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3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乡
分类号: D035.5
页数: 21
页码: 136—156
摘要: 夏河县下辖的乡主要有:桑科乡、九甲乡、甘加乡、达麦乡、王格尔塘乡等。
关键词: 夏河县 乡镇

内容

桑科乡
  位于县西部,东邻九甲乡,南接阿木去乎、牙利吉、科才诸乡,北连甘加乡,西境为青海省同仁县、泽库县。乡人民政府驻吉合塘,距县城15公里。
  桑科周围山峦重叠,中为河谷滩地,平均海拔3050米。滩地以“大不勒赫卡”山为界,西南为达久滩,东北为桑科滩,两滩平缓宽敞,牧草丰美。桑科河系大夏河正源,发源于桑科滩南欧布卡山北麓,南北流至桑科沟口后,与发源于青海同仁县境内的大纳河相汇,以下便称大夏河。因大夏河源于桑科,所以藏语称之为“桑曲”。
  气候高寒阴湿,冬春多风,夏秋昼夜温差大。
  全乡总面积1292.90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56.82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3.04%,为各乡镇之冠。草场主体是草原化草场和沼泽化草甸草场。1990年末,牛羊等各类牲畜共存栏104364头(匹只)。当年岀栏菜牛2459头,牛肉产量184.40吨;出栏菜羊19237只,羊肉产量269.32吨。牛奶产量770.70吨,绵羊毛产量为50.69吨。
  乡内设有商店、粮站、信用社、兽防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医院和一所寄宿制小学,县属种羊场设在吉合塘。
  桑科水库是镶嵌在草原上的一面明镜。它位于桑科河与大纳河交汇处,距县城14公里。1976年动工兴建,1979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国家共投资333万元。1984年,又对大坝进行了加固施工。水库大坝长246.90米,坝高9米,坝顶宽3米,水库汇水面积1960平方公里,最大储水量2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盛水期为32万平方米,枯水期为15万平方米。库水深5米。桑科水库主要为设在九甲乡昂去乎村对面的电站机房提供发电用水,并可调节水量20万立方米。
  辽阔的桑科草原,风景如画,空气清新,履之令人陶醉。东北山顶的桑科古城依山而筑,俯瞰桑科水库,周长2220米的颓垣与山下台地上的另一矩形古城遥应。在古城遗址,人们曾发现了大量的古陶瓷残片。绚丽多姿的桑科草原,是历世嘉木样入寺坐床的必经之地,桑科人为此深感荣耀。如今,这里是县城居民“浪山”的佳地,也是国内外宾客的旅游热点。设在草地深处的“格桑花”个体旅游点,每年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游人。
  乡内辟有一条简易公路,由吉合塘东北15公里至县城,东南21公里入阿木去乎乡接兰郎公路。
  九甲乡
  位于大夏河上游南北两岸,乡域东连达麦乡,西接桑科乡,南邻扎油乡,北依甘加乡,总面积174.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931米。地势由东向西渐次升高,起伏较犬。河谷滩地平坦肥沃,便于灌溉,其中以麻莲滩、洒易昂、王府上下为著,多已垦为农田。河谷南北为高山草地,阴坡间有灌丛树林。气候寒冷阴湿,冬春多风,年均气温2.6℃,年降水量444.4毫米,平均无霜期约40天。
  九甲乡是为县城提供乳制品、蔬菜和燃料的基地。1990年末,全乡共有耕地0.65万亩,其中水浇地为0.26万亩,农作物以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籽为主。麻莲滩人种植的萝卜、白菜、芹菜、韭菜、洋芋、葱、蒜等各种蔬菜,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运入县城,其中最有名气的是硕大多汁、味甜脆爽的冬萝卜。
  全乡可利用草场面积12.65万亩,多为草原草场和灌丛草场。1990年底,各类牲畜存栏共18492头(匹只),其中牛4873头,绵山羊12398只。当年出栏菜牛918头,菜羊2118只,牛肉产量65.85吨。夏秋时节,各村的藏族妇女常常手提自制的酸奶等乳制品入城售卖,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她们的身影。
  九甲乡人经商成风,下江南,上西藏,入巴蜀,无所不至;又兼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之长,活跃于县城内外。洒易昂村民制作的帐篷和藏袍、王府村工匠制作的金银民族饰品和宗教用品远近闻名。1986年,由下塔哇村民集资兴建的综合性集体企业“九甲商场”落成。商场地处县城中心,占地1900平方米,以经销民族特需品、畜产品为主。此外,乡内还办有综合厂、农机修理站、旅社等集体企业。
  文教卫生设施有乡广播放大站及3所小学,2个医疗站。桑科水电站设于来周村。
  拉卜楞寺西南的阿米九干山悬崖崛起,高出河谷200米,绝顶松柏苍翠,人称“九甲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拉卜楞寺曾在该山建立静修寺,是寺院高僧静修之地。
  甘加乡
  位于县北部,乡域东连曲奥乡、麻当乡、王格尔塘乡,南接达麦乡、九甲乡、桑科乡,西邻青海省同仁县,北界青海省循化县,东北交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总面积894.7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仁青村,距县城28公里。
  该乡凹处盆地,四周山峦环抱,乡政府驻地海拔2950米。北部偏东的达里加山为县内最高峰,海拔4636米。达里加山南麓4000米以上,是平缓宽敞的高山草甸,系共属全乡的夏季牧场。草甸边缘,岩石裸露,断崖百丈,形成了横亘10余里的白石崖矗壁。盆地中,草滩广阔,谷沟宽敞,溪流纵横,是天然的优良牧场。
  乡内设有粮站、商店、兽防站、信用社、拖拉机站、小型水电站及州属甘加籽种繁殖场,另设有4所小学和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卫星电视地面站、文化站、卫生院。
  甘加乡是全县重点牧业乡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共约123.40万亩。4〜9月牧草生长期间,降水量偏低,年降水量仅346毫米,居全县之末,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干旱的牧场。甘加为“甘加羊”的中心产区。“甘加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古老羊种,史称“白石羊”,具有耐严寒,耐粗牧的特点。它的肉质鲜嫩,羊毛更以多种优点享有盛誉。
  昔日的甘加,蝗灾、鼠害频仍,旱灾、雪灾交加,牲畜疫病时起,草场植被破坏和退化严重,牲畜动辄大量死亡,牧民群众深受其害。解放后数十年来,党和政府及广大牧民在甘加先后进行了飞机灭蝗、消灭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防治牲畜疫病工作。1976年至1980年,进行了干旱草场改良中间试验。通过围栏耕翻播种,建立了多年生人工草场,产草量比原始植被提高了两倍。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98万元,省水利部门还调拨了从西德引进的佩罗玛特喷灌机,省、州、县科技人员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甘南草原上第一条喷灌发电兼用的综合水电工程,喷灌面积2500亩,自流灌溉面积1.4万亩。至1990年,全乡种草面积已达136867亩,其中耕地种草5000亩,三荒种草131867亩。通过保护、改良、合理利用草场的种种措施,被破坏的植被开始逐渐恢复,抗灾保畜能力得到了加强。
  从1975年开始,甘加乡进行了畜群结构改革,采取了保护适龄母畜、适当出售当年羔羊和非生产畜的措施,扩大了出栏,精干了畜群。随后,又确定了“以羊为主,发展总增,提高质量,扩大出栏”的经营方针,使全乡畜牧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层次。1990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存栏共193070头(匹只),其中绵山羊167099只。当年出栏菜牛3292头,菜羊69434只。绵羊毛产量160.42吨,约占全县总产量的40%。
  气候寒冷阴湿,太阳辐射强烈,无绝对无霜期,不宜农耕。从汉代到清代,曾屡屡开垦,1958年也一度提出“开光平滩,牛羊上山”的口号,大举移民垦荒,结果仍以气候不适,得不偿失而中辍。1990年,全乡共播种农作物7719亩,内中青饲料占5000亩,另种植了少量青稞、油菜籽。
  甘加是拉卜楞寺的创建者第一世嘉木样华秀•俄昂宗哲的诞生地,境内有白石崖寺、甘坪寺等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有光日仓女活佛的囊欠,还有县内唯一的苯教寺院——作海寺。
  散布在达里加山主峰及其附近高山草甸上的“达里加翠湖”、“措江”、“措岗”、“措勒合瑞”等高山湖泊人称“五山池”,是甘加乡境内有名的风景区。
  被藏史称为“捏贡直噶尔神山”的白石崖,是甘加乡境内鲜明的地理标志,汉白石县即以其得名。白石崖中部断裂处,是通往达里加山的江拉沟口,沟口左侧形如宝瓶的崖底,便是有“安多无柱佛殿”之称的白石崖洞,它被藏区群众视为宗教圣地,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白石崖洞附近,即是著名的甘加八角城。该城藏语称“卡尔昂”,藏文史籍称为“卡尔雍仲”,意为“卍”字城,以其呈空心“十”字形,各角皆有一个城墩而得名。八角城的建筑设计,在国内现存古城中极为罕见,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研究。除八角城外,境内还有斯柔城等数座古城遗址。古代的甘加,是青藏高原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之一,由捏工川东北可及河州,西北可达循化。兰郎公路开通后,其昔日的交通枢纽作用已不复存在,但古道遗迹仍依稀可辨。今日的甘加,各村均可通车,乡政府驻地至县城公路全长28公里,夏河至青海同仁县的班车也途经其地。
  达麦乡
  位于县城之东,乡域东接唐尕昂乡,东北连王格尔塘乡,北界甘加乡,西交九甲乡,南邻扎油乡,总面积约212.4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吉塘,海拔2780米,距县城15公里。
  大夏河自西向东横贯乡境,两岸遍布滩地,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全县最佳农作区域之一。1990年,全乡共有耕地0.77万亩,其中水浇地0.73万亩。农作物以春小麦、青稞、油菜籽为主,当年共播种粮食作物4955亩,总产量661.90吨;油菜籽1115亩,总产量83.20吨;青饲料794亩。
  河谷南北,山峦起伏。北部山区牧草丰茂,灌木丛生;南部山区森林连绵,夏日一片翠绿,入秋红叶满山。全乡可利用草场面积共10.96万亩,多系灌丛草场和高寒草场。牲畜以牛羊为主,1990年末各类牲畜共存栏16598头(匹只)。森林面积共2.99万亩,内中多为杉、柳、桦、杨等乔木。山地林中,栖息着獐、鹿、豹、山狳 、狼、水獭、黄羊、蓝马鸡、雪鸡、柳鸡等动物,并出产麝香、冬虫夏草、贝母等珍贵药材。
  境内蕴藏着铜、银、铋 、钨 、硫、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解放后,先后在境内开办了州属阿姨山铜矿、县属水泥厂、乡属石灰厂等厂矿企业。
  水利资源丰富,南北山区共有7条支流汇入大夏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州属白土坡电站,是镶嵌在大夏河畔的一颗明珠,总装机容量2650千瓦,主供自治州首府用电,乡内有4个自然村通电。
  达麦地处拉卜楞与古河州交通要道,昔日这里是过往商旅歇脚投宿点,达麦村亦因此而被称为“达麦店”。解放后筑成的完夏公路沿大夏河北岸穿越乡境,东入王格尔塘乡,与兰郎干线公路相交。
  乡内设有电影放映队、卫星电视地面站、广播放大站,4所公办和民办小学。乡卫生院之外,还设有4个合作医疗站。乡政府驻地设有商店、信用社、兽防站。
  矗立在大夏河畔的“长石头”,是达麦乡境内鲜明的地理标志,并伴有美妙的传说。该石之巅,原有一株低矮的青松迎来送往,颇具情致。近年来,人们常往“长石头”炸取石灰石,以致长石渐瘦,佳树云飞了。
  王格尔塘乡
  位于县东北部,东邻曲奥乡、卡加道乡,南交唐尕昂乡,西连达麦乡、甘加乡,北接麻当乡,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
  王格尔塘地处大夏河河谷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大夏河两岸有大片河谷漫滩,周围山峰连绵,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大夏河与永曲在境内交汇,水利资源丰富。气候较县南部温和,年均温4°C,年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约120天左右。
  王格尔塘是拉卜楞及洮州、黑错通往河州的交通咽喉,自古便是商旅云集之地。现在,这里是王(格尔塘)夏(河)公路与兰郎公路交接点,南距合作34公里,西去县城35公里,东北至临夏市72公里。交通的便利,为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1990年末,全乡共有耕地0.75万亩,其中水浇地0.38万亩。当年农作物7003亩,其中粮食作物包括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等共5754亩,另油菜籽554亩,青饲料603亩。全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3万亩,以灌丛草场为主。1990年末,各类牲畜共存栏16640头(匹只),以牛、羊为主。森林面积约3.56万亩,树种有杉、杨、桦等,州属大夏河林业总场设于下滩村。
  1984年成立的“王格尔塘农工商联合公司”拥有针织、建筑建材、运输、饮食服务、机修、木器加工、商品经销等10余个经济实体,该公司与兰州第四毛纺厂于1986年6月合资兴建的“兰夏绒毛厂”,是西北地区屈指可数的羊毛加工基地之一,年加工羊毛能力为2000吨。
  乡政府驻地设有粮站、商店、信用社、税务所、兽防站、邮电支局、汽车客运站。乡内有1所初级中学、8所公办和民办小学、乡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乡卫生院之外,各行政村还设有医疗站。
   位于达尔藏沟内的“达尔藏湖”幽处群山之中,藏史称之为“碧玉曼遮湖",是人们称道的旅游胜景。
  阿米亚日山左侧的山谷名为“德尔隆沟”。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此谷中有玛玖拉仲师徒所埋的伏藏(佛经及海螺等法器)。第一世嘉木样认为,此地“是空行母圣众集会的圣地”。德尔隆谷口,即是闻名遐迩的德尔隆寺(又名沙沟寺)。该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与青海隆务寺关系密切,历世赛仓均为寺主。
  麻当乡
  位于县北部,东北接曲奥乡,南邻王格尔塘乡,西北连甘加乡,总面积约377.30平方公里。
  地处大夏河河谷地带,地势从东向西、由北至南渐渐升高,平均海拔2400米。大夏河自南入境,东北流入曲奥乡。河谷两侧山峰林立,观音、且隆、牙首三沟挟流而下,形成了“三沟一谷”的地理特征。沟谷间多有滩地,河谷东北部雄峰夹峙,地势险峻。年均气温4.5℃,年降水量约410毫米,年均无霜期约120天。
  全乡可利用草场面积10.21万亩,主要为灌丛草场和草原草场。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9966头(匹只),其中绵山羊19904只,牛8414头。全乡共有耕地1.06万亩,川地为0.56万亩,主要种植春小麦、青稞、蚕豆、油菜籽。当年共播种农作物10592亩,其中粮食作物8500亩,总产量1581.60吨。连绵起伏的山野间,生长着大片的杉、桦、杨树及山杏、山梨、酸刺果、樱桃、草莓等野生经济作物。灌林草地间,盛产营养价值很高的蕨菜,当地群众于五六月时采集盐渍后运销内地、国外,获取了丰厚利润。
   兰郎公路沿大夏河谷纵贯境内,交通方便。
  乡内设有商店、粮站、信用社、税务所、兽防站、电视差转台、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卫生院、医疗站和3所小学,建有3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总发电量303千瓦。
  大夏河西岸、且隆沟口台地上的玛利巴古城遗址城墙犹存,据考为汉白石县治。该城傍河而建,地处险要,唐钱、宋瓷等各种文物屡有发现,是县内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
  曲奥乡
  位于县东北部,东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为邻,西北和甘加乡相交,西南同麻当乡、王格尔塘乡分界,东南跟卡加道乡连壤。乡人民政府驻加道村,距县城76公里。
  境内峰峦重叠,沟峡交错。大夏河自西南入境,东北岀土门关流入临夏回族自治州地。沿岸土地肥沃,山坡林密草茂,两侧高山夹峙,俯瞰着蜿蜒如带的谷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起伏较大,西北界达里加主峰海拔4636米,东北界土门关海拔2160米,高低均为全县之冠。年均气温最高4.8°C,居各乡镇之首。
  全乡总面积244.60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3.5万亩,大部分为灌丛草场。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数8754头(匹只),以牛羊为主。共有耕地0.41万亩,内川地0.12万亩。农作物以春小麦、青稞、蚕豆为主,当年共播种粮食作物3495亩,总产量616.40吨。林地面积17.93万亩。翠绿的群山中,生长着杉、桦、杨等树种及大片的灌木丛,栖息着香獐、山徐、毛冠鹿、蓝马鸡等珍稀动物,蕨菜年加工量在70吨左右,远销日本等国。
   乡内设有商店、信用社、兽防站、电视差转台、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学校、医院,建有2座小型水电站,总发电量85千瓦。
  东北界处的土门关,是甘南、临夏两州之间的交通咽喉。在历史上,土门关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聚居区的分界处之一,亦是边陲通往内地的重要关隘。明洪武年间,沿太子山脉筑二十四关以为屏障,土门关是其中规模最大者。据《河州志》记载,该关依山筑土城长5里,傍河建关楼高2层,雕梁画栋,雄伟称奇。清代的土门关,是河州镇长期派兵驻守的重要关卡。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土门关的城楼虽已荡然无存,但其关墙遗迹尚在。现存的关墙墙基长约3里,高低不等,最高处达5米以上,墙顶宽4米,系黄土夯筑,沿河谷两侧的山脊蜿蜒而上,依稀可见当年的雄关英姿。如今,这里是兰郎干线公路穿越县境的入口,由此东北可达省城,西南可及县城,南可至于合作,昔日的军事要塞变成了日趋繁忙的运输孔道。
  唐尕昂乡
  位于县城东部,北接王格尔塘乡,西邻达麦乡,南壤扎油乡,东连卡加道乡、卡加曼乡,东南交那吾乡。
  地势起伏较大,大夏河支流永曲由东南流向西北,将全境分为东西两部分。河谷低凹,沿岸多有滩地,两侧峰岭相连,沟壑错落,乡政府驻地海拔2620米。年均气温3.4℃,年均降水量469毫米,气候较为温润。兰郎公路穿越乡境,交通便利。
  全乡总面积191.60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1.28万亩,主要是灌丛草场。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数16147头(匹只),以牛、羊为主。全乡耕地面积1.08万亩,其中川地0.09万亩,多集中在永曲西岸地带。当年共播种青稞、春小麦、豌豆、洋芋等粮食作物7000亩,总产量667吨,油菜籽1230亩,总产量48.30吨。森林面积约6.79万亩,是县内主要林区之一。山峦间灌木密集,松荫成片。
  乡政府驻地设有商店、信用社、兽防站、税务所、卫生院、广播放大站等机构设施。全乡共有5所小学。
  卡加道乡
  位于县东北部,东邻佐盖多玛乡,南接佐盖曼玛乡,西连卡加曼、唐尕昂、王格尔塘、曲奥诸乡,北界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和政县。乡人民政府驻其乃合村。
  地处太子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以山大沟深著称。太子山,史称白石山、露骨山、太峙山、雪山不一。西北接县内第一高峰达里加山,向东绵延到卓尼、康乐县交界处的白石山,横亘200余公里,随地异名,属西倾山脉北支,藏语称之为“阿尼念青”。明朝时沿这条山脉崖谷筑二十四关,以为河州屏障,“关内河州,关外蕃界”。其主峰母太子山海拔4332米,与猪咀山(海拔4304米)、公太子山(海拔4162米)并峙于卡加道乡北部边缘,史载“冬夏顶积雪”,“石骨杰出,高入云表,数百里外皆望见之。”乡政府驻地海拔3230米,气候高寒,年均气温0.5C,天旱时人畜饮水匮乏,夏秋时有雹灾发生。
  总面积约369.40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1.49万亩,森林面积0.75万亩,耕地1.18万亩,系半农半牧区。草场多为灌丛草场和高寒草场,牲畜以牛、羊为主,1990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存栏28025头(匹、只)。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300米以下谷地及向阳缓坡处,农作物以青棵、油菜籽、燕麦为主,兼有少量春小麦、豌豆、白菜、萝卜和洋芋等作物。1990年共播种粮食作物2535亩,总产量253.50吨;油菜籽2640亩,总产量105.60吨,青饲料3285亩。
  乡政府驻地设有商店、兽防站、信用社、广播放大站、卫生院,全乡共有4所小学。乡内建有1座发电量为75千瓦的小型水电站,筑有1条可通往合作、县城的简易公路。
  北部林地和峡谷地带,栖息着豹、野猪、黄羊、香獐、鹿、蓝马鸡等野生动物,出产大黄、贝母、秦艽等药材。太子山裸露的岩层多系石灰石原料,并蕴藏着品位高、但储量不大的金、铜、锡等伴生矿床,适于乡镇企业或联合综合开采。此外,乡内还分布着质量上乘的大理石资源。卡加曼乡
  位于县城东南,乡人民政府驻加尔高村,距县城58公里,去合作镇10公里。东连佐盖曼玛乡,东北接卡加道乡,西南交那吾乡、扎油乡,西北邻唐尕昂乡,总面积约105.67平方公里,共辖4个村民委员会,27个村民小组。1990年底,全乡有573户3144人,汉族占总人口的50%,是县内汉族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之一。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永曲河水自东南入境,在乡西北部与扎油河交汇,又西北流入唐尕昂乡境。两岸崇山峻岭相峙,形成了一条峡谷地带。谷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开阔,阡陌相连。乡政府驻地海拔2760米,气候高寒阴湿,年均气温2.8℃,年均降水量510毫米,年均无霜期约120天〜150天,夏秋多雨,冬春干燥,又系雹灾多发区。兰郎国道由西北向东南纵穿乡西南部。
  可利用草场面积约7.10万亩,大部分系灌丛草场。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8264头(匹、只),以牛、羊为主。耕地面积1.60万亩,山地占1.40万亩。农作物主要有青稞、春小麦、豌豆,其次有蚕豆、洋芋、油菜籽及各种蔬菜。当年共播种粮食作物8000亩,总产量858.90吨;油菜籽900亩,总产量42.40吨。森林面积约0.51万亩,主要分布在河谷之南的山麓阴坡,杉、桦、杨成片连绵,郁郁葱葱。
  乡政府驻地设有兽防站、信用社、商店、农副产品加工场、广播放大站、卫生院。香拉村附近,建有1座装机容量为150千瓦的水电站。乡内共有3所小学,并建有1座电视差转台。
  卡加寺是县内历史悠久的古寺之一,清代称之为“哈家寺”。据《循化志》记载,这座寺院是厅治“口外”按度牒人数向官府领取衣单口粮的两寺之一(另一为白石崖寺)。
  佐盖曼玛乡
  位于县东部,东连佐盖多玛乡,南邻卓尼县,西南交那吾乡,西界卡加曼乡,北依卡加道乡,乡人民政府驻佐盖格尔娘(美武旧寺)。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为夷平面,西北为丘陵地带。东南部滩平谷浅,利于畜牧;西北部灌木丛生,栖息着香獐、黄羊、豹、雪鸡、马鸡等多种野生动物。格尔娘曲(美武河)自东南向西北穿越乡西南,汇入永曲。乡政府驻地海拔3120米,气候寒冷阴湿,冬春多大风。乡内的地方公路西南通往合作镇,西北入于卡加道乡,东北延伸到佐盖多玛乡境内,各村都可通车, 交通便利。
  乡政府驻地设有粮站、商店、信用社、邮电所、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兽防站、广播放大站、卫生院等机构设施。乡内办有4所小学,建有电视差转台1984年,该乡从合作续接入刘家峡电网,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电。
  全乡总面积384.40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7.75万亩,主要是草原草场和草原化草甸草场。牲畜以牦牛、绵羊居多,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7389头(匹只)。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300米以下的谷地和阳坡,1990年底共有2.63万亩,川地面积为0.40万亩。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油菜籽和青饲料等,当年播种粮食作物10005亩,总产量931.90吨;油料作物5999亩,总产量255吨。另种植燕麦8000亩。森林面积约0.22万亩,主要分布在岗岔村一带。
   德乌鲁村附近蕴藏着可供开采的铜矿,探明储量约3700吨,并伴生金、银等有色金属矿床,此外还有砷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佐盖多玛乡
  位于县东北部,东、南与卓尼县接壤,正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交界,西连佐盖曼玛乡,西北依卡加道乡,乡人民政府驻佐盖格尔斯(美仁新寺)。
  地势夷平,由东南部略向西北倾斜,山原沟谷宽浅。乡政府驻地海拔3420米,东缘阿尼威当山海拔4062米。气候寒冷湿润,平均霜冻期为173天〜188天,年均气温一0.4C。冬春风大,夏季雾多。发源于乡南部腊利大山的永曲横穿乡南,经数乡之地后,在王格尔塘乡境内注入大夏河,全长70公里,水能蕴藏量3.8万千瓦。
  总面积560.60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4.71万亩,多为灌丛草场、草原化草甸草场和草甸草场。“美仁牦牛”身躯壮硕,产肉量和产乳量在全县首屈一指,民谚有“一堵墙”之喻。1990年末,全乡各类牲畜存栏50667头(匹只),其中牦牛即达20114头。当年出栏菜牛共2249头,牛肉产量168.68吨;菜羊8169只,产量114.37吨。牛奶产量495吨,绵羊毛产量19.40吨。全乡纯收入173.83万元,人均收入508元。
  草地、山坡盛产细嫩鲜美的野生优质蘑菇,系县产“山珍”之一。这种蘑菇盖小柄短,色泽橙黄,当地人称“钉子蘑菇”或“黄蘑菇”。它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透疹、祛风湿、治疗关节炎的药物功效。每年夏秋雨后,当地群众便纷纷采集,所获除自食外,还作为商品远销各地。境内另出产秦艽
  、党参、大黄、雪莲、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
  乡政府驻地设有信用社、兽防站、商店和广播放大站、卫生院,乡内共有两所五年制小学。
  地方公路横贯乡境,东通卓尼、临潭县,西南可及合作,西北可达县城。
  那吾乡 位于县东南部,乡域环绕自治州首府合作镇,东邻佐盖曼玛乡和卓尼县沙冒乡,南依加茂贡、勒秀、博拉诸乡,西连扎油乡,北接卡加曼乡,乡人民政府驻合作镇旧街2号。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丘陵起伏,间有平阔草滩,系低山地地形。乡政府驻地海拔2936米。气候高寒阴湿,年均气温2Co夏秋多雨,年均降水量562毫米。
   全乡总面积282.80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约23.42万亩,草原草场占其主体。牲畜以牦牛、绵羊为主,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9918头 (匹只)。耕地共4.44万亩,山地为3.75万亩。是年共播种青稞、豌豆、洋芋等作物16592亩,总产量1558.20吨;油菜籽6544亩,总产量296.60吨;青饲料13525亩。那吾乡是“合作猪”的中心产区。
  凭借邻近自治州首府的有利条件,当地群众积极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品经销业及饮食服务业多种经营活动。:1990年,仅乡办砖瓦厂、家具厂的工业总产值(现行价)即达109万元。
  1990年,全乡纯收入总计306.01万元,人均收入341元。
   乡内设有农业银行营业所、税务所、邮电所、兽防站、广播放大站、乡办小学、卫生院、医疗站等机构设施。
   兰郎公路与岷(县)合(作)公路在境内相交,各村均可通车。
  扎油乡
  位于县中部,其北为唐尕昂、达麦、九甲诸乡,西为桑科乡,西南为阿木去乎乡,南为博拉乡,东为那吾乡,乡人民政府驻娄玛塘村。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乡域按地理位置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扎油道、扎油哇玛和扎油曼。扎油河源于乡南,东北与多合河交汇,又东北与永曲合流,沿岸有小片河滩地。南北山岭连绵起伏,西南部加格塘(又译为“加尕滩”,意为“汉营滩”)宽阔平坦,牧草丰茂。乡人民政府驻地海拔3020米。气候寒冷阴湿,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520毫米。 全乡总面积370.40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约33.74万亩,灌丛草场占28万亩。牲畜以牛、羊为主,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2261头(匹只)。全乡共有耕地0.98万亩,内川地0.40万亩。当年播种青稞、春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共2700亩,总产量275.20吨;油菜籽3200亩,总产量104吨。森林面积约3.29万亩,杉、柳交杂,灌木丛生。草地林中有獐、鹿、豹、狸、蓝马鸡等野生动物,并出产秦艽、贝母、大黄等药材。
   乡政府驻地设有商店、信用社、兽防站、广播放大站、卫生院,全乡有三所小学,建有电视差转台和一座装机容量为120千瓦的水电站。
   沿河谷筑有一条简易公路,经洒索马村东南通往合作。
  阿木去乎乡
  位于县南部,东邻博拉乡,南靠吉仓乡,西南交牙利吉乡,西北界桑科乡,东北依扎油乡,总面积367.4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加尔高村。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群山逶迤,屏围着一片广阔的滩地。阿米公洪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4249米,乡政府驻地德摩塘海拔3040米。群山之间,谷川纵横,流泉遍野。发源于牙利吉乡境内的“德合曲”自西而来,与尼玛隆河汇流后穿越乡南部,东经博拉乡、勒秀乡注入洮河。全境为洮河上游支流流域,水草丰茂。
  气候寒冷阴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夏季最高气温25C,冬季最低气温达一30℃,绝对无霜期仅30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590毫米,多集中在6月,夏秋常发生局部性雹灾。冬春多大风,素以“滩大风大”闻名。
  阿木去乎的土壤阴湿肥沃,适于耐寒性农作物的种植和牧草的生长,是县内农牧并举的地区之一。1990年末,全乡共有耕地3.02万亩,农作物主要是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籽、燕麦。当年共播种粮食作物8800亩,总产量880吨;油菜籽5420亩,总产量216.80吨。全乡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1.35万亩,以草原草场、灌丛草场、草原化草甸草场居主。牲畜多为牦牛和绵羊。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2386头(匹、只),其中羊24389只。林地面积约8.5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峦坡地。灌林草地盛产秦艽、贝母、党参、大黄等药材,以秦艽为大宗。还有蕨麻、蘑菇、沙棘果等野生经济植物。乡政府驻地设有商店、粮站、信用社、税务所、公安派岀所、法庭、兽防站、邮电所及乡办拖拉机站、农机修理厂,全乡共建有6座小型水电站,为各村的榨油、磨面、粉碎、脱粒等机械设备提供了动力。乡内还设了卫星电视地面站及4所小学、卫生院、医疗站等文教卫生设施。
  兰郎公路经德摩塘畅通南北,另有一条简易公路经桑科滩直达县城。
  阿木去乎寺院始建于1760年,迄今已有231年历史。该寺内设四个扎仓即闻思学院、印经院、密宗续部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过去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规模宏大,在县内仅次于拉卜楞寺。
  牙利吉乡
  位于县南部,东连阿木去乎乡,东南交吉仓乡,南界碌曲县,西靠科才乡,北接桑科乡,东西广25公里,南北袤15公里,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阿纳村,距县城118公里,共辖4个村民委员会,33个村民小组。1990年底,全乡共679户4170人,藏族约占总人口的98%。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3200米。德合曲发源于乡西部,自西而东流经4乡,在勒秀乡境内汇入洮河,全长80公里。横贯乡境的德合曲两岸,是开阔平坦的滩地,其中以阿纳村周围的“二郎滩”最为著名,大部分已垦为农饲地。滩地周围多高山丘陵,山体间沟壑遍布。气候寒冷阴湿,年均气温0.7℃,降水量580毫米,冬春多雪,四季常风,无绝对无霜期。
  东部连阿木去乎,开发较早,为半农半牧地带;西部开发较迟,又因气候等关系属纯牧区。1990年底,全乡共有耕地0.85万亩,农作物主要是青稞、洋芋、油菜籽和青饲料。当年共播种粮食作物1500亩,总产量141.70吨;油菜籽2000亩,总产量74.20吨;青饲料2813亩。可利用草场面积约24.93万亩,多为灌丛草场和草原草场。牲畜以牦牛和绵羊为主,年末各类牲畜共存栏48915头(匹、只)。
  兰郎公路过境13公里。另有一条长10公里的简易公路,自乡政府驻地至阿木去乎乡境内连接兰郎公路。
  乡内设有商店、兽防站、信用社、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卫星电视地面站、卫生院、医疗站和8所小学,建有1座5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
  科才乡
  位于县西南部,东南交碌曲县界,西南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西北连青海省泽库县域,北邻桑科乡,东北依牙利吉乡,全乡总面积857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格个贡巴,距县城178公里。现辖3个村民委员会,12个村民小组。1990年底,全乡共有460户255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2.89人,在全县以地广人稀著称。
  地势西北高于东南,平均海拔3260米。克其合杂山海拔4395.9米,高峙于乡西;尕尔日拉日山海拔4201米,雄踞于乡北。发源于完青卡山的科才河,由西北向东南穿越乡境,最后在碌曲县境内注入洮河,全长45公里。山川之间,有干莫尔、多布加、科才库合三沟,査卡塘、克其合塘等大片开阔滩地,其中查卡塘以宜于牧放的盐土而闻名。年均气温0.5℃〜0.4℃,年均降水量620毫米,冬春多风,夏秋频雨,气候至为寒湿。
  科才乡是县内纯牧业乡之一。全乡可利用草场面积127.96万亩,草场主体为草原化草甸草场、高寒草场、灌丛草场和草甸草场。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15200头(匹只),内牛24118头,绵羊87731只。当年出栏菜牛4738头,牛肉产量355.35吨;菜羊20656只,羊肉产量289.18吨。牛奶产量1133.40吨,绵羊毛产量37.52吨。当年纯收入345.38万元,人均纯收入1394元,名列全县榜首。无耕地,有4万余亩灌丛。草原山地中,栖息着鹿、獐、黄羊、青羊、水獭、雪鸡等野生动物,鹿茸、麝香、牛黄、冬虫夏草、贝母、秦艽、大黄等名贵药材年收购值在万元以上。
  乡内设有商店、粮站、兽防站、信用社、税务所、药材收购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卫星电视地面站及一所寄宿制小学、三个医疗站和乡卫生院,建有一座装机容量为5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一条简易公路蜿蜒东交兰郎公路,各村各牧场均可通车。
  博拉乡 位于县南部,东邻勒秀乡,南靠吉仓乡,西连阿木去乎乡,北交扎油乡、那吾乡,总面积319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加尔高村,距县城103公里,现辖8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1990年底,全乡共968户5780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0%。
  地势西北高于东南,德合曲由阿木去乎乡入境,自西向东流经乡政府驻地,又东南入勒秀乡境内注于洮河。河谷地带,上有“罗务塘”(丰收滩),下有“文布塘”,开阔平坦,土质肥沃。南北山峦起伏,石质山地、风积黄土山坡、草地、森林交错续断,沟壑相间,溪流潺潺。西北部加格塘(汉营滩)广平夷,为县内著名的草场,“汉官(曾)在此筑堡长时居住。”①
   气候高寒阴湿,夏秋多雨,冬春常风,绝对无霜期约30天上下。
  1990年末,全乡共有耕地3.26万亩。主要种植青稞、春小麦、豌豆、油籽等作物。当年播种粮食作物9509亩,总产量936.60吨;油菜籽6000亩, 产量285吨。可利用草场面积约为15.49万亩。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645头(匹只),以牛羊为主森林面积1.67万亩,多分布在德合曲以南山地带。
  乡内设有商店、粮站、税务所、信用社、邮电所、兽防站、农机厂、拖机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卫星电视地面站及一所初级中学、一所 '学。乡卫生院之外,各行政村还设有医疗站。“文革”期间,州“五•七” :校曾设在乡政府驻地之东、德合曲北岸。
  "水利资源丰富,现建有一座168千瓦的小型水电站。
   兰郎公路自那吾乡入境,自北向南至乡政府驻地后,又从东向西穿越乡另有一条简易公路沟通吉仓乡、勒秀乡及碌曲县。
  吉仓乡
  位于县南部,东交勒秀乡,南界碌曲县,西北连牙利吉乡,北邻阿木去乡、博拉乡,总面积319.5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加尔高村,距县城130里。现辖3个村民委员会,30个村民小组。1990年底,全乡共725户4033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
  地处县南部洮河流域山原边缘,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起伏平缓,平均海2950米。乡域周围环山,中部是东西走向的沟谷地带,吉仓河顺着深长的谷汤汤而下,东入于勒秀乡境内注入洮河。河谷下段水色清亮,奇峰秀树映河中,景色绮丽静谧。山区灌木丛生,生息着鹿、獐、狐、雪鸡等各种生动物,出产秦艽、芍药、大黄、贝母、牛黄、鹿茸、麝香等药材。 气候寒冷湿润,年均气温1.9℃,年降水量630毫米。可利用草场面积87万亩,以灌丛草场居主。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2011头(匹只),多牛、羊。全乡共有耕地2.22万亩,主要作物是青稞和油菜籽。当年共播种稞4000亩,总产量416.50吨;油菜籽5000亩,总产量181.60吨。森林积约1.38万亩。乡内设有商店、粮站、信用社、兽防站、拖拉机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电视差转台,以及两所小学和乡卫生院、医疗站等机构设施。
  乡东部建有一座发电量为195千瓦的水电站,一条长约35公里的简易公路西北经博拉乡接兰郎公路,东北可通勒秀乡。
  勒秀乡
  位于县南部,东接加茂贡乡,南邻卓尼县,西南交碌曲县,西连吉仓乡、博拉乡,北依那吾乡,总面积265.50平方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洮河自碌曲县入境,与德合曲交汇后东南流入加茂贡乡境内。横贯乡境的洮河,将全乡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为洮河河谷地带,两岸奇峰重叠,沟壑纵横,系典型的峡谷地形。北部丘陵起伏,山坡平缓,属低山地地形。洮河与德合曲合流处的乡政府驻地海拔2800米,西端桑鲁喀山海拔3440米。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居全县之首,达660毫米。
  可利用草场面积8.71万亩,多为灌丛草场、草原化草甸草场和疏林草场。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2783头(匹只),以牛、羊为主。全乡共有耕地2.89万亩,其中山地2.09万亩。当年种植青稞、春小麦、豌豆、洋芋等粮食作物1.70万亩,总产量1784.40吨;油菜籽3080亩,总产量108.40吨。
  勒秀乡是县内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全乡林地面积达16.97万亩,内森林10.79万亩,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及乡南部。德合曲、吉仓河、洮河在境内交汇,水利资源丰富,现已建有一座装机容量为172千瓦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的州属峡村电站正在建设中。
  乡内设有商店、粮站、信用社、邮电所、兽防站、拖拉机站、电影放映队、广播放大站、卫星电视地面站、卫生院及一所五年制小学。
   境内有一条简易公路北通合作,西北接兰郎公路。
  加茂贡乡
  地处县南部山原东缘,地势北高南低,乡政府驻地海拔2950米。北部系低山地带,起伏平缓,牧草丰美;中部开阔坦荡,为主要的农耕区域;南部山峦起伏,挑河自西而东蜿蜒流过,两岸森林茂密。气候北寒南温,夏季多雨'年均气温1•9℃,年均降水量640毫米。
  全乡总面积229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4.38万亩,多为灌丛草场和草原草场。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5314头(匹只),以牛、羊为主。耕地面积2.64万亩,其中山地2.40万亩。当年播种青稞、豌豆、春小麦共8000亩,总产量637.50吨;油菜籽1600亩,总产量45.80吨;青饲料播种面积2850亩。森林面积约1.88万亩,主要是杉、柳。境内有鹿、獐、蓝马鸡等野生动物,并出产秦艽、大黄、鹿茸、牛黄等药材。
  乡内筑有一条简易公路,西北可达合作,西南伸展到勒秀乡境内,又西北在博拉乡境内接兰郎公路。各行政村均可通车。
  乡政府驻地设有商店、信用社、兽防站、广播放大站、卫星电视地面站、卫生院及一所小学。
   加茂贡寺院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全称为“加茂桑珠林寺”,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夏河地区历代入属简表续表续表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

相关地名

桑科乡
相关地名
九甲乡
相关地名
甘加乡
相关地名
达麦乡
相关地名
王格尔塘乡
相关地名
麻当乡
相关地名
曲奥乡
相关地名
唐尕昂乡
相关地名
卡加道乡
相关地名
卡加曼乡
相关地名
佐盖曼玛乡
相关地名
佐盖多玛乡
相关地名
那吾乡
相关地名
扎油乡
相关地名
阿木去乎乡
相关地名
牙利吉乡
相关地名
科才乡
相关地名
博拉乡
相关地名
吉仓乡
相关地名
勒秀乡
相关地名
加茂贡乡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桑科水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