岩中,属中 〜低温热液充填型(石英脉型)。共发现矿体16个,呈脉状,部分见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的特点,长30-50米,厚0.2〜0.5米,最厚1.8米,伴生有砷、黄铁、黄铜等矿物。品位1~6克/吨,最高29克/吨,储量73.8公斤。
  来周金矿点:位于夏河县城西3公里,东经102°27′50″北纬35°11′02″。矿体产于下三迭统板岩、砂岩夹不纯结晶灰岩中,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共见金矿(化)体20余个,长十几米到几十米,最长480米,宽0.5-1.5米,膨大部位3.5米,品位1〜3.5克/吨,最高23.1克/吨,储量不详。
  伴生金:分布在阿姨山—卡加沙格一带,以德乌鲁地区最为普遍。产于侵入岩体内外接接触带附近,呈伴生矿产,赋存于铜矿、铜砷矿、铜铁硫矿床(或矿点)中,大多属矽卡岩类型和热液充填型。主要产地有德乌鲁铜矿、布拉沟铜砷矿、牙日尕铜铁硫矿、卡加沙格铜铁硫砷矿等,尤以德乌鲁铜矿伴生金最好,品位4.09克/吨,储量927公斤。
  2.银矿夏河地区单独产出的银矿床尚未发现,主要是铜砷矿床中的伴生银。探明总储量为93.89吨。较为客观的是阿芒沙吉金矿和龙得岗铜砷矿伴生银,前者品位1.37克/吨,储量66吨,后者品位9.9-20.9克/吨,储量17.38吨。
   二、有色金属
  1.铜矿夏河地区铜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共发现铜矿(点)9处,探明总储量为26770.48吨。主要为矽卡岩型、其次为爆破角砾岩型、似斑岩型和沉积型。除单独生成的铜矿床外,还有大量共生或伴生矿化点。
  阿姨山铜矿:位于县城87。方向直距17公里处,东经102°42′38",北纬35°12′36″。矿体产于下二迭统地层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接触带附近石英黑云角岩和矽卡岩中,属矽卡岩型。共发现矿体8个,呈似层状、透镜状产生,长200米,厚2〜5米,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呈凹曲状,伴生有银、钨、铁、铋等矿。铜品位1.22〜1.62%,储量4415.54吨,曾于1958年和1969年两次建矿开采。
  德乌鲁铜矿:位于合作镇46。方向直距10.7公里,东经102°59′02″,北纬35°03′32″,矿体产于下二迭统灰岩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接触带上的矽卡岩中,属矽卡岩型。矿带长800米,宽10-100米,共发现矿体22个,其中较大的6个,呈不规则的脉状、扁豆状产生,长60〜130米,厚3〜4米,伴生有金、银、砷等矿。铜品位平均1.11%,储量3279吨。1958年“大跃进”时曾进行过试采。
  龙得岗铜矿:位于县城330°方向直距35公里,东经102°18′10″,北纬35°24′00″。矿体产于闪生角砾岩中,属爆破角砾岩型。共发现矿体51个,长十几米至几十米,厚2~5米,规模较小,形态复杂,伴生有砷、铁、锡等矿。铜品位0.36〜0.77%,储量7973.7吨。
  岗以铜矿:位于合作镇北东9公里,东经102°56′30″,北纬35°03′30″。矿体产于下二迭统浅变质杂色板岩夹大理岩中,呈透镜状、脉状,属渗滤性矽卡岩型。共发现矿体18个,最长208米,厚0.38〜6.52米,最厚13.58米,产状与围岩一致,伴生有铁、锌等矿。铜品位2.2%,最高14%,储量4904吨。
  布拉沟铜矿:位于合作镇北约25公里,东经102°56′48",北纬35°07′00″。矿体产于下二迭统矽卡岩化砾状大理岩、长英质板岩、砾状大理岩中,属热液交代渗滤矽卡岩型。共分3个矿段,22个矿体,长20-150米,厚2〜5米,伴生有金、银、砷等矿。铜品位1.05%,储量1434.19吨。
  阿芒沙吉铜矿:位于甘加乡仁爱村北西9.5公里,东经10°19′23″,北纬35°25′31″。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中,属充填交待似斑岩型。共发现铜矿体9个,铜砷矿体3个,长数米至数十米,厚1〜3米,最厚8.5米,呈脉状、不规则状,伴生有金、银、铁等矿。铜品位0.3-0.57%,储量424.53吨。
  尼克江铜矿:位于佐盖多玛乡东约22公里,东经103°23′05″,北纬34°59′30″。矿体产于二长花岗斑岩、石英电气石化闪长玢岩中,属似班岩型。共发现矿体26个,矿化体100余个,长约几十米,厚1〜5米,其产状可分近东西走向和北西走向两组,多数呈脉状,伴生有砷、黄铁等矿。铜品位0.3~0.65%,储量403吨。
  年木耳铜矿:位于甘加乡北西10公里,东经102°19′21″北纬35°25′48"。矿体产于下三迭统砂、板岩夹灰岩与石英辉长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和板岩中,属矽卡岩型。共发现铜矿体8个,铜神矿体6个,长20〜60米,厚1〜2.3米,最厚4.9米,呈不规则的脉状、透镜状,伴生有大量砷矿。铜品位0.64-1.28%,储量184.9吨。
  大槐沟铜矿点:位于合作镇北东约40公里,东经103°16′04″。北纬35°12′19″。矿体产于岩体接触带附近董青石角岩和大理岩中,属热液充填型。共发现矿体9个,长8-87.5米,宽0.5-1.5米,呈脉状、囊状,与钨矿体共生。铜品位3.34%,储量不详。
   钨、锑、汞、锡、铋、钻矿。此类矿产储量较小。
  心子卡白钨矿点:位于卡加曼乡北东4公里,东经102°56′16″,北纬35°07′24″。矿体产于石英脉中,属热液充填石英脉型,共发现矿脉16条,大体互相平行,长40〜70米,宽0.35-1米,多呈脉状和扁豆状。品位0.06〜0.1%,最高0.3%,储量52.52吨。
  早仁道辉锑矿:位于合作镇北西约6公里,东经102°50′56″,北纬35°01′29"。矿体产于中三迭统'上部蚀变长石砂岩中,属层控一后期热液再造型。共发现矿体11个,呈似层状、板状、脉状产出,长35〜50米,厚0.84-4.76米,含矿系数0.37~1米。锑品位2.10〜3.62%,储量5006.42吨;汞品位0.08〜0.15%,储量28.27吨。
  龙得岗锡矿(伴生):品位0.17-0.2%,储量110.6吨。
  龙得岗铋矿(伴生):品位0.02〜0.05%,储量459.6吨。
  阿姨山铋矿(伴生):品位0.043%,储量184吨,随铜矿开采贻尽。
  卡加沙格钻矿(伴生):品位0.048%,储量8658吨。
  三、黑色金属
  夏河县黑色金属矿已探明的主要是铁矿,分布在佐盖多玛乡一带,总储量为275.56万吨,多与铜、砷、硫等矿体共生或伴生。
  美仁铁矿:位于佐盖多玛乡东4.7公里,东经103°10′39″,北纬35°03′38″。矿体产于距花岗闪长岩体1〜1.6公里的外接触带中,属渗滤性矽卡岩型。共发现矿体21个,平行排列产出,呈扁豆状、透镜状,长100-200米,厚1〜3米,埋深大于300米,矿石主要为磁铁矿,次为褐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品位35〜45%,储量117万吨。
  牙日尕铁矿:位于佐盖多玛乡牙日尕村北东5公里,东经103°06′45″,北纬35°06′26″。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外侧,长50〜60米,厚2〜5米,埋深小于150米,铁铜共生,属渗滤性矽卡岩型。品位36.52%,储量40.1万吨。
  卡加沙格铁矿:位于佐盖多玛乡15。方向14公里,东经103°09′40″,北纬35°10′20″。矿体产于闪长岩接触带外侧,属热液交代渗滤性矽卡岩型。共发现矿体94个,长60〜160米,厚1〜3米,最厚35.32米,呈似层状、透镜状、不规则状产出,埋深200-400米,属铁、铜、砷、硫共生矿床,其中铁矿分为磁铁、黄铁、磁黄铁3种。品位59.25%,储量90.16万吨。
  岗以铁矿(伴生):品位47.50%,储量28.3万吨。
  四、非金属
  夏河县非金属矿产分为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两大类,品种分别有硫、砷和水泥石灰岩、红粘土等。此类矿产分布广、质量优、储量丰富,为本县优势矿产之一。
  硫矿多为铜矿体的伴生矿床或与铁、铜矿共生。探明总储量为29.9万吨。阿姨山硫矿(伴生):品位24.2%,储量8.2万吨。随铜钨矿开采贻尽。岗以硫矿(伴生):品位15%,储量3.1万吨。
  卡加沙格硫矿(共生):品位9.68〜16.45%,储量18.3万吨。
  牙日尕硫矿(伴生):品位18.11%,储量3.7万吨。
   砷矿:多与金、铜、铁矿伴生或共生,探明总储量为75489.2吨。阿芒沙吉砷矿(共生):品位3.15-7.64%,储量35685.5吨。
  卡加沙格砷矿(伴生):品位9.27%,储量27410吨。
  龙得岗砷矿(共生):品位3.25%,储量5052.1吨。
  布拉沟砷矿(伴生):品位2.51%,储量3879.2吨。
  年木耳砷矿(伴生):品位3.75-7.96%,储量3462吨。
  水泥石灰岩矿:主要分布在大夏河沿岸的麻当至白土坡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一碳酸盐沉积,质量好,规模较大,探明总储量为1625.4.万吨。
  麻当水泥石灰岩矿:位于麻当乡村附近,东经102°46′20″,北纬35°18′50″。矿层产于下二迭统中,为厚层块状广灰质砾岩、松散状灰质砾岩和灰白色灰质砾岩,属沉积型。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7.44-232.7米,延伸100米,储量891万吨。目前建有麻当水泥厂进行开发利用。
  东古庄南水泥石灰岩矿:位于王格尔塘乡老虎山北,东经102°53′22″,北纬35°07′55″。矿层产于下二迭统泥灰质砂岩、粗砂岩和砂质页岩夹层中,属沉积型。沿走向断续长7000米,厚7~10米,最厚25米,呈厚层状,其中北西段质量较好。储量734.4万吨,属小型规模,尚未开发。
   红土矿:夏河县甘加、合作、佐盖曼玛等处多有发现,但质量、储量及利用条件具佳的当推合作红土矿。
  合作红土矿:位于合作镇北1.5公里,东经102°54′30″,北纬35°00′30″。呈层状徽倾斜分布在合作盆地周围,产于第三系地层中,延伸较稳定,属盆地堆积型,储量800万立方米。因红土呈半固结状态,比较坚硬,不易被水分解,其柔性和可塑性较大,是烧制砖瓦的最佳原料,现甘南州砖瓦厂正在开采利用。
  五、能源矿产
  夏河县能源矿产只有煤和泥炭两种,限于认识,开采利用率甚低。煤层在曲奥一王格尔塘之间多处显露,储量不详。泥炭资源在本县却十分丰富,经远景调查已发现泥炭产地9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3处,矿点5处,总储量为4698.8万吨。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3500〜4200米低凹沼泽地区,为第四系上更新——全新统陆地沼泽堆积,属青藏高原高寒半潮润泥炭区的一部分。
   日多玛——中卡加大型泥炭区:位于合作镇102。方向35公里,分布在沟谷洼地,面积47.59平方公里,厚度1.4米,储量2582.46万吨。
   达久塘中型泥炭区:位于县城230。方向51公里,分布在山前洼地及沟谷
  洼地,面积17.47平方公里,厚度1.17米,储量990.12万吨。
   达尔加措洛力中型泥炭区:位于县城20。方向28公里,分布在古夷平面
  洼地,面积27.29平方公里,厚度0.61米,储量632.58万吨。
  纳果尔摩中型泥炭区:位于合作镇55。方向33公里,分布在沟谷洼地,面积8.6平方公里,厚度1.13米,储量441.18万吨。
  第四章自然灾害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地形、气候复杂多变,各种自然灾害,如暴雨、冰雹、白灾、鼠虫害、火灾、旱灾、瘟疫、地震等,在夏河县历史上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解放后,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下面分类记叙夏河县历史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第一节暴雨
  1491年(弘治四年)4月,县内降暴雨,冲塌房屋,淹死人畜。
  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县内降大雨七昼夜,河流暴涨,四处溢流,房倒屋塌,沿河岸村庄多被水淹或冲毁。
  1913年(民国2年)7月10日,拉卜楞地区降暴雨,发洪水,塔哇村数户居民的房屋被冲走,群众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1927年(民国16年)6月,拉卜楞及周围地区暴发洪水,拉卜楞桥、柱加寺桥、达麦桥、山塘桥、洒索玛桥、卡加河桥、古堆寺桥、桥沟寺桥、辽东桥、头道河桥共计大小桥11座被冲毁。
  1928年(民国17年),县内大雨成灾,大夏河暴涨,沿岸庄稼和桥梁被毁。1936年(民国24年)、1941年(民国30年)县城发两次洪水,洪水从王府桥流过,寺院边经轮房内的经轮卷走十多个。
  1952年6月至7月,县内边降冰雹,甘加乡受灾较重,农作物2140亩遭轻灾、37770亩遭重灾,19只羊被冰雹打死。
  1953年8月5日下午5时许,拉卜楞镇骤降暴雨,历时十五分钟,山洪从尕寺、沿克、曼克三沟中冲出,漏进上下塔哇、让索马、街道、曼克一带居民区。洪水过处,满街成河,衣物漂流,人畜溺毙,群众纷纷上山逃命。下午七时,水势渐小,群众始得以下山。这次水灾中,有300多间房屋被冲毁,22人被淹死,受灾157户,县民贸公司各种货物损失达10万元以上。
  1954年8月,美武、科才、阿木去乎遭雹灾,农作物被毁十分之三。
  1963年,县内14个乡、34个乡属队遭水灾、雹灾,受灾农田达53908亩,2头牲畜死亡,5间房屋倒塌。
  1964年7月上旬至中旬,全县连续遭受洪水,庄稼大面积减产,有的寸草未收,受灾农田面积共79095亩,另有104717亩。作物因雨量过多而成熟不良,全县因灾致死12人,伤61人,洪水冲走61人,冲毁桥5座,房屋倒塌375间,损坏261间,牲畜死亡334头,伤280头。
  1965年,全县60个乡属327个生产队遇雹灾、霜灾,各类作物受灾78982亩,占总播面积的41%,粮减产250万斤,油料减产20万斤。
  1966年,吉利、加门关、阿木去乎、博拉、佐盖曼玛、达麦、完尕滩、九甲等地遭雹灾、霜灾,粮食减产1665381斤,牲畜死亡29头(只)。
  1968年,8月7日至14日,全县发生解放以来未有过的重霜灾,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1967年县内遭受洪、涝、霜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4000亩,受灾的乡有麻当、完尕滩、上卡加、下卡加、那义、美武、九甲、阿木去乎、加茂贡、勒秀、博拉、牙吉利、吉仓、达麦等地,共79个生产队。
  1978年9月上旬至中旬,全县普遍降中到大雨,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平均多三点五倍,使大部河流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大洪流,大夏河上游城关段洪流达到130立方米/秒,博拉河下巴沟段达到220立方米/秒,洮河下巴沟段洪流达1100立方米/秒。暴雨和洪水袭击给全县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全县共冲毁桥梁80座,损失3730000元;倒塌房屋1165间,其中社员群众住房1023间,机关单位142间,共损失245000元;倒塌畜棚圈820间,损失67600元;因房屋倒塌压死4人,压死牲畜110头(只);倒塌群众和机关围墙48750米,损失33000元;毁坏公路50.02公里;冲毁河堤18367米,损失351000元;冲坏水渠15条,12215米,沿河的提灌工程因引水渠和水池被冲而不能发挥作用,损失二万多元;冲坏电站引水渠450米,栏水坝和进水口4处,共损失71000元,洪水冲走、冲倒电杆108根,损失1万多元;冲走电话线杆140多根,损失1万多元;全县庄稼被淹没4030亩,损失粮食638650斤。据统计受灾单位有达麦、完尕滩、清水、麻当、唐尕昂、下卡加、扎油、合作、下巴沟、博拉、阿木去乎、加门关、麦西、牙利吉、城关、桑科电站、县级机关等。
  1986年8月9日下午5时20分,拉卜楞镇降暴雨,洪水从曼克沟冲下,淹死5人,冲死牛12头、羊67只、驴4头、猪3口,长357米、宽4米的排洪水沟被泥沙填平,积存泥沙约1285立方米。
  第二节冰雹
  1952年6月至7月,县内连降冰雹,甘加乡受灾较重,农作物2140亩遭轻灾、3770亩遭重灾,19只羊被冰雹打死。
  1954年8月,美武、科才、阿木去乎遭雹灾,农作物被毁十分之三。
  1956年,全县33个村遭雹灾,受灾农田6981亩。
  1957年,秋,全县3个村遭雹灾和霜灾,农田重灾4025亩,轻灾8473亩,粮食减产421634斤。
  1957年7月10日(农历6月13日),夏河县城麻莲滩至王府带突降冰雹,大小如鸡蛋,冰雹过处,飞鸟坠地,寸草不留,南山树林尽秃,民居墙壁被毁,石板边缘如锯。
  1961年县内遭受雹灾、涝灾、霜灾,经过核实受灾大队25个,受灾面积25778亩,受灾人口25347人;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391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4.72%,减产3~5成,6185亩,减产6〜9成15744亩;绝收2042亩,合成减产粮食1960758斤;油料作物受灾面积1770亩,占总播种面积9.34%,减产3〜5成,162亩,减产6〜9成,908亩,绝收100亩。1961年全县发病率累计7045人,其中浮肿病人476人,其他病5394人,发病人数全县总人口的9.3%。
  1962年,全县遭受霜、雹灾,油料作物受灾1170亩,粮作物受灾68208亩,粮食减产1960758斤。1963年,县内14个乡,34个乡属队遭雹灾、水灾,受灾农田达53908亩,2头牲畜死亡,5间房屋倒塌。
  1965年,全县60个乡属327个生产队遇雹灾,各类作物受灾78982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1%,粮食减产250斤,油料减产20万斤。
  1970年,年内全县雹霜频繁,11个乡受到程度不同的灾害。
  1972年,全县范围的雹灾、霜灾,农作物受灾1.7万多亩,粮食减产160余万斤。
  1975年秋,全县11个乡32个生产队遭受雹灾,受灾农田11758亩,减产2369400斤;油料作物受灾213亩,减产19000斤。
  1977年,6月23日至25日,县内9个乡107个生产队遭受雹灾,农作物受灾27377亩。7月100.11日,39个生产队遭雹灾,农作物受灾14354亩,损失牲畜153头(只),粮食减产8663斤。
  1979年,6月21日至8月21日,县内多次降雹,14个乡156个生产队受灾,粮食作物受害40611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38.6%,减产370余万斤;油料作物受损3548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8%;10名社员死亡,2名受伤;死牛8头,羊112只,猪66口,倒塌83间房屋和33间畜棚,冲毁10座桥梁和63亩农田。
  第三节雪灾
  1965年,甘加乡、桑科乡遭雪灾,全县牲畜存栏数下降8.40%。
  1970年,县内风雪成灾,降水量达111.1毫米,地面积雪厚度最大为9厘米,连续降雪6天,全县死亡各类大小牲畜86145头(匹、只),占全县牲畜总头数的10.81%,甘加乡牲畜死亡特别严重,死亡数量达36471头(匹、只),成畜死损率高达21.7%。
  1975年,桑科公社发生雪灾,牲畜大量死亡。
  1978年,全县春乏,死亡牲畜近10万。
  第四节鼠虫害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县内发生鼠害,第二年才平息。
  1956年,夏秋之际,甘加乡发生蝗虫灾,全乡除2个村子外,其余均受其害。
  1958年,甘加乡发生蝗虫灾害,为害面积20万亩,牧草损失率达30〜50%,相当于每亩青草100-150公斤,损失牧草总量达2000-3000公斤,相当于1.37~2万个单位一年的需草量。
  1972年、1973年、1974年,县内锈病大流行,重病区的小麦整个植株全部为锈病所覆盖,小麦减产25〜40%。
  1979年,麻当公社团结村发生麦穗夜蛾病虫害,小麦损失20%以上。
  1982年、1983年,县内发生麦狷毛眼水蝇虫害,全县受灾面积5万余亩。
  第五节火灾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0月20日,拉卜楞寺宗喀巴佛殿失火梵毁。
  1958年11月24日上午11时,甘加公社的巴查、拉去乎、哇德郎哇等冬季牧场因人为原因发生严重火灾,受灾面积达5500亩,计损失草量1亿1千万斤,价值440万元。
  1965年,科才乡发生火灾,烧死烧伤羊24只,三户社员财产被烧光。
  1985年4月7014020分,拉卜楞寺大经堂失火,虽经僧从、群众、干部奋力抢救,终因火势过猛,大经堂被化为灰烬,除三楼展览室主要珍贵文物全部抢救出来外,绝大部份文物被大火烧毁,损失无法估计。
  第六节旱灾
  1468年(明成化四年)4月,县内发生旱灾。
  1491年(明弘治四年)秋,县内发生旱灾。
  1927年,县内大旱,禾苗枯死,牧草干黄,农区颗粒无收,牧区牛羊饿死甚多。
  1929年(民国18年)夏河全境遭旱灾,草场尽枯,牲畜因缺乏草料大量饿死。
  1953年4月至6月间,县内发生旱灾,13123亩禾苗枯死,甘加、桑科乡牧草被晒干,牲口饲料困难。第七节地震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2月,县内发生地震。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闰4月,县内发生地震。
  1491年(明弘治四年)7月11日,县内发生强烈地震。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拉卜楞地区发生了地震,一夜之间连续震动18次。
  1881年(清光绪七年)拉卜楞地区发生数次地震。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拉卜楞地区发生几次地震,受其影响,此后几年粮食歉收。
  1935年(民国24年)7月16日,县内发生地震。
  1936年(民国25年)2月7日下午3时30分,县内发生强烈地震,拉卜楞地区地震三次,共历时十余分钟,僧民惊慌。
  1976年10月,夏河地区受地震影响波及。
  第八节瘟疫等传染病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瘟疫多次传入拉卜楞寺内。
  1928年(民国17年)冬,县内瘟疫流行,畜牧业损失严重。
  1934年(民国23年)3月至6月间,桑科等地发生羊患疾,死亡羊13100只。
  1935年(民国24年)秋,县城及其以南各牧场发生牛疫。牛死约1840头。
  1942年(民国31年),牛痘暴发性流行,牛大批死亡。
  1949年冬到1950年冬,麻当、清水、桑科、达麦、甘加等乡发生牛痘,死牛423头。
  1950年,美武乡发生牛肺疫,死牛50头。
  1951年至1952年,完尕滩、桑科军马场、达麦、美武、那义、卡加道等乡发生牛痘,死牛1002头。
  1954年至1989年,全县共发牛出败病9318头,死亡5111头,致死率平均为54.8%。1957年,合作镇发生狂犬病。
  1956年、1980年,发生两次大流行猪巴氏杆菌病,共死亡猪2471头。
  1959年至1960年,先后在合作镇、扎油、美武等地散发性流行仔猪副伤寒,共发病451头,死亡275头,致死率66.2%。
  1961年美仁乡发生绵羊巴氏杆菌病,发病羊298只,死亡192只。
  1963年,那义乡公玛自然村,发生羊链球菌。
  1972年在博拉乡发生牛放线菌病7例。
  1976年,美仁、美武、科才、牙利吉、阿木去乎等地发生绵羊坏死杆菌病。
  1976年至1979年,发犊牛付伤寒283头,死亡52头。
  1977年3月,口蹄疫(0005)从四川传入玛曲县,继而迅速蔓延至我县十四个乡,据统计全县共发病80544(头、只),其中牛发病17942头,死亡1429头,致死率7.96%,羊发病62602只,死亡2889只,死亡率4.61%。
  1979年博拉乡发生一头牛恶性卡他热。
  1979年至1980年县内发生猪喘气病4610头,死亡897头。
  1979年,合作州奶牛场发生O型口蹄疫,进而传到县内阿木去乎、桑科、博拉、扎油、九甲、那义等地,传染牛1141头,羊496只。
  1980年,那吾乡发生牛恶性卡他热13头。
  1981年,加门关公社发生口蹄疫,牛发病98头。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机构

夏河县气象局
相关机构

相关专题

早仁道金矿
相关专题
阿芒沙吉金矿
相关专题
老豆金矿
相关专题
观音大庄金矿
相关专题
来周金矿点
相关专题
伴生金
相关专题
阿姨山铜矿
相关专题
德乌鲁铜矿
相关专题
龙得岗铜矿
相关专题
岗以铜矿
相关专题
布拉沟铜矿
相关专题
阿芒沙吉铜矿
相关专题
尼克江铜矿
相关专题
年木耳铜矿
相关专题
大槐沟铜矿点
相关专题
心子卡白钨矿点
相关专题
早仁道辉锑矿
相关专题
龙得岗锡矿
相关专题
龙得岗铋矿
相关专题
阿姨山铋矿
相关专题
卡加沙格钻矿
相关专题
美仁铁矿
相关专题
牙日尕铁矿
相关专题
卡加沙格铁矿
相关专题
岗以铁矿
相关专题
岗以硫矿
相关专题
阿姨山硫矿
相关专题
卡加沙格硫矿
相关专题
牙日尕硫矿
相关专题
砷矿
相关专题
阿芒沙吉砷矿
相关专题
卡加沙格砷矿
相关专题
龙得岗砷矿
相关专题
布拉沟砷矿
相关专题
年木耳砷矿
相关专题
水泥石灰岩矿
相关专题
红土矿
相关专题
合作红土矿
相关专题
巴楞山复式背斜
相关专题
扎扎滩复向斜
相关专题
唐尕昂复背斜
相关专题
秦岭纬向构造
相关专题
河西系构造
相关专题
博拉帚状构造
相关专题
王格尔塘断层
相关专题
砂砾石层
相关专题
冰积层
相关专题
马兰组黄土
相关专题
第三系上新统
相关专题
下白垩统
相关专题
侏罗系
相关专题
二迭系
相关专题
二迭系下统
相关专题
石炭系上统
相关专题
石炭系中统
相关专题
三迭系中新统
相关专题
燕山早期闪长岩
相关专题
山塘火山岩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大夏河
相关实物
多哇河
相关实物
格河
相关实物
甘加河
相关实物
清水河
相关实物
扎油河
相关实物
合作河
相关实物
美武河
相关实物
洮河
相关实物
科才河
相关实物
博拉河
相关实物
麦西河
相关实物
达里加翠湖
相关实物
达尔藏湖
相关实物
达里加山
相关实物
太子山
相关实物
腊利大山
相关实物
完青卡
相关实物
大日合卡
相关实物
阿姨山
相关实物
阿米方日
相关实物
阿米亚日
相关实物
九甲山
相关实物
卧象山
相关实物
大林棵
相关实物
小林棵
相关实物
曼达拉山
相关实物
觉姆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