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边藏民后援会宣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343
颗粒名称: 二、甘边藏民后援会宣言
分类号: K257.24
页数: 3
页码: 1047—1049
摘要: 代表等按本党主义,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之原则,认此事关系国家前途至为重大。希望全国人士加以注意并努力援助,共起为弱小民族请命,使此事早日求得公平解决。
关键词: 甘边藏民 后援会宣言

内容

自民国六年至十四年,甘边藏民继续受宁海镇守使马麒之惨杀,焚毁寺院,劫掠村庄,妇孺老弱之无辜被戮者计六七千人。如此巨大之悬案,迁延之今,不特无相当之解决,而此一年来,马麒对于藏民之压迫行为,未稍敛戢,拉卜楞一带派驻重兵逻捕,四出骚扰村寺,使流离失所之藏民抛妻弃子,露栖于黄河以南之草地。吁天无门,呼地不应,我藏民之痛苦,遂至于此。代表等认此事为一重大之政治问题,如果长此迁延,不有一公正之解决,恐藏民对于省方必致渐失其信仰,其影响于国家前途实不能以言喻。
  当满清末叶,达赖喇嘛因受清廷官吏之压迫,遂至生携贰之心,弃其祖国而投奔于英帝国主义,迄今拉萨政权已全在英帝国主义之手。班禅喇嘛被迫而走北京,故今日前后两藏已为国家瓯脱之地。近者英帝国主义复派人到川边果洛乎地方之藏民部落暗施煽惑,谓汝等受马麒压迫,而政府置之不理,莫如与达赖一致,受大英帝国之保护,为可免除痛苦也。当时幸甘川藏民之领袖派人前往晓谕,始恍然大悟。若马麒必以欺压藏民为得计,而继续加以摧残,则藏民铤而走险,弃其祖国而求托庇于英帝国主义旗帜之下,自为意中之事,试问尔时马麒是否能负此事之责任?
  夫五族平等,为中华民国立国原则,马麒无论如何其行动绝无违反此原则之权威。藏民之知识固属幼稚,吾人惟觉其可怜,必须力谋提携之以前进。乃马麒则以此为欺,而肆力于敲剥摧残。吾人对于马麒甚愿削切劝谕,使之翻然觉悟。须知一个民族,决非可以武力征服者。满清之淫威如何?而武昌起义以二百余人而推倒其二百余年之基业。马麒自视其力何如清朝皇帝?而必欲一意孤行,自作武力征服弱小民族之春梦也!盖用武力以残杀弱小之民族,无论其为有血性人所不屑为,而公理人道宁无可伸之日?此特马麒逞一时之快而已!
  代表等对于此事之主张,以为马麒以官吏而惨杀人民,当然负此事之完全责任。惟代表等以为此事之先决问题,必须马麒先将驻扎拉卜楞之军队全部退出。否则,马麒压迫藏民之行为尚未终结,何从讨论此事之结果。盖拉卜楞为甘边藏民集合最多之处,马麒之军队一日在拉,则藏民一日不敢归拉。试问今日流离冻馁而死者与曩日死于炮火枪弹者有何分别?总司令本救国救民之旨,对于此事纵不能使藏民沉海之冤立时伸雪,然对于马麒继续压迫藏民之行为不加制止,何以慰藏民一线之望?且拉卜楞在历史上本为河州属地,马麒本无驻兵之权,且国家军队之驻扎任何地方,必有两种意义。今日驻扎拉卜楞之马麒军队,固不能谓为防御外侮;若云维持治安,则拉卜楞人民所受马麒之“佳惠”,惟有焚劫与惨杀。藏民因马麒军队之驻扎,已成有家难归之势,即附近藏民亦时时在危岌之中,尚何论于维持治安。总之,马麒及其军队已为此案之当事人,如果国法尚有丝毫存在,则马麒之军队自当立刻退出扰事地点。否则,蛮横跋扈者可以杀人而无限制,人民之生命全无保障,人世间宁尚有公理可言!此代表等关于此点宁所以必欲誓死力争者也。
  代表等按本党主义,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之原则,认此事关系国家前途至为重大。希望全国人士加以注意并努力援助,共起为弱小民族请命,使此事早日求得公平解决。此藏民之幸,亦国家之幸也。除向督省两署及国民军领袖冯总司令呈书请愿外,谨以此意告全国人士。
  民国十五年十一月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