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玛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33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2.65
页数: 6
页码: 991—996
摘要: 疫病是影响河曲马体格发育和数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巩固牧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在河曲马未来的保种选育工作中,尤应重视疫病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 河曲马 节 疫病防治

内容

疫病是影响河曲马体格发育和数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巩固牧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在河曲马未来的保种选育工作中,尤应重视疫病的防治工作。
  河曲马的传染性疾病,经过玛曲县畜牧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已确诊的马属传染病有6种,未确诊的1种,为马浮肿病,其它如呼吸系统疾病、外科病、产科、神经系统及运动器管,新陈代谢等系统的疾病,以及农药中毒与动物毒素性中毒疾病在《畜牧志》中有介绍,此节不再述及,现将马属6种传染性疾病介绍如下。
  一、马鼻疽
  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主要危害马类家畜的一种传染病。以鼻腔、皮肤、肺和其它实质器官中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和溃疡为特征。也可传染给人,影响人体健康。全县各乡场均流行过该病。从1958年起在全县开展该病的检疫和防治,1958〜1989年累计检疫马28.89万匹(次),检出阳性马1334匹,开放性病马135匹,通过历年检疫、处理,阳性率不断下降,其中1958〜1968年共检疫马25796匹,检出阳性马878匹,阳性率3.4%;1969~1979年检疫马46082匹 (次),检出阳性马261匹,阳性率0.58%;1982〜1985年共检疫马115242匹(次),检出阳性马195匹,阳性率下降到0.18%,达到了控制标准;1986~1989年连续四年检疫马101772匹(次),未检出阳性马。经省州业务主管部门考核,于1990年宣布玛曲县消灭马鼻疽病。
  民间防治鼻疽病有许多藏兽医验方。玛曲县建政后,从1958年起开始对该病的防治,当年检疫出阳性马20匹。1959年起,各公社兽医站组织力量,对所有马匹进行检疫,并在检査期间实行了以“定期检疫,分群隔离,划地使疫”的措施,到1969年共检疫隔离鼻疽马1099匹。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鼻疽马的检疫工作,县革命委员会于1970年在群强(今木西合乡)公社塔玛地区建立玛曲县鼻疽马场,具体负责检疫鼻疽马的工作。从此,各公社每年检疫出的阳性马都送到鼻疽马场,经过10多年的治疗、捕杀、效果明显。
  1982年,为了尽快消灭马鼻疽病,甘肃省畜牧厅拨出专款,采用“牧区捕杀1匹阳性马补助100元,检疫费每匹0.30元,尸体处理每匹5元”的政策,加大鼻疽马的检疫捕杀工作。不久,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州上的安排成立玛曲县马鼻疽检疫和捕杀领导小组,县上进一步制定了检疫计划,每年组织专业队伍,根据有关法律、技术操作规程和达标验收标准等,采取果断措施,全面开展了鼻疽检疫和捕杀阳性病马的工作。据统计从1982~1985年底全县共检疫马115242匹,检出阳性马195匹,分别进行了处理。1986年以后,检疫马101772匹,受检率96%以上,并连续三年,未检出阳性病马。1990年8月甘南州动物检疫站组织省、州、县畜牧兽医部门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按甘肃省畜牧厅制定的消灭鼻疽病的“考核验收标准”,对玛曲县进行考核验收,达到以县为单位的消灭标准,因此,颁发了消灭马鼻疽病的合格证书,正式向外宣布玛曲县消灭马鼻疽病。
  二、马传染性胸膜肺炎
  又称“马胸疫”,是单蹄兽特有的一种急、热性传染病,以大叶性肺炎为特征。在玛曲县发病较少。据查,1972~1973年先后在河曲马场共发病58匹,死亡20匹,致死率34.48%。病畜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早期治疗,效果良好,1973年后县境再未发生该病。
  三、马腺疫
  是由马腺疫链球菌引起马属幼驹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下颌淋巴结肿胀、化脓为特征,以1〜2岁龄马多见。一般呈良性经过。在玛曲县呈散发流行。据统计1959〜1980年全县累计发病马1419匹,死亡80匹。
  四、马副伤寒
  是由马流产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以孕马流产、公马睾丸炎、初生幼驹发生败血病和关节炎、泻痢或肺炎等为特征。该病在玛曲县,见于春秋两季,呈散发性流行。据不完全统计1971~1990年累计发病马4728匹。
  防治:1973年在河曲马场发生后确诊该病。从1974年后每年有计划地用马副伤寒菌苗预防注射控制了该病的发生。
  五、马巴氏杆菌病
  又称“马出败”,是典型的地方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以肠炎为特征1972年3月河曲马场一个瘦弱马群发病45匹,死亡13匹,致死率为28.8%。1973年在河曲马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和病原分析确诊该病。
  六、马流行性感冒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马类家畜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头部器官粘膜卡他并伴皮下组织,腱及腱鞘炎为特征。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和多见于2岁以下马驹,流行快,发病率高,致死率低。1975年1月在尼玛公社发病马762匹,死亡2匹,死亡率0.26%;同年在河曲马场发病马370匹,没有发生死亡;在河曲军马场发病马839匹,无死亡出现。不久,经兰州兽研所通过血凝抑制试验,确诊该病,毒型为A/马I型。80年代以来未见发病。
  七、马浮肿病
  马浮肿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呈地方流行的慢性病。
  (一)流行病学该病多发生在3〜4岁的骗马中,一般在1〜4月份发病, 致死率比较高。1978年2月曼日玛公社智合桃大队发病100多匹,死亡20匹;1979年又在该大队及尕加、斗浪大队流行;1975〜1980年河曲马场一队发病111匹,死亡3匹;1977〜1980年河曲马场二队发病98匹,死亡42匹,致死率42.8%。
  (二)临床症状病畜体温微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肿胀先从阴囊蔓延至腹下,胸部、颈部及头部的下颌、眼眶、耳根等部位。肿胀无热、无痛、软而不化脓,针刺流出黄色液体。少数马伴有咳嗽。后期眼结膜苍白,并拉黑色稀屎,体温下降消瘦而死亡。
  (三)病理变化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切开肿胀部有黄色胶冻样渗出液。肌肉色淡多水。腹腔、胸腔、心包内有黄色积液,肾脏有点状出血,肠与肺、脾等无明显病变。
  (四)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有利该病好转。药物治疗收效不佳。据多年经验, 今后应考虑增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等相结合的防治措施。马鼻疽检疫情况统计表
  表196单位:匹续表
  马副伤寒流行性情况统计表
  表197单位:匹马腺疫流行情况统计表
  表198单位:匹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