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夏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3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
分类号: D035.5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夏河县城位于县西北部的拉卜楞镇,东经102°31′北纬35°12′海拔2931米。从1928年设县时起,一直是夏河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到1990年底,城区共有2507户、102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98人。
关键词: 夏河县 县城

内容

夏河县城位于县西北部的拉卜楞镇,东经102°31′北纬35°12′海拔2931米。从1928年设县时起,一直是夏河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到1990年底,城区共有2507户、102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98人。
  县城座落于大夏河谷阶地上,地势西高东低,大夏河水自西而东纵贯城区,南北诸山屏围,东西两口渐束,形如右旋海螺,素有“金盆养鱼”之称。
  城区西至县电厂,东至洒易昂桥,南北延伸到山根,总面积3.5平方公里,被山川及洒哈尔、乃江昂、尕寺、颜克尔、曼可尔、门乃合、洒易昂七大冲沟自然分割为九块地段。
  建成区呈带状,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均宽0.5公里,最窄处0.3公里,总面积为192.12公顷,以河为界,分成河南河北两大部分。柔扎桥(夏河桥)矗立于东,王府双曲拱桥虹起于西,连接河南河北。河之阳长3公里、宽12米的人民街为县城主街,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面与水泥花砖行道之间,是东西伸延的两行绿化围栏,苍翠欲滴的青松依次排列,显出了勃勃生机。街道两侧,主要是县党政机关、工业企业、金融机构、邮局、商店、学校、宾馆、医院、影剧院楼房建筑,结构新颖,色彩明快。整个河北区被尕寺、颜克尔、曼可尔三条沟分为五片,街巷纵横,呈不规则分布。河南区分东村、西村,沿曼达拉山根扇形展开。两区以民居为主体,藏式建筑与现代化建筑错杂,各显风韵,又相衬相融。城区西端,便是名闻遐迩的拉卜楞寺院。
  城区地带,由于地当甘、青、川数省交通要冲和拉卜楞寺院的宗教影响,在历史上便是安多藏区著名的物资交流集散地和民族贸易的中心之一,拉卜楞“丛拉”(集市)颇负盛名。解放前,这里主要出口牲畜、皮毛、木材、药材等产品,尤以羊毛为主。据史料记载,1941年1月到9月,由此销往内地的羊毛即达91万余斤。内地汉回商人和外商以每百斤14元上下的低价收购羊毛,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高价转销于内地、海外,从中牟取暴利。进口商品以粮食、茶叶和日用百货为主,价格高昂,人称“一盒火柴一只羊,缝衣钢针要白洋”。解放后,上述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4年,每百斤羊毛在城区已由解放前的只换丈余白布提高到46丈,只换4块茯茶提高到49块。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牧为主的政策的实施,农牧区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区已建立起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民族贸易网,日用百货、食品、医药、燃料、生产资料、五金交电等各类商店和粮站沿人民街两侧分布,集体和个体户店铺、货摊遍布城区,各色商品,应有尽有,交易活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城区地方工业,解放前几近空白,仅有少许银饰、铜器、制靴等民族用品手工业作坊。1939年由拉卜楞保安司令部集资创办的“民生工厂”,系半机械化手工业工厂,资金仅万余元,以毛织、染布为主,日产毛织品不过丈余,日漂染布匹10余丈,旋因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差而停产。1941年由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创办的“奶品制造厂”主产少量酥油、干酪,亦半途而废。现在,城区已有16家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7家,集体所有制企业9家,此外还有40余家手工业户散布在城区各处。全民、集体、个体三者形成了以皮革、日用化工、建材、食品、农牧机具修理、民族用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县日用化工厂生产的骨粉、蹄角粒远销西德、日本、新加坡等国。县皮革制品厂生产的“安多”牌马靴被轻工部评为部优产品,畅销甘、青、藏和东北、新疆、北京等地。县生物制剂厂研制生产的“牛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填补了国内空白,“牛血清白蛋白”等生物制剂系列产品亦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解放前,县城文化设施极少,1934年所设的“县立图书馆”藏书仅1507册。解放后,县城文化设施发展迅速。到1990年底,已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新华书店、广播站、电视差转台、卫星电视地面站及众多的国营、集体、个体录像放映点等文化设施。县图书馆藏书共1.576万册,借阅者络绎不绝。1978年建成的九甲山电视差转台和1986年建成的卫星电视地面站,可转播甘肃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第一、第二套电视节目。
  1990年底,城区共有一所完全中学、一所藏族中学、一所普通小学、一所藏族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在校中小学生共276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072人;中小学教职员工229人。1985年12月,甘肃省佛教协会在拉卜楞寺内创办了“甘肃省佛学院”,它是全省唯一的培养藏传佛教职业人员的高等学府。
  城区照明和工业用电,由年发电量1130千瓦的桑科电站、年发电量374千瓦的洒合尔电站输送。居民、机关单位生活用水和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主要通过年生产能力80.3万立方米的县自来水厂获得。昔日,大夏河水屡屡泛滥尕曼可尔、颜克尔、尕寺诸沟洪水每每咆哮激荡,冲毁了民居、田地,造成了难以数计的损失。如今,已筑起了两岸全长8800米,高2・5米的大夏河防洪堤,开出了3条高1.2米、宽3.2米,各长650米的防洪渠,从而构成了有力的防洪设施体系。过去,入山伐柴薪,跑滩拣牛羊粪是城区群众获取燃料的主要途径。现在,县煤炭公司每年运入3000吨煤,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的燃料之急,部分机关单位、工厂还建起了锅炉,用上了暖气。
  民国时期,只有一条岷(县)夏(河)公路通至县城,晴通雨阻,行车屈指可数。夏河至临夏公路,虽经数次开凿,终未通车,山路崎岖,骡马难行。交通的不便,使县城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内外联系十分困难,兰州与夏河间的信息传达,最快也要六七天方可完取。解放后,经过数十年的开拓建设,交通面貌巳大有改观。由县城至王格尕塘的柏油公路全长36公里,东接兰(州)郎(木寺)干线公路,自县城东北可抵省会兰州,东南可达合作、临潭、.岷县等地,南通碌曲县、玛曲县、迭部县和四川省。夏(河)同(仁)公路西可至青海省境内。总长396公里的11条地方公路皆可通至县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使县城由往昔的闭塞之区,变成了车旅辐辏之地。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